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_第1頁
蘇教版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_第2頁
蘇教版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_第3頁
蘇教版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_第4頁
蘇教版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

我們周邊的空氣

1.1空氣的性質教學目的:過程與技能1.學習用觀察、實驗、比較、概括等多個辦法認識不易直接感知的空氣。2.能根據壓“氣墊”的感覺和觀察,作出假設,并能設計實驗進行驗證。3.用多個辦法證明空氣的存在??茖W知識1.懂得空氣是氣體,含有占據空間、有質量、能被壓縮等性質。2.懂得壓縮空氣有彈性,理解壓縮空氣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細心觀察、重視證據及認真思考的科學態(tài)度。教學材料:玻璃杯(透明塑料杯)、紙、紅色水、水槽、飲料瓶、氣球、細木棍、空氣充的同樣多顏色相似的氣球兩只、細線、支架、塑料袋、一次性塑料注射器教學環(huán)節(jié)

導入新課1.談話:同窗們,我們生活在這個地球上,地球的表面覆蓋著厚厚的一層氣體,我們叫它大氣層,普通大家把它叫做空氣,對于空氣大家理解多少呢?2.學生報告自己收集到的有關空氣是材料,大家交流。

二、探索和調查空氣是占據空間的1.空氣有這樣多的性質,你能證明它的存在嗎?這里有一種透明的大玻璃缸(出示已注有大半缸水的大玻璃缸),如果將玻璃杯倒置,垂直放到玻璃缸的底部,杯中的紙會如何呢?2.演示、提問:你觀察到了什么?你認為杯子里的紙濕了嗎?學生觀察報告3.分組實驗將玻璃杯垂直取出。4.這些現(xiàn)象闡明了什么?三、小游戲:比賽吹氣球1.我想請位同窗幫忙做一種游戲:比賽吹氣球。但是他吹的氣球有某些區(qū)別。(出示放在礦泉水瓶子中的氣球,并把瓶口封好,另一種就是普通的氣球。)請其它同窗來做裁判。認真觀察發(fā)現(xiàn),一種吹得很大,放在瓶中的只能吹鼓一點。2.請這位同窗說一說自己吹氣球的感受。3.這個現(xiàn)象有闡明了什么呢?與空氣有關嗎?4.小組討論,報告5.師生總結:看不見、摸不著的空氣是占據空間的。6.運用光盤讓學生直觀理解“空氣占據空間”的道理。四、空氣是有質量的1.將一種空杯子口朝下壓入水中,再慢慢傾斜。你看到了什么?這些水泡是如何運動的?2.觀察討論:杯子里的空氣向水面跑。3.請一位同窗,一只手拿一種空礦泉水瓶子,另一只手拿放了三分之二水的瓶子。不停將瓶口與瓶底倒置,你會發(fā)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4.報告:空氣總會跑到水的上方。5.我們懂得水是有質量的,那空氣有嗎?出示研究表格,設計實驗裝置,畫出設計圖。6.小組討論,提出假設。7.各組交流。8.各組闡明實驗狀況以及實驗結論。9.師生總結:空氣是有質量的。五、空氣能夠壓縮,壓縮的空氣是有彈性的1.請兩同窗用手壓氣墊,說一說是什么感覺?用塑料袋分組活動。(注意:用力不要太大)2.學生觀察松手時氣墊發(fā)生的變化。3.大家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有什么想法?能證明嗎?提供針筒和橡皮。4.觀察針管里的空氣開始所占空間的大小和手壓活塞后的大小,手壓活塞時的感覺,松開手后看到的現(xiàn)象,比較活塞壓下一部分時與壓不動時所占的空氣、手的感覺及活塞的運動各有什么不同。5.學生分組實驗認真統(tǒng)計實驗過程,討論得出結論。6.平時的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壓縮空氣?7.學生討論、報告8.運用教學光盤補充。

六、借助其它物體察覺空氣占據空間察覺空氣的存在,認識空氣有質量認識空氣能被壓縮、壓縮空氣有彈性,理解壓縮空氣的應用。七、回憶和解釋1.和馬鈴薯、牛奶等固體、液體相比,空氣有什么特殊的性質?2.學生討論,完畢表格后報告。3.通過活動和不同物體與空氣的對比,你得出什么結論?歸納概括空氣的性質八、作業(yè)1.請你想方法證明空氣的存在。2.空氣和水有那些相似的性質,有什么不同的性質?答:空氣和水都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沒有一定的形狀,都是透明的,都會流動,都要占據空間。但是,空氣容易被壓縮、水難以被壓縮、空氣比水輕。3.填空。(1)空氣和固體、液體同樣,含有占據空間的性質。(2)木棍兩頭平衡的氣球刺破其中一只氣球后,木棍發(fā)生傾斜,闡明空氣有質量。(3)對著臉放出氣球里的空氣,感覺有風吹到臉上,闡明空氣含有流動性。(4)手松開壓著的充氣塑料袋后,塑料袋又復原(又鼓起來)了,闡明空氣能夠被壓縮,壓縮空氣有彈性。(5)氣槍、橡皮艇、噴霧器都是運用壓縮空氣來工作的。九、教學反思:1.2熱空氣和冷空氣【教學目的】過程與辦法:1.通過實驗學會由看風向來理解冷熱空氣的對流。2.會分析風的形成和流動,熱空氣上升。知識與技能:1.懂得空氣是會流動的,空氣的流動形成了風。2.懂得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3.理解熱氣球和孔明燈的升空原理。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有愛好研究空氣的其它性質。2.樂于親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窘虒W重點】空氣的冷熱空氣對流形成了風?!窘虒W準備】氣球、蠟燭、紙蛇、水槽、蚊香,有關孔明燈及熱氣球的資料?!緦W時安排】一學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上節(jié)課我們發(fā)現(xiàn)了空氣的什么性質?2.空氣會流動么?3.我們身邊的空氣普通是怎么流動的?誰來描述一下?4.你有無想過,如果我們把空氣加熱或者變冷后來還會向我們剛剛描述的那樣流動么?二、進入新課1.研究熱空氣的流動。①我這里有個會“跳舞”的紙蛇,先來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②是什么力量讓蛇“跳舞”的呢?③把手放在蠟燭上方和側面,你感覺到了什么?有能闡明什么呢?④通過這2個實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⑤能不能再想一種實驗證明熱空氣是上升的?你準備怎么做?⑥書上的實驗你能看懂么?誰來做?⑦實驗再一次闡明了什么?2.研究冷空氣的流動。①熱空氣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氣會是如何流動的呢?生活我們在哪里能夠找到冷空氣?②打開冰箱冷藏室。冰箱里的“白氣”往哪里流動?③冬季的冷風從哪里鉆進來?④生活中的例子告訴我們冷空氣往哪里流?3.認識冷熱空氣的對流。(1)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沉,怎么能形成風呢?想個方法,讓我們大家能看到空氣的對流呢?(2)演示P8實驗,用蚊香的煙霧流動表達。(3)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為什么?(4)如果在地面上各個地方的空氣冷熱不同,它們會如何?(5)由于地面冷熱不同造成的空氣流動就是風。三、鞏固(1)運用熱空氣上升的原理有人發(fā)明了某些能夠飛行的物體,你懂得有什么嗎?(2)請學生介紹熱氣球和孔明燈的由來及升空原理。(3)教師、學生一起來完畢一只熱氣球。四、作業(yè) 1.生活中,為什么制冷空調掛在高處,而取暖器放置在地上?答:制冷空調掛在高處,是由于冷空氣會下沉,能較快減少室內氣溫;把取暖器放置在地上,是由于熱空氣會上升,能較快提高室內氣溫。2.填空。(1)由于地面上各個地方的冷熱程度不同,冷空氣總要向熱的地方流動,空氣的循環(huán)流動就形成了風。(2)熱氣球、孔明燈是運用熱空氣上升的原理制成的。五、課后反思1.3

空氣中有什么

教學目的:

過程與辦法

1、能在教師的指導下,用實驗探究空氣的成分及二氧化碳的性質;

2、在實驗過程中能及時作好統(tǒng)計,并會把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恰當描述。

科學知識

1、懂得空氣不是一種單純的氣體,它是由氮氣、氧氣等氣體混合而成的;

2、懂得氧氣、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質;

3、理解氧氣及二氧化碳在生活、生產中的重要用途。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得出的結論要以收集到的證據為根據;

2、體驗邏輯推理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性。

3、讓學生經歷探究的普通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

學時安排:兩學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聚焦空氣

1、談話:老師據說你們很聰穎,老師想請你們來猜一猜,這里有三支點燃的蠟燭,如果在第三支蠟燭上方罩上這只玻璃杯(演示大號的),第二支蠟燭上方罩上這只玻璃杯(演示小號的),第一支蠟燭上方不罩玻璃杯,這三支蠟燭中哪支蠟燭燃燒得最久,哪支最先熄滅呢?

2、談話:事實勝于雄辯,最后成果是不是跟你們猜的一模同樣呢?請大家瞪大眼睛看清晰。(教師演示)

3、提問:你們懂得其中的因素嗎?

4、學生嘗試分析演示實驗成果的因素:學生有可能會說,沒罩杯子的蠟燭周邊由于有源源不停的空氣,因此臨時不會熄滅;由于杯子小的里面的空氣少,一會兒就燒完了,因此它里面的蠟燭第一種熄滅。

5、提問:由此能夠推想:燃燒跟什么有關系呢?(板書課題:空氣)

二、層層進一步,認識空氣

1、提問:那燃燒與空氣有如何的關系呢?你們想不想也用實驗來探究一下?

2、第9頁實驗情景圖及實驗辦法。

3、小組商議一下實驗環(huán)節(jié)及進行組員分工。

4、下發(fā)實驗統(tǒng)計表及學生進行實驗。

5、組織學生報告交流實驗現(xiàn)象。

6、提問:飲料瓶中剩余的氣體還能支持燃燒嗎?

7、學生猜想。

8、引導學生用實驗來檢查猜想。

9、根據以上研究,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我們能夠初步擬定空氣中最少有幾個氣體?它們各含有什么性質?

10、講述:通過討論,我們明確了“空氣中有什么”了(把課題補充完整)。原來,空氣并不是一種單純的氣體,而是一種混合氣體。

三、運用實驗,揭示性質

1、提問:空氣中有一種重要的氣體叫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一種如何的氣體呢?你們對二氧化碳理解嗎?

2、談話:你們對二氧化碳的認識對的嗎?為了研究需要,我們先一起來制取兩瓶二氧化碳,好嗎?

3、指導學生制取二氧化碳。

①實驗器材介紹:廣口瓶、橡膠管、瓶塞、食堿、稀鹽酸

②多媒體出示制取二氧化碳情景圖及實驗辦法。

③教師解說實驗過程及注意事項。

④學生分組制取二氧化碳。

4、講述:二氧化碳已經制取好了嗎?二氧化碳是一種如何的氣體呢?讓我們先從觀察二氧化碳開始吧!

①觀察二氧化碳,并作好實驗統(tǒng)計。

②學生報告交流。

③提問:二氧化碳尚有什么性質呢?做了下面這個實驗,你們必定會發(fā)現(xiàn)的。

④多媒體出示實驗情景圖及辦法介紹。

⑤學生按實驗提示實驗并填好觀察統(tǒng)計。

⑥學生報告交流自己的所見所思。

⑦講述:二氧化碳尚有一種神奇的本領,想不想懂得?那好,自己來探究吧!多媒體出示實驗情景圖及操作辦法。

⑧學生實驗并及時作好實驗統(tǒng)計。

5、講述:通過實驗,現(xiàn)在大家已經理解了二氧化碳的性質。我們已有足夠的能力來參加“慧眼識氣體”活動吧了!

6、學生想方法判斷二氧化碳。

7、小結:同窗們真是足智多謀,運用我們學到的知識,就能解決生活中的某些問題,是嗎?嗯,學習真有用!

四、有效運用,改善生活

1、講述:由同窗們的聰穎才智,老師想到了人類的聰穎才智,他們將氧氣、二氧化碳恰本地運用到了生活、生產中,大大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同窗們,用你們的雙眼,用你們的大腦,一起來找找,氧氣及二氧化碳的用途有哪些,分別運用了它的哪些性質?

2、學生報告。

3、小結:人類多么聰穎,運用科學技術,讓“小氣體”作大奉獻。同窗們,學好本領,將來要讓這些氣體的用途更廣泛,好嗎?

五、作業(yè)布置1.填空。(1)空氣的重要成分是氧氣和氮氣,支持燃燒的氣體是氧氣,不支持燃燒的氣體是氮氣,另外尚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等氣體。(2)二氧化碳比空氣重,能滅火,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3)動物呼吸重要是運用空氣中的氧氣,而植物則需要空氣中的二氧化碳。2.判斷。(1)氮氣能夠用來制作尿素。(×)(2)二氧化碳能隔離空氣,因此人們用二氧化碳做滅火劑。(√)(3)二氧化碳能夠用來制造氮肥。(×)六、課后反思1.4、空氣也是生命之源

一、教學目的

1、探究過程和辦法:

·會研究車輛尾氣對植物的影響

·學會小組調查、訪問的辦法,及總結調查數據的分析

2、知識與技能:

·懂得空氣和水同樣,也是生命之源,要防治空氣污染

·理解保護干凈的空氣,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從身邊的環(huán)境變化和動植物變化意識到空氣對人類、全世界的重要性

·空氣和生命是密不可分的

·意識到我們有責任呼吁大家一起來防治空氣污染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空氣也是生命之源,我們有責任保護它

學時安排

二學時(課堂一學時,課后調查報告一學時)

三、

教學準備

盆栽植物兩盆,塑料袋,空氣污染的圖片,讓學生準備有關空氣污染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1、我們已經研究了空氣的不少性質,你能總結的說一說

2、世界環(huán)境日是什么時候?今天的標語是什么?3、其實空氣也是生命之源

板書;生命之源,空氣

二、自主學習1、空氣和生命的關系(1)

為什么說空氣也是生命之源呢?

(2)觀察P12三幅圖,你想到了什么?

空氣是生命的核心

意識到沒有空氣就沒有生命

2、我們周邊的空氣(1)空氣是我們不能離開的,但是我們現(xiàn)在處在如何的空氣中呢?哪個小組樂意來介紹你找到的資料?

(2)人類始終不停的在污染著我們賴以生存的空氣??諝獾奈廴疚覀兛床坏?,怎么懂得空氣受污染了呢?(3)討論研究P13的車輛尾氣實驗,定實驗計劃(4)強調實驗中要注意的事項

運用小組收集的資料對小組討論、制訂計劃

安全最重要

空氣和生命是密不可分的

從身邊的環(huán)境變化和動植物變化意識到空氣對人類、全世界的重要性

3、我們能做什么(1)空氣被污染了,并且還在不停污染著。我們能做什么呢?(2)小組根據實際狀況制訂宣傳計劃(3)有價值的建議,能夠向有關部門建議.讓學生從小學生的角度討論我們能做的,意識到我們有責任呼吁大家一起來防治空氣污染

4、調查反饋(1)通過車輛尾氣實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空氣污染還會造成哪些危害?

從實驗中理解車輛尾氣的“毒害”性,研究車輛尾氣對植物的影響.

三、課外拓展1、調查理解本地采用了哪些方法防治空氣污染2、出一份保護、防治空氣污染的小報

四、作業(yè)布置1.填空。(1)大氣污染的重要來源是自然污染和人為污染。(2)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環(huán)境日,的標語是多樣的物種,唯一的地球,共同的將來。中國主題是:低碳減排·綠色生活。(3)凈化空氣和減少對空氣的污染,重要方法是植樹造林、減少交通工具尾氣的排放、不焚燒垃圾。2.選擇。(1)下面不屬于空氣污染源的是(A)。A.燈泡發(fā)出的光B.煤的燃燒C.工廠廢氣D.汽車尾氣(2)下列狀況中,不會造成空氣污染的是(C)。A.燃放煙花爆竹B.煤的燃燒C.植物的生長D.汽車排放尾氣五、課后反思第二單元冷和熱2.1冷熱與溫度

一、教學目的:

(一)過程與辦法:能夠收集數據并發(fā)現(xiàn)熱水變涼的溫度變化規(guī)律。

(二)知識與技能:懂得熱水變涼的過程中,溫度下降是有規(guī)律的。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對科學有愛好,體驗和感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

2.感悟到任何科學認識都必須來源于科學實踐。

二、教學準備:分組實驗器材:水杯、熱水、溫度表等。

三、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小結前段時間學習的內容,引入本節(jié)課將要學習的內容。

(二)自主學習。

1、提出問題:

(1)當著學生的面倒一杯開水,問學生這杯水放在這兒,過一段時間后會出現(xiàn)什么狀況?

(2)學生猜想。

(3)熱水變涼的過程中,溫度是如何變化的?

2、提出假設。

讓學生提出多個假設。然后讓每個小組選擇其中的一種假設,進行驗證。

3、設計實驗。

(1)各小組討論如何進行實驗。

(2)請小組報告實驗的辦法。

(3)教師根據學生的報告提出某些注意事項:

A.如何對的使用溫度表,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接觸過,在本節(jié)課中老師合適予以提示。

B.如何讀出溫度計的讀數?

C.每隔多長時間統(tǒng)計一次溫度?

D.從什么時間開始統(tǒng)計溫度?

E.把實驗中得到的數據統(tǒng)計下來。(記在P76的表格中)

4、學生分組實驗。

5、分析統(tǒng)計。

(1)分析實驗中得到的數據。并將數據畫出曲線圖。

(2)學生完畢P76中的曲線圖。

(3)請學生說說看了曲線圖后你想到些什么?盡量引導學生從下列幾個方面去說。

A.熱水變涼的過程中,溫度是如何變化的?和我們的預測同樣嗎?

B.如果繼續(xù)觀察下去,溫度會如何變化?

6、得出結論。熱水變涼的過程中,溫度是逐步下降的。繼續(xù)觀察下去,溫度將逐步穩(wěn)定。(三)、作業(yè)布置一、填空。1.物體的冷熱程度叫做溫度。2.溫度計能夠精確地測出物體的溫度。3.空氣、水、人體、大地等都有溫度,空氣的溫度叫氣溫,水的溫度叫水溫,人體的溫度叫體溫。4.水結冰時的溫度是零攝氏度,記做0℃,水燒開沸騰時的溫度是一百攝氏度,記做100℃。二、選擇。熱水變涼的過程中,溫度的變化規(guī)律是(A)A.先快后慢B.先慢后快C.均勻下降2.2熱的傳遞

教學目的:1使學生理解熱總是從溫度高的地方傳向溫度低的地方。

2﹑理解固體的重要傳熱方式是傳導﹑氣體和液體的傳熱方式是對流。

教學準備:酒精燈﹑湯勺﹑蠟燭﹑燒杯﹑木屑﹑石棉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冬天,我們手冷時,父親媽媽會用他們溫暖的大手握住我們的小手,使我們的小手逐步溫暖起來。生活中好友許多這樣的例子,你懂得這是怎么回事嗎?讓我們一起來研究熱在固體﹑液體﹑氣體中是如何傳遞的。(教師板書課題:熱的傳遞)

二﹑科學探究:

今天的實驗,離不開酒精燈,現(xiàn)在我們先理解使用酒精燈的辦法。

教師介紹對的使用酒精燈的辦法,學生掌握酒精燈的對的使用辦法。

(一)﹑熱在固體中的傳遞

1﹑熱在固體中是如何傳遞的呢?我們通過實驗來理解一下。

2﹑教師解說實驗環(huán)節(jié):

(1)﹑點燃蠟燭,在金屬湯匙柄前端﹑中端和末端分別滴上蠟,等其凝固

(2)﹑用試管夾夾住金屬湯匙,用酒精燈分別在湯匙前端、中端加熱,觀察不同位置上蠟融化的情形。

3﹑學生動手操作實驗,并進行觀察。

4、學生根據實驗成果,想想熱在固體中是如何傳遞的。

5、小結:熱在固體中,從溫度高的地方傳到溫度低的地方,這種傳熱的方式稱為“傳導?!保ò鍟簾嵩诠腆w中傳導)

(二)、熱在液體和空氣中的傳遞:

1、熱在固體中從溫度高的地方傳到溫度低的地方,那么熱在液體和空氣中也是這樣傳遞的嗎?現(xiàn)在我們用實驗來驗證一下,看看熱在液體和空氣中是如何傳遞的。(板書:熱在液體和空氣中)

2、教師解說實驗環(huán)節(jié):

(1)、把木屑放入水中加熱。

(2)、觀察木屑在水中是如何運動的。

3、學生動手操作實驗,并進行觀察。

4、學生根據實驗成果,想想熱在液體中是如何傳遞的。

5、小結:對流:液體和氣體受熱上升、遇冷下降,是冷熱液體或氣體互相混合,這種傳遞熱的方式稱為“對流”。(板書:對流)

三、思考:

在夏天的烈日下,為什么諸多物體摸上去很燙?

學生思考,回答。

介紹“輻射”

輻射:不靠空氣、水或其它物體也能傳遞熱,這種傳熱方式稱為“輻射”。

(板書:輻射)

四、拓展

1、

熱傳遞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尚有諸多。誰能說說你懂得的有關生活中熱傳遞的例子?

2、

學生自由講話

3、

出示圖畫(20頁下圖)

4、

請同窗們想想,圖中都有哪些熱的傳遞方式。

5、

學生思考分析,自由講話。

五、總結

今天我們研究了“熱的傳遞”誰來說說熱都有哪些傳遞辦法?

但愿同窗們能把今天學到的科學知識用到生活中去。

六、作業(yè)一、填空。1.熱能夠從溫度高的地方傳到溫度低的地方。2.熱在固體中的傳遞方式叫做傳導。3.水、空氣在受熱后來會發(fā)生流動,靠流動傳遞熱的方式叫做對流。4.熱的物體把熱量沿直線傳遞出去,叫做輻射。二、連線。對的使用酒精燈的辦法是:第一步點燃燈芯第二步取下燈帽第三步外焰加熱第四步蓋滅火焰教學后記:2.3加熱和冷卻

教學目的:1、指導通過加熱或冷卻能夠使物體的形狀、大小發(fā)生變化。

2、理解熱總是從溫度高的地方傳向溫度低的地方。

3、喜歡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改善生活。

教學準備:酒精燈、蠟燭、糖、水槽、熱脹冷縮演示器、燒瓶、插有導管的膠賽、三角架……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誰懂得加熱和冷卻會對物體產生哪些影響?

二、

學探究

(一)、加熱和冷卻對物體形態(tài)的影響

1、請同窗們想想糖、蠟燭加熱后來會如何?

2、他們冷卻后來又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學生自由講話

3、真地向同窗們說得那樣嗎?我們用實驗驗證一下。

4、學生動手操作實驗,并進行觀察。

5、請學生說說看到的現(xiàn)象。

6、板書:加熱后熔化成液體,冷卻后凝固成固體。

7、尚有那些物體像糖或蠟燭同樣受熱會熔化成液體,冷卻后凝固成固體?

學生思考,回答。

8、

結:這闡明加熱和冷卻會對物體的形態(tài)產生影響。

9、

資料介紹:干冰

(二)、加熱和冷卻對物體體積的影響:

加熱和冷卻會對物體的形態(tài)產生影響,那么是不是全部的物體都像糖或蠟燭同樣受熱會熔化成液體,冷卻后凝固成固體呢?我們就來研究一下。

1、

銅球加熱或冷卻體積的變化

(1)、教師演示實驗:A:出示“熱脹冷縮演示器”,銅球正好能從鐵圈中通過。

B:用酒精等給銅球加熱。

C:演示銅球過鐵圈。銅球不能從鐵圈通過。

D:銅球冷卻后,再試著讓它通過鐵圈。

(2)、這個實驗闡明了什么?

(3)、板書:銅球加熱或冷卻體積發(fā)生了變化

2、酒精和水加熱或冷卻體積的變化

(1)、酒精和水加熱或冷卻會有類似銅球的變化嗎?我們用實驗來證明

(2)、教師演示實驗。

(3)、學生觀察現(xiàn)象,進行思考。

(4)、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什么?

(5)、板書:酒精和水加熱或冷卻體積發(fā)生了變化。

3、氣體加熱或冷卻體積的變化

(1)、氣體加熱或冷卻會有變化嗎?請同窗動腦想想,看看能不能運用老師為你們準備的材料設計出研究空氣加熱或冷卻后體積變化的實驗?

(2)、學生思考,設計實驗。

(3)、說說你的實驗方案。(教師加以合適的指導)

(4)、學生動手實驗,觀察實驗現(xiàn)象。

(5)、這個實驗闡明了什么?

(6)、板書:氣體加熱或冷卻體積發(fā)生了變化。

4、小結:絕大多數物體在受熱時,體積會膨脹;冷卻時,體積會收縮,這種現(xiàn)象叫做熱脹冷縮。

5、資料介紹:溫度計的發(fā)明

三、

課外延伸

討論:在日常生產、生活中,人們能夠通過加熱和冷卻做哪些事情?

學生自由講話

四、

總結

今天的研究,我們懂得了加熱和冷卻對物體的體積和形態(tài)產生了影響,對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現(xiàn)象也能夠加以解釋。但愿同窗們能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改善我們的生活。

五、作業(yè)一、填空。1.物體的形態(tài)有氣態(tài)、固態(tài)、液態(tài)。2.在溫度很低時,二氧化碳會變成一種叫干冰的固體,室溫時它又會變?yōu)闅怏w狀態(tài)。3.最早的溫度計是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根據氣體熱脹冷縮現(xiàn)象制造出來的。4.夏天自行車車胎的氣不能打得太足是由于空氣受熱膨脹容易爆胎。二、聯(lián)系生活實際,舉例說說通過加熱和冷卻能為我們做哪些事情。答:用熱水使癟了的乒乓球變圓;夏天架電線時要架得松一點,以免冬天冷縮繃斷。教學后記:2.4

吸熱和散熱

一、教學目的

(一)過程與辦法:

1.能夠完畢不同物體吸熱和散熱性能的對比實驗。

2.能夠設計物體顏色對吸熱和散熱性能影響的實驗。

(二)知識與技能:

1.懂得不同物體吸熱和散熱的性能是不同的。

2.懂得深色的物體比淺色的物體吸熱快。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結論需要數據來驗證。

2.意識到身邊的許多現(xiàn)象蘊含著科學道理。

3.有認真、細致、嚴格操作的工作態(tài)度,并樂意與別人合作完畢實驗任務。

二、教學準備:

杯子、溫度表、水、沙、統(tǒng)計表、黑白紙杯、不同顏色的氣球等。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上課,我們研究了熱傳遞的幾個方式。不同物體的吸熱和散熱性能同樣嗎/

(二)自主學習:

1.研究不同物體吸熱和散熱性能與否相似。

(1)師生討論下列幾個問題:

A.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些物體吸熱快、散熱也很快?

B.哪些物體吸熱慢、散熱也很慢?

C.哪些物體吸熱慢、散熱快?

D.哪些物體吸熱快、散熱慢?

(2)你懂得水和沙這兩種物體的吸熱和散熱狀況嗎?

(3)學生預測水和沙這兩種物體的吸熱和散熱狀況。

(4)分組討論,這個實驗應當怎么去做。應當注意下列幾個問題:

需要控制哪些相似條件?需要哪些材料?小組內應當如何分工?如何去做實驗?

(5)學生分組實驗:

A.水和沙要同樣多,杯子要同樣。

B.要陽光下觀察10分鐘,測量水和沙的溫度變化狀況;再到陰涼處觀察10分鐘統(tǒng)計下水和沙的溫度變化狀況。

C.將實驗的成果統(tǒng)計在P78的表格中。

D.完畢P78的剩余內容。

(6)報告交流。

(7)得出結論。

A.沙吸熱快,散熱也快。水吸熱慢,散熱也慢。

B.對比實驗:像這樣在相似條件下進行對照比較的實驗叫做對比實驗。

2.研究不同顏色的物體,它們吸熱、散熱性能同樣嗎?

(1)學生討論如何來研究這個問題。

(2)學生報告研究的辦法。建議從下列幾個方面去研究:

A.預測;B.設計實驗;C.進行實驗;D.統(tǒng)計數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三、鞏固應用:

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物體的吸熱和散熱性能。四、作業(yè)(一)、填空。1.冷的物體在吸熱的時候會吸取熱量,熱的物體降溫的時候會散發(fā)熱量。2.人們冬天喜歡穿深色的衣服,夏天喜歡穿淺色的衣服,這其中蘊含的科學原理是深色的物體比淺色的物體吸熱和散熱快。3.冰箱背后的散熱板漆成黑色的是由于深色物體的散熱性能更加好。(二)為什么沙漠地區(qū)的人們喜歡穿白色而寬敞的衣服?答:沙漠地區(qū)的人們喜歡穿的白色而寬敞的衣服吸熱性能差,并且空氣能夠在寬敞的衣服中形成對流,使人感覺涼爽。(三)下面每組物體中,吸熱和散熱快的在旁邊畫○,吸熱和散熱慢的在旁邊畫△。沙鐵皮油白色塑料杯水紙板水黑色塑料杯教學后記:2.5、水在加熱和冷卻后

一、教學目的:

(一)過程與辦法:

1.能夠通過云和霧的模擬實驗理解云、霧的形成因素。

2.能夠通過雨的模擬實驗理解雨的成因。

3.能夠通過蒸發(fā)和沸騰現(xiàn)象的研究,理解空氣中水蒸氣的形成。

4.能夠通過親身感受認識到蒸氣會吸取熱量。

5.能夠通過實驗理解水結冰的條件。

6.能夠通過圖示法總結水的三態(tài)變化,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環(huán)。

(二)知識與技能:

1.懂得云、霧、雨、露、雪、冰、雹上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2.懂得云、霧的成因。

3.懂得雨、露的成因。

4.懂得水蒸氣的成因。

5.懂得水在蒸發(fā)和沸騰的時候要吸取大量的熱。

6.懂得水會在一定條件下結冰,成為固體。

7.懂得在一定條件下,物體三態(tài)會互相轉化。

8.懂得在大自然中水的循環(huán)過程。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樂意觀賞自然界水體的美麗。

2.樂意通過某些實驗理解大自然的奧秘。

3.體會到自然界神奇的變化。

二、教學過程:

(一)認識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體

1、提問:你見過哪些形態(tài)的水?

2、教師出示課件,指導學生認識多個美麗的水體。

二、提出要研究的有關水的問題

1、提問:有關水,你想研究哪些方面的問題呢?

2、學生討論報告,教師引導到水的變化問題上來,為下面環(huán)節(jié)打下基礎。

三、研究云和霧的形成

1、提問:水在什么條件下會形成云或霧?

3、學生討論、預測、報告。

3、教師指導實驗:把一支冰棒(或溫度大致相稱于冰棒的物體)放在不冒熱氣的杯口,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指導學生運用多個觀察辦法)

4、學生做實驗、報告。

5、教師引導學生總結:云和霧的形成,是由于溫度的減少。

6、提問:自己設計實驗,闡明雨是如何形成的?7、學生實驗、報告。

8、教師引導總結:云、霧等都是由空氣中的水碰到低溫形成的。

四、研究蒸發(fā)和沸騰

1、提問:空氣中的水是從哪里來的呢?

2、學生猜想、報告

3、提問:把水和酒精涂在手背上,會如何?你有什么感覺?

4、學生進行實驗。

5、報告(重點讓學生談自己的觀察現(xiàn)象和自己的感受)

6、提問:用溫度計先測量教室的溫度,再測量水的溫度,把溫度計從水中取出的瞬間,溫度計測量的溫度會是多少?

7、學生猜想。

8、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實驗。

9、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為什么把水和酒精涂在手上后,手總是感覺涼絲絲的?溫度計從水中取出時,溫度反而會下降呢?

10、得出結論:水在常溫時會吸取周邊的熱,由液體形態(tài)的水變成眼睛看不見的氣體形態(tài)的水蒸氣,這種現(xiàn)象叫做“蒸發(fā)”。

11、提問:水在燒開是能達成多少度?始終燒下去,會如何呢?

12、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實驗,并歸納出結論:蒸發(fā)和沸騰都是水由液態(tài)變成氣態(tài),并且都要吸取熱量。(應當注意安全)五、研究水在什么條件下能結冰

1、提問:在什么條件下,水會結冰呢?

2、學生猜想。

3、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易拉罐中裝上冰鹽混合物,在試管里面裝上一點兒水,插上溫度計,在冰鹽混合物中也插上一只溫度計。

4、布置任務:你觀察到兩支溫度計有什么變化?特別是試管中的那支溫度計的變化,記下當水結冰時溫度。你還觀察到了什么?

5、學生實驗,教師進行指導。

6、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易拉罐中裝上冰鹽混合物,在試管里面裝上一點兒水,插上溫度計,在冰鹽混合物中也插上一只溫度計,由于冰鹽混合物的溫度能夠達成零下20多度,因此,試管內的水會很快的結成冰,實驗時,應當讓學生隨時觀察兩支溫度計的變化,特別是試管中的那支溫度計的變化,記下當水結冰時溫度。同時,在做水結冰實驗時,也能夠觀察在易拉罐外面出現(xiàn)的白霜,并向學生提出問題:“易拉罐外面并沒有灑上水,為什么會有白霜呢?白霜是從哪里來的呢?”讓學生懂得,當空氣中的水氣碰到特別低的溫度時,會只變成霜。因此,在這個實驗中,包含著兩個原理,即水能夠由液態(tài)變成固態(tài),也能夠由氣態(tài)直接變成固態(tài)。

六、總結水的三態(tài)變化

1、提問:水有哪幾個基本形態(tài)?在什么條件下,它們會互相轉化?

2、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做好指導。

七、鞏固、延伸

水結冰后會把蓋著蓋的玻璃瓶脹破嗎?

七、作業(yè)布置1.填空。(1)在大自然中,水的化身有云、霧、雨、露、霜、雪、冰。(2)在陽光下,杯子里的水會減少是由于水蒸發(fā)了。(3)液體形態(tài)的水在受熱后會變成氣體形態(tài)的水蒸氣,這種現(xiàn)象叫做蒸發(fā)(4)水蒸氣在遇冷后會變成液態(tài),這種現(xiàn)象叫做凝結。(5)在手背上滴一點水,手會感到涼爽,是由于水在吸取人體的熱量。(6)蒸發(fā)的快慢與蒸發(fā)面積、空氣流通程度及周邊的溫度有關。2、判斷(1)現(xiàn)在年年都下雨,長久這樣下去很久后來天空就會沒有雨下了(×)(2)衣服能被晾干是由于水能蒸發(fā)。(√)(3)云和霧就是水蒸氣。(×)(4)液體在任何溫度下都能蒸發(fā)。(√)八、課后反思第三單元

奇妙的聲音王國

3.1

聲音的產生

教學目的:

1、通過本課教學,規(guī)定學生能夠理解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會做物體振動發(fā)聲的實驗)、歸納概括能力和演繹推理的能力。

3、使學生體會到多個自然現(xiàn)象都是有規(guī)律的。

教學重點:

通過本課教學,規(guī)定學生能夠理解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教學難點:

使學生體會到多個自然現(xiàn)象都是有規(guī)律的。

教學過程:

一、引入談話:

通過鈴聲,大家都懂得該上課了。老師這里也有這樣一種裝置(展示)。一會兒,我給它接上電源,使它發(fā)聲,你們能分辨出前、后兩次的鈴聲有什么不同嗎?

提問:前后兩次發(fā)出的聲音同樣嗎?能精確闡明有什么不同?

談話:在低年級的自然課中,我們懂得自然界中多個各樣的聲音除強弱不同外,尚有高低的不同。有關聲音,現(xiàn)在你還想進一步理解些什么問題?

談話:(根據學生的想法)看來大家對聲音這一自然現(xiàn)象的研究愛好很濃,要想懂得……(學生的想法),首先得摘清晰“聲音這種自然現(xiàn)象是怎么回事”。學會了這個知識,掌握了研究方法,你才有可能研究剛剛提到的那問題。這節(jié)課咱們就一起來學習《聲音的產生》。(板書)

二、學習新課

1、做實驗,觀察實驗現(xiàn)象

(1)談話:研究聲音,必須先讓物體發(fā)聲,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根鋸條,有方法讓它持續(xù)較長時間發(fā)出聲響嗎?學生分組實驗。報告實驗成果,教師板書。

(2)談話:用它(手拿鼓槌)讓鼓發(fā)聲都會吧?敲鼓時聲音只限小組聽到就行了,為更清晰地觀察到鼓面的狀況,能夠把桌上的幾粒豆子放在鼓面上。

學生分組實驗。學生報告觀察到的現(xiàn)象。提問:平時,還見過類似這樣的現(xiàn)象嗎?

2、歸納概括“物體發(fā)聲時都振動”

(1)談話:從剛剛的實驗和事例看,這些發(fā)聲的物體在發(fā)聲時有什么共同點?教師適時給出“振動”一詞,引導學生對的描述。

(2)提問:鋸條發(fā)聲時振動;鼓發(fā)聲時,鼓面振動;水發(fā)聲時,水面振動。剛剛大家舉的例子中,物體發(fā)聲時也振動,有關聲音的產生這個問題,由此你能夠推出什么?為什么這樣推想?學生通過討論,應當認識到物體發(fā)聲時都振動,因此說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板書)

3、進一步演繹驗證結論

(1)談話:說起來,物體有固體、液體、氣體三種形態(tài)。如果說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氣體要發(fā)出聲音,就一定處在什么狀態(tài)?生活中有氣體發(fā)聲的例子嗎?(板書)學生討論。

(2)談話:像空氣這樣的氣體,無色、透明,怎么才干看見它在發(fā)聲時與否振動?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學生明確:

a、明確小燒瓶內有空氣;

b、吹氣時發(fā)聲,里邊的氣應當振動;

c、小球如果振動了闡明什么?小球如果不振動闡明什么?由此能夠告訴我們什么?學生分組實驗。學生報告并討論,理解:物體振動產生聲音,空氣是物體,發(fā)聲時也振動。

(3)談話:有無不振動也能發(fā)聲的物體?咱們讓鼓、鋸條在發(fā)聲時忽然終止振動,看看成果如何?學生分組實驗。報告實驗成果。

(4)提問,這樣的成果闡明什么?學生理解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4、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1)談話:懂得了聲音的產生,你看這種現(xiàn)象是怎么回事?在音樂演奏過程中,經常聽到有些打擊樂器發(fā)出短促的聲音,演奏者運用什么樣的演奏辦法?為什么?學生能夠討論,也能夠演奏闡明。

(2)總結:(引導學生總結并填寫課本P52上的空白。)

(三)鞏固、擴展提問:誰能讓這紙發(fā)聲?它在發(fā)聲的時候振動嗎?我用鋸條替代手,紙從齒上劃過,相稱于一種個鋸齒敲擊它一下,持續(xù)讓鋸齒敲擊這張紙片,會怎么樣?學生自己能夠試一試。手撥動與鋸條快速撥動紙片,發(fā)出的聲音同樣嗎?怎么不同?振動快慢對聲音有什么影響?根據教學時間安排這一內容的活動。

(四)布置作業(yè)1.填空。(1)人們周邊充滿著自然的和人為的聲音,它們?yōu)槲覀儌鬟f了多個信息。(2)聲音的產生與物體的振動有關。(3)我們說話時能發(fā)出聲音是由于聲帶振動。2.判斷。(1)風呼呼地吹,是空氣振動產生了聲音。()(2)蜜蜂飛行時發(fā)出的嗡嗡聲,是蜜蜂的叫聲。()教學后記:

3.2

聲音的傳輸

教學目的:

知識與技能的達成目的:指導學生認識聲音在氣體、固體、液體中都能傳輸,懂得聲音的傳輸需要物質媒介,培養(yǎng)學生實驗和分析綜合能力。

教學重難點:

理解聲音在氣體、固體、液體多個物體中都能傳輸。

教師準備:

土電話、漏斗、膠管、鑰匙、水槽、石頭、鈴、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

線、紙杯、勺子﹑筷子

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引入課題探究活動:

⑴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上課電鈴聲在空氣中傳輸等實例。

⑵和學生玩一種簡短的“捉迷藏”游戲(設計意圖:空氣傳聲是聲音傳輸的最普遍形式,學生已有一定經驗,啟發(fā)學生分析、討論,并在小游戲中感受認識聲音在空氣中的傳輸及傳輸的方向。)

2、設計實驗與活動

探索物理規(guī)律

活動:探究聲音是如何傳輸的啟發(fā)學生分析、討論,通過以上活動感受認識“聲音在空氣中能夠傳輸及傳輸的方向是向著四周八方的”。請學生列舉生活中的實例:聲音能在空氣中傳輸,還能在其它物體中傳輸嗎?(大部分是在空氣中傳輸的,少部分在水中和固體中傳輸,真空中聲音的傳輸事例可能沒有。)

實驗探究:運用水、鹽水、石塊、水槽、書桌、金屬管、土電話等多個物品設計實驗,探究聲音在固體和液體中的傳輸。實驗一:“聽聽寫字的聲音”

(1)四人一組,一人在桌面紙上寫字,其它同窗用不同的辦法聽聲音。

(2)學生小組交流:自己聽到的聲音是通過什么途徑傳遞過來的?

(3)然后用別人的辦法再次聽聽聲音,討論:不同途徑聽到的聲音有什么不同?

(4)全班交流后得出:固體比氣體傳輸聲音的本領強。

實驗二:用鉛筆輕敲金屬管的一頭,同窗們把耳朵貼在金屬管的另一頭,能聽到聲音嗎?

實驗三:設計實驗,研究液體能否傳輸聲音。

(1)學生分組討論實驗方案。(教師走到學生中去,根據實際狀況和學生需要,予以合適的協(xié)助和激勵。)

(2)交流實驗方案。(提示學生尊重別人,認真傾聽和思考同窗的講話,適時進行評價和激勵。)

(3)各組調節(jié)自己的實驗方案后進行實際操作,并作好統(tǒng)計。小組交流,報告教師協(xié)助學生進行實驗探究,解決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和觀察探索聲音在液體中的傳輸途徑。提問:游泳時潛入水下聽到過聲音嗎?這些聲音是如何傳輸來的?請同窗們想一想、再舉些生活中的實例。(設計意圖:這是學生通過親身經歷、體驗得出的科學結論,在探究中感悟知識形成的過程,有助于發(fā)展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力、思維力等科學素養(yǎng)。)(將要上鉤的魚,會被岸上說話聲或腳步聲嚇跑)

師:魚也能被它們喜歡的聲音吸引,漁民能夠運用電子發(fā)聲器把魚吸引到網里。這表明水能夠傳聲。小組交流分析總結、綜合認識——“聲音在氣體、固體、液體中都能傳輸”進一步明確聲音必須依靠媒介傳輸,多媒體演示:知名的“真空鈴”實驗裝在抽去空氣鐘罩里的鬧鐘,讓學生能觀察到鬧鐘的鈴錘在動。

提問:你們聽到鈴聲了嗎?為什么會聽不到鬧鐘的聲音?對于這種狀況你有什么推測?

學生自由討論。請學生發(fā)表各自的見解后,引“真空”的初步概念,讓學生認識到聲音不能在真空里傳輸。

活動:探究聲音傳輸的形式運用大鼓和上面吊有小球的紙屏演示實驗(鼓發(fā)聲時鼓面的振動引發(fā)周邊空氣的振動,帶動紙屏及小球的振動。發(fā)聲體周邊的空氣會形成不停振動的聲音的波浪即聲波。多媒體演示:水波現(xiàn)象借以比擬、空氣傳聲的微觀動畫學生觀察、解析實驗現(xiàn)象初步認識“聲音是以聲波的形式傳輸的”。

3、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情境活動:構想當人類到了月球上將如何交流?(學生表演)理論根據:聲音傳輸需要媒介

4、鞏固擴展活動

形成探究品質制作并研究土電話:相距同樣遠,講話者以同樣大小的聲音講話,若連接土電話的線分別是棉線和金屬線,你聽到的聲音會有什么不同?闡明什么?思考:日常人們常說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其中涉及到哪些聲音的知識?

5、反思總結

達成教學目的

6、作業(yè)判斷。(1)聲音是以聲波的形式向四周八方傳輸的。(√)(2)聲音在水中傳輸的速度比在鋼鐵中的傳輸速度快。(×)(3)土電話能夠傳輸聲音,闡明聲音能通過固體傳輸。(√)(4)“伏罌而聽”的故事中,將聲音傳入偵查兵的耳朵重要是借助了土地、壇子傳輸的聲音。(√)教學后記:3.3我們是如何聽到聲音的

教學目的:

(一)知識目的

1、理解人類聽到聲音的過程。

2、認識耳廓含有收集聲波的作用

(二)能力目的

探索人類聽到聲音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實驗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體驗人類聽到聲音的過程。

教學準備:

音叉、棉花、鬧鐘、錄音機、耳朵構造模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平時我們聽到的聲音是通過什么傳到耳中的?我們今天就要討論人類是如何聽到聲音的。

用錄音機錄下自己的聲音,聽一聽放出來的聲音與自己的聲音同樣嗎?

(二)新課教學

1、整體感知

人能聽到聲音,除了需要發(fā)聲體、傳聲介質外,還必需含有健康的耳朵。

由于雙耳效應我們能夠精確地判斷發(fā)聲體的位置,也是雙耳效應使我們能感受到逼真的立體聲效果。教師向學生介紹人耳的構造。

2、教學互動

互動1:我們是如何聽到聲音的?無聲的世界將會如何?

明確

運用大家儲藏的知識,啟發(fā)討論,理解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展開豐富的想像,模擬無聲世界,從而感受聲音的奇妙。

互動2:為什么聽自己的錄音與自己的聲音不同呢?

明確

運用音叉體驗骨傳導傳聲。聽自己的錄音傳聲介質是空氣,而聽自己的聲音傳聲介質是骨,因此兩次聲音不同,因此如果是傳導障礙產生的耳聾,能夠運用骨傳導的辦法聽聲音。

互動3:讓小鬧鐘響起來,蒙上眼睛,看誰能先說出它的位置。

明確

同我們的眼睛同樣,兩只耳朵能夠分辨發(fā)聲體的方位,即雙耳效應。

3、認識耳廓的作用:

(1)寫出預測并設計實驗驗證你的預測。

(2)思考:如果沒有耳廓,會怎么樣?

4、認識噪聲的危害和防治辦法:

閱讀討論,報告。

(三)、鞏固應用:

1.助聽器能夠協(xié)助耳聾的人聽到聲音。

2.運用一次性紙杯,塑料管制作“聽診器”。

3.簡述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

(四)、作業(yè)1.填空。(1)聲音的傳遞途徑是:(聲源)——(耳廓)——(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聽神經)。(2)耳廓有收集聲波的作用。(3)耳朵分為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4)噪聲和廢氣、廢水同樣,已被列為重要的環(huán)境污染之一。2.身處嘈雜的環(huán)境中,我們應當如何保護自己的聽力?答:(1)用手捂住耳朵。(2)戴上耳塞。(3)離開噪聲區(qū)。教學后記:3.4

不同的聲音教學目的

1、理解聲音的特性。分辨聲音的強弱與高低。

2、懂得樂音的音調跟發(fā)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跟發(fā)聲體的振動幅度有關。

3、學以致用,自制簡樸的樂器演奏。

教學重點:解聲音存在音調與音量的區(qū)別。

教學準備:

橡皮筋、錄音機、鋼尺、鼓、鑼、吉他、音叉、小紙團、瓷碗。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復習

(1)人如何才干聽到聲音?

(2)聽自己的講話聲與錄音同樣嗎?

2.課前熱身

聽一段錄音(事先錄制好),體驗蚊子與老牛的叫聲有何區(qū)別?伴奏的樂器是什么?

(二)進行新課

1.整體感知

聲音有三個特性,音調、響度和音色。

音調是指聲音的高低,決定于聲源振動頻率。

響度是指聲音的強弱,重要決定于聲源振動幅度。音色反映了聲音的品質,不同發(fā)聲體發(fā)出聲音的音色不同。

2.教學互動

互動1:區(qū)別聲音的高低。

(1)想方法使橡皮筋發(fā)出不同的聲音,觀察橡皮筋的變化。

(2)通過比較男女生聲音、鼓聲與鑼聲、撥動吉他六根弦的聲音等活動,體驗聲音有高有低,我們把聲音的高低叫音調。普通狀況下男生音調低于女生。前面錄音中蚊子叫聲的音調就高于牛叫聲的音調。

互動1:觀察音調高低與發(fā)聲體振動頻率的關系。

明確

觀察發(fā)音齒輪、鋼尺發(fā)音實驗,歸納出音調與發(fā)聲體振動頻率的關系:發(fā)聲體振動頻率越大,音調越高。

互動2:觀察響度與發(fā)聲體振動幅度的關系。

明確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觀察鼓面上小紙團振動狀況:用力越大,聲音越響,紙團振得越高.闡明了響度大小與發(fā)聲體振動幅度有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上面錄音中牛的聲音響度比蚊子大。

互動3:“聞其聲而知其人”,為什么?

明確

讓同窗做聽聲音猜姓名的游戲,也能夠聽不同樂器演奏同一首樂曲,體驗不同發(fā)聲體的音色。音色反映了聲音的品質,不同發(fā)聲體發(fā)出的聲音音色不同?!奥勂渎暥淙恕本褪歉鶕曇舻囊羯珌矸直娴?。電子樂器能模仿許多樂器的聲音,就是由于它能發(fā)出與所模仿樂器聲音的音色差不多的聲音。

(三)鞏固應用:

1、(1)用水壺往水瓶里倒開水時,憑感覺就能夠聽出水瓶中水已滿,為什么?

(2)到商店買瓷器,媽媽會輕輕敲一敲,聽一聽聲音,為什么?

2.運用八只相似的茶杯(或瓷碗)、水,自制“編鐘”。

3、運用手邊的材料,試做一件小樂器。

4、舉辦自制樂器展示會,并演奏一段樂曲。

(四)、作業(yè)。1.填空。(1)我們距離聲源近時,聽到的聲音就(強)或大,距離聲源遠時,聽到的聲音就(弱)或小。(2)物體的振動幅度越大,音量就越(大)。物體振動的速度越快,發(fā)出的聲音就越(高)。(3)我們撥動拉緊的橡皮筋時,橡皮筋發(fā)出聲音的音調(高),撥動松弛的橡皮筋時,橡皮筋發(fā)出聲音的音調(低)。(4)在弦樂器中,琴弦越粗越長,音調就越(低),琴弦越細越短,音調就越(高)。2.判斷。(1)世界上沒有兩個人的嗓音是完全相似的。(√)(2)音量和音調是同樣的,只是名稱不同。(×)(3)男孩和女孩發(fā)出的聲音的高低不同。(√)教學后記:第四單元

吃的學問

4.1

我們吃什么

教學目的:

1、按照自定原則為食物分類。

2、用圖表統(tǒng)計全班同窗最愛吃的三種食物。

3、關心食物,樂于用學到的知識提高自己的飲食質量。

教學準備:

1、配套的食物分類卡片。

2、多媒體課件。

3、全班同窗最愛吃的三種食物統(tǒng)計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請同窗們談談出生時有多重,現(xiàn)在有多重?長得身體材料是從哪里獲得?

(2)談一談自己愛吃哪些食物?對身體有什么作用?

(3)有人吃出了健康,有人吃出了疾???

(二)自定原則給食物分類。

在學生分類時,教師要進一步小組理解他們的想法和規(guī)定。

學生報告分類根據、分類成果。

(三)用圖表統(tǒng)計全班同窗最愛的三種食物。

在全班統(tǒng)計的基礎上再讓同窗信把各項累積出的人數填在活動統(tǒng)計上,并作出自己的統(tǒng)計圖。

(四)閱讀資料。

為了節(jié)省時間,提高效率。采用分組況答方式。

教師小結:

食物營養(yǎng)成分涉及: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

討論:

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有哪些危害?我們應當吃什么?

給同窗信較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和交流。讓他們聯(lián)系剛獲得的營養(yǎng)知識自己得出“沒有一種食物含有人體需要的全部營養(yǎng)。為了健康成長,食物要多樣,不要偏食很重要。

(五)學看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標簽。

(六)檢測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

指導學生用碘酒檢測土豆和蘿卜片。

檢測花生里有無油脂。作業(yè):1.填空。(1)人體需要的營養(yǎng)成分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鹽類、維生素、水等。(2)蔬菜、水果類食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它是我們保持健康不能缺少的。2.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好不好?為什么?答:不好,由于沒有一種食物能含有人體需要的全部營養(yǎng)。為了健康成長,食物要多樣化,不能偏食、挑食。3.選擇。(1)下面食物中含蛋白質最多的是(D).A.雞蛋B.牛肉C.豬肉D.黃豆(2)下面食物中含脂肪最多的是(C)。A.雞蛋B.牛肉C.豬肉D.黃豆(3)下面食物中含維生素種類最多的是(D)。A.大白菜B.蘋果C.雞蛋D.牛奶(4)我們把碘酒滴在食物上,發(fā)現(xiàn)食物變藍色了,闡明食物中含有(A)。A.淀粉B.維生素C.脂肪D.蛋白質教學后記:4.2

如何搭配食物

教學目的:

1、使學生通過學習認識加認識到科學、合理搭配食物的重要性。

2、使學生認識到我們平時的食物搭配有哪些合理之處和需要改善的地方,讓學生懂得食物搭配的原則和辦法,同窗生的生活實際親密結合,,以此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教學準備:

1、課件——以甜食、肉類、素類、油炸類食物為主的四份食物,食物金字塔。

2、紙餐盤,食物卡片,白紙,彩筆。

教學過程:

一、發(fā)現(xiàn)問題。

1、談話導入:同窗們特別喜歡吃什么食物?特別不喜歡吃什么食物?

2、學生各抒己見。

3、問:你們這種習慣好嗎?為什么?

4、課件出示四份食物搭配,討論:這四種食物搭配有無問題?為什么?

5、導出問題:如何搭配食物。

二、解決問題。

1、畫出自己的食物金字塔。

(1)寫出昨天的食物日志。

(2)把一天的食物進行分類。

(3)根據食物的種類和數量畫出各自的食物金字塔。

2、出示書中的“食物金字塔”,比較分析自己的食物金字塔尚有哪些需要改善。

3、交流討論。

4、對照“食物金字塔”理解合理搭配食物的原則和辦法。

三、學以致用。

1、同窗們已經是一種合格的小營養(yǎng)師了。下面就請你們露一手,設計明天的食譜,規(guī)定合理、好吃、省錢。

2、小組內討論、交流,設計食譜。

3、每組評比出一種最佳食譜在全班交流。

4、師生以“合理、好吃、省錢”為原則進行評價,共同評定出每組“營養(yǎng)師”的等級。

四、趣味活動。

1、在全班評比出一種最佳“營養(yǎng)師”。評比辦法:

(1)設計一種午餐食譜。

(2)運用紙餐盒進行配餐。(把食物卡片放在紙餐盒里,沒有的食物用白紙以文字或圖畫的形式表達出來。)

(3)根據合理搭配食物的原則和辦法共同評比出本班最佳“營養(yǎng)師”。

2、學生模擬配餐。

3、師生共同評價。

作業(yè):一.填空。1.出現(xiàn)“小胖墩”身材的重要因素是(營養(yǎng)過剩),“豆芽菜”身材是由于(營養(yǎng)局限性)所致。2.為了營養(yǎng)全方面合理,我們每天吃的食物種類應涉及五大類:(糧食類)、(蔬菜、水果類)、(魚、蝦、肉、蛋類)、(豆、奶類)、(油、鹽、糖類)。3.科學合理的一日三餐是: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飽),晚餐要(少而精)。4.為了健康成長,要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和食物的(攝入量)。二、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那種食物是最有營養(yǎng)的?我們應當如何吃食物?答: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那一種食物是最有營養(yǎng)的。我們應當做到飯前便后要洗手,吃飯要細嚼慢咽,飯后要漱口,要均衡搭配食物,不挑食,不暴飲暴食。4.3食物的消化教學目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喜歡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改善生活。2.關心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過程與辦法能用畫圖和文字統(tǒng)計的方式進行交流。知識與技能1.懂得并能指認人體的重要消化器官。2.懂得保護消化器官的常識。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關注飲食消化衛(wèi)生,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衛(wèi)生習慣。學習成果:1.運用畫圖方式進行交流2.認識人體重要消化器官,理解消化的大致過程3.學習消化的保健常識,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教學材料:人體輪廓圖、筆、消化器官掛圖或模型教學環(huán)節(jié):一、集中話題1.咬一口小饅頭,慢慢地咀嚼,認真地體會它在嘴里發(fā)生的變化。2.小饅頭最后會被我們的身體消化和吸取,那小饅頭在我們的身體里是如何"旅行"的呢?二、探索和調查1.請學生在課本上畫出食物在人體中的旅行圖,并寫出器官的名稱。2.把消化器官的掛圖放在自己的身上讓同窗們指認。能用畫圖和文字統(tǒng)計的方式進行交流,懂得并能指認人體的重要消化器官。三、反思和解釋1.如何保護我們的消化器官,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2.關注飲食消化衛(wèi)生,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衛(wèi)生習慣。四、作業(yè)。1、填空。(1)食物在人體通過的路線依次是(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2)食物在我們體內的路程長約(7米),歷時約(24小時)。(3)食物中的營養(yǎng)重要是在消化器官(小腸)中吸取的。2、連線。小腸初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胃液蠕動,推動食物入胃牙齒吸取營養(yǎng)唾液初步消化蛋白質食道咀嚼食物大腸排出糞便肛門吸取食物殘渣中的水分3、我們應當如何保護自己的消化器官?答:一是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如:一日三餐有規(guī)律,吃飯細嚼慢咽,不暴飲暴食,不亂吃零食;二是講究飲食衛(wèi)生,如:飯前便后要洗手,不吃不干凈的食物,飯后不要立刻運動;三是講究口腔衛(wèi)生,如:早晚刷牙,飯后漱口。課后反思:4.4我們的食物安全嗎教學目的:過程與辦法:調查加工食品中添加劑的種類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知識與技能理解食品添加劑的利弊,懂得安全飲食常識。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增強安全飲食的意識,關心食品安全問題。2.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帶來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學習成果:1.能分辨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2.能理解食品添加劑的作用及危害3.認識到天然食品業(yè)存在安全問題4.學會安全飲食的常識教學材料:常見食品的掛圖、色彩鮮艷的小食品和飲料、食品包裝袋、果汁瓶上成分闡明教學環(huán)節(jié):一、集中話題1.我們常吃的食物普通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天然食品,一類是加工食品,你懂得這些食品中哪些是天然食品哪些是加工食品嗎?2.你是怎么來分辨的?分辨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引出食品安全的話題二、探索和調查1.現(xiàn)在我們來看一看,我們普通吃的這些加工食品安全嗎?2.你懂得這些食品和飲料中美麗的顏色是什么嗎?3.下面請同窗們來調查一下,這些食品中含有哪些食品添加劑,然后在表格中統(tǒng)計下來。4.出示某些天然食品的圖片,然后請同窗說說這些天然食品安全嗎?為什么?理解食品添加劑的作用及危害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