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后語言哲學的可能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1外語界對我國研究促進學科發(fā)展的啟示20年前的昨天,外語界的同事們意識到了解決英語和漢語領域的兩個問題。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和發(fā)展,他們?nèi)〉昧酥鸩降某晒?0年前的今天,外語界的同事們對此有了新的看法。他們很難理解語言研究的另一種新方法。他們知道如何解決語言和哲學的兩個問題,以及語言研究的議程應該放在當前的外語研究周期上。萬事開頭難,同志須努力!外語界很多同仁已在這方面作出了努力,取得了不少成果,許國璋先生(1991)、錢冠連教授(2002,2005)在外語界首開西語哲在中國研究之先河,真可謂:順應了語言研究的潮流,踏緊了與時俱進的節(jié)奏,引領了學科發(fā)展的方向,在他們的指引下不乏后來者,如李洪儒(2001,2006)、隋然(2003)、韓紅(2005)、劉利民(2006,2007)、王愛華(2006,2007)等積極響應。錢先生認為需要10年就可看出我們今天奮斗的價值,但我們更為樂觀,或許更短。言“只爭朝夕”似有急功近利之嫌;說“畏難不前”似缺奮發(fā)努力之勁;道“離我較遠”卻是消極頹廢之調(diào),皆不可取。唯當記取Robins(1967:103)之名言:哲學是語言學的搖籃,以身效仿錢教授(2005:19)在此搖籃里打滾的做法,盡快投入到解決“語言哲學與語言學兩張皮”(李洪儒2006)的潮流之中,當會有效實現(xiàn)語言學研究的一個新增長點(王寅2007)。2語言分析的必要性19-20世紀之交西方哲學研究出現(xiàn)了語言論轉向,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在那個年代,曾屬于哲學的自然科學(如物理學、生物學等)紛紛自立門戶,用一些學者的話說,哲學被趕出了自然科學的大門。哲學所關心的精神世界,也因實驗心理學的誕生而受到侵蝕。至于哲學的核心陣地“邏輯”,也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1。此時,哲學家們感到空前危機,他們的陣地在哪?還有什么值得哲學家研究?難怪要發(fā)出“路在何方”的疑問。從弗雷格、羅素、維特根斯坦到維也納學派等認為,傳統(tǒng)形而上學之所以“無意義”,皆因“亂用語言”所致,要解決這個問題,就當關注語言的意義,借用現(xiàn)代邏輯對其作概念分析。這樣,哲學家可做之事當為通過語言分析來透析概念結構,求解哲學老問題。或者說,由于哲學的領地不斷被縮小,適合哲學家的工作就剩下概念分析了,可在語言范圍內(nèi)盤旋和思辨,并以此來解釋知識的必然性。這好像給哲學家指出了一條新出路,常有學者將其喻為“救命稻草”。除此之外,語言論轉向還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1)形而上學的研究方向西方哲學中經(jīng)驗論者,如休謨、密爾、孔德、馬赫等認為形而上學是錯誤的,邏(輯)實(證)論者雖繼承和發(fā)展了經(jīng)驗論,但并不認為形而上學所論述的問題是對還是錯,而本身就是“似是而非”、“無意義”的;不是“不能解決”的,而是根本就沒有此類問題。因此,邏實論者厭倦了形而上學的研究傳統(tǒng),一味去追尋那些虛無飄渺的絕對真理,離實際太遠!去求證永生、上帝、客觀外界的存在,至善上帝造出的世界何來的罪惡,這類研究有何意義?還要論證一個針尖上能站多少天使,人們是用手還是繩子將豬遷到市場,天堂中的玫瑰有沒有刺等,此類論述談何價值?因此,邏實論者認為自柏拉圖以來的形而上學聚焦于無意義命題這一研究方向就有誤,且不可能有解,難怪持續(xù)了2000多年還無統(tǒng)一答案。因此語言哲學家意欲打破這一沉悶氛圍,主張不能用一般的科學方法,而應另辟新蹊徑,運用語言的邏輯分析方法來澄清形而上學中的混亂思想。弗雷格的概念分析和語言研究新范式,運用數(shù)理邏輯來證明形而上學命題是無意義的途徑,使得哲學家們感到眼睛一亮,為長期籠罩于哲學陣地上的形而上學凝固云團送來了一股清新空氣,可望能使人們走出哲學傳統(tǒng)的老套。后繼者也選此作為反思傳統(tǒng)哲學觀的最佳突破口,將哲學聚焦于語言的本質、意義和理解等問題。因此,哲學家的重大任務就是分析語言,闡明詞語和語句的意義。一旦澄清了語言,哲學問題自然就會得到解決。正如羅素所說:“我毫不懷疑,只要可能有哲學知識,哲學知識非靠這樣的方法來探求不可;我也毫不懷疑,借這種方法,許多古來的問題是完全可以解決的”(羅素1976:395)。(2)核心觀和邏輯觀的轉變僅在形而上學框架中作理性思辨,遠離生活世界毫無意義?,F(xiàn)代科技的進步充分說明人類不斷通過實證研究(不一定僅靠理性推導)也能獲得必然性知識。但是若像傳統(tǒng)實證主義那樣,僅局限于經(jīng)驗范圍也是不夠的。這些認識使得傳統(tǒng)哲學的核心觀念發(fā)生動搖。在“實證主義”前加上“邏輯”兩字,一方面降低了證實原則(經(jīng)驗上證實)的標準,同時也可包括邏輯上的可證實性,這就使得經(jīng)驗論與理性論兩者有效結合起來,相得益彰。我們知道,數(shù)理邏輯并非針對具體的實在,它僅在思想領域內(nèi)活動,在語言內(nèi)部從定義上作出判定即可,這就為從句法研究來確定意義找到了根據(jù)。因此,將證實原則、謂詞演算、命題演算等邏輯方法結合起來,就能將可表達的東西說清楚,以擺脫那些形而上的毫無實際意義的無味爭論。這使得哲學發(fā)生了一次革命,讓哲學家有了“一種解放的感覺”(羅素語,見陳嘉映2003:17)。(3)語言意義上的思考若要消除哲學中許多因語言混亂所致的假命題和混亂,必先消除語言中的含糊,故而開始轉向關注語言的意義,進而演化出擬構人工語言的思路。在西哲的三個轉向之間存在一種邏輯關系:本體論追問世界的本原和畢因(being音譯),而認識論認為在沒有理清認識問題(含來源、本質、能力范圍等)之前作此追問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認識論后期又發(fā)現(xiàn)在解釋認知論的語句中,有關概念、命題、語言等的論述在內(nèi)容上顯得空泛,在邏輯上存在混亂,在表述上言詞不清。此時很多哲學家認識到,無論是研究“畢因”還是“認識”都須通過語言來實現(xiàn),這樣就可用命題意義的研究來代替認識能力的研究,進而用語言論代替了認識論。邏實論者發(fā)現(xiàn)自然語言具有較大的模糊性,不利于弄清楚語言的意義,可依據(jù)現(xiàn)代形式邏輯,設計形式化的人工語言,就能有效地幫助人們達到澄清語義的目的,破解形而上學中的假命題,解決現(xiàn)存哲學命題的混亂,判斷是否為必然性知識,這也是誘發(fā)語言論轉向的一個重要契機。(4)哲學的形式化推動了語言學的發(fā)展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的序言中指出:自然科學、邏輯學等都已走上了科學可靠的陽關大道,唯獨哲學還未實現(xiàn)這一目標。人們迫切需要一種新范式來研究哲學,這也促使分析哲學家們從數(shù)理邏輯入手來建立哲學形式化的研究方法,促使其走上了科學化的道路。哲學家的這一研究也為語言學界開啟了一個新思路。用精確的人工語言代替模糊的自然語言,同時也可達到排除哲學中心理主義、主觀成分的影響,從此哲學就可走上“客觀的”、“科學的”、“康壯的”大道,使得哲學和語言學進入一個形式化的新時期。因此,現(xiàn)代形式邏輯和人工語言是哲學危機背景下的產(chǎn)物,兩者具有緊密的互動關系。(5)索緒爾語言理論的哲學基礎20世紀初索緒爾建立了現(xiàn)代語言學,使其成為一門科學,其中的一些基本觀點對哲學家很有啟發(fā),也為西哲中語言論轉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抑或是相互推動),堅定了他們從語言角度來思考哲學問題的信念。索氏反叛語言工具論,將“自然語言”(相對于弗雷格和羅素等的邏輯語言、海德格爾的詩性語言)直接視為一個“本體”和“系統(tǒng)”,本身就可作為研究對象,走“關起門來打語言”的研究之路,并以此為出發(fā)點具體分析了語言的本質和內(nèi)部結構。這對哲學家很有啟發(fā):似乎可通過語言分析來解決有關世界的問題,從而看到了語言研究在哲學中的價值。索氏還指出語言符號不是一個命名集,它可使模糊不清的觀念澄明,該論述導致了語言哲學家顛覆了語言作為客體的傳統(tǒng)地位,開始將其視為主體,成為人類生存所必須依賴的家園。索氏還區(qū)分了語言與言語,這影響了維氏的語言游戲論、奧斯汀的言語行為論,其“關門打語言”的內(nèi)指論成為喬姆斯基自治論的直接來源,其形義不可分離觀也是體驗哲學(EmbodiedPhilosophy,簡稱EP)和CL(CognitiveLinguistics)相關觀點的出處,本文略。因此,索氏在書中所透射出的哲學思想是西語哲形成的一個不可忽視的來源。當然了,索氏也有可能是受到當時語言哲學家有關觀點的影響而提出上述觀點的,其語言內(nèi)指論可能直接受到弗雷格和羅素等語言分析的影響。但不管怎么說,索緒爾是與當時的分析哲學家享有某些共同的關鍵觀點,這就是我們?yōu)槭裁粗鲝垖⑺骶w爾語言理論的哲學基礎定為分析哲學的主要原因(王寅2001:7)。我們還知道,歐洲哲學從古希臘開始就與語言研究交織在一起,到了19世紀還有此傳統(tǒng),如德國的哲學家赫爾德(為康德的學生)、洪堡特等十分強調(diào)對語言的研究,這也誘發(fā)了當時的哲學家有意無意地將語言與哲學交織為一體來研究。(6)精神分析心理學19-20世紀之交,歐洲哲學刮起了一股心理主義的研究風潮,如布倫塔諾的意向性心理哲學、馮特的實驗心理學、弗洛伊德(為布的學生)精神分析心理學等。對于他們來說,認識論似乎就是關于心理(感覺知覺、心理行為的意識、內(nèi)省、心智運作等)的問題,于是倡導用心理學的方法來研究哲學,這顯然有悖于哲學家的夙愿(傳統(tǒng)哲學屬非經(jīng)驗學科,而心理學屬經(jīng)驗學科),而反對這一傾向的首選方法就是進行概念分析和語言研究。正是在上述意義上,語言論轉向被視為現(xiàn)代哲學界的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可以說它挽救了哲學,使其走出了危機。3語義形式化研究的方法下文主要論述西語哲初期4個主要代表人物和學派的觀點,以作為鋪墊解釋“后語言哲學”。(1)弗雷格認為世界結構很難在世界中找到,而只能通過表達世界的語言結構來發(fā)現(xiàn),故而將關注重點從世界的特征轉向語言的特征。他首先分析語言中themor-ningstar和theeveningstar的同一性問題來解決意義指稱論的失誤,認為meaning可被分為sense和reference,從而開創(chuàng)了意義研究的新方法。這也證明了思想內(nèi)容沒有表達它的方法更重要,提出了語言對于哲學研究的重要性。哲學要能論述清楚思想與世界的關系,必須通過語言來實現(xiàn),極力主張轉向研究表述思想的方法,或者說要研究哲學(包括邏輯)就要研究語言,從而開啟了哲學中的語言論轉向。這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膽想法。要能保證通過考察語言來了解世界的前提就是,語言與世界同構,據(jù)此他進一步提出真值對應論,將語言的意義視為與世界緊密關聯(lián)的真假值,這成為分析哲學重要的理論基礎。弗雷格還改造了傳統(tǒng)的形式邏輯(亞氏的形式邏輯還用了部分自然語句,如“所有人都有一死”等),開數(shù)理邏輯之先河,使其走上了形式化之路,從而誕生了現(xiàn)代形式邏輯。由于數(shù)學具有非經(jīng)驗性、抽象性、規(guī)律性,兩者結合起來,就可使得邏輯能像數(shù)學一樣高度形式化、科學化,這樣就能用數(shù)理邏輯來代替自然語言,可達到消除自然語言的模糊性,解決哲學中命題意義不確定的目的。據(jù)此,他設計了一套概念符號和邏輯語言,設定規(guī)則以保證各表達式之間關系能得到確定性解釋,可使每一表達式具有精確性,這樣就能通過解決語言問題來保證意義的單一性、穩(wěn)定性、科學性、可計算性,開啟了意義形式化研究之路。保證語義形式化成功運作的理論基礎是笛卡兒的“二元論”,意義與身體相脫離,也就是說,意義的可計算性是建立在沒有人的主觀因素干擾,不受個人偏見影響,排除一切價值污染的基礎之上。這一客觀主義哲學理論歷來受到很多哲學家的青睞,此時依舊很有魅力,從而逐步形成了西方20世紀初一種新的哲學研究趨勢:“分析哲學”潮流,弗雷格的觀點和設想為其奠定了理論基礎。(2)羅素接受并發(fā)展了弗雷格的思想,也認為日常語言不完善,要用邏輯分析方法對日常語言進行分析和改造,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理想的人工語言,運用形式化的數(shù)理邏輯來準確表征語言的意義,以解決哲學問題。他反復所說的一句話“哲學的主要任務就是邏輯分析”就是這個意思。他從分析語言的專名(為摹狀語的縮略形式)和摹狀語(為專名的擴展式)入手來解決指稱論問題,以確保語言能與世界同構,并提出了區(qū)分語法形式和邏輯形式這一重要觀點。他所舉的典型例句是:①當今法國國王是禿頭。根據(jù)語言與世界同構的原則,當一說到該句主語時,就當存在一個“當今法國國王”,而法國已是共和國,無國王。羅素認為有此理解是受到句法形式的影響,而此話在深層上的邏輯形式含三個內(nèi)容:②p.至少存在一個當今的法國國王;③q.至多存在一個當今的法國國王;④r.這個人是禿頭。根據(jù)命題演算的合取規(guī)則,整個句子的真值(邏輯形式)為p∧q∧r,只要其中一個是假,則整個命題就為假,故此句無真值(或真值為假),也就無實際指稱,但可有意義。產(chǎn)生該問題的關鍵在于:“語法形式掩蓋了邏輯形式”導致了這一悖論,他為解決此類問題而提出了摹狀語理論2。一個語句的語法形式為何能掩蓋其邏輯形式,例①語法形式是對的,但邏輯形式有問題?;煜齼烧唛g的區(qū)別導致了懷疑分析哲學的基礎:語言與世界同構的原則。有了摹狀語理論,就可用一種可以理解的方法來談論那些實際不存在的事物。解決的辦法就是:化解含無實際指稱物的摹狀語,將其置于原子邏輯命題的謂語位置上(如上文②-④)來加以驗證。另外,例①不管是肯定式還是否定式,都不正確。這樣,亞氏形式邏輯學中的“排中律”就遇到了空前的挑戰(zhàn)。將例①化解為三個邏輯形式之后,就可消除沒有實際指稱的主詞(當今法國國王),將其轉述為謂詞,以解決指稱論問題。又如Goldenmountaindoesnotexist.其邏輯形式為:有一個對象X,它既是“金”又是“山”(ThereisanobjectXwhichisbothgoldenandwhichismountain),通過分析原句,將主詞化解為兩個謂詞,使原來主語位置上的摹狀語(Goldenmountain)分開拆散,放到兩個并列的謂語位置上(兩劃線部分),也就化解了原來沒有實際指稱的“金山”,將其改寫為“談論X所具有的屬性本身”,就可使原來那個虛假的事物不出現(xiàn)。也就是說,原來那個虛假的事物變成了從這些屬性得出的一個邏輯結構。這樣,就可用分析自然語言中邏輯形式的方法來消除關于“存在”的形而上學的問題(這就是著名的“ontologycommitment”),這也是摹狀語理論的最大意義之所在。弗雷格通過分析語言中的晨星和暮星,區(qū)分出sense和reference,并以此來解決指稱問題(意義不是其指稱對象)。而羅素則通過分析語法形式與邏輯形式的區(qū)別,并用摹狀語理論來解決這個問題。正如艾耶爾(Ayer),卡爾納普(Carnap),賴爾(Ryle)等所評價的:摹狀語理論為把邏輯分析法用于語言哲學研究作出了典范,對其后的分析哲學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參見涂紀亮1987:98)。有了摹狀語理論,也就進一步論證了弗雷格的研究思路,確定了分析哲學的價值和地位。(3)維氏前期理論,通過分析語言與世界之間存在的對應關系,提出著名的“語言圖象論”,進一步論證了語言與世界同構的問題。世界不是由對象(或物質)構成,而是由事態(tài)(事實)構成,事態(tài)可反映出世界的狀態(tài)、性質和關系,對象(或事物)的相加反映不出世界的面貌,而只有事實的組合才能反映世界的面貌。事態(tài)是由命題(或句子)來表述的,因此世界就是由事態(tài)、命題、語言構成的,總之,世界由語言建構出來。語言中的名詞對應于世界中的實體,謂詞對應于世界中實體之間的關系,語言就像圖畫一樣反映了世界的情況。我們只能通過語言來了解世界。另外,世界不存在否定的事實,而語言既包含肯定事實又包含否定事實,且虛擬的概念也只存在于語言中,顯然,通過語言來認識世界會更全面,因此研究如何描寫事實的方法(語言)更為重要。他還主張用數(shù)理邏輯的方法來討論語言,即通過分析語言的方法切入到思想層面,并以此來了解世界。因此哲學家的任務就是要澄清語言,醫(yī)治語言疾病,從而進一步將哲學導向了語言論方向。他的后期理論為“語言游戲論”,認為詞語的意義取決于具體情景,并將其等同于詞語用法,也是通過分析語言意義來解決哲學問題?!耙饬x用法論”和“語言游戲論”對哲學轉向研究日常語言具有重要意義,這可從兩個方面論述:1)盡管日常語言本身有不完善之處,也沒有必要建立理想化的人工語言,傳統(tǒng)哲學中的問題是因為哲學家不了解或違背日常語言的多種用法而造成的,只要仔細研究其用法,正確了解概念的不同用途,就能治療哲學問題;2)語言的功能不僅是描寫,不僅在于反映世界,更主要是一種行為,是與現(xiàn)實交織在一起的行為。奧斯汀(1962)將其發(fā)展成為“說話就是做事”,語言除描寫之外,還有施為的功能,后來塞爾和格賴斯也在這方面進行了更為深入和系統(tǒng)的研究。因此,維氏為語用學奠定了基礎,倡導從語言使用和語境角度來研究真理和語義。(4)維也納學派深受上述三位學者的影響,成為邏實論陣營中的主力軍,認為語句的意義取決于客觀外界,取決于使其成真的條件,提出了意義的證實原則。同時依靠數(shù)理邏輯的研究成果,建構了一套精確的人工語言來取代含混不清的自然語言,以能確保意義解釋可像嚴密的數(shù)理邏輯推理一樣,從根本上消除自然語言的模糊性。但該學派過于強調(diào)語言對于外界的依賴關系,而否定了人的作用。哲學的語言論轉向還包括歐陸的解釋派哲學?,F(xiàn)將語言論轉向基本情況總結為下表(此處的邏實論取廣義理解,它又叫邏輯經(jīng)驗主義、邏輯語義學、形式主義語義學、人工語言學等)(見圖1)。語言學中的語義學主要是以英美分析哲學中邏實論為理論基礎的(這可從其別名“形式主義語義學、邏輯語義學”可知),語用學主要是以日常語言學派為理論基礎,這兩個學派與歐陸學派三者在“人本性”上呈漸增性連續(xù)體,即從人本性角度來說,歐陸解釋派>日常語言學派>邏實論。4新學術觀的新枝思考錢教授(2007)在《西語哲在中國:一種可能的發(fā)展之路》中分析了西語哲在西方和中國的近況,認為西方分析哲學的大潮已經(jīng)過去了,只有星星點點的遺跡,因此設想出了一條在中國的可能發(fā)展之路,即“后語言哲學(簡稱后語哲)”,將其基本思路設想為:充分挖掘與利用西語哲資源中的營養(yǎng)和智慧,從它的老題目中挖掘出新方向,不必回到堆積如山的哲學老題中去糾纏,而要關注如何將語言問題和現(xiàn)實外部世界、人的行為、社會交際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起來。他還在結束語中將其概括為三個含義:一是吸取西語哲的營養(yǎng);二是不炒作它的老問題,而當節(jié)外生新枝;三是產(chǎn)生以新“問題”為中心的新理論。他還認為,新枝當落實在與現(xiàn)代語言研究相關的所有領域內(nèi)。我們認為,當前的EP和CL所提出的一系列新理論、新觀點、新方法當可視為西語哲的新枝。在學術界將“后”加在傳統(tǒng)學科前,大多帶上了“批判”的含義,如結構主義與后結構主義,現(xiàn)代主義與后現(xiàn)代主義等。同樣,“后語言哲學”中“后”也有批判之義,正是在這個意義上,EP和CL就具有了“后語言哲學”性質。5概念化理論的提出和對語言表達的重視分析哲學所倡導的用邏輯語言解決哲學問題,為哲學研究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方向,也為語言學注入了一種新理念,其歷史意義必須得到充分肯定,但其理論局限性也十分突出,它是基于客觀主義理論、經(jīng)典范疇理論、二元對立論等之上建立起來的一種分析方法,正如陳嘉映所說,這種分析方法“沒有認清邏輯語言的實質,大大高估了邏輯的功能”(陳嘉映2003:179)。它必然會面臨一大堆難題,如語言表達的細微差異、感情色彩、故意雙關、模糊辭令、豐富含意、隱喻轉喻、表達多樣性等,都可能被形式主義語言理論視為大敵而當以排除在外,特別是(后)現(xiàn)代哲學大力倡導回歸生活世界,強調(diào)人本性因素,這就是哲學家們轉向日常語言學派的初衷。非客觀主義哲學(主要為EP)明確表明,客觀主義理論是行不通的,人的主觀因素不應當被排除,語言是“惟人參之”的產(chǎn)物,何來的絕對客觀,哪來的“笛卡兒范式”?人的因素當予充分考慮和重視,因而出現(xiàn)了意義的概念化理論和識解方案。筆者(2003)曾根據(jù)Lakoff&Johnson(L&J:1980,1999),Lakoff(1987)的論述,將EP與客觀主義哲學理論之間的主要差異概括為5條,現(xiàn)將標題對比摘錄如下(詳見筆者2007:54-56)。6基本研究思路西語哲的主題是“世界”、“畢因”、“人”和“語言”,基于EP之上的CL將它們?nèi)诤蠟橐惑w,作貫穿性綜合處理,提出了“現(xiàn)實-認知-語言”的基本研究思路,這也足以證明EP與西語哲之間的批判與發(fā)展關系,將其視為“后語哲”完全是順理成章的。下文綜述我們從后語哲的EP和CL角度作出的5方面思考和探索。(1)從客觀真理到體驗性的整合EP源自對西方2000多年傳統(tǒng)理論的反思,它將傳統(tǒng)的重感性和重理性的理論(包括近代哲學史上認知論,如經(jīng)驗論和唯理論,以及現(xiàn)代的分析哲學和理性研究方法,參見王寅2007:39)都歸結為客觀主義哲學理論,因為它們都承認存在一個獨立于人的客觀外界和客觀真理,哲學家的任務就是將這客觀真理(或終極真理)尋找出來,這才有了哲學的核心內(nèi)容“形而上學”。L&J針鋒相對地提出了非客觀主義哲學理論,認為不存在什么獨立于人的客觀真理,他們接受了哈貝馬斯的共識真理觀(theconsensustheoryoftruth),同時提出了EP的三條基本原則,可簡述為“心智的體驗性、認知的無意識性、思維的隱喻性”,它們既是區(qū)分第一代和第二代認知科學的分水嶺,也是CL的哲學基礎,也為語言符號象似性提供了理論支撐。我們基于L&J的論述,對上述三條基本原則進行了溯源性探索,發(fā)現(xiàn)它們也是基于前人研究之上綜合而成的。單就心智的體驗性來說,兩位學者(Lakoff為美國著名認知語言學家,Johnson為美國著名哲學家)就受到了下列理論的影響,如杜威(1925)的經(jīng)驗自然主義、海德格爾(1927)的人文哲學、梅洛·龐蒂(1945)的知覺現(xiàn)象學、施密特(1980)的新現(xiàn)象學、普特南(1981)的內(nèi)部實在論,以及馬列的唯物辯證法等。至于認知的無意識性和思維的隱喻性,也有很多學者作出了論述,L&J的貢獻在于將三者整合為一個完整的理論,以其批判西語哲的理論根基,挑戰(zhàn)西方傳統(tǒng)思想,開啟了一條新的語言哲學的研究進路(另文論述)。同時,我們還將他們所說的體驗性從以下三方面作進一步細化理順:1)我們靠什么體驗,主要靠身體和大腦;2)我們首先體驗什么,首先體驗空間和運動;3)我們?nèi)绾误w驗,主要通過互動方式。這一基本出發(fā)點就決定了CL必將要走向與傳統(tǒng)語言理論不同的進路。對哲學基礎的反思必然要決定對語言學理論的反思,我們也沿著上述所理順的進路作了初步探索和論述。(2)意義與概念的中國語境下語言的普遍性和差異性根據(jù)EP基本原理,傳統(tǒng)語文學、比較語言學、結構語言學、描寫語言學、思辨語法、普遍唯理語法、轉換生成語法等當算客觀主義語言學理論,其共性主要是忽視人的主觀因素,排除個人見解,消解人的價值觀念,都將追求客觀真理視為其終極目標。特別是形式語言學,只注重純符號的運作和演算,以及符號表達式與客觀世界之間的純粹對應關系,忽視人的主觀性、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理解客觀世界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當今人文思潮明顯表現(xiàn)出“呼喚人因素的回歸”(李洪儒2006),回歸生活世界,EP則與此思潮合拍,因此基于其上所形成的CL,也與上述種種非客觀主義語言學理論相反,充分考慮到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嘗試建立語言與人、與社會現(xiàn)實之間的統(tǒng)一和辯證的整體關系。因此CL就是要研究語言背后的人性特點和人文精神,著力尋找人們?nèi)绾瓮ㄟ^體驗和認知形成語言的方式和過程,揭示語言表達背后的心智表征機制,透析出人們認知世界的基本方法,象似性理論就是沿著這一思路發(fā)展而成的。從古希臘到19世紀末漫長的2000多年中,西方哲學家為追求客觀真理而竭力排除人的主觀因素,遵循著單向性思考的方式,強調(diào)主體向獨立客體的單向運動:要么強調(diào)感知經(jīng)驗的作用,要么強調(diào)理性思維的作用。到了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學者們發(fā)現(xiàn)這種單方向思考存在很多缺陷,開啟了雙向思考的研究進路,皮亞杰提出了主客互動的觀點。伽達默爾覺得人本性還沒有得到應有的強調(diào),將理解直接視為主體之間的相互對話。哈貝馬斯在其理論體系中重點論述了“主體間性”。我們基于EP對“單向理解、主客互動、主體間性”進行反思,提出“主客主多重互動理解模式”,其中既有主客互動,又有主主互動,更重要的是兩者的結合,以修正后現(xiàn)代學者過于強調(diào)“接受美學”、“讀者反映論”、“意義不確定論”所產(chǎn)生的偏差。在主體兩者之間有一個“客”,就可有效約束主體之間在理解上的偏差,基于此我們對語言的普遍性和差異性作出如下論述:語言之同,是因為人們面對相同或相似的客觀世界,具有相同的身體結構和功能;語言之異,是因為人們認知方式有差異,看世界的角度和立場有不同。將體驗性和人本性整合為“體認性”,可為“理解”作出了更加切合實際的辯證解釋,既強調(diào)理解的客觀性,也充分注重理解的主觀性,從根本上揭示了人類思維和語言的普遍性和差異性之原因。(3)認知過程與意識的形成如上所說,CL的基本思路為“現(xiàn)實-認知-語言”,既批判了指稱論所主張的語言與現(xiàn)實直接相聯(lián)的觀點,也繼承和批判了弗雷格的“符號-概念-外界”三角關系論(王寅2001:34),批判語言天賦說和自治論,堅持認為語言是人類對外界通過互動體驗和認知加工而形成的,這就解釋了語言主要源自后天習得的問題。我們還對CL基本原理中的“認知過程”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剖析,在研究語言如何形成時,也順便解決了哲學上的一個問題:物質如何決定精神的(唯物論者雖強調(diào)物質決定精神,但未能詳述前者如何決定后者)。這或許僅是許多方法之一種,但也算是一種嘗試,詳見《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圖3詳解了認知過程:從感覺、知覺到表象,再到意象圖式、范疇、概念和意義,當人們用語言形式將這一思想撳住,這就是詞匯化或語法化。通過語言分析順便思考了哲學上的一個老問題,唯物主義者強調(diào)物質決定精神,但少有論述決定過程,圖3也可明顯表明意識形成的大致過程,也算是對唯物主義決定論的一點細化解讀。(見圖3)(4)社會文化因素與認知語言哲學也與語言世界觀密切相關,兩者都關心語言與思維(認知)、與現(xiàn)實世界和社會世界之間的關系,都述及了語言在人的世界觀形成中所起的作用。當前,語言世界觀主要有4種基本觀點:1)反映現(xiàn)實論;2)認知假說論;3)語言決定論;4)語言思維二元論。前三種觀點具有明顯的單向論述的傾向,且這4種觀點都沒能將社會文化因素考慮進來。為此我們提出了語言世界觀多元論,認為現(xiàn)實、認知、語言和文化這4要素之間存在著“多重相互作用”,在此框架中提出:現(xiàn)實決定認知,認知決定語言的決定關系;語言影響認知,認知影響現(xiàn)實的影響關系。我們近年來基于EP和CL的理論重點論述了語言體驗性,一方面為語言世界觀多元論作了理論鋪墊,另一方面語言世界觀多元論也為語言體驗性提供了證據(jù),詳見《重慶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7年第2期部分轉載)。(5)語言的體驗性tg研究體驗性。國內(nèi)語言學著作和教材都談到了語言的很多性質,如交際性、社會性、符號性、系統(tǒng)性、全民性、民族性、任意性、生成性、超時空性、心智性等,且不同學派常強調(diào)了語言的不同性質:結構語言學更強調(diào)其符號性、系統(tǒng)性、任意性;功能語言學更強調(diào)其社會性、功能性和交際性;TG學派更強調(diào)其天賦性、心智性和生成性;CL則更強調(diào)其體驗性、認知性和象似性。CL認為,語言是人們基于自己的感覺器官在與現(xiàn)實世界互動體驗之上通過認知加工逐步形成的,是主客觀多重互動的結果,這就必然要得出語言具有體驗性這一結論。我們近年來圍繞這一主題發(fā)表了系列文章(現(xià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借款合同的法律文書
- 碳中和技術投資前景-深度研究
- 2025年企業(yè)級網(wǎng)絡終端設備租賃合同范文
- 占用預測與調(diào)優(yōu)技術-深度研究
- 知識權力與課程改革-深度研究
- 文學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意改編-深度研究
- 存儲系統(tǒng)存取性能提升-深度研究
- 企業(yè)創(chuàng)新績效評價體系-深度研究
- 當代雕塑流派創(chuàng)新-深度研究
- 碳纖維增強人造板應用-深度研究
- 2024年山東魯商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財務部門職責財務部工作職能
- 《月歷上的數(shù)字的奧秘》
- 班級公約(完美版)
- 第六章ACS6000勵磁單元
- 醫(yī)療衛(wèi)生監(jiān)督協(xié)管巡查記錄表
- 水利工程資料匯編全套
- 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作業(yè)設計
- 中國交建模板
- 《寒假開學第一課》課件
- 三年級數(shù)學研課標說教材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