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齋論治脾陰虛_第1頁
謙齋論治脾陰虛_第2頁
謙齋論治脾陰虛_第3頁
謙齋論治脾陰虛_第4頁
謙齋論治脾陰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謙齋論治脾陰虛

3見等法以養(yǎng)脾運化能力為主脾主血,主運化。維持生命的力量主要是營養(yǎng),脾能消化水谷,把食物的精華運輸?shù)饺?故被稱為后天之本。倘若脾的運化能力不足,則食后作脹,因而引起肌肉消瘦,精神疲乏。脾主中氣,體陰而用陽,陽氣不運,最易濕阻,出現(xiàn)胸悶嘔惡,大便泄瀉,肌膚浮腫,并能影響其它臟腑的活動,多見脾胃不和、土不生金及土克水等證。3.1胃氣不和則臥不安特征:不知饑餓、食少、食后困倦思睡、食后有脹滯感即欲便、平時便溏,或稍進油膩即大便不成形?;A證:食呆、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胃氣不和。按語脾虛等于特征加基礎證(胃氣不和)脾虛,多指脾胃薄弱而引起的消化功能減退現(xiàn)象,它的證狀是納食不思,食亦無味,食后困倦思睡,平時大便不成形,稍進油膩即大便成糊狀。飲食不節(jié),先傷及胃,胃傷而后脾病,故胃氣不和為其基礎證,多見食呆,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3.2脾興水系,則病色診,有以下幾個階段特征:面色萎黃,甚則一身膚色黃,黃色淡白不澤,目不發(fā)黃而小便利、大便艱難。共征:消瘦、舌質淡、脈細等血虛?;A證:食少、便溏等脾虛。兼證:肝血虛或心血虛。按語脾血虛等于特征加共征加基礎證(脾虛)加兼證(肝血虛或心血虛)謙齋指出,血虛證狀,以心、肝、脾三經為多見。他在這里已明確提出脾血虛,鑒于歷代文獻中關于脾血虛的論述少,對此應當深入研究。謙齋認為,脾虛初起,先見食少、便溏;從而營養(yǎng)缺乏、面色萎黃;進一步精神疲倦,行動懶怠,言語無力等。他把脾虛、脾血虛和中氣虛病理演變的3個階段,講得十分明了。筆者注意到關于脾血虛,謙齋在其著作中反復提到“營養(yǎng)缺乏”。究其原因,大概脾臟有化生血液的功能,由于脾虛而引起的消化機能薄弱,導致全身營養(yǎng)不良,生血減少,出現(xiàn)一身膚色黃等。其“營養(yǎng)缺乏”,既點出了脾血虛的病理機制,又有與之相應的一系列證狀,是很耐人尋味的。謙齋進一步指出,由于脾虛而生血減少,可使肝血不足,并直接或間接影響心血不足,出現(xiàn)眩暈、心悸等證。脾血虛出現(xiàn)心悸、眩暈,說明心、肝受累,心、肝血虛為其兼證。脾血虛與心、肝血虛比較,由于它的特征不多,診斷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筆者的臨床體會:①認清脾血虛的病因病理:脾虛(食少、便溏)是脾血虛的發(fā)病原因,營養(yǎng)缺乏而生血減少是其病理機制;②掌握脾血虛的特殊色診:面色萎黃,一身膚色黃,黃色淡白不澤;③結合脾血虛的基礎證:脾虛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基礎證,而是脾血虛的重要組成部分;④脾血虛的鑒別:脾血虛與黃疸之膚色黃有別,其小便利而目不發(fā)黃;⑤脾血虛與心、肝血虛的關系:一般來說,它們之間可以相互影響,但脾血虛累及到心、肝,多先有脾虛病史和特殊色診,而心、肝血虛是繼發(fā)的;⑥現(xiàn)代醫(yī)學證實,脾血虛的黃色病色,是低色素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的色診。總的來說,脾血虛的病灶在脾,其病因是脾虛,其病理為營養(yǎng)缺乏而生血減少,它的特殊色診為面色萎黃,甚則一身膚色黃,黃色淡白不澤,但目不發(fā)黃而小便利。3.3中氣形表現(xiàn)特征:中氣不足為胸悶,自覺氣短,大便頻,大便先干后稀,老人脫肛,小便黃濁,有粉樣沉淀;中氣虛弱為神疲困倦,懶言聲低,四肢無力,自覺氣短,甚則行動喘促。共征:氣短、乏力等氣虛?;A證:脾虛和脾血虛。按語中氣虛等于特征加共征加基礎證(脾虛和脾血虛)中氣虛是在脾虛基礎上發(fā)展的,但脾虛不等于中氣虛弱。謙齋把脾虛、脾血虛和中氣虛劃分為3個不同病理演變階段,其中脾虛是運化功能低下,表現(xiàn)為食少、便溏等;而中氣虛是在脾虛生血減少、全身營養(yǎng)缺乏的情況下,精神與體能的綜合表現(xiàn):精神疲倦,懶言音低,四肢無力,自覺氣短,甚則行動喘促。筆者還注意到,謙齋關于中氣不足和中氣虛弱的提法,也是有區(qū)別的。中氣不足是只見中氣某一方面的功能異常,初見虛象;中氣虛弱為特定的證候群,已是虛證。3.4中氣不足,痰濕中阻特征:眩暈欲仆、頭痛昏重、身重?;A證:中氣虛或痰濕中阻。按語清陽不升等于特征加基礎證(中氣虛或痰濕中阻)清陽不升多起于中氣虛或痰濕中阻。疲勞過度,中氣損傷,清陽不升,頭痛沉重,悠悠忽忽,有空洞感,伴有少氣無力,食欲不振,脈象虛軟。痰濕阻胃,亦使頭重脹痛,天旋地轉,眩暈欲仆,身重,常伴胸膈滿悶,嘔惡痰涎,苔白厚膩等。這種頭重頭痛,雖然亦為清陽不升,但與中氣虛的頭重頭痛不同,彼因中氣不足而清陽不升,此為痰濕阻遏而清陽被抑;故彼用升補,此用健中、化痰、利濕為主。3.5是中氣主觀的表現(xiàn)特征:行動喘促、久瀉不止、小腹墜脹、脫肛、及婦科崩漏、白帶不斷。基礎證:少氣無力等中氣虛。按語中氣下陷等于特征加基礎證(中氣虛)謙齋指出,中氣虛弱,多為神疲困倦,懶言音低,四肢無力,自覺氣短,甚則行動喘促;進一步發(fā)展,出現(xiàn)行動喘促,久瀉不止,方可認作中氣下陷??梢钥闯?行動喘促是中氣虛弱的重證,輕者可不出現(xiàn)。從這個意義上說,行動喘促只是中氣虛弱的或然證,但它是中氣下陷的必見證。因為只有“行動喘促,久瀉不止,方可認作中氣下陷”,“方可”點出了中氣下陷的必要條件。脫肛,前面提到老人脫肛是中氣不足,這里又說脫肛屬于中氣下陷,有何根據?謙齋指出,老人脫肛,往往因大便困難,便后下墜,屬于中氣不足;久瀉久痢,亦能脫肛,見于中氣下陷。前者因老人大便困難,后者為久瀉所致,病機有所不同,其中久瀉為中氣下陷的特異性證狀。3.6脾不統(tǒng)血證特征:便血久不止,血色暗黑,及婦科崩漏?;A證:少氣無力等中氣虛。兼證:面色不華,舌質淡等血虛。按語脾不統(tǒng)血等于特征加基礎證(中氣虛)加兼證(血虛)中氣有提攝能力,因氣虛而血出不止,稱為脾不統(tǒng)血,多見便血經久不止,及婦科崩漏等。氣不攝血,根本由于中氣不足,常見神疲困倦,少氣無力等。血出不止,亦兼見面色不華,眩暈,心悸等血虛。3.7有實際效果特征:往往疲勞后發(fā)熱,是較長期斷續(xù)發(fā)熱,上午明顯,或上午潮熱,下午熱退,脈虛大而數(shù)。共征:身熱、心煩、脈數(shù)等內熱?;A證:中氣虛和血虛。兼證:外邪。按語氣虛發(fā)熱等于特征加共征加基礎證(中氣虛和血虛)加兼證(外邪)謙齋指出,單純的氣虛不可能引起發(fā)熱,因氣虛引起的發(fā)熱大多血分亦虛。筆者根據這句提示,對氣虛發(fā)熱的機理加以引申。中氣虛弱多因饑飽勞倦而傷脾,往往先見食少、便溏等脾虛;從而營養(yǎng)缺乏,面色萎黃等血虛;進一步出現(xiàn)精神困倦,行動懶怠等氣虛。中氣虛還見于心、肝血虛,血虛到一定程度必然影響到氣,如心血虛的失眠、心悸往往影響消化機能,出現(xiàn)食欲不振、精神更覺困頓等中氣虛;又如肝血虛發(fā)熱,內熱經久而耗散氣分,亦可見渾身倦怠、四肢無力等中氣虛。這幾種情況所形成的中氣虛,均有血虛的病變存在。謙齋又進一步指出,氣血有不可分割的關系,由于氣血虧損之體不耐煩勞,往往在動作之后即有發(fā)熱,這種發(fā)熱用一般退熱法均不能控制,是較長期斷續(xù)發(fā)熱,上午明顯,伴有面色白,氣怯無力,脈虛大而數(shù)等,實際上與血虛有關。又因氣虛易感外邪,所以,氣虛發(fā)熱往往夾有外感發(fā)熱,這種發(fā)熱熱度較高,產生不規(guī)則的復雜熱型,屬于本虛標實證。他對氣虛發(fā)熱的機理、特點,及氣虛發(fā)熱與血虛、外邪的關系,均作了交待。謙齋在其著作中反復提到氣虛發(fā)熱則血分亦虛,那么血虛到底在氣虛發(fā)熱病因病機中起什么樣的作用?筆者理解,對于氣虛發(fā)熱證候來說,其發(fā)熱是在血虛基礎上產生的,血虛是發(fā)熱的基礎;中氣虛作為證候的主證,又決定了發(fā)熱的特點:在動作之后即有發(fā)熱,是較長期斷續(xù)發(fā)熱,上午明顯;發(fā)熱的伴隨證為面色白,渾身倦怠,氣怯無力等中氣虛弱證候群。有人認為,謙齋是從血虛發(fā)熱來解釋氣虛發(fā)熱的,而把氣虛看作發(fā)熱的間接原因。其言外之意一血虛是發(fā)熱的直接原因。筆者分析,所謂氣虛發(fā)熱,發(fā)不發(fā)熱是由血虛決定的,發(fā)熱的特點又是受氣虛制約的。所以,血虛只是發(fā)熱的基礎、前提,而氣虛制約著發(fā)熱的特點、類型。這樣看來,不但血虛是發(fā)熱的原因,氣虛也是發(fā)熱的原因,謙齋傾向用二元論來解釋氣虛發(fā)熱,且氣虛占居著主導地位。氣虛發(fā)熱是臨床常見的嚴重證,不能用簡單的一元論來解釋,所謂“血虛是發(fā)熱的直接原因,而把氣虛看作是發(fā)熱的間接原因”,這近于一元論,有失謙齋的本意,也欠妥當。3.8辨主臟器的方法特征:主臟在胃,空腹胃痛,得食或溫按緩解,食后飽暖,多食不化;主臟在腸,大便水泄,完谷不化,腹痛綿綿;痰飲,咳嗽痰多,形寒惡風,背心一片冰冷;水濕,肢體浮腫,足背腫。共征:天冷易發(fā),喜溫喜按,舌質較淡?;A證:神疲困倦,氣短無力等中氣虛。按語脾陽虛等于特征加共征加基礎證(中氣虛)自(傷寒論)問世以來,中醫(yī)就有不成文的規(guī)定,把腸胃病中熱性、實性的病變屬于胃,虛性、寒性的歸于脾,這是脾胃病的劃分原則。但由于沒有進一步的科學分類,伴隨脾胃病劃分原則也出現(xiàn)了負面影響,諸如脾胃腸概念不清、證狀不分,甚至出現(xiàn)指鹿為馬的現(xiàn)象。謙齋針對這一實際問題,提出了辨主臟的方法,先從局部著手,分辨主臟;然后從整體考慮,再次定位定性,作出總的診斷。如空腹胃痛,得食或溫按緩解,首先從局部入手,分辨主臟在胃;然后根據脾胃病劃分原則,從整體考慮,空腹胃痛不僅屬于胃,而著重在脾,屬于脾陽虛。瀉泄、腹痛綿綿,應該屬于腸病;然從虛實來分,可以看到虛證多關于脾,其病機屬于脾陽虛弱。筆者認為,提出辨主臟的方法是謙齋脾胃理論的一個特色,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脾胃腸概念不清的混亂局面。脾主運化水濕,陽氣虧乏,水濕停留,還可出現(xiàn)痰飲、水濕等本虛標實證。3.9中氣功辨治—中氣滯特征:脘痞、腹?jié)M、或脘腹脹滿?;A證:食少、便溏等脾虛;食呆、大便不調、舌苔白滑粘膩等脾濕。按語中氣滯等于特征加基礎證(脾虛或脾濕)中氣滯多起于脾虛或脾濕。中虛生滿者,因氣虛不能運行,發(fā)生痞滿脹滯,多見于食少、便溏等脾虛,治宜補中為主,少佐理氣。脾有寒濕,濕易凝滯,阻礙氣機,在中則脘痞,在下則腹?jié)M,治宜溫脾燥濕,佐以理氣。中氣滯與胃腸氣滯的關系,類似于肝郁與肝氣,一為不及,一為太過,前者為氣機郁結,偏于虛;后者為氣機橫逆,偏于實。中氣滯以痞滿為主,須在補脾或溫脾燥濕的基礎上佐以調氣;腸胃氣滯以脹為主,甚則脹痛,治宜理氣為主。謙齋關于中氣滯辨證,關鍵在于虛、寒二字,因脾虛屬于虛,脾濕偏于寒。他還歸納出相應的治則和常用藥,如調中藥木香、藿梗、蘇梗、砂仁、檀香等。這些精細之處,是一般醫(yī)書所不逮的。3.10胃不和則胃也不穩(wěn)定,也制約著胃特征:口淡、胸悶、泛漾欲惡、舌苔白膩。共征:口不渴、舌苔白膩等內濕。兼證:飲食呆減,無味、厭油膩等消化不良。按語輕度濕阻等于特征加共征加兼證(消化不良)由于內濕多自飲食不節(jié)得來,與胃有直接關系,并且濕證初起,往往先見胃的證狀。微濕停胃,口淡、苔白膩、惡心。濕性粘滯,阻礙氣機而胸悶,影響消化機能,出現(xiàn)飲食呆減、無味、厭油膩。不論外感和雜病,經常伴見這些濕證,必須兼顧,不能視為輕描淡寫。輕淺的濕邪,既不需燥,又不能利。比如桌上微塵,只要拂而去之,治宜芳香化濕。3.11消化不良證特征:口膩不爽、胸脘痞悶、嘔惡、身體困倦、舌苔厚膩。共征:口不渴,舌苔白膩等內濕。兼證:飲食呆減、食后飽悶、噯氣等消化不良。按語中度濕阻等于特征加共征加兼證(消化不良)濕阻輕證進一步發(fā)展,濕濁停胃的證狀表現(xiàn)明顯,胸悶擴展為胸脘痞悶,泛漾欲惡轉為嘔吐,白膩變?yōu)楹衲?。濕阻氣機,清陽不升,多見身體困倦,起臥沉重。輕度濕阻是病位偏上、在胸膈及胃,治宜芳香化濕;中度濕阻是病位在中、在胃脘,治宜香燥化濕。3.12胃濕多以消化不良特征:脘痞、腹?jié)M、大便不實、舌苔白滑粘膩。共征:口不渴、舌苔白膩等內濕。基礎證:形寒惡風、口多清水等脾陽虛。兼證:食呆、噯噫吞酸等消化不良。按語重度濕阻等于特征加共征加基礎證(脾陽虛)加兼證(消化不良)因脾和胃的性質不同,胃濕多由濕濁暫時郁遏,芳香宣通,郁滯即解;脾濕多由中陽虛弱,不能健運,必須溫化。且必須明確脾濕多偏于寒,與單純的胃濕有所不同。如脾濕的大便不實、苔白滑等,便是脾陽不足之明證。所以用藥只有與臟腑結合,療效才能較速,這是治療中的一個關鍵。謙齋關于濕阻的3個層次論述,也是很精彩的。3.13胃虛和胃虛以和胃特征:口干、口渴,飲食呆鈍,不能多飲、多食,稍多即脹,甚則食少、噎膈。共征:口舌干燥、舌苔干等津液不足?;A證:胃熱或熱病。按語胃陰虛等于特征加共征加基礎征(胃熱或熱病)胃為陽土,熱證較多,熱又易傷津液,故胃熱或熱病為其基礎證。胃陰虛,往往先見口干、口渴。由于胃之津液有濡潤食物、分解水谷的作用,即初步的消化功能。當胃津持續(xù)虧乏,進一步能影響胃的受納,使得飲食呆滯遲鈍,表現(xiàn)為不能多飲、多食,稍多即脹、甚則食少、噎膈等。關于胃陰虛與脾陰虛、胃陽虛與脾陽虛,也是爭論已久的。謙齋對這一問題的傾向,大概有以下觀點:①中醫(yī)以脾與胃為表里,一陰一陽,一升一降,性質不同,但作用是統(tǒng)一的,并且慣常把腸胃病中熱性、實性的病變屬于胃,虛性、寒性的歸于脾;②謙齋把脾陽虛和胃陰虛作為一陰一陽的對應提法,有著較強的邏輯性。他認為,食欲不振,見食厭食,常見于一般疾病。倘若單純的由于脾胃薄弱引起,當分脾陽虛和胃陰虛,胃陰者飲食呆鈍,脾陽虛者食后艱化;謙齋在他歸納的臟腑用藥法則中,只列溫脾陽和養(yǎng)胃陰的藥物,而無養(yǎng)脾陰和溫胃陽的藥。筆者分析,脾與胃,一陰一陽,性質不同,但作用是統(tǒng)一的,所以,相應的陰虛與陽虛都只能有一個。如果有兩個,其作用怎么統(tǒng)一?“胃陰虛者飲食呆鈍”,是指胃的受納功能減退,其病理為飲食呆滯遲鈍,表現(xiàn)為不能多飲、多食,稍多即脹,甚則食少、噎膈;“脾陽虛者食后艱化”,是指脾的運化功能低下,其病理為食后消化吸收艱難,表現(xiàn)為食后噯氣頻作,食后欲便,平時大便偏溏,稍進油膩即大便水泄。一為胃之受納呆滯遲鈍,一為脾之食后運化艱難,其分工可謂涇渭分明,這對澄清脾胃論中陰陽概念的混亂局面,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3.14胃痰或氣流特征:胸膈脹滿、暖氣、胃脘脹痛。共征:先脹后痛、來勢急驟、時痛時止?;A證:食呆、嘔惡、苔白膩等痰濕中阻;脅滿脹痛、時有太息等肝氣。按語胃氣滯等于特征加共征加基礎證(胃痰或肝氣)胃氣易受痰濕阻滯而發(fā)生胸腹脹滿現(xiàn)象,胃氣亦多因肝氣引起,故胃痰或肝氣為其基礎證。痰濕中阻,氣機郁滯,胃失和降,多見食欲不振、胸悶痞塞、胃脘脹痛、得噯氣稍舒。肝氣引起,多發(fā)于精神刺激之后,伴有脅滿脹痛、時有太息等證,所謂肝胃氣痛。3.15胃寒或胃痰上逆特征:呃逆不止、噫氣頻作、嘔吐、噎膈反胃。共征:自覺有氣上沖、胸悶等氣逆?;A證:胃寒或痰濕中阻。按語胃氣上逆等于特征加共征加基礎證(胃寒或胃痰)胃氣上逆,多起于胃寒或痰濕。呃逆連聲不止,以胃寒為多。此證最易損傷中氣,久病及年老患者須防胃氣垂敗。噫氣頻作,常覺胸膈痞結,亦屬胃氣上逆。痰濕中阻,胃失和降,反而上逆,常見嘔吐、惡心、胸悶、痰多等。飲食入胃,經過一天半日后吐出,吐出物又多不消化,稱為反胃,由于胃寒脾弱,升降失常所致。3.16胃火以胃熱化火為主特征:嘈雜、口渴引飲、消谷善饑、口臭、牙齦腫痛。共征:胸悶、口苦、尿赤等內熱。按語胃火等于特征加共征胃火包括胃熱,外邪引起,為表邪傳里化熱化火,以胃腸兩經為多,如壯熱、口渴、腹?jié)M便閉等。雜證出現(xiàn),多因過食辛辣或飲酒過度,多見嘈雜、口渴引飲、口臭、消谷善饑、牙齦腫痛,甚則鼻衄、齒衄等。胃熱夾濕,為濕熱,多兼見胸悶、嘔惡、苔膩等。3.17消化不良兼證特征:口多清水、呃逆、嘔吐清水白沫、胸痹、胃暴痛不止。共征:喜溫喜按、苔白膩、脈沉遲等。兼證:食呆、噯噫等消化不良。按語胃寒等于特征加共征加兼證(消化不良)胃寒,常見口多清水。寒中于胃,胃失和降、作呃不止,甚則心背徹痛,驟然胃痛不止,伴見嘔吐清水白沫,手足不溫,脈象沉遲等。寒凝氣滯,影響消化機能,多見食呆、噯噫、脘痞等消化不良。3.18消化不良兼證特征:腹脹、繞臍痛、腸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