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實治療團體輔導對受霸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輔導效果研究_第1頁
現(xiàn)實治療團體輔導對受霸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輔導效果研究_第2頁
現(xiàn)實治療團體輔導對受霸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輔導效果研究_第3頁
現(xiàn)實治療團體輔導對受霸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輔導效果研究_第4頁
現(xiàn)實治療團體輔導對受霸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輔導效果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現(xiàn)實治療團體輔導對受霸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輔導效果研究

一、受害者的心理特性“統(tǒng)治”是一個尚未引入的名稱。olveus(1991年)將統(tǒng)治定義為“向一個或更多的人展示他們的負面行為”。由此可知,霸凌并非為偶發(fā)事件,而是指長期性、且多次發(fā)生的事件。通常被霸凌的學生,會重復發(fā)生、并不只是一次地被欺負。此現(xiàn)象正逐漸地侵蝕校園,霸凌現(xiàn)象并非孩子成長的必經(jīng)過程,它對霸凌者本身、被霸凌者與旁觀者都造成了影響。孩子遭受霸凌,是不分年級和性別,亦不分時間與地點的。孩子與孩子之間經(jīng)常發(fā)生欺凌的言語和動作,這類校園同儕間的行為,殘酷地傷害到許多孩子的身心健康。霸凌意味著權力的不平等,若沒有成人妥善的介入與協(xié)助,很容易使霸凌現(xiàn)象成為校園的一種不良風氣,甚至有可能形成某些特定弱勢兒童因而產生反擊型霸凌行為的惡性循環(huán)。霸凌行為沒有一致性的定義,但大部分研究都同意霸凌行為是指個體被一個以上的同儕重復的給予負面的動作。霸凌者通常是有意要去傷害或使受害者痛苦,這些動作包含了身體的、口語的、心理上的攻擊,亦可區(qū)分為直接(如傷害身體)與間接(如社會孤立)的欺凌行為(Atlas&Pepler,1998;Batsche&Knoff,1994;Besag,1989;Olweus,1991)。邱珍琬(2001)綜合各派學者的定義,指出欺凌行為是“人與人之間一種長期、刻意重復的生理、心理暴力行為,牽涉的兩者間有明顯的權力不平衡”。若以霸凌者的角度論述,大部分的學者認為霸凌行為之成因是根源于欺凌者長期接觸的家庭,亦即霸凌行為是逐漸形成的,可能肇因于童年的教養(yǎng)經(jīng)驗,與家人的互動關系,父母的婚姻狀態(tài)等。另外霸凌行為常與性別、種族與社會文化因素相關,許多受害者與加害者之間往往熟識,家庭角色的改變、離婚造成的傷害、兒童受虐待、失業(yè)與種族緊張等皆為霸凌行為的重要因素(魏麗敏、黃德祥,2002)。至于霸凌者的特性較多具有高支配性,喜歡使用權力去控制或傷害他人,對人較缺乏同理心,但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霸凌者會表現(xiàn)出抑郁、不快樂且不喜歡學校(Slee,1993)。若依據(jù)受害者學的理論,國內學者認為被害者個人特質、生活方式暴露、日?;顒?、被害事件及被害者與霸凌者互動等,造成被害者受霸凌。受害者的特質包括長相奇特、喜愛挑釁他人,甚至功課特別好或受老師寵愛的學生都可能遭到霸凌。其中最典型的受霸凌者特征則是孤獨、懦弱、焦慮、敏感、與團體之多數(shù)人不一樣、低自尊、缺乏自信、自我價值感低落、高沮喪、高焦慮、時常感到不快樂、呈現(xiàn)出不安的神態(tài)、無能、較為敏感、內向,以及在校顯得孤獨、沒有朋友,等等。一些研究顯示,若學童表現(xiàn)出焦慮、不安或社會孤立,就容易成為被欺負對象(Duncan,1999)。長期被霸凌的受害者功課會退步,感受到學校情境的威脅,因此對學校具有不安全感,不太能相信學??梢詤f(xié)助其解決問題,造成他們出現(xiàn)以下種種狀況:低自我概念,容易沮喪、膽小、謹慎小心、害羞,遇事情不是左右為難就是反應過度,更嚴重者可能導致患有憂郁癥并自殺(引自Smith&Sharp,1994)。相關研究則歸納出被霸凌者許多不同于一般受害者的心理特征:例如高焦慮、感到不快樂、比較不安、無能、較為敏感、內向;學校生活痛苦、緊張,沒有安全感,而且被同儕排斥,時常獨自玩耍,也沒什么朋友;感到孤獨以及寂寞(Duncan,1999)。至于何種方式對這類族群是有幫助的呢?在Yalom將團體治療交互作用的“療效因子”(therapeuticfactors)中曾提到團體凝聚力,指的是成員體驗到一種“大家在一起”的感覺,有被接納及不再和旁人隔離開來的感覺(Yalom,1995),從團體中感受到安全感,進而通過成員間的相互支持與分享,經(jīng)由彼此的互動與回饋提升成員的自我概念及情緒穩(wěn)定,因此本研究就試圖通過團體諮商介入,以改善其被霸凌帶來的負面影響。Glasser所創(chuàng)的現(xiàn)實治療法是以當事人的主觀世界為治療核心的諮商法,并在學校和機關團體中漸漸興起。許多研究顯示它是一個有效的策略,Glasser強調人是有能力“控制自己”,并控制或改變發(fā)生在生活中的事件的,他認為用溫暖、接納和非懲罰性的方式,可以幫助案主清楚察覺到現(xiàn)實生活中是否有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幫助輔導個案去面對現(xiàn)實的世界,而不是去否決現(xiàn)實世界的存在,以改善目前的困境,并讓其能選擇更好的生活方式和態(tài)度(張傳琳,2001;劉焜輝,1987)。目前,現(xiàn)實治療已被認為在很多應用層面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模式。國內外許多研究學者發(fā)現(xiàn),以現(xiàn)實治療理念進行團體諮商之輔導效果已被肯定。在國外方面已經(jīng)有許多的實證研究顯示出現(xiàn)實治療的具體的輔導成效(Block,1995;Cannon,1993;Harris,1996;Punt,1995),其應用效果與價值更為人所肯定;在國內進行治療團體之研究也頗為普遍,目前被廣泛性的運用在學校輔導、危機處理、矯治與復健、社區(qū)發(fā)展等領域,且在自我概念、行為與適應問題、情緒困擾及犯罪矯治方面都有良好的處遇效果,但針對受霸凌的處遇并未出現(xiàn)相關研究(注:處遇是指通過服務和治療幫助案主能有效面對困境)?;谏鲜鲈?研究者希望能將現(xiàn)實治療的理念通過團體的進行所形成之團體動力,營造共融的關系,進而讓受霸凌者能學習到一些有助于問題解決與增進其生活適應的行為模式,借以降低憂郁情緒,并將其運用在生活之中。二、正式研究的基本概念本研究采取等組前后測之準實驗設計,研究分實驗組、控制組兩組,兩組均于團體前進行前測測量。進入團體諮商之后,實驗組10人,每周接受3.5小時,總共5周之現(xiàn)實治療團體諮商方案。另外10人的控制組,則未接受任何團體治療處理,并同時于團體結束后當周進行后測測量。本研究采取準實驗設計(Quasi-ExperimentalDesigns),于團體諮商進行前,兩組成員皆接受“青少年學生憂郁篩檢量表”之成績?yōu)榍皽y;于團體進行至最后一周時,兩組成員均接受“青少年學生憂郁篩檢量表”之成績?yōu)楹鬁y;于團體結束后一個月,兩組進行追蹤測,并取得成員在團體回饋方面的訪談資料。研究設計見表1。本研究之正式受試對象為曾被霸凌所造成自我概念低的初中生,由于團體有特定之主題,且事關敏感,研究者采取立意抽樣的方式,以臺灣某初中20名受霸凌學生為研究對象。招募成員過程是先由研究者召集該校輔導老師所推薦的學生,再向他們說明本研究的目的、實施過程及在決定研究對象之前會進行“欺凌被害經(jīng)驗量表”、“青少年學生憂郁篩檢量表”的施測,并以此為依據(jù)來確定最后的研究對象。1.欺凌被害經(jīng)驗量表。該表乃黎素君(2005)所編制,雖為小學版,但經(jīng)專家學者評估后亦能運用于初中生。此量表共得到16個題目,采四點量表計分,因素一命名為“戲謔性受害”,特征值為5.949,變異數(shù)百分比為37.180,信度系數(shù)為.9159。因素二命名為“侵犯性受害”,特征值為2.349,變異數(shù)百分比為14.680,信度系數(shù)為.6501。2.青少年學生憂郁篩檢量表。該表為張高賓(2009)所編制,共有五個分量表,分別為憂郁煩躁情緒、無望、自尊和認知功能低、身體報怨與反應遲滯、品性與人際問題等分量表,題目共計34題,采四點量表計分。五個分量表其內部一致性信度介于.613至.904之間,各分量表的重測信度系數(shù)介于0.68至0.98之間,總量表的重測信度系數(shù)為0.90。效標關聯(lián)效度分別是.388及.680,總變異量約43.36%。3.團體領導者。本團體方案領導者即為研究者本身,研究者曾修讀或參加與現(xiàn)實治療有關的訓練,在輔導實務工作中,能將現(xiàn)實治療的精神與做法帶入個別諮商,并接受督導,使得對于現(xiàn)實治療諮商在進行時能夠有效運用。4.正式團體方案。正式團體方案是經(jīng)過前導性研究修正而成的團體方案,如表2所示,目標為協(xié)助被霸凌初中生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運用WDEP的概念于現(xiàn)實治療團體中,借以提升其自我概念及降低憂郁情緒,并將其運用在生活之中。(四)統(tǒng)計學處理及考驗本實驗結果所得到各項資料系以SPSS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處理,并分別進行敘述統(tǒng)計、單因子共變量分析或進行約翰遜-內曼統(tǒng)計考驗。本研究以α為.05的顯著水平。三、焦慮篩檢量表及其他量表的共變量分析?!扒嗌倌陮W生焦慮實驗組與控制組受試者,在“憂郁篩檢量表之各分量表”前、后測得分之平均數(shù)與標準差得分情形如表3所示。實驗組受試者在“憂郁煩躁情緒”、“無望”、“自尊和認知功能低”和“品性與人際問題”等各分量表的常態(tài)性檢定的檢驗值均大于.05(p>.05),未達顯著差異,顯示在“憂郁篩檢量表”與“憂郁煩躁情緒”、“無望”、“自尊和認知功能低”和“品性與人際問題”等各分量表得分符合常態(tài)分布基本假定。“身體抱怨與反應遲滯分量表”常態(tài)性檢定的檢驗值小于.05(p<.05)另以無母數(shù)統(tǒng)計處理。在回歸系數(shù)同質數(shù)檢驗中“憂郁煩躁情緒”分量表(F=.061,p>.05)、“無望”分量表(F=.494,p>.05)、“自尊和認知功能低”分量表(F=1.599,p>.05)、“身體抱怨與反應遲滯”分量表(F=2.465,p>.05)和“品性與人際問題”分量表(F=1.043,p>.05),可看出兩組受試者在“憂郁煩躁情緒”、“無望”、“尊和認知功能低”、“身體抱怨與反應遲滯”和“品性與人際問題”等分量表未達顯著,表示組內回歸線均平行,符合組內回歸系數(shù)同構型的基本假定,故均可進行共變量分析。兩組受試者在“憂郁篩檢量表之各分量表”前測與后測之間的得分差異,所進行的單因子共變量分析檢驗,“憂郁煩躁情緒”分量表之后測主要效果(F=16.231,p<.05)、“無望”分量表之后測主要效果(F=18.824,p<.05)、“自尊和認知功能低”分量表之后測主要效果(F=7.916,p<.05)和“品性與人際問題”之后測主要效果(F=9.925,p<.05)均達到顯著,表示在實驗處理后,實驗組成員在“憂郁煩躁情緒”、“無望”、“自尊和認知功能低”與“品性與人際問題”上有立即的輔導效果。在“身體抱怨與反應遲滯”分量表之后測主要效果(F=1.504,p>.05)未達顯著,即實驗組成員在實驗處理后的“身體抱怨與反應遲滯”分量表上無立即輔導效果。另“身體抱怨與反應遲滯分量表”無母數(shù)分析考驗,將前測分數(shù)的影響去除之后,實驗組在“身體抱怨與反應遲滯”分量表之后測效果未達顯著(Z=-.964,p>.05)。實驗組與控制組受試者,在“青少年學生憂郁篩檢量表之各分量表”前、追蹤測之平均數(shù)與標準差得分情形如表4所示。先進行實驗組與控制組受試者在“憂郁篩檢量表之各分量表”前測與追蹤測得分之常態(tài)性檢定與回歸系數(shù)同構型檢驗,兩組受試者在“憂郁煩躁情緒”、“無望”、“自尊和認知功能低”、“身體抱怨與反應遲滯”和“品性與人際問題”等分量表的常態(tài)性檢定的檢驗值均大于.05(p>.05),未達顯著差異,顯示“憂郁煩躁情緒”、“無望”、“自尊和認知功能低”、“身體抱怨與反應遲滯”和“品性與人際問題”等分量表得分符合常態(tài)分布基本假定。兩組受試者在回歸系數(shù)同質數(shù)考驗中“憂郁煩躁情緒”分量表(F=1.723,p>.05)、“無望”分量表(F=.273,p>.05)、“自尊和認知功能低”分量表(F=.051,p>.05)、“身體抱怨與反應遲滯”分量表(F=.603,p>.05)和“品性與人際問題”分量表(F=.526,p>.05),可看出兩組受試者在“憂郁煩躁情緒”、“無望”、“自尊和認知功能低”、“身體抱怨與反應遲滯”、“品性與人際問題”等各分量表未達顯著,表示組內回歸線均平行,符合組內回歸系數(shù)同構型的基本假定,故均可進行共變量分析。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憂郁篩檢量表之各分量表”前測與追蹤測之間得分差異,所進行的單因子共變量分析檢驗,實驗組與控制組在“無望”分量表之追蹤測主要效果達顯著(F=7.052,p<.05),即實驗組成員在實驗處理后在“無望”分量表上具有延宕的輔導效果。在“憂郁煩躁情緒”分量表之追蹤測主要效果(F=2.425,p>.05)、“自尊和認知功能低”分量表之追蹤測主要效果(F=.022,p>.05)、“身體抱怨與反應遲滯”分量表之追蹤測主要效果(F=.217,p>.05)與“品性與人際問題”(F=4.418,p>.05)分量表之追蹤測主要效果,均未達到顯著,表示實驗組成員在實驗處理后在“憂郁篩檢量表”與“憂郁煩躁情緒”、“自尊和認知功能低”、“身體抱怨與反應遲滯”、“品性與人際問題”分量表上無延宕的輔導效果。四、關于討論和提案(一)討論1.wep的實驗與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治療團體諮商能有效提升受試者的學校自我,并減低受試者之“憂郁煩躁情緒”、“無望”、“自尊和認知功能”。研究者分析其可能的原因認為:(1)團體成員有認同感和共同努力的目標,而且成員能以接納和支持的態(tài)度鼓勵彼此,增強成員間的凝聚力,也增強了計劃執(zhí)行的動力。(2)以WDEP為主軸的團體設計,從第二次團體開始,便一再定計劃、評估與修正,使其計劃有效且更具體和可行,并通過實際的執(zhí)行計劃,以及每周的評估檢驗,達到所設定的目標,讓實驗組成員能有效地通過行動達成目標,降低其憂郁情緒。(3)現(xiàn)實治療法中假設大腦是一個選擇系統(tǒng),所有的行為都是系統(tǒng)選擇用作滿足心理及生理需要的,因此Glasser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在現(xiàn)實治療法中加入選擇理論,認為人當選擇該行為能滿足人類的需求時,則為有效控制(張傳琳,2003)。因此,本研究團體在運作時,領導者經(jīng)常給予成員正向的回饋與鼓勵,同時也設計了成長手冊,針對成員良好的表現(xiàn),如:準時參與團體、執(zhí)行計劃等則予以增強,鼓勵了成員積極投入團體的活動與策略,看到自己所選擇的行為有效性的影響,借此增加其成功經(jīng)驗,使得被霸凌的創(chuàng)傷,所造成之缺乏自信、恐懼、沮喪的情緒逐漸降低。2.未被重視的社會信任本研究驗證現(xiàn)實治療團體諮商能減低和降低其“無望”。從研究結果分析可能原因如下:(1)在團體過程中,通過方案循序的訂定計劃、評估和執(zhí)行,雖然成員在團體初期會有些不安或逃避,但當團體中領導者與成員之間建立起了共融關系,展現(xiàn)出了真誠、同理和支持的態(tài)度時,成員從中體驗并累積了成功經(jīng)驗,進而改善其自我概念,促進了其個人的成長。劉焜輝(1987)認為共融關系若能貫徹整個治療過程,使成員體驗到被了解與被關懷,減少由基本需求沒有滿足所引起的痛苦,將能建立對領導者的信任和產生愿意改變自身行為的動機。(2)Yalom認為團體同構型高,成員在看到有著相同困擾的其他成員能夠了解其感受,且看到大家在團體中為此努力時,會對團體和自己更具希望感,且每個人有自我認同的心理需求,其內在成長的力量激發(fā)其個人努力爭取成功的認同(succes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