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朝鮮王朝廟學與書院的性質(zhì)
一教育理想的具象化本文主要研究韓國書院的起源以及學術(shù)儀式的祭祀制度。其基本資料,是筆者二十多年前,于韓國漢城大學奎章閣查閱《列邑院宇事跡》抄本所得之結(jié)論。1發(fā)表后,因?qū)W界研究韓國學較少,流傳似有限,尤其教育史學界。由于拙文論點,至今自認尚可供參考,茲再略作補充,以就教于方家。韓國有學校教育,始自三國時代高句麗小獸林王二年(公元372年)所創(chuàng)建的“太學”,此制當仿自東晉學制。百濟的學校,文獻上雖無記載,但從許多史實看來當有其制。新羅則遲至統(tǒng)一半島后,于神文王二年(公元682年)仿唐制創(chuàng)建了國學制度。筆者從高句麗創(chuàng)建太學到統(tǒng)一新羅的國學教育發(fā)展,發(fā)現(xiàn)韓國古代教育發(fā)展固然有其特有的趨向,例如高句麗的扃堂教育,新羅的花郎集團教育、新羅的專業(yè)教育制度(如醫(yī)學、算學等)先于經(jīng)學教育制度實施、新羅經(jīng)學教材較唐制減少等,但到七、八世紀之際,至遲到八世紀中葉的景德王時代,其學校教育的發(fā)展,出現(xiàn)東亞諸國(即包括同時代的唐朝、日本,以及獨立后的越南等)所共同擁有的四要素,此即:漢字教育(識字教育相同)、儒學教育(基本教育內(nèi)容相同)、養(yǎng)士教育(教育目的相同)、成圣教育(教育理想相同)。這四項教育共同要素可說全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在七、八世紀之際也同樣出現(xiàn)于日本古代學校教育制度里。因此,筆者以為七、八世紀之際,隨著“東亞世界”政治秩序一元化之后,也完成了“東亞教育圈”。這個教育圈的存在,一直持續(xù)到近代各國采用西方學制為止。2上述第四項共同要素成圣教育,是實現(xiàn)“廟學”教育理想的最具體表現(xiàn)。當然從閱讀儒家經(jīng)典中也可收到成圣成賢的功效,但由于下列諸因素的影響,使抽象的教育理想在中國走向具象化,進而影響韓、日諸國。(1)禮經(jīng)的規(guī)定。《禮記·文王世子》云:“凡始立學者,必釋奠于先圣先師?!庇衷?“凡學,春宮釋奠于其先師,秋冬亦如之?!蓖瑫都懒x》云:“祀先賢于西學?!标P(guān)于先圣、先師、先賢,有許多不同的解釋,3此處不擬討論,但至少說明學校必須定期對先圣、先師(=先賢)舉行釋奠之禮。(2)中國人一向肯定現(xiàn)實世界,自始即重視實踐。這一點與西方重視抽象的理想主義、哲學的思維有很大的不同。孔子先求行道而后講學,數(shù)居六藝之末,可為證明。4因為中國人一向重視現(xiàn)實世界,所謂理想者,自然必須落實在這個社會,由希圣希賢進而與圣賢并列,乃成為人生最高的境界。所以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下》),朱子也說:“為學須思所以超凡入圣,如昨日為鄉(xiāng)人,今日便要為圣人。”5王陽明年少時,使以學圣賢為第一等事,十八歲時更深信“圣人必可學而至”6,就是這個道理?;谏鲜龅睦碛?中國自后漢起在太學以周公為先圣、孔子為先師,自魏晉以后改以孔子為先圣、顏淵為先師祭祀,以及唐代規(guī)定自中央的國子監(jiān)到地方州縣學均須建置孔廟祭祀,同時也樹立孔廟的從祀制,甚至宋代以后書院的(孔)廟、(先賢)祠制度等,可知均是由此而發(fā)。因此,唐代全國所實施的廟學制度以及從祀制度,實是自古以來成圣教育論在“學禮”方面的最具體表現(xiàn),以今日的眼光看來,便是教育理想具象化的完成。7韓國學校的學禮在祭祀方面的創(chuàng)始,統(tǒng)一新羅以前無可考,統(tǒng)一新羅以后,一般以為始自圣德王十六年(公元717年)金守忠自唐攜回文宣王、十哲、七十二弟子畫像,置于“大學”后(《三國史記》卷八《新羅本紀》)。但從孔子被尊稱為文宣王(事在739年)以及新羅國學改稱為大學監(jiān)(事在759年)等事看來,《三國史記》之系年顯然有誤,愚意以為新羅自唐攜回文宣王等畫像,以及在“大學”對文宣王等圣賢舉行釋奠之禮,當在景德王十八年(公元759年)以后。8此時有可能仿唐制在“大學”建置孔廟。高麗朝建立后,移都開城,其于學校內(nèi)建置孔廟,恐始于成宗十一年(公元992年)創(chuàng)立國子監(jiān)(后來改稱為成均館)(《高麗史》卷二十八《選舉志》)以后,地方當始于高麗仁宗五年(公元1127年)詔諸州立州學(通稱為鄉(xiāng)校)以后(同前引書)。9拙稿所以取李朝(即李氏朝鮮王朝1393~1894年甲午改革,以下簡稱李朝)為題,是因李朝的教育制度基本上在高麗朝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故論及李朝教育機構(gòu)之祭禮時,在歷史時點上是有其延續(xù)性,在空間方面猶顯見其為“東亞教育圈”之一環(huán)的特質(zhì)。拙稿所稱的“廟學”,廟指孔子廟,學指官學(中央的成均館與地方的鄉(xiāng)校);書院除教學園地的講堂外,亦包含祠宇(或祠堂),仍具備“廟學”的建構(gòu)形式。李朝太祖七年(公元1398年),仿高麗開城成均館規(guī)模在其新都漢城東北隅的崇教坊建置了成均館。其“文廟從享諸賢,一遵中國(按:當指明朝)之制;東國諸儒從祀,依麗制?!?《增補文獻備考》卷二○二《學??肌?后來經(jīng)過幾度兵火焚毀,今日所見的建筑物是宣祖時重建,大成殿完成于萬歷辛丑(公元1601年),明倫堂完成于丙午(公元1606年),10距今約有三百八十年的歷史了。中央官學除成均館外,尚有五部(實際為四部)學,分設(shè)于首都東、西、南、北、中部諸坊,以及為教育王族子弟而設(shè)的宗學。五部學及宗學均成立于15世紀以后,非屬直系學制,無建置圣廟,故不在拙稿范圍。鄉(xiāng)校方面,李太祖即位后,在高麗朝的基礎(chǔ)上更廣泛地發(fā)展到各郡縣,以建立一邑一鄉(xiāng)校制度。據(jù)成宗時代所完成的《經(jīng)國大典》(1484),可知全國共有329所鄉(xiāng)校,這個數(shù)字在15世紀中葉,即李朝建國后約半世紀當已確定。1918年,據(jù)朝鮮總督府的調(diào)查,當時鄉(xiāng)??倲?shù)是335所。11目前韓國尚存231所。李朝建國后,初期雖極力發(fā)展官學教育,后來因國家官吏綱紀廢弛,科舉制度弊病叢生,特權(quán)階級紛紛由旁門左道入仕;世祖時代(公元1456~1468年)又因信佛尚武,官學教育顯然呈現(xiàn)衰落現(xiàn)象,尤其是鄉(xiāng)校。燕山君執(zhí)政時期(公元1495~1505年),因?qū)嵤┍┱?又不喜儒術(shù),學校教育乃成為有名無實。后來雖有中宗(公元1506~1544年)的振興,依然無效。1592年,日本豐臣秀吉出兵朝鮮,即所謂“壬辰倭亂”,舉國為之殘破,從成均館到各地的鄉(xiāng)校也無法幸免。17世紀以后的官學教育,成為欲振無力的狀態(tài)。另外,從燕山君即位到明宗即位(公元1495~1545年)的50年間,共發(fā)生四次士林慘禍,迫使儒者紛紛求去,隱遁山林,激發(fā)私家講學之風,書院乃應(yīng)運而起。1543年慶尚道豐基郡守周世鵬所創(chuàng)建的白云洞書院(其后賜額曰紹修書院),被認為是開創(chuàng)書院教育風氣之先河。此后書院的增建如雨后春筍地出現(xiàn),到1891年(辛未)高宗減廢為47所以前,總數(shù)達650所之多(其中265所為賜額書院)。一般說來,十七、十八世紀之際,是為書院教育盛行時期,而成為當時教育事業(yè)的主流。12就整個李朝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而言,到1894年采用西方學制以前,可說完全具備前面所說的四項共同要素。由于篇幅關(guān)系,拙稿此處著重于學禮中的祭禮,透過祭禮來說明成圣教育的特質(zhì)。二創(chuàng)置金朝及文宣王廟官學與書院教育,其實也可統(tǒng)稱為傳統(tǒng)的教育機構(gòu)。此等教育機構(gòu)何以需要設(shè)置廟、祠?如前所述,是由于中國自古以來希圣希賢的觀念演變下來的結(jié)果,以今日看來,就是將教育理想賦予具象化而產(chǎn)生的。唐代全域?qū)W校規(guī)定設(shè)置孔廟,以及圣像、十哲用塑像之制,筆者不排除受到佛教寺院制度的影響,但此事無法肯定地確認。蓋后漢文翁石室已有孔子坐像,《水經(jīng)注》亦云闕里夫子舊廟有夫子像,列二弟子執(zhí)卷立侍;即以畫像而言,文翁石室亦早已有之,此事先賢已舉證鑿鑿在前。13筆者不排除受佛教寺院制度影響的理由,是因唐代佛教盛行,雖然塑像、畫像在佛教輸入以前已有其制,但在佛教的激蕩之下,進而規(guī)定為全國普遍制度是有可能的。廟學制度的出現(xiàn),愚意以為基本上仍淵源于中國固有傳統(tǒng)。了解這樣的背景后,再來看韓國廟學制度的由來。韓國官學的學禮祭祀制度,指在成均館(國子監(jiān))及鄉(xiāng)校設(shè)置孔廟以及對孔廟所舉行的釋奠之禮而言。但論其創(chuàng)始,當起源于統(tǒng)一新羅時代在國學(大學)對孔子及諸先賢畫像所舉行的釋奠之禮。從惠恭王(公元765~780年)以后所見在釋奠后并進行講經(jīng)的事例看來,這個禮制是仿自唐朝。14高麗朝以后在國子監(jiān)建立圣廟,廟學制度達于完備。《高麗史》卷二十八《選舉志》睿宗十四年七月條云:“國初肇立文宣王廟于國子監(jiān)?!眹颖O(jiān)是創(chuàng)立于成宗十一年(公元992年),可見文宣王廟也當在這個時候建立。按,同書卷三世家成宗二年(公元983年)五月甲子條記載:“博士任老成至自宋,獻大廟堂圖一鋪并記一卷,社稷堂圖一鋪并記一卷,文宣王廟圖一鋪、祭器圖一卷、七十二賢贊記一卷?!贝撕笫曛g,陸續(xù)建置大廟(宗廟)、社稷以及國子監(jiān)。足見成宗時代所建置的文宣王廟,是依據(jù)任老成所攜回的宋制圖而立,此圖當包括整個國子監(jiān)的規(guī)模。易言之,成宗時代所創(chuàng)建的國子監(jiān)及文宣王廟,其圖式均仿自宋制。李朝建國后,其于新都漢城所建的成均館是仿自高麗首都開城之制,追溯其根源,亦是宋制圖式。至于祀典禮制則仿明制,《太學志》(1785年閔鐘顯奉教撰)云:“本朝(按:指李氏朝鮮)文廟祀典,悉遵中華(按:指明制)?!编l(xiāng)校方面,李朝是在高麗朝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朝鮮經(jīng)國典》(1394年鄭道傳奉教撰)卷上“文廟”條云:“天下之通祀,惟文廟為是。國家內(nèi)自國都,外自州郡皆建廟學,當春秋二仲上丁之日,祀之以禮?!闭f明自成均館到各鄉(xiāng)校均須建文廟,每年二月、八月上丁日依禮祭祀。文廟成為天下通祀,是始自唐太宗貞觀時代,韓愈“處州孔子廟碑”云:自天下至郡邑長通得祀而天下者,唯社稷與孔子為然。而社祭土、稷祭谷……皆不如孔子之盛?!?處州孔子)廟成,(刺史)躬率吏及博士弟子入學,行釋菜禮。(《韓昌黎文集校注》卷七)處州(今浙江麗水)廟學可視為唐代通祀文廟之一例。當然高麗朝建置鄉(xiāng)校時,一如創(chuàng)置國子監(jiān)制,當直接取宋制為藍本,只是其本源是唐制而已。李朝因襲高麗之制,其本源仍是唐制。書院方面,自從1543年周世鵬出任豐基郡守,在其地立祠宇祭祀文成公安(初名裕),進而構(gòu)筑講堂曰白云洞書院后,書院之內(nèi)建置祠宇,乃成為一般形態(tài),白云洞書院則為嚆矢。在此之前,韓國雖也有書院之名的機構(gòu)存在,但或?qū)V黛羰禄驅(qū)V髦v學;其名為精舍、書齋,或主藏書或為講學,均無祠事、講學兼有之制。此事韓國柳洪烈氏在戰(zhàn)前已有詳論。柳氏更進而認為官學的衰微、儒林的隱遁以及先賢的私淑等三要素的匯合,是李朝書院成立的由來,過去則為個別地發(fā)展。15易言之,柳氏以為白云洞書院未成立以前,雖有書院之名存在,嚴格而言,皆不得視為書院。書院以有教育子弟之場所(書齊)及奉祀先師先賢之廟祠為要件,有時書院還接受國家之補助(如賜額等)。柳氏之論,幾乎可說書院的成立是由于祠廟發(fā)展的結(jié)果。所謂祠廟,指家廟、生祠、一般的祠宇、影堂等,16高麗末期朱子學,尤其朱子家禮傳入后,經(jīng)鄭夢周等人的提倡,到李朝報本崇賢思想發(fā)達,進而促進書院的成立。17柳氏的書院成立論,至今學界猶多采納,18另外有以經(jīng)濟觀點(如為占有土地、爭取政府賞賜等)來論述,19也有從政治社會觀點(如后裔、門人、鄉(xiāng)人為光耀其先祖或奉祀其先賢而立院祠)來論述,20均值得重視,但此事已逾拙稿范圍,于此不論。此處要討論的是書院祠宇成立的淵源問題。愚意以為李朝書院之有祠宇,不必如柳氏所說那么復(fù)雜,以為淵源于傳統(tǒng)的諸祠廟,它實在是儒家經(jīng)典的啟示與宋代書院制度輸入東土后,隨著時勢自然演變而成。這種情形,正如不必把書院的成立規(guī)定為上舉三要素的出現(xiàn)始有可能一樣。筆者同意書院具備供祀、講學、藏書等三大功能為完備的制度,21但這三大功能的出現(xiàn),當非如柳氏所說的由在野的儒林將個別發(fā)展的私學與祠廟統(tǒng)合而成。22例如被認為開李朝書院先河的白云洞書院,其創(chuàng)立者周世鵬是豐基郡守,并非屬于“遁藏的儒林”(柳氏語)。又從《列邑院宇事跡》23知李朝書院的成立與祠宇的關(guān)系,其可考者有如下述幾類:(1)由祠宇擴充為書院。這一類書院的成立,與柳氏說相近,例如黃海道的文憲書院、文井書院、盤谷書院、景賢書院等,忠清道的滄江書院、建巖書院、惠學書院、崇賢書院等,慶尚道的龍山書院、白云洞書院等。但是這些書院所淵源的祠宇,均屬于先賢或鄉(xiāng)賢祠,與家廟、生祠以及一般祠廟等無涉。(2)由私家講學場所演變?yōu)闀号c祠宇形態(tài)。例如黃海道的飛鳳書院(初為輔仁齋)、文會書院(初為書堂)、九峰書院(初為九峰書堂)等,慶尚道的白鶴書院(初為白鶴書堂,1555年創(chuàng)立)、孤山書院(初為孤山齋,萬歷初創(chuàng)立)、伊山書院(初為伊山學舍,1554年創(chuàng)立)、迃溪書院(初為迃溪精舍,1570年創(chuàng)立)、義山書院(初為義山書堂,1610年創(chuàng)立)、立巖書院(初為立巖精舍,1599年創(chuàng)立)、藏待書院(初名為書塾)等。這些講學場所的成立年代,可考的均在白云洞書院(公元1543年)以后,足以證明李朝書院的成立并不一定以白云洞書院為模式。易言之,李朝時代由私家講學場所演變?yōu)闀号c祠宇形態(tài),與傳統(tǒng)社會的廟祠發(fā)展,當無必然關(guān)系。例如前述義山書堂發(fā)展成為書院時,是“一如(朱熹)白鹿洞制度,倡行立祠”24。立巖精舍發(fā)展成為書院時,亦“仿白鹿洞故事建廟”。25其立祠宇與傳統(tǒng)上的家廟、生祠等無涉,乃極為顯然。(3)先建書院然后添置祠宇。例如黃海道的東陽書院、正源書院、忠清道的莘巷書院、晴川書院、柳溪書院、屏巖書院、觀瀾書院等。此等事例,即說明書院的成立并非一定先要有私學及祠廟的個別發(fā)展存在始有可能。(4)創(chuàng)建書院同時亦建置祠宇。《列邑院宇事跡》所收錄的書院事跡,大都無詳載書院與祠宇成立的先后時間,這種情形,似乎可視為同時建置。例如黃海道的白鹿洞書院等。因此,這一類型在上舉諸類之中,當是屬于最多數(shù)者。(5)因地名或其他因素與中國先圣先賢有關(guān)連,而建立祠宇書院奉祀。例如咸鏡道的文會書院與福川書院,是以取得孔夫子畫像而建影殿(堂),再由影殿演變成書院。26江原道江陵的五書院,以有地名曰尼丘山,起初立廟宇奉安孔夫子畫像,進而演變?yōu)闀骸?7此外,黃海道黃州的白鹿洞書院、德山的晦庵書院,均以地名與朱子所居住之地偶合而立書院。全羅道龍?zhí)兜娜〞?是以境內(nèi)有程子川、伊川、朱子川而建立。28從以上五類型的分析,可知李朝書院的成立并非由在野的儒林將個別發(fā)展之私學與祠廟統(tǒng)合而成的。柳氏之誤,在于將先賢祠與一般祠廟同等看待。如前所述,《禮記》規(guī)定祭祀先賢只有在學校始可施行,今存宋元地方志29有關(guān)先賢祠均載于學?;蛉鍖W的規(guī)模內(nèi),而非屬于“祠廟”的系統(tǒng),就是這個緣故。李朝景宗年間,柳綏對這個問題有很清楚的辯解,他說:列邑書院之設(shè),所以為士子藏修之所,仍以俎豆先靈,故問學道德,師表百代,則躋享書院行誼節(jié)烈,矜式一鄉(xiāng),則建立祠廟。書院、祠廟,義各不同,近來混淆而為一。(《書院謄錄》卷六景宗四年甲辰四月二十八日條,1724年)柳綏以為書院之祠宇與一般祠廟其義各不相同,后來(按,當指十七、十八世紀之際)30竟混淆為一。若以混淆為一之書院祠廟,來說明書院之成立,則相差遠矣。祀賢一事,在古代固然含有宗教意義,但因祀于學,可謂寓教育于宗教。到唐代以后全國學校普建文廟,南宋以后更普遍增置先賢祠,則祀賢到唐宋以后已使教育意義重于宗教意義了。因此,愚意以為李朝時代具備祠宇的書院所以盛行,是由于官學衰微、政治昏暗以及儒林在野提倡朱子學的結(jié)果。簡而言之,可說是朱子學盛行所致,這一點柳氏也早已指出。31朱子學之盛行所以與李朝書院之盛行產(chǎn)生必然關(guān)系,除肇因于儒學本身的追求外,便是模仿朱子白鹿洞書院制度的風氣興盛的緣故。前述的義山、立巖等書院的成立是其例,即連白云洞書院的成立也不例外,《紹修書院謄錄》嘉靖二十九年(明宗五年,1550年)六月四日觀察使關(guān)文云:豐基白云洞書院,黃海道觀察使周世鵬所創(chuàng)立,其基乃文成公安裕所居之洞。而其制度規(guī)模,蓋描朱文公白鹿洞之規(guī)也。32黃海道黃州的白鹿洞書院更直接模仿朱子白鹿洞書院制度,并以朱子為主享;忠清道德山的晦庵書院也以朱子為主享。此外《大明一統(tǒng)志》所載:“程朱所過,一憩馬、一嘯詠之地,無不起書院?!贝耸鲁1挥脕碜鳛榻旱囊罁?jù),例如慶尚道的《玉山書院記》(許曄撰)(《列邑院宇事跡》編頁1241)、《藍溪書院記》(姜冀撰)(同上頁,1824)、《水溪書院記》(南夢賚撰)(同上頁,1902)等所見者是。朱子白鹿洞書院院規(guī),則成為李朝書院一般的院規(guī)。總之,李朝書院之建置祠宇,從書院成立之諸類型看來,與社會習俗上諸祠廟當無多大關(guān)聯(lián),其淵源可由儒家經(jīng)典與宋代書院制,尤其是白鹿洞書院去追求。另外,也有可能受到現(xiàn)行官學文廟祭祀制度的影響。李退溪()《迎鳳書院記》云:中國書院鼎盛于近古,我東書院亦于今日,皆所以廣教思敦化原也。而其有廟以祀先賢者,則其于崇道作人之方,尤為備也。(《陶山全書》卷五十九)于《伊山書院記》云:古之書院所祠,豈盡其鄉(xiāng)之人哉!有祀先圣先師者,亦有不立祠廟者,惟視其力、從其宜而已。(同前引書)退溪之見,正可為愚說之佐證。李栗谷(洱)《道峰書院記》云:書院之建,本為藏修而兼舉崇德報功之典。故必求鄉(xiāng)先生可為后學矜式者立祠致敬,以興起多士希賢之志焉。(《栗谷全書》卷十三)“崇德報功”語見《尚書·武成》。栗谷之意,書院立祠是讓士子有“希賢之志”,其為教育意義于理甚明,這便是東土所仿于中國者也。其所奉祀的對象,不外是先圣、先師(賢)、鄉(xiāng)賢,這種祭祀制度與生祠、家廟等祠廟無涉,亦可理解;但書院的條件不夠(如缺乏學田等經(jīng)濟因素),也可不立祠廟,如退溪所說:“從其宜而已”。因此,書院的成立,不一定要從祠廟要素去追尋,這是中韓共有的現(xiàn)象。唯實際發(fā)展結(jié)果,書院差不多建置祠宇,這也是中韓共有的現(xiàn)象。《孝宗實錄》卷十九在八年(公元1657年)七月己酉條記載玉堂李正英、閔鼎重等上札的一段話,可作為以上有關(guān)李朝書院立祠之由來的總結(jié),其曰:書院之所以不得不作,而實朱子之所倡始而激勸者也。院宇既立,多士聚居,則講讀古書,追思古人,戚發(fā)興起之心,烏可已乎?于是而取先圣先賢之為后世師范者及其鄉(xiāng)之名儒君子為后世所瞻仰者,設(shè)位而事之,春秋而享之,則何莫非振起斯文、獎成人才之道,而要其歸,則乃國家風化之原也。三禮中《五禮》李朝學校學禮的祭祀制度,是以成均館文廟的制度為準據(jù)。一般說來,鄉(xiāng)校的釋奠享儀同于成均館33,書院祠宇的祀典則仿自文廟。文廟釋奠之禮,是在每年春秋二仲月(即二月、八月)上丁日舉行,書院祠宇則于中丁日舉行。李朝初期,即太宗九年(公元1409年)曾命成均典簿許稠厘正釋奠儀,此儀式據(jù)權(quán)近的解釋,是以宋寧國府學的儀式為主,兼參考元朝至元儀式(《增補文獻備考》卷二○三《學校考·太學》)。到世宗十二年(公元1403年),又命許稠等評定禮儀,撰成《五禮儀》,但未及施用。世祖又命申叔舟撰修,到成宗朝始克成書。此書據(jù)姜希孟的“五禮儀序”(見《國朝五禮儀》)知是“悉仿杜氏通典,旁采群書,兼用中朝諸司職掌、洪武禮制、東國今古詳定禮等書”。杜氏通典指《通典·禮典》所收之《開元禮纂類》,而《開元禮纂類》所載之內(nèi)容與現(xiàn)行本之《開元禮》差異極少34,因此,李朝《五禮儀》可說是以《開元禮》為藍本,兼采當代之明制與朝鮮舊制而成的。洪武禮制當指《大明集禮》(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所載之制。李朝的禮制雖兼仿自明制,但也有不盡與明制相同者。以下舉奉祀制的受容與嘉靖制的受容為例說明。(一)教育引導(dǎo)下的祀賢制度奉祀制是指祭祀的對象而言,分主祀與從祀兩類。從祀,嚴格而言,可再分為配享與從享,但有時配享之意就是從祀或從享。就文廟的奉祀制而言,李朝是分為主享、配享、從祀三類,主享指孔圣,配享指四圣(復(fù)圣顏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亞圣孟子,通稱為四配),從祀指十哲(閔子等十位先賢)及諸先賢(儒)。書院的奉祀制,通常分主享與從享兩類,但也有不分主從者。這是李朝與明朝共同的地方。文廟奉祀方面,李朝與明朝最大的不同處,是從祀諸儒除中國的先賢以外,并增列朝鮮十八賢。此十八賢是:東廡:薛聰、安裕、金宏弼、趙光祖、李、李洱、金長生、金集、宋浚西廡:崔致遠、鄭夢周、鄭汝昌、李彥迪、金麟厚、成渾、趙憲、宋時烈、樸世采其中崔致遠、薛聰為新羅時代的儒者,安裕(晌)、鄭夢周為高麗時代的儒者,其余均為李朝時代的儒者。朝鮮人從祀文廟,以高麗顯宗十一年(公元1020年)命新羅侍郎崔致遠配享先圣廟是為嚆矢。到十三年(公元1022年)增祀新羅翰林薛聰,忠肅王六年(1319年)再增祀安裕。李朝時代又增列十五位,連以前的三位共十八位。(《增補文獻備考》卷二○二~二○四)按,從祀制(指以非孔門弟子之先儒從祀廟庭)是成立于唐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從此以后到近代學制成立以前實施不輟。35唐太宗當時所訂的從祀標準是“既行其道,理合褒崇”(《舊唐書》卷一八九上《儒學傳》序),即特指傳圣道的宗師而言。朝鮮采用中國的廟學制度,自然也應(yīng)包括從祀制,這是東亞諸國的共同現(xiàn)象。起初從祀的諸儒與中國的先儒同列廟庭,這也是東亞諸國的共同現(xiàn)象。例如越南陳朝(公元1225~1400年)以朱安、張漢超、杜子平等先儒從祀文廟,日本在江戶幕府時代(公元1603~1876年),諸藩中的津藩藩校是以吉備真?zhèn)?、菅原道真從?富山藩藩校是以吉備真?zhèn)?、荻生徂徠從祀。這種變通的做法,表面(即從祀人物)看來與中朝的從祀制已有差異,但實質(zhì)意義仍相同,此即“既行其(圣)道,理合褒崇”。也可說是對《禮記》規(guī)定在學校祀師、祀賢的引申。但也由于“既行其道”的標準過于含糊,參考鄭玄注釋又偏重傳經(jīng),36因此宋以后有關(guān)從祀的人選,屢起爭議,直至清代猶見困擾。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大學士等議曰:從祀章程,例無明條,應(yīng)以“闡明圣學,傳授道統(tǒng)”為斷。37這種不具體的從祀制傳到朝鮮后,不幸常成為黨同伐異的借口,黜升不定,助長朋黨之勢,其流弊較中國酷烈。至于在李朝從祀文廟的中國諸先賢,除四配、十哲與中國相同是配享于大成殿外,在兩廡享祀諸先賢則不盡同于中國。例如肅宗四十年(公元1714年)將宋朝六賢(周敦頤、程顥、程頤、邵雍、張載、朱熹)升祀于大成殿;兩廡中國先賢各為四十七位,共九十四位,若與宋六賢合計,正好百位。38明朝在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改制以前,兩廡各五十三位,共一○六位;改制以后,東廡四十九位,西廡四十八位,計九十七位。39在明清時代,有為中國奉祀而不見于李朝者,例如陸九淵、王守仁等;也有為李朝奉祀而不見于明清者,例如羅從彥、李侗等。40這種差異,當與中韓學風之不同有關(guān),例如陸、王在東土不被奉祀,是因其學說受李退溪等人之排斥有關(guān)。41書院的祠宇方面,中國自宋初書院興起,因受官學文廟制的影響,起初多奉祀先圣、先師、十哲、七十二子,例如岳麓書院者是(《玉?!肪硪涣摺八纬臅骸?。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守南康軍,興復(fù)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書院因而大興。朱子興復(fù)白鹿洞書院時,不但立先圣先師廟,也立先賢及鄉(xiāng)賢祠。先賢祠祀周濂溪,配以二程;鄉(xiāng)賢祠祀南康名賢陶靖節(jié)、劉西澗等五賢。朱子白鹿洞書院因而開南宋書院教育的風氣,其書院制度遂成為此后興學的藍本,祀賢制度自亦不例外。42一般說來,宋代書院除孔子及其門弟子外,是以奉祀周(敦頤)、程(顥、頤)、張(載)、朱(熹)諸位為最多;43以廣東一地為例,到清代為止書院所奉祀的對象,依然以宋五子為最多,流寓或地方的名賢次之,名宦又次之,另外又兼祀文昌帝君。44朝鮮自周世鵬仿朱子白鹿洞書院制度建立白云洞書院,以奉祀高麗朝名儒安(裕)后,書院并祀先賢乃成為一般的形態(tài)。白云洞本是順興宿水寺的基址,年少時曾讀書于此地,后因景慕朱子而自號為晦軒。是故,白云洞書院之奉祀安,可謂奉祀先賢,也可謂奉祀鄉(xiāng)賢,與朱子白鹿洞書院的祠宇制,實質(zhì)上是相吻合的。所謂實質(zhì)上的意義,一如周世鵬在《竹溪志序》所說的:教必自尊賢始,故于是立廟而尚德,立院而敦學。簡而言之,就是尊賢尚德、崇德報功,蓋亦古意也。李朝時代,在六百數(shù)十所書院中所奉祀的先賢,據(jù)金相根的統(tǒng)計,共有1300人。其中同在兩所以上的書院奉祀,計有185人;在五所以上奉祀,計有44人;在十所以上奉祀,計有14人,此14人依次是:宋時烈、李、朱熹、李珥、趙光祖、李彥迪、鄭逑、金宏弼、鄭夢周、趙憲、金尚憲、金長生、閔鼎重、鄭汝昌。45其中朱熹名列第三,事實上中國先賢享祀于李朝諸書院,除朱子以外,還有箕子、周公、孔子、顏子、兩程、諸葛亮等人。其中奉祀孔子的書院有四,箕子、顏子各二,其余各一。46奉祀孔子的四所書院,是永川的城南書院、江陵的五峰書院,咸興的文會書院,以及端川的福川書院。城南書院本來是奉祀李衡祥,另外再以箕子、周公、孔子、顏子、朱子等人的畫像奉安于此47,故不得視為專祀孔子,而周公在朝鮮享祀也僅此一見。其余三所,五峰是以有地名曰尼丘山而奉祀孔子,文會及福川兩所,則以藏有夫子畫像(文會的畫像得自中國闕里孔裔,福川的畫像則摹繪自文會)而奉祀,此事已說明于前。有謂東土書院得祀孔子,是因當?shù)赜械赂咄厝耸恐鞒值木壒?48征諸上述事實是不正確的,只能說是因緣附會而已。(二)北魏天監(jiān)署令所服。至安治五年,為天監(jiān)社會主義,時在改置本朝諸人。字幼清,第20頁嘉靖制是指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依大學士張聰之議,對文廟的祭祀制度進行大幅度地改革。李之藻《頖宮禮樂疏》卷一記載是年十二月厘正祀典之詔書云:(1)去塑像為木主,題曰:“至圣先師孔子神位”。(2)改大成殿為先師廟,殿門為廟門。(3)四配稱“復(fù)圣顏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亞圣孟子神位”。(4)十哲以下及門弟子,皆稱“先賢某子神位”。(5)左丘明以下稱“先儒某子神位”。(6)因罷公、侯、伯諸封爵。(7)進后倉、王通、歐陽修、胡瑗、陸九淵。(8)黜諸不當祀者:公伯寮等罷,林放等七人祠于鄉(xiāng)。(9)別祠叔梁紇,其木主稱“啟圣公孔氏神位”,以顏無繇、曾點、孔鰹、孟孫氏配,俱稱先賢;以程晌、朱松、蔡元定從祀,稱先儒。(10)而先師之祭,國學十篷、十豆,郡縣學八篷、八豆,樂舞俱止用六佾,舊樂章宣圣改曰孔圣,圣王改曰圣師,維王改曰維師。(總頁176~177)同書卷二記載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又厘正部分祀典:(11)以申黨部申棖,存棖去黨。(12)罷公伯寮、秦冉、顏何、荀況、戴圣、劉向、賈逵、馬融、何休、王肅、王弼、仕預(yù)、吳澄十三人祀。(13)其林放、蘧瑗、鄭眾、盧植、鄭玄、服虔、范等七人,各祀于其鄉(xiāng)。(14)增后倉、王通、歐陽修、胡瑗、陸九淵從祀。(總頁221)同書卷二又載:(15)隆慶五年(1571年)以本朝薛王宣從祀。(16)萬歷十二年(1584年)以本朝王守仁、陳獻章、胡居仁從祀。以上嘉靖改制,亦見于《明史》卷五十《禮志》。上舉十三年改制之第(12)、(13)項與第(14)項是對十年改制之第(8)與(7)項的補充說明或重申,第(11)項存申棖、去申黨,則為新決定。關(guān)于嘉靖制厘正經(jīng)緯緣由,此處不擬討論,但要補充說明的是未用木主以前,對孔夫子尊稱為“大成至圣文宣王”,這是元武宗帥位之初(公元1307年)的改制。將大成殿改先師廟,大成門改為廟門,是從張璁以祀宇宜稱廟而不稱殿的主張。但此事到清代并不嚴格采用,通常仍稱大成殿、門??滴醵?公元1684年)終于諭內(nèi)閣曰:夫廟、門之號,于禮經(jīng)所稱祖廟,既涉嫌疑,而先師廟額揭諸殿楹,名實尤多未稱。應(yīng)于大門增“先師廟”額,其正殿改為大成殿,二門改為大成門,庶符會典定制。朕親書榜字,涓吉恭懸,以彰崇道尊師之意。(《文廟祀典考》卷一,總頁180)其次,嘉靖改制將享祀諸人明白區(qū)分為先圣、先賢、先儒三級,分列殿廡。明嘉靖(公元1530年)改制的四十四年后(公元1573年),李朝的質(zhì)正官趙憲首先向宣祖提出遵照嘉靖之制改革其文廟祭祀制度。他說:臣竊見嘉靖中改題文宣王之號為“至圣先師孔子之位”,顏子以下俱改去爵名,廟額不曰“大成殿”,而曰“先圣廟”(按:應(yīng)曰“先師廟”),一洗千載之誤。而我朝久猶襲陋,恐當議改也。(《增補文獻備考》卷203《學??肌ぬ珜W》)對趙憲之議,李退溪(滉)心不以為然,他說:圣人之德,雖不以封贈而有所加損,然尊以是號久矣。程朱大儒亦無異議,今不可輕改。(同前引書目卷二○四《學校考·文廟》)結(jié)果趙憲之議不報。同年,趙憲又上書禮部,“質(zhì)問圣廟位次”。1592年,日本豐臣秀吉侵略朝鮮,即所謂“壬辰倭亂”,文廟毀于兵燹。1600年重建文廟。翌年,有明使萬世德到朝鮮來,以李朝文廟從事制度多與中國異,因而勸遵嘉靖之制。筵臣由是奏曰:國家雖遵明朝洪武之典,嘉靖既更定制,則今何可違之,請從其制。(同前引書卷二○三《學??肌ぬ珜W》)當時宣祖似有意改革,乃令“朝京使臣”購來明朝國子監(jiān)所撰《大學志》,此書對從祀制度記載甚為詳備。大約在重建文廟后不久,趙憲第三次上封事,力陳遵照嘉靖制以對文廟從祀升黜。但此議又受到尹根壽、王世貞等人反對。整個說來,反對的理由,不外是程朱大儒對于舊制并無異議(李退溪語),以及文廟從祀的升黜走“卑漢尊宋”、“令訓諾(按:當為詁之誤)之學不傳”(王世貞語)(同前引書)。而趙憲的主張,大致可說走本于明孝宗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程敏正所上的“考正(孔廟)祀典疏”。49光海君時代(公元1608~1623年)又有厘正文廟祀典之議,禮曹判書李廷龜?shù)淖嗍桦m未被采納,但此后厘正祀典大致不出廷龜之意。茲錄其要于下:(1)我國當初祀典只遵仿中廟明英宗正統(tǒng)元年(1436年)之制,而至嘉靖九年明朝禮官始博考典禮,兼采程敏正、丘浚等之論,乃有厘正升黜之舉,特我國未及舉行耳。……今當遵仿明朝已成之制而悉行升黜也。(2)第其中鄭玄、鄭眾、服虔、盧植、范、吳澄,則程敏政正之議以為雖若無過,其所著未足以發(fā)圣學,蘧伯玉、林放則雖見稱于夫子,而實非孔門弟子,明朝今并祀于其鄉(xiāng),而我國則無可祀之鄉(xiāng),今難遽議罷祀。(3)至于陸九淵、王守仁、陳獻章,明朝雖并升祀,而論人物雖不下于漢宗諸儒,而其所論著未免流于異端,恐不可輕擬于增祀之列也。……(4)稱圣、稱賢、稱儒,并依明朝定制為當。(5)但七十弟子俱稱先賢,而如周、程、張、朱則孔孟后大賢,而只以生之先后座在左丘明以下之列,并稱以儒,不得稱賢,殊甚無別焉。若以生世而為座次高下,則子思何以居孔鯉之上、孟子何以并顏、曾之列乎?圣廟道德之會,恐不當論其時世之先后也。臣等妄意周、程、張、朱則稱以先賢,升于殿上,似為合理。廷龜之議,主張原則上應(yīng)遵照明朝新制以進行改革,見第(1)、(4)項,但朝鮮國情與中國不盡相同,故不必照單全收,例如將鄭玄等人黜祀于其鄉(xiāng),朝鮮并無可祀之鄉(xiāng),自然無法實施,故此項可免議,見第(2)項。陸、王之學,在朝鮮被視為“異端”,明朝后來雖增祀陸、王等人,見前述第(7)、(14)、(16)項,可以不接受,見第(5)項。另外,主張宋五子應(yīng)晉升為“先賢”,并升祀于大成殿上,此議值得重視。蓋中國到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始將宋六子(周、二程、張、朱、邵)改稱為“先賢”,但只實施于國子監(jiān)文廟,闕里廟庭及地方學校并未遵照施行。(《明史》卷五十《禮志》)到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才以朱子升配大成殿,而為十一哲。(《文廟祀典考》卷一,總頁151)李廷龜之議不見采納實施,仁祖十四年(1636年),清太宗親征朝鮮,是所謂“丙子胡亂”。翌年,朝鮮降清受冊封。這段期間,未遑議論厘正祀典之事。到肅宗朝以后,厘正祀典議再起,金錫胄、金壽桓、宋時烈等人再主張厘正位次,樸世采則持異議,以為嘉靖之改定,“當時取舍已多可疑,厥后追行,尤似有難,誠無大正之道也?!弊詈蠼K于決定改革。其改革項目,茲據(jù)《增補文獻備考》卷二○四《學??肌の膹R》所載列舉于下:1)肅宗八年(公元1682年)五月丁卯(詳見《肅宗實錄》卷十三上)黜公伯寮、荀況、馬融、何休、賈逵、王肅、王弼、杜預(yù)、吳澄、申黨等十人于文廟?!獜慕疱a、金壽恒之議。2)肅宗八年(公元1682年)五月丁卯(《肅宗實錄》卷十三上)以宋朝楊時、羅從彥、李侗及朝鮮學者李珥、成渾從祀文廟?!獜拇髮W生之疏。宋朝黃從祀文廟?!獜乃螘r烈之疏。3)肅宗四十年(公元1714年)八月戊寅(《肅宗實錄》卷五十五),以宋朝周敦頤、程顥、程頤、邵雍、張載、朱熹六子升祀大成殿?!獜乃螘r烈、閔鎮(zhèn)厚之疏。李朝厘正文廟的中國先賢(儒)從祀位次,至此遂告確定。肅宗八年(公元1682年)的改革(第1)、2)項),則源自李廷龜之議。綜合肅宗朝的改革以及諸臣的獻議,可知到肅宗朝時,朝鮮文廟奉祀中國先賢的制度與明朝嘉靖改革后的制度,有下列幾項異同:相同者:黜享公伯寮以下十人。相異者:1)明朝改易而朝鮮仍舊者:朝鮮對諸圣賢仍舊稱爵謚,不依明朝分圣、賢、儒三級。例如孔夫子仍稱“大成至圣文宣王”,而不稱“至圣先師孔子”。其次,明朝改大成殿曰先師廟、大成門曰廟門,朝鮮依舊不變。再次,林放、蘧瑗、鄭眾、盧植、鄭玄、服虔、范等七位,明朝黜于其鄉(xiāng)奉祀,朝鮮則奉祀文廟如故。2)明朝增祀而朝鮮不取者:計有漢朝后倉、隋朝王通,宋朝歐陽修、胡瑗、陸九淵,明朝薛王宣、王守仁、陳獻章、胡居仁等九位。3)朝鮮增祀而不見于明朝者:計有宋朝羅從彥、李伺、黃三位。此外,明朝嘉靖九年并增置啟圣祠,以供奉孔圣之父啟圣公叔梁紇。趙憲在宣祖七年(公元1573年)第一次上封事時,也請依明制以別廟建置啟圣廟。到顯宗九年(公元1668年),成均館儒生申應(yīng)澄等又上疏立廟,經(jīng)廷議后許以創(chuàng)建,但逢歲歉遂寢。肅宗二十五年(公元1699年)冬將要建置時,遭到崔錫鼎反對,以為“無意義”,后經(jīng)申王完力爭,主張“遵中朝之典禮,追先王之成命”。此說正合肅宗之意,始令創(chuàng)建。是年五月,啟圣祠落成,以顏無繇、曾點、孔鯉、孟孫氏配享,可謂全同于嘉靖九年之制。(《增補文獻備考》卷二○四《學??肌⑹レ簟?但清朝到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三月,改封叔梁公為啟圣王,同時將啟圣祠更名曰崇圣祠(《文廟祀典考》卷一,總頁153);此一更制,未見李朝跟進。嘉靖制還有一項重要改革,此即普遍推行木主制。按,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禮部曾更定釋奠制,當時規(guī)定用“高案”,而不采唐以來的像設(shè)制。到十五年(公元1382年),又規(guī)定孔子以下去塑像,易木主。嘉靖九年的改制又有此項。顯然洪武之制沒有徹底施行。朝鮮在高麗末期,即忠肅王七年(公元1318年)九月,猶見“塑文宣王像”(《高麗史》卷三十五《世家》)。李朝初期的祀典,是仿明初之制,50當時是否采用木主,不得而知,蓋明朝本身亦無徹底施行。惟成宗二十三年(公元1492年),“始設(shè)柜櫝于文廟位版”(《增補文獻備考》卷二○三《學??肌ぬ珜W》),則李朝啟用木主制,當在此之前?!对鲅a文獻備考》之編者引金宗直《塑像賦》云:“渙泮制之復(fù)古,妥木主而釋菜”,以為成均館去塑像用木主,不始于嘉靖,此說可為愚見之旁證。但開城、平壤兩府之先圣、十哲塑像,易以位版,可知是始自宣祖七年(公元1573年)。(同前引書卷二○九《學校考·鄉(xiāng)學》)是年,趙憲第一次上封事,雖未被采納,但宣祖之行事,顯然受趙氏之影響。從此以后,各鄉(xiāng)校仿兩府亦隨之易以木主。至于開城、平壤兩府采用塑像制,當始于高麗末期,自元朝傳入。(同前引書宣祖七年條注引李光語)詳細年代不明,或如前述,始于忠肅王之際。中國到清代后,從祀制又有若干變動,有些是對嘉靖制的修正,李朝在這一段時間不見仿效,雙方差異更多,舉其要有如下幾項:1)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增祀宋朝范仲淹,朝鮮則無。2)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復(fù)享嘉靖所罷黜之秦冉、顏何、蘧瑗、林放、鄭玄、范等六先賢。朝鮮對此六位一直奉祀如故。3)雍正二年增祀縣、牧皮、樂正克、公都子、萬章、公孫丑、諸葛亮、尹淳、黃、陳淳、魏了翁、何基、王柏、陳、趙復(fù)、金履祥、許謙、蔡清、羅欽順、陸隴其等二十位。(《文廟祀典考》卷一)此二十位中,朝鮮除于肅宗八年(公元1682年)早已增祀黃一人外,余皆無奉祀。51四教育理想的具象化,是依靠教育而實現(xiàn)《禮記·祭法篇》說:“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敝袊糯募漓?本來就是多元的,所以學校也有先圣先師或先賢的祭祀。其初是寓教育于宗教,隋唐以后學校教育系統(tǒng)獨立,廟祠變?yōu)楦綄儆趯W校而存在。學校之有廟祠,與儒家以成圣成賢之教育理想及中國人重視實踐的天性有莫大關(guān)系。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理想,乃因?qū)W校之有廟祠的設(shè)立而具象化。這個教育理想的具象化,證明希圣希賢的教育是可達成的。中國傳統(tǒng)教育制具有這個特質(zhì),仿效中國而建立的朝鮮傳統(tǒng)教育制度也不例外。(一)后學及后學建圣(文)廟,立先賢祠,固然都是用以崇德報功,但因建置于教育園地,其目的依然還是教育。借著教育工作,可將經(jīng)典上所提示的圣賢境界與現(xiàn)實的廟祠所奉祀的圣賢結(jié)合為一。于是教育工作者一再強調(diào)圣賢是可即可求,圣廟的從祀標準,也一再強調(diào)必須是傳授圣道有功者才可入祀。請看下舉數(shù)例:1.宣祖十五年(公元1581年),命李栗谷(弭)作“學校模范”(見《栗谷全書》卷十五,總頁329以下),以補《學令》之不足。栗谷共立十六項目以作為當時學校(特指官學)學生努力之目標。其一曰:立志。謂學者先須立志,以道自任……奮發(fā)策勵,必要作圣人而后已。其七曰:事師。謂學者誠心向道,則必須先隆事師之道。其文末曰:“教化之具,莫先于擇師?!崩豕人^道,當然指孔孟之道,人人當以求得孔孟之道而作圣人自任,因此“非圣之書勿讀”(第三項“讀書”條)。國家提倡教育,應(yīng)以尊師重道為先。至于書院教育,栗谷在《道峰書院記》(同前引書卷十三“記”,總頁274以下)說:書院之建,本為藏修而兼崇德報功之典。故必求鄉(xiāng)先生可為后學矜式者立祠致敬,以興起多士希賢之志焉。書院有祠宇,是崇德報功,其教育是“希賢”教育。這個見解,基本上與李退溪無二致。2.李退溪認為書院是“尊賢講道”(《擬與豐基郡守論書院》,收入《陶山全書》卷十四“書”,總頁360以下)、“崇道作人”(《伊山書院記》,收入前引書卷五十九“記”,總頁271以下)之所。退溪并指出圣賢之域可期至,圣賢一言一行皆可師法,因此“瞻祠宇而想函丈,麗澤相資,山莫虧,則高者可以入室而升堂,下者猶不失為吉人修士”(《迎鳳書院亞記》,收入前引書卷五十九“記”,總頁273以下)。退溪所謂升堂入室便是筆者所稱教育理想(成圣成賢)可以實現(xiàn)之意。3.趙冀在“太學曉諸生文”也指出“茍能希圣希賢,皆可為圣賢”。又曰:“圣賢之為圣賢,未必皆生知舉,皆由學而知也。今亦為圣賢所為之學,用功如圣賢,則何乃不得到圣賢所到之地位乎?”(《增補文獻備考》卷二○六《學??肌づd學》)趙氏的希圣希賢論,斬釘截鐵地指出人皆可為圣賢。4.李涑在“李畏齋(厚慶,1558~1630)行狀”云:(先生嘗謂人曰)圣賢事業(yè)俱在方策,茍能師而效之,縱不得為圣賢,獨不得為善士乎?(《列邑院宇事跡》,慶尚道《德峰書院建顛末》總頁1695)畏齋之說,與退溪所說不成圣賢也可為吉人修士,實有雷同之處。5.端川郡守成換作《福川書院記》(奉祀孔夫子畫像)云:(諸生)朝夕灑掃,朔望展拜。觀院宇,則思得門之道;瞻影幀,則起仰山之慕,揖讓、講誦,若侍夫子于左右。(前引《端川郡志》)姜冀在《灆溪書院記》(鄭汝昌主享)說:今設(shè)夫子(按,指文獻公鄭汝昌)之廟,祀夫子之靈。而盈庭章甫升降有次,拜揖進退,然若列侍函丈,親承謦亥欠懶,起敬之間,藹然有自得之樂。則凡我后學之所以激勵其節(jié)操,鼓舞其情性者,未必不在于斯矣。(《列邑院宇事跡》,慶尚道,編頁1825)這兩則院記,很清楚地描述了書院建置祠宇的作用,所謂“若侍夫子于左右”、“然若列侍函丈”,實是瞻拜廟祠時的升華,也是教育理想具象化的作用。近儒唐君毅氏在參觀文廟時,也有與賢哲“神交默契”、“超凡入圣”的感受。52總之,傳統(tǒng)的教育平時要求學生希圣希賢,尊師重道,終極目標便是成圣成賢。文廟、先賢祠建立于學校,具體告訴學生,成圣成賢不但是理論而且事實俱在。學生可從研讀儒書、師長教誨、禮儀祭拜之中,實際體驗成圣成賢的可行性。廟祠的存在,便是使這種實現(xiàn)的可能性,在教育理想上起了具象化的作用。(二)孔子廟東南角的碑位中國自唐朝以后,學校園地漸趨神圣化,其最重要的代表事項便是普建孔廟于學校??讖R的建立,明示學統(tǒng)有自,此是周公終于不被奉祀于學校的理由。53孔子為萬世師表,師是不臣于君(《禮記·學記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專業(yè)茶青采購協(xié)議范例一
- 個人承包車輛運輸協(xié)議合同模板
- 2025年度新能源儲能技術(shù)研發(fā)與應(yīng)用合作協(xié)議4篇
- 專業(yè)無人機航拍拍攝合同文檔2024版版B版
- 2025年度智能廠區(qū)綜合環(huán)境管理服務(wù)合同4篇
- 個人保險理賠服務(wù)合同(2024版)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廠房出租合同附設(shè)備故障應(yīng)急響應(yīng)及維修服務(wù)協(xié)議3篇
- 2025年新型智能化廠房土地購置與使用權(quán)合同4篇
- 2025年新型廠房設(shè)備購置及安裝服務(wù)協(xié)議4篇
- 2025年度二零二五智能家居攤位租賃及智慧城市建設(shè)合同4篇
- 使用錯誤評估報告(可用性工程)模版
- 公司章程(二個股東模板)
- GB/T 19889.7-2005聲學建筑和建筑構(gòu)件隔聲測量第7部分:樓板撞擊聲隔聲的現(xiàn)場測量
- 世界奧林匹克數(shù)學競賽6年級試題
- 藥用植物學-課件
- 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課件(完整版)
- 國貨彩瞳美妝化消費趨勢洞察報告
- 云南省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失業(yè)登記申請表
- UL_標準(1026)家用電器中文版本
- 國網(wǎng)三個項目部標準化手冊(課堂PPT)
- 快速了解陌生行業(yè)的方法論及示例PPT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