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附含答案_第1頁
浙江省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附含答案_第2頁
浙江省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附含答案_第3頁
浙江省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附含答案_第4頁
浙江省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附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頁浙江省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附含答案)一、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材料一:①每一部經典劇作的跨文化傳播和闡釋,都是具有跨越性的文化現象,但并非所有的跨文化戲劇都值得關注和研究。研究哪些現象和事件,要視特定的研究指向性而定:其一,指向那些有跨文化交集、與異國文化發(fā)生了“事實聯(lián)系”的戲劇,比如在新疆出土、反映梵劇東漸的多語戲劇文學《彌勒會見記劇本》;其二,指向戲劇經典,中外戲劇經典本身攜帶著本土戲劇傳統(tǒng)的豐富蘊藏和文化符碼,當它們與異國文化發(fā)生碰撞和交流時,這些蘊藏的理念、美學和價值在另一個符號系統(tǒng)和表演體系被激發(fā)、被折射,產生另一種魅力和特殊的傳播效應;其三,指向具有影響力的“跨文化闡釋和傳播”事件,即那些得到更豐富立體的跨文化闡釋、更體現跨文化傳播規(guī)律的戲劇現象。②進行跨文化戲劇的研究應正確認識和理解雙向思維這一概念。雙向思維是指將研究按由外向中、由中向外兩個互為補充、交叉互滲的路向展開,把中外戲劇及其文化既視為一個整體,又區(qū)分為兩個路向。這兩個路向看起來相反,但實際上很多時候是一個歷史過程的兩個側面,一枚硬幣的兩面。兩個路向共同驅動,才能形成完整視域下的中外比較戲劇的歷史認知。③戲劇受眾的雙向性接受研究,也是雙向思維的關鍵一環(huán)??缥幕U釋與傳播的效果較多取決于接受者,接受者不會被動接受,他們往往在傳播過程中發(fā)揮著積極的、創(chuàng)造性的作用??缥幕瘧騽〉氖鼙姡扔醒芯空?、編導演員等專業(yè)人群,也有普通觀眾??缥幕瘧騽∈鼙姷碾p向性,是指他們對異域戲劇的接受過程呈現出不同文化與戲劇傳統(tǒng)的交叉、碰撞和交融的特點。中外受眾的接受重點和趨向都不一樣。20世紀30年代,歐美觀眾驚訝于梅蘭芳訪美訪蘇帶來的精湛的東方藝術,與此同時,中國的接受者正致力于引入易卜生等西方現實主義“社會問題劇”啟蒙民眾。雙向性研究需要深入闡釋中外受眾的差異性需求和結果。(節(jié)選自陳戎女《中外戲劇經典的跨文化研究:雙向思維促進多元文明互鑒》,有刪改)材料二:①中國近年來出現了不少追求哲理意蘊的藝術作品。電影《黃土地》、小說《活動變形人》、話劇《野人》等,都是哲理內涵大于情感容量的作品。但有的作家并不欣賞,他們仍然認為藝術必須具有情感特征,他們仍然把以情感人作為藝術的最高法則。于是戲劇創(chuàng)造中又形成了一個雙向兩極思維:一極是單向追求高強度、哲理化傾向,一極是單向追求以情感人的傳統(tǒng)編劇法的思維方式。②這兩種單向思維方式的產生都是有其復雜的歷史根源、社會根源。我們正處于東西方文化相互滲透的新時期,隨著薩特的存在主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哲學、尼采與叔本華悲觀主義哲學等三次浪潮的沖擊,青年人更喜歡探索心靈的藝術品,能夠深刻揭示人的內心世界,具有敏銳的理性穿透力的藝術品,理所當然的成為青年亟需的養(yǎng)料。而固守外部世界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的單向思維的作家,他們對“煽情”藝術的迷戀因循了傳統(tǒng)的藝術創(chuàng)造方法,也有其存在的價值和作用。③我認為,這兩種單向的思維方式都具有片面性。如果真要產生高層次劃時代的藝術作品,單向的需求是無法達到這種境界的,這必然要求主體心靈與外部世界在更高層次上的愈合。要達到這一階段,或許還需要若干年。我認為《WM(我們)》在這方面的探索已初見端倪,它展現了特定時期知青不同個性的心態(tài)差異,又同時準確地勾勒了外部世界的狀況。由不同的單向思維走向雙向思維的統(tǒng)一是藝術發(fā)展的必由之路。④由不同的單向思維走向雙向思維的統(tǒng)一,由純粹訴諸情感與純粹訴諸理智走向在情感包裹下的理性的強化,由單純追求形式與單純追求內容走向形式與內容的渾然一體,這是藝術發(fā)展的必由之路。⑤任何類型的單向思維一旦形成因果直線型模式,則必然排斥逆向思維、交叉思維、靈感思維,在藝術的思維王國內,任何單向思維一旦成為極端模型,都是有礙于藝術創(chuàng)造的。訴諸理智而完全忽視表層故事結構的感染力,排斥情感,這樣的作品是不能為觀眾喜聞樂見的。但通俗化并非庸俗化,通俗化地描寫人情世態(tài)的作品又不能完全不承載作家的哲理品格和自我追求。⑥偉大的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的劇作就是歷史內容和優(yōu)美的故事情節(jié)的完美結合,他將主體心靈與外部世界兩者在高層次上有機融合,莎翁的《奧塞羅》《羅密歐與朱麗葉》《李爾王》無不是訴諸外部世界的單向思維和訴諸心靈形式的單向思維的雙向統(tǒng)一的藝術佳制。我們的戲。劇探索也應該沿著這一個方向前進,打破慣性思維模式,更新自我的思維結構,創(chuàng)造出燦爛的藝術精品。(節(jié)選自程宏宇《走向雙向思維的統(tǒng)一》,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當中外戲劇經典與異國文化發(fā)生碰撞時,其蘊藏的理念、美學和價值會被激發(fā)折射,從而產生另一種魅力。B.雙向思維把中外戲劇及其文化既視為一個整體,又區(qū)分為兩個看似相反、實則互為補充交叉互滲的路向。C.劃時代藝術作品的誕生要求主體心靈與外部世界在更高層次上的愈合,《WM(我們)》可謂劃時代作品。D.莎翁的《奧賽羅》將主體心靈與外部世界巧妙融合,是雙向統(tǒng)一的藝術佳作,明了方向。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跨文化傳播的效果取決于接受者,接受者在傳播過程中發(fā)揮著創(chuàng)造性的作用,要闡釋中外受眾的差異性。B.在歐美驚訝于梅蘭芳的東方藝術時,中國致力于引入西方現實主義啟蒙民眾,接受重點和趨向各不相同。C.當代青年人更喜歡揭示人的內心世界、具有理性穿透力的藝術品,因此,戲劇實踐中出現了不少追求哲理意蘊的藝術作品。D.固守外部世界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單向追求以情感人的作家,迷戀“煽情”藝術,因循傳統(tǒng)的藝術創(chuàng)造方法,這應該予以摒棄。3.結合材料,下列最符合“值得關注和研究的跨文化現象或事件”的一項是(

)A.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初版后,最初在英國被禁演,后在德國被迫改寫結局,而在五四時期的中國則受到熱烈的追隨。B.《雷雨》自發(fā)表以來,在中國被改編成滬劇、黃梅戲、京劇、評彈、現代舞、音樂劇、歌劇和電視電影等多種藝術形式。C.湯顯祖戲劇影響巨大,明末阮大鉞、孟稱舜有意學習其技法,《牡丹亭》中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對《紅樓夢》亦有影響。D.首演于杭州菠蘿科學獎頒獎現場的《三堂會審伽里略》,是王繼濤根據傳統(tǒng)劇目《三堂會審玉堂春》創(chuàng)作的新編“科學京劇”。4.社會科學論文的論證要嚴密,請以材料一第三段為例分析這一特點。二、文學類閱讀-雙文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題。文本一:北中國蕭紅一早晨起來就落著清雪。在一個灰色的大門洞里,有兩個戴著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響著大鋸?!叭?,扔,扔,扔……”好像唱著歌似的。不遠就有一段樹林,沿大道的兩旁長著。說是養(yǎng)了一百來年的大樹,從祖宗那里繼承下來的。將來還要傳給第二代、第三代兒孫,最好是永遠留傳下去,好來證明這門第的久遠和光榮??墒牵衲陞s是這樹林的主人自己發(fā)的號令,用大鋸鋸著。樹上的喜鵲窩,新的舊的有許多。樹一被伐倒,喜鵲窩也跟著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則整個的滾下來,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一百多棵榆樹,現在沒幾棵了。上房的門喀喀的響著就開了,老管事的手里拿著一個信封,從臺階上下來,懷懷疑疑,把嘴唇咬著。那兩個拉鋸的,一看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邊鬧了。老管事的走進大門洞,把信封拿給他們兩個細看。他們都不識字,老管事的也不識字。不過他閉著眼睛也可以背得出來,這樣的信,他的主人從生了病的那天就寫,一天或是兩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經寫了三個月了。老管事的把信封頭朝下、腳朝上的倒念著:中華抗日英雄耿振華吾兒收父字全念對了,中間寫在紅綬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華收”。一個拉鋸的,連忙補添著說:“耿振華吾兒收。”清雪還照舊的下著,兩個拉鋸的,又在那里唰唰的工作起來。這樣好的木頭哪里去找去!現在鋸了,毀了,劈了燒火了。好像他們自己的命運一樣,看了未免有幾分悲哀?!鞍俣嗫脴?,耿大先生想兒子想瘋了?!贝笊贍斠蛔撸_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見。他想過了一些時候,就會回來的。自己年輕時,也是那樣。孫中山先生革命的時候,還偷偷的加入了革命黨呢。只希望他在外邊碰了釘子就回來了。兒子的母親,一哭哭了三四天,說兒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點不對。眼泡是紅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過了的,還有他問過母親一句話,他說:“媽,弟弟他們每天應該給兩個鐘頭念中國書。盡念日本書,將來連中國字都不認識了,等哪天咱們把日本人打跑了,還滿口日本話,那該多么恥辱?!眿尵驼f:“什么時候會打跑日本?”兒子說:“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這不明明跟母親露一個話風嗎?可惜當時她不明白,現在她越想越后悔。兒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時,有過兩封信。以后就音信皆無了。傳說就在上海的抗日部隊里,當了兵。后來,又說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陜西八路軍里邊工作。母親在這三年中,會說東忘西的,無所因由似的說哭就哭??墒枪⒋笙壬鷦t不然,關于兒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覺,靜靜的坐著,往往一坐坐個通宵。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頭發(fā)坐白了。大少爺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墻倒了,用一排麥稈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塊磚頭壓上。一切的光輝生氣隨著大少爺的出走失去了?,F在耿大先生早已經病了,有的時候清醒,有的時候則昏昏沉沉的睡著。今年陰歷十二月里,他聽到兒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這消息是兒子從前的一個同學那里傳出來的。耿大先生拿起這些日子所有的報紙,看了半夜。直到雞叫天明,他枕著那些報紙,忽然做了一夢。在夢中,他的兒子并沒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帶著千軍萬馬,從中國殺向“滿洲國”來了。耿大先生一夢醒來,從此就病了。清醒的時候,他就指揮著伐樹?!胺パ?,不伐白不伐?!卑褬淠径间彸啥潭??!盁?!不燒白不燒,留著也是小日本的?!钡人杳缘臅r候,他就要筆要墨寫信。只要客人來了,他就說:“你等一等,給我?guī)б环庑湃?。”家里的人,覺得這是一種可怕的情形。若是來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帶去,可就糟了。所以自從他一發(fā)了病,也就被幽禁起來,把他放在花園角上那涼亭子里去了。那花園里素常沒有人來,一到了冬天,滿園子都是白雪。涼亭里邊生了一個炭火盆,他寂寞的時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有一天,廚子給老爺送飯的時候,一開門,滿屋子的藍煙。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邊臥著,一只手按著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覺,又好像還有許多話沒有說出來似的。耿大先生死了。1941.3.26(有刪改)文本二:好的作家在具體的文學創(chuàng)造中,會采用很多策略加強時空敘事的張力和粘合力,使敘事中的時間進程和空間拓展趨于復雜化,豐富文本的審美意蘊,蕭紅的小說擅于在單一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中蘊涵隱性情節(jié),把時代風云變化的隱性情節(jié)隱藏在具體平實的小人物日常生活遭遇的表層情節(jié)發(fā)展中,讓表層情節(jié)和隱性情節(jié)相互滲透,一方面可以更完整地理解表層情節(jié)進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釋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也豐富和拓寬了小說風云變化的時代背景,這樣處理不僅能夠揭示時代特征,還能巧妙地展現人物的心路歷程和作家的主觀意圖。(摘編自楚金波《論蕭紅短篇小說的時空敘事策略》)5.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耿大先生年青時同樣參加過革命黨,小說借此將兩代人的青春相互聯(lián)系,展現了不同時期青年人一樣的擔當與家國責任感。B.小說結尾耿大先生念子成疾,卻被家人幽禁于園中,孤憤難言,他的死是時代的悲劇,這體現出了周圍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離的狀態(tài)。C.小說中耿少爺走后音信渺茫,到后來連死訊都只是難以確認的傳言,寫出了動蕩時局中投身抗戰(zhàn)的東北青年輾轉不定的處境。D.小說寫耿少爺離家之后,家中環(huán)境逐漸破敗、人心離散,這預示了家庭最終敗落的命運和耿大先生的悲劇結局。6.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標題可以表明當時國家處在分崩離析的狀態(tài),一個“北”字清晰地將中國劃分為二,讓國人意識到現實,激發(fā)國民的愛國之心和憂患意識。B.小說開頭一段的環(huán)境描寫,展現的是平靜恬淡的小城日常生活圖景,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調。C.耿大先生夢見兒子率領軍隊收復家園的情景,與夢醒后兒子已不在的現實形成強烈反差,更強化了故事的悲劇性意味。D.小說從當前耿大先生的病寫起,以耿家為中心,將家國浮沉、兩代人的故事凝聚一處,體現了構思的匠心。7.文本一中,“樹”多次出現,富有意味,請結合“樹”的命運分析其多層意蘊。8.文本二指出,蕭紅的小說“讓表層情節(jié)和隱性情節(jié)相互滲透”,請談談文本一畫線處是如何體現這一特點的。三、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镀媪悴荨纷孕颉久髂┣宄酢繌埢脱寓儆嘧允l(fā),輒好為詩歌。先大夫慮廢經史,屢以為戒,遂輟筆不談,然猶時時竊為之。及登第后,與四方賢豪交益廣,往來贈答,歲久盈篋。會國難頻仍,余倡大義于江東,凡從前雕蟲之技,散亡幾盡矣。于是出籌軍旅,入典制誥,尚得于余閑吟詠性情。及胡馬渡江,而長篇短什,與疏草代言,一切皆付之兵燹中,是誠筆墨之不幸也。余于丙戌始浮海,經今十有七年矣。其間憂國思家悲窮憫亂無時無事不足以響動心脾或提師北伐慷慨長歌或避虜南征寂寥短唱。即當風雨飄搖,波濤震蕩,愈能令孤臣戀主,游子懷親,豈曰亡國之音,庶幾哀世之意。乃丁亥春,舟覆于江,而丙戌所作亡矣。戊子秋,節(jié)移于山②,而丁亥所作亡矣。庚寅夏,率旅復入于海,而戊子、己丑所作又亡矣。然殘編斷簡,什存三四。迨辛卯昌國陷,而笥中草竟靡有孑遺。何筆墨之不幸,一至于此哉!嗣是綴輯新舊篇章,稍稍成帙。丙申,昌國再陷,而亡什之三。戊戌,覆舟于羊山,而亡什之七。己亥,長江之役,同仇兵熸③,予以間行得歸,凡留供覆瓿④者,盡同石頭書郵⑤,始知文字亦有陽九之厄也。年來嘆國運之未夷,慮河清之難俟,思借聲詩以代年譜,遂索友朋所錄,賓從所抄,次第之。而余性頗強記,又憶其可憶者,載諸紙端,共得若干首。不過如全鼎一商耳。獨從前樂府歌行,不可復考,故所訂幾若《廣陵散》。嗟乎!國破家亡,余謬為主帥,既不能討賊復仇,豈欲以有韻之詞,求知于后世哉!但少陵當天寶之亂,流離蜀道,不廢風騷,后世至今,名為詩史。陶靖節(jié)躬丁晉亂,解印歸來,著書必題義熙⑥。宋室既亡,鄭所南尚以鐵匣投詩枯井,至三百年而后出。夫亦其志可哀,其情誠可念也已。然則何以名“奇零草”?是帙零落凋亡,已非全豹,譬猶兵家《握奇》之余,亦云余行間之作也。時在永歷十六年,歲在壬寅端陽后五日,張煌言自識。(選自《張蒼水集》,有刪改)【注】①張煌言(1620~1664),明末儒將、詩人、抗清將領,后被清兵捕獲,拒降而死。②節(jié)移于山:指順治五年張煌言奉命到上虞招集義兵,入平岡山寨一事。③同仇兵熸(jiān):指戰(zhàn)友鄭成功戰(zhàn)敗。④覆瓿:蓋罐子,比喻作品沒有什么價值。這里是作者自謙。⑤石頭書郵:指作者的文稿全部沉水。⑥義熙:晉安帝年號。9.下列選項中,斷句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其間憂國思家/悲窮憫亂無時無事不足以/響動心脾/或提師北伐慷慨長歌/或避虜南征寂寥短唱B.其間憂國思家/悲窮憫亂無時無事/不足以響動心脾/或提師北伐/慷慨長歌/或避虜南征/寂寥短唱C.其間憂國思家悲窮憫亂/無時無事不足以響動心脾/或提師/北伐慷慨長歌/或避虜/南征寂寥短唱D.其間憂國思家/悲窮憫亂/無時無事不足以響動心脾/或提師北伐/慷慨長歌/或避虜南征/寂寥短唱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尚得于余閑吟詠性情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B.而丙戌所作亡矣

子路率爾而對C.年來嘆國運之未夷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D.豈欲以有韻之詞

不賂者以賂者喪11.下面關于文學、文化常識的表述,有錯的一項是(

)A.“束發(fā)”,與《項脊軒志》中的“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一樣,是指男子的成童之年,一般是十五歲。B.“歌行”,是在漢魏六朝樂府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種古代詩歌體裁,《琵琶行》即屬于這一類。C.“風騷”,是《國風》和《離騷》的并稱,二者分別來自詩歌浪漫主義源頭《詩經》和現實主義源頭《楚辭》。D.“少陵”,即杜少陵,指《登高》的作者杜甫;“陶靖節(jié)”即靖節(jié)先生,指《歸園田居》的作者陶淵明。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敘述了作者在明朝覆亡前后詩歌創(chuàng)作、詩稿存失的情況,以及他堅持編纂詩集的原因:以詩勵志,讓后人記得他為國家所做的事。B.作者給自己的詩集取名為《奇零草》,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詩作因為戰(zhàn)亂大多已經零落散失,已經不是詩集原有的全貌了。C.作者筆下“是誠筆墨之不幸也”“始知文字亦有陽九之厄”等語句,表達的不僅僅是對自己詩歌零落散失的悲嘆,更流露了對身世不幸、家國不幸的悲嘆。D.全文以作者的詩歌命運為主線,熔記事、抒情、議論為一爐,既勾勒了自己居無定所的軍旅生涯,也表達了自己百折不撓的民族節(jié)氣,讀來令人動容。13.翻譯下列句子。(1)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2)會國難頻仍,余倡大義于江東,凡從前雕蟲之技,散亡幾盡矣。四、小閱讀-課內14.下列對《紅燭》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紅燭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①紅燭??!

④紅燭?。?/p>

你燒得不穩(wěn)時,這樣紅的燭!

既制了,便燒著!

才著急得流淚!詩人啊!

燒吧!燒吧!吐出你的心來比比,

燒破世人的夢,

⑦紅燭??!可是一般顏色?

燒沸世人的血——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也救出他們的靈魂,

請將你的脂膏,②紅燭啊!

也搗破他們的監(jiān)獄!

不息地流向人間,是誰制的蠟——給你軀體?

培出慰藉的花兒,是誰點的火——點著靈魂?

⑤紅燭?。?/p>

結成快樂的果子!為何更須燒蠟成灰,

你心火發(fā)光之期,然后才放光出?

正是淚流開始之日。

⑧紅燭?。∫徽`再誤;

你流一滴淚,灰一分心,矛盾!沖突!

⑥紅燭啊!

灰心流淚你的果,匠人造了你,

創(chuàng)造光明你的因。③紅燭?。?/p>

原是為燒的。不誤,不誤!

既已燒著,

⑨紅燭??!原是要“燒”出你的光來——

又何苦傷心流淚?

“莫問收獲,但問耕耘?!边@正是自然的方法。

哦!我知道了!是殘風來侵你的光芒,A.本詩開頭就引用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句“蠟炬成灰淚始干”,增添了這首新詩的古典氣息,這也是本詩的主旨句。B.第二、三兩節(jié)中,詩人的思考實際上反映了那個時代進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諦的思想歷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獲得的覺悟。C.第五節(jié)至第七節(jié)的基調是完全哀傷的。蠟炬無法燎原,“殘風”一樣的黑暗反動勢力讓詩人充滿了絕望。D.“紅燭?。 獑柺斋@,但問耕耘?!边@既是對全詩所感受到的紅燭精神的總結,又表達了詩人對個體價值失落的哀思。15.下列對《琵琶行(并序)》節(jié)選部分內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A.“主人下馬客在船”精準地描繪了主人在岸邊送別客人的場面。B.“楓葉”“荻花”“江”“月”等意象渲染了詩人送客時的傷感氣氛。C.通過“主人忘歸客不發(fā)”的側面描寫,寫出了琵琶女技藝的高超。D.選文的語言通俗卻有強烈的感染力,雖是敘事卻有高度的概括性。16.下列對《登高》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A.首聯(lián)用“風急”二字領起,又用一個“哀”字奠定全詩的情感基調,為首聯(lián)營造的畫面增加了無盡的悲愴意味。B.頷聯(lián)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讓人在秋日的落木與江水中品味出韶光易逝、人生遲暮的感傷。C.頸聯(lián)中的“悲”和“獨登臺”不僅暗合首聯(lián)的“哀”,也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能把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D.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境遇和抱負無成的悵恨,哀婉纏綿,動人心弦。五、情景默寫17.請在以下五個句子中,選擇三個進行填空。(1)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八星宿經常出現在古詩文中。李白《蜀道難》中“______________”一句用星宿的觸手可及寫蜀道之高。蘇軾《赤壁賦》中“______________”一句則用星宿給月亮定位。(2)“東風”與“月亮”是古詩詞中常用的意象,在李煜的《虞美人》中也用了這兩個意象,這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儒道兩家都曾用行路來形象地論述積累的重要性?!独献印分杏小熬艑又_,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勸學》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寫到孔子的四個弟子侍坐時各言其志,孔子問公西華時,公西華在表明志向前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謙虛的態(tài)度。(5)《過秦論》中,寫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在文化上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選擇類18.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意思與現代漢語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行李之往來

B.不推恩無以保妻子C.今者有小人之言

D.刺客不行,良將猶在19.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活用類型的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良庖歲更刀

②端章甫

③此其志不在小

④東據成皋之險

⑤籍吏民,封府庫⑥朝歌夜弦,為秦宮人

⑦思江海下百川

⑧李牧連卻之

⑨積善成德

⑩燭之武退秦師?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小則獲邑,大則得城A.①②④⑥⑦?/③⑤⑧⑨⑩?

B.①④⑥/②⑤⑦?/③⑨?/⑧⑩C.①④⑥/②⑤⑦⑧⑩?/③⑨?

D.①③④⑤⑥/②⑦⑧/⑨⑩??20.下列句子中,與其他三項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A.夫晉,何厭之有?

B.居則曰:“不吾知也!”C.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D.夫子之謂也。七、選擇題組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地壇離我家很近。或者說我家離地壇很近。總之,只好認為這是緣分。地壇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兒了,而自從我的祖母年輕時帶著我父親來到北京,就一直住在離它不遠的地方——五十多年間搬過幾次家,可搬來搬去總是在它周圍,而且是越搬離它越近了。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sù)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蒼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________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tānpǐ)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這時候想必我是該來了。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它為一個________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那時,太陽循著亙(gèng)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________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自從那個下午我無意中進了這園子,就再沒長久地離開過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________。正如我在一篇小說中所說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21.下列句子中,讀音和字形都正確的一項是(

)A.總之,只好認為這是緣分。地壇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兒了。B.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sù)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蒼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C.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tānpǐ)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D.那時,太陽循著亙(gèng)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22.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A.剝蝕

驚慌失措

彌散

企圖

B.侵蝕

失魂落魄

彌散

意圖C.侵蝕

驚慌失措

彌漫

企圖

D.剝蝕

失魂落魄

彌漫

意圖八、選擇

簡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①________________?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說明的。可是問題卻在于:我們在古代的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看見用“樹葉”呢?②________________,例如屈原在《橘頌》里就說:“后皇嘉樹,橘徘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隱士》里又說:“桂樹叢生兮山之幽?!睙o名氏古詩里也說:“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笨墒菫槭裁磫螁巍皹淙~”就不常見了呢?一般的情況,大概遇見“樹葉”的時候就都簡稱之為“葉”。例如說:“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保ㄊ捑V《折楊柳》)“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保ㄌ諟Y明《擬古》)這當然還可以說是③________________,可是這樣的解釋是并不解決問題的,因為一遇見“木葉”的時候,情況就顯然不同起來。詩人們似乎都不再考慮文字洗練的問題,而是盡量爭取通過“木葉”來寫出流傳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柳惲《搗衣詩》)“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保ㄉ騼€期《古意》)可見洗練并不能作為“葉”字獨用的理由,那么“樹葉”為什么從來就無人過問呢?至少從來就沒有產生過精彩的詩句。而事實又正是這樣的,自從屈原以驚人的天才發(fā)現了“木葉”的奧妙,此后的詩人們也就再不肯輕易把它放過,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詩歌的語言中,乃又不僅限于“木葉”一詞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詩中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边@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這里的“落木”無疑正是從屈原《九歌》中的“木葉”發(fā)展來的。按“落木蕭蕭下”的意思當然是說樹葉蕭蕭而下,照我們平常的想法,那么“葉”字似乎就不應該省掉。例如我們無妨這么說“無邊落葉蕭蕭下”,豈不更為明白嗎?然而天才的杜甫卻寧愿省掉“木葉”之“葉”而不肯放棄“木葉”之“木”,這道理究竟是為什么呢?事實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賦》里已經說過:“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边@里與《九歌》的關系是脈絡分明的。而杜甫之后,黃庭堅又繼續(xù)了杜甫的發(fā)展,寫出《登快閣》那首詩中的名句:“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這里我們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詞確乎并非偶然了。由于古代詩人們在自己的學習中創(chuàng)造,又在前人的創(chuàng)造中學習,使得中國詩歌語意如此豐富多彩,這不過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2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A.由于古代詩人們在前人的創(chuàng)造中學習,又在自己的學習中創(chuàng)造,使得中國詩歌語言如此豐富多彩,這不過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B.古代詩人們由于在自己的學習中創(chuàng)造,又在前人的創(chuàng)造中學習,中國詩歌語言如此豐富多彩,這不過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C.古代詩人們在前人的創(chuàng)造中學習,又在自己的學習中創(chuàng)造,使得中國詩歌語言如此豐富多彩,這不過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D.古代詩人們在自己的學習中創(chuàng)造,又在前人的創(chuàng)造中學習,使得中國詩歌語言如此豐富多彩,這不過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24.下列各句中的引號和文中“樹葉”的引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

)A.《木蘭詩》《孔雀東南飛》兩首敘事詩被稱為“樂府雙璧”。B.稱得上是一個“奸險”人物的王熙鳳,身上也有聰明、能干、詼諧等優(yōu)點。C.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fā)揚國光”。D.學習《氓》要感受詩歌“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抒情特征。25.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字。九、材料作文26.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①牛頓曾說: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②北斗一號衛(wèi)星總指揮李祖洪說:北斗的研制,是中國人自己干出來的。“巨人”對我們技術封鎖,不讓我們站在肩膀上,唯一的辦法就是自己成為巨人。請圍繞材料內容及含意,根據你的思考和感悟,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參考答案:1.C2.B3.A4.①觀點表述嚴密。注重概念闡釋,對跨文化戲劇受眾的雙向性概念進行了概念闡釋,限定了概念的內涵與外延。②說理過程嚴密。將概念闡釋與具體事例相結合,如運用梅蘭芳訪美蘇、中國引入易卜生等人的戲劇等事例,來說明中外受眾的接受重點和趨向是有區(qū)別的。(學生能③語言表達嚴密。比如用詞嚴謹,“往往”“較多”等詞語的使用,使得語言嚴密,避免了表述的絕對化?!窘馕觥?.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WM(我們)》可謂劃時代作品”不準確。原文是“要達到這一階段(主體心靈與外部世界在更高層次上的愈合的高層次藝術作品),或許還需要若干年。我認為《WM

(我們)》在這方面的探索已初見端倪”。“已初見端倪”與選項表述程度不同。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A.“取決于接受者”說法太絕對。原文為“跨文化闡釋與傳播的效果較多取決于接受者,接受者不會被動接受,他們往往在傳播過程中發(fā)揮著積極的、創(chuàng)造性的作用”,注意是“多取決于”。C.“因此”強加因果。原文“中國近年來出現了不少追求哲理意蘊的藝術作品”在材料二第一段,“青年人更喜歡探索心靈的藝術品,能夠深刻揭示人的內心世界,具有敏銳的理性穿透力的藝術品,理所當然的成為青年亟需的養(yǎng)料”在材料二第二段,二者之間沒有關聯(lián)。D.“這應該予以摒棄”說法與原文不符,原文為“而固守外部世界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的單向思維的作家,他們對‘煽情’藝術的迷戀因循了傳統(tǒng)的藝術創(chuàng)造方法,也有其存在的價值和作用”。故選B。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值得關注和研究的跨文化現象或事件”有兩個特點:其一,指向那些有跨文化交集、與異國文化發(fā)生了“事實聯(lián)系”的戲??;其二,指向戲劇經典,其三,指向具有影響力的“跨文化闡釋和傳播”事件,即那些得到更豐富立體的跨文化闡釋、更體現跨文化傳播規(guī)律的戲劇現象。A符合以上三點。5.B6.B7.①養(yǎng)樹、惜樹象征對家園的熱愛,對血脈傳承的重視;②伐樹隱喻了家庭命運的轉折、家敗人亡的悲??;③焚樹表現了淪陷區(qū)人民不屈的信念和玉石俱焚的決心。8.①“盡念日本書”,隱含了北中國已淪陷的現實,解釋了耿振華離家的原因;②“應該給兩個鐘頭念中國書”“等哪天咱們把日本人打跑了”,暗示了抗日斗爭的艱辛,也顯示了耿振華對抗戰(zhàn)勝利的堅定信念。③“什么時候會打跑日本?”“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凸顯了淪陷區(qū)愛國青年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為下文耿振華失去音訊乃至犧牲做了鋪墊。④用母子間平實的對話凸顯出抗戰(zhàn)時期混亂的時局、淪陷區(qū)的種種現實,反映了作者以小人物的命運表現時代主題的審美追求。9.D10.C11.C12.A13.(1)況且您曾經給予晉君恩惠,(晉惠公)答應給您焦、瑕這兩個地方,可是他早上剛剛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這是您知道的。(2)適逢國家災難接二連三,我在江東倡導抗清大義,凡是以前一展雕蟲小技的詩歌幾乎丟失殆盡?!窘馕觥?.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這期間憂慮國家思念家鄉(xiāng),為處境困窘悲傷,為動蕩不安的局勢憂愁,無時不令人感慨萬千,無事不叫我觸目驚心。領兵北伐時,意氣風發(fā),放聲高歌;避讓清軍向南征討時,在寂靜之時空曠之地,低聲吟唱?!皯n國思家”和“悲窮憫亂”結構相同,語意并列,因此“家”和“亂”之后應斷開。“或提師北伐慷慨長歌”和“或避虜南征寂寥短唱”是兩個結構相同的并列分句,應分別獨立成句,其間應斷開;“提師北伐”和“避虜南征”,“慷慨長歌”和“寂寥短唱”都是由四字短語構成的對偶句式,因此“伐”“征”后應斷開。據此排除ABC。故選D。1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于”,介詞,在。句意:空暇之際,仍不忘吟詠性情?!坝凇?,介詞,比。句意:冰,是水凝結而成,但比水要寒冷。B.“而”,連詞,表承接。句意:在丙戌年所作的那些詩歌都丟失了。“而”,連詞,表修飾。句意:子路輕率匆忙地回答。C.“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句意:近些年來,我悲嘆國難未平?!爸?,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句意: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可以明白了。D.“以”,介詞,憑借。句意:又怎敢憑借詩作?!耙浴?,介詞,因為。句意:不賄賂(秦國)的因為賄賂(秦國)而亡國。故選C。11.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C.“二者分別來自詩歌浪漫主義源頭《詩經》和現實主義源頭《楚辭》”說法錯誤。《詩經》是現實主義源頭,《楚辭》是浪漫主義源頭。故選C。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A.“讓后人記得他為國家所做的事”說法錯誤。作者在文中明確表達了“豈欲以有韻之詞,求知于后世哉”,可見其目的并不在于讓后人記得他為國家所做的事。參考譯文:我自十五歲以來,就喜歡寫作詩歌。先父擔心我荒廢了經史的學習,多次拿這件事來勸誡我,我于是就放下筆不再寫了,然而還是時常偷偷地寫詩。等到科舉考中之后,我和四面八方的賢士豪杰交友也就更廣泛了,來來往往的饋贈答謝,時間長了,寫的詩竟然填滿了箱子。適逢國家災難接二連三,我在江東倡導抗清大義,凡是以前一展雕蟲小技的詩歌,幾乎丟失殆盡了。不管是運籌帷幄在軍旅之中,還是入朝掌管起草詔令,空暇之際,仍不忘吟詠性情,付之筆墨。到清軍渡江南下,長短不一的詩歌和奏章的草稿以及起草的詔令,一切都付與戰(zhàn)火之中,這確實是文字的不幸啊。我從丙戌年就開始在海上飄蕩,至今已經十七年了。這期間憂慮國家思念家鄉(xiāng),為處境困窘悲傷,為動蕩不安的局勢憂愁,無時不令人感慨萬千,無事不叫我觸目驚心。領兵北伐時,意氣風發(fā),放聲高歌;避讓清軍向南征討時,在寂靜之時空曠之地,低聲吟唱。每當風雨飄搖、波濤震蕩之時,這些景象更加令孤獨的臣子懷想舊主,令出行在外的游子想念親人,難道這些詩篇是什么亡國之音嗎,或許寄托了忠貞臣子的悲憫人世的心意吧。丁亥年的春天,我的船在長江中翻沒了,丙戌年創(chuàng)作的詩歌也隨之丟失了。戊子年的秋天,我奉命到上虞招集義兵,入平岡山寨,然而丁亥年所作的詩歌也隨之丟失了。庚寅年的夏天,我率領軍隊再次入海,而戊子年、己丑年所作的詩歌又丟失了。然而搜集殘缺不全的詩稿,只剩下十分之三四。到辛卯年位于浙江舟山的昌國被攻陷,書箱中的草稿竟然一篇也沒有留下。為什么詩歌的不幸,竟然達到這種地步!此后,我編輯新舊篇章,漸漸地編成卷冊。丙申年,昌國第二次陷落,詩稿丟失了十分之三。戊戌年,我的戰(zhàn)艦在羊山一帶傾覆,詩稿丟失了十分之七。己亥年,在長江之戰(zhàn)中,一同抗清的鄭成功也戰(zhàn)敗了,我因隱秘行走才得以回來,大凡留下只能用來蓋盛醬的瓦罐的詩文,全部和石頭一起沉入江底,這才知道詩文翰墨也有遭天災的厄運啊。近些年來,我悲嘆國難未平,期待亂世平定如同盼望黃河變清一樣的困難,想著借助樂歌來代替年譜,于是索要朋友們所抄錄的,賓客隨從們所摘抄的,將它們編排整合起來。我的記性很好,又把能夠回憶起的舊作,記載在紙上,共得到若干首。這些也只不過像整鍋肉中的一塊而已。只是過去所作的樂府歌行不能再查考,所以編訂的難度幾乎像恢復《廣陵散》一樣。唉!國破家亡之際,我又不合情理地擔任將帥,既然不能討賊復仇,又怎敢憑借詩作聞名后世呢!然而,杜甫身逢天寶末年安史之亂,在入蜀途中顛沛流離,始終沒有荒廢詩歌創(chuàng)作,直至今日,他的詩都被稱為“詩史”。陶淵明親身遭逢晉亂,辭官回家,寫詩必以晉安帝年號“義熙”記年。宋朝滅亡后,鄭所南尚且將《心史》裝在鐵匣中投入枯井,三百年后才被發(fā)現。他們的志向令人同情,他們的情操發(fā)人深省。那么我的詩集為什么要取名為《奇零草》呢?這是因為詩篇散落,已非全貌,猶如兵家《握奇》中的余陣,又可以說明這些是我在軍旅之間所創(chuàng)作的。南明桂王永歷十六年。歲次壬寅,端陽節(jié)后五日,張煌言自敘。14.B【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能力。A.“‘蠟炬成灰淚始干’……這也是本詩的主旨句”說法錯誤。本詩的主旨句是“莫問收獲,但問耕耘”。C.“讓詩人充滿了絕望”分析錯誤。第五節(jié)至第七節(jié)的基調是熱烈而憂傷的,詩人并沒有充滿絕望。D.“又表達了詩人對個體價值失落的哀思”分析錯誤。“紅燭??!‘莫問收獲,但問耕耘。'”表達了詩人擺脫失落之后找到個體價值的昂奮之情。故選B。15.A【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A.“描繪了主人在岸邊送別客人的場面”錯。此句運用了互文手法,應該是主人和客人下馬之后一起上了船。故選A。16.D【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