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淺談城市立交橋景觀的塑造
這座橋是人類古老的創(chuàng)造,是與河流和水有關的產(chǎn)物。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橋的功能也在不斷地擴充與演進,在科學技術高度發(fā)達的現(xiàn)代社會,立交橋成為閃耀著設計者與建造者勞動智慧光芒的現(xiàn)實創(chuàng)造?,F(xiàn)代化的立交橋不僅解決了城市道路交通的問題,而且裝點和烘托出現(xiàn)代城市的宏偉與壯觀,并逐步成為城市景觀和風貌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城市的建設和發(fā)展。然而,當一圈又一圈的環(huán)線與干道縱橫貫通,數(shù)不勝數(shù)的立交橋一座座拔地而起時,那些一度頗為引人注目、都市人引以為豪的立交橋之弊端也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巨大的空間,令人生畏的尺度,缺乏文化的鋼筋混凝土叢林以及嘈雜的車流人群讓人們頭痛不已,于是規(guī)劃者開始思索如何將現(xiàn)代文明的便利與被立交橋侵占的城市生活有機地融合起來。近幾年,成都市在這方面做出了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探索。1跨線立交橋下的人文關懷成都市二環(huán)路始建于1994年,當時全長28km的二環(huán)路只有6座立交橋,大規(guī)模修建立交橋則是2002年建成的三環(huán)路工程,全長51km的三環(huán)路上共有各類立交橋22座。此外近年來成都市還在一環(huán)路和其他重要交叉道口修建了數(shù)座立交橋,特別是2006年啟動的“二環(huán)路改造工程”又在二環(huán)路重要交叉道口新建了11座跨線立交橋。屆此,成都市依托3條環(huán)線與放射狀干道形成了立體交叉的道路交通網(wǎng)絡。當一圈又一圈的環(huán)城玉帶以及如寶石般鑲嵌其上的一座座立交橋加快著成都人邁向現(xiàn)代化的步伐時,立交橋也悄然地改變了蜀人悠然自得的生活,于是懷舊的情結與立交橋下那巨大的空間找到了契合。2002年1月,老成都民俗公園建成開放,它是成都市第一個利用城市立交橋下空間修建的主題公園。昔日立交橋下藏污納垢之地被改造成為有形象、有品位的展現(xiàn)老成都鄉(xiāng)風民俗與歷史文化的旅游休閑場所。一個令當今世人頭痛的難題被蜀人以幽默的造型完美地消解,地域文化的保護與城市化進程這一不可回避的矛盾在這里得到有機地融合。2“化衣”,打造低熱值高段在保留歷史、存檔歷史的強烈意識下打造的老成都民俗公園的示范效應下,成都掀起了為立交橋穿文化衣,打造橋下主題公園的熱潮。蘇坡立交橋、羊犀立交橋、磨子橋立交橋、雙林路立交橋、營門口立交橋、金牛立交橋、成渝立交橋、雙流跨線橋、沙灣立交橋、雙楠立交橋、紅牌樓立交橋等一系列立交橋的環(huán)境文化藝術工程相繼完工,在現(xiàn)代化的車水馬龍包圍之中,一座座“橋下園”脫穎而出。2.1年1月建成開放老成都民俗公園位于成都市武侯區(qū)人民南路與二環(huán)路交叉的立交橋下,公園占地面積3.3萬m2,其中綠地面積2萬m2,2002年1月建成開放。老成都民俗公園以現(xiàn)代化的立交橋橋下空間為依托,通過雕塑、浮雕、彩繪等藝術手法,刻畫出老成都的墻垣城樓、橋梁古渡、茶館民居、會館公所、老街小巷、寺廟古跡、方言諺語以及市井民風等民俗。栩栩如生的雕塑,古色古韻的浮雕與詩詞鐫刻,訴說著老成都人昔日的市井風情與古老城市的滄桑變化。2006年1月老成都民俗公園改造工程竣工,改造后的公園主要分為五大區(qū):(1)板形橋墩上的淺浮雕塑老橋老街區(qū)位于立交橋人南路引橋下,以浮雕墻和中央一道“T”形小溪為構圖中心。橫跨“小溪”的9座仿古小橋,分別再現(xiàn)了古老成都的萬里橋、青石橋、臥龍橋、錦江橋、萬福橋、南河浮橋等老橋文化;板形橋墩上的淺浮雕則重現(xiàn)了成都老街老建筑的風貌,有鼓樓街、桂王橋街、暑襪街、府南街、寬巷子、同仁路、古城墻、春熙路大舞臺等幾十幅。這些老橋老街相互呼應,游人仿佛徜徉在老成都的市井風情之中,而矗立在這一景區(qū)中的“為國求賢”牌坊,則追懷著不幸被拆除的舊皇城南門一帶的繁華往昔(圖1)。(2)老成都市民民俗風情民俗文化雕塑休閑區(qū)位于主橋跨下,中心有一小水池,池中立方體四壁鐫刻有秦、漢、清、現(xiàn)代4個時期的4幅成都城池圖,展示著成都這個2000多年來不曾異名的城市的歷史發(fā)展脈絡。中心兩側是裝飾成書軸式樣的“老成都通鑒”矮石墻,矮墻長約20余米,其上以文字和圖畫的方式鐫刻著老成都的民俗風情、民間俚語等內(nèi)容,如喝蓋碗茶、逛集市、坐滑竿、抬轎子、乘涼、娶媳婦、回娘家、看燈會等。主橋跨下細高的方形橋墩被裝飾成飛檐翹角的墻柱,墻柱四面撰寫有從南北朝至明清歷代名家描寫成都的詩文名篇,有盧思道、李白、杜甫、李世民、劉禹錫、李商隱、陸游、蘇軾、司馬光、陳南賓、楊慎、吳偉業(yè)、楊燮等23位名家的詩文32篇。景區(qū)中還散置有13處1:1大小的青銅人物雕塑群,雕塑選材于老成都市民生活或某一熟悉的生活場景的瞬間,如拉大鋸、推雞公車、配鑰匙、轉糖畫、唱竹琴、掏耳朵、看西洋鏡、滾鐵環(huán)、提茶壺、玩陀螺、斗雞、打彈子、玩彈弓等。這些栩栩如生的塑像與展示老成都市井風俗的石墻一起,散發(fā)出濃郁的地域風格與生活氣息,形成了一幅幅生動、幽默、古樸的老成都市井風情畫卷(圖2)。(3)藝術走廊圖7傳統(tǒng)手工藝作坊區(qū)位于立交橋二環(huán)路引橋下,又名老成都藝術走廊,藝術走廊以街坊的形式形成一個旅游商業(yè)與民俗休閑的活動區(qū),游客或欣賞古玩字畫,或購買根雕奇石,在這里民間工藝商品與四合院、茶館、長條凳一起述說著老成都天井里的故事。(4)主題造園人南立交是典型的苜蓿葉型立交橋,其4個巨大的耳形綠地分別以4條成都老街為主題造園,每園的入口處都立有一塊景石標牌,上面分別刻有柳蔭街(柳)、芙蓉街(芙蓉)、林蔭街(槐)、桂花街(桂花)4條老街街名,各園以老街名所對應的植物為特色造景,園區(qū)內(nèi)還點綴有記載著這些街道歷史故事的園林建筑、景觀小品等。(5)板形橋墩、板形橋墩在苜蓿葉立交橋的4條匝道下是管理用房、衛(wèi)生間與健身活動區(qū),板形橋墩仍被裝飾為帶飛檐翹角的墻柱,墻面是由藝術院校學生創(chuàng)作繪制的一組反映市井生活的淺灰色壁畫。橋墩之間列置有大眾健身器材,為社區(qū)體育活動提供了室外活動空間與設施。2.2觀眾數(shù)字納入“品牌形象”,傳承民族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川劇藝術長廊位于成都西大門外三環(huán)路與新成溫路交叉的蘇坡立交橋橋下,公園占地面積18萬m2,其中綠地面積12萬m2。川劇藝術長廊公園以宣傳、展示川劇文化為主題,通過彩繪川劇臉譜、線刻舞臺速寫以及經(jīng)典劇目浮雕等藝術形式,凸現(xiàn)了鮮活詼諧、艷麗華美的川劇文化,為宣傳介紹川劇常識,傳承民族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嘗試。公園主要分為川劇文化簡介區(qū)、戲臺區(qū)和川劇臉譜長廊區(qū)。(1)《劇》一單段是“百戲臺”,是測定本川劇文化簡介區(qū)位于主橋跨之下,也是全園的中心景區(qū)。該區(qū)圍繞3根12m高的主跨橋墩筑“壇”,柱墩從頂?shù)降撞世L川劇臉譜圖案,而直徑11m的圓壇上刻有100個川劇劇目,俗稱“百戲臺”;百戲臺中央的臥碑上,鐫刻有介紹川劇簡史的千字文——《川劇古今記》。在圓壇內(nèi)圈的斜面上,刻有介紹川劇文化的常識和32幅川劇舞臺速寫,如介紹唱腔常識的“昆、高、胡、彈、燈”,角色常識的“生、旦、凈、末、丑”,臉譜常識的“紅、黃、藍、白、黑”,表演常識的“手、眼、身、法、步”,以及《白蛇傳》、《拾玉鐲》、《秋江》、《長坂坡》、《八郎回營》等名段速寫;在外圈的斜面上,則排列著經(jīng)典川劇的漢白玉浮雕,有《鴛鴦譜》、《拉郎配》、《鳳儀亭》、《責夫點將》等16出(圖3)。(2)“音樂劇”壁畫百戲臺南北兩側的引橋下,各有兩條長約100m的臉譜長廊。橋下28根柱墩上裝飾著56幅形象各異的川劇人物彩繪臉譜,這些色彩鮮艷明快的浮雕彩繪臉譜每幅高約2m,整齊排列,蔚為壯觀,形成色彩鮮明的“川劇臉譜長廊”(圖4)。(3)天氣形貌、天臺形“雙墻”空間飾物在兩條臉譜長廊的端頭,設有4個對稱的小戲臺,寓意“唱、念、做、打”。各戲臺兩側立柱上鐫刻著以劇目、曲牌等梨園內(nèi)容撰寫的楹聯(lián),臺沿飾長卷川劇浮雕。臺前有一小看場,場中地面飾有花崗巖芙蓉花浮雕,場地四周由雕欄圍合,并行的戲臺間有兩座景觀旱橋跨越綠地以連接兩個看場,在連接4個小戲臺的通道地面上飾有16幅梅、蘭、竹、菊的花崗巖浮雕。古韻悠悠的川劇長廊不但為戲曲愛好者們提供了一個自娛自樂的場所,更為弘揚與傳承傳統(tǒng)民族文化架起了一座橋梁,在這現(xiàn)代化包圍中的梨園圣殿里,宣傳和展示著川劇文化不朽的魅力。2.3磨子橋橋文化景觀工程磨子橋立交橋位于成都市南門外的紅星路與一環(huán)路交叉處。清道光年間曾在此建橋,橋下有水碾(俗稱磨子),橋面刻有磨槽花紋,故而民間以磨子橋相稱。20世紀六七十年代,此處填河拆橋修筑了一環(huán)路,從此橋不存,僅余地名。磨子橋立交的文化景觀工程,以古老的“磨子”文化來裝飾該立交橋,并藉此來恢復城市的記憶與地域文化特色。整個跨線橋以青、灰兩色為基調(diào),橋板側面飾以水擊車輪的圖案紋飾;橋墩柱基裝飾為水車輪的造型,墩柱四周繪以激流圖案,梁頭則飾以水磨槽;引橋兩側的楔形擋墻上鐫刻有淺浮雕《磨子橋記》,并用推雞公車、擔擔子的農(nóng)夫、水磨等生活氣息濃厚的畫面或有關磨子的諺語,形象地介紹了與“磨子”有關的生產(chǎn)、勞作場景,以及在逝去不遠的歲月里人與“磨”的生活演繹。磨子橋立交橋的文化景觀以古意濃郁的石磨造型及其相關的歷史典故巧妙地運用在立交橋的景觀建設上,為這座置身于成都IT商圈的現(xiàn)代化橋梁增添了幾分歷史滄桑與懷舊情懷,喚起了人們對都市往昔的記憶。2.4主橋橋板裝飾營門口立交橋位于成都西北部的營門口路與二環(huán)路交叉處。營門口在三國時期曾是諸葛亮北伐中原時的屯兵之地,“營門”之稱由此而來。該橋的文化景觀工程即從“營門”的概念中提煉得來。營門口立交橋的主橋跨被裝飾成“營門”的造型?!伴T框”是利用主橋跨兩端橋墩的側立面與橋板側面裝飾而成,造型為古兵器——戈,兩戈相對恰似營門列帳;橋板側面與橋上欄桿則飾為大門之月梁,并繪以漢代紋飾。這一造型恰恰暗合中國古建“柱—梁—枋”的結構原理,而橫空而出的“戈”正是漢代建筑之大雀替的化身。立交橋緊臨老成灌路兩側的門形橋墩之中,裝飾有兩尊威風凜凜的“門神”以渲染營門之氣氛,而兩側引橋的其他橋墩則都裝飾成繁體的“門”字造型(圖5)。營門口立交橋通過“營門”造型、門神形象以及“門”字形的設計,把“門”的內(nèi)涵與造型完美地體現(xiàn)在現(xiàn)代化的立交橋上,突出了門的概念與營門口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該橋根據(jù)地理民風、歷史故事等元素,從文化景觀的角度將營門口立交橋塑造為一座巨大的“古今之門”,車行橋下,營門洞開,恍入蜀國軍營。2.5“光”—羊犀科技長廊公園公園地處成都西郊三環(huán)路羊西線立交橋下,由橋外區(qū)和橋下區(qū)兩部分組成,總面積5.5萬m2,其中橋外綠地1.8萬m2,橋下綠地2萬m2。公園以“科技之光”為主題,意在回顧科技發(fā)展歷程,引領未來發(fā)展的方向。該文化景觀工程利用不銹鋼等現(xiàn)代建筑材料,在立交橋下、綠地中央構筑了體現(xiàn)科學技術的雕塑、大門、柱飾等小品。如環(huán)繞圓形橋墩的DNA雙螺旋結構、原子核雕塑、火箭衛(wèi)星,以及用不同顏色寓意歷史、現(xiàn)代與未來的三重大門等,并運用聲、光、電現(xiàn)代科技和藝術手段,圍繞“科技發(fā)展”的主旋律,以三環(huán)路方向為景觀軸,依次展開科學技術的古代篇、現(xiàn)代篇、未來篇,體現(xiàn)了科技與現(xiàn)代、歷史與未來的“科技之光”主題。3橋體環(huán)境設計立交橋的形式受功能要求與其所在區(qū)域環(huán)境的影響而造型各異,有的簡潔明快,線條流暢,有的結構復雜,曲折蜿蜒,與此相應,立交橋橋下空間也是各具特色,千變?nèi)f化??偟膩碚f成都市立交橋橋下造園大致可分為兩類:互通式立交橋橋下園與跨線型立交橋橋下園?;ネㄊ搅⒔粯虻闹饕煌性?、3層的高架橋上,地面主要是自行車道、人行道及部分車行道。這種立交橋占地面積廣,橋下造園的施展空間較大,游人進出橋下園亦較方便,且游人主要集中在清晨與傍晚集中使用,正好避開了交通與污染的高峰時段。在具體的造園中,高架橋下往往布置為游憩設施或建成旅游商鋪,匝道圍合處則以綠地的形式配合立交橋的立意形成主題游園??缇€型立交橋,多由原平交道口改擴建而成,其用地局促,橋下車流人流混雜,一般沒有可供游憩利用的空間。造園中,主要運用裝飾或環(huán)藝等手段對橋體本身進行創(chuàng)意設計,如磨子橋立交橋、雙林路立交橋、營門口立交橋等。無論哪種類型的橋下園,在進行橋下環(huán)境設計時,首先要了解該立交橋所處的地域文化背景,確立該橋環(huán)境設計的主導思想和要表現(xiàn)的主題;其次是詳細調(diào)查橋下空間特點,挖掘出每座橋的個性所在,并進一步設計出需要著力渲染的部位與細節(jié)。3.1成都市對策的配套工程組合造園之始,意在筆先。在新一輪的成都市城市發(fā)展總體規(guī)劃中,挖掘成都地域文化特色,構筑現(xiàn)代城市風貌成為未來成都市景觀建設的主旨;而研究立交橋所在區(qū)域蘊含的歷史文化積淀,立足現(xiàn)實,關照歷史則成為立交橋環(huán)境風貌和空間藝術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在老成都民俗公園巨大成功的帶動下,成都人激發(fā)出更多的創(chuàng)作欲望,在隨后的“三環(huán)路工程”、“二環(huán)路改造工程”等大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決策者們前瞻性地將現(xiàn)代城市文化建設的理念融入基礎設施建設中來,在道路的基建工程之外配套了綠化工程、光彩工程、環(huán)境文化藝術工程等系列措施。這些配套工程交相輝映,不僅從技術上更為科學地解決了城市的交通問題,更為成都市的環(huán)境美化、展示城市文化特色、塑造城市形象做出了創(chuàng)造性的努力。一座座披上文化衣的立交橋不僅在環(huán)境風貌與空間藝術上體現(xiàn)了自然景觀與人工景觀的交融,更融匯了歷史與未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碰撞與延續(xù),創(chuàng)造性地展示了成都歷史文化特色與現(xiàn)代城市風貌的有機結合。3.2兩水—精在體宜立交橋橋下結構暴露,柱網(wǎng)林立,往往給人凝重局促之感,加之橋下空間遮天蔽日,雨露不滋,綠化植物難以存活,橋下遂成藏污納垢的不毛之地,雖地處鬧市,卻是人跡罕至的都市死角。針對立交橋下這些特點,并汲取北京、上海等地橋下綠化的經(jīng)驗教訓,成都市立交橋園林景觀建設因地制宜,循理造園,將立交橋用地分為兩大空間區(qū)別對待,即橋外區(qū)與橋下區(qū)。3.2.1景觀與藝術的融合橋下區(qū)立地環(huán)境惡劣,植物難以生長,即便成活,亦難有很好的生態(tài)效益與景觀效果。鑒于國內(nèi)外立交橋下綠化不理想的教訓,成都市改變思維,轉而在橋下空間尋求城市文化與環(huán)境藝術的契合。橋下設計針對橫梁、墩柱、橋梁主體、橋梁欄桿等構筑物,采用彩繪、燈光渲染等藝術裝飾手法,突出表現(xiàn)橋梁的線型、高架的身姿等優(yōu)美造型;同時還利用浮雕、鏤刻、裝飾板材等多種手法裝飾墩柱、橫梁等突兀且景觀不佳的結構部件;橋下空間則圍繞文化主題布置雕塑、小橋、亭廊等園林小品,形成新穎別致的橋下景觀。(1)柱底、柱身和柱帽立交橋下總是柱網(wǎng)林立,這些與人最為接近的墩柱往往粗笨單調(diào),無論攀援綠化植物,或是燈光渲染,都難以改變其混凝土叢林的形象,但從柱礎、柱身到柱帽卻歷來都是建筑師與美術家們施展才華的地方。針對不同類型的立交橋柱墩(圖6~12),成都人創(chuàng)造出了數(shù)不清的美化形式,柱礎通過實物或描繪得以強調(diào),柱身成為展現(xiàn)主題內(nèi)容的絕好畫面,而柱帽或飛檐翹角或柳絲扶壁。穿上這樣的“文化衣”,原本灰色的空間與生硬的線條蕩然無存,夜幕里,在景觀照明的渲染下,一座座橋墩次第展現(xiàn),誰能想象這是在立交橋下呢?(2)角墻和三角墻跨線橋的引橋兩側往往會形成一個楔形的擋墻,無論是沿橋側輔路行進,還是在橋下穿行,這塊三角墻都是設計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在立交橋文化景觀改造工程中聰明的成都人將這塊灰色的水泥墻變成了展現(xiàn)城市文化歷史的藝術墻,滿布其上的浮雕、彩繪述說著成都人古往今來的風俗民情與發(fā)展變化(圖13)。(3)橋板及其施工建筑橋板是橋梁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橋板與其上的欄桿和其下的橋洞共同構成了橋的跨越造型,是橋的靈魂所在。橋板寬大厚實,弧線優(yōu)美,但從景觀角度考察,更關注的是橋板側壁、護欄以及梁頭等側立面的視覺效果。同時,線性的橋板側面、護欄等通常也是景觀照明重點渲染的地方,夜幕下通過裝飾光帶,能勾勒出立交橋的整體輪廓,以顯示出整座立交橋的風貌與氣勢(圖14、15)。3.2.2中橋外區(qū)橋外區(qū)主要指立交橋用地范圍內(nèi)除去道路、橋下區(qū)以外的用地,在成都市立交橋景觀建設中橋外區(qū)主要以綠地的形式進行美化。立交橋綠化與其他園林綠化不同,有其自身規(guī)律,成都立交橋園林綠化經(jīng)過多年的探索,總結出“橋身鑲邊、橋外栽樹、橋下種草”的多層次、多景觀、多功能的綠化模式,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成都市立交橋綠色風景線。(1)喬、灌、草多層混交群落結構所謂生態(tài)的景觀,必須建立在植物健康的生長基礎之上。成都市立交橋在綠化美化的同時充分考慮到立交橋尺度大、養(yǎng)護困難等問題,大量使用了海桐、南天竹、八角金盤、十大功勞、龜背竹、麥冬等抗性強、易管理的園林植物,同時運用植物群落生態(tài)學的基本原理,營造喬、灌、草多層混交群落。如人南立交區(qū)綠化,幾個代表性的群落結構如下:雪松(香樟)+紅楓+杜鵑(小葉女貞)+溝葉結縷草(Zoysiamatrella);銀杏(欒樹)+天竺葵(櫻花)+南天竹(火棘)+小葉女貞+麥冬;四季楊(刺桐)+十大功勞(木本繡球)+月季+混播草坪。(2)促進人的尺度綠化單一功能的立交橋,人們只能在車內(nèi)動態(tài)地觀賞到橋外大尺度的園林綠化景觀,而成都市所打造的立交橋橋下游憩地,除了橋上車行時的動態(tài)觀賞外,還有橋下游人的靜觀游賞。因此在營造成都市立交橋綠地景觀時,除了橋外以大尺度的植物體型、大面積流線型花壇等勾勒出道路兩側的天際線與立交橋的輪廓等景觀外,還充分考慮了橋下的彩葉灌木帶(南天竹、紫葉小檗、金邊吊蘭等)、花帶(三色堇、鳶尾等)、盆花組合(羽衣甘藍、矮牽牛)、草坪等營造宜人尺度的綠化景觀。在立交橋平面綠化的基礎上,成都市還進一步采用爬山虎、常春藤、油麻藤(Mucunasempervirens)等攀援植物進行立體綠化。不少立交橋上,還嘗試著采用“光彩工程+懸垂植物”的綠化方式,在護欄外側懸掛種植槽,種植紅刺梅、紅花忍冬、迎春、天門冬等不同色彩、不同落葉習性的懸垂植物,并間隔安裝吊燈,以減少立交橋高大的橋體和粗壯的立柱對底層行人的心理壓力,使橋體立柱更加美觀并富于生機。(3)與其他竹類和竹材的混交成都市立交橋綠化并非千篇一律,設計者往往緊扣該立交橋文化景觀的主題,在植物的選擇上采用市花、市樹、川西鄉(xiāng)土樹種(如銀杏、桂花、香樟、木芙蓉等)和多種竹類(如琴絲竹、鳳尾竹、花葉苦竹等),營造出具有川西特色的立交橋綠地景觀。如老成都民俗公園,以具有老街街名特色的植物點綴其間,形成特色的綠地景觀。在大量應用鄉(xiāng)土樹種的同時,成都市還首次在立交橋上嘗試使用“野花造綠”,其中既有抗逆性極強的無毛紫露草、蛇莓、佛甲草,也有適應性很強的常春藤、垂盆草、蔥蘭等。這些從不被人注意的地被植物都是由本土園藝技師們從田間地頭發(fā)掘培育成功的,并嘗試著規(guī)模化地運用在市區(qū)立交橋綠化景觀建設中。4“交橋文化”體現(xiàn)了城市功能的新特征橋下造園并非蜀人獨創(chuàng),自現(xiàn)代化的立交橋在我國出現(xiàn)以來,人們就在不斷地探索立交橋景觀建設與橋下空間的利用與美化問題,如20世紀90年代后期合肥市利用五里墩立交橋下空間建成雕塑園,21世紀初北京市也嘗試著對蘇州橋等處的橋墩進行了裝飾,上海則在外環(huán)線吳淞路越江隧道段高架橋橋墩上大做裝飾文章,而耗費巨資建成的上海五角場大彩蛋更是立交橋景觀建設的大手筆。和國內(nèi)兄弟省市相比,成都市以文化內(nèi)涵為核心,通過實施立交橋環(huán)境文化藝術工程,率先在我國推出規(guī)?;?、系統(tǒng)化的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玻璃鋼材質(zhì)路面施工方案
- 湖南路面熱熔劃線施工方案
- 四川食堂廚房設備施工方案
- 單元主題三“萬千氣象”-大氣的運動-高中地理單元教學設計
- Unit 3 Welcome to our school!(Pronunciation) 教學設計 2024-2025學年譯林版(2024)英語七年級上冊
- 紹興木屋屋頂花園施工方案
- 10 我們所了解的環(huán)境污染(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統(tǒng)編版
- 第三單元整本書閱讀《朝花夕拾》導讀課 教學設計 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
- 2025至2031年中國混紡駝色賓館毯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山坡光伏支架維修施工方案
- 廣東省深圳市2021-2022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 語文 Word版含解析
- 專項施工方案專家論證意見回復表
- 市政管道頂管施工技術的發(fā)展歷史(45頁)
- 《醫(yī)古文》教學全套課件580頁
- 水電廠計算機監(jiān)控系統(tǒng)改造技術要求
- 依戀理論之母嬰依戀
- 電氣CAD-電氣圖基本知識
- 混合痔的治療PPT課件
- 質(zhì)量管理體系中的術語
- 電氣成套設備及元件知識匯總.
- 影響綜合機械化采煤的主要因素及使用經(jīng)驗探討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