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誠”說解讀_第1頁
《中庸》“誠”說解讀_第2頁
《中庸》“誠”說解讀_第3頁
《中庸》“誠”說解讀_第4頁
《中庸》“誠”說解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中庸》“誠”說解讀《中庸》作為儒家的重要典籍,歷來受到當(dāng)政者的極大重視,注釋者不絕,官方推薦的作為科舉考試法定的注釋本,或者眾多的民間注釋本,對其中的各種觀念作出各式各樣的解釋。本文僅就其中提到的“誠”,考察幾個重要的解釋者的不同解讀。一、《中庸》之“誠”說“誠”是《中庸》篇中一個極為重要的范疇,作者將之作為全文之樞紐,進行了反復(fù)的論述。歷來對它的詮釋莫衷一是。在此,筆者擬對之加以梳理蠡測,以圖發(fā)覆其內(nèi)在之意蘊?!吨杏埂氛J為,“誠者,天之道也”[P36],“誠”是天道之本然屬性。它與天俱來,“自成”[P39]無依,超越萬有,具有絕對的合理性與至上性,天地萬有莫不以之為本。天地萬物在產(chǎn)生之時,便具有了這種天然的本性。它作為萬物生化的終極依據(jù)流行于萬物之中,生生不息,從不間斷,與萬物相伴終身,“不可須臾離也”[P20]。進而言之,天地之間不存在不具有此性的物體,“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P39]說的正是此義。既然“誠”涵泳萬物,貫穿萬有之始終,那就是說,萬有不論以何種形式存在,都具有同樣的質(zhì)性,都是天道的一種體現(xiàn)。但問題是,萬有本性既然是完全一致的,那么為什么又會有圣人、常人這樣的區(qū)分呢?《中庸》認為,雖然萬物之中都具有完全同一的“誠”存在,但并非都能做到對本性“誠”的完全體認,對“誠”能做到完全體認的就是圣人,能體認部分“誠”的就是常人。也就是說,萬物的分別并非因其內(nèi)在屬性存有差異,而是源于個體對自身內(nèi)在屬性的體認程度不同所致。在《中庸》看來,天地萬有之中,能自覺做到對天道之“誠”完全體認的,除了其自身之外,就只有圣人了。圣人對“誠”的體認至簡至易,“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P36]。同時,《中庸》還認為,天道之自然本質(zhì)的“誠”,并非是死寂的,它具有自覺的功能,也就是說,萬有一旦達成對其自身內(nèi)在“誠”的完全體認,這種內(nèi)在的本性就會自覺地顯發(fā)出來,所謂“自誠明,謂之性”[P37]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由此看來,這種本性的自覺也是“誠”題之應(yīng)有之義?!吨杏埂纷鳛槿寮业闹匾浼淅碚摰淖罱K歸宿是要落到人身上的,而圣人在儒家思想中又是理想人格的體現(xiàn),故《中庸》以圣人為例,對這種“至誠”之性的自覺顯發(fā)做了解說:>首先,“誠”能盡性。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P38]天命之謂性”[P20],圣人能夠完全體認天道的“誠”,故其能極盡天賦的本性;既然能夠極盡天賦的本性,就能夠興養(yǎng)立教,極盡眾人的本性,于是稱“修道之謂教”[P20];既然眾人天賦的本性能夠得到發(fā)揮,那么眾人就能夠樽節(jié)愛養(yǎng)萬物,以極盡萬物之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均是合乎天命之性,順萬有之本性而行,亦就合乎天道,故又言“率性之謂道”[P20]。其次,至“誠”能化。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P38]。要做到“化”,很不容易,只有圣人才能夠如此。這個“化”的過程就是要圣人通過實施啟發(fā)和誘導(dǎo),讓常人努力去做,即“誠之者,人之道也”[P36],最終就可以達成對全體“誠啲體認,正所謂“自明誠,謂之教”[P37];達到對全體“誠啲體認,就能積中發(fā)外,形于四體;形于四體,就能容止顯著;容止顯著,就能光輝四照,燦爛光明;燦爛光明,就可以將其付諸于行動;有了行動,就可以改變自身(最終成圣)。又次,“誠”可前知。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盵P38]由于圣人實現(xiàn)了對“誠”的完全體認,故而就可以達到與天冥一的至高境界,圣人一旦進入與天融一的玄妙狀態(tài),便能以超凡的智能觀照萬有,由此,萬有興亡禍福之機微便可了然于心,一有所感,則如響斯應(yīng),極其神妙,所以至誠如神,可以前知了[P38]。從上述圣人“至誠”之性的顯發(fā)可以看到,在儒家思想中,很注重圣人的教化功能,正所謂“誠者非自誠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盵P39]圣人能做到對“誠啲完全體認,這不是其最終目的。圣人的功能就在于以其超凡的睿智去教化引領(lǐng)常人,使常人向圣人的品格靠近,逐步進入“至誠”的境界,達到對“誠”的完全體認,最終成圣?!吨杏埂氛J為,較之圣人,常人實現(xiàn)對“誠”的完全體認是極其艱難的,“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P24]說的正是此義。常人光靠圣人的教化引領(lǐng),還不能實現(xiàn)對“誠”的完全體認,細究之,還有其它多方面的原因:首先,“誠”本身極其精微玄妙,極難認知與把握,“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P26]何況這些不及圣人的知者、愚者、賢者和不肖者呢?故需要常人有足夠的悟性和耐心;其次,常人必須要“擇善”[P36]作為其對“誠”體認這一行為的價值導(dǎo)向,即“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且要“固執(zhí)之”[P36],“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P20];再次,實現(xiàn)對“誠”體認的過程必須嚴格遵循“行遠必自近”,“登高必自卑”[P28]的法則;最后,常人必須要有足夠的恒心和耐力,即需要發(fā)揚人一己百,人十己千的精神,不斷地認識和實踐,“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xué),學(xué)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P36]只有如此,方可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最終實現(xiàn)對“誠”的完全體認。由此可見,常人對“誠”的體認實有兩個方面的動力:第一個動力來源于圣人,即圣人通過盡己之性給予常人以啟導(dǎo)與教化,使常人最終達成對“誠”的完全體認。第二個動力來自于常人自身,即常人通過自身的艱苦努力來達成對“誠”的完全體認;通過如上論說,我們可以看到,《中庸》的“誠”作為天道之本然屬性,涵蓋了天地萬有,貫通了形而上與形而下,在物性上,實現(xiàn)了天與人的真正統(tǒng)一。這一思想的最重結(jié)果是,使儒家教條獲取了天道的權(quán)威地位,得以合理化,這一點在宋明理學(xué)當(dāng)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二、《中庸解》之“誠”說伊川理學(xué)吸收了釋、道二家的思想。他把“理”作為世界萬物的本原,視“理”為自然界和社會領(lǐng)域的最高范疇,建構(gòu)了他的理學(xué)體系。在《中庸解》中,程頤以“理”解“誠”,對《中庸》“誠”之內(nèi)涵做了新的發(fā)揮:伊川認為,“誠者,理之實然?!盵P1158],'誠”是“理”之屬性,并以“實”為表現(xiàn)特征正所謂“誠者實而已矣?!盵P1160]但“實”又當(dāng)如何理解?就此,伊川解釋說,所謂“實”就是“實有是理”[P1163],是“理之極也?!薄罢\一于理,無所間雜,則天地人物,古今后世,融徹洞達,一體而已?!盵P1160]由此可見,伊川所謂的“實”和“極”似應(yīng)做“純粹”之義來解。也就是說,萬有所稟之“理”必須是絕對的純粹,不得存有任何雜質(zhì),即“實理不二,則其體無雜?!盵P1161]只有如此,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誠”。值得注意的是,伊川在此以“雜”說“純”,其意并不是說,“理”本身會有“雜”與“純”,即合理與不合理之分,因為在他看來:“一人之身,而具有天地之道,遠而古今,大而天下,同之是理,無毫釐之差?!盵P1155]也就是說,‘理”即是天道,貫穿萬有,它本身就是絕對的合理,是被完全肯定的,根本不存在一個與之相對的反面,即不合理的“理”,這里所說的“雜”應(yīng)該是指“理”之外的東西,具體指什么,伊川在此并未做出交待。伊川上述把“誠”作“屬性”來解,基本是符合《中庸》之本義的。但此外的差異也是極為明顯的:在《中庸》篇中,“誠”指天道之本然屬性,而伊川在其《中庸解》中,“誠”被轉(zhuǎn)釋為“天理”之純粹本性。顯然,不僅《中庸》“誠”所依托的主體“天”被改成了“理”,使“誠”從遙遠的天國向世俗社會逐步靠攏,而且在本性之前還增益出一個限定詞“純粹”,對“誠”的表現(xiàn)特征做了明確界定。可見,伊川如此解釋,使“誠”之內(nèi)涵變得更加確定具體了。然而,就“誠”的絕對性和至上性而言,伊川并無多少創(chuàng)見,同《中庸》一樣,他也認為“至誠”之性貫穿萬有,“人有近物之性者,物有近人之性者,亦系于此”。每一個新的個體之產(chǎn)生,便均已先天具備了完全的性,一切皆有變化轉(zhuǎn)化,它們都是天理的反映,都是這個絕對天理的體現(xiàn)。這個制約萬有的天理,至簡至易,與生俱來,不需要經(jīng)過任何的努力就可得之,即“無勉無思撚其中其得,自然而已?!保跴1158]同時,萬有必需恪守此性,如若如此,則會無所不成:“實有是理,故實有是物;實有是物,故實有是用;實有是用,故實有是心;實有是心,故實有是事。”[P1161]但是如果拋棄了“誠“,背離了”誠,就猶如“未嘗種而望其收?!保跴1160]最終將會一無所獲!雖然伊川也承認“誠”具有普適性,即“天理”只有一個,萬物稟理而生,具有完全相同的本“性”,“人受天地之中……其心(性)之所同者皆然?!保跴1159]但對圣人、常人、物分別的依據(jù)并不同于《中庸》所說:《中庸》認為,上述分別的原因并不在于萬有所稟之性不同,而在于不同個體對自身內(nèi)在之“性”的體認不同所致;而伊川認為,人與物的區(qū)分取決于蔽之開塞和稟之偏正[P1159]即萬有之性如果通達、所稟的是正氣,那么就可成人;如果其性閉塞、所稟的是偏氣,那么就只能為物。而好人、惡人之別亦在于人之個體所稟之氣(氣質(zhì))和其性所受蒙蔽不同使然,即個體所稟的是清氣、其性所受的蒙蔽淺,則為好人(善);反之,個體所稟的是濁氣、所受蒙蔽深,則為惡人(惡),即“特蔽有淺深,故別而為昏明,稟有多寡,故分而為強柔”[P1159]。而惡人又如何變?yōu)楹萌四??伊川認為,這就需要后天的修治來達成,人之所以要修持,就在于去“蔽”。而所謂“蔽”是指“理”之外的東西對“理”的蒙蔽和覆蓋。換言之,如果把“理”比作一面鏡子的話,那么“蔽”就如落在鏡子上面的灰塵,鏡子的光亮正是因為灰塵的覆蓋而不能顯發(fā)出來。同樣道理,人性之所以遭到蒙蔽、閉塞,也正是在于“理”本身被它之外的東西(即“雜”)遮蓋了,使“理”不能顯發(fā)出來。所以說,所謂的修治,就是通過人為的手段把“理”之外的這些東西去除掉,即驅(qū)除后天的“習(xí)染”對“理”造成的“污染”,驅(qū)除蒙蔽,改善氣質(zhì),即“化氣質(zhì)”[P1158],恢復(fù)“理”之本來面目,正所謂通過“以人求天”,“學(xué)問思辨”的“致知”[P1158]方式使“性”“復(fù)于故。”[P1160]可見,伊川認為決定圣人、常人、物的關(guān)鍵取決于兩個因素,一個是“性”所受蒙蔽的程度,另一個則是“氣”之清濁。另外,就修持方式而言,伊川雖然同《中庸》一樣,也認為修治必需以“善”作為行為導(dǎo)向,否則就會迷失方向,正所謂“明有未窮,與善必擇,誠有未至,所執(zhí)必固,善不擇,道不精;執(zhí)不固,德將去?!盵P1158]但就善”之具體所指,伊川的解說似乎顯得更加明確:《中庸》雖然認為達成對“誠”的完全體認,需要“擇善”從之,但究竟何為“善”,它并未給與說明,較之《中庸解》,的確過于粗陋簡單了。相對而言,伊川的解說則明確的多,他說,“明善者,能明其善而已。如明仁義,則知凡在我者,以何為仁,以何為義。能明其情狀,而知所從來,則在我者,非徒說之而已。在吾身誠有是善,故所以能誠其身?!盵P1158]可見,伊川對《中庸》的“善”賦予了社會人倫的仁、義之內(nèi)涵。較之《中庸》,在《中庸解》中,“誠”和與“誠”相關(guān)范疇之內(nèi)涵確實變得更加得豐富、明確了,但值得注意的是,伊川所做的這些發(fā)揮多是在儒家人倫思想的框架下進行的,細究之,伊川做如此改造,其真實用意恰是在于使社會人倫取得“天道”的權(quán)威地位,從而合理化。三、《中庸章句》之“誠”說朱熹是集理學(xué)之大成者,在《中庸章句》中,他對《中庸》的“誠”做了新的解釋:“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天理之本然也[P36]。由此可見,朱熹同伊川一樣,也認為“誠”是“理”之本性,但就這一本性的表現(xiàn)特征之表述二者似乎又不盡相同:朱熹沒有照搬伊川的解釋,而是將伊川的“理”之“純粹”之性改成了“理”之“真實無妄”之性。換言之,在朱子看來,“理”之本性是以“真實無妄”為表現(xiàn)特征的。故所謂“誠”,就是萬有所稟之理是以真實無妄為表現(xiàn)特征的。但什么樣的天理才可體現(xiàn)為“真實無妄”之性呢?朱子對之解釋曰:“《書》之所謂五典,《孟子》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P33]°“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皆天理也?!盵P33]故而,在朱熹看來,這些人倫綱常,都是“天理”,都是“真實無妄”之性的具體體現(xiàn)。這些人倫綱常乃人生而有之,人性所當(dāng)然,不可逃,亦不可離,正所謂“人之所以為人,道之所以為道,圣人之所以為教,原其所自,無一不本于天而備于我?!盵P20]雖然伊川和朱熹二人對“誠”之表現(xiàn)特征的表述不盡相同,但也有一個共同點,即他們各自所謂的“理”都具有排它性,都排斥“理”之外的的東西,然而,這個“理”之外的東西又是什么呢?伊川名之為“雜”,他認為這些“雜”會破壞“理”純粹的本性如果再繼續(xù)追問下去的話,“雜”具體又指什么呢?它又是如何破毀“理”純粹的本性呢?伊川并沒有給出答案,故不免會給人霧里看花之感。相比之下,朱熹對此做出的解釋就清晰多了。他說:“大經(jīng)者,五品之人倫?!┦ト酥聵O誠無妄,故于人倫各盡其當(dāng)然之實,而皆可以為天下后世法,所謂經(jīng)綸之也。其于所性之全體,無一毫人欲之偽以雜之。”[P45]可見,在朱子看來,伊川所謂的“雜”,其實就是指“人欲之偽”。他認為,要保證“理”的純粹無暇,真實無妄,必需剔除這些可能誘導(dǎo)“誠”走向“不誠”的“人欲”,正所謂“誠之至極”,乃“無一毫私偽留于心目之間”也,[P39]因為人的心目之間一旦介入了人欲,那么人心就會變得“私偽”不實,就無法達成對“天理”的體認,即“雖有志于學(xué),亦愚不能明,柔不能立而已矣?!盵P37]朱子認為,人欲和天理是絕對對立而不可相融的,一方的存在必須是以克服和消滅另一方的存在為代價的,“人只有個天理人欲,此勝則彼退,彼勝則此退,無中立不進退之理,凡人不進便是退,”“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盵卷13]。在此,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朱熹在對伊川“雜”做進一步發(fā)揮的時候,引入了另一個范疇,即“心”?!靶摹钡墓δ苡质鞘裁茨??在朱熹看來,“道者,日用事物當(dāng)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P20]“心”不僅是具存天理的地方,還是對“理”之“真實無妄”之性做出判定的主體,即所謂“誠以心言,”[P39]換言之,人是否稟賦了“真實無妄”的天理,需要由“心”來體認判定,“不明乎善,謂未能察于人心天命之本然,而真知至善之所在也?!盵P36]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心,既可以照己,亦可以照人,人的行為是否符合至誠天理的標(biāo)準(zhǔn),是否做到“真實無妄”,需要用心來體認和觀照,并適時作出調(diào)整以合天理。朱熹“心”的引入,其意義是非常巨大的:盡管《中庸》與《中庸解》都暗含有對道的體認、觀照之義,但它們都沒有說明這個主體是什么,而朱熹撥云見霧,使得這一潛藏的主體凸現(xiàn)了出來;同時,朱熹“心”的引入,不僅使理學(xué)體系變得更加精致,同時也對陽明心學(xué)的崛起,做到了啟示的作用。接下來同樣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是,既然人生而皆稟此理,生而皆具同一本性,正所謂“蓋人性無不同”,但在現(xiàn)實之中,“知愚賢不肖”的分別又是從何而來的呢?朱子說:“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但以所賦形氣不同而有異耳?!盵P38]也就是說,雖然天理貫穿物我,本性齊一無別,但并不能否認現(xiàn)實之中不存有“知愚賢不肖”這樣的個體差別,究其原因,產(chǎn)生這種差異正是由于個體“所賦形氣不同而有異耳”。由此可見,不論是《中庸》、伊川的《中庸解》、還是朱熹的《中庸章句》,都不回避現(xiàn)實之中這種等級差別的存在,并且對它存在的合理性還給與了肯定。就此,可從他們對產(chǎn)生這一差別的根源之解釋得到答案,即他們都強調(diào)產(chǎn)生這些差別的因素是客觀存在的,是現(xiàn)實中不可回避的:《中庸》認為,產(chǎn)生這種差別在于個體對自身本性體認的程度不同;《中庸解》認為,個體之性所受蒙蔽的程度和所稟之氣的清濁是產(chǎn)生此種差異的決定因素;而朱熹的《中庸章句》認為,這種差別的產(chǎn)生實源于個體所稟賦的形氣不同使然,此一解釋似乎是繼承伊川其中的一種說法而來的。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三者對產(chǎn)生此種差別之因由的解釋并不完全一致,但有一點卻是共同的:即都承認這種差別是在萬有所稟之理、所得之性絕對齊一的前提下產(chǎn)生的。其實,三者這樣的解釋正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即他們的理論都是要為儒家所謂的人倫社會做論證的,企圖以一個共同的思想來統(tǒng)一身處不同階層的民眾,使整個社會達到有序而治的目的。與上述二家相比,朱熹不僅對“誠”之表現(xiàn)特征做了明確界定,還對諸如“誠”所依托的“天理”之具體內(nèi)涵、使“誠”走向反面的誘因、“誠”之發(fā)用流行的憑藉等方面,都做了明確交待??梢?,時至朱熹,理學(xué)體系變得越發(fā)得精致完備了。四、《傳習(xí)錄》之“誠”說《中庸》“誠”說在陽明心學(xué)的詮釋中,其內(nèi)涵再度發(fā)生新變:極少關(guān)涉外在之物理,其討論的重心轉(zhuǎn)向了主體內(nèi)在之“心”。這是陽明心學(xué)與上述三者思想的最大區(qū)別。在陽明心學(xué)當(dāng)中,“心”是其哲學(xué)的終極范疇?!吨杏埂分罢\”變成了陽明“心”說觀照下的一個范疇。陽明先生作出了如下闡述:“誠是心之本體”[P111],這個“心”不只是一團血肉的生理器官和思維器官,而是包括耳目視聽和知覺痛癢的知覺心:所渭汝心,亦不專是那一團血肉。若是那一團血肉還在,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團血肉還在,緣何不能視聽言動?所謂汝心,卻是那能視聽言動的。[P113]“本體”即“本然”之義,故而所謂的“誠”就是心之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在陽明看來,“誠”作為“心”之本然狀態(tài),與私心用智相對的,正所謂“私欲客氣,性之蔽也''[P182]“無私心即是當(dāng)理,未當(dāng)理便是私心。”[P84]它是“無善無惡”、“無善無不善”的,所謂“無善無惡”并非說心體本身有善惡之分,而是說它是超越人們行為善惡的純善,正所謂“無善無惡,是謂至善”[P92],只有超越一般善惡觀念的純善,才能分辨一般的善惡,而這個作為人之德性的動機和意識的“至善”,陽明又名之曰“良知”“良知”是陽明對“誠”內(nèi)涵作出的具體解釋,正如他在《傳習(xí)錄》中所言:誠是實理,只是一個良知。[P294]這句話有兩重涵義:第一,“誠”即為“真實無妄”之性。此義顯然是與朱子相一致的。為明此義,陽明多用不偽對“誠”進行界定,他常常將“誠”與“偽”并置,以“欺”、“偽”作為與“誠”相對概念來釋“誠”,如“不欺而誠”[P194]、“誠偽”[P231]、“是非誠偽”[P239]等等。統(tǒng)觀之,誠之內(nèi)涵就是不欺,不偽;不欺,不偽就是“真實無妄”,就是誠;第二,“誠”是良知。而良知之具體內(nèi)涵又是什么呢?陽明認為,首先,“良知”是至善的道德本體,“蓋四書五經(jīng)不過說這個心體,這個心體即所謂道?!盵P39]“性一而已。仁義禮知,性之性也?!盵P182]良知“只是一個真誠惻怛,便是他本體。故致此良知之真誠惻怛以事親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誠惻怛以從兄便是弟,致此良知之真誠惻怛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個良知?!盵P219]可見良知涵蓋家庭、社會、政治等一切人際關(guān)系,亦即由良知所決定的倫理規(guī)范具有普通的意義;其次,“良知”還具有自覺的功能,即“心之虛靈明覺,即所謂本然之良知也”。所謂“明覺”,其實就是“心”對自身意念的一種自覺意識,“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之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盵P14]“凡應(yīng)物起念處,皆謂之意。意則有是有非,能知得意之是非者,則謂之良知”[P217]。由此可見,陽明的“良知”具有即體即用的雙重功能,也就是說,“良知”是一個以道德情感為基礎(chǔ)的真理,這個真理是一個價值判斷的準(zhǔn)則,同時,它本身又具有判斷是非的自覺性,人的知行合一,意之所在,生物而產(chǎn)生的一切真假、是非、善惡都要由良知來做出判斷。所以,“嚴格的說,天理不就是良知,靈覺也不就是良知,只是在天理后加上靈覺,或在靈覺前加上天理,兩義結(jié)合才是良知的涵義?!盵P175]就“誠”作為“理”之屬性的理解而言,較之程朱,陽明的闡釋并沒有什么新意,但就“誠”所依托的主體來說,他們顯然是不同的:陽明既否定了《中庸》的天本論,也否定了程朱二氏的理本論,而是從其心本論出發(fā),以“心外無理”斷言理只存在內(nèi)心之中,獨立于主體之外的理并不存在,使天理意義的“誠”由客觀轉(zhuǎn)向主觀,以心為本體,向心求理,從而使《中庸》的“天人合一說具有直接而又絕對的特點”[P481],直接肯定了道德主體與道德法則的同一性,借助于天理的權(quán)威,塑造了人倫的自信,所謂“天即良知也,良知即天也”[P300]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朱子也使用了“心”這個范疇,承認“心”具有對“理”體認的功能,但在他的理論中,“心”仍然是“心”,“理”也仍然是“理”,它們是兩個彼此獨立的個體不象陽明“心即理也”[P5]的論斷,將“心”與“理”真正的統(tǒng)一了起來,使“理”借助于“心”而具有了自覺的功能。單就陽明的“理”所具有自覺功能這一點來說,似與《中庸》所論較為相似?!吨杏埂氛J為,只要個體達成了對“誠”的完全體認,這種天道的“至誠”之性就會自覺地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