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體律賦新探_第1頁
宋體律賦新探_第2頁
宋體律賦新探_第3頁
宋體律賦新探_第4頁
宋體律賦新探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宋體律賦新探

在宋代的學者考試中,上一代繼承了唐朝的五代制度,大多數(shù)時期都賦權(quán)。由于科場試賦用的是律體,其作法與齊梁時代產(chǎn)生的律賦有區(qū)別,而宋代與唐代又不盡相同:它有一套更為嚴格的格法(或稱“格式”、“程式”),且逐漸成為定式、定法,對科場律賦的寫作影響極大。依宋代定式所作律賦,我們稱之為“宋體律賦”。近年來,許多賦學論著對宋代律賦已有廣泛的研究,但對宋體律賦的評價似乎尚存偏差,原因是對宋體律賦的程式和統(tǒng)治者對出題范圍的限制不甚了解,或?qū)@些程式和限制影響寫作的程度和危害估計不足。本文擬在考察宋體律賦體制和程式的基礎(chǔ)上,試對它的評價問題提出己見,以質(zhì)諸方家。一、宋人所作的“宋體”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年)三月十三日,翰林學士宋祁等上奏改革科舉,有“今后進士依自來所試賦格外,特許依唐人賦體”的預案。李廌《師友談記》記秦觀場屋賦法,亦有“國朝前輩多循唐格,文冗事迂”之語。則在宋人看來,律賦有所謂“唐人賦體”或“唐格”,與宋代所試賦格有所不同。既有“唐人賦體”或“唐格”,自然也就有“宋人賦體”或“宋格”了。又據(jù)李廌所記秦觀語,謂宋代“至于嘉祐之末、治平之間,賦格始備”,他所說的“賦格”就是“宋格”、“宋體”,經(jīng)過開國后近百年時間方才定型。因此,本文將宋人所作具有宋代體制的律賦,統(tǒng)稱為“宋體律賦”。那么唐體律賦與宋體律賦有何區(qū)別?此點于認識宋體律賦的真相以至正確地對它進行評價至關(guān)重要。筆者認為區(qū)別主要有四:1.舉子以“事”為中心的命題要求《石林燕語》卷8曰:“唐禮部試,詩賦題不皆有所出,或自以意為之?!边@是說,唐代試賦的題目不講究文獻出處,故當代學者傅璇琮先生說:“唐代進士試對詩賦的聲韻要求較為嚴苛,但詩賦的題目,比起宋以后來,范圍要寬得多,應(yīng)試者有一定馳騁想象的馀地,不像后代僵硬地被限定在儒家經(jīng)書的圈子里?!倍未少x的命題,則逐步有了明確的指導思想和文獻范圍,也有了統(tǒng)一的格式。宋初律賦的命題,與唐代情況相同,也是比較自由的,如御試賦,太祖開寶六年(973年)為《未明求衣賦》,開寶八年為《橋梁渡長江賦》,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為《訓兵練將賦》,雍熙二年(985年)為《潁川貢白雉賦》,如此等等。1州郡解試所出賦題,就更自由了,如寇準為言其貧約自守之志,“在大名日,自出題試貢士,曰《公儀休拔園葵賦》、《霍將軍辭治第詩》”。還有一點也值得注意:這時期的賦題即便有出處,也未必非出于儒書或正史不可,如淳化三年(992年)殿試,太宗“自定試題《言日出賦》”,認為“此題淵奧,故使(舉子)研窮意義”。然“言日出”語出《莊子·雜篇·寓言》,這在后代是不允許的。隨著宋代儒學復興運動漸起,命題的指導思想也發(fā)生了變化:題目須出于經(jīng)、子、史書,也就是要有正經(jīng)的“來歷”,不能隨意自擬。這就出現(xiàn)了一個新問題:舉子可能不知所謂“出處”,于是決定印題目時同時雕印解題。《宋會要輯稿·選舉》3之14載:天圣二年(1024年)二月四日,考試巡鋪官左正言孔延魯言:“進士就試以前,欲令主司先曉喻不得上請,仍雕印試題,分明解說在逐人卷子內(nèi),依此給散?!薄妒盅嗾Z》卷8在敘述唐代禮部或以意出題、舉子可“上請”進問題意,然后說:“景祐中,稍厭其煩瀆,詔御藥院具試題,書經(jīng)史所出,模印給之,遂罷上請之制?!薄度蔟S隨筆》卷3記之更詳:“國朝淳化三年,太宗試進士,出《言日出賦》題,孫何等不知所出,相率扣殿檻乞上指示之,上為陳大義。景德二年(1005年),御試《天道猶張弓賦》。后禮部貢院言,近年進士惟抄略古今文賦,懷挾入試,昨者御試以正經(jīng)命題,多懵所出,則知題目不示以出處也。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試禮部進士,內(nèi)出《清明象天賦》等題,仍錄題解,摹印以示之。至景祐元年(1034年),始詔御藥院,御試日進士題目,具經(jīng)史所出,摹印給之,更不許上請?!眲t摹印題解始于大中祥符元年,而成為制度并禁止上請在景祐元年。又,景祐五年正月八日知制誥李淑言:“切見近日發(fā)解進士,多取別書、小說、古人文集,或移合經(jīng)注,以為題目,競務(wù)新奧?!浣?jīng)與子書之內(nèi),有《國語》、《荀子》、《文(仲)[中]子》,儒學所宗,六典通貫,先朝以來,嘗于此出題,只是國庠未有印本。欲望取上件三書差官校勘刻板,撰定音義,付國子監(jiān)施行。自今應(yīng)考試進士,須只于國子監(jiān)有印本書內(nèi)出題,所貴取士得體,……所請兼乞編入貢舉條貫施行。詔可?!?這是要求通過立法的形式,將經(jīng)、子部書的出題范圍限定在經(jīng)過國子監(jiān)嚴格選擇的、有印本的書籍之中。慶歷四年宋祁詳定貢舉條制,規(guī)定:“詩、賦、論于《九經(jīng)》、諸子、史內(nèi)出題,其策題即通問歷代書史及時務(wù),并不得于偏僻小處文字中?!?、賦、論題目,經(jīng)史有兩說者,許上請?!痹v時雖恢復詩賦考試,但同時要治經(jīng)義,為避免與某些舉子所占經(jīng)籍重疊,故規(guī)定詩、賦、論主要在子、史書中出題。元祐八年(1093年)五月二十七日,禮部尚書蘇軾言:“伏見《元祐貢舉敕》,諸詩、賦、論題于子、史書出,如于經(jīng)書出而不犯見試舉人所治之經(jīng)者聽。臣今相度,欲乞詩、賦、論題許于《九經(jīng)》、《孝經(jīng)》、《論語》、子、史并《九經(jīng)》、《論語》注中雜出,更不避見試舉人所治之經(jīng),但須于所給印紙題目下備錄上下全文并注疏,不得漏落,則本經(jīng)與非本經(jīng)與舉人所記均一,更無可避,兼足以示朝廷待士之意,本只為(集本作‘以’,是)工拙為去取,不以不全之文掩其所不知以為進退,于忠厚之風不為無補。”詔從之。3蘇軾的目的,是欲擴大出題的文獻范圍,以獲得更大的命題空間,實際上是恢復熙寧前出題的舊規(guī)。宋代科舉考試的命題,在今存《附釋文互注禮部韻略》附《條式》中,保存了南渡初一份完整的詩賦題單及格式,使我們有幸得睹當時官定的“標準題”。這份題單共兩套題目,為完整計,詩題不予刪除,一并錄之于次:建炎四年(1130年),禮部尚書謝克家參定出題式,并依,令禮部鏤版頒降。出題式:《周以宗強賦》(原小字注):以“周以同姓強固王室”為韻,依次用,限三百六十字以上成。出《史記》敘《管蔡世家》曰:周公主盟,太任十子,周以宗強,嘉仲改過?!短斓虑迕髟姟?原小字注):以題中平聲字為韻,限五言六韻成。出《毛詩·清廟》,祀文王也。注:“天德清明,文王象焉?!薄秷蛩葱匀寿x》(原小字注):以“其性好仁得于自然”為韻,不依次用,限三百六十字以上成。出《孟子》,曰:“堯舜性之也,五霸假之也?!弊⒃?“性之者,其性好仁,自然也?!薄队駹T詩》(原小字注):以“和”字為韻,限五言六韻成。出《爾雅·釋天》,云:“四時調(diào),為玉燭。”官韻八字,一平一側(cè)相間,即依次用;若官韻八字平側(cè)不相間,即不依次用。雖官韻一平一側(cè)相間,亦許主司臨時寫“不依次用”,即舉人亦不依次用。由上兩套題目中,可看出四點:一是題目都注明出處。二是有題解。題解極簡略,如《周以宗強賦》,僅寥寥數(shù)語概括了《史記·管蔡世家》的內(nèi)容。三是無論詩賦,題目都出自儒家經(jīng)典或正史。四是規(guī)定了韻字及押韻的方式,此點我們將在后面詳論。2.“人從前例”到“后從諫則圣”宋人吳曾說:“賦家者流,由漢、晉歷隋、唐之初,專以取士,止命以題,初無定韻。至開元二年(714年),王丘員外知貢舉,試《旗賦》,始有八字韻腳,所謂‘風日云野軍國清肅’。見偽蜀馮鑒所記《文體指要》?!焙檫~又說:“唐以賦取士,而韻數(shù)多寡,平側(cè)次敘,元無定格?!?文宗)太和(827—835年)以后,始以八韻為常。唐莊宗時嘗覆試進士,翰林學士承旨盧質(zhì)以《后從諫則圣》為賦題,以‘堯舜禹湯傾心求過’為韻。舊例,賦韻四平四側(cè),質(zhì)所出乃五平三側(cè),大為識者所誚,豈非是時已有定格乎?”可見律賦韻數(shù)從不定到有定,也有一個逐漸演化的過程。至于韻用四平四仄是否在后唐莊宗時已為定格,洪氏只是推測,限于史料,尚難定論。到宋代,八韻、三百六十字以上成,便成為科場律賦最終的定格。3.官韻用形“不訴訟”宋體律賦不僅規(guī)定必須八韻,而且從太宗時起,還要限制用韻的次序?!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8于太宗太平興國二年春正月戊辰載:“上御講武殿,內(nèi)出詩賦題復試進士,賦韻平側(cè)相間,依次用?!庇帧端螘嫺濉みx舉》3之4載次年九月二日詔:“自今廣文館及諸州府、禮部試進士,律賦并以平側(cè)次用韻?!彼^“依次用”,即韻字若是一平一仄相間,就必須按韻字的次序押韻,而唐代律賦是不拘次序的。洪邁曰:“國朝太平興國三年九月,始詔自今廣文館及諸州府、禮部試進士,律賦并以平側(cè)次用韻。其后又有不依次者,至今循之?!薄堆嘁碓r謀錄》卷5亦曰:“國初,進士詞賦押韻,不拘平仄次序。太平興國三年九月,始詔進士律賦,平仄次第用韻。而考官所出官韻,必用四平四仄,詞賦自此整齊,讀之鏗鏘可聽矣?!痹耸⑷玷鳌妒S老學叢談》卷下也說:“唐以賦取士,韻數(shù)、平仄,元無定式,……至宋太平興國三年方定?!币?律賦平仄依次用韻,太平興國三年是個轉(zhuǎn)折(頭年只在殿試試行),洪邁所謂“其后又有不依次者”,當指所給官韻平仄不相間,或主司臨時說明不依次,已見上面所引出題式?!端膸焯嵋ぁ创笕x會〉提要》概括宋代場屋律賦用韻、聲律程式道:宋禮部科舉條例,凡賦限三百六十字以上成。其官韻八字,一平一仄相間,即依次用;若官韻八字平仄不相間,即不依次用。其違試不考之目,有詩賦重疊用韻,賦四句以前不見題,賦押官韻無來處,賦得(疑“第”)一句末與第二句末用平聲不協(xié)韻,賦側(cè)韻第三句末用平聲,賦初入韻用隔句對,第二句無韻。拘忌宏多,頗為煩碎。如上文所錄建炎四年出題式,例題一《周以宗強賦》,限定以“周以同姓強固王室”為韻,是平仄相間的(第一、三、五、七字“周”、“同”、“強”、“王”為平,二、四、六、八字“以”、“姓”、“國”、“室”為仄),故要依次用韻。不過,從該出題式看,平側(cè)相間依次用的舊規(guī)有所放寬,即“雖官韻一平一側(cè)相間,亦許主司臨時寫‘不依次用’,即舉人亦不依次用”。這是把決定是否依次用韻的權(quán)限下放到知貢舉官,而不是完全取決于題目所給韻字的平仄關(guān)系。這種放寬是始于北宋,還是南渡初的新規(guī),由于史料闕如,尚待研究。例題二《堯舜性仁賦》,限以“其性好仁得于自然”為韻,因平仄不相間(如二、三字“性”、“好”皆仄聲),故不依次用,比如可先用“仁”韻,然后用“其”韻,等等。科場用韻的“拘忌”,舉子如稍有違,便入“不考式”而遭黜落。如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鄂州舉子宋倬賦卷中第六韻押“守”,去聲,而依官給韻字,該處當押上聲,經(jīng)湖北轉(zhuǎn)運司、禮部、國子監(jiān)反復討論,最后確認落韻,由皇帝下詔“駁放”。像這類今天看似可笑的事,當時舉子卻必須遵循唯謹,若不幸有一韻之失,就將前功盡棄,甚至鑄成終生之恨。由此之故,宋人都特別重視聲律學,對音韻相當敏感?!妒盅嗾Z》卷8記載了一個故事,足以說明這點:“元豐五年(1082年)黃勉仲榜唱名,有暨陶者,主司初以‘洎’音呼之,三呼不應(yīng)。蘇子容(頌)時為試官,神宗顧蘇,蘇曰:‘當以入聲呼之。’果出應(yīng)。上曰:‘卿何以知為入音?’蘇言:‘《三國志》吳有暨艷,陶恐其后?!靻柼锗l(xiāng)貫,曰‘崇安人’,上喜曰:‘果吳人也?!瘯r暨自闕下一畫,蘇復言字下當從旦,此唐避代宗諱,流俗遂誤,弗改耳?!碧K頌的諳熟音韻令人稱奇,其實他也是“吃一塹,長一智”,其孫蘇象先在《丞相魏公譚訓》中記蘇頌年少時參加省試,曾因賦誤以“聲聞”之“聞”(去)為“聞”(平),被黜,“自是始切意字學,發(fā)明為多”。此可見其“發(fā)明”之一斑,而暨陶的恪守聲韻,也令人嘆異。不僅用韻次序有限制,到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十月晁迥等上《考試進士新格》,正式確定《禮部韻》為官韻,則用韻韻部系統(tǒng)也受到嚴格限制,而唐代律賦所用,就是社會上通行的詩韻,并沒有專為考試編纂韻書。從此《禮部韻》成為“金科玉律”,科場以此考校,若違《禮部韻》即入“不考式”。范鎮(zhèn)《東齋記事》卷1載:“景德中,李迪、賈邊皆舉進士,有名當時。及就省試,主文咸欲取之,既而二人皆不與。取其卷視之,迪以賦落韻,邊以《當仁不讓于師論》以‘師’為‘眾’,與注疏異說。乃為奏具道所以,乞特收試。時王文正公(旦)為相,議曰:‘迪雖犯不考,然出于不意,其過可恕。如邊特立異說,此漸不可啟,將令后生務(wù)為穿鑿,破壞科場舊格?!焓盏隙磉??!币豁嵵?竟需宰相出面拍板,并成為宋代科舉史中的一個典型案例而屢被載入文獻(載此事的史、子部書甚多),可見事體之“重大”。李迪算是幸運的,更多的則是入“不考式”,就連歐陽修也不曾幸免,他年輕時在隨州取解,“以落官韻而不收”。落韻被黜的事例在宋代文獻中不勝枚舉,故慶歷間范仲淹在《答手詔條陳十事》中,稱“御試之日,詩賦文論共為一場,既聲病所拘,意思不遠,或音韻中一字有差,雖生平苦辛,即時擯逐”,將此項改革作為“新政”的內(nèi)容之一。4.“體”的含義解釋唐代科場律賦已有一套程式。今存唐無名氏《賦譜》4,是對唐體律賦程式的總結(jié),包括句法、結(jié)構(gòu)、用韻、題目等內(nèi)容。如“賦句”,有所謂壯(三字句)、緊(四字句)、長(上二下三,或上三下三)、隔(隔句對)、漫(不對句,即散句)、發(fā)(發(fā)語詞)、送(送語詞)、虛(無形象之事)、實(有形象之物)等名目。有些又分子目,如“隔”(隔句對,亦即四句對),謂“隔體有六:輕、重、疏、密、平、雜”?!拜p隔者,如上有四字,下六字,若‘器將道志,五色發(fā)以成文;化盡歡心,百獸舞而葉曲’之類也?!薄爸馗?上六下四。如‘化輕裾于五色,猶認羅衣;變纖手于一拳,以迷紈質(zhì)’之類是也?!笔韪魹椤吧先?下不限多少”,密隔為“上五已上,下六已上字”,平隔為“上下或四或五等字”,雜隔為“或上四,下五、七、八;或下四,上亦五、七、八字”。對句都是律句,即除對偶外,還要講究平仄和用韻。宋體律賦繼承、發(fā)展了唐體程式,更為復雜瑣碎,這我們將在下節(jié)詳論。綜上所述,可知律賦由“唐體”到“宋體”是逐漸演化的,而“宋體”較“唐體”有著不小的差異。這些差異不僅可能決定舉子的命運,而且由形式影響到內(nèi)容,并最終關(guān)系到對宋體律賦的評價。二、《宋人律賦》的“序”字考證為適應(yīng)科舉考試的需要,唐代已產(chǎn)生了不少研究賦格的專著,上舉《賦譜》只是其中之一種。而宋人仍在續(xù)作。如范仲淹于天圣五年編成《賦林鑒衡》一書,書久佚而序存5,據(jù)序知此書的主要內(nèi)容是分析賦的“體勢”,所選作品“多在唐人”?!端问贰に囄闹景恕份d吳處厚曾著《賦評》一卷,不傳。馬稱又纂《賦門魚鑰》30卷,“編集唐蔣防而下至本朝宋祁諸家律賦格訣”6,蓋為唐宋賦格的匯編本,因其實用,故以舉子入門的“魚鑰”(魚形的門鎖)自炫,惜亦久佚。唯宋末鄭起潛《聲律關(guān)鍵》今存,自序稱其書“自《三元衡鑒》、二李及乾、淳以來諸老之作,參以近體,古今奇正,粹為一編,總以五訣,分為八韻,至于一句,亦各有法,名曰《聲律關(guān)鍵》”,實際上是總結(jié)兩宋科場律賦的格法程式。所謂“五訣”是:一認題,二命意,三擇事,四琢句,五壓韻。又論“句法”。然后他詳舉八韻諸“格”。如第一韻破題,方法有“八字包題”、“八字體面”、“貼第一句”、“貼第二句”、“貼第三句”、“貼第四句”、“貼兩句”、“貼三句”、“四句分題”、“布置難題”、“一字包意”、“兩字包意”、“四句見本意”等等,每一格皆舉前人佳句若干為例。如“八字體面”舉鄭獬殿試《圜丘象天賦》的破題“禮大必簡,丘圜自然”,謂上句“蓋推尊于上帝”,下句“遂擬象于高天”。該賦全篇即按此兩層意思鋪寫,故稱為“體面”。以下第二韻原韻(推原一題之意),第三韻貼上截,第四韻貼下截,第五韻敷衍詳講本題之意,第六、七韻貫通,第八韻結(jié)尾,此略。除專著外,散見于文獻的宋人律賦論尚有不少,以李廌《師友談記》記秦觀平日論賦之語最集中又系統(tǒng),是北宋人對律賦作法和程式的總結(jié),但似乎沒有引起當今研究者的足夠重視。秦觀說:凡小賦,如人之元首,而破題二句乃其眉。惟貴氣貌有以動人,故先擇事之至精至當者先用之,使觀之便知妙用。然后第二韻探原題意之所從來,須便用議論。第三韻方立議論,明其旨趣。第四韻結(jié)斷其說以明題,意思全備。第五韻或引事,或反說。第七韻反說,或要終立意。第八韻卒章,尤要好意思爾。賦中功夫不厭子細。先尋事以押官韻,及先作諸隔句。凡押官韻,須是穩(wěn)熟瀏亮,使人讀之不覺牽強,如和人詩不似和詩也。賦中用事,唯要處置。才見題,便要類聚事實,看緊慢,分布在八韻中。如事多者,便須精擇其可用者用之,可以不用者棄之,不必惑于多愛,留之徒為累耳。如事少者,須于合用者先占下,別處要用,不可那輟。賦中用事,如天然全具、對屬親確者固為上,如長短不等、對屬不的者,須別自用其語而裁剪之,不可全務(wù)古語而有此疵病也。譬如以金為器,一則無縫而甚陋,一則有縫而甚佳,然則與其無縫而陋,不若有縫而佳也。有縫而佳,且猶貴之,無縫而佳,則可知矣。賦中用字,直須主客分明,當取一君二民之義。借如六字句中,兩字最緊,即須用四字為客,兩字為主。其為客者,必須協(xié)順賓從,成就其主,使于句中煥然明白,不可使主客紛然也。賦中作用,與雜文不同。雜文則事詞在人意氣變化,若作賦,則惟貴煉句之功,斗難、斗巧、斗新。借如一事,他人用之不過如此,吾之所用,則雖與眾同,其與之巧,迥與眾別,然后為工也。賦家句脈,自與雜文不同,雜文語句,或長或短,一在于人。至于賦,則一言一字,必要聲律。凡所言語,須當用意曲折磨,須令協(xié)于格調(diào),然后用之。不協(xié)律,義理雖是,無益也。凡賦句,全藉牽合而成。其初,兩事甚不相侔,以言貫穿之,便可為吾所用。此煉句之工也。以上共八則。第一則為總論,論律賦結(jié)構(gòu):第一韻即所謂“小賦”,包括破題、承題。第二韻為原題,第三韻立議,第四韻明題,第五韻引事,或反說,也就是講題。第六韻當亦如此。第七韻要終立義。第八韻結(jié)尾(卒章)。此則特別強調(diào)了破題,是因宋人對此極為講究的緣故(詳下)。第二則論押韻,原則是“穩(wěn)熟瀏亮”,不能牽強。所謂“先作諸隔句”,據(jù)唐佚名《賦譜》,“隔句”即隔句對偶,已見前論。第三、四則論用事,主張對所用之事“精擇”,以“天然全具、對屬親確”為上。賦有密于用事的傳統(tǒng),但宋代律賦相對說來用事較少,而且講究不露痕跡。第五則論用字,原則是“主客分明”。即賦句用詞要有主次,應(yīng)以某個關(guān)鍵字為中心,其它詞語只能起“協(xié)順賓從”的陪襯作用。第六則論“作用”。所謂“作用”,即圍繞著賦的主意而進行的物象刻畫,7須極盡難、巧、新之能事。第七、八兩則論賦句:一言一字都要講聲律,一定要協(xié)律。不相類的事,要用言語貫穿牽合,為我所用。《師友談記》還記錄了秦觀作賦心得體會的“夫子自道”:少游言:“賦之說雖工巧如此,要之是何等文字?”廌曰:“觀少游之說,作賦正如填歌曲爾?!鄙儆卧?“誠然。夫作曲,雖文章卓越,而不協(xié)于律,其聲不和。作賦何用好文章,只以智巧饾饤為偶儷而已,若論為文,非可同日語也。朝廷用此格以取人,而士欲合其格,不可奈何爾。”律賦是格律化了的韻文,秦觀謂作律賦如“填歌曲”(即填詞),乃深知甘苦、最中肯綮之言,由此也可知律賦寫作之難。由秦觀、鄭起潛所論不難看出,宋體律賦的格法程式遠較唐體復雜繁瑣,而宋人(特別是主持考試的官員)每論時文“文弊”,卻不是批評程式的不合理,而往往是指責舉子未按程式作文。如杜范《上殿札子》稱“文弊至今極矣”,“詞賦句法冗長,駢儷失體,題外添意,體貼不工。至有第七韻不問是何題目,皆用時事,有如策語。今又于第六韻見之?;蛟}起句便說時事,甚者終篇竟以時事命意。此皆習為諛言者也?!背繇?、程式外,宋人考校律賦極重破題,一字之巧拙,名次之差或渺若云泥。《能改齋漫錄》卷14《賦長嘯卻邊騎》載:“范蜀公(鎮(zhèn))少時,與宋子京(祁)同賦《長嘯卻邊騎》,蜀公先成,破題云:‘制動以靜,善勝不爭?!拔囊娭?于是不復出其所作,潛于袖中毀之。因謂蜀公曰:‘公賦甚善,更當添以二“者”字?!窆珡钠湔f?!痪拔馁x雖不逮于蜀公,他人亦不能到。破題云:‘月滿邊塞,人登戍樓?!嫫嬲Z也。”同卷《賦圜丘象天》又載:“內(nèi)翰鄭毅夫久負魁望,而滕甫元發(fā)名亦不在其下。……及入殿試《圜丘象天賦》,未入殿門,已風聞此題,遂同論議,下筆皆得意?!瓕⒊?二公相遇,各舉程文。滕破題云:‘大禮必簡,圜丘自然?!奥勦嵸x‘禮大必簡,丘圜自然’,滕即嘆服曰:‘公在我先矣?!俺?鄭果第一,滕果第三,皆如素望?!鼻謇钫{(diào)元《賦話》卷5,對破題也有論述和舉證。這說明宋體律賦對程式極為講究。三、詩賦與策論“殊途同歸”就寫作特點和思想內(nèi)容論,宋體律賦明顯地具有如下兩個傾向:一是自從規(guī)定題目須有出處(儒家經(jīng)典和子、史)之后,律賦創(chuàng)作逐步走上了議政、說理的道路。王铚曰:“國朝名輩猶雜五代衰陋之氣,似未能革。至二宋(庠、祁)兄弟始以雄才奧學,一變山川草木、人情物態(tài),歸于禮樂刑政、典章文物,發(fā)為朝廷氣象,其規(guī)模閎達深遠矣。”清代學者李調(diào)元也說:“大略國初(按指有宋)諸子矩矱猶存(按指尚用唐人寫法),天圣、明道以來,專尚理趣,文采不贍,衷諸麗則之旨,固當俯讓唐賢。而氣盛于辭,汪洋恣肆,亦能上掩前哲。”實際上,早在太宗時代,“歸于禮樂刑政、典章文物,發(fā)為朝廷氣象”的苗頭已經(jīng)呈露,如現(xiàn)存田錫的《開封府試人文化成天下賦》、《南省試圣人并用三代禮樂賦》、《御試不戰(zhàn)而成功賦》,以及《西郊講武賦》、《圣德合天地賦》、《五聲聽政賦》等皆是。8其后,這類題目大量涌現(xiàn),如范仲淹《禮義為器賦》、《今樂猶古樂賦》、《堯舜帥天下以仁賦》、《王者無外賦》、《陽禮教化賦》,夏竦《正家而天下定賦》、《政猶水火賦》,宋祁《豐宜日中賦》、《宥過無大賦》、《志在春秋賦》,等等,不勝枚舉。太宗朝狀元孫何《論詩賦取士》揚詩賦而抑策論,認為“策問之目不過禮樂刑政,兵戎賦輿,歲時災祥,吏治得失”。其實后來科場詩賦的發(fā)展,在相當大的幅度上也走上了“禮樂刑政”的路子,與策論可謂殊途同歸。原因很簡單:經(jīng)、子、史書與詩賦是完全不同類型的文體,而要從前者中出題,除了禮樂刑政、典章文物題外,實在別無選擇;而作者(舉子)欲將詩賦寫得“像”詩賦,除了描摹“朝廷氣象”外,似乎也別無更好的選擇。我們知道,宋代科舉考試中的“論”也規(guī)定在經(jīng)、史、子書中出題,“策”除問時務(wù)外,還有所謂“子史策”,這就不難理解何以詩賦也走上了議政、說理的路子,與策論“殊途同歸”的原因了。宋人強調(diào)考試科目要“有用”,他們把詩賦與策(時務(wù)策除外)、論題不加分別地都限定在經(jīng)、子、史書中,意在革除唐代及宋初律賦多以“山川草木,人情物態(tài)”為題的“無用”之弊,殊不知這不僅革掉了《詩經(jīng)》賦、比、興及《楚辭》“香草美人”的象喻傳統(tǒng),就連陸機的“賦體物而瀏亮”的原則也背棄了,其結(jié)果是在議論、說理的同時,極盡對王朝歌功頌德、粉飾太平之能事。對此,楊萬里曾尖銳地指出:“晚唐諸子,雖乏二子(指李、杜)之雄渾,然好色而不淫,怨誹而不亂,猶有《國風》《小雅》之遺風?!浴度瘴迳分}一變而為《天地為爐》,再變而為《堯舜性仁》,于是始無賦矣?!彼€舉與此類似的詩,然后說:“非無詩也,無題也?!?他的意思是,并非宋人不能詩賦,而是場屋所出題目不宜作詩賦。二是隨著宋初儒學復興運動的再度興起,“以學為賦”成為潮流,如范仲淹《窮神知化賦》、《乾為金賦》、《易兼三才賦》、《天道益謙賦》等,都是說《易》理的。龔鼎臣《東原錄》曰:“賦亦文章,雖號巧麗,茍適其理,則與傳注無異。如李巽《土鼓賦》:‘土之靜靜,乃陰之實;土之動動,乃陽之精。陰以質(zhì)而濁,陽以文而清。將以質(zhì)勝文而其理永固,遂以土鼓而其義有成?!瑰视跓o愧于理矣,當時謂之‘李土鼓’?!薄芭c傳注無異”的賦,龔氏竟謂“無愧”,可見在以學為賦的浪潮沖擊下,宋人的審美觀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事實上,在現(xiàn)存宋人律賦中,與《土鼓賦》類似的作品比比皆是,不足為奇。如前舉宋祁《豐宜日中賦》,全篇解釋《易·豐卦》,最后說:“觀《豐》則澤浸于無外,宜日則明被于群下。因一卦之義焉,見圣人之道也。”則不僅如傳注,且與經(jīng)義無異。宋代理學勃興,南宋后期成為官學,又將律賦由禮樂刑政、典章文物推向天理性命、格物致知。如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省試,真德秀擬《堯仁如天賦》題,預考校的王邁進“題韻之意大略”為:“要以《西銘》為主意”,“四韻堯宅禹宮,大鋪敘《西銘》”。這已引起了律賦體制的徹底異化。元人陳繹曾在所著《文筌·唐賦附說》中說:“律賦……至宋而纖巧之變極矣?!蛞越?jīng)語為題,其實則押韻講義,其體則押韻四六,雖曰賦,實非賦也?!甭少x體制的異化從根本上改變了它作為賦體文學的特性。前引李調(diào)元謂天圣、明道以后的律賦“文采不贍”,說明此后的律賦不僅內(nèi)容如同講義,就連華麗的詞采美也不復存在了。四、秦觀所作的是對《市場”地位的認識自從科舉用格律詩、賦取士,學子自少便得習作,這類作品遂大量產(chǎn)生。如王禹偁自謂“志學之年,秉筆為賦,逮乎策名,不下數(shù)百首”?!端问贰ず稳簜鳌份d,慶歷中石介主太學,果州西充(今四川西充)人何群好古學,介館之于家,使弟子推以為學長。此人力主科舉罷賦,時諫官、御史亦言以賦取士無益治道,下兩制議,皆以為不可廢。何群“聞其說不行,乃慟哭,取平生所為賦八百馀篇焚之”。所作之多,其他應(yīng)舉者或難出其右,但恐也不會去之太遠,因為欲律賦寫得好,唯一的辦法就是多作勤練。然而如何評價當日多如牛毛、至今流傳尚夥的律賦,似乎早在唐宋時代,意見就沒有統(tǒng)一過:擁護者固有之,但批評者也不少,宋代更遭到政治革新派的強烈反對,以至于神宗時代、哲宗紹圣后(直至北宋末)曾兩度從進士考試中廢罷。清代學者毛奇齡說:“今之詩,非《風》、《雅》、《頌》也,非漢魏六朝所謂樂府古詩也,律也。律者專為試而設(shè)。唐以前詩,幾有所謂四韻、六韻、八韻者,而試始有之。唐以前詩,何嘗限以五聲、四聲、三十部、一百七部之官韻,而試始限之。是今之所謂律詩也,試詩也?!?0他所論雖是試律,試賦也一樣,律詩、律賦雖產(chǎn)生在用于科舉考試之前,但嚴格講究程式的省題詩和律賦,的確是“專為試而設(shè)”。如用韻,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丙編卷6曰:“楊誠齋(萬里)云:‘今之《禮部韻》,乃是限制士子程文,不許出韻,因難以見其工耳。至于吟詠情性,當以《國風》、《離騷》為法,又奚《禮部韻》之拘哉?!胡Q山(了翁)亦云:‘除科舉之外,閑賦之詩,不必一一以韻為較,況今所較者,特《禮部韻》耳。此只是魏、晉以來之韻,隋、唐以來之法,若據(jù)古音,則今‘麻’、‘馬’等韻元無之,‘歌’字韻與‘之’字韻通,‘豪’字韻與‘蕭’字韻通,言之及此,方是經(jīng)雅?!笨梢娝^《禮部韻》純是科場對付舉子的“官韻”,既非當時人們作詩、賦的實用韻,也非古韻。前面我們征引了秦觀的賦法論,總結(jié)了嘉祐、治平前的賦法,《師友談記》說他“少時用心于賦,甚勤而專”。前面我們還引了秦觀說作賦如同填詞,只在協(xié)律,他接著又說:“作賦何用好文章,只以智巧饾饤為偶儷而已,若論為文,非可同日語也。朝廷用此格以取人,而士欲合其格,不可奈何爾?!庇纱丝梢?在宋代律賦發(fā)展最完備的時代,就連秦觀這樣的賦學專家,對它也頗有微詞。應(yīng)當說明,秦觀不僅深諳賦學,而且是律賦高手,他二十四歲時所作《郭子儀單騎見虜賦》深得后人贊賞,如宋人孫奕謂“押險韻而意全至此,乃為至善”。清李調(diào)元更認為該賦“敘事工整,豎義透快,兼能摹寫一時情景。以此步武坡公,殆有過之無不及也”。但秦觀卻實話實說,認為作賦與“為文”之道不可同日語,頗鄙薄之。秦觀的無奈,更早的科場“過來人”強至也深有同感,曾說:“予之于賦,豈好為而求其能且工哉,偶作而偶能爾。始用此進取,既得之,方舍而專六經(jīng)之微,鉤圣言之深,發(fā)而為文章,行而為事業(yè),所謂賦者,烏復置吾齒牙哉!”試想,只講“協(xié)律”、“合格”而不論“文章”好壞的價值取向,如何能產(chǎn)生好作品?故司馬光元祐元年(1086年)三月在《起請科場札子》中反對恢復詩賦取士,他寫道:“至于以詩、賦、論、策試進士,及其末流,專用律賦、格詩取舍過落,摘其落韻、失平側(cè)、偏枯不對、蜂腰鶴膝,以進退天下士,不問其賢不肖,……是致舉人專尚辭華,不根道德,涉獵抄節(jié),懷挾剿襲,以取科名?!边@些言論,應(yīng)該說并非對場屋賦心存偏見,像司馬光、強至皆以詩賦登進士第(秦觀登進士第時已罷詩賦)11,是受益者,問題是科場律賦的弊端客觀存在,他們不愿說假話。因此,評價宋體律賦作品,不可能不考慮聲韻、程式及體制變異等因素所造成的消極后果。本來,聲韻、程式即規(guī)矩,任何文學體裁都是有規(guī)矩的,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但如宋體律賦這樣把聲韻、程式的重要性強調(diào)到極致,將“斗難、斗巧、斗新”作為刻意追求的目標,就必然走向反面,使賦變?yōu)槲淖钟螒颉f(xié)調(diào)的聲律、不斷轉(zhuǎn)換的用韻所形成的音樂感,工整的對偶、固定的程式和華詞麗藻包裝著的意象群,讀起來鏗鏘流麗,看起來流光溢彩,但絢爛的形式掩蓋著的卻是貧乏的內(nèi)容。聲韻、程式在這里制造著一種假象,使讀者沉醉在外在美的享受中而忽視或者原諒了內(nèi)涵的簡陋,如朱光潛先生所說:“音律是一種制造‘距離’的工具,把平凡粗陋的東西提高到理想世界。”人們常稱贊范仲淹《用天下心為心賦》、《水車賦》、《君以民為體賦》等,但賦中所表達的不過是統(tǒng)治者所容許的儒家民本思想的老生常談,沒有對社會實際的任何助益或針砭,即便某些賦中有“微言大義”,也猶如蜻蜓點水,妝點而已,與漢大賦的“曲終奏雅”沒有兩樣。王夫之論詩格、詩法和經(jīng)義程式時說:“詩之有皎然、虞伯生(集),經(jīng)義之有茅鹿門(坤)、湯賓尹、袁了凡(黃),皆畫地成牢以陷人者,有死法也。死法之立,總緣識量狹小,如演雜劇,在方丈臺上,故有花樣步位,稍移一步則錯亂;若馳騁康莊,取涂千里,而用此步法,雖至愚者不為也?!彼院苡械览?任何格法、規(guī)矩或程式(賦格自然也在其內(nèi)),一旦成為“定式”、“死法”,而且還要對按“死法”制作的作品定高下以取士,那實在是“至愚”的制度。因此我們說,宋人爭論是否以詩賦取士,雙方似乎都沒有抓住問題的要害:如果廢除“死法”而用活法,則即便是試以詩賦,也未必不是良法。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宋體律賦的綜合評價不可能高,若從其體制和思想內(nèi)容論,應(yīng)該是很低的:這是宋人自己的定位,也為歷來文學研究家所公認。葉適說得很透徹:“今日之賦,皆遲鈍拙澀,不能為經(jīng)義者然后為之?!T律賦皆場屋之伎,于理道材品,非有所關(guān)?!苯鹑送跞籼撋踔琳f:“科舉律賦不得預文章之數(shù),雖工,不足道也。而唐、宋諸名公集往往有之,蓋以編錄者多愛不忍割,因而附入。此適足為累而已?!鳖櫻孜湓谡劦教?、宋以律取士及明、清八股文時,亦曰:“文章無定格,立一格而后為文,其文不足言矣?!钡陙韺W界似乎有一種傾向,即對律賦這種科舉時文肯定得過多,有的甚至因文學史家所不取而憤憤不平,將律賦寫作比為走鋼絲或“戴著枷鎖跳舞”,認為“限制越嚴而又越能自由馳騁,就越能表現(xiàn)作者的才華”,因而加以褒揚。這種說法很片面。因難見巧、見工只是問題的一面,嚴格的程式和“朝廷氣象”所造成的內(nèi)容蒼白,質(zhì)不勝文,則是問題的另一面,而此點足以結(jié)束律賦的生命,何況所謂“巧”、“工”不過是“時文”的病態(tài)美,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