故都的秋教學視頻的課堂實錄_第1頁
故都的秋教學視頻的課堂實錄_第2頁
故都的秋教學視頻的課堂實錄_第3頁
故都的秋教學視頻的課堂實錄_第4頁
故都的秋教學視頻的課堂實錄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故都的秋》課堂實錄作者:黨紅英地點:四川成都(第二屆“中華杯”全國中學語文教師素質(zhì)教育課堂大賽)師:我們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古往今來,詠秋的佳作也實在太多太多,人們寫秋的著眼點也各不相同:秋風蕭瑟,殘荷聽雨,秋有聲;霜葉黃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飛,秋有形。但大體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頌秋?,F(xiàn)代作家郁達夫也是頌秋,而面對這么多的精彩,他會怎樣獨運匠心,另辟蹊徑,才不落窠臼呢?好今天這一節(jié)課,我們就共同來賞析郁達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請大家打開書。首先我們來看一看我們的賞析重點。(屏幕展示)1領(lǐng)悟作家內(nèi)心的獨特感受,欣賞大自然的優(yōu)美景致;2品味詩一般的語言、意境,品鑒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師:課前大家已經(jīng)預(yù)習了課文,下面請大家再快速地閱讀一遍課文,在閱讀中解決這樣一個問題:郁達夫是從哪個角度寫秋的?有人寫秋聲,有人寫秋形、秋色,他寫的是什么?好,下面大家快速地來閱讀課文。師:找一找,找著了??梢詣澮幌?,注意文中關(guān)鍵性的段子。(在學生閱讀中教師巡回,并給以提示,隨時解答學生閱讀中的困惑。)師:好,大家來說說他是從哪個角度來寫的?生:秋味。師:在哪一段找著的?生:第一段。師:對。他寫的是秋味。(屏幕展示)他從杭州趕上青島,又從青島趕上北平的理由,只不過是想飽嘗一嘗這故都的秋,這故都的秋味。這就是中心段,是統(tǒng)領(lǐng)全篇的文字。我們一塊來讀讀。生:齊讀第一段師:看,文章一開篇,作者就緊扣題目,緊緊地圍繞著故都的秋這個著眼點來寫。那么他該怎樣賞玩這故都的秋味呢?也就是說,他在文中是通過哪些景物描寫來品味這個秋味的呢?有沒有具體的景物描寫?生:(開始在文中找,又一遍的快速閱讀,粗理課文的線索)師:有哪些景物描寫?你找到什么就說什么。生1:牽?;ㄉ?:槐樹師:重點寫了槐樹的什么?生2:落蕊師:對。還有什么?生3:秋雨、秋蟬生4:果樹師:果樹中的哪一種?生4:棗樹師:好,我們按照寫作的先后順序來整理是:生:牽牛花、槐蕊、秋蟬、秋雨、秋棗(在學生的回答中教師用屏幕顯示)師:不知道大家在閱讀的時候注意到了沒有,郁達夫曾經(jīng)告訴我們,在南國的時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讓他思念的是北國的哪些景物?生:是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師:在第幾段?生:第三段師:好。大家自己讀一讀生:(自由誦讀第三段的前一部分)師:那我們來想一想,這些平素讓他魂牽夢縈的景色,現(xiàn)在到了故都,他為什么不著力的寫,而只是匆匆的一筆帶過,反而大寫牽?;ā⒒比?、秋蟬、秋雨、秋棗呢?這是什么原因?如果是你,你會這樣安排嗎?師: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借鑒一下別人的想法,看能不能對自己有所啟發(fā)?想通了就說。生1:我不會這樣安排,但我覺得他的安排也有道理。我認為他是從秋味這個角度來寫故都的秋的,而牽牛花、槐蕊、秋蟬、秋雨、秋棗更能表現(xiàn)秋味,它們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選擇它們更有典型性。生2:作者想從平凡中寫出不平凡的味道來。生3:作者從自己身邊普通的事物來寫對秋的感覺,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師:是呀。作品就是要引起共鳴的。陶然亭那些地方有些人不一定到過,我們中是不是有沒有到過的?(學生中有點頭的)所以,若你寫了,大家不一定能和你溝通。很有道理。還有其他的解釋嗎?生4:從細小的東西入手,細小的就這么有秋味,大處就更不用的說了。生5:回到了故鄉(xiāng),會感到一草一木都是親的,所以一草一木都滲透著秋味。師:好,大家說的都很有道理。但大家不知道注意過這樣一個現(xiàn)象了沒有。你看,我是第一次到咱們成都來,在沒有來成都的時候,我想起成都的是都江堰、杜甫草堂、樂山大佛等,但來的這幾天由于準備參加比賽我還沒有時間去這些地方,但我是不是只有到了這些地方才能感到我們成都的文化氛圍,那種成都味呢?生:不是!師:不是。前天,我一下火車,撲面的麻辣燙味,盈耳的異地口音已經(jīng)讓我這個河南人感到了成都的與眾不同。后來當我走在大街上、特別是走在小街里巷中,聽著異樣的叫賣聲,看著兩旁琳瑯的成都風味的小賣,我覺得我已經(jīng)深深地被我們成都味包裹了起來。我沒有去那些地方但我已經(jīng)感覺到了十足的成都味。那為什么我來了之后和沒有來之前在河南的時候的感覺不一樣呢?生:不一樣。生:去過。師:你沒有去的時候一想起北京你腦海里出現(xiàn)的是什么?生:故宮、天安門、長城……師:對,是北京的這些代表性的地方。那你去了之后呢?是不是非得到了這些地方才能感到那種京味呢?生:不是。師:我們在那小胡同里舊能感覺到那種京韻京味。所以郁大夫沒去之前想的和去了之后寫的不一致,我們能夠理解。這是一個方面。另外我們想,他所提到的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這些地方都是京都的名勝。這是歷史留下來的外在的印痕,而外來人是最易注目的,那些滲透于骨髓里的傳統(tǒng)神韻,卻存在與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游人如織的地方給人的感覺是什么樣的?生:吵鬧的、擁擠的??赡魏位淙?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保ń處熡闷聊伙@示,學生隨讀。)從槐蕊中一葉知秋,不僅感受到自然的秋天,更加感受到人生的秋天,人生短暫,而坐看年華付流水,是何等的清閑,但正是這種清閑讓作者感到苦悶、落寞,所以深沉正在這些地方。也正是這寥寥數(shù)筆細膩而傳神地表達出了清秋的“靜”味。而感悟人生之秋最好的當數(shù)對秋雨的描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秋雨這一段的描寫。生一起讀師:大家注意到了沒有哪些句子表現(xiàn)出了“悲涼”?看看有沒有“悲涼”的標志——字、詞、句?生1:灰沉沉師:今天早上起來,天氣灰沉沉的,我們是感到有點涼,但有悲意嗎?生1:沒有。生2:淅瀝雨聲、著黑色皮襖的都市閑人師:能感到?jīng)?,但能感到悲嗎?穿的厚就悲涼了嗎??:是的,沒有悲有涼。師:其實,在這里讓大家尋找“悲涼”的標志性的字詞句,真的難為了大家。但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始終覺得被悲涼籠罩著,字里行間彌漫了一種悲涼,是什么觸動了人們凄涼滄桑的感情呢?生:是秋雨。師:是秋雨觸動了人們心頭的悲傷和憂愁,觸發(fā)了他們的蒼涼無奈之情。是啊,天氣轉(zhuǎn)涼,一年將盡,人到中年,光陰幾何,那種滄桑,那種凄涼,那種無奈,都在天氣轉(zhuǎn)涼、一年將盡的氛圍中。但作者寫時并未刻意去寫,沒有悲涼的標志,但有悲涼始終籠罩著,字里行間彌漫著一種悲涼的氣氛,這就是高手不著一字,盡顯風流。正應(yīng)了辛棄疾的那句話:而今識得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ń處熡闷聊伙@示,學生隨讀。)歷盡滄桑之后,調(diào)子是悲涼的,但寫來卻是不經(jīng)意的筆墨,一切盡在不言中。這就是好文章的極致。需要我們慢慢地學、用心的學。讓我們在來品味一下。聽聽專家是怎樣演繹的。學生聽配樂朗讀師:對秋味,作者通過清、靜、悲涼三個方面來品味,借助牽?;?、槐蕊、秋蟬、秋雨、秋棗這些景。我們重點賞析了牽?;?、槐蕊、秋雨,關(guān)于秋蟬、秋棗下面大家可以自己去找找,去分析。現(xiàn)在我們回過頭來看看這篇賞玩秋味的文章有沒有枝蔓?也就是有沒有不是寫故都的秋的景色的段子。請大家找一找。生:有。正數(shù)第二段,倒數(shù)第二、三段。師:正數(shù)第二段,倒數(shù)第二、三段,不是寫故都的秋,你在寫作文的時候敢這樣寫嗎?生:不敢。師:老師說要圍繞中心選材。這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嗎?這是不是枝蔓、多余的部分呢?我們先看正數(shù)第二段和倒數(shù)第二段寫了什么?生:南國之秋。師:難道南國的秋不美嗎?生:美。師:當然美了。我們平時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嘛。桂林山水的清奇秀美,杭州西湖的淡抹濃妝,廣闊太湖的一碧萬頃,還有蘇州園林的滿目琳瑯,真的很美,但這些景色在作者的眼中卻是……師生:看不飽,賞不透,賞玩不到十足,而且色彩不濃,回味不永。師:在倒數(shù)第二段作者用四個比喻把江南的秋與北國的秋作了一下比較,怎么說的?生:“黃酒之于白干,稀飯之于饃饃,鱸魚之于大蟹,黃犬之于駱駝?!睅煟核膫€比喻都從味上來說的,哪一個感到更過癮?生:北國之秋。師:四個比喻就這樣從烈、深、久的味上來說,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有距離,這讓他感到賞玩不到十足,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既然如此,你還寫它干什么呢?不好寫干什么哪?生:是對比、襯托北國之秋的秋味。師:在這里不經(jīng)意的用了對比和襯托,這樣一來,使表達的主題更加突出、集中、精彩,在自己的寫作也中要去借鑒這種方法。師:再看倒數(shù)第三段,在表達手法上是記敘、描寫、議論、抒情,是什么?生:議論。師:好。在散文中你見過有插入這么大段的議論的嗎?為什么在此用了議論呢?課下可以三三兩兩地去討論,在課堂上不再處理這個問題。郁達夫獨衷情于秋的清、靜、悲涼,而在你十幾年的人生中,你品味的秋是什么?考慮兩分鐘。生1:是個團圓的季節(jié)。因為八月十五日在秋季。生2:收獲的季節(jié),各種水果上市;各種考試在秋天有了結(jié)果。生3:在城市中,在公園、樹林中是清、靜,而農(nóng)村、鄉(xiāng)下中是個豐收的好兆頭。師:同一個人因區(qū)域、地點的不同感覺不同。生4:滿載而歸的感覺,秋雨雖有涼意,但我考上重點。生5:秋高氣爽,非常舒服。生6:是個過度。前半部分既不熱又不冷的感覺,后半是蕭條。生7:寧靜、淡泊、致遠。師:每個人品味的秋不一樣。剛才的同學說,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區(qū)域中的秋的味也不一樣,為什么?生:心境、環(huán)境、經(jīng)歷、社會背景、家庭背景都不一樣。師:是啊。秋雨,心情高興的時候是音樂,不高興的時候感到煩躁。正是因為作者所處的社會背景、個人經(jīng)歷、思想意識千差萬別,從而導致筆下的秋也是不一樣的,而郁卻獨衷情于清、靜、悲涼的秋。前面我們學過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1925年的秋天,在毛澤東的眼里,雖然他獨立寒秋,但看到的卻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萬類霜天竟自由的圖景,與郁達夫品味的不一樣;還有一個作家楊朔,寫過一篇散文題目是《香山紅葉》,我們不用去看文章,只從題目來看你覺得他品味的秋是不是清、靜、悲涼的?生:不是。師:肯定是充滿生機,生機盎然的。高一的時候在我們的《語文讀本》中選了歐陽修的《秋聲賦》,那里邊描寫的秋是肅殺、凄涼的。由于作者生活背景、思想、時代的千差萬別,所以他們品出來的秋也不一樣,但郁達夫為什么獨衷情于清、靜、悲涼呢?這當然與他的生活背景、個人情趣有關(guān),我們來看一下郁達夫。(教師屏幕展示有關(guān)資料)郁達夫是個典型的傷感文人,從小失去父親,體驗了生活的艱辛,養(yǎng)成憂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又到日本去留學,飽受異族的歧視與凌辱,更增添苦悶、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風有一種傷感的、灰冷的調(diào)子。再加上本文寫于1934年,九·一八事變之后,北平將遭到日寇踐踏,在這個時候,郁達夫正是懷著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就象一件心愛之物,傳家瑰寶,即將面臨著暴力地搶劫而自己又無力抵御一樣,那種悲涼、那種無奈,自然要在文章中顯現(xiàn)出來,由于心情使然,此時在作者看來,這種清、靜、悲涼就是一種美,盡管是朦朧的,甚至基調(diào)有些灰暗,但正是這種清、靜、悲涼讓他難割難舍,這正是故都情結(jié),家國之思,也正是他幾十年人生所體味出來的生命之味。所以說秋味就是生命之味。生:老師我覺得用清、靜、悲涼來贊美秋感情上接受不了。要贊美應(yīng)該寫好的一面?。煟捍蠹沂遣皇嵌加羞@樣的別扭。生:是。師:還記不記前邊我們學過聞一多的一首詩《死水》,《死水》寫什么的?生:寫贊美祖國。師:贊美祖國。但把祖國比成一點波瀾都不起的死水,這里斷不是美的所在。為什么?生1:作者正是用嚴峻的眼光來看待中國,表達的實際上是一種深沉真摯的愛。生2:作者是恨鐵不成鋼??!但這絕對是愛!師:郁達夫也是如此,清、靜、悲涼的故國表現(xiàn)的是深沉、真摯的家國之思,故都情結(jié);俗語說,狗不嫌家貧,兒不嫌母丑。愛國,不是光會愛她的強大、繁榮,也愛她在磨難中的堅強。正因為如此,所以他才在文章的最后深情的哀訴,我們一塊來讀最后一段。師生:讀最后一段。師:郁達夫愛故都之秋愛得如此深切,愿意以壽折秋。那正是因為他是用整個生命去愛秋,用整個身心去擁抱秋,用自己的靈魂去品嘗秋,把自己的血與肉融入了墨汁,飽蘸著自己的情和愛去書寫秋,這才品出了深蘊其中的不為外人所道的妙味,才有了這篇秋味十足的至美之文.好,我們大家再放聲誦讀全文,再次整體上品味作者的真摯情感。生:誦讀全文。師:從寫作上來看,故都表達的是自己對故都的依戀——故都情結(jié),作者把人的主觀感情和客觀的自然景物完美的結(jié)合在一起,表達了他的家國之思。這也就是我們在寫作上經(jīng)常說的:以情馭景,用景顯情,情景交融。(屏幕展示)那么在情景交融中誰是主要的?生:情。師:是的。也就是說,情和景的結(jié)合要以情為主,要選擇適合情的景。秋天那么多的景物他沒有選,單單按照清、靜、悲涼來選擇紫色的牽?;ǎ涞氐幕比?,哀愁的秋雨、秋蟬、秋棗。這些寫作的技巧我們要慢慢的去領(lǐng)悟、實踐、掌握。當然了,通過這一篇課文,我們不可能一下子掌握散文的這種寫法,不可能對郁達夫做全面的了解,我們可以在課下繼續(xù)通過各種渠道來探討。下面我們來看看我們的研究和拓展:(以下內(nèi)容屏幕展示)研究性題目:《我眼中的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