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與火石與文化的對話_第1頁
石與火石與文化的對話_第2頁
石與火石與文化的對話_第3頁
石與火石與文化的對話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石與火石與文化的對話

石頭和火一起打開了人類文明的序幕。在中國古代傳說中,圣人的“項人”用石頭挖樹和生火?!对浇^書·外傳記寶劍》記載:春秋人風胡子曾概括史前至春秋時的歷史為石、玉、銅、鐵四個時期。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原始時代石器,無論是什么形狀,都是圍繞著石的堅硬和精密等來制造的。在自然界唾手可得的材料中,石頭是最堅硬的,因而原始人主要大量地使用石頭制造用具,也就不足為奇了。石器普遍地存在于原始人類生活的一切方面,所以人們又將原始時代稱為石器時代。像世界各地一樣,中國也有被稱之為“巨石崇拜”的原始社會遺存物?!兑捉?jīng)》曾將石堅硬的特性納入其哲學思辨之中,進行了人文升華,其“豫卦”()第二爻(六二)以石言理予以說明:“六二:介于石,水終日,貞吉。”“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用石的性質(zhì)闡明了君子行動的指導原則。其中所提出的石的“貞介”與“中正”之性,一直是中國人對石最根本而又最經(jīng)典的定義,佐以秦漢以前對石各方面的認識,奠定了中國石文化發(fā)展的基礎。突出體現(xiàn)中國石文化風貌是疊石造園、賞石與玩石、石雕與刻石及對石的文學表現(xiàn)等幾個方面。傳說商紂王曾從朝歌至邯鄲及沙丘,遍造離宮別館,以“鹿臺”和“沙丘苑臺”最著名。其中是否以石筑山造景已不得而知。但是秦始皇的古代著名皇家園林“上林苑”,在苑中引渭水作長池,池上堆筑蓬萊山以寓仙境的史實,開了中國園林史上在水面上造山建島的先河。據(jù)《西京雜記》記載:漢梁孝王“筑兔園。園中有靈山,山有膚寸石、落猿石、棲龍岫”。茂陵巨富袁廣漢于北亡鄧山筑園,“構石為山,高十余丈,連延數(shù)里”。這些均是基于對石為“山之體”(《釋名》)和“性從革”(《漢書·五行志》)及“云觸石而出”(《說苑·辨物》)的認識。石是山的象征,可以用石構筑象征性的山體;石能生氣,氣可化為云,山與石、云、氣四位一體,則山的精神可通過石來體現(xiàn),可以用石來創(chuàng)造新的美的自然景物。江南山水那種“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云興霞蔚”(《世說新語·言語》)的自然之美,不僅激發(fā)了人們的山水情思,直接促成了魏晉南北朝中國山水詩與山水畫的應運而興,也將自秦漢以來開啟的疊石造山筑園以尋山水情趣的風尚推向新的高潮。呼應著同時代山水詩與山水畫的隆盛,皇家園林與私家園林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園林中的疊石之藝漸趨成熟精巧。中國園林中再造自然景觀,抒發(fā)山水情思的主角,顯然是由石來擔任的,如《齊書·世祖情》記南齊惠太子“其樓觀塔宇,多聚其石,妙極山水”,謝靈運《過始寧墅》描寫私家園林之美,“巖峭嶺稠疊”,“白云抱幽石”;唐代牛僧孺稱太湖石為構園林之寶,可以說無石無以成園林。中國園林疊石所造之景,主要追求奧妙無窮的意象,表現(xiàn)雄、奇、幽、險、秀等山川情趣。這些意境的創(chuàng)造,既可師法自然,出自對山川之美深切的體悟;也有取自著名山水詩文的;但在很多情況下,主要是模仿山水畫,追求園林如畫的藝術效果。如果說,唐宋以前的園林還是呼應山水詩與山水畫,由造園人自出機杼,獨標新意的話;那么,隨著山水畫的高度發(fā)達,明清以來的園林則主要是以山水為摹本或由畫家直接參與完成的。明代造園名家計成其《園冶》中明確提出“選石”“掇山”要“仿古人筆意”。具體就是“小仿云林(元畫家倪瓚),大宗子久(元畫家黃公望)”。上海豫園黃石大假山就是明代畫家兼疊石大家張南垣所造,揚州清代萬石園疊石則出自大畫家石濤之手。被視為中國園林疊石典范的蘇州環(huán)秀山莊湖石假山,所用湖石無一名貴的奇異之石,卻收到了化腐朽為神奇的功效。制作者根據(jù)需要巧妙安排,將玩劣的石塊作于基部和不顯眼處;將有竅孔、皴皺之石用于醒目和點題的地方,使假山的整體效果達到了出神入化的藝術境界:其峰巒有主從揖讓之勢;山脈組合自然,氣勢連綿,有奔注如真之感。假山中有山洞,有石室,可居可游,峭壁流水,曲折自然,虛實相濟,可謂鬼斧神工,宛如天成。雅好老莊,精研佛學,都追求寄情山水。文人的共同特征使中國石文化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發(fā)生了質(zhì)的轉折,陳朝某僧《詠孤石》中一句“獨拔群山外,孤秀白云中”的吟詠,融注了以石擬人的禪思妙理,將石與人生、人性緊密聯(lián)系起來了。人們從無象之石中看到了有象的人生,從無性之石中引出了有情人的人性,崇尚自然,返璞歸真,人性的覺悟,使石與人的交流進一步深化,極大地豐富了石文化的人文內(nèi)涵,經(jīng)隋唐的弘揚,至宋代完成了對石的認識。唐宋以來,石已成為文人學士、達官貴人們賞玩尤物、寄托情性、明志抒懷的高雅而又珍貴的對象。著名文學家白居易是唐代賞石與玩石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傾注于石的情懷,提升了石文化的品位。他對太湖石的大力推崇:“石為聚族,太湖為甲,羅浮、天竺之石次之”(《太湖石記》),使太湖石從唐代開始名聲大振;他通過石與李德裕、牛僧孺兩個水火不相容的政治冤家的友好交往,體現(xiàn)了石文化凈化精神的超凡魅力。宋代賞石玩石的代表人物則是著名文人蘇軾和米芾。蘇、米二人賞石玩石的高雅情趣是一致的,就其特點來說,蘇軾突出一個“情”字,米芾則突出一個“癡”字。米芾總結出美石的標準為:瘦、皺、漏、透,蘇軾又加上了“石文而丑”。清代鄭板橋說:“一丑字則石之千態(tài)萬狀,皆從此出,彼元章(米芾)但知好之為好,而不知陋劣之中有至好也。東坡(蘇軾)胸次,其造化之爐冶乎”。蘇軾曾在《題過所畫枯木竹石》中寫道:“老可(文與可)能為竹寫真,小坡今與石傳神?!彼鶄魃竦氖切螒B(tài)丑而奇的石或怪異之石。蘇軾不僅以石娛情,而且用石來明志,他從著名的“仇池石”和“雪浪石”中,看到了家鄉(xiāng)的景致,寄地托著無盡的“故園山水”之情,他還曾用“怪石供”表明高潔的情操。米芾拜石的故事是千年美談,他玩石之癡在《宋稗類抄》中有詳細記載:“米元章守漣水,地接靈壁。蓄石甚富,一一品目,加以美字,入畫室則終日不出。時楊次公為察史,知米好石廢事,因往廉焉。至郡,正色言曰:‘朝廷以千里付公,汲汲公務,猶懼有闕,哪得終日弄石?’米徑前以手于右袖取一石,其狀嵌空玲瓏,峰巒洞壑皆具,色極清潤。米舉石婉轉示揚曰:‘如此石安得不愛?’楊殊不顧,乃納入左袖。又出一石,疊嶂屈出,奇巧又甚。又納之左袖。最后出一石,盡天劃神鏤之巧。又顧楊曰:‘如此石安得不愛?’楊忽曰:‘非獨公愛,我亦愛也!’即就米手攫取之,徑登車去?!彼未侵袊剿嫷母叻鍟r期,又是文人畫的興起時期,在這“郁郁乎文哉”的時代,佳石、盆景這一中國最獨特的雕塑品種(或稱文人雕塑)得到完成并推向高峰。這些雕塑,要么一塊,要么多塊組合,或安于庭院,或列于室外,或置于案頭,或陳于架上,或藏于袖中,時時觀賞,常常品玩,帶有濃郁的書卷氣和文化氣息。奇石珍玩與山石盆景是賞玩石的突出代表。奇石珍玩由來已久,如《尚書·禹貢》中所言青州產(chǎn)的“怪石”便是上古時代供賞玩的奇石。唐代已流行對奇石的欣賞,如李德裕詩中寫產(chǎn)于天臺之花乳石:“聞君采奇石,剪斷赤城霞?!别ㄈ坏摹短一ㄊ砀琛穼桥d卞山所產(chǎn)桃花石比為和氏的美玉。宋代除以蘇軾、米芾為代表的寄寓文人情懷的賞玩石外,以“花石綱”為代表的搜奇覓珍也是一種時尚。但奇石珍玩的廣泛流行則是在明清時期。奇石賞玩主要體現(xiàn)在石之姿、石之質(zhì)與石之紋三個方面。石之姿主要追求石的形狀,擴大可及于山川,如巫山神女峰,黃山仙桃石、猴子觀海、云南石林阿詩瑪?shù)?湖南張家界的山石更是石之姿欣賞的代表。石之質(zhì)主要追求石的材質(zhì),特別是那些世間稀少,價值昂貴的罕有之石,如青田凍石、壽山田黃石、昌化雞血石以及各種珍稀的礦石和古生物化石等。石之紋主要追求石的花紋(包括線的花紋和色彩的花紋)。石之紋的賞玩,歷來以形體大的大理石和顆粒狀的雨花石為代表。大理石的花紋猶如一幅幅水墨畫,雨花石的花紋則是色彩的世界。石之姿與石之紋的欣賞,往往更多依賴于賞玩者的慧眼和豐富的想象力,有時一塊看似普通的石頭,一個深有寓意的命題,立刻能起到點石成金,化平凡為神奇的作用。山水盆景是由景、盆。架三位一體的組合藝術品。它最重要的是制作景,即水石和枯石的選擇與制作,水石盆景是濃縮了壯麗山河,即所謂“移天縮地,盆立大千?!彼鶕?jù)中國山水畫的一些原則來進行組合,以創(chuàng)造可居可游的山水意境為目的??菔杈耙再p石為主,多依據(jù)獨塊石頭來進行藝術構思和創(chuàng)作??菔杈耙话氵x用形體玲瓏或有形態(tài)的硬石直接置于木座上,如大理石、英石、靈壁石等,故稱“石供”。宋代流行的怪石供,是用盆貯水,置怪石于盆中與石菖蒲共養(yǎng),表現(xiàn)出一種淡泊清高,超凡脫俗的文人品格。在殷墟曾發(fā)現(xiàn)各種大理石圓雕,有坐人、虎首人身怪獸、虎、牛、鴟梟、鷺鷥、蟬和蛙等,手法簡樸,形象生動。漢代的“畫像石”是表現(xiàn)一定情節(jié)的平雕,類似現(xiàn)代的連環(huán)畫,反映了漢代社會生活和思想的具體內(nèi)容。三國兩晉至隋唐,石雕成為宗教美術的重要載體,具有卓越的成就。這時的石雕大量表現(xiàn)為石窟雕刻的石佛,陵墓前的各種石獸、石柱等,如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云崗、河南龍門、河北響堂山、南京棲霞山、甘肅敦煌、四川大足等。宋代的石雕以硯臺最為著名,歙硯、端硯名聞中外。清代的青田、壽山,菊花等美石雕刻異軍突起。在石壁上刻劃圖文的習慣古已有之,至今發(fā)現(xiàn)的石刻圖文各地都有,保存了上古社會仍難解釋的文化現(xiàn)象。春秋戰(zhàn)國以來,中國人在石上鐫刻圖文之風長盛不衰,如摩崖石刻、碑碣石刻等等,這些類乎“功績銘乎金石”(《呂氏春秋·求人》)的表現(xiàn),乃是基于對“石生而堅”(《淮南子·說林訓》)的認識,將石作為一種長久、堅固的載體,以達到人們對永恒、永生的追求。大量遺留的各種刻石確為中國文化保存了極其豐富的珍貴資料。中國文學對石的表現(xiàn)是石文化的取之不盡的寶庫,真是琳瑯滿目,美不勝收。不朽的古典長篇名著《紅樓夢》,原名《石頭記》,是借女禍煉石補天后留于青埂峰下的一塊奇石,國其“無材補天,幻影入世”,“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tài)”的傳說而得名。古典短篇小說的代表作,《聊齋志異》中有篇《石清虛》,寫愛石癡石的刑云飛得一佳美而靈異的奇石,四面玲瓏,山巒疊秀,天欲雨時又會孔孔出云。此石能自擇其主,雖屢被豪強掠去或盜賊竊去,最后總能鬼使神差地回到刑云飛身邊。而刑云飛為此石下獄、減壽、歷盡人生磨難。刑死后,此石自碎為數(shù)十片而得以隨葬于刑墓中。這個故事和伯牙與鐘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千古知己最難覓的佳話有異曲同工之妙。關于石有靈性,《漢書·五行志》載:“左氏傳曰:昭公八年春,石言于晉。晉平公問于師曠,對曰:石不能言,神還馮焉。作事不時,怨動于民,則有非言之物而言。信今宙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