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書·太子晉解》篇性質(zhì)探討_第1頁
《逸周書·太子晉解》篇性質(zhì)探討_第2頁
《逸周書·太子晉解》篇性質(zhì)探討_第3頁
《逸周書·太子晉解》篇性質(zhì)探討_第4頁
《逸周書·太子晉解》篇性質(zhì)探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逸周書·太子晉解》篇性質(zhì)探討【摘要】《太子晉解》作為《逸周書》中特殊的一篇,受到學界普遍關(guān)注,但其性質(zhì)值得探討。首先,《太子晉解》雖然存在與賦體相類似的特征,但總體上看應(yīng)該被視為小說,而不能被視為賦。其次,《太子晉解》篇雖然與師曠相關(guān),但由于中心人物并非師曠而是太子晉,因此不能被視為“師曠小說”?!娟P(guān)鍵詞】師曠;《太子晉解》;賦;小說;師曠小說《太子晉解》是《逸周書》中比較特殊的一篇,無論是語言運用還是內(nèi)容主題都與其他篇章存在差異,因此受到學界的普遍關(guān)注。但不同學者對這篇文獻的性質(zhì)認識有所不同。上世紀八十年代,胡念貽先生曾撰寫《〈逸周書〉中的三篇小說》一文,將此篇文獻視為小說。在后來的研究中,由于這篇文獻內(nèi)容涉及戰(zhàn)國時期晉國樂師師曠,一些關(guān)注《漢書·藝文志》所著錄小說家書《師曠》的學者,將此篇文獻視為師曠小說。而隨著古賦、俗賦研究的發(fā)展,劉光民、趙逵夫、伏俊璉等學者又將此篇文獻視為賦作。因此,研究《太子晉解》篇,就涉及文獻性質(zhì)斷定了問題。所謂類例既分,學術(shù)自明。梳理文獻的性質(zhì),對文獻研究來說,既是基礎(chǔ)性的,也是關(guān)鍵性的。誠如胡念貽先生所說:“我們今天清理古代文化遺產(chǎn),首先要按古代一些典籍的內(nèi)容對它做出科學的歸類,使之各得其所?!盵]那么究竟應(yīng)該如何看待此篇文獻的性質(zhì)呢?我們認為可以分兩個步驟來進行辨析:第一,此篇文獻是賦還是小說;第二,此篇文獻能否被稱為“師曠小說”。要弄清這兩個問題,我們首先還是看一下此篇文獻的原貌:晉平公使叔譽于周,見太子晉而與之言。五稱而三窮,逡巡而退,其言不遂。歸告公曰:“太子晉行年十五,而臣弗能與言。君請歸,聲就復與田,若不反,及有天下,將以為誅?!逼焦珜w之,師曠不可曰:“請使瞑臣往與之言,若能幪予,反而復之?!睅煏缫娞?,稱曰:“吾聞王子之語,高于泰山,夜寢不寐,晝居不安,不遠長道,而求一言。”王子應(yīng)之曰:“吾聞太師將來,甚喜。熱又懼吾年臣少,見子而慎,盡忘吾其度?!睅煏缭唬骸拔崧勍踝?,古之君子,甚成不驕,自晉始如周,行不知勞?!蓖踝討?yīng)之曰:“聲之君子,其行至慎,委積施關(guān),道路無限,百姓悅之,相將而遠,遠人來歡,視道如咫?!睅煏绺嫔?,又稱曰:“古之君子,其行可則,由舜而下,其孰有廣德?”王子應(yīng)之曰:“如舜者天,舜居其所以利天下,奉翼遠人,皆得己仁,此之謂天。如禹者,圣勞而不居,以利天下,好取不好與,必度其正,是謂之圣。如文王者,其大道仁,其小道惠。三分天下而有其二,敬人無方,服事于商,既有其眾,而返失其身,此之謂仁。如武王者義,殺一人而以利天下,異姓同姓各得其所,是之謂儀?!睅煏绺嫔?。又稱曰:“宣辨名命,異姓惡之。王侯君公,何以為尊,何以為上?”王子應(yīng)之曰:“人生而重丈夫,謂之胄子;胄子成人能治上官,謂之士;士率眾時作,謂之曰伯;伯能移善于眾,與百姓同,謂之公;公能樹名生物,與天道俱,謂之侯,侯能成群,謂之君。君有廣德,分任諸侯而敦信,曰予一人;善至于四海,曰天子,達于四荒曰天王。四荒至,莫有怨訾,乃登為帝?!睅煏珞廊弧S址Q曰:“溫恭敦敏,方德不改,開物于初,下學以起,尚登帝臣,乃參天子,自古誰?”王子應(yīng)之曰:“穆穆虞舜,明明赫赫,立義治律,萬物皆作,分均天財,萬物熙熙,非舜而誰能?”師曠東躅其足,曰:“善哉,善哉!”王子曰:“太師何舉足驟?”師曠曰:“天寒足跔,是以數(shù)也。”王子曰:“請入坐。”遂敷席注瑟。師曠歌無射,曰:“國誠寧矣,遠人來觀,修義經(jīng)矣,好樂無荒?!蹦俗⑸谕踝樱踝痈鑽唬骸昂巫阅蠘O,至于北極,絕境越國,弗愁道遠。”師曠蹶然起,曰:“瞑臣請歸。”王子賜之乘車四馬,曰:“太師亦善御之。”師曠對曰:“御吾未之學也。”王子曰:“汝不為夫《詩》,《詩》云:‘馬之剛矣,轡之柔矣,馬亦不剛,轡亦不柔,志氣鑣鑣,取予不疑?!允怯??!睅煏鐚υ唬骸邦ǔ紵o見,為人辯也,唯耳之恃,而耳又寡聞而易窮。王子,汝將為天下宗乎?”王子曰:“太師何汝戲我乎?自太昊以下,至于堯舜禹,未有一姓而再有天下者,夫大當時而不伐,天何可得?吾聞汝知人年之長短,告吾。”師曠對曰:“汝聲清汗,汝色赤白,火色不壽?!蓖踝釉唬骸叭弧N岷笕?,將上賓于帝所,汝慎無言,殃將及汝?!睅煏鐨w,未及三年,告死者至。這則材料記載了叔譽使周,被周太子晉所難,歸國后請求晉平公歸還侵周之地,師曠在這種情況下使周,會見太子晉。二人在你來我往的問答過程中,太子晉占據(jù)上風,師曠心悅誠服,十分佩服年幼的王子晉的智慧和道德。材料的結(jié)尾是二人對王子晉壽命不長的預(yù)言,并以預(yù)言應(yīng)驗作結(jié),有一定的神秘性。一、《太子晉解》不宜被視為賦事實上,《太子晉解》篇兼具賦和小說的特征,在某種程度上,兩種觀點都有一定合理性,但筆者認為,從總體上來看,應(yīng)將其視為小說。我們先來看主張是賦的觀點。劉光民《〈逸周書〉中的一篇戰(zhàn)國古賦》認為此篇文獻的寫法與漢代散體賦的體式相吻合。他將漢代散體賦的體式概括為:“以鋪陳夸飾為主要表現(xiàn)手法,主體部分常設(shè)為主客問答形式,狀物、寫景、敘事、議論皆以對話語言出之;人物語言之外,極少作者說明描寫成分。其前有序,交代主客雙方,并為他們的對話提供極其簡單的情節(jié)依據(jù);后有結(jié)語,說明結(jié)局,或婉陳諷諫之義。序與結(jié)語純用散體語言來寫,對話部分則韻散間出,而以四、六韻文為主,并多用排偶句式。”趙逵夫認為:“這篇作品無論從哪個方面說,都是一篇典型的俗賦作品:對話的形式,有一定的故事性,對話語句整齊,有幾小節(jié)為整齊的四言局,多排比句,對話部分通篇押韻,語言通俗,行文不避重復,帶有民間傳說故事的特征,有的地方顯得詼諧幽默?!眲ⅰ②w二人的觀點很相似,都是將《太子晉解》篇與賦體的特征相類比,發(fā)掘兩者的相似之處,從而得出《太子晉解》篇是賦體的結(jié)論。但是,他們在異中求同的過程中,忽視了同中之異,即《太子晉解》篇與賦體的差異性。第一,誠如劉光民所言,在賦體主體鋪陳夸飾展開之前,往往有簡單的序文,交代主客雙方,并為他們的對話提供極其簡單的情節(jié)依據(jù)。這一點咋看之下似與《太子晉解》的開篇相似——安排師曠師周,為師曠和太子晉對話提供契機。但是賦體中的散體序文只是為對話鋪陳的契機而存在,沒有必要交代相對完整的背景緣起。因為過多的額外信息不僅顯得多余,而且影響賦體主體鋪陳夸飾的展開。而在《太子晉解》中,開篇不僅提供了對話契機——師曠使周,還詳細交代了師曠使周的背景,即叔譽出使的不利,外交上的受挫。如果將《太子晉解》視為賦體,叔譽、晉平公的出現(xiàn),以及叔譽使周的背景都顯得多余,與賦體鋪陳的展開毫不相干。第二,由于賦的主體是鋪陳夸飾,對話雙方的身份并不重要,因此往往是虛構(gòu)的人或物,較少出現(xiàn)真實的人物。即使出現(xiàn),對話雙方也不會表現(xiàn)出個性特征。但此篇文獻完全不同。無論師曠、太子晉,還是晉平公、叔譽,都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而師曠和太子晉的性格特征都有一定的展現(xiàn),特別是太子晉文質(zhì)彬彬、超凡入圣的神童形象被刻畫地栩栩如生。張錦池《志人小說論綱——中國小說探源》一文指出:“仿佛一個早熟的兒童躍然紙上。”這正是看到了此篇在人物性格塑造上的成就。在行文中刻畫人物形象是賦體所沒有的。第三,賦的主體對話部分,所關(guān)注的是鋪陳夸飾本身,并不包含對話內(nèi)容之外的含義或目的性。而《太子晉解》篇中對話雙方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具有自己本身的背景、性格、目的。因此,此篇中鋪陳夸飾的對話,除了鋪陳夸飾外,還具有明顯的目的性。特別是師曠,本身就是為了政治外交目的而來,因此在對話中充滿著咄咄逼人的追問和試探,志在完成晉國的外交使命,目的性十分明顯。從這一點來看,雙方對話雖然存在與賦體鋪陳夸飾相類似的情況,但《太子晉解》篇中的鋪陳夸飾僅僅是一種對話的形式、表象,我們更應(yīng)該關(guān)注鋪陳對話的弦外之音。故而這里的鋪陳夸飾不能簡單視為賦體的鋪排。第四,賦體的結(jié)尾有簡單的散體結(jié)語,交代結(jié)局,或表達諷諫之意,但往往很簡短。劉光民在《〈逸周書〉中的一篇戰(zhàn)國古賦》中說:“篇末以‘師曠歸。未及三年,告死者至’一句收束,和開頭部分一樣,也是散句?!睆膭⒌恼撌鰜砜?,認為這幾句是《太子晉解》的結(jié)尾,與賦體相似。但如果我們仔細閱讀原文,就會發(fā)現(xiàn)事實并非如此。從“師曠東躅其足”一段開始,已經(jīng)發(fā)生很大的轉(zhuǎn)變,后文穿插了敷席注瑟、歌詩、告歸、賞賜等一系列內(nèi)容,這些都是以散體敘述的形式展開的。即使其中穿插著韻語,也是周代禮樂文化賦詩言志的反映,與前文的鋪陳夸飾是不同的。因此,如果將《太子晉解》視為賦文,其結(jié)語應(yīng)該是從“師曠東躅其足”開始的。但這樣大段的結(jié)語幾乎和主體的鋪陳夸飾的篇幅不相上下,這種情況在賦體中是不存在的。這幾點都是《太子晉解》篇與賦體特征的不同,是我們研究過程中不能忽視的。基于此,筆者認為不宜將《太子晉解》篇視為賦體。但是,我們研究賦體——無論是古賦,還是俗賦,當然應(yīng)該將《太子晉解》篇納入研究視野,這是因為任何文體在發(fā)展過程中,都會受到其他文體,特別是相近文體的影響?!短訒x解》篇雖然不是賦體,但其主客問答、鋪陳夸飾等特征也會對賦體的形成發(fā)展產(chǎn)生影響。二、《太子晉解》的小說性質(zhì)既然《太子晉解》篇不宜被視為賦體,那么是否可以被視為小說呢?筆者認為,答案是肯定的。這一點,胡念貽先生在《〈逸周書〉中的三篇小說》一文中進行了分析。胡先生提出了判斷一篇作品是否是小說的一些標準:虛構(gòu)成分所占比重、一定的主題思想,事件的敘述,人物的刻畫,環(huán)境細節(jié)描寫等等。實際上,我們可以展開細致的分析。第一,此篇記載具有完整的情節(jié)。開頭部分,設(shè)置了一個師曠使周的背景,即叔譽出使,被太子應(yīng)對所難,歸國后請求歸還所侵之地。這個背景,交代了師曠的出使的原因,并為故事的主體起到了很好的陪襯烘托作用。小說的主體和高潮是師曠與太子的對答應(yīng)對。結(jié)尾則是師曠對太子“不壽”的預(yù)言以及太子的去世。幾個部分相互關(guān)聯(lián),構(gòu)成完整的小說篇章。第二,人物性格鮮明。前文已經(jīng)提到,太子晉文質(zhì)彬彬、超凡入圣的神童形象被刻畫地栩栩如生。張錦池在《志人小說論綱——中國小說探源》中曾稱贊此篇對太子晉的描寫。而師曠在對話中充滿試探,富有政治使命的外交官的形象也有很好地展現(xiàn)。人物性格的塑造,是小說創(chuàng)作的重點。塑造鮮明的人物性格,是小說的重要特征。第三,詳略得當。故事一開始,并沒有把叔譽的出使應(yīng)對過程詳細呈現(xiàn),而是將其虛化為背景,而集中筆墨詳細敘述了師曠與太子的應(yīng)對過程。這樣的處理方法,使此篇讀來,不覺重復拖沓。當然,以上幾點的分析使用的是現(xiàn)代的小說觀念,實際上先秦兩漢時期的小說觀念更加寬泛駁雜,不過是指無關(guān)大道的言論。如果使用這種觀念,前人已經(jīng)很早就注意到此篇的小說特點了?!妒吠āち摇吩u價《逸周書》說:“甚有明允篤誠,典雅高義;時亦有淺末恒說,滓穢相參。”顯然《太子晉》篇更接近《史通》所謂的“淺末恒說”。清人謝墉認為“此篇誕而陋,與諸篇絕不類”[]。而無論是《史通》所言“淺末恒說”,還是謝墉所言“誕而陋”,都明顯具有先秦兩漢時期“小說”的特點。故\t"/content/21/0225/21/_blank"魯迅先生說:“《逸周書·太子晉》篇記師曠見太子,聆聲而知其不壽,太子亦自知‘后三年當賓于帝所’,其說頗似小說家言?!笨梢?,如果使用先秦兩漢時期的小說觀念,《太子晉解》的小說性質(zhì),早已被歷代學者所認知?;诖?,筆者認為,無論使用今天的小說觀念,還是先秦兩漢時期的小說觀念,《太子晉解》篇都可以稱之為小說。三、《太子晉解》與師曠小說既然,《太子晉解》篇可以被視為一篇小說,那么能否被視為“師曠小說”呢?筆者認為,這個問題實際上涉及一個尺度的問題。就目前的研究現(xiàn)狀來看,關(guān)注師曠小說研究的學者普遍采用一種相對寬松的尺度,即將內(nèi)容涉及師曠的小說都視為“師曠小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學者盧文暉曾輯佚《師曠》一書,采用的便是一種寬松的尺度,甚至將應(yīng)該被視為歷史文獻的《左傳》中的材料視為師曠小說。自然《太子晉解》篇更被視為師曠小說的代表之作。盧文暉的做法代表了學術(shù)界的主流態(tài)度。但筆者以為,我們說的師曠小說,應(yīng)該是以師曠為中心人物,表現(xiàn)師曠智慧、才能為重點的小說,而不應(yīng)該泛化為一切有關(guān)師曠的小說?!短訒x解》這篇小說雖然與師曠相關(guān),但中心人物是太子晉而非師曠,因此不能被視為師曠小說。雖然此篇的主體部分是師曠與太子二人的問對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中,突出展現(xiàn)太子的機敏智慧。正因為此,師曠的形象不如太子晉那般生動。借用賦體“主客問答”“尊主抑客”的形式來審視此篇,師曠顯然是處在“客”的位置上的。因此在材料中對師曠“罄然”“躅足”窘迫形象的描寫,都顯示出師曠的配角色彩,并映襯出太子晉主角光環(huán)。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學術(shù)屆已經(jīng)注意到,先秦兩漢時期的小說往往會采用“依托”的創(chuàng)作手法。所謂“依托”,就是將小說事件附會在一個比較有名的人物身上。如果從“依托”的特點來看《太子晉解》,此篇的依托重點顯然是太子晉,而非師曠。明代胡應(yīng)麟《少室山房筆叢·三墳補逸下》云:“太子晉事甚詭誕,蓋戰(zhàn)國人以晉早慧而夭,為此說以神之?!盵]胡應(yīng)麟認為這則小說是戰(zhàn)國人以太子晉早慧而夭為出發(fā)點而附會出來的,也就是說這則小說是“依托”太子晉而產(chǎn)生的,這種觀點看透了這則材料了本質(zhì),很值得我們參考。我們可以對比相對典型的師曠小說,就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與《太子晉解》篇的差異:晉平公與群臣飲,飲酣,乃喟然嘆曰:“莫樂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違?!睅煏缡套谇?,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壞于壁。公曰:“太師誰撞?”師曠曰:“今者有小人言于側(cè)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師曠曰:“?。∈欠蔷苏咧砸??!弊笥艺埑?。公曰:“釋之,以為寡人戒?!保ā俄n非子》)晉平公鑄為大鐘,使工聽之,皆以為調(diào)矣。師曠曰:“不調(diào),請更鑄之。”平公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