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時期泉州宗教與民間信仰_第1頁
宋元時期泉州宗教與民間信仰_第2頁
宋元時期泉州宗教與民間信仰_第3頁
宋元時期泉州宗教與民間信仰_第4頁
宋元時期泉州宗教與民間信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宋元時期泉州宗教與民間信仰

泉州是中國東南沿海的著名商港。宋代泉州因戰(zhàn)爭結束而發(fā)展起來的。除了宋代政府對外貿(mào)的規(guī)范化管理外,泉州經(jīng)歷了快速發(fā)展的黃金時期。經(jīng)過兩宋的發(fā)展,元代泉州進入海外貿(mào)易發(fā)展最為繁盛的時期,泉州剌桐港成為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的世界性大海港。海外貿(mào)易的發(fā)展,帶來了泉州社會經(jīng)濟的全面發(fā)展,也帶來了文化的繁榮興盛,泉州的宗教文化在這一時期呈現(xiàn)著豐富多彩的局面,不僅外來宗教異?;钴S,泉州本地的民間信仰在這一時期也非常興盛。本文擬以泉州民間信仰,九日山通遠王崇拜網(wǎng)絡為例,說明宋元時期泉州神緣與商緣的和諧互動,與泉州社會經(jīng)濟和諧繁榮密不可分的關系。一兩宋時期,政府對通遠王崇拜通遠王崇拜緣起于宋代泉州經(jīng)濟繁榮,文化發(fā)達,海外貿(mào)易興盛。通遠王,據(jù)《泉州府志》記載:“樂山王,古之隱士也。嘗居臺峰、俗謂白須公。升仙之后,人為立祠祀之?!雹儆纱丝芍?通遠王神原為永春縣樂山隱士。死后被奉為山神,顯圣地域在永春山區(qū)。又據(jù)《南安縣志》記載“九日山在縣西三里……山麓有寺曰延?!簧襁\殿。唐咸通(861—874年)中,僧初建取材于永春之樂山,遇—叟為之導,是夕又夢許護送。既一日江水暴漲,其筏自至,若神運狀,故以名曰靈樂祠。”②則知,唐末此神已被移至南安九日山的延福寺。宋封神通遠王,賜額昭惠,此后稱通遠王。嘉祐中(1056—1063年),泉大旱,郡守蔡襄昭惠廟禱雨輒應,奏加封善利王,尋加廣福顯濟。由此,北宋通遠王功能已由山神兼雨神,并在九日山建祠奉祀。北宋時期泉州對外經(jīng)貿(mào)活動日趨活躍,為適應海上航運的需要,泉州造橋梁興港口,與之相適應,通遠王崇拜更加興盛。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泉州開始建造洛陽橋,郡守蔡襄則請神至洛陽橋,作為鎮(zhèn)海的精神支柱?!度莞尽酚涊d:“昭惠廟在萬安橋,北宋郡守蔡襄建。”③安海港是時為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政和四年(1114年)八月,安海也開始建造昭惠廟,奉祀通遠王?!栋埠V尽酚涊d:“安平之東有廟曰昭惠,世祈崇應善利廣福顯濟真君?!薄皬R之造,以政和四年(1114年)八月葵酉經(jīng)始,而政和五年(1115年)十二月已丑迄功?!雹苡纱丝梢娡ㄟh王崇拜已經(jīng)與海外貿(mào)易經(jīng)濟發(fā)展關系十分密切。從七世紀的唐代,到十五世紀下半期的明朝,泉州始終與東南亞、西亞、地中海沿岸和非洲東部沿岸保持海外交通和國際貿(mào)易。宋代為了祈求海上航行的安全,泉州地方官吏,需按照季節(jié)于每年太平洋刮西南季風的四、五、六月間和發(fā)東北季風的十、十一、十二月間,舉行祈風典禮。泉州地方政府每年在九日山延福寺通遠王祠舉行祈風典禮,且定為政府之制度。泉州港地處太平洋西岸,其地屬太平洋西南季風區(qū),即每年農(nóng)歷4、5月刮西南季風,蕃舶或販外海舶可從“海上絲路”的中轉站三佛齊(今蘇門答臘)順風揚帆駛入泉州港。又每年農(nóng)歷10月,刮東北季風,在泉州港的蕃舶或販外商船,則乘東北季風揚帆出海,南下南洋諸國。政府祈風的目的主要是“遣舶(冬十月)祈風”,“禱回舶南風(夏四月)”,祈求海神保佑中外客商航海平安。南宋政權南渡、財政拮據(jù),泉州廣州都被視為天子之南庫,即所謂“竭東南之財而支天下之全費”⑤,所以上自朝廷,下至泉州地方政府都更加重視泉州的海外貿(mào)易,泉州的通遠王崇拜達到全盛。祈風典禮一般由知州和提舉市舶司主要官員主持,保衛(wèi)海防的左翼軍統(tǒng)領也參加其中,可見官府對祈風典禮的重視?!捌盹L石刻最典型的是東峰南麓的淳熙十五年(1188年)祈風石刻,文云:‘舶司歲兩祈風于通遠王廟。祀事既畢,登山泛溪,因為一日之款?!雹匏未藗儬庫胪ㄟh王,盛況空前:“吾泉以是德公為多,凡家無貧富貴賤,爭像而祀之,惟恐其后。以至海舟番舶,益用嚴格?!雹邚氖潞M赓Q(mào)易的商人,則是“每歲之春冬,商賈市于南海既番夷者,必祈謝于此。”⑧由此可見,兩宋時期,奉祀通遠王已由山區(qū)到海邊,通遠王身兼山神、雨神還有海神三職;通遠王祈風典禮,在有宋一代,已被定為國家的重要祀典之一。南宋比北宋經(jīng)濟更為發(fā)達,通遠王祈風典禮的次數(shù)也更多,對其崇拜盛況空前。宋代泉州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也繁榮興盛,中進士者一千多人,有一家多人中進士的佳話。這些科舉仕宦文人,“在宋真宗的凡‘有功于民,則祀之’的詔令影響下,地方官對民間祀奉的‘里社叢祠之屬,所敘靈異’,‘進行附會粉飾,競相上奏’,朝廷則‘競頒廟額、錫侯號’”。⑨通遠王崇拜在官府的倡導利用下,南宋時達到全盛,而現(xiàn)存的摩崖祈風石刻和祈風祝文是這一歷史的見證,也是泉州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珍貴史料和有力證據(jù)。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兩宋時期泉州的通遠王崇拜(信仰)廣泛存在于官府與民間。二州遠王崇拜與海交商貿(mào)泉州通遠王崇拜網(wǎng)絡的形成,一開始就和商業(yè)行為相關,更與泉州宋元時期海外貿(mào)易的興盛有著密切的關系。唐宋以來泉州海上、海外貿(mào)易日漸興盛,自北宋元豐年間始,泉州知州、市舶司多次率僚屬到九日山延福寺通遠王祠祈求航海平安,一帆風順。紹興至慶元的75年間,(1131-1206年)泉州經(jīng)濟繁榮,海外貿(mào)易興盛,通遠王崇拜在官府的倡導利用下,達到全盛,民間也相信通遠王威靈顯赫,因而宋時延續(xù)到元初,泉郡所屬各縣之沿海港口與內(nèi)河驛站,均有昭惠廟。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泉州地區(qū)(包括金門),宋元時期約有50座通遠王崇拜廟宇。⑩它們在泉州地區(qū)形成一張通遠王崇拜網(wǎng)絡,并與泉州經(jīng)濟繁榮、海外貿(mào)易的發(fā)展關系十分密切。狀元王十朋(1112-1171),乾道四年(1168年)起知泉州,在其詩文“提舉延福祈風道中有作次韻”寫到:“雨初欲乞下俄沛,風不待祈來已薰。瑞氣遙看騰紫帽,豐年行見割黃云。大商航海蹈萬死,遠物輸官被八垠。賴有舶臺賢使者,端能薄斂體吾君。”嘉定年間,泉州郡守真德秀主持昭惠廟祈風典禮,祈風祝文說:“惟泉為州,所恃以足公私之用者,蕃舶也。舶之至時與不時者,風也。而能使風之從律而不愆者,神也。是以國有典祀,俾守土之臣一歲而再禱焉。嗚呼!郡計之殫,至此極矣……引領南望,日需其至,以寬倒懸之急者,惟此而矣。神其大彰厥靈,俾波濤晏清,舳艫安行,順風揚飄,一日千里,畢至而無梗焉,是則吏與民之大愿也。謹頓首以請?!?1見泉州的通遠王崇拜,在南宋已被定為國家重要祀典之一了,并一開始就和商業(yè)行為相關。下面以通遠王廟宇為例,說明沿海港口和內(nèi)河碼頭通遠王崇拜網(wǎng)絡的形成和發(fā)展與海外貿(mào)易的密切關系。沿海通遠王廟宇網(wǎng)絡。例一,洛陽昭惠廟。北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泉州太守蔡襄倡修洛陽橋。洛陽橋位于泉州東北郊外,晉江與惠安的交界處,橫跨洛陽江上,是泉州與福州間陸路交通大動脈的必經(jīng)之地。處于從泉州北上福州,轉往江西、湖北抵達京都汴梁的“官道”上,運往北方的進口物資或由北方來的出口物資,都要經(jīng)過這里,隨著經(jīng)濟的繁榮,貿(mào)易的日趨發(fā)達,需要建造一座橋梁為人們提供方便。這里原是洛陽江的萬安古渡口舊橋址,處于江水入海處,建橋工程浩大難度很高,人們認為必須迎奉一尊神祇來作為鎮(zhèn)海之精神支柱,保佑工程順利,于是,由太守蔡襄親詣九日山麓昭惠海神祖廟,迎通遠王至萬安橋北建廟祀奉,它是從九日山昭惠廟分爐之第一座神廟。例二,安平港昭惠廟。據(jù)《安平志》記載:“安海于宋盛時,東有新市,西有舊市,無非貿(mào)易之處,店肆千余座,蓋四方射利者必趨。”安海自古以來就是晉南商貿(mào)重鎮(zhèn)。宋時,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安海港作為刺桐港的重要支港,為促進泉州海交貿(mào)易的繁榮發(fā)揮了重大的作用。其時,出入泉州的蕃船,經(jīng)停安海港后,其貨物由陸路轉運泉州,安海至泉州一路,商旅往返,絡繹不絕。隨著海交商貿(mào)的發(fā)展,南安九日山海神通遠王崇拜之風非常盛行,安平也于政和四年八月(1114),興建昭惠廟,奉祀海神。五里橋西之水頭,有海潮庵,并祀通遠王。“安平之東有廟日昭惠,世祀崇應善利廣福顯濟真君(福佑帝君),其偏祠宇,祀忠濟仁福之神?!?2例三,伍堡海潮庵。伍堡海潮庵地處晉江圍頭灣畔,面臨大海,與金門太武山臨海相對,歷史上曾是泉州對外貿(mào)易港口之一,南北交通順暢,是貿(mào)易繁榮之地,也是華僑出洋謀生的出港之地。海潮庵是泉南四大名庵之一、主祀三世尊佛、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十八羅漢,同祀南安九日山海神通遠王、仁福尊王等圣神。例四,惠安縣百崎鄉(xiāng)克圃村昭惠廟,其廟現(xiàn)名龍山宮。龍山宮主祀九日山海神通遠王,左祀觀音菩薩、福德正神;右祀媽祖圣母、玄天娘娘。百崎鄉(xiāng)克圃村始祖郭仲遠是阿拉伯人,來泉經(jīng)商時碰到戰(zhàn)事,滯留泉州,其時,郭仲遠他們的商船都要經(jīng)刺桐港出海,他們也和閩南人一樣,祈求九日山海神通遠王及諸神,庇佑他們出海平安,生意興隆,一帆風順。內(nèi)陸沿江碼頭通遠王廟宇網(wǎng)絡。例一,英都董山昭惠廟。英都自古為南安富庶之鄉(xiāng),英溪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內(nèi)河驛渡,地產(chǎn)的絲綢、糧食、花生、薪炭、茶葉等都通過英溪運輸銷售及出口海外。在泉郡各沿海港口、內(nèi)河驛渡碼頭紛紛立廟奉祀通遠王時,英都從九日山昭惠廟分靈以仁福王為主神的昭惠廟。宋淳祐年間,英都有二處昭惠廟,一是俗稱“石口宮”的昭惠廟(已圯,遺址在今英東村航美溪邊),一是俗稱“董山宮”的昭惠廟,原址在董林溪邊碼頭。董山昭惠廟祀通遠王的從神仁福王為主神,大王公(輔國忠惠王)、本宮公為從神,合稱“三位尊王”。近千年以來,董山宮三易廟址,規(guī)模不斷擴大。元代以后,媽祖天后取代通遠王為海神,各地昭惠廟相繼式微,董山昭惠香火反而更加鼎盛,信眾遍及五大洲。例二,豐州鎮(zhèn)后田昭惠廟。后田村地屬南安市豐州鎮(zhèn),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因后田洋可以通航,故常有船只進進出出。船員們聽說后田有一尊紅帝公———即九日山海神通遠王,不但能保一方平安,又能為來往船只保駕出行。因此祀奉九日山海神通遠王,又稱“紅帝公”。每年農(nóng)歷十月六日是通遠王生日,后田村村民家家戶戶備辦果品、“三甡”、“五甡”供奉,祈求通遠王保佑村民生意興隆、安居樂業(yè)、平安幸福;六日晚上在通遠王廟前演戲助興,熱鬧非凡,年年如此。例三,洋美澗溪廟。揚美村地處省道307線,面臨晉江東溪,有古吳晏寨渡口通往上游各地及豐州、泉州港口,水陸交通便捷。揚美村物產(chǎn)豐富,南宋時不但是魚米之鄉(xiāng),也是磁器之鄉(xiāng)(有晏寨瓦窯、上窯、下窯、陳店窯所燒制的大缸、硿、缽、碗等)。常年外銷的農(nóng)副產(chǎn)品有棉布、蔗糖、黃麻、稻谷、花生;所產(chǎn)的磁器也是遠近聞名,自古是洪瀨的富庶之鄉(xiāng)。南宋末年,人們利用東溪航運,上至永春販運杉、木、竹;下經(jīng)縣城(豐州)、泉州銷售農(nóng)產(chǎn)品及各種磁器。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內(nèi)河驛站之一。古代水運交通不發(fā)達,東溪又經(jīng)常發(fā)大水,為求神靈庇護,村民們于宋咸淳年間建澗溪廟,迎奉通遠王為保護神。例四,下洋昭惠廟。下洋的梅溪是古代官橋主要水上交通要道,西莊村與下洋村交界的下洋溪,早期叫梅溪,梅溪的出口是泉州刺桐港,因此幾百年來,泉州的船只能夠直接駛至深坑下洋,運來豐州石礱的建筑材料與泉州的商品,然后把深坑下洋及其他內(nèi)地盛產(chǎn)的龍眼、桃子、李子、橄欖等水果通過這條梅溪運往外地。宋元時期,泉州刺桐港是中國對外著名通商港口之一,當時的下洋‘后林墟’成為泉州南門外重要集貿(mào)市場,其貨物的交換大都依靠水上運輸,而跨越梅溪的大橋自然成為官橋與水頭,晉江與下洋交通重要通道。居住于下洋片區(qū)的村民,他們中相當部份人從事貿(mào)易買賣、行船通商、海上運輸,這樣,為了水上交通運輸?shù)陌踩?必須要有精神依托,祈求“水上保護神”保護,在“媽祖神”尚未出現(xiàn)以前,通遠王———“九日山海神”便成了這些人心目中最崇拜、最虔誠、最相信的保護神了。每年的農(nóng)歷十月廿六日,為通遠王的誕辰之日,是日熱鬧非凡,萬人空巷,演戲三天,筵桌十分豐盛,排列敬奉,善男信女紛紛祈求平安發(fā)財。三信仰:從“三維”儀式到“五府”這一時期的通遠王崇拜還具有多神崇拜和諧相處,佛教、道教與民間信仰交織、彰顯,共同庇佑商業(yè)繁榮和一方平安的特點。宋代泉州九日山通遠王祠的祈風典禮,反映了國家對海外貿(mào)易的依賴和高度重視,也反映了宋代泉州海外貿(mào)易的發(fā)達和泉州多元宗教的和諧相處。通遠王崇拜發(fā)端于泉州最早的佛教寺廟延福寺,在寺廟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神運殿”通遠王神明,“因九日山延福寺而居,九日山延福寺因白須公———通遠王神而顯?!痹谶@里,佛教與民間信仰相交織、相互彰顯。宣和間,宋朝林獻可《昭惠廟獻馬文》記:“公之肇跡,其原有自。庇庥之力,于泉尤篤。人各各以歸仰,方在此以奉祀,而公無不通也,無不在也,未嘗有違所愿,此海濱之民,所以獲建行宮焉?!?3見在九日山延福寺靈樂祠,白須公———通遠王神,完成了由山神—雨神———海神的演變過程。“說明至宣和二年(1120年),昭惠廟的通遠王信仰已遍及泉州的濱海地區(qū),永春樂山神———白須公通遠王,已成為泉州沿海普遍的地方海神……”14宋代九日山延福寺的祈風典禮每年舉行兩次,由泉州地方最高官員主持,求海神通遠王保佑航海順風,即“夏之祈有冬之報,于冬之祈有夏之報”。知州主持的祈風典禮“桂酒椒漿,為舟預請”,顯得十分奢侈而隆重。而航海者的祈風則是“祈禱翕赫,酒肉滂沱”。宋代文人李邴,在九日山《水陸堂記》記曰:“及乎散胙,飲福(佛教延福寺),觴豆雜進,喧呼狼藉……有禪師慧邃逋責之……”15邃認為在佛門勝地延福寺如此宴飲喧鬧,違背通遠王神的清凈無為本意。于是,卜得通遠王神之許可,以佛教水陸會替代殺牲祭祀通遠王神??梢娂腊萃ㄟh王之神儀式上,從牲肉祭拜改為陳列花果,是聽從佛教徒倡議并改進的。南安市東田鎮(zhèn)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坑古窯址,是宋元時期主要外銷瓷生產(chǎn)基地,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游記》中提到的“距城十里”產(chǎn)瓷地即指此地。當時出產(chǎn)青瓷、白瓷,裝進木船經(jīng)金雞港———刺桐港入海放洋,從海上絲綢之路源源不斷運往日本、朝鮮、東南亞和非洲。在它的周圍有南川宮、進龍宮、六甲宮,通遠王與宮里諸神如武安尊王、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十八羅漢、關圣夫子等和諧相處,共同庇佑瓷地商業(yè)的繁榮和一方平安。位于南坑加棠井村的南川宮,祀奉南岳帝君,始建于唐末五代時期,為泉州五岳圣地之一。宋時,河南燒瓷名匠南遷福建,帶來一尊“武安尊王”進宮供奉,并在此燒瓷開發(fā)。從此,武安尊王進宮供奉,并作為當?shù)責山橙说谋Wo神。南川宮就成為南坑窯群瓷工和船工朝拜的圣地。而南川宮配祀的仁福王、順正王,就是九日山下昭惠廟海神通遠王的佐神,從九日山昭惠廟分爐,這些多種神明共處一宮的神祇,共同保佑瓷器安全航運。在運送瓷器的碼頭渡口上有一座進龍宮,建于隋末。宋代,這里的窯主和船工們,從九日山昭惠廟分爐通遠王佐神順正大王,作為船運商貿(mào)保護神。當年藍溪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內(nèi)河驛渡,人們在東田南坑將瓷器運往碼頭,在進龍宮上香,拜祀順正王公,然后沿著藍溪進入西溪,船到泉州城,同番商進行貿(mào)易,許多外國人進了貨,與泉州市舶司官員一道,到九日山下昭惠廟行香,隆重舉行祈風儀式,禮畢游山泛溪,勒石記事。之后,滿載泉州城絲織品、陶瓷返回番邦,也有番商直接到窯址買貨,從藍溪碼頭下水,運到泉州城,只需半天時間,再由貨船啟程運往外蕃。在東田鏡內(nèi)還有東田村的“六甲宮”,美洋村的“南泉室”二座宮廟,供奉九日山昭惠廟海神通遠王的佐神仁福王。周圍藍溪古渡邊的懸崖石壁上,宋代刻有三尊“南無阿彌陀佛”石像,供過往番商、船工焚香朝拜,祈求船運商貿(mào)平安。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