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1-4課權力分配、機構設置、機構運行第二單元:5-7課人事管理第三單元:8-10課法律教化第四單元:11-14課民族關系與外交(對外職能)第六單元:17-18課基層治理第五單元:15-16課貨幣與稅收
教材總覽: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國家制度基本框架國家制度重要部分(二—六單元)1.六個并列專題2.中國史內容多于世界史3.世界史基本以歐美為主4.貫通古今,兼顧中外
人類社會進入文明的標志是國家的產生,國家治理需要制度建設(人事、法律、外交、財政等)。古今中外制度建設和社會治理都經歷了漫長曲折的發(fā)展歷程,要運用唯物史觀認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重要性。時空坐標
第一單元
政治制度(第1-4課)
由于國情的不同,各國的政治制度有較大差異。人類歷史上政治制度的發(fā)展演變過程,體現(xiàn)了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的歷史發(fā)展趨勢,反映了人類政治文明的進步。時代演進—傳承完善—革故鼎新社會環(huán)境—國情傳統(tǒng)—各具特色禪讓制世襲制內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制度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中國早期的政治制度奴隸社會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制度秦-清BC221-1912封建社會周分封制與宗法制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秦:皇帝制度秦:三公九卿制漢:中外朝制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書省明:廢丞相設內閣清:軍機處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加強郡縣東漢:州郡縣道州縣路州縣省路府州縣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權力不斷加強貴族政治(血緣為基礎)官僚政治:官吏選拔和任命商內外服制選官制度監(jiān)察制度中樞機構地方管理制度省府縣
任何一種制度都與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人事相配合。中國傳統(tǒng)政治制度在歷史上存在百千年時間,也給中國帶來輝煌,這種制度自然就是與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相適應的。評價一種制度,要充分考慮時人有關該制度的評價,不能一味以今人的標準來評價。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階段特征]:先秦時期是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奠基階段,可分為兩個時期:1.夏商西周(約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2.春秋戰(zhàn)國(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大變革、大發(fā)展,社會轉型期(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一、先秦時期(約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井田制建立約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戰(zhàn),武王伐紂時間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政治制度①地方管理制度:分封制
②權力分配制度:宗法制
③維護等級制度:禮樂制經濟①井田制
②手工業(yè):青銅鑄造文化青銅文化;出現(xiàn)敬天保民的早期民本思想制度特點①血緣關系為紐帶,家國一體;
②最高統(tǒng)治集團尚未實現(xiàn)權力的高度集中。西周滅亡BC841年國人暴動,共和行政;BC771年,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分封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分封制的積極影響①加強了對地方的統(tǒng)治;
②促進了對邊疆地區(qū)的開發(fā),擴大了統(tǒng)治區(qū)域;③西周貴族統(tǒng)治集團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級序列;④周王確立天下共主的地位,周成為強國;
⑤國家政權趨向嚴密;⑥傳播了周文化,推動了天下一家的民族認同、文化心理認同。⑦后世:中國封建社會的皇族分封;中國姓氏起源;中國地名簡稱(山東省簡稱魯、山西省簡稱晉)。分封制的消極影響①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內,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是導致諸侯國分裂割據(jù)混戰(zhàn)的根源(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井田制日益瓦解。)
②形成了貴族內部森嚴的等級制。宗法制含義用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tǒng)治秩序。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tǒng)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原則嫡長子繼承制(核心)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特點①家國同構(“家國一體”);②貴族政治;③地方分權;④有限王權;評價
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于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穩(wěn)定和團結,穩(wěn)定了統(tǒng)治。
保障分封制的推行;
是中國宗法觀念的源頭,對后世影響深遠。后世影響①利:忠孝觀念;尊老愛幼、兄弟相親;家國一體;②弊:家長制作風、男尊女卑、等級觀念、任人唯親等現(xiàn)象不利于民主法治發(fā)展。分封制:解決權力分配問題。從此天下歸周(姬),國家從血緣部落到天下共主。宗法制:解決權力繼承問題。從此天下歸宗(嫡)。王權從多子到一子。禮樂制:解決權力認同問題。從此天下歸心(序)。統(tǒng)治秩序制度化、和諧化。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的關系禮樂制含義①“禮”:維護貴族等級秩序典章制度和禮儀規(guī)定。②“樂”:配合“禮”進行維護等級差別的樂。內容對統(tǒng)治階級日常的政治、社會活動,例如,祭神、結婚、喪葬等,制定一些規(guī)則和儀式,要求不同級安于名分,遵守禮制,不得僭越。目的維護分封制及宗法制形成的等級秩序春秋戰(zhàn)國禮崩樂壞夏商周政治體制的特征:1.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等級森嚴。2.神權與王權相結合,迷信色彩濃厚。3.最高統(tǒng)治者尚未實現(xiàn)權力的高度集中。4.君主的權力不是絕對的,原始民主遺存對君主的權力有制約作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前770--前221年):
社會轉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原因:①
經濟發(fā)展:井田制走向瓦解,小農經濟產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②政治變動:宗法血緣關系瓦解,貴族等級分封制開始解體;兼并戰(zhàn)爭頻繁,統(tǒng)一趨勢出現(xiàn)。③思想繁榮:百家爭鳴,法家提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理論。(1)皇帝制度:①地位: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②特點: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皇帝對國家事務擁有至高無上的決定權(2)三公九卿制:決策方式:公卿廷議,皇帝裁斷(3)郡縣制:秦朝全國推行(4)文書制度:文書制度的作用: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夠傳送到全國各地;
提高行政效率,加強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制度;
為漢承秦制提供條件,具有較高史料價值。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制度)三公丞相百官之長,統(tǒng)領百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樞所在御史大夫副丞相,協(xié)理國政,掌管圖籍文書,監(jiān)察百官太尉最高武官,掌軍事九卿奉常宗廟禮儀教化郎中令宮中警衛(wèi)衛(wèi)尉宮門警衛(wèi)太仆宮廷車馬少府皇家財政宗正皇室宗族典客少數(shù)民族治粟內史租稅、財政廷尉司法、首都警衛(wèi)請同學們依次指出下列圖片講述的是哪個王朝的什么行政中樞制度?(一)兩漢至明清時期中樞機構的發(fā)展演變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總結:中國古代專制皇權與相權的矛盾演變】秦朝皇帝三公九卿皇帝皇帝皇帝皇帝皇帝皇帝中外朝三省六部二府三司中書省廢相設內閣設軍機處西漢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唐朝演變趨勢:①皇權不斷強化,相權不斷削弱,直至廢除;②承襲前朝制度,有所損益。專制措施:分相權;設機構;用親近;借人倫;重思想。影響:封建君主專制發(fā)展到頂峰,封建社會走向衰落。唐代三省六部制與宋代二府三司制分散相權的方式有什么區(qū)別?唐:程序分權(草擬、審核、執(zhí)行)宋:領域分權(行政、財政、軍政)比較:
宰相與內閣制
宰相制內閣制相同(相似)都是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不同點地位法定、制度賦權非法定、咨詢機構職權參與決策無決策權對皇權的作用制約皇權不能制約①非法定中央行政或決策機構,是提供侍從顧問的內侍機構(性質)②內閣實質上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能制約君權。結論:
內閣首輔≠宰相
內閣制≠宰相制請同學們依次指出下列地圖講述的是哪個王朝為加強對地方的管理采取的什么舉措?(二)兩漢至明清時期地方行政制度的發(fā)展演變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階段
朝代地方制度(措施)對中央集權影響
形成
秦
郡縣制
加強
鞏固
漢初
郡國并行
削弱
漢武帝
推恩令
加強
完善
東漢晚期州變?yōu)橐患壭姓C構,州郡縣三級制
加強
隋廢郡,以州統(tǒng)縣
加強
唐中期邊境置軍鎮(zhèn)節(jié)度使,發(fā)展為藩鎮(zhèn)割據(jù)
削弱
加強
北宋收精兵;削實權;制錢谷;派文官(設通判)加強;但三冗二積新發(fā)展
元行省制,邊遠民族地區(qū)宣慰司,宣政院加強,重大變革,省制開端
明廢行省,設三司
加強
清
督撫制度
加強思考:從下表可以看出,中國古代行政區(qū)劃有怎樣的特點?特點:1.制度發(fā)展有沿襲性,也有變革性(郡縣—行省,政區(qū)劃界的標準,從“山川形便”與“犬牙相入”同時并用,到“犬牙相入”越來越占據(jù)上風,逐漸消除了分裂割據(jù)的地理基礎,元代的行省制就是“犬牙相入”原則走向極致的表現(xiàn)。);2.行政區(qū)劃以二級制和三級制為主;從監(jiān)察區(qū)到行政區(qū)的變化;中央權力逐漸增強;3.行政區(qū)劃上動下穩(wěn),縣作為地方行政的基層區(qū)劃最為穩(wěn)定,高層政區(qū)變化大。演變趨勢: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疽?guī)律總結: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制度】1.原因:(1)經濟:小農經濟的分散性需要中央集權的保護。(2)政治:地主階級鞏固統(tǒng)治地位的需要,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需要;(3)思想:法家思想奠定理論基礎。(4)自然環(huán)境:疆域遼闊,需要中央集權政權進行管理。(5)直因:秦的強大與統(tǒng)一的完成以及后世的沿用。2.矛盾與趨勢:(1)矛盾: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矛盾。(2)趨勢:削弱不斷相權,皇權不斷加強;分散地方權力,加強中央集權。3.影響:(1)積極: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fā)展,維護國家統(tǒng)一,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各地區(qū)的經濟文化交流與交融,中華文化的延續(xù)和傳播。奠定中國兩千多年政體的基本模式,為歷代王朝所沿用。
(2)消極:君主專制容易導致暴政和腐敗現(xiàn)象;思想專制阻礙了科技文化的發(fā)展;明清時期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以及社會的進步。時空坐標上古時期(奴隸社會)中古時期(封建社會)近代以來資本主義社會英國:君主立憲制美國:聯(lián)邦共和制法國:議會共和制古希臘:雅典-民主政治
斯巴達-寡頭政治古羅馬:共和國時期-貴族寡頭制
帝國時期-君主獨裁封君封臣制教權與王權并立法國:等級君主制英國:議會君主制專制→民主人治→法治直接民主→間接民主第2課
西方國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四、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1.古希臘——雅典民主政治(1)確立過程:①梭倫(前594年)——奠定基礎;②克里斯提尼(前506年)——最終確立;③伯里克利——黃金時期;(前443年至前429年)(2)特點:①輪番而治;②人民主權;③直接民主;④法律至上;⑤公民意識(城邦至上、政治為本);⑥權力制約(4)局限:①只是少數(shù)人的民主;②建立在奴隸制度之上;③素養(yǎng)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管理權,會導致國家權力的濫用與誤用;④帶有個人的情感好惡,是程序性民主。(3)進步性:①對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有著深遠影響(奠基),成為西方政治文明的源頭。②雅典注重集體決策、選舉和群眾監(jiān)督,開創(chuàng)了許多對后世影響深遠的民主制度。③民主制重視全體公民的個體自由和責任感,促進了本國政治、經濟、文化的蓬勃發(fā)展,使古代希臘在眾多文化領域取得輝煌成就。(5)雅典民主政治對后世影響: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現(xiàn)對西方民主政治的影響抽簽任職,輪番執(zhí)政選舉制人民主權主權在民思想的開端五百人會議規(guī)定的任期資產階級代議制下任期制五百人會議按公民人數(shù)分配名額比例代表制的開始公民大會中的辯論行為近代西方議會制的雛形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力制約三權分立
雅典:是希臘城邦國家中民主政治的代表,國家權力掌握在公民大會、議事會、官員和陪審法庭手中政治制度特征:實行分權,具有民主色彩。四、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2.古希臘——斯巴達寡頭政治3.古羅馬共和國(前509——前27年)—貴族共和制特點:①所有官職均無薪金,窮人實際上無法出任,政體帶有濃厚的貴族寡頭特征;②分權制衡;
③混合政體(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P9:雅典、斯巴達、羅馬共和國政治制度有哪些相同與不同?相同:①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②公民都有權參與國家管理;③公民都是本邦成年男子;④部分官員由選舉產生,且有任期不同:①國家政體不同:雅典為民主制;斯巴達是寡頭制;羅馬共和國是貴族寡頭制;②公民大會的權力有所不同;4.羅馬帝國—君主制/元首制羅馬共和國與羅馬帝國在政治制度上的不同:1.政體不同:羅馬共和國是貴族共和制,而羅馬帝國是君主制,君主集元老院、執(zhí)政官和公民大會職權于一身。2.公民權不同:共和國時期授予的公民權數(shù)量有限,而帝國時期則擴大了公民權的授予范圍,從而擴大了帝國的統(tǒng)治基礎。類型各自特點相同點民主制公民大會擁有最高的權力城邦公民或多或少享有政治權利貴族制貴族議會掌權,公民權較少寡頭制少數(shù)貴族掌權,公民權較少君主制君主個人掌權,公民權很少僭主制非法取得,公民有一定的權力文明的發(fā)展(1)特征:①以土地為基礎,層層分封;②等級森嚴,依次主臣關系,只對直接領主負責;③以契約為紐帶,雙向權利與義務交織;④地方領主(層級間)相對獨立,國王控制力有限。(2)影響:①國王或皇帝是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通過封君封臣制度與各級封建主聯(lián)系起來,成為統(tǒng)治階級;給王權加強提供了合法性,孕育統(tǒng)一的力量。②封建主作為領主,在各自的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力,政治上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jù)局面,造成王權衰落。1.中古西歐政治制度:封君封臣制度五、中古西歐封建國家的形成2.中古西歐重要特征:世俗王權和基督教會的權力長期并立(1)特權①政治:教權凌駕于各國君主之上,在整個中世紀一直與王權博弈。最大的組織力量,形成了從教皇到各級神職人員的等級制度。世俗王權和基督教會的權力長期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國王依靠教會支持獲得政權的合法性;教會依靠王權擴展基督教,維護教會權威。②經濟:擁有大量莊園和廣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稅。③教育:教會創(chuàng)辦學校,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圣經》。④思想:整個西歐社會的居民幾乎都是基督教徒,教會宣傳禁欲苦行,控制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嚴重束縛了人性的發(fā)展。(3)地位:教會利用強大的經濟力量和宗教勢力,在西歐社會占據(jù)舉足輕重的地位,是西歐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文明的發(fā)展教士依托精神上領導地位獲取領地,成為封建領主,擁有政治、經濟特權,教權實際上依附于世俗權力。國王、領主們大多為教徒,精神上接受教會的領導國王需要教權為其統(tǒng)治披上合法化、神圣化的外衣。世俗權力宗教權力
相互依存
政教合一
政教合作----丕平獻土2.中古西歐重要特征:世俗王權和基督教會的權力長期并立五
、中古西歐封建國家的形成國王依靠教會支持獲得政權的合法性,教會依靠王權擴展基督教,維護教會權威
政教沖突----卡諾莎之辱3.法國:等級君主制(1)背景:法國國王腓力四世與教皇對抗。(實質:王權與教權的爭奪)(2)成就:1302年,三級會議支持國王,反對教皇,確立了國王有權征稅的原則。(3)意義:①三級會議的召開,標志著法國進入等級君主制階段。②國王與教士、貴族、市民通過三級會議相互合作,有利于進一步強化王權。國王通過議會為自己的政策尋求支持;議會以向國王請愿的方式,要求國王改善統(tǒng)治
法國:等級君主制
英國:議會君主制
背景
新興王權國家實力漸強,試圖統(tǒng)一
背景
國王與教會對抗
貴族、騎士和平民反抗國王
政體
等級君主制
議會君主制
特點
國王和三級會議合作,王權強化
國王受到法律和議會的限制意義三級會議支持國王,反對教皇。三級會議的召開,標志著法國進入等級君主制階段,有利于王權加強。14世紀中期,英國進入議會君主制時期,形成了王權受限、妥協(xié)的傳統(tǒng)。法國:等級君主制英國:議會君主制西歐黑暗光明政治封君封臣制度,等級森嚴,分裂混戰(zhàn)。王權加強,議會興起,民族國家形成。經濟封建大莊園和農奴制。商品經濟發(fā)展,城市興起,市民自治。文化基督教會統(tǒng)治思想文化。大學興起,思想解放。西歐封建制行將崩潰,即將邁入資本主義發(fā)展軌道5.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選帝侯制度)五、中古西歐封建國家的形成6.中世紀后期新變化(11世紀--15世紀)政治:王權的加強、議會興起、市民階層壯大和民族國家開始形成;經濟:商品經濟發(fā)展,城市興起,市民自治;文化:大學興起,思想解放。
1.含義:公民通過選舉代表組成代議機關,間接參政議政,討論決定國家大事,行使國家權力的一種民主制度和組織形式。2.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確立的原因(17~18世紀)(1)經濟基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受到舊政治制度的嚴重阻礙(根本);(2)政治基礎:社會矛盾尖銳激化;資產階級通過革命或獨立戰(zhàn)爭取得統(tǒng)治地位是確立的前提(3)思想基礎:啟蒙思想為民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論基礎;(4)歷史條件:英國限制王權的傳統(tǒng)和美國較少受封建制度的影響都有利于民主政治的確立。3.過程和方式:16—18世紀,資產階級對專制王權與封建制度發(fā)起沖擊,進行了多次資產階級革命、改革、立法,設立議會,確立了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但它仍有歷史局限,充滿了妥協(xié)性。經過19——20世紀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漸走向穩(wěn)定和成熟。4.主要特征:選舉、議會至上、三權分立體制、政黨政治。5.典型代表(多樣性表現(xiàn))6.影響:進步性:推動歐洲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與鞏固;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穩(wěn)定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統(tǒng)治秩序;推動歐洲資本主義發(fā)展;部分實現(xiàn)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理想,推動了世界民主化進程;對歐洲及世界其它地區(qū)產生廣泛影響。局限性:英國婦女長期沒有選舉權,美國憲法一度承認了黑人奴隸制的合法地位。英:君主立憲制
美:總統(tǒng)共和制;德:君主立憲制
法:議會共和制六、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代議制1640爆發(fā)革命
1649處死國王1660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89《權利法案》君主立憲制確立1701《王位繼承法》王位繼承由議會決定《王位繼承法》英國政治制度演變的特點:延續(xù)性、漸進性、創(chuàng)新性、法制化1688,“光榮革命”,鞏固資產階級革命成果。1721責任內閣制羅伯特·沃波爾三次議會改革英國君主立憲制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1)是君主制、民主制與貴族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2)國王處于“統(tǒng)而不治”的地位,國家元首,國家的象征。(3)國家權力中心在議會,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4)以責任內閣制為核心,內閣對議會負責。內閣成員集體負責,與首相在政治上共進退。(5)首相是政府首腦,掌握政府實權,對議會負責。文明的發(fā)展美國民主共和制度:確立標志:《1787年憲法》(1)聯(lián)邦制:美國為聯(lián)邦制國家,聯(lián)邦政府擁有最高權力,各州政府擁有一定自治權;(2)確立“三權分立”原則:如圖(3)人民主權原則:總統(tǒng)和議員由民選產生;總統(tǒng)由間接選舉產生,對選民負責??偨y(tǒng)可以否決國會通過的法律國會可以三分之二多數(shù)通過總統(tǒng)否決的法律最高法院可宣布總統(tǒng)法令違憲總統(tǒng)任命聯(lián)邦法官總統(tǒng)任命的司法官員必須經參議院確認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不合憲法總統(tǒng)(行政權)國會(立法權)聯(lián)邦法院(司法權)核心:制約與平衡美國總統(tǒng)共和制六、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代議制法國議會共和制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確立是資產階級與封建制度長期斗爭的結果,英、美、法等國政治制度的發(fā)展既有代表性,又各有特色。1861俄國農奴制改革1689英國君主立憲制1775—1783美國獨立戰(zhàn)爭1861—1865美國內戰(zhàn)1789法國大革命1875法國共和制確立1871德意志帝國成立1870意大利統(tǒng)一1868日本明治維新1860洋務運動、1898戊戌變法西方的憲政之路民主化法治化
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地域分布)(回顧《中外歷史綱要下冊》第9課)不同國家政治制度具有獨特性,各國應選擇符合國情的模式,尊重歷史和傳統(tǒng)并不斷完善。7.近代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特點:①議會至上,間接民主(選舉);②權力之間相互制約;③實行資產階級政黨政治;④完善法律,強調法治。六、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代議制8.談一談你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認識:①與封建制度比較,資本主義制度是巨大的歷史進步;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力得到了快速發(fā)展;資本主義制度踐行了啟蒙思想的價值觀,彰顯并弘揚了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精神。②資本主義制度仍然是一種剝削制度。從工人身上榨取利潤,積累資本;大肆推行殖民主義,把亞非拉廣大地區(qū)變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進行壓榨和掠奪。③實質是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制度。過于強調自由主義和個人價值,
忽視廣大無產者的權利和社會的公正平等。結論:資本主義制度既是歷史的巨大進步,但仍然是一種剝削制度,并沒有完全實現(xiàn)人的解放,也沒有完全彰顯社會公正平等,與一系列思想解放運動的訴求有很大差距。任何一種制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制度,應當在堅持自身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基礎上,從國情和社會發(fā)展出發(fā),互相取長補短,臻于完善。時空坐標中國近代史(1840-1949)中國現(xiàn)代史(1949-至今)南京臨時政府:1912年1月—3月北洋(軍閥)政府:1912—1928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7—1949農村革命根據(jù)地:1927—1937抗日民主根據(jù)地:1937—1945解放區(qū)行政區(qū):1946—1949新中國成立:人大、政協(xié)、民族區(qū)域自治資產階級初建共和中國共產黨制度探索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中華民國:1912——1949年第3課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第二條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第四條中華民國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tǒng)、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tǒng)治權。第五條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qū)別。第六條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項之自由權。第四十四條
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tǒng)負其責任。第四十五條
國務員于臨時大總統(tǒng)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fā)布命令時須副署之。
——摘自191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目的:防止袁世凱專權(直接),維護共和制度(根本)。主權在民(否定君主專制制度)三權分立(防止專制獨裁,確立民主共和政體)自由平等(否定封建等級制度)責任內閣(限制袁世凱獨裁,維護共和制度)七、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1.南京臨時政府時期(1912.1-1912.3):《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年3月11日)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評價:
性質: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1)進步性:
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對君主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②法律上宣告君主專制制度滅亡、民主共和政體確立,推動中國民主化進程。(2)局限性:
①沒有具體規(guī)定人民的權利以及實現(xiàn)人民權利的保障;
②職權不明,導致政爭不斷、政局動蕩
③因人設法,違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僅憑一紙空文難以限制袁世凱權力。④沒有明確提出反帝的民主綱領;沒有解決農民土地問題。1913.10-11就任正式大總統(tǒng)解散國民黨1914
《中華民國約法》實行總統(tǒng)制《修正大總統(tǒng)選舉法》1915.5《中日民四條約》1915底袁世凱復辟帝制1912.81913.3宋教仁案護國戰(zhàn)爭二次革命1917張勛復辟段祺瑞護法運動軍閥混戰(zhàn)國民黨成立政黨政治嘗試共和制名存實亡捍衛(wèi)民主共和七、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2.北洋政府時期共和制度的波折——政黨政治【思考點】民國初期的政黨政治有什么特點?(教材15頁)①政黨數(shù)量多;
②參政意識強;③黨爭激烈,未有效監(jiān)督;
④腐化嚴重。
民國初年政黨政治失敗的原因?敗因:①盲目學習照搬英美模式;
②受傳統(tǒng)政治文化影響較深,國民民主意識的淡薄,政黨政治缺乏群眾基礎;
③(根因)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力量弱小,缺乏相應社會基礎;;
④政黨成立的條件不成熟,黨派間無休止的激烈競爭;
⑤封建勢力強大,軍閥實際操控政權。政治統(tǒng)治特點憲法南京臨時政府①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南京臨時政府正式成立,這標志著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在中國的誕生。②1912年3月,孫中山頒布,臨時參議院《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民主共和制(三權分立、責任內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北洋政府①1912年8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推舉孫中山為理事,實際由宋教仁主持黨務;②1913年,國民黨在國會選舉獲勝,宋教仁成為國會多數(shù)黨領袖;③(1913年春,袁世凱制造“宋案”,并鎮(zhèn)壓二次革命)1914年,袁世凱強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tǒng),隨后解散國民黨和國會。5月,公布《中華民國約法》,1916年元旦,袁世凱稱帝。
政黨政治袁世凱獨裁統(tǒng)治《中華民國約法》南京國民政府①1928年,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通過《訓政綱領》,宣告軍政時期結束,訓政時期開始;②1946年11月,國民黨包辦的“國民大會”在南京召開,通過了國民黨一黨專制的《中華民國憲法》;③1948年,國民黨打出“行憲”招牌,召開“國民大會”,選舉蔣介石、李宗仁為總統(tǒng)、副總統(tǒng),建立總統(tǒng)府,取代國民政府訓政、憲政口號下的蔣介石政府的獨裁統(tǒng)治《訓政綱領》《中華民國憲法》七、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總結】1927193719451949農村革命根據(jù)地抗日根據(jù)地解放區(qū)土地革命時期全民族抗戰(zhàn)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探索建立人民政權的三個階段:各級蘇維埃政權邊區(qū)政府行政區(qū)(蘇維埃政權)(抗日民主政權
三三制)(人民政權)新中國成立前期《論人民民主專政》八、中國共產黨在根據(jù)地和解放區(qū)的制度探索(1927—1949)共產黨員中間人士非黨進步人士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軍事委員會中央政府專門委員會及各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主席毛澤東]東北、西北、華東、晉察冀、晉冀魯豫、中原六大戰(zhàn)略區(qū)時期制度建設地區(qū)意義土地革命蘇維埃政權革命根據(jù)地創(chuàng)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開辟人民政權的重要實踐,積累了治國安民的寶貴經驗??谷諔?zhàn)爭邊區(qū)政府參議會三三制原則抗日根據(jù)地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建設,為抗戰(zhàn)勝利奠定了政治基礎。解放戰(zhàn)爭行政區(qū)解放區(qū)加速了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鞏固了人民政權,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了堅定基礎。1.奠基(1949年—1966年):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協(xié)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2.挫折(1966年—1976年):“革命委員會”一元化集權制度3.恢復(1978年—2013年):人大制度、政協(xié)制度、區(qū)域自治、基層群眾自治制度4.特色(2013年—2022年):中共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國家治理體系根本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黨制度: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社會治理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1949—至今)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根本政治制度1949年《共同綱領》、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正式建立、1982年憲法(恢復完善)2.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1949年9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的確立;1956年,“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的八字方針;1982年,“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十六字方針;1954年以后作為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組織存在。時間4.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發(fā)展歷程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qū)設立1949年《共同綱領》的規(guī)定1954年1954年憲法正式確認1984年《民族區(qū)域自治法》原因1、歷史上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存在2、民族分布上大雜居、小聚居3、資源分布和經濟政治發(fā)展不平衡意義為實現(xiàn)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4.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1)基層民主選舉的法律依據(jù):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2)村民自治的核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jiān)督。(3)意義:激發(fā)了廣大人民的參政熱情,保障了農民的合法權益。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1)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2)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突出強調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yōu)勢。01堅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體系、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各方面體制機制等具體制度有機結合起來02堅持把國家層面民主制度同基層民主制度有機結合起來03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個堅持﹄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1949—至今)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與發(fā)展6.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發(fā)展道路政權性質政權形式主要矛盾革命根據(jù)地蘇維埃政權工農民主專政工農兵蘇維埃大會(人大制度雛形)國共矛盾(階級矛盾)抗日根據(jù)地邊區(qū)政府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參議會(三三制)政協(xié)制度雛形民族矛盾解放區(qū)設置行政區(qū)人民民主專政(理論基礎)人民代表會議國共矛盾(階級矛盾)新中國政治制度完善與發(fā)展人民民主專政(國體)人大制度(政體)政協(xié)制度(政黨)因時因勢而變
比較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資本主義國家代議制的異同: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資本主義國家代議制異經濟基礎社會主義公有制資本主義私有制階級本質人民民主專政資產階級專政組織和活動原則民主集中制分權與制衡(三權分立)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兩黨制或多黨制同(1)都是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都是代議制;(2)都是定期選舉產生代表或議員的間接民主形式。為什么我國不采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①從歷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國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訓)。②從國家性質看:人民民主專政決定了中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③從代表階級利益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從經濟基礎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與公有制經濟基礎相適應的。拓展:中國歷史上的不同政體1.歷程:
封建君主專制→→資產階級共和制政體(未真正實現(xiàn))→→人民代表大會制,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2.認識:(1)政治體制總的發(fā)展趨勢是由專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2)民族獨立是實行民主政治的前提條件。(3)民主政治建設必須符合國情,不能照搬西方模式。(4)在黨的領導下民主政治建立并不斷發(fā)展完善。古代近代當代商鞅變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戊戌變法清末新政民國改革救亡圖存走向近代化確立社會主義制度艱難探索改革開放戰(zhàn)國北魏北宋明朝晚清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xiàn)民族復興富國強兵鞏固統(tǒng)治第4課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立封建,促統(tǒng)一)(行漢化,促融合)(固封建,促富強)十、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商鞅變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時間戰(zhàn)國北魏北宋明朝背景諸侯紛爭,社會變革民族沖突與交往內憂外患統(tǒng)治危機內容廢兩制(井、世),獎耕戰(zhàn),行兩制(連坐、縣制)實行三制(俸、均、三);遷都+漢化商業(yè)貸款、兵農合一整肅吏治,裁減開支,清丈土地,改革稅制(一條鞭法)性質影響封建性質的改革富國強兵,奠定秦統(tǒng)一基礎促進北魏發(fā)展;加快民族交融;利于國家統(tǒng)一初期有效,后被廢止;富國未強兵暫緩危機,幾乎廢止思考:結合表格思考中國古代變法和運動呈現(xiàn)出的異同點。同:目的是為了國家統(tǒng)一,民族融合,富國強兵;封建性質。異:背景、改革內容的側重點和影響程度不一樣。適應新的社會形態(tài)的變法少數(shù)民族的漢化封建統(tǒng)治集團內部調整中國自古就有改革的傳統(tǒng)。順應時代潮流的改革,推動了生產力發(fā)展,促進了社會進步和民族交融。但改革過程充滿了曲折與艱辛。促使改革的因素:(1)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舊有社會制度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需求;(2)嚴重的社會危機;(3)新的經濟因素;(4)新的社會力量的興起和壯大;(5)新思想對舊思想的沖擊影響改革成敗的因素:(1)是否順應社會潮流;(2)改革策略是否得當;(3)改革者的實力強弱和政治素養(yǎng)高低;(4)改革是否符合多數(shù)人利益;(5)反對力量的強弱(P28〖學習拓展〗)談談改革家應具有怎樣的精神品質?①改革家要有遠見卓識、大無畏的犧牲精神;②強烈的社會責任感;③堅定改革必勝的信心和決心。……推行縣制,君主任免主要官員;實行什伍連坐,相互告發(fā),加強基層管理;遷都咸陽。“廢井田,開阡陌”,肯定土地私有;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tǒng)一度量衡。獎勵軍功,廢除貴族世襲特權,實行軍功爵制。移風易俗,用華夏族的風尚教化秦人;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商鞅變法行政方面經濟方面軍事方面習俗方面思想文化方面制定秦律,嚴刑峻法對商鞅變法的評價:1.深入人心,順應了歷史潮流;2.持續(xù)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最徹底的一次變法;3.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基礎。4.消極: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加重了對百姓的剝削和壓迫;思想專制。王安石變法的結果:①變法初期取得顯著成效。但因變法涉及面廣、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當而失敗。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1)未觸動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剝削制度(根本);損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們的反對;新法在執(zhí)行中存在著危害百姓的現(xiàn)象;過于急進,忽視客觀規(guī)律。(2)從生產力的角度和對歷史貢獻的角度進行評價。為什么一條鞭法得以保留?新航路開辟,東西方貿易發(fā)展,白銀大量流入中國并成為通行貨幣,有利于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有利于商品經濟發(fā)展;有利于減輕農民負擔。戊戌維新變法清末新政時間1895-1898年1901-1905-1911年背景內憂外患,民族危機嚴重統(tǒng)治危機嚴重內容政、經、軍、文、教等領域廢科舉、興新式學堂、派留學生、練新軍、興商務、獎實業(yè)性質影響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沖擊了封建制度;證明資產階級改良道路無法拯救中國;思想啟蒙,促進國人覺醒??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但未能使清政府擺脫困境,促進了革命的爆發(fā)。
一個變法圖強以維護統(tǒng)治;一個是政府自救以維護統(tǒng)治
主題:救亡圖存失敗的原因:中外反動勢力強大;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意義: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思想的解放和社會的進步。十一、中國近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381.過渡時期——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2.全面建設時期——社會主義道路探索3.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新時期4.深化改革開放——十八大以來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十九大以來十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要改革四十多年來,改革開放為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積累了哪些寶貴經驗?(P27)①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③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④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⑤堅持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發(fā)揮和增強我國制度優(yōu)勢;⑥堅持以發(fā)展為第一要務,不斷增強我國綜合國力;⑦堅持擴大開放,不斷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⑧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提高黨的創(chuàng)造力、凝聚力、戰(zhàn)斗力;⑨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正確處理改革、發(fā)展和穩(wěn)定的關系。改革是歷史前進的動力,是歷史發(fā)展的鮮明主題。改革是對舊體制、舊事物的挑戰(zhàn),必然觸動舊勢力的利益。改革會遇到重重阻力,改革者不僅要有智慧、懂策略,更要有堅定的決心和勇氣。改革措施必須符合時代潮流。改革要爭取民眾的支持。改革要結合國情……改革中的啟示第二單元
官員的選拔和管理選官制度考核制度監(jiān)察制度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第6課
西方的文官制度中國科舉制中國公務員制度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治國之本在治吏,吏治則國治。
——唐·張九齡DesignedbyOfficePLUS41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時期西周—春秋春秋戰(zhàn)國秦朝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明清制度標準血緣才能軍功法家思想孝廉品德和才能家世、道德和才能后期只看家世考試成績世官制舉薦制軍功爵制以法為教以吏為師軍功爵制察舉制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標準:家世門第→才能、學識方式:推薦、地方→考試選拔原則:逐漸走向制度化,相對公平公正基礎:日益擴大,官員素質不斷提高演變趨勢:實質:選官權收歸中央,反映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十三、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時期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兩宋明清制度標準上計制土地人口財政收入治安情況吏部考核品德、才能政績政績、貪酷和不作為才能、操守政務流于形式嚴格的考核制度考滿和考察京察和大計從以道德或功績?yōu)橹鞯膯我豢己藰藴拾l(fā)展為道德、才能與功績相結合的考核標準①考核重德又尚能;演變趨勢:②考核日趨嚴密及完善(考核方法與考核法規(guī));③根據(jù)考核結果獎懲激勵,考核與懲貪結合;十四、中國古代官員的考核制度④監(jiān)察監(jiān)督人員介入考核過程。影響:歷代王朝通過對官員政績、道德品質、治事才能和社會評價等內容的考核,并以考核結果為依據(jù)加以賞懲,有利于揚清激濁、舉善彈違,鞏固了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秩序。但考核中長官意志、官官相護、流于形式、考語空泛、寬嚴不公等吏治荒廢現(xiàn)象存在。十五、中國古代官員的監(jiān)察制度1.秦漢:中央至地方的監(jiān)察體系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監(jiān)御史(秦);刺史(漢武帝)刺史:品級不高,但權力很大(位卑權重),代表皇帝巡行郡國;職權雖重,卻不直接處理地方行政事務2.隋唐:中央至地方的監(jiān)察體系中央:御史臺,長官御史大夫
地方:十道監(jiān)察區(qū),監(jiān)察官巡回監(jiān)察3.宋代:中央至地方的監(jiān)察體系中央:御史臺,長官御史大夫,臺諫合一
。御史擁有議事權,諫官擁有監(jiān)察權
地方:劃分路作為監(jiān)察區(qū),設四監(jiān)司、通判。4.元明清:中央至地方明:改御史臺為都察院,罷諫院,使監(jiān)察權力一體化,加強了皇權;設六科給事中,成為六部的獨立監(jiān)察機構,科道并立。地方設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時設督撫,形成地方三重監(jiān)察網絡。清:沿襲明代,仍設督察院,以都御史為主事官。雍正年間,將六科給事中歸屬都察院,科道合一,實現(xiàn)監(jiān)察權的統(tǒng)一,諫言機關傳統(tǒng)的封駁職能消失殆盡。中國古代監(jiān)察制度的特點:1.皇帝握有最高監(jiān)察權;2.監(jiān)察機構獨立,自上而下垂直監(jiān)察(縱向權力監(jiān)督,以上御下);3.重視監(jiān)察官的選任,重視監(jiān)察官員的素質;4.監(jiān)察活動的法律化,遵循“以法理官”的監(jiān)察原則;5.憑實績升降,嚴格考核監(jiān)察員;6.機構設置大同小異;7.對京師百官的監(jiān)察重于對地方官吏的監(jiān)察;8.允許風聞奏事。西方的文官制度第6課
西方的文官制度(1)中古時期—恩賜官爵制(2)個人贍徇制(17-18世紀):資本主義制度建立初期,少數(shù)人或集團將國家官職作為個人贍恩徇私、私相授受的贈品給予親朋戚友。影響:導致政治亂象頻發(fā)。(3)政黨分肥制(19世紀):內閣制和政黨政治形成后,把公職當作某政黨執(zhí)政后的戰(zhàn)利品進行瓜分。影響:造成營私舞弊、賣官鬻爵等政治腐??;降低行政效率;造成政局不穩(wěn)和社會動蕩。十六、西方文官制度出現(xiàn)的背景1.西方傳統(tǒng)選官制度的弊端--歷史原因2.工業(yè)革命的推動--經濟原因(根本)①經濟:工業(yè)革命極大提高生產力,社會化大生產對于官員數(shù)量及官員素質的要求進一步提升;②政治:壯大了工業(yè)資產階級的力量,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國家管理職能擴展;③文化:促進文化教育的發(fā)展、平等參政思想日益深入人心。3.啟蒙思想的影響和教育程度的提高--思想文化啟蒙思想的傳播和教育程度的提高,人們平等參與政府工作的愿望強烈。于是向社會開放政府公職、改革官員錄用制度以及建立廉潔高效政府的呼聲日益高漲。4.中國的科舉制提供了借鑒--外部傳統(tǒng)官制▲英國文官制度建立過程●▲▲▲中古晚期17、18C19C初●●●●●●18C初1853年1870年1855年1854年除大臣外,其他官員不得當選為下院議員兩官分途英國東印度公司書面考試錄用職工時代需求忠誠高效、廉潔克里米亞戰(zhàn)爭傷亡慘重,人們對政府管理能力不滿英國政府接受《關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報告》,建立不受黨派干涉的文官委員會,被推薦的候選人進行考試重要職位需公開競爭考試擇優(yōu)錄用,文官委員會有權獨立決定文官錄用恩賜官爵制個人贍徇制政黨分肥制文官制度1.英國——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國家十七、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1)美國——1883年,通過《彭德爾頓法》,建立文官制度。1881年,因分官不均,新任總統(tǒng)加菲爾德被刺殺。1883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由議員彭德爾頓提出的文官制度改革法案(史稱《彭德爾頓法》),建立了美國的文官制度。(2)二戰(zhàn)后——法國、德國和日本等國的文官制度也最終建立起來。1946年,法國頒布了統(tǒng)一的公務員法,開始將文官的管理納入法治化軌道。十七、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2.其他歐美國家——以英國文官制度為基礎1947年,日本通過了《國家公務員法》,其主要內容有文官實行公開考試,擇優(yōu)錄取,實行功績制等。1949年,聯(lián)邦德國制定了《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基本法》,對帝國官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1953年又頒布了《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公務員法》,形成比較完整的現(xiàn)代文官制度。積極:(1)標志著資產階級統(tǒng)治在政治上的成熟;(2)規(guī)范了西方國家政府行政部門事務官的選用和管理,實現(xiàn)了政治和管理的分離,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3)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促進了國家治理水平的提高;(4)擴大了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基礎,為治理國家提供優(yōu)秀人才,有利于鞏固資本主義統(tǒng)治,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發(fā)展;(5)對于女性地位的提高和女權運動的興起,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6)為世界其他各國文官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借鑒。十八、西方文官制度的特點和影響2.西方文官制度的影響1.西方文官制度的特點特征一:公開考試和擇優(yōu)錄用特征二:政治中立和工作隱名特征三:職務常任和論功晉升消極:(1)容易滋生官僚習氣和僵化現(xiàn)象;
(2)文官人數(shù)急劇膨脹,大大增加了國家財政負擔;
(3)官員層次增加,推諉扯皮,爭權奪利等影響政府工作效率。
(4)是資本主義統(tǒng)治的工具,無法避免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帶來的各種弊端。探究比較:西方文官制度與中國古代科舉制的異同點項目西方文官制度科舉制產生權力情況思想來源考試內容相同點產生于近代民主社會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產物不受國王、內閣控制受啟蒙思想影響考試內容綜合多樣產生于封建專制社會封建小農經濟的產物受國家最高統(tǒng)治者直接干預受儒家思想影響考試內容趨于單一①公開公平競爭、擇優(yōu)錄?。ㄌ攸c);②國家重視,有嚴格法律保障(特點);③利于國家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影響)十八、西方文官制度的特點和影響啟示:1.人才是國家寶貴財富,要重視人才培養(yǎng),公平公正地選拔高素質人才2.切實加強對公務員的監(jiān)督考核,打造廉潔高效政府3.任何制度構建都不能一勞永逸,必須立足國情、與時俱進4.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5.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fā)展19491904設立學堂選官制度1912南京臨時政府出臺官員選拔系列法規(guī)草案1933頒布《公務員任用法》1929南京國民政府制定《公務員任用條例》1913北洋政府建立文官考試制度新中國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時期干部制度1905廢除科舉制2005年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1978年
改革開放
干部制度改革完善1993年公務員制度開始推行晚清時期民國時期新中國時期(應變)廢舊立新(建立)新陳代謝(完善)特色創(chuàng)新1906留學畢業(yè)生選官制度認識:①近代以來,選官制度在繼承、發(fā)展中不斷完善,選官制度的確立和完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長期性)②選官制度變遷的主要動力是時代的變遷和國內外環(huán)境的變化;(發(fā)展性)③任何國家的選官制度都有其積極影響也有其不足;(辯證性)④選官制度的建立應該符合本國的國情,體現(xiàn)本國特色。(特殊性)時空坐標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9世紀80年代后,科舉制度發(fā)生變化”的原因:①科舉制本身的弊端,與社會現(xiàn)實需求脫節(jié);②鴉片戰(zhàn)爭后,列強發(fā)動系列侵華戰(zhàn)爭,民族危機日益嚴重;③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④西學傳播;⑤洋務運動開展。十九、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廢舊立新1.科舉末路:1905年廢除科舉制的影響:(1)積極:①促進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與發(fā)展。廢除科舉制直接目的就是發(fā)展近代教育,使新式學堂盡快辦起來,以培養(yǎng)實用新式人才。②改變學生知識結構,提高民眾整體素質。有利于推動社會風氣的轉變。③動搖清王朝統(tǒng)治基礎,間接導致清朝滅亡,推進中國近代化。(2)消極:①科舉制廢除一段時期,由于缺乏整體規(guī)劃和善后措施,造成了中國在短時間選拔及其機制的混亂。②伴隨科舉制廢除,士紳階層日益衰敗,武官軍人階層逐漸登上中國政治舞臺,一躍成為社會領導者。領域主要內容標志性事件官制改革選官革新裁減冗署冗官,總理衙門改外務部,設新部門,六部瓦解學堂選官制度:考試結果分5等、獎勵出身5等留學畢業(yè)生選官制度:考試結果分3等,獎勵出身2等1904《奏定學堂章程》建立癸卯學制近代中國第一個由中央政府頒布且由政府督導實行的全國性法定學制系統(tǒng)。十九、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廢舊立新2.官制新路--核心措施《癸卯學制》特點:①學制設置制度化、系統(tǒng)化;②教育分類較為全面,人文與自然科學并舉;③重視實業(yè)教育,注重實用人才(通才)的培養(yǎng);④由精英教育轉向國民教育;⑤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結合;⑥帶有濃厚的封建主義(忠孝)色彩。《癸卯學制》意義:①統(tǒng)一了清朝全國的學制,學堂選官制度正式設立,加速科舉制的廢除,促進教育近代化,順應世界潮流;②推動西學傳播和思想解放,培養(yǎng)新式人才;③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和社會轉型。貳這里填寫標題FILLINTHETITLEHERE拆桐花爛熳,乍疏雨、洗清明。正艷杏燒林,緗桃繡野,芳景如屏。傾城,盡尋勝去,驟雕鞍紺幰出郊坰。風暖繁弦脆管,萬家競奏新聲。
清末選官制度的特點:(1)錄用官員由儒學生源向專業(yè)人員轉變,主要為新式學堂和留學畢業(yè)生選官錄用。(2)錄用考試內容專業(yè)化,主要以考查考生專業(yè)技術知識為主。清末選官制度的影響:(1)對國家公職人員素質和結構的影響:面向以學習新學為主的知識分子群體,通過考試錄用。(2)對國家行政體制影響:①清廷權威在新的選官制度實施過程中被進一步削弱;②加劇清末官僚隊伍腐敗、混亂,降低行政效率;③動搖儒家思想正統(tǒng)地位,使清廷失去了穩(wěn)定的鞏固統(tǒng)治秩序的文化基礎。十九、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廢舊立新二十、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新陳代謝1.南京臨時政府的新探索——孫中山文官考試思想考試院選拔和任用人才;作用:進一步奠定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對民國文官制度建設產生重要影響。2.北洋政府時期(1912-1928年):——考試和甄別3.南京國民政府終確立——近代公務員制度二十、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新陳代謝特
點:規(guī)范化,制度化;考試選拔;中西合璧,古今結合;以立法形式確立;確立了孫中山關于文官考試的思想主張;允許女子參加考試,更開放、更平等;存在諸多弊病。評價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1)更加規(guī)范化,制度化;(2)政黨保護色彩明顯;(3)實行較為艱難,逐漸流于形式;(4)實際作用極為有限二十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嶄新特色1.干部制度(1)新中國初期:沿用舊制
建立新制(2)改革開放后,初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3)中共十八大以來,干部隊伍建設更加規(guī)范化、制度化2.公務員制度1993年,開始推行公務員制度;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頒布,標志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2006年,2018年,修訂公務員法新中國公務員制度建立的原因:①傳統(tǒng)干部人事制度存在弊端;②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與完善要求提高干部素質;③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要求更加公開透明的干部選用制度。新中國公務員制度建立的影響:公務員政治、文化素質的不斷提升;為國家管理人員的隊伍建設增添了活力;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不搞“政治中立”。中國公務員必須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決捍衛(wèi)和執(zhí)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2)堅持黨管干部。強調堅持黨的組織領導,保持黨對政府重要領導人選的推薦權。(3)不搞“兩官分途”。我國公務員制度沒有“政務官”和“事務官”的劃分。(4)堅持服務于民的宗旨。做人民公仆,為人民辦事,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jiān)督。思考:中國公務員制度與西方文官制度有何區(qū)別?建立公務員制度有何意義?二十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嶄新特色角度西方文官制度中國公務員制度性質維護資產階級專政的工具維護社會主義制度,鞏固無產階級專政兩官分途有“政務官”與“事務官”之分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搞多黨輪流執(zhí)政,各級各類公務員根據(jù)需要可以相互轉任政治原則政治中立,不受黨派干預,不得參加黨派政治活動,公務活動中不帶有黨派政治傾向不搞政治中立,黨管干部,公務員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捍衛(wèi)和執(zhí)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選用標準注重通才或專才,基本把業(yè)務知識和工作能力作為主要條件德才兼?zhèn)?,并貫穿公務員的考試、錄用、管理、晉升、獎懲等各環(huán)節(jié)管理體制強調“與黨派脫鉤”,公務員職務晉升不受政黨干預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堅持黨對干部工作的領導服務對象政府,受雇于政府,服從政府需要,維護政府利益人民,做人民公仆,為人民辦事,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jiān)督意義:①
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②
加強干部人事工作法制化;③
提升公務員政治、文化素質,為國家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增添活力;④
有利于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
第三單元
法律與教化著眼于防范與懲處具有強制約束力著眼于教育與引導強調道德感召與自律,是對法治的有效補充。硬軟中華法系的特點:禮法結合兩者相輔相成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體現(xiàn),是國家的統(tǒng)治工具社會治理的重要工具中國西方第8課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第10課
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第9課
近代西方的法律與教化英美法系大陸法系羅馬法法治教化漢:禮法開始結合唐:禮法結合的典范明清:約律合流法律與教化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相輔相成):禮法結合德治與法治之爭法律儒家化三綱五常鄉(xiāng)約法律化趨勢不斷加強時空坐標韓非子“以法為教”禮制成文法出現(xiàn)第8課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1)德治思想的淵源:①夏商實行“人殉”制;②西周統(tǒng)治者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③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通過道德禮義教化民眾,重視民生與民意。(民本)(2)法治的淵源:成文法的產生①夏商周時期有了《禹刑》、《湯刑》、《九刑》等法律,但都是習慣法;②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子產“鑄刑書”(是中國最早的成文法,拉開了中華法系的序幕。)(3)德治與法治之爭:爭論的焦點是:治國手段--儒家主張通過道德禮義教化民眾,法家主張以法治國、富國強兵。法家更符合君主專制的需要。爭論的實質是:國家治理方式之爭。爭論的影響:①積極:儒家重視民生與民意,民本思想發(fā)展;法家思想既能帶來富國強兵的現(xiàn)實利益,又滿足各國君主專制的愿望;漢代以后,外儒內法、禮法并用成為中國古代國家治理重要特征;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并影響亞洲國家。②消極:儒家不適用于兼并戰(zhàn)爭激烈的戰(zhàn)國時期;法家嚴刑峻法,易造成暴政。二十二、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1.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根源上是生產力發(fā)展的結果。(1)秦漢時期----法律儒家化的開始:秦以法家思想治國,頒布《秦律》,推動了律的編纂;漢朝沿襲秦律,制成《九章律》,漢武帝時期引經注律;秦漢時期,“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2)魏晉南北朝時期----引禮入律的重要時期:法律以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作為量刑的重要原則之一,目的在于維護儒家提倡的三綱五常。(3)唐朝----法律儒家化的完成(禮法結合):唐高宗永徽年間,編纂《唐律疏議》?!短坡墒枳h》的地位:繼承了漢魏以來法律制定和闡釋的經驗,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是歷代王朝創(chuàng)制法律的藍本,也標志著律令儒家化的完成。唐律的特點:唐律是禮法結合的典范,如對儒家倫理中的“孝”特別重視,孝道與法律高度結合。唐朝還提倡禮治。唐朝政府頒行《大唐開元禮》,這是一部體系龐大、體例嚴謹、內容繁復的禮儀法典,也是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在社會層面,唐朝政府推廣魏晉南北朝以來重視家訓的經驗,強化基層教化。唐代禮法結合,推動民間禮俗的成文法化。2.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禮法并施二十二、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唐朝社會治理特點:禮法結合,提倡禮治,重視家訓經驗,強化基層教化(1)宋元至明清法律的沿革---禮法結合的逐步深入:
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體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為藍本;元朝對唐宋法律整體上棄而不用,但在司法實踐中仍廣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為藍本制定《大明律》,采取律為正文,例為附注的形式,開創(chuàng)律例合編的體例;清朝沿襲《大明律》,同時重視例,制定《大清律例》。(2)宋元至明清教化的演進:
宋朝,儒學開始向基層滲透,并發(fā)展出理學。傳播方式:社會層面--控制教育與科舉,并通過授徒、書院講學等方式;鄉(xiāng)里層面--鄉(xiāng)約、族規(guī)、家訓成為士人教化鄉(xiāng)里的范本;家庭層面--朱熹的《家禮》和《小學》成為家庭和幼童的行為規(guī)范。宋朝以后,儒學士人投身基層教化,以鄉(xiāng)約教化鄉(xiāng)里。北宋呂大鈞兄弟是鄉(xiāng)約的創(chuàng)造者,呂大鈞撰寫的《呂氏鄉(xiāng)約》,是儒學士人教化鄉(xiāng)里的范本。明朝鄉(xiāng)約改為宣講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諭”,使鄉(xiāng)約逐漸帶有強制力(約律融合)。
清朝鄉(xiāng)約基本延續(xù)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講內容變成了康熙帝“圣諭十六條”和雍正帝《圣諭廣訓》,宣講時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鄉(xiāng)約經政府利用和推廣而具有約束力,并與法律合流(約為律用)。
3.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與教化--禮法合流二十二、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鄉(xiāng)約的職能:(1)教化職能:通過獎善懲惡的手段,用封建宗法思想和儒家的倫理綱常對鄉(xiāng)民進行教化。(2)救助職能:強調鄉(xiāng)約與社倉、保甲、社學等結合。(3)法律職能:鄉(xiāng)約逐漸官方化后凸顯法律職能,在調解民間糾紛和調查取證等方面發(fā)揮作用?!綪47學思之窗】閱讀材料,想一想:從宋朝到清朝,鄉(xiāng)約所講內容有何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思考,鄉(xiāng)約還有哪些變化?其變化的原因和積極作用有哪些?
一、德業(yè)相勸;二、過失相規(guī);三、禮俗相交;四、患難相恤。--《呂氏鄉(xiāng)約》
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xiāng)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
-—-明太祖“六諭”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xiāng)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jié)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yè)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良善,誡匿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lián)保甲以弭盜賊,解仇忿以重身命。
——康熙帝“圣諭十六條”變化:①內容變化:宋以道德教化為主,教育百姓向善互助;明清宣講“圣諭”,強調順從、安分守己,鄉(xiāng)約逐漸法律化。②組織機構變化:鄉(xiāng)約組織從民間自發(fā)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動設立,經政府利用和推廣而具有約束力,并與法律合流。說明鄉(xiāng)約已完全由教化手段淪為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工具。
原因:①明清君主專制強化;②明清之際商品經濟的發(fā)展;③理學在南宋確立統(tǒng)治地位;④政府加強基層社會控制的需要。影響:①積極:利于框正民風、革除陋習;利于維護社會秩序,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利于鄉(xiāng)村社會經濟發(fā)展;促進了儒家文化和傳統(tǒng)道德的傳承;保障基層群眾利益,有利于協(xié)調社會人際關系。
②消極:鉗制人民思想和阻礙社會進步;(P48問題探究)漢宣帝教育兒子所說的“王”與“霸”,就是主張仁義、教化的“王道”與主張武力、刑罰的“霸道”。朱元璋說皇帝治理百姓,靠的就是“教”與“刑”,分別指倫理教化與刑罰。顏鈞說《大明律》這樣一部法律,其實也是“一部禮經”,守禮教便不會觸犯法律,而不遵守禮教則自然就會觸犯法律,必定受到刑罰,所謂“出禮入刑”。因此,整個社會實際上統(tǒng)治者要求教與刑(禮與法)這兩種“軟”與“硬”統(tǒng)治手段并行。1.中國古代專制王朝的社會治理都是因時而變,應勢而新,本質上都是為了維護統(tǒng)治秩序需要。2.德治教化和法治約束作為社會治理的兩種有效手段,在中國古代專制王朝發(fā)展歷程中逐漸呈現(xiàn)二者結合,即從德法之爭,到引禮入法,再到禮法結合。3.宋代以后,隨著理學的興盛,儒家倫理道德不斷下移,對社會基層進行傳播和滲透。4.明清以后,鄉(xiāng)約等經政府利用和推廣而具有約束力,并與法律合流。
【中國古代法律的特點】(1)自成體系:中國古代法律自成體系,歷史悠久、源遠流長。(2)國家主義:法律以君主意志為轉移。君主始終掌握國家最高立法權,皇帝不受任何法律的約束,皇權凌駕于法律之上,法律是維護專制統(tǒng)治的工具。(3)法外特權:司法從屬于行政,法治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互聯(lián)網金融服務質押反擔保合同3篇
- 2024中小學學生安全保險及意外傷害處理合同3篇
- 2024年度貸款抵押房屋買賣合同糾紛處理指南3篇
- 2024年度留學咨詢中介買賣合同3篇
- 2024年度高科技專利權交叉許可使用合同范本正規(guī)范本3篇
- 2024年度消防設備質量檢測與保證服務協(xié)議3篇
- 2024年度家具招投標買賣合同標準范本3篇
- 新疆師范大學《數(shù)據(jù)庫原理課程設計》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乳房整形病因介紹
- 小學教育跨國并購失敗案例分析
- 【基于抖音短視頻的營銷策略分析文獻綜述2800字(論文)】
- 新疆大學高數(shù)上冊歷年試題
- 2023年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直屬事業(yè)單位招聘32人筆試參考題庫(共500題)答案詳解版
- 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解讀
- 頑固性心力衰竭治療課件
- 《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課程教案
- 新員工職業(yè)素養(yǎng)培訓
- 個人車輛抵押借款合同
- 營養(yǎng)教育與社區(qū)營養(yǎng)管理基礎考試復習題庫及答案
- 2023年化工企業(yè)隱患排查與治理培訓
- 國語經典歌曲歌詞接龍考試題庫(180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