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垣《蘭室秘藏》脾胃學術(shù)思想探析_第1頁
李東垣《蘭室秘藏》脾胃學術(shù)思想探析_第2頁
李東垣《蘭室秘藏》脾胃學術(shù)思想探析_第3頁
李東垣《蘭室秘藏》脾胃學術(shù)思想探析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李東垣《蘭室秘藏》脾胃學術(shù)思想探析

《脾胃論》和《藍室秘藏》是金元四大師李東元的代表。這是版的。如果說《脾胃論》是一本理論書,《蘭室秘藏》是一本實踐書?!短m室秘藏》基本上代表了東元先生對“中國胃”的學術(shù)思想。理論上,它與《脾胃論》是一致的,內(nèi)容上側(cè)重于廣泛使用脾胃理論。它的理論、方法、處方和藥物在今天的臨床應用中得到了正確的治療效果。它在醫(yī)學經(jīng)典中占有重要地位。這是臨床研究脾胃理論的重要讀物。脾胃學說的一個中心內(nèi)容,就是脾胃元氣論。東垣認為疾病的形成乃是氣不足的結(jié)果,而氣之所以不足,是脾胃損傷所致。如《脾胃論·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論》曰:“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也非胃氣不能滋之?!彼J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時刻運動著的,其運動形式,主要表現(xiàn)為升降浮沉的變化?!镀⑽刚摗ぬ斓仃庩柹鷼⒅碓谏党粮≈g論》曰:“蓋胃為水谷之海,飲食人胃,而精氣先輸脾歸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養(yǎng)周身,乃清氣為天者也;升已而下輸膀胱,行秋冬之令,為傳化糟粕,轉(zhuǎn)味而出,乃濁陰為地者也?!笨梢娖⑽笧槿梭w升降之樞。東垣在《素問》“土者生萬物”理論的指導下,結(jié)合自己的臨床經(jīng)驗,提出了“內(nèi)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論點,創(chuàng)立了脾胃內(nèi)傷論。如《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曰:“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yǎng)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即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3.1補脾益胃平氣5.1便秘5.3收縮5.4腹瀉5.5蘇聯(lián)疼痛5.6哇,叛徒5.7通融《脾胃論》、《蘭室秘藏》二書從以上吾師在臨床具體病證的臨床經(jīng)驗中可以看出,吾師時刻重視東垣的脾胃學說學術(shù)論點,運用《脾胃論》、《蘭室秘藏》二書指導臨床實踐,使理論與實踐溶為一體。1脾胃是氣機升降的關(guān)鍵2內(nèi)傷、脾胃疾病3谷氣上升,氣調(diào),陰火重東垣在脾胃升降問題上,詳于升脾,略于降胃,特別強調(diào)生長和升發(fā)的一面。他認為只有谷氣上升,脾氣升發(fā),元氣才能充沛,生機才能活躍,陰火才能潛藏,反之,陰火上沖會產(chǎn)生各種病證。因此,東垣在理論上非常重視升發(fā)脾之陽氣,在治療時喜用升麻、柴胡之類藥物,如補中益氣湯、調(diào)中益氣湯、升陽散火湯等方劑中都用二藥升發(fā)脾陽。3.2重視潛降陰火東垣在治療上的特點,突出地表現(xiàn)為重視甘溫補益、升陽益氣。喜用甘溫之品,如升麻、柴胡、黃芪等,他也重視潛降陰火,如用蒼術(shù)、澤瀉等。他認為健脾滲濕是內(nèi)傷脾胃病中的常用治法。對于脾虛濕滯之證,因濕邪困阻必妨礙脾運,故常于祛濕之中佐以健脾助運之品,如白術(shù)、茯苓等,濕去則脾胃之氣無所傷。4清源和降溫以養(yǎng)血益陰吾師姜樹民教授在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從事脾胃的臨床治療與研究十數(shù)載,鉆研古籍,頗有心得,在脾胃病理論和臨床科研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果,尤崇東垣著作,并將其理論與臨床融會貫通。受《脾胃論》之啟發(fā),臨床遵脾胃病以寒熱錯雜,中焦升降失常的特點,在擬定治療脾胃病的方藥上,時刻注重脾胃的生理病理特點,脾以升為健、胃以降為和。脾為陰土,喜燥而惡濕;胃為陽土,喜潤而惡燥,即忌溫燥之品以劫胃陰,又忌苦寒之品以傷胃陽,還忌滋膩之劑以滯胃氣,投藥當以清潤和降為順。用藥上做到甘溫適宜,不忘佐以苦寒泄陰火之品,給邪以出路,泄陰火以助脾胃陽氣升發(fā)。由于現(xiàn)代病因?qū)W的改變,如自然界氣候逐漸變暖,人們居住條件的改善,注意衣著保暖,嗜食辛辣飲酒,生活節(jié)奏加快緊張,使胃腸病病因多由實、濕、熱所致,虛寒少,所以治療時一般不用干姜、附子、烏頭等大熱之品,即使有寒像,溫胃也多用桂枝、高良姜少量,治療以扶正祛邪,祛邪為主,扶正健脾胃、益元氣常用太子參、黃芪、黃精,以防其傷陰。對于脾胃勞損過度至虛之人,則可太子參與黃芪量大,用之收效甚著,或加用當歸、五味子、麥冬、桑椹子等養(yǎng)血益陰之品,以滋養(yǎng)生化之源,培補元氣。吾師常黃芪、苦參相伍為用,一苦一溫,一升一降,苦參能清利濕熱治療腸道濕熱,效果甚好;升麻、柴胡相配提升中氣,效東垣之法;蒲公英、連翹苦寒清降退陰火;白豆蔻、砂仁和胃氣以降濕濁,芳香醒脾助脾升,使升降相宜。健脾和胃,滲濕利水之品以輕劑為主,如山藥、蓮肉、茯苓、澤瀉等。5潤腸而少用藥物治便秘時常遵《蘭室秘藏·大便結(jié)燥門》方理,其有曰:“大抵治病必究其源,不可一概用巴豆、牽牛之類下之,損其津液,燥結(jié)愈甚,復下復結(jié),極則以至導引于下而不通,遂成不救?!背S萌R菔子、決明子等潤腸而少用芒硝、大黃、番瀉葉之屬。結(jié)合便秘病因,治療當分虛實兩大類,實者多以氣機郁滯為主,常用疏肝解郁之法,可用柴胡、枳殼、白芍等,柴胡與枳殼一升一降,調(diào)暢氣機,開郁散結(jié);白芍養(yǎng)血柔肝,配柴胡疏柔相濟,更好的發(fā)揮柴胡疏肝解郁功能。虛者病因不外氣、血、陰、陽之虛,可施益氣、養(yǎng)血、滋陰、溫陽等法,配潤腸之品,同時不忘東垣補中氣、順承胃氣、助益胃陰、開胃潤腸之法,藥用黃芪、升麻、檳榔片、厚樸、何首烏、肉蓯蓉、郁李仁、萊菔子等,還用澤瀉滲利小便而泄腎濁,加升麻以升清陽,清陽升則濁陰自降。同時因肺與大腸相表里,肺主治節(jié),治療便秘時常用升提肺氣法,如用枇杷葉、杏仁、瓜蔞等。5.2治瀉和和氣陰兩感治胃痛時以理氣和胃止痛為主,再須審證求因,辨證施治。常用疏肝和胃之品如延胡索、川楝子,且因現(xiàn)代病因?qū)W變化濕熱盛者多見,取東垣泄陰火以助陽氣升發(fā)之理,常取苦參、蒲公英、連翹、白蘞等。同時結(jié)合胃痛不同病因隨證加減用藥,如胃痛(胃陰不足)治療應以養(yǎng)陰益胃為主,吾師常用沙參、麥冬、石斛滋養(yǎng)胃陰;加胡連、牡蠣清熱軟堅散結(jié),又可防止養(yǎng)陰藥的滋膩之弊。胃痛(肝氣犯胃)治療應疏肝理氣為主,常用紫蘇、竹茹、郁金、瓜蔞等行氣寬中,疏肝解郁。吾師認為本病病機由于是本虛標實,虛實挾雜,所以在治療過程中,應注意不宜攻伐過猛,攻補兼施,同時根據(jù)病因不同隨證用藥。如臌脹(濕熱蘊結(jié))應清熱利濕,養(yǎng)陰健脾,用黃芪補虛而兼化瘀;黨參、白術(shù)健脾益氣;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濕使?jié)駸嵯滦?牡蠣化痰軟堅,清熱除濕。臌脹(脾虛濕盛)治以溫中健脾,行氣利水。黃芪、黨參健脾益氣;太子參補氣生津;鱉甲有潛陰益陰之功,軟堅散結(jié),散肝脈瘀結(jié)之邪;丹參助桃仁活血化瘀;大腹皮、澤瀉、茯苓、薏苡仁、車前子,行利水之功;檳榔片、厚樸行中焦之氣,以健脾利水;桂枝性辛甘溫,可溫通經(jīng)脈,助陽化氣,溫化水濕。取攻補兼施之理,和東垣補中氣,治濕邪之法。脾虛濕盛是導致本證發(fā)生的重要因素。吾師在臨床中常遵東垣之法,因勢利導,分治濕邪,并兼用補脾益胃,升發(fā)陽氣之法。常用祛濕之法,一為以風盛濕,“風為木氣,故勝土濕,此其本也?!惫曙L藥能祛濕止瀉,并可鼓舞胃氣,健運升清,祛腸中之風,使腸腑傳化正常,如防風為風藥中之潤劑,有良好止瀉作用,且疏肝理脾,標本兼治。二為淡滲利濕。常用白豆蔻、砂仁,二者合用可化濕止瀉、行氣調(diào)中、止嘔。濕滯日久化熱,應用清熱利濕之品,如茵陳、秦皮、苦參等。吾師治泄瀉常喜用牡蠣,取《溫病條辨》中“一甲煎”之理,“牡蠣一味單用則力大,既能存陰,又澀大便,且清在里之余熱,一物而三用?!鼻夷迪犛墟?zhèn)靜安神作用,可兼治失眠煩躁之證。經(jīng)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清氣下陷之虛瀉可用芡實健脾澀腸,石榴皮澀腸止瀉,并用補脾益胃,升發(fā)陽氣之品,如升麻、黃芪,清氣升則濁陰自降。治泄瀉初起不可驟用補澀,以免固閉邪氣;久瀉不止不可分利太過,以免耗傷陰液。脅痛病位主要在肝膽,形成脅痛的原因很多,臨床應結(jié)合氣血虛實,辨證施治。在病證方面,有虛有實,而以實證居多。實證以氣滯,血瘀,濕熱為主,三者又以氣滯為先。虛證多屬陰血虧損,肝失所養(yǎng)。吾師根據(jù)“通則不痛”的理論,治療上以通為主,同時適當加入理氣之品,以疏肝理氣,提高療效。常用元胡、川楝配對使用行氣止痛,因脅痛常傷脾胃,即“見肝之病,知肝傳脾”,所以還常用理氣和胃之品。如脅痛(氣滯血瘀)應理氣和胃,疏肝利膽,久病傷氣可略用黃芪扶助正氣、取其甘溫之性能佐制它藥的苦寒之性;茯苓、熟薏苡仁淡滲利水;川楝子、延胡索條達肝氣;胡連清肝熱;牡蠣化痰軟堅,清熱除濕,小茴香疏肝理氣,溫腎祛寒以止腹痛;苦參、蒲公英、連翹、苦寒清熱利濕;榔片、厚樸行氣消積,以解胃脘脹滿不適。呃逆總由胃氣上逆動膈而成,常因飲食不節(jié),情志不和,正氣虧虛所致,以和胃降氣平呃為主,在辨證上掌握虛實,分辨寒熱,再依據(jù)不同病因分證論治。吾師常用小柴胡湯加減,取其寒溫并用、升降協(xié)調(diào)、疏利三焦、調(diào)達上下、宣通內(nèi)外、和暢氣機的作用;用檳榔片、厚樸利氣和胃,使呃逆之氣得以下行;白豆蔻、砂仁祛濕和胃。嘔吐一證當分虛實,實證多由外傷,飲食傷胃,虛證多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