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粵教版選修唐宋散文選讀學案第一單元4百丈山記Word版含解析_第1頁
語文粵教版選修唐宋散文選讀學案第一單元4百丈山記Word版含解析_第2頁
語文粵教版選修唐宋散文選讀學案第一單元4百丈山記Word版含解析_第3頁
語文粵教版選修唐宋散文選讀學案第一單元4百丈山記Word版含解析_第4頁
語文粵教版選修唐宋散文選讀學案第一單元4百丈山記Word版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4百丈山記水口行舟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举p析】這首詩初看是一首旅游之作,實則蘊含著作者坎坷的仕途經歷。慶元二年朱熹被削職,第二年被列入“偽學黨”,通緝在案。這年春天,朱熹從閩北乘船南下古田,抵達水口時,有感而作。昨夜,漆黑的江面飄搖著一葉孤舟,風狂、雨驟、浪急,危機四伏。今早卷起簾子看時,兩岸依然是充滿生機的青山綠樹。風浪有平息之時,黑夜盡頭就是黎明,而風光美好的青山綠水是永遠長存的。從中可以看出,詩人雖身處逆境,仍能以平常心,冷靜地面對現(xiàn)實,執(zhí)著自己的信念?!舅伎肌窟@首詩表面寫景,實則蘊含了一種哲理,請簡要說明。【提示】畫線部分為思考答案。[作者卡片]姓名朱熹生卒年1130-1200字號稱謂字元晦,號晦庵,別號紫陽籍貫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主要成就南宋理學家、文學家,宋代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晦庵詞》《論語集注》《朱子大全》[寫作背景]百丈山在福建建陽縣東北,是一處絕美的風景。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的夏天,朱熹與劉充父、劉平父、呂叔敬、表弟徐周賓同游百丈山?!敖再x詩,以紀其勝”,復又“敘次其詳如此”,詩文并作,以記其游覽之樂,目的在于引導人們去游覽百丈山的勝景。作者沒有把筆墨花在記述出游的時間、行程等方面,而是著力于描寫百丈山的優(yōu)美風景。文章開門見山,從“山之勝蓋自此始”寫起,到“山之可觀者,至是則亦窮矣”結束,首尾呼應,一氣呵成,內容集中,結構緊湊。一、字音磴(dènɡ) 淙(cónɡ) 瞰(kàn) 庵(ān)卑庳(bì) 石罅(xià) 潺潺(chán) 瀵涌(fèn)二、通假字以紀其勝紀,通“記”三、一詞多義(1)度eq\b\lc\{(\a\vs4\al\co1(①疊石為磴,十余級乃得度動詞,通過,②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名詞,制度,③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動詞,度量,④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動詞,估量))(2)臨eq\b\lc\{(\a\vs4\al\co1(①然前瞰澗水,后臨石池介詞,面對,②平原君家樓臨民家動詞,接近,將近,③州司臨門,急于星火動詞,到達))(3)益eq\b\lc\{(\a\vs4\al\co1(①終夕潺潺,久而益悲副詞,更加,②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覓名詞,好處,③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副詞,漸漸地))四、詞類活用①循磴而東,即得小澗名詞用作動詞,向東走②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形容詞用作名詞,高處③乃壁其后無所睹名詞用作動詞,筑壁④獨夜臥其上名詞用作狀語,在晚上⑤出山門而東十許步名詞用作動詞,向東走⑥日光燭之,璀璨奪目名詞用作動詞,照耀五、古今異義①閣據(jù)其上流古義:河流的上方。今義:上游;指較高的社會地位。②左控垂崖古義:臨。今義:控制。六、特殊句式①判斷句乃為前所謂小澗者(……者)②狀語后置句而作神祠于其東(應為“于其東而作神祠”)eq\a\vs4\al(百丈山記)eq\b\lc\{(\a\vs4\al\co1(1.單刀直入,直逼山之勝景,2.\b\lc\{\rc\}(\a\vs4\al\co1(發(fā)現(xiàn)小溪,聽水聲,度過石梁,得山門,再度石梁,見水源,夜宿小閣,愛其幽))幽美,3.\b\lc\{\rc\}(\a\vs4\al\co1(石臺東南,見瀑布,巧借日光,寫形色,晨昏對比,寫變化,臺東神祠,險奇絕))壯美,4.交代同游者,概括全文))eq\a\vs4\al(1.)文章在引導讀者游覽百丈山時,是采用什么方法進行的?[我的理解]作者的確是一位相當高明的導游,他明確告訴了我們何處有美景。文章第四段中“最其可觀者,石磴、小澗、山門、石臺、西閣瀑布也”,這是作者游后的結句,也是對全文內容的總括。這個總結句承前面的文字,何處可觀,何處不足觀,是分后總述。這樣全文便形成這樣的特點:作者的游覽路線總體是向東的,敘述方向基本是移步換景,平鋪直敘,順序寫來,這一直線的敘述思路卻因為其中貫串著可觀與不可觀的對比性結構,使全文出現(xiàn)了縱向上順接、橫向上對舉的描述框架。eq\a\vs4\al(2.)為什么作者筆下的山能寫得極具層次感?[我的理解]作者先選取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從缺口中遙望遠山;然后作者又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組合,形成了一幅層次感極強的圖畫。接著作者以固定的景點,用傍晚和清晨兩個不同時間的景觀,構思兩幅圖畫,進一步渲染了壯美的特征。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絢爛美,后者凸現(xiàn)的則是云海的變幻美。這樣,在作者詳盡描述的百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險奇、幽靜、五彩、飛動、變幻等諸種美的形態(tài)。eq\a\vs4\al(3.)本文在結構上具有哪些特點?[我的理解]文章的敘述方法基本上是移步換景,以游蹤為線索直敘寫來。這樣直線式的敘述思路,卻因為其中貫穿著上述的可觀和不可觀的對稱性結構,遂使全文有跡可循,出現(xiàn)了縱向上順接、橫向上對舉的描述框架。如果在閱讀過程中注意到第四節(jié)與前文描述內在的這種結構呼應的特點,你就能發(fā)現(xiàn)前文作者對景物的描寫,脈絡非常清晰。eq\f(登百丈山三里許,右俯絕壑,,攀登百丈山三里多路,右邊是又深又險的山谷,)eq\b\lc\[(\a\vs4\al\co1(百丈山:,位于福建))eq\b\lc\\rc\](\a\vs4\al\co1(建陽縣東北。許:約計的數(shù)量。俯:,屈身,低頭。絕壑:又深又險的山谷。))eq\f(左控垂崖,疊石,左臨懸崖絕壁,壘疊石頭)eq\f(為磴,,作為階梯,)eq\b\lc\[\rc\](\a\vs4\al\co1(控:臨。疊石為磴:,壘疊石頭作為階梯。))eq\f(十余級乃得度,,經過十多級才能通過,)eq\f(山之勝蓋自此始。,山上美景也從此處開始。)eq\b\lc\[\rc\](\a\vs4\al\co1(乃:才,就,副詞。度:通,過。勝:美景。蓋:大概。))eq\f(循磴而東,即得小澗,,沿著石階向東走,就可以見到一個小溪澗,)eq\b\lc\[(\a\vs4\al\co1(循:順著。東:名,詞用作動詞,向))eq\b\lc\\rc\](\a\vs4\al\co1(東走。即:,就,就是。))eq\f(石梁跨于其上,皆蒼藤古木,雖盛夏,一座石橋橫跨溪上,周邊為蒼藤古木,即使是盛夏)eq\f(亭午無暑氣。,正午時分也無暑熱之氣。)eq\b\lc\[(\a\vs4\al\co1(石梁:山石天然形成的橋。跨:越,過。其:指代小溪。雖:表示假設))eq\b\lc\\rc\](\a\vs4\al\co1(或讓步關系。,亭午:正午。))eq\f(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聲濺濺然。,水都很清澈,從高處淙淙流下,發(fā)出清脆的流水聲。)eq\b\lc\[\rc\](\a\vs4\al\co1(皆:都,全。濺濺然:流水,聲。自:從。淙:水流聲。))eq\f(度石梁,循兩崖曲折而上,,過了石梁,沿著兩崖曲折向上攀登,)eq\f(得山門。小屋三間,不能容十許人。,見到了山門。有三間小屋,容不下十來個人。)eq\b\lc\[(\a\vs4\al\co1(度:渡過。而:,連詞,表修飾。))eq\b\lc\\rc\](\a\vs4\al\co1(上:名詞用作動詞,,向上攀。容:容納。))eq\f(然前瞰澗水,后臨,但是前面可以俯瞰澗水,后面靠近)eq\f(石池,風來兩峽間,終日不絕。,水池,山峽間的來風,終日不斷。)eq\b\lc\[\rc\](\a\vs4\al\co1(然:連詞,表轉折,可是,但,,卻。臨:接近,將近。終:盡。))eq\f(門內跨池,又為石梁,度而北,躡石梯,山門內橫跨水池的,又是一座石橋,渡過石橋向北走,踏著石梯)eq\f(數(shù)級入庵。,數(shù)級進入一個小庵。)eq\b\lc\[\rc\](\a\vs4\al\co1(跨:橫跨。北:名詞用作動,詞,向北走。躡(niè):踏。))eq\f(庵才,庵也只有)eq\f(老屋數(shù)間,卑庳迫隘,無足觀,獨其西閣為勝。,幾間老屋,低矮局促,沒什么好看的,只有它的西閣還有點景致。)eq\b\lc\[\rc\](\a\vs4\al\co1(才:僅僅,只。數(shù):幾,幾個。卑庳(bì)迫隘(ài):低矮,局促。足:值得,配。觀:游覽。獨:唯獨,只有。為:有。))eq\f(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閣下,南與東谷,西谷中的水沿著石縫從閣子下奔流出來,在南邊與東谷中的)eq\f(水并注池中。,水一起注入池中。)eq\b\lc\[\rc\](\a\vs4\al\co1(罅(xià):裂縫,,縫隙。并:一起。))eq\f(自池而出,乃為前,又從池中流出,就是前面)eq\f(所謂小澗者。,提到的那條小溪澗了。)eq\b\lc\[\rc\](\a\vs4\al\co1(所:用在動詞之前,構成名詞性的,詞組,指代小溪。謂:叫作,稱作。))eq\f(閣據(jù)其上流,當水石,峻激相搏處,,閣建在水上,正對著水石相激處,石峻水激,互不相讓,勢如搏斗,)eq\f(最為可玩乃壁其后無所睹。,這景觀最有韻致,很值得玩味,卻又筑壁在閣后面,就看不到什么了。)eq\b\lc\[\rc\](\a\vs4\al\co1(據(jù):居,處。其:指代水。當:面對,向。為:表,判斷。乃:表轉折,卻。壁:筑壁。睹:看見。))eq\f(獨夜,夜里獨)eq\f(臥其上,則枕席之下終夕潺潺,久而益悲,,臥閣上,枕席之下通宵潺潺的流水聲不斷絕,聽久了不禁悲從心起,)eq\f(為可愛耳。,這種情境令人覺得可愛罷了。)eq\b\lc\[\rc\](\a\vs4\al\co1(夕:夜,晚上。而:連詞。,益:更加。耳:語氣詞。))eq\f(出山門而東十許步,得石臺,下臨峭岸,,出山門向東走十多步,是一個石的平臺,下臨陡峭的巖岸,)eq\f(深昧險絕。,幽暗深險。)eq\b\lc\[\rc\](\a\vs4\al\co1(昧:幽暗不明,極深。,絕:僻遠,極遠的。))eq\f(于林薄間東南望,見,從密林中向東南望去,見到)eq\f(瀑布自前巖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數(shù)十尺,,前面巖穴形成的瀑布分流而出,從空中拋下有數(shù)十尺高。)eq\b\lc\[\rc\](\a\vs4\al\co1(于:從。林?。好芰帧e╢èn),涌:水同源而分流。投:擲,扔。))eq\f(其沫乃如散珠噴霧,,它的水花如同散珠噴霧,)eq\f(日光燭之,璀璨奪目,不可正視。,陽光一照,璀璨奪目,不可正眼觀看。)eq\b\lc\[(\a\vs4\al\co1(日光:陽光。,燭:照,照耀。))eq\b\lc\\rc\](\a\vs4\al\co1(之:指代水花。正,視:正眼觀看。))eq\f(臺當山西南缺,前揖,平臺正對著山的西南缺口處,前面正對著)eq\f(蘆山,一峰獨秀出,,蘆山,一峰獨秀,)eq\b\lc\[\rc\](\a\vs4\al\co1(當:面對,向。,揖:正對著。))eq\f(而數(shù)百里間,峰巒,而數(shù)百里范圍內,也是峰巒)eq\f(高下,亦皆歷歷在眼。,起伏,歷歷在目。)eq\b\lc\[\rc\](\a\vs4\al\co1(而:表轉折。間:中,間。亦:也。皆:都。))eq\f(日薄西山,,太陽迫近西山,)eq\f(余光橫照,紫翠重疊,不可殫數(shù)。,余光橫照山上,紫翠重疊,不可勝數(shù)。)eq\b\lc\[\rc\](\a\vs4\al\co1(?。浩冉?殫:盡。))eq\f(旦起,早上起來)eq\f(下視,白云滿川,如海波起伏,而遠近諸山出其中者,,往山下一看,白云滿川,如海浪起伏,而遠近各座山峰出沒云中,)eq\f(皆若飛浮來往,或涌或沒,頃刻,若飛若浮,若往若來,又或如波濤涌出或如波濤伏下,頃刻之間)eq\f(萬變。,萬般變化。)eq\b\lc\[\rc\](\a\vs4\al\co1(旦:早晨。諸:眾多,各。其:指代云。者:,作代詞,指代山。或:有時。沒:沉沒,淹沒。))eq\f(臺,平臺)eq\f(東徑斷,鄉(xiāng)人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東,,的東面沒有路了,當?shù)厝髓徥癁槁?,又在東邊造了神祠,)eq\f(水旱禱焉。,旱澇時節(jié)便來祈禱。)eq\b\lc\[\rc\](\a\vs4\al\co1(徑:小路。鄉(xiāng)人:當?shù)厝?。容:當。以?用,使用。于:介詞,在。水旱:旱澇時節(jié)。))eq\f(畏險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觀者至是則亦窮矣。,畏險的人就有不敢過的了。而山的美景,也到這里為止了。)eq\b\lc\[\rc\](\a\vs4\al\co1(畏:怕。然:連詞,表轉折。至:到。是:,指示代詞,此。窮:止息。矣:語氣詞。))eq\f(余與劉充父、平父、呂叔敬、表弟徐周賓游之,既皆,我與劉充父、平父、呂叔敬、表弟徐周賓一起旅游,又都)eq\f(賦詩,以紀其勝,余又敘次其詳如此。,作詩用來紀念這些風景,我又寫了這篇散文依次記敘它。)eq\f(而最其可觀者,石磴、小澗、山門、石臺、西閣瀑布也。因各,它最好看的是,石磴、小澗、山門、石臺、西閣瀑布。于是大家)eq\f(別為小詩以識其處,呈同游諸君,又以告夫欲往,各作小詩記述這風景,給同游的各位看并告知那些想來)eq\f(而未能者。年月日記。,又不能來的人。某年某月某日記。)eq\b\lc\[(\a\vs4\al\co1(余:我。既:連詞。敘次:,依次敘述。因:于是。))eq\b\lc\\rc\](\a\vs4\al\co1(識(zhì):記述。呈:恭敬地送上,呈報。告:告知。夫:那。,欲:想。年月日:古文寫作慣例,作者通常省略具體數(shù)字。))eq\a\vs4\al(1.)移步換景,游蹤清晰作者的游覽線索總體上是東向。二、三兩節(jié)作者作了提示:“循磴而東”“出山門而東”,最后“臺東徑斷”,路斷而游止。敘述方向基本是移步換景,平鋪直敘,順序寫來。這樣直線式的敘述思路卻因為其中貫串著上述的可觀與不可觀的對稱性結構,遂使全文出現(xiàn)了縱向上順接、橫向上對舉的描述框架。eq\a\vs4\al(2.)主體意識強烈,材料詳略得當這一點由作者的審美意識決定,審美的選擇、判斷,規(guī)定了景象上的可觀與不可觀,從而規(guī)定了描述文字上詳與略的分別??捎^處則詳寫,反之則從略。略寫處一筆帶過,決不多費筆墨,不牽扯讀者注意力,以此騰出足夠的筆墨,于詳寫處細描深繪,多層次、多方位地顯現(xiàn)百丈山的美姿美態(tài)。朱熹是我國南宋著名的哲學家與教育家。著作頗豐且博大精深,是理學集大成者,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學問最廣博、影響最深遠的學者。朱熹生活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很尖銳的時代。一生很少涉足政壇,據(jù)說做官僅九年,主要時間都沉湎于著書立說與講學中。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歲正式拜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專心儒學,成為繼程顥、程頤之后儒學的重要人物。他繼承二程,又獨立發(fā)揮,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后人稱為“程朱理學”。朱熹在從事教育期間,對于經學、史學、文學、佛學、道教以及自然科學,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廣博宏富。[適用話題]朱熹與岳麓書院劉義萍“惟楚有材,于斯為盛”,這副名聯(lián),高掛在湖南岳麓書院的大門前,幾個世紀以來,雖飽經滄桑,卻使無數(shù)瀟湘弟子,引以為自豪,此聯(lián)逐漸成為書院的標識。走進岳麓書院,望見書院正堂供奉著朱熹的半身塑像,壁上嵌著朱熹手書的“忠、孝、節(jié)、廉”四個大字,以及后堂由朱熹題寫匾額的“御書樓”。這才領悟到朱熹與岳麓書院有著很深的淵源。作為來自朱熹故鄉(xiāng)的我,倍感親切,深受感染,一時間,仿佛回到八百年前,和匯集在此的八方學子,默默肅立在講堂前,聆聽著朱老夫子的諄諄教誨……素有“瀟湘洙泗”之稱的岳麓書院,是宋代四大書院之首,為現(xiàn)存最古老的高等學府之一。始建于北宋開寶九年(976),由潭州太守朱洞創(chuàng)建。祥符八年,宋真宗召見第一任山長周式,并賜書“岳麓書院”的門額。這種罕見的禮遇,使該書院聲名大振。靖康時,宋室南渡,書院被毀。南宋真宗乾道元年重建以后,延請著名理學家張栻到書院主持講學。當時已頗有名氣的理學大師朱熹慕名也從福建趕來書院講學,至此,書院進入了全盛時期。朱熹與張栻彼此仰慕已久,1167年,朱熹特意從福建來長沙與張栻論學,他們兩人一見如故,談論《中庸》之義,三晝夜不能止。朱熹在岳麓、城南兩書院講學兩個多月,引得四方學者云集,有“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之盛況?!爸鞆埣螘睂υ缆磿河绊懼辽?。正如元朝理學家吳澄所云:“自此之后,岳麓之為岳麓,非前之岳麓矣!地以人為重也。”1194年,朱熹任湖南安撫使,又一次來到長沙。他在任期間,書院規(guī)制一新,并擴建了岳麓書院,建立了補助貧寒學生的制度,至今,我國仍然提倡對貧困學生的補助和支持。當時,朱熹已65歲,他仍然不辭勞累,親自到書院講學。他常說:“一日不講學,則惕然常以為憂?!币虼饲皝砬髮W者更眾,當時有“道林三百眾,書院一千徒”之傳說(道林寺在書院之左,為唐宋時期古剎)。朱熹在岳麓書院的活動,使湖南讀書務學之風大盛,也大大促進了道學運動的開展,他所到之處,留下不少墨跡、佳話。后人出于好意,建起了許多紀念性建筑,如岳麓山有“道中庸”“赫曦臺”石刻,湘江畔有“朱張渡”“朱亭”等。……滄桑之中,書院也培養(yǎng)了無數(shù)英才。南宋末期,在長沙抗元戰(zhàn)斗中,“岳麓精舍諸生乘城共守。及破,死者無數(shù)”。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岳麓學子,用鮮血和生命在書院史上留下悲壯的一頁。在近代,也有許多杰出人物出自岳麓書院,如洋務派首領左宗棠、湘軍首領曾國藩、清廷第一任外交官郭嵩燾等。正如歷代的文獻史籍中記載,岳麓書院有著“瀟湘洙泗”之美稱,洙水、泗水在山東省,指孔子的講學處,將朱熹主持過的岳麓書院與孔子講學處相提并論,這是對其極高的評價。1200年,朱熹在建陽病逝,并葬于建陽黃坑。他一生淡泊明志,不求做官,致力于研究理學,曾經講學過的書院達27所之多,門生弟子逾千人,他留下70多部作品,絕大部分都是自己親手撰寫的。肅立在岳麓書院正中的“忠孝廉節(jié)堂”前,朱熹手書的“忠孝廉節(jié)”四個大字,遒勁有力,深深地吸引著人們。這四個字的含義不正是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所需要的嗎?透過這四個大字,我仿佛看到朱子,在青燈孤影下著書立說的身影,仿佛看到他在講壇上循循善誘的殷切目光……(《福州日報》,有刪改)【賞評】本文主要介紹了朱熹對岳麓書院的巨大貢獻和深遠影響,表現(xiàn)了對朱熹孜孜傳道的敬仰,并表達了弘揚“忠孝廉節(jié)”,建設和諧社會的期望。文章語言講究,在精練曉暢之中滲透出斐然文采。一、基礎考查eq\a\vs4\al(1.)下列各項讀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A.石磴(dènɡ) 淙淙(cōnɡ) 鳥瞰(kàn) 清澈(cè)B.潺潺(chán) 峭壁(qiào) 璀璨(cuǐcàn) 殫數(shù)(dān)C.博聞強識(shí) 數(shù)說(shǔ) 瀵涌(fèn) 庵廟(ān)D.罅隙(xià) 拾金不昧(wèi) 水聲濺濺(jiān) 溝壑(hè)解析:選B。A項,“淙”讀“cónɡ”;“澈”讀“chè”。C項,“識”讀“zhì”。D項,“昧”讀“mèi”。eq\a\vs4\al(2.)下面各項對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左控垂崖 控:臨B.然前瞰澗水 瞰:俯視C.水旱禱焉 焉:語氣詞D.不可殫數(shù) 殫:盡解析:選C。焉:兼詞,在這里。eq\a\vs4\al(3.)下列沒有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一項是()A.日光燭之B.旦起下視,白云滿川C.石梁跨于其上,皆蒼藤古木D.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解析:選C。A項,“燭”,名詞作動詞,照;B項,“下”,名詞作狀語,向下;D項,“云”“響”,像云彩一樣,像回聲一樣,“景”通“影”,像影子一樣,都是名詞作狀語。eq\a\vs4\al(4.)下面多義詞的意義不相同的一項是()A.eq\b\lc\{(\a\vs4\al\co1(至是則亦窮矣,覺宇宙之無窮))B.eq\b\lc\{(\a\vs4\al\co1(終夕潺潺,久而益悲,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C.eq\b\lc\{(\a\vs4\al\co1(然前瞰澗水,后臨石池,州司臨門,急于星火))D.eq\b\lc\{(\a\vs4\al\co1(十余級乃得度,鄉(xiāng)人鑿石容磴以度))解析:選C。A項,窮:盡頭,窮盡。B項,益:更加。C項,臨:面對;到達,動詞。D項,度:通過。二、閱讀理解(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題。登百丈山三里許,右俯絕壑,左控垂崖,疊石為磴,十余級乃得度,山之勝蓋自此始。循磴而東,即得小澗,石梁跨于其上,皆蒼藤古木,雖盛夏亭午無暑氣。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聲濺濺然。度石梁,循兩崖曲折而上,得山門。小屋三間,不能容十許人。然前瞰澗水,后臨石池,風來兩峽間,終日不絕。門內跨池,又為石梁,度而北,躡石梯數(shù)級入庵。庵才老屋數(shù)間,卑庳迫隘,無足觀,獨其西閣為勝。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閣下,南與東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為前所謂小澗者。閣據(jù)其上流,當水石,峻激相搏處,最為可玩乃壁其后無所睹。獨夜臥其上,則枕席之下終夕潺潺,久而益悲,為可愛耳。eq\a\vs4\al(5.)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疊石為磴,十余級乃得度 磴:石臺階B.循磴而東,即得小澗 循:順著C.閣據(jù)其上流 據(jù):擁有D.庵才老屋數(shù)間,卑庳迫隘 隘:狹小解析:選C。據(jù):占據(jù),位居。eq\a\vs4\al(6.)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eq\b\lc\{(\a\vs4\al\co1(疊石為磴,十余級乃得度,自池而出,乃為前所謂小澗者))B.eq\b\lc\{(\a\vs4\al\co1(山之勝蓋自此始,則枕席之下終夕潺潺))C.eq\b\lc\{(\a\vs4\al\co1(循磴而東,又為石梁,度而北))D.eq\b\lc\{(\a\vs4\al\co1(雖盛夏亭午無暑氣,雖好游者不能窮也))解析:選B。之:助詞,的。A項,乃:才;表判斷,是。C項,而:連詞,表修飾;連詞,表順承。D項,雖:雖然,表轉折;即使,表假設。eq\a\vs4\al(7.)下列各項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這篇游記采用了移步換景的方式,引導人們去游覽百丈山的勝景。B.文章第二段以“澗”為中心,貫串著水的描寫,詳寫澗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而萌生的審美情趣。C.作者認為山庵壁其后不足觀,游人不必前往。D.山門伴水,枕席臥聞水韻,但時間長了更加悲傷,不過終究是可愛之景。解析:選C。C項文中無此意。eq\a\vs4\al(8.)將文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聲濺濺然。譯文:(2)獨夜臥其上,則枕席之下終夕潺潺,久而益悲,為可愛耳。譯文:答案:(1)澗中水都很清澈,從高處淙淙流下,發(fā)出清脆的流水聲。(2)夜里獨臥閣上,枕席之下通宵潺潺的流水聲不斷絕,聽久了不禁悲從心起,這種情境令人覺得可愛罷了。(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盧叔武,范陽涿人。叔武少機悟,豪率輕俠,好奇策,慕諸葛亮之為人。為賀拔勝荊州開府長史。勝不用其計,棄城奔梁。叔武歸本縣,筑室臨陂,優(yōu)游自適。世宗降辟書,辭疾不到。天保初復征,不得已,布裘乘露車至鄴。楊愔往候之,以為司徒諮議,稱疾不受。肅宗即位,召為太子中庶子,加銀青光祿大夫。問以世事,叔武勸討關西,畫地陳兵勢曰:“人眾敵者當任智謀智謀鈞者當任勢力故強者所以制弱富者所以兼貧今大齊之比關西強弱不同貧富有異而戎馬不息未能吞并此失于不用強富也。輕兵野戰(zhàn),勝負難必,是胡騎之法,非深謀遠算萬全之術也。宜立重鎮(zhèn)于平陽,與彼蒲州相對,深溝高壘,運糧積甲,筑城戍以屬之。彼若閉關不出,則取其黃河以東,長安窮蹙,自然困死。如彼出兵,非十萬以上,不為我敵,所供糧食,皆出關內。我兵士相代,年別一番,谷食豐饒,運送不絕。彼來求戰(zhàn),我不應之,彼若退軍,即乘其弊。自長安以西,民疏城遠,敵兵來往,實有艱難,與我相持,農作且廢,不過三年,彼自破矣?!钡凵罴{之。又愿自居平陽,成此謀略。上令元文遙與叔武參謀,撰《平西策》一卷。未幾帝崩,事遂寢。世祖踐阼,拜儀同三司、都官尚書,出為合州刺史。武平中,遷太子詹事、右光祿大夫。叔武在鄉(xiāng)時有粟千石,每至春夏,鄉(xiāng)人無食者令自載取,至秋,任其償,都不計校。然而歲歲常得倍余。既在朝通貴,自以年老,兒子又多,遂營一大屋,曰:“歌于斯,哭于斯?!蔽菏赵鴣碓勚?,訪以洛京舊事,不待食而起,云:“難為子費。”叔武留之,良久食至,但有粟飧葵菜,木碗盛之,片脯而已。所將仆從,亦盡設食,一與此同。齊滅,歸范陽,遭亂城陷,叔武與族弟士遂皆以寒喂至斃。周將宇文神舉以其有名德,收而葬之。(選自《北齊書·盧叔武傳》,有刪改)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人眾敵者/當任智謀/智謀鈞者/當任勢力/故強者所以制弱/富者所以兼貧/今大齊之比/關西強弱不同/貧富有異/而戎馬不息/未能吞并/此失于不用強富也B.人眾敵者當任智謀/智謀鈞者當任/勢力故強者/所以制弱/富者所以兼貧/今大齊之比/關西強弱不同/貧富有異/而戎馬不息/未能吞并/此失于不用強富也C.人眾敵者當任智謀/智謀鈞者當任勢力/故強者所以制弱/富者所以兼貧/今大齊之比關西/強弱不同/貧富有異/而戎馬不息/未能吞并/此失于不用強富也D.人眾敵者當任智謀/智謀鈞者當任/勢力故強者所以制弱/富者所以兼貧/今大齊之比關西/強弱不同貧富/有異而戎馬不息/未能吞并/此失于不用強富也解析:選C?!叭吮姅痴弋斎沃侵\”與“智謀鈞者當任勢力”句意相承,故“勢力”后應斷開,排除B、D。畫波浪線部分之前,有“關西”這個地名,故“關西”與“大齊”是相對進行比較的,應在“關西”后斷開,排除A。故選C。1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古代任命或調任官職的詞語中,“征”是指征召出來任官;“拜”指授予官職。B.胡騎之法,指的是胡人的戰(zhàn)術。我國古代泛稱北方邊地與西域的民族為胡,后也泛指一切外國為胡。C.重鎮(zhèn),軍事上占重要戰(zhàn)略位置的城鎮(zhèn),也泛指在其他某方面占重要地位的城鎮(zhèn)。D.崩,即“駕崩”,又稱“崩殂”“山陵崩”,是對古代皇帝、大夫等人死亡的一種委婉說法。解析:選D。死,在古漢語里是有等級的,《禮記》中講,天子死叫“崩”,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祿”,庶人死叫“死”。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盧叔武不慕名利,淡泊功名。他曾放棄荊州開府長史職務返鄉(xiāng)居住,后來朝廷兩次征召他出來做官,他都以患病為由,不肯出仕。B.盧叔武富于謀略,善于謀劃。他曾勸說肅宗攻伐關西,認為齊國應該很好地利用自己強大、富庶的優(yōu)勢,來與關西相持,將敵人拖垮。C.盧叔武關愛百姓,樂善好施。他在故鄉(xiāng)有千石糧食,春夏之交時,讓鄉(xiāng)里沒有糧食吃的人自己去取用,秋收時,亦無需鄉(xiāng)人償還。D.盧叔武生活簡樸,飲食簡單。他招待來訪的魏收時,飯食僅僅只是小米飯、葵菜和幾片干肉,用來盛裝飯食的只是簡易的木碗。解析:選C?!扒锸諘r,亦無需鄉(xiāng)人償還”錯誤,由原文“至秋,任其償,都不計?!笨芍R叔武只是聽憑鄉(xiāng)人自行償還,而不計較多少,并非“無需鄉(xiāng)人償還”。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叔武歸本縣,筑室臨陂,優(yōu)游自適。世宗降辟書,辭疾不到。譯文:(2)魏收曾來詣之,訪以洛京舊事,不待食而起,云:“難為子費?!弊g文:答案:(1)盧叔武回到本縣,在緊靠池塘的地方建起房屋,悠然自得。世宗命人送來征召他的文書,他借口有病不去。(2)魏收曾來拜訪他,詢問洛陽的往事,不等吃飯就要起身告辭,說:“不想讓你破費?!北R叔武,是范陽涿地人。盧叔武年輕時機智穎悟,性格豪放直爽又樂于助人,喜歡奇妙的計策,仰慕諸葛亮的為人。擔任賀拔勝的荊州開府長史。賀拔勝不采用他的謀略,拋棄城池投奔梁。盧叔武回到本縣,在緊靠池塘的地方建起房屋,悠然自得。世宗命人送來征召他的文書,他借口有病不去。天保初年朝廷又一次征召他,他沒有辦法,穿著布衣坐著沒有帷蓋的車子來到了鄴。楊愔前去探望他,任命他為司徒諮議,他又以身體多病不接受。肅宗即位,征召盧叔武進宮擔任太子中庶子,加封銀青光祿大夫。肅宗拿時事來詢問盧叔武,盧叔武就勸說攻伐關西,并在地上畫出用兵布陣圖,說:“雙方人數(shù)相當就應使用計謀,計謀相當就應該使用勢力,所以勢力強大的國家能夠制服勢力弱小的國家,富庶的國家能夠吞并貧窮的國家。如今我們大齊同關西相比,強弱不同,貧富有別,卻征戰(zhàn)不停,不能吞并,其失誤之處在于不能運用強和富的優(yōu)勢。動用輕裝軍隊野戰(zhàn),勝敗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