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憐憫是人的天性》學案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1頁
第4課《憐憫是人的天性》學案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2頁
第4課《憐憫是人的天性》學案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3頁
第4課《憐憫是人的天性》學案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4頁
第4課《憐憫是人的天性》學案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語文部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PAGEPAGE1憐憫是人的天性【學習目標】1.了解盧梭及其作品,了解本文寫作的相關背景。2.理解文章中的關鍵概念,把握核心觀點,理解關鍵句子的含義。3.梳理文章論證的脈絡,分析論證特點。4.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及其秉持的價值觀念,探究其人文價值?!緦W習過程】一、作者介紹法國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盧梭盧梭(1712—1778),法國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學家、文學家、民主政論家和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chuàng)者,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盧梭出生于瑞士日內瓦的一個鐘表匠家庭,由于家境貧寒,沒有受過系統(tǒng)的教育。當過學徒、仆役、樂譜抄寫員等。一生顛沛流離,備歷艱辛。1749年曾以《論科學和藝術是否敗壞或增進道德》一文而聞名。1762年因發(fā)表《愛彌兒》《社會契約論》而遭法國當局的追捕,逃亡瑞士。1778年在巴黎逝世。盧梭的社會政治哲學所追求的最高目標是人的自由和平等。他的學說對后世影響極大。在政治上,他反封建、反專制的精神影響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傳統(tǒng);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也具有鮮明的民主主義傾向;他返歸自然、崇尚自我、張揚情感的思想,直接影響了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文學,許多詩人、作家都受到他的影響,就連歌德、雨果、喬治·桑、托爾斯泰都無一例外地聲稱是盧梭的門徒。著有《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伊絲》《音樂辭典》等。二、典型事跡盧梭的拒絕法國思想家盧梭年輕時只身闖蕩巴黎,他創(chuàng)作的歌劇《鄉(xiāng)村卜師》在公演后大獲成功,國王觀看演出后,給予很高的評價。第二天,使臣來到了盧梭的住所,宣布國王要召見他,并且要賜給他一份年金。有了一份國王賜予的年金,就等于有了一份有保障的固定收入,這對于居無定所、入不敷出的盧梭來說不啻于天大的恩賜,可是誰也想不到盧梭卻斷然拒絕了。三、寫作背景1743年,盧梭在威尼斯逗留時,就已經打算寫一部關于政治制度的鴻篇大論。1753年,第戎學院公布了“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的征文題目。盧梭應第戎學院的征文競賽,撰寫了他的論文《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后結集出版?!稇z憫是人的天性》即節(jié)選自該部書。四、時代大事啟蒙運動啟蒙運動是歐洲繼文藝復興運動之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它有力地沖擊了封建專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基督教會,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17至18世紀,西歐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強大,封建專制制度是他們進一步發(fā)展的巨大障礙。為了推翻這個舊制度,資產階級必須制造輿論。啟蒙運動便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發(fā)生的。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有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伏爾泰大膽揭露、諷刺法國舊制度的弊端,向愚昧無知宣戰(zhàn),其著作影響了法國人權宣言和美國憲法。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猛烈地抨擊了封建專制制度,提出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原則。盧梭的代表作《社會契約論》宣揚人生而自由,而要實現自由,就離不開平等。在法國,與盧梭大約同時,還有一批思想家,曾經共同編纂百科全書,因而被稱為“百科全書派”。他們以唯物論為思想武器,與封建專制制度和天主教會作斗爭。五、《社會契約論》《社會契約論》分為四卷:第一卷論述了社會結構和社會契約,第二卷闡述主權及其權利,第三卷闡述政府及其運作形式,第四卷討論幾種社會組織?!渡鐣跫s論》中主權在民的思想,是現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響了歐洲的革命運動和英屬北美殖民地的獨立戰(zhàn)爭。在《社會契約論》中,盧梭主要闡述的命題就是: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這個枷鎖就是國家。國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協議的產物。人生而自由與平等,人們通過訂立契約來建立國家,國家就是人民契約的結合體。六、文本初讀請根據下面的提示,補充空缺內容。七、文本精讀任務驅動一把握文章觀點[學習策略]觀點就是作者或他人在文章中表現的對一定事物的看法和主張,在文本中,它往往是以判斷句、感嘆句、反問句的語言形式出現的。一般出現在文章或段落的開頭或結尾。表達方式多為議論和抒情。學習時要注意根據以上特點,迅速找到文本的重要觀點,并根據具體的語境深刻理解重要觀點的內涵及其表達作用。1.文章的核心論點是什么?2.盧梭所說的“憐憫”指的是什么?3.請分條概括《憐憫是人的天性》所表達的觀點。4.從文章第二段來看,霍布斯的主要觀點是什么?5.如何理解“這是純粹的天性的運動,是先于思維的心靈的運動”這句話的含意?6.從文章倒數第二段來看,自愛心是怎樣產生的?它與憐憫心有何不同?7.文章最后一段指出了憐憫之心的哪些作用?任務驅動二分析論證思路和方法[學習策略]思路是作者在論證問題時所呈現的思維路徑和脈絡,議論文思路一般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來進行的。論證是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學習時要注意所使用的論證方法及作用,其常用的方法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引證、歸謬論證、反證、破立結合等。8.簡述第一段的行文思路。9.盧梭是如何評價霍布斯的觀點的?運用了什么方法對他的看法進行了批駁?10.作者在談論憐憫心會派生出許許多多的社會美德時,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11.(素養(yǎng)提升)試以《憐憫是人的天性》第二段為例,說說議論文寫作時應如何做到破立結合。任務驅動三仿真高考·綜合研讀12.下列對“憐憫心”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自然狀態(tài)下,憐憫心可以代替法律、良風美俗和道德。B.它能讓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對它溫柔的聲音充耳不聞。C.它能使每一個身強力壯的野蠻人寧可到別處去尋找食物,也不去搶奪身體柔弱的孩子或老人費了許多辛苦才獲得的東西。D.善意和友誼是對所有對象抱有的持久的憐憫心。13.下列對課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本文以“憐憫是人的天性”為題,顯然強調的是“憐憫”是人與生俱來的,是一種社會狀態(tài)的存在。B.第1段先從分析邪惡之心、惡人和美德產生的原因入手,分析邪惡之心和美德是怎樣產生的,作為下文論述的根據。C.第2~3段首先批駁霍布斯錯誤的認識,條分縷析,指出他的見解存在的問題,指出“憐憫心”是“純粹的天性的運動”。D.第4段擺出曼德維爾的認識,作為證明自己觀點的論據,有力地支撐了自己的論點,在此基礎上,得出“憐憫心是一種自然的感情”的論斷。14.盧梭對待霍布斯和曼德維爾的觀點,所持的態(tài)度是否相同?請簡要分析。15.《修辭立其誠》和《憐憫是人的天性》在論證上各側重哪些方面?八、思維拓展盧梭認為,憐憫是人的天性,戰(zhàn)國時期的孟子也有“性善論”的主張。請結合相關知識,談談二人對“憐憫心”的理解。

【參考答案】六、①為什么應該這樣探討②確立正確觀點七、1.憐憫是人的天性。2.盧梭認為在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兩種先天存在的自然感情,即自愛心和憐憫心。自愛心是為了生存而具有的、內在的、先于其他一切的自然產生的欲念。憐憫心可以從自愛擴大到愛他人,愛人類,產生仁慈、寬厚等人道精神。憐憫心可以指代我們設身處地地為受苦的人著想的一種感情。3.①自然狀態(tài)中的人似乎彼此間沒有任何道義上的聯系,既無邪惡之心,也無為善的美德。②欲望是社會造成的,也才使法律成為必需的東西。③憐憫心是人類在開始運用頭腦思考以前就具有的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4.霍布斯認為,人天生是惡人。在他眼中,人生來就沒有任何善的觀念,不知道什么是美德,從來不對他的同類效勞,人總是以為自己是整個宇宙的唯一的主人。5.這里是就憐憫心而言的,作者認為,憐憫心是一種天然的力量,要早于思維的心靈運動而產生,這種力量是原始的,即使是最敗壞的風俗也難以摧毀。憐憫心是一種感性認識,而不是理性思維。6.(1)作者認為,自愛心是在理智的情況下產生的,它主要是關心自我,使自己遠離一切讓自己感到為難和痛苦的事物。(2)自愛心引導人肯定自我價值,追求自由;而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憐憫心,則使人設身處地地去理解他人,關愛世界。7.①能緩和每一個人只知道顧自己的自愛心,從而有助于整個人類的互相保存。②不僅可以代替法律、良風美俗和道德,而且還可以讓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對它溫柔的聲音充耳不聞。③在訓導人們方面,強調“在謀求你的利益時,要盡可能不損害他人”的原則。8.首先說在自然狀態(tài)中的人既無邪惡之心,也無為善的美德,提出“邪惡”與“美德”的概念。接著從生理意義上解釋“邪惡”和“美德”:把對保護自己的生存有害的品質稱為邪惡,把對保護自己的生存有益的品質稱為美德。指出最不反抗天性的沖動的人是最有美德的人。然后通過層層設問,將“文明人”與“美德”和“邪惡”聯系起來,提醒人們思考:處于自然狀態(tài)中和處于被動狀態(tài)中,哪一種更幸福?9.(1)盧梭認為,霍布斯對人性的解釋的著眼點是錯誤的,他把滿足許許多多欲望而產生的需要,與野蠻人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存而產生的需要混為一談了,他還忽略了人天生就有一種不愿意看見自己同類受苦的厭惡心理這種事實。(2)盧梭在批評霍布斯觀點時主要運用了邏輯推理中的歸謬法。10.文中以“在旁邊觀看的動物”為例,運用類比論證的方法,指出愈是對受難的同類的痛苦感同身受,它的同情心、憐憫心愈是強烈。11.在寫作議論文時,作者常常對某種錯誤言論進行反駁,進而提出論點,并證明自己的論點是正確的,這就是破立結合的論證方法。《憐憫是人的天性》第二段前半部分是對霍布斯理論的批評,“我們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樣……唯一的主人”。首先樹立批駁的靶子;進而指出其錯誤認識的實質,“然而他在書中所說的話卻恰恰相反,因為他把為了滿足許許多多欲望而產生的需要,與野蠻人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存而產生的需要混為一談了”;然后進行逐級批駁,“霍布斯沒有看出……”“霍布斯還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這是“破”。然后,在這些批評的基礎上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觀點:憐憫心是人類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這是“立”。12.D【解析】應是“對某一個特定的對象所抱有的……”。13.A【解析】是一種自然狀態(tài)的存在。14.不相同。①霍布斯認為“人天生是惡人”“人是邪惡的”,盧梭對他的觀點是基本否定的,因為他書中的解釋與他自己的觀點相矛盾,否定了“憐憫是人的天性”。②曼德維爾認為“大自然賦予人類憐憫心”,這是正確的,與盧梭的觀點是一致的。但是他也認為“如果大自然不賦予人類以憐憫心來支持他的理性,那么,人類盡管有種種美德,也終歸會成為怪物”,這是因為他沒有看到“人類的種種社會美德(曼德維爾否認人類有這種美德)全都是從這個品質中派生出來的”,盧梭對此進行了補充和論述??梢钥闯霰R梭對曼德維爾的觀點是基本贊同的,只是指出其不足之處。15.①《修辭立其誠》先談“立其誠”的含義,再談為什么要做到“立其誠”,最后指出“立其誠”應注意的問題。張岱年將“修辭立其誠”當作自己的治學宗旨,表現了他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②盧梭在《憐憫是人的天性》中討論了人類的“美德”“憐憫心”等關乎人類自我和社會關系的概念,盧梭認為“憐憫心”是人類其他美德的基礎。他認為,憐憫之心是一種純粹的天性活動,是一種自然的感情,對此人們要有正確的認識,不應該從高深的理論中去找尋這個問題的答案,而應該從自然中去探尋。八、盧梭認為,“憐憫心”是人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這同孟子所講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如出一轍?,F代情商理論中有一個重要概念叫“同理心”,“同理心”就是換位思考、共情,是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從而能夠體會并為對方著想的心理,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將心比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