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記金華的雙龍洞》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案 (2課時)_第1頁
17《記金華的雙龍洞》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案 (2課時)_第2頁
17《記金華的雙龍洞》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案 (2課時)_第3頁
17《記金華的雙龍洞》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案 (2課時)_第4頁
17《記金華的雙龍洞》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案 (2課時)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7《記金華的雙龍洞》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案(2課時)《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浙、簇”等6個生字,會寫“浙、羅”等15個字,會寫“杜鵑、氣勢”等15個詞語。

2.理清作者的游覽順序,了解按游覽先后順序?qū)懢暗姆椒ā?/p>

3.感受雙龍洞各處景物的特點,了解課文是如何把重點景物寫清楚的。

教學重點:

理清作者的游覽順序,了解按游覽先后順序?qū)懢暗姆椒ā?/p>

教學難點:

了解課文是如何把重點景物寫清楚的。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浙、簇”等6個生字,會寫“浙、羅”等15個字,會寫“杜鵑、氣勢”等15個詞語。

2.理清作者的游覽順序,了解按游覽先后順序?qū)懢暗姆椒ā?/p>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發(fā)學習欲望。

1.師生隨意交流:游覽過什么地方?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2.今天讓我們一起跟隨葉圣陶先生去游覽金華的雙龍洞。板書課題,齊讀。

3.理解“記”字義。

“記”字的基本義為記錄,就是把口頭的話、口傳的事寫下來。后引申為寫下來的書或文章,由此又引申為一種文體。

①碑記:古代一種刻在石碑上記敘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

②游記:是一種描寫旅行見聞的散文體裁。

③雜記:是古代因事見義,雜寫所見所聞不多加議論的散文體裁。

④記……事:是古代記載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

二、初讀課文,自主學習字詞。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交流:有沒有遇到難讀的語句。隨機指導部分生字讀音,理解部分詞語意思。

3.出示文中詞語,讀準字音。

4.指導書寫生字。

①觀察本課生字特點:左窄右寬“杜、陸、端、源”,左右等寬“鵑、郁、移、額、乳”,上下結(jié)構“窄,筍”,半包圍“肩”。

②教師示范書寫“臀、筍、肩”。

③學生在本子上書寫。

④交流點評。

三、默讀課文,理清課文思路。

1.默讀課文,圈畫描寫作者行蹤的語句。

2.交流反饋。

①出示相關句子:

一路迎著溪流。

在洞口抬頭望,山相當高,突兀森郁,很有氣勢。

在外洞找泉水的來路,原來從靠左邊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這就到了內(nèi)洞。

我排隊等候,又仰臥在小船里,出了洞。

②小結(jié):作者游覽的這些地點就是作者的游覽順序。課文就是按照這個游覽順序把游覽的過程寫清楚的。

板書游覽順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nèi)洞→出洞。

③討論交流:觀察以上語句在課文中的位置,想想這些語句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過渡句,寫清楚了游覽的順序。)

④對照課文,試著把這些地點連起來說一說作者的游覽過程,同桌互說。

⑤教師小結(jié):以上作者游覽的地點連起來就是一條線,串聯(lián)了全文,因此構成了全文的一條線索。讓我們知道了作者按游覽順序先寫了途中所見,再寫游洞,最后寫出洞。

3.快速瀏覽課文,思考:全文可以分成幾個部分?每部分寫了什么內(nèi)容?

(1//2—7//8第一部分:由雙龍洞的時間、地點;第二部分:具體描寫游覽過程;第三部分:出洞)

四、通讀課文,總結(jié)課堂。

1.作者每一次游覽的景點中都有一處共同的景物描寫,再次瀏覽課文,看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泉水)

2.泉水是從哪流出來的?

內(nèi)洞→孔隙→外洞→洞口→路上

3.小結(jié):泉水的流經(jīng)線路和作者的游覽順序是相反的,可見,泉水的流經(jīng)線路是課文的另一條線索。課文的思路我們都已經(jīng)弄清楚了,那么作者又是怎樣把景物描寫具體的呢?下節(jié)課再來探討。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體會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2,感受雙龍洞各處景物的特點,了解課文是如何把重點景物寫清楚的。

教學過程:

一、回顧復習,導入新課。

1.說一說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2.課文的兩條線索還記得嗎?

3.說一說作者的游覽順序和泉水的流經(jīng)線路。

4.導入:這節(jié)課讓我們跟隨作家葉圣陶的腳步,看看他是怎樣把景物的特點寫清楚的?

二、精讀課文,欣賞美景。

1.默讀課文2—7自然段,思考:作者在每一個地方看到了怎樣的景物?可以圈畫語句,或?qū)懗鲎约旱母惺堋?/p>

2.反饋交流。預設:

路上:映山紅“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對比突出映山紅的生機勃勃;油桐“這兒一叢,那兒一簇”,數(shù)量多;“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或濃或淡的新綠”,通過色彩描寫山景一片明艷的特點;抓住溪流的寬、窄、緩、急以及溪流聲,描寫其隨著山勢變化的特點。

洞口:“山相當高、突兀森郁”“洞口像橋洞似的”寫出洞口寬、大,很有氣勢。

外洞:“仿佛到了個大會堂”“高高的石頂”“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描寫外洞高大的特點。

孔隙:“容得下一只小船進出”“兩個人并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突出了狹小的特點。

內(nèi)洞:“一團漆黑”“余外全是昏暗”寫出內(nèi)洞“黑”的特點;“名目有四十多”“變化多端”“顏色各異”寫出內(nèi)洞景象之“奇”;最后抓住“比外洞大得多”“十來進房子那么大”,泉水“聲音輕輕的”等寫出內(nèi)洞之“大”。

3.教師小結(jié):作者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寫出了景物的特點,這樣的寫法也叫做移步換景。那么作者重點寫的是哪部分景物特點呢?

三、聚焦重點景物,感受寫作方法。

1.默讀課文第5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樣把孔隙的狹小寫清楚的?

2.小組內(nèi)討論一下。

3.指名反饋,全班交流,教師指導。

眼睛看到的:“容得下一只小船進出”“兩個人并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

行船的方式:“在里邊拉繩子,船就進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頭的繩子,船就出來”

親身感受到的:“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貼”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換成“觸、挨”?“沒有一處”又是什么意思?

“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進一步描寫孔隙狹小的特點。

4.小結(jié):作者通過自己眼睛看到的,再加上自己感受到的,也就是將直觀描寫與真實感受相結(jié)合,寫清楚了孔隙的狹小,讓讀者身臨其境。

四、妙筆生花,拓展運用。

1.仿照作者的寫法,將直觀描寫與真實感受相結(jié)合,寫一寫校園中的一處景象,要寫出景物的特點。

2.全班展示點評:是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