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弘與漢武帝_第1頁
公孫弘與漢武帝_第2頁
公孫弘與漢武帝_第3頁
公孫弘與漢武帝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公孫弘與漢武帝

西漢時期的宰相公孫洪(公元前200-120年)、紫川市(現(xiàn)山東省青州市北部)的名字。他是以儒生身份而榮登相位的第一人,死后被封為平津侯,然而人們對其評價卻褒貶不一。公孫弘以六十高齡入朝為官卻一直得到漢武帝的重用,被視為肱骨之臣,最后善終于相位,其不平凡的人生經(jīng)歷值得探究。一、公孫弘《文學藝術》主要內(nèi)容為公孫弘屬于“大器晚成”者。他年少家窮,稍長當過獄吏,不知何故,無法做了,但這段人生經(jīng)歷后來卻讓他受益匪淺。此后,公孫弘在家鄉(xiāng)海邊放豬度日,四十歲時,開始他拜胡毋生為師,發(fā)奮鉆研《春秋》等經(jīng)學。公孫弘六十歲時被地方推選為賢良文學。因其對策與武帝相謀合,他被拔出同列且被授予博士。后來他奉命出使匈奴,此次出使的情況史書失載。公孫弘的出使匯報很讓漢武帝生氣,于是他上書稱病回家。元光五年(前130年),七十歲的公孫弘又被舉為賢良文學。公孫弘本不想再見皇帝,但最終成行。公孫弘向漢武帝上書提出“治民之本”八條,強調(diào)“禮義”、“賞罰”的應用,主張“氣同”、“聲比”、“人主和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的和同理論,還提倡帝王也應潛心修行“德”,做到“以德”服眾,又把“兼愛無私”視為“仁”的道德內(nèi)涵之一,要漢武帝注重“仁、義、禮、智”的實踐及運用。公孫弘的這篇政論受到漢武帝的賞識,并受到武帝的接見,再被授為博士,在金馬門等待傳喚。以后的每次傳喚,公孫弘漸漸贏得了武帝的歡心和信任,從此一飛沖天。二、封侯全以相模表,在相封中,相從“一老儒,必待常人”公孫弘迫不及待地顯露自己,再一次上書,以周公的口吻大講周公之治,武帝問他能否比得上周公,公孫弘一面表明自己自然不能與圣賢周公相比,但事在人為,周公之治現(xiàn)在努力仍然可以做到,“臣聞揉曲木者不累日,銷金石者不累月,夫人之于利害好惡,豈比禽獸木石之類哉?期年而變,臣弘尚竊遲之。”(《漢書·公孫弘傳》)漢武帝覺得他言之有理。由于公孫弘做過獄吏,加上他潛心研讀過《春秋》,擅長用《春秋》經(jīng)義來解釋和粉飾現(xiàn)實。因此公孫弘做官一歲三遷。元光二年(前133年)晉升為內(nèi)史;元朔三年(前126年)公孫弘又擢升為御史大夫;一年后任丞相,被封為平津侯。元獰二年(前121年)公孫弘老死于相位。漢代官做到丞相而被封侯的,公孫弘首屈一指。其拜相封侯的個人經(jīng)歷令人深思。公孫弘以前,原來的丞相全由列侯擔任,惟有他寸功未建,平民布衣出身而高居相位且封侯,開創(chuàng)了后世丞相封侯的先例。錢穆先生在《中國文化史專論》一書中解釋說:公孫弘為相代表著中國由軍人政府向士人政府的轉變,意味著達到了“真符理想的‘平民政治’的境界”,它由平民中有修養(yǎng)兼有知識的賢士即士人來組成政府政治程式。封侯既可獎勵“武功”,也可褒獎“文治”,這是一個重要的信號,昭示著儒學地位開始上升。宋人黃公度有詩《送陳應東求赴官》云:“又不見公孫弘,菑川一老儒,逢辰立談取卿相,至今文采照天衢?!惫珜O弘的人生大喜之筆,是漢武帝的獨具慧眼,?更是時代的機遇。西漢自劉邦建漢至漢武帝時期,經(jīng)過六、七十年的發(fā)展,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漢武帝時期是個波瀾壯闊、積極進取、大有作為、人才輩出的時代。漢武帝在《求賢詔》中言道:“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生活在這個時代中的人們豪情壯志地爭為國家建功立業(yè),且躊躇滿志地篤信一定能馬到功成。班固在《漢書·公孫弘傳》中感嘆道:“非遇其時,焉能致此位乎?”唐人周曇有《平津侯》一詩:“儒素逢時得自媒,忽從徒步列公臺”。確實,時代成就了公孫弘的個人輝煌。另一方面,從當時的西漢形勢來看,漢初的帝相關系不如后世天地般地懸殊,有時候君臣還能以平等的態(tài)度辯論問題。而到漢武帝時,無軍功的臣僚沒有擺功的資格,圖謀上進的新官唯皇帝馬首是瞻。公孫弘拜相封侯全源于漢武帝的喜好。可見封建時代大治時,才能不一定成為升官進爵的根本依據(jù),關鍵在于能不能秉承帝王的意思并能提高到理論上的闡釋。中國綿延兩千多年的君臣格局,便由漢武帝與公孫弘丞相依次展開。三、反對武犯禁刑公孫弘治《春秋》起家,主張用儒家的思想治國,外儒內(nèi)法。西漢時的“春秋決獄”之法,即引《春秋》經(jīng)義來判案,公孫弘應該是重要的積極倡導者之一。當時執(zhí)掌司法大權的張湯,就拜公孫弘為師,時時向其請教。公孫弘任御史大夫期間,曾作出力殺游俠郭解的壯舉。游俠是春秋戰(zhàn)國以來社會上制造混亂的暴力群體。他們無視國家法規(guī),以武犯禁,利小害大,任其存在,不利于國家穩(wěn)定。郭解是漢武帝時的知名游俠,因自己的門客殺一儒生而被捕獲。他對此毫不知情,按法律應該無罪獲釋。大臣們朝議時,公孫弘?yún)s極力主張除掉郭解,理由是:“解布衣為任俠行權,以睚眥殺人,解不知,此罪甚于解知殺之。當大逆不道?!?《史記·游俠傳》)他認為門客替郭解殺人,郭解自己都不知情,此罪過比知道是誰殺的還要嚴重。公孫弘的主張完全基于法家權力源于國家律法的思想。郭解被殺后,當時的社會風氣為之一變。公孫弘的做法嬴得了后世不少史學家的肯定。公孫弘曾勸阻漢武帝不讓酷吏寧成做官:“臣居山東為小吏時,寧成為濟南都尉,其治如狼牧羊。誠不可使治民?!?《史記·酷吏列傳》)公孫弘不贊成開拓邊疆,認為控制西南邊疆對于漢王朝毫無意義。他對漢武帝設置朔方、五原郡不以為然,“以為罷弊中國以奉用之地”(《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公孫弘的反戰(zhàn)思想表現(xiàn)在禁弓弩一事上。元朔五年(前124),他向漢武帝上書主張“民不得挾弓駑”(《史記·吾丘壽王傳》)。四、公孫弘:節(jié)約過失,為“此詐也”公孫弘平時生活苛儉。官至御史大夫后,他每頓飯只吃一個葷菜,仍舊蓋著一床舊被子。同時代的人都認為他這人更陰險可怕。汲黯當著武帝的面說公孫弘沽名釣譽,“弘位在三公,奉祿甚多,然為布被,此詐也?!泵鎸θ绱穗y堪的當眾揭露,公孫弘?yún)s說:“夫卿與臣善者無過黯,然今日庭詰弘,誠中弘之病?!癯己胛粸橛反蠓?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無差,誠如黯言?!?《漢書·公孫弘傳》)在狡辯中,他無形中承認自己確實是沽名釣譽。但又讓武帝覺得自己大度可信。公孫弘的節(jié)儉作風,在奢侈日益成風的武帝時代,與貴族官僚們紙醉金迷的生活反差巨大。其做法雖有招譽之嫌,但對力矯當時官僚隊伍的奢侈腐敗之風大有裨益。五、健全儒學,任儒生為官公孫弘憑研習儒學為相為全國的儒生做出了實在的榜樣:研習經(jīng)書可以入仕為官,遂使“天下之學士靡然鄉(xiāng)風矣”(《漢書·儒林傳》)。在其影響下,許多齊魯研經(jīng)學士西行長安。公孫弘時刻關注著儒生的利益,主張在社會平民階層中選拔人才,得到了漢武帝的認可。從此,朝廷大小官員中,開始出現(xiàn)“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學之士矣”。漢朝的政治構成逐漸發(fā)生了重要的歷史性變化,儒學也從地域文化變成了主流文化。在中國儒學史,特別是兩漢經(jīng)學史上,公孫弘占有獨特的地位。董仲舒在理論上發(fā)展了儒家的思想,結果使“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文化政策的出臺。而公孫弘使儒家思想在實踐上得到運用。元朔五年(前124年),公孫弘上書建議漢武帝興太學,置博士弟子,任儒生為官,(《史記·儒林傳》)這對于新的人才選育制度的形成,其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公孫弘花費大量錢財修建賓館,開東閣,以接待賢人賓客,《西京雜記》卷四寫道:平津侯“開東閣,營賓館,以招天下之士”。宋人楊萬里《云龍歌陸務觀》有詩道:“君不見漢家平津侯,東閣冠蓋如云浮”。他傾其所有接濟朋友和客人,以致家中始終沒有余財,因此得到了士人的尊重。六、公孫弘:“人主病不黨組織,人臣病不條”汲黯曾當眾指責公孫弘的見風使舵:“齊人多詐而無情,始為與臣等建此議,今皆背之,不忠?!?《漢書·公孫弘傳》)公孫弘辯解到:“夫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漢書·公孫弘傳》)意思是說熟悉他的人,認為他忠,不了解他的人,認為他不忠。公孫弘耍偷梁換柱的把戲,把自己的墻頭草作風、拍馬迎合,說成是友人對自己的不了解。公孫弘盲目順從君王,盡管他自稱為“忠”,但是人們往往斥諷為“諛”,認為這是他奴性的表現(xiàn)。武帝好大喜功,公孫弘就說:“人主病不廣大,人臣病不儉節(jié)”。(《漢書·公孫弘傳》)公孫弘這樣做,一方面是他從兩次出使匯報失敗當中汲取的教訓;另一方面,可能是他看清當時政治形勢的原因。公孫弘性格多疑,好猜忌,和他有過隔閡的,雖然表面上相處和善,私下卻一定要報復。在他儒雅學士、溫良恭儉讓的背后,隱藏著極其卑瑣的陰險和毒辣,這讓他溫順爾雅的儒者形象大打折扣。他曾懷疑捐一半家產(chǎn)來資助國家的卜式有不軌之想。他還暗算過汲黯、董仲舒和主父偃,最終借漢武帝之手殺掉了主父偃。宋人晏殊在《書平津侯》詩中寫道:“主父仲舒容不得,未知賓閣是何人”,金朝人李過庭《讀公孫弘傳》寫道:“古來好客數(shù)平津,我道真龍未必真。一個仲舒容不得,不知開閣為何人?”這是中國文人雅士們由來已久的通病,即“文人相輕”,妒忌賢能,害怕別人超過自己。七、孫弘:齊魯儒學的官方化的典型特征宋人洪邁在《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