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屆婁底市高三語文上學期期末考試卷附答案解析_第1頁
2022屆婁底市高三語文上學期期末考試卷附答案解析_第2頁
2022屆婁底市高三語文上學期期末考試卷附答案解析_第3頁
2022屆婁底市高三語文上學期期末考試卷附答案解析_第4頁
2022屆婁底市高三語文上學期期末考試卷附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屆婁底市高三語文上學期期末考試卷

一、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在古代農業(yè)文明中,中國農業(yè)能夠長期領先于世界其他文明古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認識到人是大

自然的組成部分,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主張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和因物制宜,按自然規(guī)律開展各種

農事活動。在數千年的農耕活動中,炎黃子孫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導下,“順天時,量地利”,植五谷,

養(yǎng)六畜,農桑并舉,耕織結合,逐漸形成了土地精耕細作、生活勤儉節(jié)約、經濟富國足民、文化天地人和

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創(chuàng)造了燦爛輝煌的農耕文明,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農業(yè)文化遺產。這些農業(yè)文化遺產中蘊藏的

農耕智慧對中國農業(yè)的發(fā)展,乃至世界農業(yè)的發(fā)展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地形復雜多樣,各種地形交錯分布。隨著人口的增加,平原地帶的土地已不能滿足人們生存的需要,

于是人們開始向山地、沼澤等要地。為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這些原本不適宜耕種的土地,改善土壤結構,

增加土壤肥力,減少水分蒸發(fā),防止水土流失,緩解耕作活動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的破壞,智慧的中國人民發(fā)

明了坪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種土地利用形式,使原本“下下地”的江南變成了“上上地”的國家糧倉。

為了更好地利用季節(jié)、合理使用土地,實現生物互利作用最大化和生物互害作用最小化,尋求多樣生物之

間的最佳生態(tài)關系,在有限的耕地上實現最大的產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fā)明了輪作復種、間作套種、多

熟種植等多種種植制度。早在東漢時期,中國的先民們就發(fā)明了稻魚鴨共生模式。這種共生模式除了有效

地利用稻田空間。

自古以來,中國人都十分重視農田水利建設。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人類沒有改變自然環(huán)境的能力,只能

逐水草而居,擇丘陵而處,靠漁獵、采集和游牧為生,對自然的水只能趨利避害,消極適應。進入奴隸社

會和封建社會后,隨著金屬工具的發(fā)明與應用,生產力得以發(fā)展,人們開始在江河兩岸發(fā)展農業(yè),建設村

莊,建設了許多大型水利工程,至今仍造福著子孫后代。

土地是農作物和禽畜生長的載體,也是最主要的農業(yè)生產資料。農耕的首要條件就是保持土壤的肥沃。人

們應根據不同的土壤類型和土壤肥力選擇種植不同的作物。中國在原始農業(yè)時期就非常重視農器問題,將

農器視為農民生死之要、民富之具。生產工具不僅提高了生產率,也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農耕文明是中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生產、生活的實踐積累。蘊藏在農業(yè)文化遺產中的傳統(tǒng)觀念和傳統(tǒng)技術

等農耕文明精粹,至今仍閃爍著智慧之光。農業(yè)文化遺產是一種關乎子孫后代的遺產,其中蘊臧的農耕文

化要發(fā)揚光大。

(摘編自柏蕓《農業(yè)文化遺產中的農耕智慧》)

材料二:

中華農耕文化存在于傳統(tǒng)社會的農業(yè)生產生活之中,依托于開展農業(yè)生產的土地和百姓。中華農耕文化是

傳統(tǒng)農業(yè)生產的凝練與升華,而先民所遺留之農業(yè)遺產正是中華農耕文化最重要的根脈源泉和賴以存在的

物質基礎。農業(yè)是古代決定性的生產部門,直接關系到國計民生與王朝興衰存亡,傳統(tǒng)農業(yè)影響到中國文

化的方方面面,先民由農業(yè)生產經驗總結凝練出的三才理論、陰陽和諧、天人合一等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

核心理念,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世界觀、價值觀。文化的提升又反過來作用到具體的農業(yè)生產實踐中,

彼此交織,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永續(xù)發(fā)展的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我國領土廣

闊、民族眾多,各地都有自己獨特的農業(yè)生產方式,哺育了各地風格多樣的地域文化,呈現出“美美與共”

的特點,延續(xù)至今,共同構成了中華優(yōu)秀農耕文化的當代表達。

中華文化的載體之一是傳統(tǒng)農業(yè),因此我們需要依托農業(yè)遺產弘揚優(yōu)秀農耕文化。

我國傳統(tǒng)文化源自農業(yè),一貫講求耕讀傳家、詩書濟世,因此有意識地挖掘和弘揚農業(yè)遺產中蘊含的傳統(tǒng)

農業(yè)文化,對營造全社會和諧自信的農耕文化氛圍無疑是有重大意義的。我國的農業(yè)遺產是千百年歷史進

程中人與自然協(xié)同進化的產物,它提倡人們在農業(yè)生產過程中要順天時、應地利,適當運用人力引導天、

地、人有機配合和協(xié)同,使農業(yè)有好收成。

目前,我國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數量位居世界第一,農業(yè)農村部已進行了六批中國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的評選,

保護工作成效顯著。在此基礎上應該進行從數量到質量的提升,梳理出華南、華東、西北等幾大片區(qū)中具

有代表性的農業(yè)遺產,推出一批具有世界影響的示范性農業(yè)遺產基地,發(fā)揮它們的模范帶頭作用。

農耕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和魂,其傳承弘揚是一項長期工作,尤其需要一個很好的平臺來生動地詮釋和體

驗其精髓之所在。要以政府為主導,出臺農業(yè)遺產保護條例、優(yōu)秀農耕文化管理辦法等相關條文,從政策

上形成導向,保護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保障遺產地農民權益;其次,要大力發(fā)展特色農產品產業(yè)和鄉(xiāng)村旅

游開發(fā),讓遺產地百姓收獲實實在在的利益,認識到保護農業(yè)遺產與傳承農耕文化的重要性,要廣泛宣傳

和動員,讓全社會了解農業(yè)遺產保護的重要意義。

農業(yè)遺產與農耕文化互為表里,是先民萬年農耕實踐的智慧結晶,是祖先留給我們后人的寶貴財富,具有

跨越時空的永恒價值。

(摘編自盧勇《農業(yè)文化遺產與農耕文化》)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我國先民們在長達數千年的勞動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多樣的農業(yè)生產模式,有些甚至延續(xù)至今,被當代農民

們繼續(xù)使用。

B.我國自古以農立國,農業(yè)開發(fā)歷史久遠,傳統(tǒng)農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與多元開發(fā)是中國永續(xù)傳統(tǒng)并絢爛多彩

的物質保障。

C.中華農耕文化是傳統(tǒng)農業(yè)生產的凝練和升華,依托于開展農業(yè)生產的土地和百姓,體現在傳統(tǒng)社會農

業(yè)生產和生活中。

D.領土廣闊的中國因地域的不同、文化的不同等,各地都有各自獨特的農業(yè)生產方式,呈現“美美與共”

的特點。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我國先民們擁有的“人是大自然一部分”的先進理念,讓中國農業(yè)在古代農業(yè)文明中長期領先于世界的其

他文明古國。

B.我國的農耕智慧體現在根據地形因地制宜,根據季節(jié)用地養(yǎng)地,根據勞動樣式創(chuàng)制勞動工具來提高效

率等多方面。

C.陰陽和諧、天人合一等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理念都來自我國先民們從事農業(yè)生產獲得的經驗、教訓的

理論總結。

D.中華文化的載體是傳統(tǒng)農業(yè),離開農耕文化就沒有了中華文明,這就體現出進一步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農耕文

化的重要性。

3.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持材料一第二段體現的“農業(yè)智慧”的一項是()

A.哈尼族利用山地氣候和水土資源,山頂森林、山腰村寨、寨腳梯田,并有水系貫穿

B.敖漢旱作農業(yè)系統(tǒng)以小米為主要農作物,兼顧糜黍、養(yǎng)麥等,實行間作套種等方法。

C.侗族農民注重糧食和經濟同發(fā)展,堅持深水養(yǎng)魚、淺水栽稻、陸地養(yǎng)鴨的生產方式。

D.河北涉縣旱作梯田農業(yè)系統(tǒng)中,土壤富含鉀、氮中等、磷偏低,適合種植豆類、玉米等。

4,中華農業(yè)文化遺產與農耕文化有怎樣的互為表里的關系?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

5.在鄉(xiāng)村振興的形勢下,如何保護農業(yè)文化遺產、弘揚農耕文化?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二、文學類閱讀-單文本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催糧差

趙樹理

崔九孩當了一輩子司法警察差,在那年雖是五十多了可還能說能跑。有一次南鄉(xiāng)的催糧差使派到他頭上,

他不想去——雖然能說能跑,可總得有點油水跑得才有勁——差使多了跑不過來。就雇個人吧!

他雇了煎餅鋪里一個伙計。這人是從鎮(zhèn)上來的,才到城里沒有幾天,雖說沒有催過糧,可是見過別的差人

到他家去催糧,他覺著這事也沒有什么不好辦——按單找戶口、吃飯、要盤費。這有什么難辦?他答應了,

2

九孩就把票子、鐵繩、鎖子和自己的藤條手杖都交給他。

走路比賣煎餅還輕快,不慌不忙走了十五里,取出票來看看,眼前村子里有一戶叫張?zhí)戾a。他走進了村,

到了村公所一打聽,村警說:“催糧啦?張?zhí)戾a是張局長的老爺爺,早就不在了?!八謫柎寰f:“他住在

哪一院?”村警說:“在南頭槐樹底那黑漆大門里。”

到了村南頭,找著了槐樹,又找著黑漆大門,一進去就有個大白花狗叫起來,有個人正擔著水在院里澆花,

見他進去,便擋住狗問他是哪里來的。他說從城里來。那人又問:“送信嗎?”他說:“不是!有個事啦!”

二先生在家里聽見了,隔著窗問:''什么事?"說著就到門邊,揭開竹簾用手一點說:“過來,我問問你!”

他便走到門邊。二先生問:“說吧!什么事?是不是財政局打發(fā)你來的?”他說:“不是!我是催糧的!“二

先生問:“催糧的?給我捎著信啦?”他說:“沒有!”二先生說:“那你來做什么?”他說:“票上有你的名字?!?/p>

二先生看了看他,又問:“你是新來的吧?“他說:"是!”二先生搖了一下頭,似乎笑了一笑說:“走吧!我

已經打發(fā)人點糧去了!”

他覺得奇怪了。他想:這先生怎么這樣不講面子?不給錢吧也不管頓飯?不管飯吧連屋子也不叫進去坐坐?

他還沒有想完,二先生追他道:走吧!”說了就放下簾子把頭縮回去。他生了氣,就向門里喊道:“這是拘

票?。 岸壬采藲?,隔著門嘆氣道:“哪這么不通竅的差人來!”又揭開簾道:“你叫什么名?“他更氣

極了:”我拿著票找你找錯了?”澆花那個人也趕上階臺,推了他一把道:“你這人真不識高低!跟二先生說

話還敢那么喊叫?“白花狗也夾攙在中間叫起來。

二先生這會兒可真生了氣:“我沒有見過票,拿出來我看!“他在這種局面下,一時拿不定主意,也不知是

拿票好還是不拿好。澆花的勸他趕緊走開算了,可是二先生認真要他取出票來,他也只好取出來。

二先生不是沒有見過票,他是要看看這差人叫什么名字。二先生一看見崔九孩這個名字便問道:’‘你就是崔

九孩?”他拿著票,也只好頂住這個名,便答道:“是!”才說出個"是”字來,就挨了二先生一耳光。二先生

說:“回去吧!叫崔九孩親自來拿票來!”

看樣子是不便再商量了,只好返回城里去。來回跑了三十里,吃了一個耳光,滿肚冤枉向崔九孩去訴苦。

崔九孩問明了原因,使嘆氣道:“誰叫你到他那里去?算了算了!這是我的路途債,非自己跑一趟不行!你

挨了打還不算到底,我還得給人家說好話賠情去,要不,連票也拿不出來了!”

他滿以為回來見了崔九孩可以給自己拿個主意,誰知崔九孩也這么稀松?他便問道:“這家有多大勢頭?”

崔九孩道:”勢頭也不大,只是咱惹不起;他哥哥就是現在咱財政局的張局長,咱得伺候人家。算了!你回

去歇歇吧!還是得我去!”

二先生家是他常去的——送信、捎東西,雖不是法警分內的事,可是局長說出來就得去,路是熟的,不用

打聽,一直跑到二先生院子里。

爬到玻璃窗子上一看,嬉皮笑臉揭開簾子道:“二爺!我來給你老人家賠情來了!”說了就嘻嘻笑著,走進

來蹲到窗下。

二先生老婆笑著說:“老九孩!你怎么弄了那么個鬼?差一點把你二爺拴上走!”九孩說:“不用說他了,太

太!都只怨我!我不該偷懶!二爺知道,催糧是苦差!我老了,不想多跑,才雇了那么一個人?!?/p>

二先生也開了口:“雇人也看是什么人啦!像那樣一個土包子,一點禮體也沒有,要對上個外面來的客人,

那像個什么樣子?”崔九孩自然是一溜“是”字答應下去。答應完了,又道:“二爺!不要計較他,都是我的

過!你罵我兩句好了!”他停了一下,見二先生沒有說什么,就請求道:“我走吧二爺?"二先生道:“走吧!

票在桌上那書夾子里!”

他從書夾子里翻出票來看一看問道:“二爺!這村里有一戶叫孫二則的住在哪里?”二先生道:“那是個種山

地的,住在紅沙嶺!那可能給你趕個盤費!你們這些人還不是一進了山,就為了王了?“九孩笑道:”對對

對!二爺是明白人!”

崔九孩辭了二先生,便望著紅沙嶺走??斓缴仙降牡胤?,他拿出一副紅玻璃眼鏡戴上,這眼鏡戴上不如不

戴,玻璃也不平,顏色又紅得刺眼,直直一棵樹能看成一條曲曲彎彎的紅蛇,齊齊一座房能看成一堵高高

的紅墻。他到大村鎮(zhèn)不敢戴,戴上怕人說笑話;一進了山一定要戴,戴上了能嚇住人.一根藤手杖,再配

上這副眼鏡,他覺著夠味了。

3

(有刪改)

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煎餅鋪的伙計經歷過別人到自家催糧的事情,所以當崔九孩雇傭他催糧時沒有推辭,到二先生家的做

派也是學習他被催糧時別人的表現。

B.煎餅鋪伙計到二先生家催糧的遭遇與他預想的狀況明顯不同,說明二先生是一位雖然依靠權勢生活但

有著一點正義感、熟悉人情世故的有錢人。

C.小說用煎餅鋪伙計的大聲喊叫、二先生家院子澆花人的勸解、大白花狗的叫聲等聲音來反襯鄉(xiāng)村生活

的安寧,以此側面表達對催糧惡行的批判。

D.煎餅鋪伙計挨了二先生的耳光回城后,懷著滿肚子委屈向崔九孩告狀,這表現了伙計認定崔九孩是警

察,一定能夠主持正義、替自己出氣的心理。

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開篇交代崔九孩的身份和年齡,以及從能跑與否在于有無油水等,都是為后文他為了完成催糧差

雇請煎餅店的伙計的事做鋪墊。

B.崔九孩到二先生家賠禮道歉時極盡奴顏婢膝,再結合他到紅砂嶺時的打扮,能看出來作為“當了一輩子”

司法警察的他在催糧上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C.小說在寫伙計到二先生家催糧的情節(jié)時,多次用“生氣”這個詞語,通過不停轉換生氣的對象來表現矛盾

沖突的逐步上升和二人憤怒的程度。

D.小說前后兩次提到崔九孩的藤手杖,結構上起到了伏筆和照應的作用,意義上體現了藤手杖是催糧時

權威的象征,是用來威嚇普通百姓的道具。

8.趙樹理的小說具有中國傳統(tǒng)小說的敘述模式,請從視角、情節(jié)兩個方面簡要分析小說是如何體現中國傳

統(tǒng)小說的敘述特征的。

9.小說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特色,請結合小說任選三個方面簡要分析。

三、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太宗即皇帝位。冬十月癸亥,立皇子中山王承乾為太子,生八年矣。太宗貞觀七

年。帝謂左庶子于志寧曰:“朕年十八猶在民間,民之疾苦情偽,無不知之。及居大位,區(qū)處世務,猶有差

失。況太子生長深宮,百姓艱難,耳目所未涉,能無驕逸乎?卿等不可不極諫?!疤雍面覒?,志寧數直諫,

上聞而嘉之,賜金一斤,帛五百匹。十四年。上聞右庶子張玄素在東宮數諫爭,擢為銀青光祿大夫,行左

庶子。太子嘗于禁中擊鼓,玄素叩合切諫,太子出其鼓,對玄素毀之。太子久不出見官屬,玄素諫曰:“選

俊賢以輔至德,今動經時月,不見宮臣,將何以裨益萬一?!疤硬宦?。十六年春正月乙丑,魏王泰上《括

地志》。泰好學,廣延時俊。上又令泰徙居武德殿。魏征上疏,以為:“陛下愛魏王,常欲使之安全,宜每

抑其驕奢不處嫌疑之地令移居此殿乃在東宮之西海陵昔嘗居之時人不以為可雖時異事異然亦恐魏王之心不

敢安息也?!鄙先眨骸皫字麓苏`。“遮遣泰歸第、秋八月丁酉,上日:“當今國家何事為急?”諫議大夫褚遂良

曰:“今四方無虞,唯太子、諸王宜有定分最急。”上曰:“此言是也?!睍r魏王泰有寵,群臣日有疑議,上

聞而惡之,謂侍臣日:“方今群臣,忠直無逾魏征,我遣傅太子,用絕天下之疑?!熬旁露∷龋晕赫鳛樘?/p>

子太師。征疾小愈,諧朝堂表辭,上手詔諭以:“周幽、普獻,廢嫡立庶,危國亡家。漢高祖幾廢太子,賴

四皓然后安。我今賴公,即其義也,知公疾病,可臥護之?!闭髂耸茉t。十七年春正月丙寅,上謂群臣曰:

“聞外間士民以太子有足疾,魏王穎悟,多從游幸,遽生異議,徼幸之徒,已有附會者。太子雖病足,不廢

步履。且禮,嫡子死,立嫡孫。太子男已五歲,朕終不以孽代宗,啟窺符之源也。”

(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太宗易太子》,有刪改)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宜每抑其驕奢/不處嫌疑之地/今移居此殿/乃在東宮之西/海陵昔嘗居之時/人不以為可/雖時異事異然/亦

恐魏王之心不敢安息也

B.宜每抑其驕奢/不處嫌疑之地/今移居此/殿乃在東宮之西/海陵昔嘗居之/時人不以為可/雖時異事異然/亦恐

4

魏王之心不敢安息也

C.宜每抑其驕奢/不處嫌疑之地/今移居此/殿乃在東宮之西/海陵昔嘗居之時/人不以為可/雖時異事異/然亦恐

魏王之心不敢安息也

D.宜每抑其驕奢/不處嫌疑之地/今移居此殿/乃在東宮之西/海陵昔嘗居之/時人不以為可/雖時異事異/然亦

恐魏王之心不敢安息也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左庶子,太子官署中左右春坊的長官,左庶子的官職稍低于右庶子。

B.禁中,也作禁內,封建帝王所居的宮苑,因不許人隨便進出,故稱。

C.四皓,避秦亂、隱商山的東園公等四人,皆須眉皓白,時稱商山四皓。

D.孽,庶出的,宗法制度下非正室所生之子;宗,宗子,即嫡長子。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唐太宗自幼生長民間,一直到十八歲,懂得民間疾苦,但即位后處理事情還有差錯,而太子生長在深

宮,沒有接觸到百姓的艱難困苦,難免會驕傲、放縱。

B.張玄素因勸諫太子不要擊鼓,太子就讓他當著自己的面把鼓弄壞;太子長期不接見東宮官屬,張玄素

認為太子這樣做,不能增長見識,太子不聽勸諫。

C.唐太宗下詔任命魏征為太子太師,魏征大病稍愈,就到朝堂上表推辭,唐太宗說派魏征輔佐太子是擔

憂太子問題造成國家危亡,希望魏征能擔負責任。

D.魏王李泰曾獻《括地志》,又勤勉好學、聰穎有悟性,深得唐太宗喜歡,加上太子本身問題,在群臣

中有了傳言和猜測,也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曲意附會。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選俊賢以輔至德,今動經時月,不見宮臣,將何以裨益萬一。

(2)方今群臣,忠直無逾魏征,我遣傅太子,用絕天下之疑。

14.選段中唐太宗在貞觀十六、十七年間面對群臣的猜測、議論,采取了什么應對措施?請簡要概括。

四、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鵬鴿天?張園作

黃昇

雨過芙蕖葉葉涼。摩拳短發(fā)照橫塘。一行歸鷺拖秋色,幾樹鳴蟬餞夕陽。

花側畔,柳旁相。微云澹月又昏黃。風流不在談鋒勝,袖手無言味最長。

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用鳴蟬餞行夕陽表現蟬對夕陽的留戀之情,作者以此表現自己真實的情懷。

B.詞人站立柳樹、鮮花旁邊,微云淡月相望,傳達出一種恬靜、閑適的心境。

C.末兩句描寫詞人袖手旁觀不說話,正傾聽“談鋒勝”的人夸夸其談的情境。

D.詩歌動靜結合,意境深遠,用白描手法寫無限秋思,語言淺白而韻味悠長。

16.詩歌上闋前三句描寫了哪些景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五、情景默寫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蘇軾《赤壁賦》中“,"兩句,客人以曹操為例用反問語氣表達豪杰不再、人生

無常的思想。

(2)《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齊威王為求諫而設立了上、中、下三賞,其中下賞的要求是:“,

(3)王灣《次北固山下》中,“,”兩句揭示了時序變遷、新舊交替這一自然規(guī)律。

六、選擇簡答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神農溪發(fā)源于神農架南麓的溪河,湍急險惡卻又不失玲瓏秀麗,既溫順又剛烈,由南向北穿行于深山峽谷

5

之中,河流兩岸的山巖陡峭聳峙、,狹窄處如險峻關隘,崖壁上鐘乳密布,怪石嶙峋。

神農溪一路收納十幾條纏綿的山間小溪,好幾處飛流直下的瀑布,形成各具“險、秀、雄”的綿竹峽、鸚鵡

峽、龍昌峽?河水,形成一道道長短各異、急緩不同的險灘,峽中既有深潭碧水,也有水深幾尺

的淺灘,船兒行走于此,船底必與河底的卵石摩擦,船工纖夫得跳下河去,肩扛船幫。若是落差高達幾米

的急灘,船兒好似,只一晚就到了很遠的地方。

但這條夾雜著遠古氣息以及樹木、藥草芳香的神農溪已經,這是由于三峽大壩修建的結果,長江水

位上漲、巫峽口回水進入神農溪,奔流湍急變得平靜如鏡。溯源而上,那巍巍古老的原始森林也變得不再

遙遠如夢。

18.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A.紛至沓來拐彎抹角急如星火日新月異B.紛至沓來迂回曲折急如星火今非昔比

C.綿延不斷拐彎抹角迫不及待日新月異D.綿延不斷迂回曲折迫不及待今非昔比

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A.這是由于三峽大壩修建的結果,長江水位上漲、巫峽口回水進入神農溪,使得奔流湍急變得平靜如鏡。

B.這是由于三峽大壩修建的結果,長江水位上漲、巫峽口回水進入神農溪,奔流湍急的險灘變得平靜如

鏡。

C.這是由于三峽大壩的修建,長江水位上漲、巫峽口回水進入神農溪,奔流湍急的險灘變得平靜如鏡。

D.這是三峽大壩修建的結果,長江水位上漲、巫峽口回水進入神農溪,使得奔流湍急變得平靜如鏡。

20.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構成和表達效果。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為什么松柏樹在嚴寒的冬天還枝葉繁茂呢?這是因為松柏樹有能夠抗寒的本質。松柏樹原是寒帶和高山生

長的樹木,因為長期在寒冷的環(huán)境中生活,最終①,讓松柏樹與其他樹種的抗寒結構模式不同,松柏樹

的葉一般都呈針形、線形或鱗片形,由于葉片面積小,能鎖住水分。所以②;同時,松柏樹葉片內又含

松脂,當氣溫降低時,可以很快地使細胞液濃度增大,防止樹葉水分蒸發(fā)。所以,即使在冬季,因為松柏

葉的獨特結構,使其③,以此保證松柏葉子綠意盎然。

葉片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每片樹葉達到一定的年齡就要脫落,松柏樹也不倒外。它們的樹葉也是要衰落

的,只不過松柏樹的葉子生命周期長,可生長3~5年,脫換時又是互相交替,一般要在新葉出現以后,老

葉才次第枯落,看起來好像不落葉一樣,所以給人以冬夏常青的感覺。冬天氣溫較低,葉子內的葉綠體的

生成受到限制,以此減弱葉子內葉綠體的光合作用,()。

21.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A.樹木的生理活動變得緩慢,保證松柏樹安全過冬是非常有利的

B.讓樹木的生理活動變得緩慢,這對于保證松柏樹安全過冬是非常有利的

C.讓樹木的生理活動變得緩慢,保證松柏樹安全過冬是非常有利的

D.樹木的生理活動變得緩慢,這對于保證松柏樹安全過冬是非常有利的

2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

字。

七、材料作文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和氏璧和隨侯珠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美玉、珍珠,韓非子在他的《解老》中就用了和氏璧和隨侯珠作

比喻來說明內在和外在的關系。他說:“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隨侯之珠,不飾以銀黃。”意思是說:和

氏璧不需要用五彩的顏色來裝飾,隨侯珠不需要用金銀來裝飾。接著他又說:“其質至美,物不足以飾之?!?/p>

意思是說:本質美的事物,其他事物不足以用來裝飾;當然,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本質美的事物,不需要用

其他事物來裝飾。

以上論述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

6

字。

參考答案

1.D2.B3.A

4.①農耕文化的物質基礎是農業(yè)文化遺產,其蘊含著傳統(tǒng)觀念和傳統(tǒng)技術等農耕文化的精粹。②農業(yè)文化

遺產反過來作用到具體的農業(yè)實踐中,豐富農耕文化的內涵,成為優(yōu)秀傳統(tǒng)農耕文化的當代表現化。

5.①大力宣傳農業(yè)文化遺產、農耕文化體現的意義,營造和諧、自信的農耕文化氛圍。②國家出臺政策,

地方積極行動,打造引領優(yōu)秀農耕文化示范基地。③打造高水平的農業(yè)文化遺產平臺,構建弘揚農耕文化

的培養(yǎng)體系。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文化的不同等,各地都有各自獨特的……農業(yè)生產方式”錯誤,顛倒主客體。根據原文“我國領土廣闊、

民族眾多,各地都有自己獨特的農業(yè)生產方式,哺育了各地風格多樣的地域文化,呈現出‘美美與共'的特

點”分析,應為不同的農業(yè)生產方式,哺育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而不是與此相反的表述。故選D。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A.“擁有的……理念,讓……其他文明古國”錯誤,以偏概全。材料一第一段有“中國農業(yè)能夠長期領先于

世界其他文明古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說明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C."都來自……”說法絕對。原文為“先民由農業(yè)生產經驗總結凝練出的陰陽和諧、天人合一等成為中華傳

統(tǒng)文化的核心理念“,但不能說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理念都是來自農業(yè)生產獲得的經驗、教訓的理論總結。

D.“中華文化的載體是傳統(tǒng)農業(yè),離開農耕文化就沒有了中華文明”錯誤,說法絕對。原文是“中華文化的

載體之一是傳統(tǒng)農業(yè)”,中華文化的載體不是只有傳統(tǒng)農業(yè)。故選B。

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二段體現的農業(yè)智慧是“因地制宜,順勢而為”。

A.與材料的“智慧的中國人民發(fā)明了用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種土地利用形式”意思契合,符合第二段的農業(yè)

智慧思想。B.體現在“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fā)明了輪作復種、間作套種、多熟種植等多種種植制度”中。

C.符合“發(fā)明了稻魚鴨共生模式,這種共生模式有效地利用了稻田空間”的思想。

D.符合“人們應根據不同的土壤類型和土壤肥力選擇種植不同的作物”的思想。故選A。

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

注重篩選農業(yè)文化遺產和農耕文化之間的關系。

來自材料一第一段、最后一段以及材料二第一段,結合“這些農業(yè)文化遺產中蘊藏的農耕智慧”“蘊藏在農業(yè)

文化遺產中的傳統(tǒng)觀念和傳統(tǒng)技術等農耕文化精粹”“而先民所遺留之農業(yè)文化遺產正是中華農耕文化最重

要的根脈源泉和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等分析,農業(yè)文化遺產是中華農耕文化最重要的根脈源泉和賴以存在

的物質基礎,蘊藏在農業(yè)文化遺產中的傳統(tǒng)觀念和傳統(tǒng)技術等農耕文化精粹。

來自材料二第一段、最后一段,結合“文化的提升又反過來作用到具體的農業(yè)生產實踐中……共同構成了中

華優(yōu)秀農耕文化的當代表達”“具有跨越時空的永恒價值”等分析,文化的提升又反過來作用到具體的農業(yè)生

產實踐中,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永續(xù)發(fā)展的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形成各地風格多樣的地域文化,

豐富農耕文化的內內涵,祖先留給我們后人的寶貴財富,具有跨越時空的永恒價值,成為傳統(tǒng)農耕文化的

當代表現化。

5.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

從如何保護、弘揚的角度分析,需要關注兩個方面的內容。①宣傳農業(yè)文化遺產、農耕文化體現的意義;

②當代人如何做,才能保護和弘揚農業(yè)文化遺產和農耕文化等。

從材料二中的“因此我們需要依托農業(yè)遺產弘揚優(yōu)秀農耕文化”可以把握答題信息主要集中在材料二中,回

答問題的語言要結合材料一中的相關內容。第一個關注的內容方面,需要思考農業(yè)文化遺產和農耕文化的

內涵,比如材料二第三段,結合“我國傳統(tǒng)文化源自農業(yè),一貫講求耕讀傳家、詩書濟世,因此有意識地挖

掘和弘揚農業(yè)遺產中蘊含的傳統(tǒng)農業(yè)文化,對營造全社會和諧自信的農耕文化氛圍無疑是有重大意義的“

7

分析,可以從我國傳統(tǒng)文化源自農業(yè)的角度理解,解說宣傳的重要性。

第二個角度,可以概括材料二第四、五段的內容,比如國家、地方方面應該做的事情等。結合“以政府為主

導,出臺農業(yè)遺產保護條例、優(yōu)秀農耕文化管理辦法等相關條文,從政策上形成導向”“目前,我國重要農

業(yè)文化遺產數量位居世界第一,農業(yè)農村部已進行了六批中國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的評選,保護工作成效顯

著”“進行從數量到質量的提升,梳理出華南、華東、西北等幾大片區(qū)中具有代表性的農業(yè)遺產,推出一批

具有世界影響的示范性農業(yè)遺產基地,發(fā)揮它們的模范帶頭作用''等分析,國家出臺政策和指導思想,地方

積極行動,打造具有代表性的農業(yè)遺產,推出一批具有世界影響的示范性農業(yè)遺產基地。

結合“其傳承弘揚是一項長期工作,尤其需要一個很好的平臺來生動地詮釋和體驗其精髓之所在”“要以政府

為主導,出臺農業(yè)遺產保護條例、優(yōu)秀農耕文化管理辦法等相關條文”“其次,要大力發(fā)展特色農……認識

到保護農業(yè)遺產與傳承農耕文化的重要性”“要廣泛宣傳和動員,讓全社會了解農業(yè)遺產保護的重要意義”等

分析,打造一個很好的農業(yè)文化遺產平臺,政府出臺農業(yè)遺產保護條例、優(yōu)秀農耕文化管理辦法等相關條

文;要大力發(fā)展特色農產品產業(yè)和鄉(xiāng)村旅游開發(fā),讓遺產地百姓認識到保護農業(yè)遺產與傳承農耕文化的重

要性;廣泛宣傳和動員,讓全社會了解農業(yè)遺產保護的重要意義。

6.A

7.D

8.①用全知視角講述故事。像絕大部分傳統(tǒng)小說一樣,《催糧差》用全知視角講述故事,使讀者通過閱讀

能夠通曉故事涉及的方方面面。②敘事結構以情節(jié)為中心。講述故事采用連貫敘述的方式,圍繞著故事情

節(jié)敘事。小說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煎餅鋪伙計催糧被二先生打耳光,崔九孩給二先生道歉,以及崔九孩

要到孫二則家催糧等。

9.①語言富有鄉(xiāng)土特色。小說使用方言,有明顯的地域特色。比如用“稀松”“我的過”等。②人物富有鄉(xiāng)土

特色。無論是崔九孩、二先生還是煎餅鋪的伙計,說話、做事都具有鄉(xiāng)民特征。比如崔九孩到二先生家的“走

進來蹲到窗下”等等。③故事具有鄉(xiāng)土特色。小說很像說書人講故事,無關緊要的情節(jié)都被忽略掉,無關緊

要的人物連名字都沒有,比如煎餅鋪的伙計、二先生家澆水的傭人等。

【解析】

6.本題考查學生對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但有著一點正義感”錯誤。打伙計是因為伙計不尊重他,并未體現出正義感。

C.“反襯鄉(xiāng)村生活的安寧,以此側面表達對催糧惡行的批判”錯誤。小說的這些內容都是寫煎餅鋪伙計到二

先生家催糧體現的矛盾,并沒有表現出鄉(xiāng)村生活的安寧。

D.“一定能夠主持正義、替自己出氣的心理”錯誤?;镉嫿o崔九孩訴說自己的遭遇是心懷冤屈,希望崔九孩

出個解決問題的主意,不是認為崔九孩能主持正義。故選A。

7.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

D.“結構上起到了伏筆和照應的作用”錯誤。沒有伏筆照應的關系,藤手杖的出現主要是在催糧時作為權威

的象征。故選D。

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小說敘述方式的能力。

“中國傳統(tǒng)小說的敘述方式'’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全知視角,講故事的人全知全能,敘述故事時,沒

有內容的忽略;二是以情節(jié)為中心講述故事,小說所有的內容都緊緊圍繞情節(jié)。

《催糧差》采用第三人稱來敘述故事,也就是用全知視角來講述故事,告訴讀者催糧整個事件的發(fā)生過程,

敘述者能夠靈活自如地周游于被敘述對象之間,讓讀者通過閱讀能夠通曉故事涉及的方方面面。

《催糧差》敘事結構以情節(jié)為中心,文章的每個部分都在圍繞催糧差這件事來敘述,情節(jié)緊湊,《催糧差》

講述了催糧的故事,先敘述崔九孩雇人、煎餅店伙計催糧被打、崔九孩道歉,以及到孫二則家催糧等。故

事情節(jié)連貫。

9.本題考查學生鑒賞小說寫作特色的能力。

小說的鄉(xiāng)土特色主要集中在下列幾個方面:

①小說的敘述語言、人物語言等具有鄉(xiāng)土氣息這篇小說,從語言上看,小說的敘述語言和人物語言都具有

8

鄉(xiāng)土特色,具體的呈現是方言的使用、具有地域色彩的詞語的使用,如用“稀松”“我的過”等。

②小說從人物刻畫的角度體現濃郁的風俗人情。小說中的崔九孩、伙計、二先生、澆水的傭人等都具有鄉(xiāng)

民特征,比如澆水的傭人見他進去“便擋住狗問他是哪里來的“,崔九孩到二先生家的“走進來蹲到窗下''等

等。

③從故事情節(jié)的角度看,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很簡單,情節(jié)可分為崔九孩雇人、煎餅店伙計催糧被打、崔九孩

道歉,以及到孫二則家催糧,無關緊要的情節(jié)都被忽略掉,就連無關緊要的人物連名字都沒有,比如煎餅

鋪的伙計、二先生家澆水的傭人等,使得故事通俗易懂,像民間故事或者是說書人講故事。

④主題上,凸顯民間故事的特征。通過通俗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來說明道理,本文通過崔九孩催糧的故事來表

現鄉(xiāng)間的世態(tài)人情。

10.D11.A12.B

13.(1)朝廷選拔優(yōu)秀賢能的人來輔助殿下,如今您動輒數月不見宮中臣屬,這將如何使他們對殿下有益處

呢?

(2)當今群臣中,忠心耿直的沒有人能超過魏征,我派他做太子的師傅,以此來杜絕天下人的猜疑。

14.①任命魏征為太子太傅;②親口說出絕對不會讓庶子代替嫡子,成為太子。

【解析】

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今移居此殿”中動詞"移居”作謂語,代詞“此殿”作賓語,故應在“殿”后停頓,“乃”引出下一句,判斷句的標

志,“乃在東宮之西”獨立成句。排除B、C項。

“海陵昔嘗居之”中動詞“居”作謂語,代詞"之''是其賓語;“時人不以為可”中主語應該是“時人”,故應在"時”

前停頓,排除A項。

斷句后,疏通語意為:(陛下)就應當時時抑制他驕傲奢侈的習氣,使他不處于嫌疑的位置。如今讓他移

居武德殿,這殿在東宮西邊,海陵王當年曾居住在這里,當時的人就認為那樣做不妥當,現在雖然時間不

同事情也不一樣了,但是也擔心魏王的心思不會安穩(wěn)。故選D。

11.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A.“左庶子的官職稍低于右庶子”錯誤。左庶子職位高于右庶子。故選A。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并篩選重要信息的能力。

B.“太子就讓他當著自己的面把鼓弄壞”錯誤。原文是“太子出其鼓,對玄素毀之“,是太子自己把鼓弄壞的。

故選B,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1)句得分點為:“選”,選拔;“動經時月”,動輒數月;“何以“,憑什么;“裨益萬一”,益處。

第(2)句得分點為:“方今”,當今;“逾”,超過;“遣”,派;“傅太子”,做太子的師傅;“絕”,杜絕。

1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關內容的能力。

(1)根據“九月丁巳,以魏征為太子太師”概括為:任命魏征為太子太傅。

(2)根據“太子雖病足,不廢步履。且禮,嫡子死,立嫡孫。太子男已五歲,朕終不以孽代宗,啟窺布之

源也”概括為:親口說出絕對不會讓庶子代替嫡子,成為太子。

參考譯文: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太宗李世民即位為皇帝。冬十月癸亥(初八日),立皇子中山王李承乾為太子,這

年太子八歲。唐太宗貞觀七年。太宗對左庶子于志寧說:“朕十八歲時還在民間,百姓的疾苦和情感,沒有

不知道的。等到居于皇帝之位,處理日常事務,仍有差錯失誤。何況太子生長在深宮,百姓的艱難困苦,

聽不到也看不見,能不驕傲放縱嗎?你們一定要盡力諫錚于他?!疤酉矚g嬉鬧玩耍,于志寧多次直言勸諫,

太宗聽說后贊揚他,賜給他黃金一斤,布帛五百匹。唐太宗貞觀十四年。太宗聽說右庶子張玄素在東宮多

次勸諫太子,就提拔他做了銀青光祿大夫,兼管左庶子的事情。太子曾在宮中擊鼓,張玄素叩門懇切地勸

阻他,太子拿出他的鼓,當著張玄素的面把鼓毀壞了。太子很長時間不出來接見東宮的官屬,張玄素勸諫

說:“朝廷選拔優(yōu)秀賢能的人來輔助殿下,如今您動輒數月不見宮中臣屬,這將如何使他們對殿下有益處

9

呢?“太子不聽勸諫。唐太宗貞觀十六年春正月乙丑(初九日),魏王李泰獻上《括地志》一書。李泰勤勉好

學,廣泛延請當時天下的俊才之士。唐太宗又讓李泰遷到武德殿居住。魏征上疏,認為:“陛下寵愛魏王,

常常想讓他更加安全,就應當時時抑制他驕傲奢侈的習氣,使他不處于嫌疑的位置。如今讓他移居武德殿,

這殿在東宮西邊,海陵王當年曾居住在這里,當時的人就認為那樣做不妥當,現在雖然時間不同事情也不

一樣了,但是也擔心魏王的心思不會安穩(wěn)?!碧谡f:“差一點又造成失誤?!奔纯套尷钐┗氐皆瓉淼母诰?/p>

住。唐太宗貞觀十六年秋八月丁酉(十四日),唐太宗說:“當今國家什么事最為急迫?”諫議大夫褚遂良說:

“如今四方安定無事,只有確定太子、諸王名分最為緊要。'‘太宗說:“這話說對了?!爱敃r魏王李泰受到太

宗的寵愛,群臣每天都有懷疑的議論,太宗聽說后十分厭惡,對身邊的大臣說:“當今群臣中,忠心耿直的

沒有人能超過魏征,我派他做太子的師傅,以此來杜絕天下人的猜疑?!熬旁露∷龋ǔ跛娜眨蚊赫鳛樘?/p>

子太師。魏征有病稍有痊愈,就到朝堂上表推辭,太宗親筆寫了詔書,告諭魏征:“周幽王、晉獻公,廢嫡

子而立庶子,造成國家危亡。漢高祖差一點廢掉太子,幸賴商山四皓的輔翼才得以安穩(wěn)。我現在信賴你派

你去輔佐太子,也就是這個意思。我知道你有病在身,可以躺在床上輔佐太子。'‘魏征于是接受了詔書。唐

太宗貞觀十七年春正月丙寅(十五日),太宗對群臣說:“聽說外面士大夫們傳言太子有腳病,魏王李泰聰穎

有悟性,常隨從我游玩,突然就生出了猜測議論,一些別有企圖的人,也有附會其說的。太子雖然腳有毛

病,但并不妨礙行走。況且按照《禮記》,嫡長子死,應立嫡長孫。太子的兒子已經五歲了,我終究不會

以庶子來代替嫡子,開啟非分奪取皇位的先河。"

15.C

16.①雨后荷葉水珠晶瑩,讓人有清冽之感,表現作者對秋天的喜愛之情。②以水為鏡、發(fā)不勝簪,體現

作者對韶華易逝的感嘆。③白鷺橫空、歸心似箭,表現作者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1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C.最后兩句的意思是:有文采不在于夸夸其談,無言袖手才能真正體會到人生真諦。故選C。

1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

詞的前三句“雨過芙蕖葉葉涼。摩拳短發(fā)照橫塘。一行歸鷺拖秋色”,描寫了雨過之后荷葉上水珠晶瑩剔透,

生發(fā)出清冽的感覺;以水為鏡、摩拳短發(fā)。一行白鷺在秋天飛歸故鄉(xiāng)。作者在這三句中運用了幾個典型意

象:雨后的芙蕖葉、稀疏的短發(fā)和歸去的白鷺。作者通過這些典型意象來表達當時的心境。雨后的芙蕖葉

上水珠晶瑩,給人一種清冽之感,此時正是秋高氣爽之時,眼前之景不禁讓作者對秋天生出喜愛之情。

“摩摯短發(fā)照橫塘”則是表現作者以水為鏡攬照自己的容顏,作者此時已入老年,頭發(fā)稀疏,已是不勝簪的

樣子,作者此處用自己的衰老容顏暗示對韶華易逝的感嘆。

年已老,鬢己秋,但作者仍是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此時的秋色加重了他的思想之感。而空中“一行歸鷺拖

秋色”更是激發(fā)了他的思鄉(xiāng)之情,白鷺橫空、歸心似箭,作者此時充滿了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之情。

17.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錯字:固、謗、譏、寡、生、殘。

18.D

19.C

20.(1)構成:①用人的性格“剛烈”來擬寫神農溪水流湍急;②用人的性格“溫順”來擬寫神農溪流水平緩。

(2)效果:①形象地描摹出神農溪穿行深山峽谷不同地貌時的流水狀態(tài),時而湍急、時而平緩;②表達了作

者對神農溪的喜愛、贊美之情;③使表達更具生動性,能通過比擬引發(fā)讀者豐富的想象。

【解析】

18.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的能力。

第一處,“紛至沓來”,紛紛到來;連續(xù)不斷地到來。“綿延不斷”,指山脈、樹木、建筑物等事物前后連接

不斷。語句寫兩岸山巖的狀態(tài),用“綿延不斷”更合適。

第二處,“拐彎抹角”,沿著彎彎曲曲的路走,形容曲折幽僻之處,也形容說話、寫文章等不直截了當?!坝?/p>

10

回曲折”,彎彎曲曲,回旋環(huán)繞的樣子。語句寫險灘的彎曲和環(huán)繞,用“迂回曲折”更合適。

第三處,“急如星火",像流星急速閃過,形容十分急迫。“迫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