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殷墟小屯建筑遺存》出版_第1頁
《延安殷墟小屯建筑遺存》出版_第2頁
《延安殷墟小屯建筑遺存》出版_第3頁
《延安殷墟小屯建筑遺存》出版_第4頁
《延安殷墟小屯建筑遺存》出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延安殷墟小屯建筑遺存》出版

2010年7月出版的《咸陽殷小屯建筑遺跡》1篇,于1981年在小屯村東側的小屯村發(fā)現了埋深,整體結構為“凹”形。這是自1988年11月至1996年春天采集以來,最終在t群建筑中發(fā)現了5個不同大小的建筑遺跡。這組建筑基址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殷墟的首次發(fā)現,并立即引起學術界的極大重視,為殷墟上世紀30年代發(fā)掘的53座宗廟基址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組科學性強的考古學標本。丁組建筑基址的各種重要考古現象和提出的問題,不僅可使前此發(fā)掘的53座宮殿基址的考古現象得到驗證和再認識,而且《安陽殷墟小屯建筑遺存》一書的研究成果,也將使殷墟宮殿宗廟建筑研究受到啟示,并將把研究引向深入。不僅如此,本書與丁組大型建筑基址的發(fā)現研究一起,還公布了甲組基址再發(fā)掘的新收獲以及小屯村北地半地下式房址的發(fā)掘等考古發(fā)現新資料?!耙笮鎸m殿、宗廟建筑群是一個整體,20世紀30年代所發(fā)掘的資料和研究成果,對后來的發(fā)掘工作以及從整體上認識宮殿區(qū)、宗廟區(qū)的格局都具有重要意義。新發(fā)現的建筑基址也必須置于宮殿、宗廟區(qū)的布局中才更有意義”2。丁組建筑基址發(fā)掘的各種重要考古現象和整理研究中提出的問題,不僅可使此前發(fā)掘的53座基址的考古現象得到檢驗、證明和認識、再認識,從而使宮殿宗廟基址的研究進一步深化。因而《安陽殷墟小屯建筑遺存》一書的研究成果和提出的問題,也將使殷墟宮殿建筑遺存的研究受到啟示,并將推動研究的前進。一、探討地層的條件在上世紀30年代殷墟考古以“卷地毯”式的方法,全面發(fā)掘殷墟遺址以找“版筑”——夯土基址,并對已發(fā)現的大面積夯土區(qū)進行全面研究和繼續(xù)復原其擴展部分取得了成功。在小屯村北和洹河之間,從北向南逶迤延伸,共發(fā)現了甲、乙、丙三組建筑基址共53座,為殷墟都城的考古學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而現在公布的位于上世紀30年代發(fā)掘的乙組基址最南端的乙二十東南方僅78米的丁組基址,何以在當年學者們找“夯土”的高潮中,以至直到新中國成立30多年以后,才在偶然中于1981年被發(fā)現呢?原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以后,商紂王牧野兵敗,“登鹿臺,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3,昔日巍峨的殷墟宗廟、宮室也毀于戰(zhàn)火,成了深埋地下的歷史遺跡。周初封于朝鮮的商王之后箕子朝周路過此地時,這里已是“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4的農田了。直到1899年甲骨文被王懿榮發(fā)現以后,這里才再度引起世人的注意。特別是1910年羅振玉考訂出土甲骨文的小屯村為昔日“徙于武乙,去于帝乙”5的晚商都城以后,才把隱居歷史后院的小屯殷墟推向了學術的前臺。而自1928年前中央研究院在殷墟開始科學發(fā)掘甲骨文以后,至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暫停的15次大規(guī)??脊虐l(fā)掘工作,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并把金石學范疇的甲骨學納入歷史考古學的領域之內。殷墟考古的15次發(fā)掘工作,不僅發(fā)現了大批甲骨文,而且在殷墟發(fā)現了洹水以南和小屯以北的宮殿、宗廟基址53座和洹北侯家莊一帶的殷王陵墓區(qū)的10余座大墓,為殷商史和甲骨學研究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就在當年“確定了以揭露商代夯土建筑基址為目標的新的發(fā)掘計劃”6的實施熱潮中,可能因這里的地貌與其北的乙二十的地貌有“顯著的變化相關,大概認為向南已無大型建筑”,故從乙二十基址未向南再發(fā)掘,“而轉向西南發(fā)掘丙組基址”去了。原來,“由乙二十基址向北是高出西面和南面農田的崗地,直至20世紀70年代尚保存高1.5—1.7米”,但是由乙二十“向南、向西地勢平坦”7。就這樣,丁組基址與上世紀30年代的甲、乙、丙三組53座基址大規(guī)模發(fā)掘的歷史性機遇失之交臂,繼續(xù)深埋在飽經滄桑的歷史泥土中無人問津。1949年新中國建立后,殷墟考古工作得以恢復并持續(xù)進行,殷墟不斷有重大考古新發(fā)現。8雖然如此,殷墟東南方的丁組基址卻一直沒有被發(fā)現。這是因為“這里原是一片平地,曾作為生產隊的果園,其后又栽種樹苗,在地面上陶片稀少,長期以來未曾發(fā)現重要現象”9,因而多年以來,殷墟考古學者對這一帶沒有給予足夠的注意。這一處重要的建筑基址繼續(xù)深埋地下,可謂“躲在深閨無人識”了。直到1981年,由于安陽小屯村擬修建村委會辦公室,地點選在村東頭,因為這一帶東臨河灘地,又一直沒有什么考古跡象出現,所以認為這里是最合適的地點。但畢竟是在殷墟保護區(qū)內,任何修建工程必須經報批并進行考古鉆探,以明確地下是否有文化遺跡才能動工。為此,1981年春考古研究所的專家開始在這一帶5000平方米的土地上進行考古鉆探,工作自3月19日開始至4月3日結束。意想不到的是,在15天的鉆探工作中,竟然在這片被考古學者看作是無什么重要現象的土地上,“卻發(fā)現了埋藏在地下的三座大型排房式建筑基址,其布局概況是:北邊一排,南邊一排,南北兩排之間有一定距離,西邊一排與南北兩排距離很近,據鉆探整體布局呈‘凹’字形”10。如此等等,這是20世紀50年代發(fā)掘殷墟以來,首次發(fā)現的大型建筑基址,對于殷墟宮殿宗廟基址的整體布局和整組基址的格局及單體基址結構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這座被淹埋了三千多年的建筑基址,與上世紀30年代大規(guī)??脊虐l(fā)掘所得53處建筑基址無緣相聚,又在地下深藏了50多年后,終于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被發(fā)現,成為新一代學者科學發(fā)掘殷墟宮殿宗廟基址的最全面、最成功的考古標本。二、北排基址的發(fā)現為了加強保護和取得考古發(fā)掘的科學資料,本擬1981年秋就要對這群建筑基址進行科學發(fā)掘,但就發(fā)掘之事與當地進行協商時,因存在種種問題而沒能開工。1987年,在所探出的建筑基址范圍內出現了亂挖亂建現象,雖然考古學者制止而依然如故。1988年10月竟然要在探出的北邊一排基址上修建12間平房,考古學者發(fā)現此情況時,房基槽已全部挖完,并在東部已砌起80厘米高的墻體。這些工程使建筑基址遭到了嚴重破壞,經多方努力協調,才使工地停工?!敖涍^這一事件,我們意識到這一建筑群必須盡快發(fā)掘。否則難免繼續(xù)遭到破壞,于是我們決定立即對這一重要建筑群進行搶救性發(fā)掘”11。對丁組基址的發(fā)掘工作自1988年11月開始,至1996年春才全部發(fā)掘完畢。之所以拖了好幾年才將全部遺址揭露完畢,是因為當時遺址范圍內堆放著很多建筑材料,能布方試發(fā)掘的面積很小,只能見縫插針地找空出的地方陸續(xù)進行?!爱敃r南北兩排建筑基址都不可能從邊緣開始發(fā)掘,只能選擇小片空地布方發(fā)掘”。首先只能在南排基址中部開5×10米的南北并列探方兩個,揭出了清楚的夯土基址和南北兩端保存尚好的邊線,還發(fā)現了排列整齊的柱礎等;而鉆探明的北排基址,需揭露南北寬約20米才能找到基址南北兩邊的基槽邊線、擎檐柱等遺跡,就在北排基址上開了南北并列的5×10米探方4個,并在北邊留1米隔梁。經清理后,發(fā)現了北邊線、南邊線,并發(fā)現了個別柱洞。發(fā)掘表明,北排基址的寬度,與鉆探圖紙是相合的;雖然在當地有關部門的配合下,遺址范圍內堆放的建筑材料等雜物大部分運走,北邊砌起的墻體也部分拆除了東部,得以使發(fā)掘工作順利進行。但是有關單位要求西邊的5間房暫時留下,以解決職工的過冬問題,緩至第二年春天再拆除。但因蓋辦公室拆除民房賠償問題久拖不決,直到1995年辦公房修起,遺跡上的平房才得以拆除。這不僅影響了發(fā)掘工作的進程,還因修建平房所挖30厘米基槽使北排重要基址受到了破壞。如此等等。“在整體發(fā)掘過程中多處遇到臨時性建筑的阻礙,三排建筑基址的發(fā)掘工作只能穿插進行,能進行發(fā)掘的地段先做”。1995年遺址上的5間平房拆除后,1996年春,終于將北邊一排大型建筑基址的西北部發(fā)掘出來。盡管由于種種原因,發(fā)掘工作還有一些“不能盡如人意,但終于將這處重要建筑群揭示出來了”12。就是這樣,三千多年來,丁組建筑基址躲在歷史泥土構筑的深閨中無人識知。而1981年被發(fā)現以后,直至1988年11月開始發(fā)掘,其間排除了種種困難,時停時作,終于在1996年才整體發(fā)掘完畢,真可謂是千呼萬喚始出來,回歸了甲、乙、丙三組53座建筑基址的行列中。丁組建筑基址的“真容”是這樣的:丁組基址的主體建筑是由3號基址、2號基址、1號基址組成。1號基址是大型排房式建筑,東西長約64~65米,南北寬7.5米,西部被3號基址修建時截去8米一段,并被3號基址所用?;纺嫌袑捈s2.5米的南廡?;分畠扔心?、北兩排整齊柱洞相距約6.1—6.2米,據此可知此房為進深6米的無隔間建筑?;肺髂稀⒛厦嬗谐鋈腴T道6處之多,東端北緣亦有門道1處。此外,1號基址埋有祭祀坑,當是基址夯筑完成后,修筑門道之前埋入。其中23、24號墻柱間一坑內出土銘有“武父乙”銅盉,當是商王武丁為其父小乙所作的祭器??傊?“此房基無隔間,也無灶或燒坑等居住生活的痕跡,室內呈空間式,應為廳堂類建筑,聯系有關的祭祀現象可謂是一座供祭祀的宗廟性建筑”13;2號建筑基址在1號基址之南,亦是一座大型排房式建筑。初建時東西長約74—75米,東西兩側房基7.3—7.5米,中部向北擴出約2.3—2.4米。擴出部分東西長24米,南北寬約7.3—7.5米。中間擴出部分修建考究,并有南北兩排墻柱柱洞,應是此基址建筑的主要構成部分,可能做廳堂之用。而其兩側房基簡陋,墻柱基小而淺,當為廂房。在基址之外有較多的擎檐柱柱基14,廳堂外有排列整齊擎檐柱。廳堂北邊有迴廊,廂房北邊修建簡單,無回廓15;3號基址是坐西面東的排房,其南端建在2號基址之上。3號基址雖截斷2號基址,但夯土是連接的。3號基址的擎檐柱直達南端,可見西排的3號基址與南排的2號基址間保持一段距離。3號基址與北排的1號基址之間也有2米多的距離。此外,3號基址的東面有從南端直達北端的廊廡。3號基址南北長50米,在距東南角15米處有一向東門道,并發(fā)現墻柱基、擎檐柱基等16。如此等等,丁組建筑基址結構就是如此。對丁組基址的考古發(fā)掘材料研究表明,這處規(guī)模較大的建筑群,并不是有計劃一次建成的。在不同時期,其建筑格局并不相同,而是有所改建和擴建。開始時,這一帶僅建有3座單間小型房基(F5、F6、F7),其后修建了面闊兩間的F4,再修建較大的中型房基F8,這樣就形成了一排5座的整齊建筑。其后由于時代的發(fā)展和適應某種需要,在這排5座房基之南部修建了2號大型排房基址。2號建筑基址是按一定規(guī)劃設計的,與其北5座建筑間有一定空間距離,形成規(guī)格不同的兩排相對建筑。而其后不久,北排的大小不一的5座房基被拆除、廢棄,在其北部修建起宏偉的1號大型排房基址,而被拆除的5座房基的夯土基址繼續(xù)加以利用,在其上建起了廊廡和門道。此外,又根據需要,對南部2號建筑基址西部進行了一定改建,并又隨后在西部建起了3號排房基址。西部3號基址的南北邊線分別與北部的1號基址和南部2號基址重合,從而3座建筑基址的平面布局呈橫書凹字形。北部的1號基址是這組的主體建筑,坐北面南,南面有廊廡和排列整齊的門道,其北部靠東有向北的角門;南部的一排2號基址中部偏東建有廳堂,其基址北部向外突出,寬約7.5米。廳堂東西兩側是進深5米的廂房,東邊有出入的門道,西邊無出口。1、2、3號基址中部形成的空間當為庭院。丁組基址經過改建,并最后形成一體,這與殷人的建筑理念是有一定關系的。諸如兩排建筑往往平行、方向一致即是。此外,被拆除的原中間建成的大小不一的基址,雖非同時所建,但保持方向一致。而南部的2號基址與北部的1號基址方向基本一致,3號房基與南北兩排基址相接之后,就構成了一個外觀比較規(guī)范的長方形。學者據二號門西側出土青銅盉(F1:1)上銘文“武父乙”字樣,結合甲骨文進行考證研究,推定1號建筑基址可能是“武丁繼位之后,為其父小乙,或為其‘三父’(即盤庚、小辛、小乙)所建”17的宗廟建筑。三、基址研究的新課題和新啟示《安陽殷墟小屯建筑遺存》,為我們提供了20世紀后半葉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殷墟考古專家,在河南安陽殷墟小屯村西北和東北地進行多次鉆探和發(fā)掘的考古發(fā)掘資料,主要有丁組建筑基址、甲組基址的再發(fā)掘、小屯北地地下式房址等處的發(fā)掘和研究成果,并為學術界研究殷墟宮殿宗廟區(qū)的整體布局和每組建筑的整體組合及單體建筑的研究提供了科學資料和有益的啟示。特別是由1號基址、2號基址、3號基址組成的丁組建筑基址,由于是新中國成立以后第一次發(fā)現的大規(guī)模建筑基址,因而就更凸現其重大意義。這是因為新中國考古學家在考古地層學、考古類型學的修養(yǎng)和考古技術有了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上,在中國考古學的“黃金時代”發(fā)掘出來的一座大型宮殿宗廟基址,較上世紀初中國考古學起步階段發(fā)掘的53座基址的考古資料要更全面、更科學,而各種現象的判斷和層位關系的辨析也更加準確和可信。因此,丁組基址的發(fā)現和發(fā)掘,為早年發(fā)掘的53座基址提供了可資比對的坐標。從這個意義上說,丁組基址是當代考古學科學發(fā)掘殷墟宮殿基址的典型標本。就更顯示其價值。因此,考古學家為完整地保存基址,所以“未作解剖,僅對關鍵部位利用晚期擾溝的剖面分析遺址間的早晚關系”18?,F在,“殷墟博物苑將這處建筑基址群,作為新中國建立以來殷墟宮殿宗廟區(qū)的一處重要基址,近年按原大做了地面標志,成為苑內的一處新的景點”19而永久保護了起來。安陽殷墟小屯建筑基址的發(fā)掘和研究,還為我們提出了殷墟宮殿基址研究的不少新課題和有益啟示,即:一、殷墟小屯丁組建筑基址,發(fā)掘者認為是屬于排房式建筑基址。不僅如此,就以前發(fā)掘的53座建筑基址“從建筑布局觀察,東西向的基址有兩座對稱的,也有東西成排的。對稱排列的見于甲組基址。南北向的房基以坐北朝南的較普遍,基本南北成排分布,小型房基往往在一條中軸線上,但并不十分嚴格,有的不照中軸線,各基址長短不一的現象比較普遍”。因此總結出“殷人的建筑理念大致是成排分布,前后排平行,方向一致。建筑物之間留有活動空間,東西向的與南北向的排列的準則一致。成排開放式布局是商代建筑的基本理念”20。這就和杜金鵬教授在2005年《殷墟宮殿區(qū)建筑布局和性質簡論》一文中推斷的丁組基址“應是一個坐北朝南的四合院式建筑”,以及進一步主張他歸并的乙組第二單元即乙五、三、四、二基址的“乙五基址本是一個坐北朝南的四合院式建筑”。乙組的第五單元乙十一為主殿、乙十三為南廡、乙十二為西廂組成的“四合院”。而乙組的第六單元的乙二十、十八、十九基址等,“它們是一個四合院建筑的一部分”21等等論斷不同。由于報紙篇幅有限,故杜氏沒有展開論述。但在近著《殷墟宮殿區(qū)建筑基址研究》(科學出版社,2010年)一書中,詳細論證了殷墟“宮殿區(qū)乙組基址主要是由三個四合院組成的”?!坝少葞熒坛堑揭笮?商代宮殿(朝)為復數四合院的格局”,“正是中國古代王宮的基本制度”22。杜金鵬教授進一步總結的殷墟宮殿“每個完整的宮殿建筑單元,都是一個四合院式建筑群。主殿居中正中坐北朝南,兩側是耳廡,其余三面環(huán)繞廊廡,形成一個四圍閉合的建筑群體”。杜氏與《安陽殷墟小屯建筑遺存》殷墟宮殿基址“開放式”的看法不同,杜教授認為這樣的四合院式宮殿建筑“首先具有內斂性,即三面廊廡都要朝向中庭(宮殿庭院),主殿與廊廡的朝向都有向心性”23。如此等等。我們認為杜教授對殷墟建筑基址的論述,不僅有大量古典文獻和歷代都城宮殿建筑的依據,還有二里頭、偃師商城、洹北商城等處考古發(fā)現的宮殿基址的佐證,因而更合理和更具有可信性和說服力。二、杜金鵬在2005年《殷墟宮殿區(qū)建筑布局和性質簡論》一文中說,丁組建筑的“東廂建筑已不存在”。2010年在《殷墟宮殿區(qū)建筑基址研究》中進一步指出:“丁一基址的F1、F2、F3三座建筑基址組合成一體,平面呈凹字形,朝東開放”?!捌鋵?所謂‘凹’字形并不是該建筑的原本形態(tài)。原來,殷墟宮殿區(qū)的建筑物是沿著洹河西岸而建的,隨著洹河河水的西浸,河岸不斷崩塌,原先的一些建筑基址受到毀壞。該建筑基址可能已毀于洹河泛濫”24。也有的學者對20世紀30年代發(fā)掘的乙組共21座基址中,由于有的東部未發(fā)掘完畢,故推測說這組基址大部分已被洹水沖蝕。以李濟教授為代表的一些學者的看法,很容易被學界所接受。但《安陽殷墟小屯建筑遺存》認為,“關于小屯東北地的殷墟宮殿基址是否會受到洹水的沖擊,還應進行實地考察”。根據20世紀60年代所保存的地貌觀察,建筑基址東部受洹水沖毀說法是缺乏可靠根據的。當年甲組基址東側,靠近洹河西岸原有很高的沙丘并曾在殷墟地圖上有所反映。沙丘高于臺基,有阻隔洪水保護基址的作用,直到20世紀60年代沙丘還存在,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