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語文(百色專用)復習-詩詞曲知識梳理與高效集訓-第11首~第20首_第1頁
2022年中考語文(百色專用)復習-詩詞曲知識梳理與高效集訓-第11首~第20首_第2頁
2022年中考語文(百色專用)復習-詩詞曲知識梳理與高效集訓-第11首~第20首_第3頁
2022年中考語文(百色專用)復習-詩詞曲知識梳理與高效集訓-第11首~第20首_第4頁
2022年中考語文(百色專用)復習-詩詞曲知識梳理與高效集訓-第11首~第20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eq\a\vs4\al(\x(八年級上冊))第11首野望[唐]王績[五言律詩山水田園]原文詞語解釋賞析(嚴格依據(jù)教參)東皋/薄暮①望,徙倚②/欲何依。①薄暮:傍晚。薄,接近。②徙倚:徘徊。煉字:首聯(lián)“望”字點題,交代時間、地點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即“徘徊”,寫出人物內(nèi)心的苦悶和矛盾?!坝我馈北憩F(xiàn)出詩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卻始終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緒。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內(nèi)容:頷聯(lián)寫遠景、靜態(tài),側重宏觀描繪:夕陽余暉暈染下,每一棵樹,每一座山,都呈現(xiàn)出濃濃的秋意,為下面兩句詩設置了背景。牧人/驅犢③返,獵馬/帶禽歸。③犢(dú):小牛。這里指牛群。內(nèi)容:頸聯(lián)寫人,寫近景、動態(tài):放牧的人趕著牛群返回,獵人騎著馬帶著獵獲的鳥獸歸來??吹侥寥?、獵人皆有所歸,“我”卻獨無,景中折射出詩人憂郁、落寞的心緒。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④。④采薇:采食野菜。后遂以“采薇”比喻隱居不仕。情感:尾聯(lián)由外物回歸自身,首尾呼應,抒發(fā)感情,收束全詩。直接道出詩人內(nèi)心的苦悶和惆悵:既然在現(xiàn)實中找不到相識相知的朋友,孤獨無依,那就只好追懷伯夷、叔齊那樣的隱逸之士了?!緟⒖甲g文】傍晚時分站在東皋放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牧人驅趕著牛群返還家園,獵人騎著馬帶著獵獲的鳥獸歸來。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文學常識】王績(約589—644),字無功,號東皋(gāo)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詩人?!颈驹娭髦肌勘驹娪谑捝耢o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詩人孤獨抑郁的心情,抒發(fā)了彷徨、孤獨和苦悶的情懷?!緦懽魈攸c】1.情景交融。如頷聯(lián)、頸聯(lián)。2.動靜結合。如頷聯(lián)寫靜景,頸聯(lián)寫動景。3.首尾呼應。如尾聯(lián)由外物回歸自身,首尾呼應。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A.首聯(lián)的“東皋”點明地點,“薄暮”點明時間,“徙倚”寫出人物內(nèi)心的苦惱和矛盾。B.“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寫人,寫靜態(tài)近景,表現(xiàn)了人們歸家的喜悅之情。C.“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由外物回歸自身,首尾呼應,抒發(fā)情感,收束全文。D.全詩于蕭瑟恬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作者孤獨抑郁的心情,抒發(fā)了惆悵、孤寂的情懷?!窘馕觥緽.“靜態(tài)近景”表述有誤,“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是動態(tài)近景。2.首聯(lián)中的“望”字意蘊豐富,請簡析它的深層含義。示例:“望”既寫出了詩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詩人內(nèi)心的期望,希望尋覓知音、得到理解賞識和重用。3.詩的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詩人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山川籠罩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fā)顯得蕭瑟。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驅犢歸家,獵人滿載而回,似乎興致盎然。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鮮活了起來。詩的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描繪了一幅山秋晚景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tài)與動態(tài),搭配得恰到好處。4.結合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說說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首聯(lián)點明躬耕歸隱身份,表現(xiàn)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尾聯(lián)表明在現(xiàn)實中難覓知音,孤苦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第12首黃鶴樓[唐]崔顥[七言律詩思鄉(xiāng)懷人]原文詞語解釋賞析(嚴格依據(jù)教參)昔人①/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①昔人:指傳說中騎鶴飛去的仙人。內(nèi)容:首聯(lián)扣題,從神話傳說落筆,可謂起筆高遠。詩人先懸想“昔日”仙人費祎(yī)乘黃鶴經(jīng)過這里的情景,再從遙遠的古代回到現(xiàn)實中來,寫現(xiàn)在的鶴去樓空,神異渺茫。煉字:一個“空”字,寫出了美好憧憬與尋常江樓的落差,在詩人心中布下了一層悵然若失的底色,為鄉(xiāng)愁情結的抒發(fā)做了鋪墊。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②。②悠悠:飄飄蕩蕩的樣子。內(nèi)容:頷聯(lián)緊承首聯(lián)來寫,是首聯(lián)的延伸。這兩聯(lián)四句,虛中有實,撫今追昔,寫出詩人對世事變化難以預料的感慨;以神話傳說起筆,則增添了黃鶴樓的神異色彩,豐富了詩歌的內(nèi)容。煉字:“不復返”包含了生不逢時、歲不待人的無盡感傷?!鞍自啤奔耐兄娙藢κ朗码y料的感嘆?!翱沼朴啤笔谷丝吹綍r空的虛無,時間和空間的組合產(chǎn)生了歷史的縱深感和空間的開闊感,抒發(fā)了詩人對歲月難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悵惘之情昭然可見。晴川③/歷歷④/漢陽樹,芳草/萋萋⑤/鸚鵡洲。③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④歷歷:分明的樣子。⑤萋(qī)萋:草木茂盛的樣子。內(nèi)容:詩人從懷古之思中回到現(xiàn)實中來,寫出了登樓所見,境界闊大,色彩鮮明,明麗如畫。修辭:對偶。兩句對仗工整,各用一個疊詞,聲調(diào)鏗鏘,音韻清朗,富于音樂美。日暮/鄉(xiāng)關⑥/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⑥鄉(xiāng)關:故鄉(xiāng)。煉字:以“愁”字收篇,準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同時又和開篇的暗喻相照應,以輾轉起伏的文筆表現(xiàn)纏綿的鄉(xiāng)愁。情感:由景生情,以自問自答的方式,更加強烈地表達了詩人孤獨空寂之情?!緟⒖甲g文】傳說中的仙人已經(jīng)駕著黃鶴飛走了,這里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飄飄蕩蕩的白云。晴日里的漢陽原野,樹木蔥翠,清晰可辨,長江中的鸚鵡洲上,芳草如茵,長得非常茂盛。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xiāng)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疚膶W常識】崔顥(hào)(?—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唐代詩人。早期詩多寫閨情,流于纖艷。后歷邊塞,詩風轉為雄渾奔放。著有《崔顥詩集》?!緦懽鞅尘啊窟@首詩就是從樓名之由來寫起的。詩人登臨黃鶴樓,覽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詩興大作,遂寫下了這首詩。【本詩主旨】本詩描寫了詩人登黃鶴樓時的所見所感,抒發(fā)了吊古懷鄉(xiāng)之情。【寫作特點】1.由景生情,融情于景。如尾聯(lián)將“鄉(xiāng)愁”之情與“日暮”“煙波”之景相交融。2.聲調(diào)自然,音節(jié)洪亮。如頸聯(lián)。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C)A.本詩結構嚴謹,首聯(lián)緊扣詩題,營造渺茫不可見的意境;尾聯(lián)抒發(fā)愁情,但整體上給人“愁而不怨”的感覺。B.前兩聯(lián)中的兩個“空”字分別從空間和時間的角度來寫,抒發(fā)了人去樓空、世事滄桑的感慨。C.頸聯(lián)描寫登樓所見之景,天氣晴好,漢陽的樹木清晰分明,鸚鵡洲上的花草荒蕪衰敗。D.詩中的“芳草”不光是自然界中的“芳草”,它已經(jīng)成為經(jīng)典的文化意象,古詩詞中一提到“芳草”往往和離愁別恨有關?!窘馕觥緾.“鸚鵡洲上的花草荒蕪衰敗”表述有誤,應該是“鸚鵡洲上的草木非常茂盛”。2.(2021北京中考)詩歌頷聯(lián)、頸聯(lián)用精當?shù)脑~語寫出了景物的特點:用“悠悠”形容白云的飄蕩無定,用“歷歷”形容漢陽樹的清晰可數(shù),用“萋萋”形容芳草的茂盛。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C)A.詩歌從神話傳說落筆,遙想“昔人”已乘鶴而去,既寫出了黃鶴樓的歷史悠久,又增添了黃鶴樓的神秘色彩。B.詩歌前四句三見“黃鶴”,二見“去”“空”,回環(huán)詠嘆,抒發(fā)了詩人求而不得、待而不來的迷惘與惆悵之情。C.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時登樓遠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覺轉到睛川草樹的景象,文勢波瀾起伏。D.這是一首七言律詩,詩中偶句押“ou”韻,韻腳是“樓”“悠”“洲”“愁”,讀起來朗朗上口,音調(diào)和諧,旋律優(yōu)美?!窘馕觥緾.“想象”有誤,應是“實寫”。4.(2021北京中考)《藤野先生》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我就往仙臺的醫(yī)學專門學校去。從東京出發(fā),不久便到一處驛站,寫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現(xiàn)在還記得這名目?!庇腥送茰y魯迅“還記得這名目”與本詩尾聯(lián)抒發(fā)的情感有關,你認為這種推測合理嗎?請說明你的理由。合理?!叭漳骸睍r分萬物思歸,而詩人崔顥漂泊在外,產(chǎn)生了無限鄉(xiāng)思。求學途中的魯迅見到供人住宿的驛站名為“日暮里”,很可能聯(lián)想到“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生發(fā)了對家國的思念,所以“記得這名目”。5.簡析此詩在寫景方面的精妙之處。示例:①全詩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聯(lián)將“鄉(xiāng)愁”之情與“日暮”“煙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無限的鄉(xiāng)愁;②本詩寫景意境深遠壯闊,詩中的“白云”“晴川”“芳草”“煙波”“江”等意象,給人以愁而不怨之感;③本詩寫景抓住了景物特征,如頸聯(lián)描寫草木豐茂,抓住了生機勃勃的特點;④本詩寫景層次分明,遠近結合,俯仰結合,虛實結合。

第13首使至塞上[唐]王維[五言律詩軍旅邊塞]原文詞語解釋賞析(嚴格依據(jù)教參)單車①/欲問邊②,屬國/過居延。①單車:一輛車,表明此次出使隨從不多。②問邊:慰問邊關守軍。內(nèi)容:首聯(lián)點題,交代地點及事由?!皢诬嚒笔钦f隨從較少,輕車簡從。這樣寫表現(xiàn)出形單影只的情狀,實是表達行程中內(nèi)心的孤寂感,“欲問邊”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即前往邊境慰問將士?!皩賴保窃娙俗苑Q;實際詩人并不需經(jīng)過居延,這樣寫,也是表現(xiàn)關塞迢迢,山高路遠,烘托孤寂的心境。征蓬③/出漢塞,歸雁/入胡天。③征蓬:飄飛的蓬草,古詩中常用來比喻遠行之人。修辭:運用對偶和比喻的修辭手法,詩人以“征蓬”“歸雁”自比,覺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樣隨風飄轉出關塞,又恰似“歸雁”一般進入胡天。既言事,又寫景,更傳達出漂泊無定的內(nèi)心感受。煉字:“出”“入”描繪動態(tài)景物,與頸聯(lián)中“直”“圓”描繪的靜態(tài)景物相結合,使畫面富于變化,意境深遠。大漠/孤煙④直,長河⑤/落日圓。④孤煙:指烽煙。據(jù)說古代邊關烽火多燃狼糞,因其煙輕直且不易為風吹散。⑤長河:指黃河。煉字:“大”寫出了邊疆沙漠的茫茫無邊,“孤”寫出了邊塞景物的單調(diào),“直”表現(xiàn)了孤煙的勁拔、堅毅之美?!肮隆薄爸薄倍謱懗隽司拔锏暮唵渭儍簦幸环N震撼人心的力量?!伴L”寫出了沙漠無邊無際,黃河渺無盡頭的特點,“圓”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所特有的夕陽的景象,而且表現(xiàn)了作者內(nèi)心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合在對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景象:這兩句詩空間闊大,層次豐富,線條清晰,色彩鮮明,極富畫面感。筆力蒼勁,意境雄渾,壯闊深邃,以傳神的筆墨描繪了奇美壯麗的塞外風光。蕭關/逢候騎⑥,都護⑦/在燕然。⑥候騎:負責偵察、巡邏的騎兵。⑦都護:官名,漢代始置,唐代邊疆設有大都護府,其長官稱大都護。這里指前線統(tǒng)帥。內(nèi)容:尾聯(lián)與首聯(lián)呼應,繼續(xù)寫出使一事。詩人行至蕭關,探馬來報,都護逐殺敵軍,已到了最前線,流露出詩人對都護的贊揚,也表現(xiàn)出詩人對前線戰(zhàn)事的關心。用典:借用“燕然勒石”的典故,交代出使的結果,暗示前線戰(zhàn)事取得了勝利。情感:這里詩人的情緒已經(jīng)高漲起來,似為前線大捷而歡欣鼓舞。個人失意的情緒在大漠雄渾景象的凈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慨悲壯的情感,表達出詩人的達觀。【參考譯文】(我獨自)輕車簡從去慰問邊關守軍,行進在遼遠的邊塞地區(qū)。(我)像飄飛的蓬草一樣飄向塞外,又像振翅北飛的大雁進入胡人的地方。茫茫大漠上一縷烽煙筆直地升上天空,夕陽西下,黃河上一輪落日又大又圓。在蕭關遇到負責偵察、巡邏的騎兵,得知前線統(tǒng)帥已在燕然?!疚膶W常識】王維(約701—761),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世稱“王右丞”。唐朝詩人、畫家。有“詩佛”之稱。山水田園詩派代表詩人,詩與孟浩然齊名,并稱“王孟”。蘇軾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緦懽鞅尘啊块_元二十五年(737),唐河西節(jié)度使崔希逸在對吐蕃的戰(zhàn)爭中取得了重大勝利,王維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后留在河西節(jié)度使幕府任節(jié)度判官,實際上是被排擠出了朝廷。這首詩所寫的即為此次出使途中的所見所感?!颈驹娭髦肌勘驹娒枥L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表達了詩人由于被排擠而產(chǎn)生的孤寂心情,以及面對大漠雄渾景象時的慷慨悲壯之情,顯露出一種豁達的情懷。【寫作特點】1.敘事直白平實,語言簡單樸素,內(nèi)容明晰易懂。如首聯(lián)。2.詩中有畫。如頸聯(lián)。1.下列對詩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A.首聯(lián)二句交代此行目的、到達地點和作詩緣由,“欲問邊”,是出使的目的。B.頷聯(lián)是詩人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古詩中說到蓬草,大多是自嘆身世。由“歸雁”一詞可知道,這次出使邊塞的時間是秋天。C.頸聯(lián)中,詩人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按竽聼熤保L河落日圓”,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是被王國維贊為“千古壯觀”的名句。D.本詩通過寫詩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表達了詩人由于被排擠而孤獨、寂寞、悲傷的心情。詩中既反映了邊塞生活,同時也流露出作者對都護的贊嘆?!窘馕觥緽.作者途中見數(shù)行歸雁北翔,恰在春天,這次出使邊塞的時間不是秋天。2.詩歌常常用意象創(chuàng)設意境,表達情感。請結合頷聯(lián)簡要分析。選取“征蓬”“歸雁”的意象,營造孤獨飄零之境,詩人以此自比,含蓄地表達被排擠出朝廷的落寞之感和激憤之情。3.下列對詩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A.“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兩句即景設喻,說自己像遠飛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像“歸雁”一樣進入“胡天”,這樣既寫景,又敘事,一語兩指,貼切自然,流露出詩人輕松愉悅和急切見到邊關將士的心情。B.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景物單調(diào),偶爾出現(xiàn)的一股煙塵格外醒目,因此稱為“孤煙”。C.沙漠上沒有山巒樹木遮擋,蜿蜒遠去的黃河橫貫其間,望不到盡頭。一個“長”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準確表達了詩人的感受。D.“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的感受,意境雄渾。【解析】A.“流露出詩人輕松愉悅和急切見到邊關將士的心情”表述有誤,應當是“暗寫了詩人內(nèi)心的激憤和抑郁”。4.“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被王國維稱為“千古壯觀”,請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兩句詩的畫面?!锎竽疅o垠,一縷孤煙直沖云霄;黃河如帶,映襯西邊圓圓的落日殘紅,好一派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5.本詩中的“歸雁入胡天”與王灣《次北固山下》中的“歸雁洛陽邊”所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歸雁洛陽邊”表達了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歸雁入胡天”表達了詩人被排擠出朝廷后難以言表的激憤和抑郁之情。

第14首渡荊門送別[唐]李白[五言律詩送別友人]原文詞語解釋賞析(嚴格依據(jù)教參)渡遠/荊門外,來從①/楚國游。①從:往。內(nèi)容:首聯(lián)敘事,詩人乘舟順流而下,經(jīng)過漫長的水路,到達荊門外。以“荊門外”“楚國游”交代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②流。②大荒:遼遠無際的原野。內(nèi)容:頷聯(lián)、頸聯(lián)描寫舟過荊門時所見的景色,頷聯(lián)用游動的視角來描寫景物的變化:船由蜀地到荊門,兩岸的地勢由山脈過渡到平原,山巒從詩人的視野中一點點地消失,江水沖下山巒向著廣闊的原野奔騰而去?;o為動,使景物富于動態(tài)。煉字:“隨”字將群山與原野位置的漸變與推移真切地表現(xiàn)出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③。③海樓:海市蜃樓。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變形成的美麗景象。內(nèi)容:頸聯(lián)通過兩幅美麗的畫面來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圖,將水中的明月比作飛下的天鏡,反襯江水的平靜;第二幅是天邊云霞圖,云霞飄飛,如同海市蜃樓一般變化萬千,如夢如幻,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仍憐④/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④憐:喜愛。修辭、情感:“故鄉(xiāng)水”指從四川(故鄉(xiāng))流來的長江水,運用擬人的手法,寫故鄉(xiāng)水有情,不遠萬里,依依不舍送我遠別故鄉(xiāng),表達了詩人離鄉(xiāng)時依依不舍,思念故鄉(xiāng)的情感。【參考譯文】乘船遠行,路過荊門一帶,來到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境內(nèi)游覽。青山漸漸消失,平野一望無邊,長江滔滔奔涌,流入遼遠無際的原野。月亮倒映在水中,猶如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云彩升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依舊喜愛這來自故鄉(xiāng)的水,不遠萬里來送行我東行的小舟?!颈驹娭髦肌客ㄟ^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既寫出詩人對未來的憧憬和外出游歷的喜悅,又表達了詩人對故鄉(xiāng)山水的無限眷戀和思念之情?!緦懽魈攸c】1.動靜結合、移步換景。如頷聯(lián)、頸聯(lián)。2.運用襯托的表現(xiàn)手法。如頸聯(lián)。3.運用擬人修辭。如尾聯(lián)。4.敘事、寫景、抒情相結合。如首聯(lián)敘事,頷聯(lián)、頸聯(lián)寫景,尾聯(lián)抒情。1.下列對詩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A.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五言律詩。B.首聯(lián)寫詩人從蜀地來到荊門山,游覽楚地風光。C.頷聯(lián)描寫了山巒漸漸消失,江水奔向廣闊原野的景象。D.尾聯(lián)照應詩題,把朋友比作故鄉(xiāng)水,表達了對友人萬里相送的感念?!窘馕觥緿.尾聯(lián)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故鄉(xiāng)之水萬里相送,含蓄地抒發(fā)了詩人對故鄉(xiāng)的熱愛與不舍之情。2.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描繪“月下飛天鏡”所展現(xiàn)的畫面。示例:俯視江面,月亮倒映在水中,猶如從天上飛來的一面明鏡,皎潔澄澈。3.前人評論這首詩時曾說:“尾聯(lián)看似平淡,實乃點睛之筆,不能忽略。”請賞析尾聯(lián)中的“送”字?!八汀笔侨说男袨?,這里用來形容故鄉(xiāng)之水,賦予故鄉(xiāng)之水人的情感和行為,故可判斷運用擬人修辭,是把故鄉(xiāng)之水擬人化。表面寫故鄉(xiāng)之水不舍作者,萬里相送,實際上是作者不舍故鄉(xiāng),“送”字直接點題,生動而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故鄉(xiāng)的依戀之情。

第15首錢塘湖①春行[唐]白居易[七言律詩山水田園]原文詞語解釋賞析(嚴格依據(jù)教參)孤山寺北/賈亭②西,水面初③平/云腳低。①錢塘湖:即杭州西湖。②賈亭:即賈公亭。③初:剛剛。內(nèi)容:首聯(lián)點題,交代游蹤。第一句點明地點,第二句寫景,從大處落筆,勾畫了西湖早春的輪廓。畫面描述:春水初漲,云腳低垂,與湖面相接。連綿不斷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冬日上升了不少,眼看著就要與堤持平了。煉字:“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云腳低”寫白云低垂,與湖水相連。幾處早鶯/爭暖樹④,誰家新燕/啄春泥。④暖樹:向陽的樹。內(nèi)容:頷聯(lián)寫鶯燕,是詩人所見。從動物的變化寫早春景象?!皫滋帯闭f明早鶯還少,“爭暖樹”說明尚是乍暖還寒的時候,“誰家新燕”說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芍^描摹細膩。煉字:用“爭”和“啄”兩個動詞,傳神地描繪出一幅早鶯爭向暖樹,新燕啄泥銜草的動態(tài)場景圖,生動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機,給人以清新之感?!罢l家”似問非問,靈巧俏皮,使詩歌更富情韻,也彰顯了詩人對早春錢塘湖的喜愛之情。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內(nèi)容:頸聯(lián)寫植物的花草,著重表現(xiàn)詩人的主觀感受,這蓬勃的春意,正在急劇發(fā)展之中。煉字:“亂”字形象地描繪出春花紛亂繁雜開放的景象;“淺”字形象地描繪出初春小草剛剛抽出嫩芽的情態(tài),突出春草生機盎然的特點?!皾u欲”“才能”寫出花草欣欣向榮的趨勢。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⑤。⑤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稱“沙堤”或“斷橋堤”。煉字:“湖東”點明詩人行蹤,與首聯(lián)呼應;“綠楊陰”“白沙堤”顏色鮮明,一派春和景明的氣象。“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余興未闌,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情感:尾聯(lián)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緟⒖甲g文】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漲,水面剛剛與湖岸齊平,白云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浪連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幾只早來的黃鶯爭先恐后地飛到向陽的樹,不知哪家新來的燕子正銜著泥在筑巢。繁茂又五彩繽紛的春花漸漸使人眼花繚亂,才長出來的小草剛剛能夠遮蓋住馬蹄。(我)最喜愛西湖東邊的美景,總是觀賞不夠,尤其是那綠楊濃陰下的白沙堤。【文學常識】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唐代詩人。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緦懽鞅尘啊窟@首詩是白居易于穆宗長慶三年(823)任杭州刺史時寫的,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表達了詩人喜悅的心情?!颈驹娭髦肌窟@首詩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fā)了詩人對西湖早春的喜愛之情?!緦懽魈攸c】1.善于把握景物的特征,運用最具表現(xiàn)力的詞語加以描繪和渲染。如頷聯(lián)。2.直抒胸臆。如尾聯(lián)。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A.本詩精選了如水面初平、早鶯暖樹、新燕春泥、亂花淺草等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顱.本詩流露出詩人喜愛之中隱含的惋惜之情。C.“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與本詩的意境一致。D.尾聯(lián)中“行不足”說明詩人看不夠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窘馕觥緽.“隱含的惋惜之情”理解錯誤,因為《錢塘湖春行》通過對西湖早春明媚風光的描繪,抒發(fā)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悅和對錢塘湖風景的喜愛,更表達了作者對于自然之美的熱愛之情,毫無“惋惜之情”。2.這是一首七言律詩(體裁),全詩以“行”字為線索,從“孤山寺北”起,到“賈亭西”終。它描繪了剛剛披上春裝的西湖春意盎然的景色,抒發(fā)了詩人對西湖美好春光的喜愛之情。3.賞析本詩頷聯(lián),說說它是怎樣描寫早春的。本詩頷聯(lián)通過對鶯、燕兩種春天的使者來描寫早春:“幾處”,說明鶯尚不多;“爭暖樹”,說明天氣尚冷;“誰家”,說明燕剛到且少;“啄春泥”,說明燕剛開始筑巢,春來尚早。這些和“早”(早到)、“新”(剛來)都透露著早春氣息。4.(2021云南中考)王維筆下的“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燃”與本詩的頸聯(lián)都寫到了花草,請問這兩個景象中所描寫的花草有什么不同?王維筆下的花草碧綠鮮艷,表現(xiàn)了盛春的景象;白居易筆下的花草零星矮小,表現(xiàn)了早春的景象。5.(2021云南中考)對錢塘湖早春的喜愛之情,詩人是如何來表達的?★詩人運用融情于景和直抒胸臆的方法表達了對錢塘湖早春的喜愛之情。

第16首飲酒(其五)[東晉]陶淵明[古體詩山水田園]原文詞語解釋賞析(嚴格依據(jù)教參)結廬①/在人境②,而無/車馬喧。①結廬:建造房舍。結,建造、構筑。廬,簡陋的房屋。②人境:喧囂擾攘的塵世。內(nèi)容:詩人從居住的草廬寫起,反思歸田后自己的生活狀況。煉字:“車馬”意指達官貴人的高車駿馬,也代表著官場煩瑣的應酬和功利性極強的交往?!败囻R喧”指人世間各種煩人的塵雜,也是世人為富貴榮華而奔競的形象寫照。情感:寫詩人雖身處鬧市,卻不受世俗的煩擾。表達了詩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悅的心境。問君/何能爾③?心遠/地自偏。③爾:如此,這樣。修辭:運用設問的修辭手法,于自問自答中揭開了謎底?!皢柧文軤枴币痪洌D換敘事角度,將抒情主體客體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問下去,頗富情趣。“心遠地自偏”一句,以極為精練的語言,作出了回答:因為心情閑適,心志高遠,所以居所自然會偏僻安靜。“心遠”反映了詩人超凡脫俗、毫無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采菊/東籬下,悠然④/見南山。④悠然:閑適淡泊的樣子。表現(xiàn)手法:通過對客觀景物“菊”“南山”的描寫,襯托詩人樂得其所的“悠然”心境。煉字:“見”字寫出了一種無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與全詩營造的閑遠散淡的氛圍相吻合。山氣⑤/日夕⑥佳,飛鳥/相與還。⑤山氣:山間的云氣。⑥日夕:傍晚。結構:“山氣日夕佳”一句承上啟下,緊承上句點明南山暮景的美好,引出下句的飛鳥結伴歸林的景象。表現(xiàn)手法:象征。以“飛鳥”象征自己,表現(xiàn)了詩人棄官歸隱后的自在心境和愜意情懷。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內(nèi)容:“真意”即自然之趣,既表現(xiàn)為山水田園的具體“自然”,也是詩人主觀精神的抽象“自然”,兩者在詩中渾融混一,難辨彼此,達到了“意與境渾”的藝術境界。這兩句既點破了全詩的意趣在一個“真”字,又留下不盡之意讓讀者去體味?!緟⒖甲g文】把房舍建造在喧囂擾攘的塵世,卻感覺不到車馬往來的喧囂。若問我為什么能夠這樣?只要內(nèi)心超凡脫俗,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在東邊的籬笆下采摘菊花,閑適淡泊中看見了遠處的南山。山間的云氣在傍晚時分更加秀麗,成群的飛鳥結伴而歸。這情景中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分辨清楚,卻已忘了怎樣表達?!疚膶W常識】陶淵明(約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潯(xún)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詩人。別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jié)”。田園詩派的創(chuàng)始人?!緦懽鞅尘啊俊讹嬀啤肥翘諟Y明棄官歸隱后陸續(xù)寫成的一組五言古詩,為酒后即興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揮灑真情,實際上是借“飲酒”的話題,寫對世事人生的感慨。這組詩共20首,以這一首的格調(diào)最為閑雅有致?!颈驹娭髦肌吭娙送ㄟ^描寫優(yōu)美的田園風光和悠然的田園生活,表現(xiàn)了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以及悠然自得的心境?!緦懽魈攸c】1.說理、抒情、寫景融為一體。前四句通過敘事和議論,定下全篇基調(diào),后四句又進入“寫景區(qū)”。2.語言平易樸素,富于情趣與理趣。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C)A.這首詩賦予菊以特殊的意蘊,以“采菊”表現(xiàn)詩人熱愛自然的情趣。B.“真意”中的“真”即是人的自然本性,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統(tǒng)一和諧。C.“忘言”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語言來表達,表現(xiàn)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迷惘。D.本詩寫秋日晚景,敘歸隱之樂,道生活哲理,達到了景、情、理的統(tǒng)一?!窘馕觥緾.“忘言”是由于景物與人心高度契合,已經(jīng)領會到了人生的真意,而這種真意是不可言說的,表達了作者厭倦官場腐敗,決心歸隱田園,超脫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2.請發(fā)揮想象,用自己的話簡要描述“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呈現(xiàn)的畫面。示例:太陽下山了,南山籠罩在漸漸升騰的云氣之中,顯得非常美麗。外出覓食的鳥兒,呼朋引伴,成群結隊地飛回巢穴。3.請從煉字角度說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妙在何處。★示例:“悠然”寫出詩人遠離世俗后心靈的自得、閑適、恬淡;“見”字寫出了采菊時無意間偶見南山美景時的隨意與自然,表現(xiàn)了詩人內(nèi)心的自由與愜意。

第17首春望[唐]杜甫[五言律詩愛國熱情]原文詞語解釋賞析(嚴格依據(jù)教參)國破/山河在,城①春/草木深。①城:指長安城,當時被叛軍占領。內(nèi)容:頭兩句寫望中所見:國都在淪陷后已經(jīng)變得殘破不堪,然而山河依舊是原來那個樣子;春天降臨到長安城,然而眼前卻是亂草叢生。煉字:“破”字寫出了國破城荒的悲涼景象,“深”字寫出了雜草叢生,因戰(zhàn)亂而荒蕪的滿目凄涼之景。詩人寫望中所見,寓情于物,托感于景,為全詩營造了一種荒涼凄慘的氣氛。修辭:運用對偶的修辭手法,對仗工整,“國破”和“城春”兩個截然相反的意象形成強烈的反差,寫出了淪陷了的長安的悲慘景象,從而揭露安史叛軍的罪行,表達了對祖國國都的哀悼,痛切地傳達了詩人憂國傷時的感情。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煉字、修辭:“濺”字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詩人面對國家衰亡的無奈與愁緒借花鳥表現(xiàn)出來。“感時”“恨別”都凝聚著因時傷懷,苦悶沉痛的憂愁。情感:移情于物,抒發(fā)了詩人感時傷世的感情。結構:承上啟下。以“感時”一語承上,以“恨別”一語啟下,章法分明。烽火②/連三月,家書/抵萬金。②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這里借指戰(zhàn)事。內(nèi)容:這兩句正寫恨別。寫出了戰(zhàn)事使消息隔斷,久盼而音信不至的焦急心情,表達了詩人對親人強烈的思念之情。修辭:“抵萬金”是說價值萬金,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形容家書的珍貴。白頭/搔更短,渾③欲/不勝④簪。③渾:簡直。④勝:能夠承受、禁得起。煉字:“白頭”是寫實,稀疏到“不勝簪”的地步,其蒼老之態(tài)可以想見,詩人蒼老得這么快,完全是憂國、傷時、思家所致。“搔”字是對詩人想要排解憂愁而不得的細節(jié)描寫,“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緟⒖甲g文】國都在淪陷后已經(jīng)變得殘破不堪,然而山河依舊是原來那個樣子;春天降臨到長安城,然而眼前卻是亂草叢生。感傷時事,看到鮮花反而落淚;久別家人,聽到鳥鳴反而心驚。戰(zhàn)事持續(xù)了好幾個月仍不停息,一封家書抵得上萬兩黃金。頭上的白發(fā)越搔越短,簡直連簪子也插不住了。【寫作背景】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杜甫赴奉先(今陜西蒲城)探家,未幾,安祿山發(fā)動叛亂。次年五月,賊破潼關,詩人被迫北上避難,安家于鄜州(今陜西富縣)。七月,肅宗即位于靈武(今屬寧夏),詩人聞訊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為賊兵所俘,被押至長安;因他官卑職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離長安,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到達了當時朝廷的所在地——鳳翔。這首詩是詩人逃離長安前一個月寫的,它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颈驹娭髦肌勘驹娡ㄟ^寫詩人困居長安時的所見、所聞、所感,抒發(fā)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寫作特點】1.化情思為景物,移情入景、情景交融。如頷聯(lián)。2.這首詩語言精練,富有韻律美。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A.首聯(lián)由“望”入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衰草遍地,林木蒼蒼。B.頷聯(lián)用夸張的手法,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來寫春天,表達出亡國之悲,離別之悲。C.尾聯(lián)中刻畫了一位憂愁萬分、蒼老頹唐的詩人形象:白發(fā)越來越少、越來越短,簡直連簪子也插不上了。D.杜甫的詩作在總體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變化過程,這首詩是作者中年所寫,充分體現(xiàn)了詩作“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窘馕觥緽.頷聯(lián)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夸張”說法有誤。2.杜甫人稱“詩圣”,寫景工于筆墨?!案袝r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詩人借花開鳥鳴之景,抒發(fā)憂國思親的情懷。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C)A.首聯(lián)的“國破”直說國都殘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則以春草的茂盛暗寫戰(zhàn)后長安城的荒涼。B.花、鳥本是春天最常見、最美好的景物,詩人卻因“感時”“恨別”而見花落淚、聞鳥驚心。頷聯(lián)融情于景,讀來令人無限感傷。C.頸聯(lián)中“抵萬金”是運用借代的修辭手法表現(xiàn)家書的珍貴,表達了詩人思念家人的強烈情感。D.尾聯(lián)運用細節(jié)描寫,寫盡詩人在國破離亂之際的愁苦焦慮。【解析】C.頸聯(lián)中“抵萬金”運用的是夸張的修辭手法。4.請展開想象,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xiàn)的畫面。示例:面對淪陷的山河,一位滿頭白發(fā)的老人因焦急憂愁而撓頭嘆息,老人昔日那長長的頭發(fā),如今紛紛斷落,已經(jīng)短得無法梳髻插簪。5.詩題中的“望”字包含哪兩層含義?第一層:看到了“國破山河在”的悲涼景象;第二層:希望戰(zhàn)亂平息,期望(盼望)和家人相聚。

第18首雁門太守行[唐]李賀[古體詩軍旅邊塞]原文詞語解釋賞析(嚴格依據(jù)教參)黑云壓城①/城欲摧②,甲光向日/金鱗開。①黑云壓城:比喻敵軍攻城的氣勢。②城欲摧:城墻仿佛將要坍塌。畫面描述:城頭彌漫著烏云,似乎淹沒了一切,但偶爾大風吹過,云中透出日光,照在城頭士兵的鐵甲上,金光閃閃。修辭:運用比喻和夸張的修辭手法,既是寫景,也是敘事,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煉字:“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zhàn)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角③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④/凝夜紫。③角:軍中號角。④燕脂:胭脂,色深紅。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戰(zhàn)場血跡。修辭: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鋪寫陰寒慘切的戰(zhàn)地氣氛。表現(xiàn)手法:從側面描寫戰(zhàn)爭的慘烈,用“角聲滿天”表現(xiàn)戰(zhàn)爭的規(guī)模,為下文寫友軍的援救做了必要的鋪墊。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內(nèi)容:“半卷紅旗”寫出了將士們乘夜奔襲的謹慎,“臨易水”既交代了交戰(zhàn)地點,又暗示了將士們壯懷激烈的豪情。接著描寫苦戰(zhàn)的場面:馳援部隊一迫近敵軍的營壘,便擊鼓助威,投入戰(zhàn)斗。無奈夜寒霜重,戰(zhàn)鼓不響,困難重重,襯托出將士們毫不氣餒的精神品質。報君/黃金臺⑤上意,提攜/玉龍⑥/為君死。⑤黃金臺:相傳戰(zhàn)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筑臺,上面放著千金,用來招攬?zhí)煜沦t士。⑥玉龍:指寶劍。傳說晉代雷煥曾得玉匣,內(nèi)藏二劍,后入水化為龍。用典:借用“黃金臺”與“玉龍”的典故,抒寫全體將士的心愿。表達了全體將士忘身報國之情,含蓄地點出了詩作的主旨。【參考譯文】敵軍如黑云攻城,城墻仿佛將要坍塌,(守城將士的)鎧甲迎著(云縫中射下來的)太陽光,如金色鱗片般閃閃發(fā)光。號角聲中沖鋒陷陣,秋風為之助威,邊塞上將士的血跡在寒夜中凝為紫色。軍隊半卷著紅旗悄悄靠近易水,夜寒霜重連進攻的戰(zhàn)鼓也難擂響。為了報答君王的信任和重視,(全體將士)手持寶劍奮力殺敵,視死如歸?!疚膶W常識】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唐代詩人。本詩屬歌行體?!緦懽鞅尘啊俊堆汩T太守行》是古樂府舊題,唐人好用這樣的詩題寫當時的題材,作品極多,而李賀這一首由于構思奇特,想象豐富,在當時即享有盛名?!颈驹娭髦肌吭娙擞脴O凝練的方式概括了這場戰(zhàn)爭的艱苦性,高度贊揚了將士們艱苦卓絕的斗爭精神,表達了將士們誓死報國的決心和愛國情懷?!緦懽魈攸c】運用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抓住特征描寫事物,使戰(zhàn)斗場面有聲有色,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如首聯(lián)、頷聯(lián)。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A.這是一首以戰(zhàn)爭為背景和主題的抒情詩,詩人用凝練的方式概括了這場戰(zhàn)爭的艱苦性,高度贊揚了官軍將士們艱苦卓絕的斗爭精神,給他們的斗爭染上悲壯的色調(diào)。B.詩中寫了三個畫面:一個在白天,表現(xiàn)敵軍云集而來,官軍戒備森嚴;一個從白天到黃昏,表現(xiàn)戰(zhàn)爭的慘烈;一個在中夜,寫將士們出其不意地襲擊敵人。C.此詩善于運用奇特的藝術細節(jié)來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風貌,例如“甲光向日金鱗開”一句描寫了云中透出日光,照在城頭士兵的鐵甲上,金光閃閃,給人無比威嚴的感覺。D.此詩的結尾運用曹操在黃金臺上招攬?zhí)煜沦t士的典故,契合古人“士為知己者死”“拼將一死酬知己”的價值觀,含蓄表達了忘身報國之情,感人至深?!窘馕觥緿.“結尾運用曹操在黃金臺上招攬?zhí)煜沦t士的典故”理解有誤。“黃金臺”故址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相傳為戰(zhàn)國時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臺上,以招攬?zhí)煜沦t士。2.本詩豪邁奔放,請結合具體內(nèi)容簡要賞析。示例:詩人先濃墨重彩地描繪戰(zhàn)場之危急:黑云壓城,甲光向日。然后描繪戰(zhàn)況之慘烈。最后筆鋒一轉,借用典故抒誓死報國之志,感情豪邁奔放,讀起來讓人熱血沸騰。3.請描述出《雁門太守行》中首聯(lián)、頷聯(lián)所展現(xiàn)的畫面?!锸茁?lián):敵軍滾滾而來,猶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墻;戰(zhàn)士們的鎧甲迎著(云縫中射下來的)太陽光,如金色鱗片般閃閃發(fā)光。頷聯(lián):軍中號角的聲音在這秋色里響徹天空,邊塞上將士的血跡在寒夜中凝為紫色。4.本詩結尾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在表達感情上有什么特點?★用典。結尾用燕昭王在黃金臺置千金招攬賢士的典故,含蓄表達了將士們誓死殺敵、報效朝廷的愛國之情。

第19首赤壁[唐]杜牧[七言絕句詠史懷古]原文詞語解釋賞析(嚴格依據(jù)教參)折戟①沉沙/鐵未銷②,自將③磨洗/認前朝④。①戟(jǐ):古代兵器。②銷:銷蝕。③將:拿,取。④認前朝:辨認出是前朝遺物。前朝,這里指赤壁之戰(zhàn)的時代。表現(xiàn)手法:借物起興。從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寫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對歷史的詠嘆。“認前朝”又進一步引發(fā)詩人浮想聯(lián)翩的思緒,為后兩句論史抒懷做了鋪墊。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⑤春深/鎖二喬。⑤銅雀:即銅雀臺。曹操建于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因樓頂鑄有大銅雀而得名。用典:借用“東風”“銅雀臺”的典故,以“二喬”可能的命運來暗指曹、孫雙方的“勢”與“運”,以小見大,含蓄、形象而又頗見風致。同時也表露出歷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或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為。情感:這兩句發(fā)議論,抒感慨,深刻警策,表達了詩人對周瑜的一絲不屑和嘲諷,還有一股“英雄無用武之地”的不平。【參考譯文】折斷的戟沉埋在泥沙中還未銷蝕,我拿起來磨光洗凈,辨認出是前朝遺物。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將被關進銅雀臺中了。【寫作背景】東漢末年周瑜大敗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長江南岸。而杜牧所詠之赤壁并非此處,乃是湖北黃岡的赤鼻磯,所以說杜牧此詩只是借相似的地名,寄寓吊古之意,并抒寫自己的感慨。宋代蘇軾在黃州所作的《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也是類似的情況。【本詩主旨】這首詠史懷古詩含蓄地表現(xiàn)出詩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氣和豪爽胸襟。【寫作特點】1.以小見大。2.反向立意,富有新意。如三四句。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A.“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是實寫,借“折戟”引起對赤壁之戰(zhàn)的聯(lián)想,為下文虛寫作鋪墊?!顱.“前朝”指前一個朝代;“周郎”指東吳將領周瑜。C.此詩借古物興起對歷史的感慨,“二喬”的命運折射東吳的命運,以小見大。★D.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杜牧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人點明赤壁之戰(zhàn)關系到國家存亡,社稷安危?!窘馕觥緽.“前朝”指赤壁之戰(zhàn)的時代。2.試說說你對“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理解,并說出這兩句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那么結局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臺。詩人認為周瑜勝利屬于僥幸,同時也抒發(fā)了詩人懷才不遇,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氣。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A.這首詩是晚唐詩人杜牧經(jīng)過赤鼻磯,借相似的地名寄寓吊古之意,有感于三國英雄之成敗而寫下的。B.“折戟沉沙鐵未銷”是說斷折的兵器埋沒在沙土中還沒有銷蝕,因為該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C.“自將磨洗認前朝”描寫“磨洗”“認”這兩個動作,表達出詩人對前朝故物的興趣和對歷史的思索。D.本詩曲折地反映了詩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畤@生不逢時,又相信只要有機遇,自己一定會有一番作為?!窘馕觥緽.“折戟沉沙鐵未銷”的意思是:折斷的戰(zhàn)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銷蝕。結合下句“自將磨洗認前朝”分析,將折斷的戰(zhàn)戟磨洗干凈辨認一番,發(fā)現(xiàn)原來是赤壁之戰(zhàn)遺留下來的兵器,年代久遠。4.這首詩的前兩句,詩人以“折”字寫出了前朝戰(zhàn)爭的殘酷,以“認”字表現(xiàn)出他對前朝故物的興趣和對歷史的思索。5.本詩中“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和清代高鼎《村居》中“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都寫到了“東風”。請簡要分析兩位詩人分別借“東風”流露出怎樣的情感。示例:杜牧借“東風”暗指成功機遇,流露出懷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氣;高鼎借“東風”表現(xiàn)春天的生機,流露出飽覽春景的喜悅之情。6.這首詩中詩人對自身才華、命運有怎樣的認識?詩人對自己空有抱負卻生不逢時、無處施展感到無奈。(或對自己胸懷大志而不被重用感到憤懣不平)

eq\a\vs4\al(\x(八年級下冊))第20首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宋]李清照[詞壯志抒懷]原文詞語解釋賞析(嚴格依據(jù)教參)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①/千帆舞。①星河欲轉:銀河流轉,指天快亮了。星河,銀河。煉字:兩個動詞“接”“連”把四垂的天幕、洶涌的波濤、彌漫的云霧,自然地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