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半夏是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塊莖。野生的半夏,每年陰歷5月份,半夏開花之后,根莖就長成了,就可以采挖了。陰歷5月份正當(dāng)夏之半,半夏這個名字就是這么來的,主要是根據(jù)半夏長成的時間來說的。半夏喜歡生長在比較潮濕陰暗的地方。凡是生長半夏的地方,你去看一下,那地都是有點潮濕甚至板結(jié),土都是非常得粘。所以半夏很不好挖,挖出來后,半夏根莖上的泥土,粘在上面半天也弄不干凈。所以半夏還有一個名字叫守田,守在地里不想出來呀。挖出來的半夏,把它洗凈了,是非常漂亮的。如果刮去皮,白白的,圓圓的,有點晶瑩剔透的感覺,大小就跟我們的指頭肚那么大,就像一粒一粒的珠子。所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把半夏叫水玉,這個比喻是很形象的。長在地里的半夏很好認(rèn),它的葉子是三出復(fù)葉,長長的葉柄上,長著三片卵圓形的綠油油的葉子,因此半夏的學(xué)名也叫三葉半夏。半夏的花長得也很有特色,長得像細(xì)長的管子,外面是綠色的佛焰苞,里面的穗狀花序長出來,最后演變成一條長長的綠尾巴,翹在上面。所以民間也有把半夏叫做蝎子草的,就是因為它的花長了一條長長的尾巴。新鮮的半夏切開后,會有一些滑滑的粘液,這些粘液的刺激性非常大,辛辣刺喉,可以引起咽喉部的水腫疼痛,嚴(yán)重的會導(dǎo)致呼吸窒息。所以古人在用生半夏時,都要切開,用開水燙洗很多遍,洗去粘滑,直到洗得水清了才能用。鮮半夏曬干之后,我們把它打碎,里面是白色的,粉性的,稍微嘗一點,非常的麻辣而刺喉。如果這種粉末不小心飄到眼睛里,刺激性也是非常大的。但是半夏聞起來基本上沒有什么氣味,看似平和,實際上暗藏殺機。半夏的這股辛烈之性,就具有很好的溫化痰濁的作用。半夏長成的季節(jié),正好是濕熱之氣比較盛的時候,半夏的生長環(huán)境,也是濕氣郁結(jié)比較重的地方,半夏的形狀圓圓的,也是入中土的特性。半夏都長不大,小小的,長得很結(jié)實,說明半夏對中土的濕氣粘濁,天然地就有很好的固攝作用。而半夏的辛烈之性,則有很好的溫化效果。所以,半夏化痰濕,是把濕濁先聚在一塊,然后再加以溫化。這和生姜的效果正好相反。生姜長得比半夏大多了,雖然也是專入中土的藥物,但生姜里面都是平行橫貫的姜絲,疏通之氣非常盛,所以生姜的辛辣之性,主要表現(xiàn)為辛散,這與半夏偏于收聚的作用正好相反。因此,半夏和生姜就是一對很好的搭檔,正好可以互補,從而達到很好的化痰的效果。痰濁都是濕氣凝聚而成,濕氣的特性就粘滯不行,所以痰濁大都很難除去。用半夏把中土的痰濁濕氣收集起來,然后跟生姜一起,將濕濁溫化疏散,達到祛除痰濕的目的。小半夏湯,用的就是半夏生姜這兩味藥,用于治療中焦痰濕之證。凡是中土濕盛,嘔吐不欲飲水的,單純小半夏湯,就有很好的效果。正因為半夏與生姜的這種互補相反的特性,所以生半夏中毒,就是用大量的生姜來解救。一人誤食半夏中毒,有醫(yī)教以食生姜一斤而愈。中焦屬土,中焦的邪氣主要就是濕氣。半夏通過運化痰濕,就可以達到很好的運轉(zhuǎn)中焦的效果。所以不僅惡心嘔吐可以用半夏,凡是中焦?jié)駳馐⒌牟∽C,比如中焦痞滿,甚至腹瀉拉肚子,半夏都可以治療。傷寒論的三個瀉心湯,治療心下痞,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胃蠕動差了,胃脹胃堵的意思。瀉心湯里面都用到了半夏和姜,就是用半夏和姜互相配乙合來溫化中焦的痰濕。當(dāng)然,瀉心湯證里面,無形的濕氣更多一些,所以還用了黃連來收攝濕氣,相比黃連,半夏更偏于斂固有形的濕氣。《本草衍義》里面還記載了一個半夏治療腹瀉的案例。一個男子濕氣盛引起了拉肚子,晚上要不停地上廁所,有人就教他用生姜一兩切碎,生半夏30枚,熱湯洗去粘液,再加上大棗30枚,都放在一個瓷鍋里,加水一升,慢火熬熟,就喝這個熬的湯,一會兒喝一口,一會兒喝一口,他這個拉肚子幾天就好了。這就是濕氣去,土氣自運,腹瀉自止。半夏色白堅實,具有沉降之性,所以可以從中焦通降右路之氣。但是半夏本身往下降的作用并不是很明顯,主要還是斂聚濕氣而溫化之。右路之氣本自下降,中焦?jié)駶岬没缆吠〞?,自然下降。所以半夏的通降作用,更多的是因為半夏化去痰濁從而疏通了一氣通降的右路?!秲?nèi)經(jīng)》用半夏秫米湯來治療不寐,余國俊老師用大量半夏來治療失眠,可謂善用半夏者。大量半夏不僅疏通了中焦的道路,半夏自身的通降之力也明顯增加,一氣因此得以順利斂降,神氣得以隨之入藏歸根,自然安眠矣。由于生半夏藥性峻烈,現(xiàn)在的人幾乎都不敢用了,所以臨床上半夏多炮制后入藥。根據(jù)炮制的方法不同,有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等。其實這些不同半夏的炮制方法大同小異,都是用白礬為主來炮制。半夏用白礬炮制之后,那股峻烈之氣就幾乎沒有了,所以就比較平和了,當(dāng)然療效也就跟生半夏完全不同了。所以相對生半夏而言,不同的炮制過的半夏,實際上沒有什么根本上的區(qū)別,都只是剩下了一點溫燥化痰的效果而已。炮制后的半夏,對中焦?jié)駳獠皇呛苤氐那闆r,用的量稍微大一些,用到十幾克以上,也有一些化痰的效果。但是如果中焦痰濕很重,痰濁比較粘滯的時候,炮制過的半夏幾乎沒有效果,必須用生半夏。比如夏天吃了涼東西,中焦痰濕壅盛,惡心想吐,嘴里不停地流清水,這時如果用生半夏和鮮生姜煎服,惡心嘔吐立刻就可以緩解。如果用制半夏,往往見不到效果。再比如,食道腫瘤患者,大多中焦痰濁粘滯,用生半夏和鮮生姜,可以化通痰涎,改善飲食。如果用制半夏,根本沒有效果。所以對藥物的炮制,我們除了考慮到安全性,也要考慮藥效。對藥物而言,我們用的就是它的偏性,如果把藥物炮制得一點偏性都沒有了,那也就不叫藥物了。古人用半夏都不用白礬炮制,只是用開水多次漂洗,洗凈粘滑。這樣使用,即避免了半夏辛烈刺喉的弊端,又保留了半夏應(yīng)有的藥效,可謂一舉兩得。李可老先生的經(jīng)驗,生半夏只要與等量的鮮生姜同用,就沒有問題。余國俊老師的經(jīng)驗,生半夏重用時只要先煎1小時,就比較安全了。我在臨床上常常是少量生半夏(10克以內(nèi)丿與大量鮮生姜(30克以上丿同用,不用先煎,對于中焦?jié)袷⒌那闆r,效果很好。中藥十八反里面,半夏反烏頭,所以臨床上一般半夏不能與烏頭附子之類的藥同用。這種使用禁忌,對生半夏、生烏頭而言,是非常必要的。生半夏偏于斂聚,生烏頭偏于通破,兩者藥性都很峻猛,或者說都很倔強,一旦同用,誰也不讓誰,人體的一氣是散也不行,聚也不行,就被這兩個藥拉扯在那里動不了了。一氣一旦不能正常地周流,危險隨即而來。所以中藥十八反是有它的道理在其中的。但是現(xiàn)在臨床上,我們也常常可以見到,半夏與附子或烏頭同用沒有問題的報道。這是因為,現(xiàn)在的半夏與附子,都炮制得幾乎沒有藥性了,藥性都沒了,哪里還有什么反不反呢?所以生半夏與生烏頭或生附子,還是盡量不要一起用。如果一定要同用,那就要學(xué)習(xí)一下張仲景的做法。張仲景在《金匱要略》的赤丸中,半夏與烏頭是同用的。原文如下:寒氣厥逆,赤丸主之。赤丸方茯苓四兩,烏頭二兩(炮丿,半夏四兩(洗丿,細(xì)辛一兩上四味,末之,內(nèi)真朱為色,煉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飲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張仲景在半夏與烏頭同用的時候,半夏是生的,但烏頭是炮過的,就是用火烤到裂開的制烏頭,與今天的制法不一樣。烏頭炮制后,藥性就比較溫和,不再那么霸道了,再加上還有細(xì)辛從中疏通,所以就不至于跟半夏糾結(jié)在一起。而且整個藥方是做丸藥服用,每次只服用麻子那么大3小丸。麻子還沒有半個麥粒大,所以這個藥物的用量是限制得很嚴(yán)格的,不能多。這說明張仲景對半夏與烏頭之間的相互牽制還是很清楚的,但他巧妙地搭配乙二者的比例,并輔以他藥,使一山難容之二虎,都能聽候他的調(diào)遣來治病愈疾,用很少的藥量物,就能把寒氣厥逆這樣的重證治好。這對我們臨床如何正確認(rèn)識十八反理論,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十八反理論,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有人可能會問,半夏跟生姜的作用幾乎也是相對的,為什么不僅可以同用,而且還要用生姜來解半夏中毒呢?如果我們燈一點生半夏或生鳥塊,都會有明顯口麻的感嚨,而我們吃生姜只會感到辣得出汗,不會嚨得麻。麻是一種什么感嚨呢7麻就是局部氣血不通的癥狀,是一氣在局部的郁滯。生半夏與生鳥塊的嚙性都很峻烈,它們一旦入口,就完全控制了局部的一氣周流。人體正常的一氣周流在它們的控制范國內(nèi)幾乎沒有了自由的流通,就好比跟大本營脫節(jié)了一嫦,所以人就會感嚨到麻木。在生鳥塊的控制下,一氣偏于破材而疏通,在生半夏的控制下,一氣偏于凝聚而溫化。所以鳥塊中毒時要用里小豆這類收錢的嚙物來解毒,而半夏中毒時要用生姜這種通散的嚙物來解毒。最后我們來看一下《神狡本草證》對半夏的描述:半夏,味辛,平。主治傷寒寒藏,心下蔭,下氣,喉咽腫痛,塊眩,胸獻,咳逆,腸鳴,止汗。這些主治或癥狀,都與痰濕有果。傷寒寒藏大多伴有中焦不運,中焦痰濕壅滯怨重時就可以加上半夏。輪仲景在《傷寒誥》里面有觀成的示范。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晅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苯湯;若晅者,黃苯加半夏生姜湯主之。心下蔭就是痰橡停聚于中焦,相當(dāng)于《傷寒誥》里面小陷胸湯的癥狀,小陷胸湯用的是黃臨、半夏、瓜萋。中焦痰化氣行,右路自降,自然可以下氣。治療喉咽腫痛,是半夏錢聚溫化局部痰濕之功。生半夏汁可以用來治療外科腫痛,也是一嫦的道理。頭眩,胸脹,咳逆,這都是痰濁壅滯,上焦氣逆之證,半夏化痰降氣,釜底抽薪,其癥自愈。腸鳴是濕盛而鳴,嚴(yán)重的會引起腹瀉,半夏治腹瀉的案例我們前面已經(jīng)講過了。中焦痰濕壅盛時,一氣不得潛降,很多人就會失眠或多汗?!侗窘?jīng)》言半夏止汗,則半夏治療失眠之功可以類推。我們這里討論的半夏,也叫旱半夏。臨床上還有一種水半夏,功效跟半夏是類似的。為什么一個叫旱半夏,一個叫水半夏呢?這個我也不是很清楚。水半夏主要生長在南方低洼的濕地,也就是水比較多的地方,廣西的產(chǎn)量比較大。旱半夏全國各地都有,四川產(chǎn)量最大。這兩種半夏有什么區(qū)別呢?從塊莖外形上來分,半夏是比較圓的,類球形,水半夏長得比較長一些,是橢圓形或者圓錐形。塊莖的頂部中央都有莖痕,半夏的莖痕是凹陷的,水半夏的莖痕是凸出的。這是兩者比較明顯的區(qū)別。由于半夏比較貴,而水半夏很便宜,所以就有人用水半夏來冒充半夏入藥。如果是整個的半夏,我們還比較好區(qū)分,如果是切片又炮制過的半夏飲片,肉眼就比較難分辨了。那么這兩種半夏有什么區(qū)別呢?單純從性味上來講,生水半夏與生旱半夏的口感是近似的,都是辛辣刺喉,水半夏甚至更沖一些。但是從其塊莖形態(tài)來看,旱半夏更偏于斂降,而水半夏更偏于通散。所以化痰的效果,水半夏更強一些,而止嘔的效果,旱半夏更好。目前臨床上用的半夏大多都是制半夏,用白礬炮制過后,不管是旱半夏還是水半夏,原先的功效幾乎都蕩然無存,都是只剩下了一點溫燥化痰之力,臨床上實際用起來并沒有太大的區(qū)別。所以只要是炮制過的半夏,旱半夏與水半夏實際上可以通用,效果也差不多。甘草:甘草為豆科植物甘草、光果甘草、脹果甘草的根及根莖。甘草,顧名思義,就是甜味的草,甘草就是因為其特異性的甘甜之味而得名。由于甘草的這股甜味非常純正,所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又把甘草稱作“美草”和“蜜甘”。據(jù)測定,甘草里面甘草酸的甜度是蔗糖的五十倍以上,甘草就是常用中藥里面最甜的一味藥,所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給甘草的命名是名副其實的。甘草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北方,內(nèi)蒙古、甘肅、新疆等地。這些地方都屬于北溫帶的范圍,氣候寒熱適中,具有土氣中庸緩和的特點,所以尤其適合甘草的生長。以前的甘草主要是野生的。甘草的適應(yīng)性很強,喜歡生長在干旱的鈣質(zhì)土地上,水多澇洼的地方反而長不好。據(jù)種植甘草的藥農(nóng)介紹,把甘草種子隨便撒到地上即可出苗,抗旱性特強,而且耐寒,自然繁殖能力非常好。正因為甘草的這些優(yōu)越的生長特性,甘草同時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水土保持植物,能夠有效地防止土地沙漠化。但是隨著甘草使用量的迅速增加,野生的甘草在幾年內(nèi)幾乎就被挖掘耗盡了,過度采挖還導(dǎo)致了當(dāng)?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的惡化,因此國家現(xiàn)在已經(jīng)嚴(yán)格控制采挖野生甘草。現(xiàn)在我們使用的甘草,基本上都是人工種植的了。甘草的地面部分長得不是很高,高的大約能長到一米左右。但是甘草的根很發(fā)達,長度基本都在一米以上,有的甚至長達三四米。所以甘草的力量主要都藏在根里面,這也是它適應(yīng)能力強,善固水土的原因。甘草的葉子是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奇數(shù)為陽,甘草就有一股生動之氣在里面。甘草的一柄羽狀復(fù)葉,大約有幾枚到十幾枚小葉。黃芪跟甘草都屬于豆科植物,長得也有一些相似之處。黃芪也是羽狀復(fù)葉,一柄復(fù)葉至少有二三十枚小葉,小葉長得比較多比較小。相比而言,甘草的小葉就顯得大多了,讓人感覺更雍容莊重一些,所以甘草固氣的效果就更好。甘草的果實,長得就像扭曲了的豆莢,它的葉片邊緣,大多也有一些波浪形的起伏扭曲,都給人一種收縮的感覺。甘草的花是藍(lán)紫色,葉子是深綠色,都是比較深的顏色。這些都是甘草這股氣善于固守的表現(xiàn)。我們藥用的甘草的根,則集中體現(xiàn)的甘草的特性。甘草的根一般要長3-5年之后,才會有較好的藥效。它的根系發(fā)達,長得圓直而長,側(cè)根細(xì)而少,是一股通達之象。甘草根的表面是紅棕色,切開后里面是黃白色,一圈一圈的形成層很規(guī)則,有明顯的放射狀紋理,可以看出甘草這股氣是比較緩和通達的。曬干之后的甘草飲片,多是橫切片,看起來就是圓圓的一片一片的。飲片的斷面是纖維性的,就是木頭的感覺,比較容易掰開,這也是甘草這股氣比較緩和的體現(xiàn)。斷面的顏色是稍微偏淡的鮮黃色,是土氣的正色。甘草的香甜之味很濃郁,遠(yuǎn)遠(yuǎn)地就可以聞到,沁人心脾。如果含一片在嘴里,慢慢品味,會感覺甘草那股甜味緩緩散開,久久不絕,余味無窮。不同質(zhì)量的甘草飲片,效果是不同的。好的甘草飲片,顏色鮮明,氣味純正濃郁,易掰開,粉性足,這樣的甘草又叫作粉甘草,藥效最好。五行之中,土性中庸。土色黃,土味甘,土氣緩,而甘草本身的特性,正好符合土性中庸的特點。所以甘草其實就是天地之間的一股比較純正的土氣。人五行屬土,人身的一氣,也是一股土氣,所以,甘草的這股氣,就與人身的一氣非常接近,從而使甘草成為使用最廣泛的一味中藥。甘草的這股氣,緩和通達,而又有一股固守之力,不熱不寒,不遲不急,很好地體現(xiàn)了土氣緩和中正的特點,就像一位胸懷寬廣的長者,善于安撫和容納大眾,所以甘草往往可以堪當(dāng)重任,坐鎮(zhèn)大局,因此又有“國老”之稱。甘草的所有功效,都是甘草這些特性的體現(xiàn)。從補氣的角度來說,甘草補氣的效果其實是最好的,有時勝過黃芪和人參。由于甘草這股氣緩緩流通之中而有固守之力,所以常被用來補益一身虛弱之氣。有的病人久病氣虛,藥稍溫則嫌熱,藥稍涼則覺寒,藥味稍多則虛而不受,這時用一味甘草,重劑溫固一身之氣,則一氣漸復(fù),往往會因此而帶來轉(zhuǎn)機。有些糖尿病壞疽的患者,腳趾頭快爛掉了,用什么藥效果都不理想。民間有一個偏方,就是用大量的甘草粉,芝麻油調(diào)成糊狀,包敷在腐爛的腳趾上,每天換一次藥,有些人就會慢慢長好。這就是借用大量甘草的純和土氣來補固一氣,生肌長肉。甘草又常被用來解毒。所謂的毒氣,就是一股偏戾之氣,就是跟人體自身的土氣差別比較大的一股氣。所以中毒之后的反應(yīng),就是人身一氣周流突發(fā)郁滯的表現(xiàn)。由于中毒導(dǎo)致的一氣郁滯比較重,人體自身的一氣在體內(nèi)橫沖直撞也解決不了問題,反而導(dǎo)致了各種中毒癥狀的集中暴發(fā)。這時用甘草就跟撥亂反正一樣,就是用甘草的這股中正平和的土氣,來恢復(fù)人體自身一氣緩和通暢的周流。我們比較熟悉的附子烏頭中毒,用大量甘草水解毒,就是用甘草的這股強大的緩和之氣,去掌控化解烏頭附子過于峻猛的辛散之勢。所以甘草可以解百毒,并不是甘草可以化解各種有毒物質(zhì),而是甘草能夠很好地緩解中毒導(dǎo)致的一氣周流的失正狀態(tài)。只要人體的一氣周流能夠恢復(fù)正常,就肯定不會再有中毒的癥狀。這和西醫(yī)解毒的觀點是完全不同的,西醫(yī)解毒一定要查清中了什么毒,然后再針對這種有毒物質(zhì),尋找特異性的解毒藥物,這也是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別。有一個老中醫(yī)就很有意思,任何人來看病,不管什么病,他都問你吃過西藥沒有,凡是吃過西藥的,都讓先回家吃上半個月甘草,每天半斤,解解毒再來治療。據(jù)說他這個辦法療效還很好,求治的患者絡(luò)繹不絕。雖然這個用法有點偏頗,但至少說明了甘草解毒的功效,確實不是它藥可以比擬的。在中藥處方中,甘草常被用來調(diào)和諸藥。不同的藥物有寒熱溫涼之不同,有剛?cè)峋徏敝鳟悺S酶什輥碚{(diào)和諸藥,實際上就是讓甘草給諸藥開個會,傳達一下平正柔和的工作精神??斓穆稽c,慢的快一點,把各藥的作用范圍盡量控制在人身土氣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nèi),這樣既很好地完成了治病的任務(wù),又不會造成不必要的副作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仲景三個瀉心湯中對甘草的應(yīng)用。干姜和黃連在甘草的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下,并肩作戰(zhàn),運轉(zhuǎn)中焦,雖藥性各異而功效合一。從這一點來說,甘草其實是掌控大局的一味藥,而甘草的用量,則決定了其掌控局面的能力。一般的方劑,甘草只需用幾克,就可以達到較好的控制藥氣的作用。而一些需要用峻猛之藥的慢性病患者,比如腫瘤患者,往往需要較大劑量的甘草來顧護一身之氣。我在臨床上常用一百克以上的甘草配合幾十克的大黃,久煎頻服來緩緩滌除濁邪,不會引起峻瀉,邪去而不傷正,效果比較滿意。大劑量地使用甘草,有時會引起肥胖水腫等癥狀,類似服用激素后的反應(yīng)。這是大量甘草固守之氣過強引起的氣滯水停,但并沒有導(dǎo)致人體一氣的嚴(yán)重耗損。而激素則更像通過透支人體元陽,人為地使人體維持在一個相對較高的氣化水平,服用激素后肥胖越嚴(yán)重,人體陽氣的耗損也越多,體質(zhì)也會因此而下降得更厲害。所以長期使用激素會有明顯的副作用,而甘草則沒有這些明顯得弊端。從這一點來說,大劑量甘草有時是可以部分代替激素的。相反,在中焦?jié)駳廑諟毙枇魍ǖ臅r候,甘草則根本不能使用。因為土氣的相應(yīng)邪氣是濕氣,濕性粘滯,不宜流通,甘草的緩和之性,恰好足以加重病情,因此不宜使用。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正在哺乳期喂奶的產(chǎn)婦,也忌用甘草。甘草的這股緩和固守之氣,有時足以把奶水給封固在體內(nèi),引起回奶,所以給產(chǎn)婦用甘草時,也要特別注意。但是濕氣盛不宜用甘草也不是絕對的。甘草本身抗旱能力強,不喜濕洼之地,氣味偏于香燥,甘草的這種溫燥之性,其實正好可以化解濕氣的濡潤粘著。當(dāng)濕氣壅盛,不得流通,我們需要流通以祛濕的時候,甘草要少用或不用。所以五苓散、豬苓湯都不用甘草。如果是土氣虛弱引起的濕氣粘著不去,則正可以用甘草以補氣燥濕。有些身體比較虛弱的男性患者,長期陰囊潮濕,甚至發(fā)展成陰囊濕疹,纏綿難愈。這種患者的脈象大多綿軟無力,土氣虛弱。用大量甘草佐以少量利濕之藥,往往立竿見影,效果很好。甘草本身是一股緩和純正的土氣,相對而言,甘遂則是一股比較緩和的毒氣。甘遂也有一股緩緩守固之氣,所以在用藥配伍上,甘草反甘遂。單純用甘遂時,人體自身的一氣可以自然加強流通,以恢復(fù)甘遂引起的一氣郁滯,由此達到除痰利水的治療作用。就好比用甘遂人鬲制造一些臨時性的一氣郁滯,激文人體一氣的流通性,進而達到治療目的。如果把甘遂與甘草同用,則人體一氣周流的力量被甘草牽制住了,無法自幼加強流通,甘遂導(dǎo)致的一氣郁滯,因此無法解除,所以衡者同用內(nèi)服,確實會加強甘遂的毒性,產(chǎn)重的會引起危險,不可不慎。這也是仲景十客湯中用大客而不用甘草的原因。但是也有個別情況,有些醫(yī)生是甘草、甘遂同用的。一人病手指壯腫粗大,一醫(yī)以甘遂粉內(nèi)服,甘草水外洗,一夜而愈。這里用甘草水外洗,實除上是用甘草的這股守固之氣,阻止了壯腫手指處的陽氣外散,使一氣恫藏于內(nèi),全部用來跟著甘遂疏通水濕,所以效果迅捷。這里甘草、甘遂內(nèi)外分用,雖相反而終同功,伶我們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用嚙思路。但是這種用法,也僅僅是急性病情適用,臨床迷是要慎用。甘草嚙性平和,沒有明顯的偏啊或偏陽的屬性,所以《本證》講甘草主治五臟六腑寒藏邪氣,臟腑皆入,寒藏同調(diào)。這與人參主補五臟明顯不同。當(dāng)然產(chǎn)格來說,生甘草迷是微微偏于溫燥而偏于陽。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也使用炙甘草。炙甘草是用蜂蜜炒過的甘草,嚙性就更加溫問平和,但固守之力同時減弱。炙甘草溫問流通之性更好,生甘草溫燥固守之力更勝,這是衡者的區(qū)別。最后我們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的經(jīng)文,對甘草的藥性作一個系統(tǒng)的總結(jié)。甘草,味甘,平。主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腫,解毒。黃芪: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和莢膜黃芪的根。黃芪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原名黃耆。李時珍說: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今天我們通俗的叫法都寫作黃芪。黃芪主要分布在我國北方,內(nèi)蒙古、山西、東北等地。黃芪也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跟甘草一樣,都屬于豆科植物,長得也有一些相似之處。跟甘草相比,黃芪就顯得稍微嬌氣一些,喜歡生長在陽光充足,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的地方,對生長環(huán)境比較挑剔一些。黃芪的植株長得比甘草要高大一些,地上莖直立,能長到一米五左右。黃芪的葉子是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小葉數(shù)目很多,一柄復(fù)葉大多有二三十枚小葉。這么多小葉,整整齊齊地排列在總?cè)~柄的兩邊,對稱分布,就像兩排站崗的士兵,整齊劃一,很有精神,而且這些小葉長得都很平整,形狀大小也幾乎一樣,一個挨著一個,沿著一個柔和的弧度,很溫順地伸展出來,一看就給人一種溫和柔順,端莊大方的感覺。黃芪的莢果在長大后,也是整整齊齊地掛在枝頭,給人低眉順眼的感覺。所以黃芪的這股氣就如行云流水一般,顯得非常的流暢而柔和。這與甘草的葉子和莢果略有皺曲的形態(tài)完全不同,所以跟甘草相比,黃芪偏于流通,而甘草偏于固守。黃芪的花是淡黃色的,葉子是普通的綠色,這都與甘草的紫色花和深綠葉不同,所以黃芪的這股氣就比甘草的更淡一些,更輕靈一些。黃芪的根是圓柱形,一根直下,幾乎沒有側(cè)根,有些長得比較長的,形如箭桿,所以黃芪又有箭芪之名。黃芪這種一莖直上,一根直下的形態(tài),與其小葉整齊舒展的氣勢完全呼應(yīng),都體現(xiàn)出了黃芪這股氣的柔和通暢之性。黃芪的根一般是長2-3年就要及時采挖,長得年頭過長的黃芪,容易在根中產(chǎn)生黑心,所以我們臨床上用的黃芪,一般沒有太老太大的,都屬于比較嫩的根。臨床常用的黃芪飲片,多是斜切片,這樣的切片,更有利于黃芪藥氣的溶出,所以藥效相對圓切片更好一些。比較好的黃芪飲片,是淡淡的黃白色,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拿一片捏在手里,軟軟的,柔韌性很好,這種綿軟的感覺越好,說明黃芪的氣越柔和,因此質(zhì)量好的黃芪又被稱作綿黃芪。黃芪的這股清香綿軟之氣,帶著一股緩緩流通之勢,與人體土氣雍容緩和的特性也是非常接近的。所以用黃芪來補氣就是很自然地事情了?!秲?nèi)經(jīng)》講,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只要人體正氣充足,就不會患病。從這一點來講,只要是生病了,大部分都有正氣虛的因素在內(nèi)。而黃芪的這股氣,比較柔和,比較清淡,溫香順暢,與小兒清純?nèi)岷投稚鷻C勃勃的一氣尤其相似,所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講黃芪主小兒百病。尤其是一些小兒虛證疾病,黃芪確實有不錯的治療效果。有一個小孩患心肌炎久而不愈,一老和尚教以黃芪五百克煎服發(fā)汗,連服三天,出了三天汗,這個孩子的心肌炎就好了。這就是正氣足則邪氣自去,孩子本身生發(fā)之氣比較盛,得大量黃芪相助,所以效果比較顯著。實際上每天用60g左右的生黃芪煎服,長期喝一段時間,對一些單純虛證的心肌炎患兒,效果也是不錯的。黃芪的這股氣比較綿軟柔和,力量不是很大,所以在補虛扶正時,要想有比較明顯的效果,大多需要用的量比較大。一般情況下,黃芪至少要用到二三十克以上才會有較為明顯的效果。而氣虛明顯需要重用黃芪的時候,我們就要有韓信將兵的氣魄,多多益善。張錫純前輩善用黃芪以升舉大氣,創(chuàng)制以黃芪為主的升陷湯,治療大氣下陷之證,是為知人善用者。臨床上有一些中氣大虛的慢性疾病,比如內(nèi)臟脫垂,慢性腸炎等,有時久治不效,可能就是因為自身氣虛不能運行藥力。你摸他的脈,綿軟無力,屬于明顯的氣虛,加用大量黃芪100-300g,往往可以收到扭轉(zhuǎn)乾坤的效果。當(dāng)然,也有個別時候,黃芪用量太多了,會引起氣滯中滿,岳美中老先生的經(jīng)驗是服陳皮即愈。因此我在大量使用黃芪時,大多會伍以小量陳皮。黃芪溫香微甘,其氣清輕,主補一身之氣而又偏于走表,所以又是外科治療癰疽等皮膚病的要藥,常被用來托膿生肌。癰疽等疾病,傷肌損肉,氣血耗損,正氣大虛,正需黃芪大補一身之氣。而黃芪本身之氣,類似小兒之氣,天然地具有一股緩和生發(fā)之性,更有利于創(chuàng)面的生肌長肉。有一個女孩,不慎皮膚感染,導(dǎo)致全身皮下膿腫,諸藥久治不效。后來有一老中醫(yī),用一味黃芪60g,每日煎服,月余漸愈。在補氣方面,有一個著名的方子——玉屏風(fēng)散,也是以黃芪為主,配合白術(shù)、防風(fēng),治療氣虛自汗為主的虛證。有些身體比較虛,經(jīng)常容易感冒的,一動就容易出汗的,吃上一段時間玉屏風(fēng)散,體質(zhì)慢慢就會好起來。動則耗氣,耗氣則虛,虛到氣不自收,就會動則汗出,出現(xiàn)自汗。黃芪把一身之氣補足,則一氣周流如故,升降回環(huán),不致有升無降而自汗。所以黃芪止汗,只是用于氣虛不斂導(dǎo)致的虛汗效果最好。有些術(shù)后的患者,由于手術(shù)耗傷氣血太過,術(shù)后一周內(nèi)往往稍微一動就全身大汗淋漓,這是氣虛自汗比較嚴(yán)重的情況,這時用一味黃芪120g濃煎頻服,自汗的癥狀大多一兩劑即可汗止而愈,效果非常理想。黃芪用量足了,對于單純的虛證,見效大多非常快。這得益于黃芪這股清輕之氣相對流暢通達的特性。從一氣周流的角度來說,黃芪這股氣可以隨著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泰山學(xué)院《西方經(jīng)濟學(xué)(上)》2023-2024學(xué)年第二學(xué)期期末試卷
- 益陽醫(yī)學(xué)高等??茖W(xué)?!度瞬潘刭|(zhì)測評與選拔》2023-2024學(xué)年第二學(xué)期期末試卷
- 做賬實操-機械制造公司的賬務(wù)處理分錄
- 鄭州經(jīng)貿(mào)學(xué)院《網(wǎng)路原理與技術(shù)》2023-2024學(xué)年第二學(xué)期期末試卷
- 陜西服裝工程學(xué)院《專業(yè)課程綜合2(酒店)》2023-2024學(xué)年第二學(xué)期期末試卷
- 貴陽人文科技學(xué)院《環(huán)境與食品安全》2023-2024學(xué)年第二學(xué)期期末試卷
- 2025山西省建筑安全員-C證考試題庫
- 廣西財經(jīng)學(xué)院《老年社會工作》2023-2024學(xué)年第二學(xué)期期末試卷
- 大連理工大學(xué)城市學(xué)院《地理空間數(shù)據(jù)庫》2023-2024學(xué)年第二學(xué)期期末試卷
- 常德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藥劑學(xué)A》2023-2024學(xué)年第二學(xué)期期末試卷
- 中央經(jīng)濟會議2024原文及解釋
- QB-T 5823-2023 工坊啤酒機械 發(fā)酵罐
- 新高考化學(xué)2024備考選擇題高頻熱點專項突破16 弱電解質(zhì)的電離平衡
- 2021年古包頭市昆都侖區(qū)水務(wù)公司招聘考試試題及答案
- 關(guān)于中小企業(yè)“融資難”問題的對策研究-基于臺灣經(jīng)驗和啟示
- 固體廢棄物管理培訓(xùn)
- 硬件工程師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
- 【高新技術(shù)企業(yè)所得稅稅務(wù)籌劃探析案例:以科大訊飛為例13000字(論文)】
- 提升管理層領(lǐng)導(dǎo)力的酒店管理培訓(xùn)課程
- 思維導(dǎo)圖在初中英語復(fù)習(xí)課中的應(yīng)用研究的中期報告
- 絕對干貨!國有企業(yè)總經(jīng)理辦公會決策事項及總經(jīng)理職責(zé)清單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