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人文學院869西方現(xiàn)代哲學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_第1頁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869西方現(xiàn)代哲學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_第2頁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869西方現(xiàn)代哲學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_第3頁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869西方現(xiàn)代哲學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_第4頁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869西方現(xiàn)代哲學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目錄

2012年同濟大學人文學院現(xiàn)代西方哲學考研真題(回憶版)

2014年同濟大學人文學院西方現(xiàn)代哲學考研真題(回憶版)

2017年同濟大學人文學院西方現(xiàn)代哲學考研真題(回憶版)

2017年同濟大學人文學院西方現(xiàn)代哲學考研真題(回憶版)及詳解

2012年同濟大學人文學院現(xiàn)代西

方哲學考研真題(回憶版)

一、名詞解釋(6題*5分)

1“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2智者

3《蒂邁歐》

4“惟其荒謬我才信仰”

5“存在即是被感知”

6先天直觀形式

二、簡答題(4題*15分)

1簡述柏拉圖的“線喻”學說。

2簡述哲學史上關于上帝存在的證明。

3簡述康德的范疇理論。

4簡述費希特關于“自我”的理論。

三、論述題(三選二)(2題*30分)

1論述柏拉圖的政治哲學理論。

2論述近代哲學中的實體學說。

3談談基督教在哲學史中的影響和作用。

2014年同濟大學人文學院西方現(xiàn)

代哲學考研真題(回憶版)

一、名詞解釋(6題*5分)

1《游敘弗倫篇》

2人是萬物的尺度

3四因說

4《論上帝之城》

5人文主義

6《思想錄》

二、簡答題(4題*15分)

1簡述古希臘的原子論思想。

2什么是芝諾悖論?

3簡述笛卡爾的方法論。

4如何理解康德的范疇。

三、論述題(三選二)(2題*30分)

1歷史上基督教對古代哲學的態(tài)度。

2英國經(jīng)驗論的演變。

3費爾巴哈的宗教思想。

2017年同濟大學人文學院西方現(xiàn)

代哲學考研真題(回憶版)

一、簡答題(8選6,每題10分)

1尼采為什么要對基督教道德進行批判?

2簡述柏格森的封閉社會和開放社會。

3“世界是事實的總和,而不是事物的總和”,談談你對這句話的

理解。

4簡述海德格爾的“在世存在”。

5簡述拉康的鏡象理論。

6簡述??碌臋嗔ο底V學。

7簡述伽達默爾的效果歷史。

8簡述羅蒂后現(xiàn)代哲學。

二、論述題(3選2,每題30分)

1龐蒂說:“現(xiàn)象學最大的貢獻,就是把極端主觀主義和極端客觀

主義在關于世界和合理性的概念中結合起來”,從現(xiàn)象學說說對這句話

的理解。

2自黑格爾之后,就一直有“哲學終結”的論調,談談你對這個的

看法,并結合具體的理論說說在“哲學終結”的背景下進行哲學研究的意

義。

3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是什么?試與現(xiàn)代主義哲學加以比較。

2017年同濟大學人文學院西方現(xiàn)

代哲學考研真題(回憶版)及詳

一、簡答題(8選6,每題10分)

1尼采為什么要對基督教道德進行批判?

答:弗里德里?!ねつ岵?,德國人,著名哲學家、詩人,被認為

是西方現(xiàn)代哲學的開創(chuàng)者。尼采對于后代哲學的發(fā)展影響極大,尤其是

對存在主義與后現(xiàn)代主義。由于尼采思想存在很大的爭議性,他被人們

稱為反道德主義者和虛無主義者。他是站在生命的立場上否定舊的道德

價值。他憎惡基督教道德的頹廢性,反生命性,向整個道德提出質疑,

他的出發(fā)點都是對基督教道德的批判和對超人道德的頌揚。尼采反對基

督教道德的原因有以下方面:

(1)基督教道德的禁欲主義有危害

基督教認為人的本性是神賦予的,不是來自于人的身體和意志。尼

采認為基督教讓人拋棄一切和現(xiàn)實有關的物質利益,它的禁欲主義產(chǎn)生

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浇虃惱砑s束人的心靈,使人的本能受到壓抑,

要使人獲得自由,必須殺死上帝。尼采認為,在基督教階段,超驗的上

帝及其道德命令作為信仰已經(jīng)成為人們生存的真實部分,彼岸的超驗道

德理想在人的生命世界中已經(jīng)凌駕在此岸的感性生活之上并指導和規(guī)制

人的感性生活,從而使人的生命陷于一種殘酷地敵視自己的虛無主義的

狀態(tài)中。

(2)基督教道德是奴隸道德

尼采把道德分為主人道德和奴隸道德,后者是弱者的道德、使人退

化的道德,謙讓、博愛、憐憫、自我犧牲、和平、悲哀等都屬于奴隸道

德?;浇痰赖戮褪桥`道德,對于奴隸道德,尼采認為它把行為放

進“善”與“邪惡”標準中,認為奴隸道德的特征是自我否定、謙卑、反

動、憐憫。奴隸道德會對社會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奴隸道德與主人道德對

善惡的評判標準極端對立,如果用奴隸道德的標準來衡量,主人道德中

的善就是惡,它與主人道德所提倡的強力意志格格不入。奴隸道德反自

然,就是壓抑人的生命本能,造就內心的罪惡感,從而在根本上摧殘人

的生命。

(3)基督教道德否定了差序分層

在尼采看來,導致現(xiàn)代人平庸的“均質化平等主義”源自基督教

的“靈魂平等說”?;浇痰摹办`魂平等說”指的是“作為‘不朽的靈魂’的每

個人與別的每個人都具有同等的社會價值與地位”。尼采認為“靈魂平等

說”否定了人類的發(fā)展所必需的等級制。尼采終其一生都堅持認為,人

類的發(fā)展需要偉大個體的不斷誕生并居于主導或統(tǒng)治地位,它必定是在

差序分層的等級制中實現(xiàn),而不可能通過毎個人均質化一、步調一致的

方式來完成。也因此,他竭力批判基督教的靈魂平等說以及由它所開啟

的后世各種均質平等主義學說:“在上帝面前,一切‘魂靈’都是平等的。

但在一切可能的估價中這是最最危險的估價!假如人們個體都是平等,

那么類就成了問題?!?/p>

2簡述柏格森的封閉社會和開放社會。

答:亨利·柏格森,法國哲學家。柏格森在他的社會哲學中把道

德、宗教和社會分為兩種類型。他認為,封閉的社會受靜態(tài)的道德和宗

教支配,只會遵守道德規(guī)范和信奉教條;開放的社會受動態(tài)的道德和宗

教支配,向往英雄的崇高行為,重視圣者的神秘經(jīng)驗。這兩種道德、宗

教和社會的對立反映出決定論與自由、理智與直覺之間的斗爭。

(1)提出

亨利·柏格森在《道德與宗教的兩個來源》中最早使用了“開放社

會”和“封閉社會”這兩個詞。在此書中,柏格森對道德與宗教進行了解

析,區(qū)分出了“封閉社會”和“開放社會”兩種人類生存的社會狀態(tài)。

(2)內涵

①“封閉社會”是人類社會剛剛出現(xiàn)于自然界時,由人類生物上的共

同性而結合的低級社會,它把一大堆人群封閉在部落、城市和國家之

內,“只有大致的輪廓、少許的提示、有限的自然原型為個體提供恰當

的群體環(huán)境?!边@種社會不但具有封閉性、保守性和專制性,而且其內

部的道德和宗教是封閉和靜態(tài)的。這種封閉道德和靜態(tài)宗教的共同目的

就是要個人服從社會,從而使社會團結得更緊,更好的生存下去。而外

部社會生活則表現(xiàn)為人們忙著警惕和抵卸外敵,通過自我保衛(wèi)來保存團

體的存在。因為“封閉社會”雖是由家庭向國家擴展,但它并未擴大到整

個人類,所以無論國家多么遼闊,它都是以設想外部有潛藏的敵人為前

提而存在的?!胺忾]社會”是以社會的整體利益為目標,不惜犧牲個體的

人性或價值的社會。

②“開放社會”是高級的社會,是封閉社會的對立物,它由直接體驗

到生命之流并直接和上帝接觸的個人組合成的社會,在本質上是向所有

的人敞開的。在這種社會里,道德與宗教不是“封閉”和“靜態(tài)”而是“開

放”意義上的,它是一種明顯高于“封閉社會”的理想社會形態(tài)。

(3)“開放社會”實現(xiàn)方法

柏格森斷言,人類的發(fā)展是不斷地從封閉走向開放,但這種通

向“開放社會”的路徑與中國儒家所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最后達

至“平天下”的“感情累進性膨脹”不同。他認為,由個人、國家及民族向

人類的“對象順次性擴大”而達到“開放社會”的過程中,如果只是發(fā)生量

的擴張,而不發(fā)生質變,是永遠不可能從封閉過渡到開放,從擁擠的城

邦走出來到人類的廣闊天地之中的。在柏格森看來,通向“開放社會”之

路最重要的是,要使人類從“封閉的靈魂”向“開放的靈魂”進行質上的轉

換。在這其中,動態(tài)宗教和道德是不可缺少的要素,伯格森把它稱

為“上帝之愛”。憑著上帝之愛,人類可以走向不會有戰(zhàn)爭和痛苦的“開

放社會”。當本屬于少數(shù)偉人的博愛成為人人都擁有的普世之愛時,那

么世界將會成為一種開放性的社會。

3“世界是事實的總和,而不是事物的總和”,談談你對這句話的

理解。

答:“世界是一切事實的總和,而非事物的總和”是奧地利哲學家維

特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中提出的關于世界構成的觀點。本命題一反

以往哲學的觀點,即認為世界是由存在著的萬物組成的,而認為是發(fā)生

著的事實是構成世界的基本要素。這是《邏輯哲學論》中的基本出發(fā)

點。

(1)提出原因

維特根斯坦提出這一命題的原因有兩個方面。首先,來自知覺心理

學的研究表明對復雜對象的知覺并非像原子論心理學認為的那樣,是由

綜合最初感知的個別部分發(fā)生的,而是通過對原來未曾區(qū)別的知覺領域

進行區(qū)分而發(fā)生的,也就是說,先知覺某種結構,再將其分解為個別部

分。這對維特根斯坦的想法是個很好的類比,雖然他的更深層和更直接

的原因是他的整個哲學觀點的需要。其次,要對世界和命題作出邏輯分

析,重要的就不是對象,而是對象之間的關系,對象所處的情勢,這正

是維特根斯坦認為事實是比對象更基本的東西的深層動機。從事實中分

析抽取出對象的概念,實際上,對象必須在而且只在事實中存在,離開

了事實就無從談論對象。

(2)內涵

維特根斯坦關于他的哲學本體論基礎的討論,其中最根本的區(qū)分

是“事物”與“事實”?!笆挛锏氖澜纭迸c“事實的世界”,概括地說是“事

實”與“非事實”兩個范疇的區(qū)分。他認為所謂的“客體”“事物”都是“事

實”的組成部分,而非“事實”本身。在此基礎上,維特根斯坦認為“事

實”范疇與非事實范疇比較,“事實”范疇是更為根本的范疇。因為,個

別事物或客體雖然是事實的構成部分,但在事實之外將是不可認識的。

這是因為,如果將事物、客體從事實中“相互連結”和“某種方式的結

合”中割裂,事物、客體就會無法被認識。所以,維特根斯坦斷定“正如

我們不能在時間之外思考時間客體或在時間之內思考時間客體一樣,我

們也不能在與其他客體聯(lián)系的可能性之外來思考任何客體?!比藗儗κ?/p>

物(客體)及其關系的理解是以對事物的理解為前提和基礎的。只有理

解了事實的世界才能理解事物(客體)的世界。所以,維特根斯坦強

調“世界是一切事實的總和,而非事物的總和”。

4簡述海德格爾的“在世存在”。

答:馬丁·海德格爾,德國哲學家。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

和主要代表之一。海德格爾認為,整個西方哲學史把“在”的問題作

為“在者”的問題而導致“在的遺忘”,迄今為止的本體論都是“無根的本

體論”。因此,要求重新把“在”從“存在”中突現(xiàn)出來,對人的“此在”進

行“存在狀態(tài)”的分析。

(1)“在”的意義

海德格爾闡述“在”的意義如下:已經(jīng)具有的性質。也就是說,首先

必須“在”,才有“在者”;絕不可能根本不“在”,就有了“在者”。要解

決“在”的問題,必須追溯到一種“在者”,這種“在者”在究竟成什么樣子

還不明確時它的“在”已經(jīng)明確了。海德格爾認為只有“我”是這種“在

者”,只有“我”是在成什么樣都還不清楚的時候它的“在”已經(jīng)恬然澄明

了。因此,他認為“我”就是“在者”,“在者”就是“我”。往下,海德格爾

就談論“我”的“在”就是世界。

(2)“在世存在”內涵

海德格爾用Dasein去指人的存在。人作為一個存在者,總是一個在

此之在。此在本質上就是“去在”,“去在”總是我的在。此在生存著就是

人生在世,此在在世指明此在和世界融為一體:一方面,此在是世界的

此在,“此在存在著就是他的世界”;另一方面,世界是此在的世

界,“若無此在生存亦無世界在此”。海德格爾將這種關于此在存在的本

體論分析稱為基本本體論。

“在”的意義在于人的“此在”的在“此”,即“在世”?!霸谑馈碑斚伦罱?jīng)常

的方式不是那種靜觀認識,而是那忙碌著、使用著器具的“煩忙”。這種

操持在世的世界是“周圍世界”,這種操持著的使用上手狀態(tài)是原始地在

世存在。此在在世不僅與器具打交道,而且要與他人打交道,因此,此

在在世首先是共同在世。這樣,此在世界就不僅是周圍世界,而且

是“共同世界”。這種與他人照面的存在方式稱之為“煩神”。煩總是煩忙

與煩神,這種煩展示著此在在世生存的全部本質。在這種煩忙、煩神即

煩的過程中,此在不斷籌劃著領會自身,不斷超出自身去存在。這種為

領會自身的籌劃同時又是一種在情緒中的處身狀態(tài),只要此在在世,就

已經(jīng)被“拋入”這種狀態(tài)之中。正是在為此在本身的煩中,此在才得以展

開自己本身,并揭示出世內存在者的存在方式。

此在的生存是一個由非本真生存走向本真生存的過程。此在的在世

生存過程就是不斷從非本真的沉淪在世狀態(tài)中醒悟,直面虛無,走向本

真在世,然后又再度陷入沉論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處于遮蔽之中;又不

斷走向澄明之境的進程。

5簡述拉康的鏡象理論。

答:拉康·雅克,法國學者、精神分析學家,被認為是結構主義

者。拉康從語言學出發(fā)來重新解釋弗洛依德的學說,他提出的諸如鏡像

階段論等學說對當代理論有重大影響。關于主體形成的“鏡像階段”理論

是拉康理論的起點。鏡像理論是指將一切混淆了現(xiàn)實與想象的情景意識

稱為鏡像體驗的理論。

(1)對“自我”的認識

拉康用“意象”這個詞來揭示鏡像階段自我認證的特點。弗洛伊德在

《論那客索斯主義》中談到河神的兒子的自戀,通過映射在水中的自己

的映像來認識自己。弗洛伊德進而認為自我認證從根本上而言都是一種

自戀儀式的重復。在拉康的鏡像階段中主體也是通過鏡中形象來認識自

己。人不能從外在于自身的地位來看待自己,只能借助于以自身為媒介

而產(chǎn)生的“意象”來認識自己。但是這種“意象”卻是虛幻的事物,是主體

的映像,它缺乏主體本身在世界上存在的那個特定的空間部分。“意

象”的功用就在于折射出來關于“我”的想象性的整體性,給我們穩(wěn)定和

整和的感覺。

(2)對“鏡子”的詮釋

“鏡子”是一種隱喻和象征,還可以指水、母親或他人的目光等?!扮R

子”是先于“我”的一套機制,與世界本體論結構密切相關。可以理解為

一種中介,通過這個中介我們得到關于認知自身的映像。一旦嬰兒

與“鏡像”發(fā)生認同,主體就產(chǎn)生了兩個變化:其一是象征了“我”在思想

上的永恒性;其二也預示了“我”異化的結局。

鏡子階段是場悲劇,它的內在線索從不足匱乏奔向預見先定——對

于受空間確認誘惑的主體來說,它策動了從身體的殘缺形象到我們稱之

為整體矯形的種種狂想——直到建立起異化著的個體的強固框架,這個

框架以其僵硬的結構將影響整個精神發(fā)展。

(3)“自我”和“主體”

“自我”和“主體”這兩個詞語在拉康的理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

兩者的概念是截然不同的。

“自我”是一種“物”,是為滿足主體統(tǒng)一性要求而被不斷創(chuàng)造出來的

虛擬之物,是為化解人類生存中某些無法逃脫的匱乏、缺席和不完整性

所作出的努力而已。“自我”被作為個人身份固定,并由此受到珍視。盡

管“自我”代表了“主體”,但它給予主體的只是一個所謂自律性和整體性

的想象的外觀,從中并不能發(fā)現(xiàn)主體的真正本質?!爸黧w”則不是“物”而

是一種“空無”,是最難捕捉和最難貼近的??梢园阉闯赡硞€以未來為

取向的持續(xù)意象過程中的一系列張力、轉移或充滿對立的激情來把握。

無論是“自我”還是“主體”,拉康所持的都是一種分裂而非穩(wěn)定化的

觀點。鏡子前或許從未有過“自我”或“主體”,映象所顯示的只是一個主

體性結構,表面的合一之下是永遠無法統(tǒng)一的分裂。

6簡述??碌臋嗔ο底V學。

答:米歇爾·福柯,法國哲學家,他對文學評論及其理論、哲學、

歷史學和知識社會學等有很大的影響。系譜學源于希臘語,意為“研究

家史的科學”。家譜則是書寫形式的系譜。系譜學盡管繁簡不同,卻是

所有民族和各個時代均有的事物。系譜學在??履抢?,既是他的重要哲

學方法,也是其哲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1)系譜學方法

??碌南底V學方法包括以下兩大步驟或任務:其一是追溯對象的出

身(出處),其二是標出對象的發(fā)生。

要實現(xiàn)第一個任務(即追溯對象的出身),首先要破除人們千百年

來形成的關于“本質”“本源”“同一”的幻想。??略鞔_談到,系譜學家

的任務就是要摧毀本源及永恒真理的優(yōu)越地位。??碌南底V學將探索的

目光轉向表層,它尋找事件的細節(jié)、微小轉換以及細微輪廓的外現(xiàn)。由

于不存在什么深層的本質、深刻的意義需要解釋,因而每個事物(哪怕

最表層、微小的事物)都是可以解釋的,而且對每一事物都可以有多種

解釋。

“標出對象的發(fā)生”是??孪底V學的第二大步驟或任務。所謂考察對

象的“發(fā)生”就是要追溯新元素的出身,考察已結合為新元素的各個組成

部分,也就是要“發(fā)現(xiàn)所有纏結在對象內的子個體”。按照??碌恼f法,

要確定一個對象的出處,就是要追溯那些已被結合而構成對象的外來形

式(元素),在他看來,真正的系譜學家的任務在于敘述某些元素的成

分是如何分裂并重新結合起來形成某一新的元素的。

(2)歷史觀

與傳統(tǒng)歷史學家寫“超驗的歷史”不同,系譜學家寫實際的歷史。福

柯認為“實際的歷史”與“傳統(tǒng)的歷史”的最根本的不同之處在于:“實際

的歷史”反對在時間之外作超歷史的觀察,反對總括歷史,反對追溯歷

史的內在發(fā)展。它試圖將一切置于歷史運動之中。??赂嬖V我們,人并

不是歷史的主體,歷史并沒有主體,既沒有個體的主體也沒有集體的主

體來推動歷史的進程。人只是歷史的產(chǎn)物,其本身是由話語實踐決定

的。

福柯的系譜學試圖努力向人們顯示:過去是如何與現(xiàn)在不同,他努

力拉開過去與現(xiàn)在之間的距離,打破歷史學家在過去與現(xiàn)在關系之間所

確立的親密關系。他通過證明過去的異在性,通過揭示權力意志是如何

為保證同質因素而排斥異質因素,而將現(xiàn)在的絕對合法性相對化或暗中

破壞掉。

(3)評價

福柯的系譜學是一種把握“異”的方法,它對于增強人們對差異的敏

感性,具有積極的意義。??碌南底V學是提出了一種新的書寫歷史的方

式。福柯對現(xiàn)在的批判并不是以肯定過去或肯定未來為前提的,他忠告

知識分子們放棄萬能的預言腔調,他力勸知識分子既要舍棄他們能預言

未來的自負,還要舍棄他們自我宣布的立法作用。

??碌南底V學所做的,是揭示知識或真理標準的歷史性和知識或真

理與權力的關聯(lián)。給??碌南底V學貼上一副“相對主義”標簽,固然來得

簡便,但這樣一來也極易使人們漠視??孪底V學中所蘊涵的可貴的解放

意義。

7簡述伽達默爾的效果歷史。

答:“效果歷史”亦譯“有效史”,德國伽達默爾用語,是指歷史對象

與理解者統(tǒng)一的歷史。在《真理與方法》一書中討論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本

質時提出。伽達默爾認為:“真正的歷史對象根本不是一個客體,而是

自身與他者的統(tǒng)一,是一種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同時存在著歷史的真實

和歷史理解的真實。一種正當?shù)慕忉寣W必須在理解本身中顯示歷史的真

實,因此我就把所需要的這樣一種歷史叫做‘效果歷史’。理解本質上是

一種效果歷史的關系。”

(1)效果歷史是理解活動的要素

“當我們力圖理解一個與我們有歷史距離(這種歷史距離具有我們的

解釋學境遇之典型特性)的歷史現(xiàn)象時,我們總是服從于效果歷史的某

種效應。它預先規(guī)定了對我們說來似乎值得探究的東西,以及將會成為

一個研究對象的東西?!边@說明,一切理解活動都不可能超越歷史,都

必然受歷史的制約。

(2)效果歷史就是對解釋學境遇的意識

理解的歷史性規(guī)定理解者總是在一定的境遇中進行理解活動,因

此,為要達到正確的理解,就必須充分意識到自己所處的解釋學境遇。

正因為我們總是處身在這種境遇之中,因而要想澄明這種境遇也就是一

個絕不可能徹底完成的任務。我們只能不斷地自我反思,以便不斷擴展

我們的視界,達到正確的理解。

(3)效果歷史的任務就是籌劃出歷史的視界,并使歷史視界與我們

自己的視界相融合

伽達默爾認為,歷史先于人們的反思,它在屬于“我”自己之

前“我”已先屬于歷史。理解不是個人主觀的意識活動,而是人們的存在

方式。存在總是歷史的存在,存在就是歷史。歷史是主客體的融合和統(tǒng)

一。它既不是主觀的,也不是客觀的,而是一種涵蓋一切的關系。每一

個人總是在這種關系中,也就是在他特定的歷史處境中參與傳統(tǒng)。

8簡述羅蒂后現(xiàn)代哲學。

答:羅蒂是當代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也是美國新實用主義哲

學的主要代表之一。后現(xiàn)代主義的哲學思潮是基于后現(xiàn)代主義思想發(fā)展

之下的哲學體系。通過批判、超越西方近現(xiàn)代主流文化的理論基礎、思

維方式、價值取向等手段,使人們更好的認識到諸如科學帶來的弊端等

一系列問題。是當代西方社會的經(jīng)濟、政治、科學技術狀況產(chǎn)生的哲學

思想。羅蒂哲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重塑一種新的哲學,用教化哲學取代

系統(tǒng)哲學,建構一種后現(xiàn)代哲學。

(1)源起

羅蒂后現(xiàn)代哲學源自對基礎主義哲學的反叛,從而反基礎主義或非

理性主義是其人文精神的否定性表達。所謂基礎主義哲學是指自笛卡

爾、洛克、康德以來西方近代或現(xiàn)代哲學。這種基礎主義哲學的主題,

一是關于心與身關系的問題;二是關于知識“基礎”的問題?;A主義哲

學正是試圖通過對知識和心靈的性質的特殊理解來為各種知識(諸如科

學、道德、藝術或宗教)主張進行辯護。19世紀,這種為知識主張“奠

定基礎”的哲學觀盡管偶爾遭到一些非議,但依然是大多數(shù)知識分子的

基本信念。但是,這種基礎主義哲學在20世紀初開始發(fā)生動搖。盡管像

羅素和胡塞爾等哲學家依然熱衷于追求哲學的“嚴格性”和“科學性”,但

繼續(xù)把哲學當作是對各種知識主張之基礎或合理性而進行邏輯辯護的觀

點已不合時宜了。

羅蒂指出,在這一背景下,20世紀出現(xiàn)了三位最重要的哲學家,即

維特根施坦,海德格爾和杜威。他們早先都曾試圖找到一條使哲學成

為“基本的”新路,一條擬定最終思想語境的新路;但在各自后期的研究

中都擺脫了那種把哲學看成是基本性的康德式觀點。這種哲學研究拋棄

了作為可能學科的認識論和形而上學本身,這種不是“揚棄”而是“放

棄”傳統(tǒng)性問題的態(tài)度對于羅蒂來說正是當今哲學研究所應效仿的唯一

可行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斷定一種后康德文化的可能性。

(2)主要內容

羅蒂建構的后現(xiàn)代哲學以反傳統(tǒng)為旗幟,以自然主義語言觀為基

礎,以語言的自由選擇為途徑,并將各種文學、分析哲學、解釋學和科

學哲學思想結合起來。

①后哲學文化

“后哲學文化”中的“哲學”一詞指的是西方基礎主義的哲學傳統(tǒng)。羅

蒂關于后哲學文化的理論基礎,不同程度地涉及了一些方面,包括;以

解釋學取代認識論,以協(xié)同性詮釋客觀性等等。羅蒂認為后哲學文化是

一個自由“談話”的文化。所謂“談話”,實質即指各學科、各理論、各種

思想觀點之間的互相批評、滲透、吸收、融合等活動。這種“談話”基于

一個前提條件:各個學科、理論或思想觀點僅代表“談話”中的一種“聲

音”,當然哲學也是其中的一種“聲音”。各“談話”成員即各個學科、理

論或思想觀點是平等的。

②真理觀

羅蒂的真理觀是在批判傳統(tǒng)哲學的真理觀和闡述古典實用主義的真

理觀中闡發(fā)的,他對真理屢有論述,但其根本觀點與古典實用主義者完

全一致:“真”是我們最好加以相信的東西。真理只不過是一種意見、信

念,它是一種有用的工具,我們相信它不是因為它與實在相符合,而是

因為相信它對我們有用,能夠使我們更自由、更幸福。

羅蒂認為,傳統(tǒng)哲學的“真理理論”實際上只是一個虛假的問題,因

此,他斷定不存在一般所謂關于真理的理論。從實用主義觀點看,知識

只是解決了實際提出的問題,滿足了人們精神和物質的需要。“知識的

效用”,即知識在應付環(huán)境過程中的可能狀況是對其正確性的最佳明

證。正是在這種意義上,討論羅蒂關于信念與真理的關系問題,用他自

己的話說,應該是關于信念為真意味著什么的問題。

③種族中心主義

“種族中心主義”又譯成“人類中心主義”,是羅蒂反駁實在論者的指

責時提出的一種辯護理論。羅蒂認為這是作為團體而生存的人類無法逃

避的一種處境。不過,他主張人類能通過對話、協(xié)商等較開明的方式達

成多種不同團體之間、文化之間的和睦相處。開明性、開放性、協(xié)同性

是羅蒂處理各種團體及文化之間關系的基本原則。“種族”只是整個社會

中的一種團體,這種團體不是根據(jù)經(jīng)濟地位和政治地位來劃分的,而是

根據(jù)其所持信念、目的、愿望、興趣等是否一致來劃分的。

二、論述題(3選2,每題30分)

1龐蒂說:“現(xiàn)象學最大的貢獻,就是把極端主觀主義和極端客觀

主義在關于世界和合理性的概念中結合起來”,從現(xiàn)象學說說對這句話

的理解。

答:現(xiàn)象學是20世紀產(chǎn)生于德國的一種現(xiàn)代哲學思潮,創(chuàng)始人是胡

塞爾?,F(xiàn)象學是關于現(xiàn)象的理論。作為哲學術語最早由德國哲學家、科

學家蘭伯特提出,用來指稱可使真理與現(xiàn)象之區(qū)分成為可能,進而為經(jīng)

驗科學奠定基礎的理論。1900年胡塞爾寫了《邏輯研究》一書,提出了

現(xiàn)象學方法,標志著現(xiàn)代意義的現(xiàn)象學運動的開始。

(1)現(xiàn)象學

①定義

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指的是一種通過直觀思維直接描述意識現(xiàn)象的研究

方法。這種方法可以把人引入純粹意識領域,對抽去了客觀對象和主觀

經(jīng)驗之后的純粹意識本身進行思維。

②方法

胡塞爾現(xiàn)象學研究的具體方法是本質還原法與先驗還原法,通過本

質還原在意識的不斷流變中抓住其不變的本質因素和本質聯(lián)系;通過先

驗還原排除一切非意識因素,使思維能夠反觀自身。通過這種研究,胡

塞爾對不同層次的自我、先驗自我的構成作用、諸主體間的關系以及自

我的“生活世界”做了他的分析。

③研究性質

胡塞爾認為,現(xiàn)象學是獨立于經(jīng)驗科學的精密的基礎科學?,F(xiàn)象學

的唯一基礎就是現(xiàn)象本身。它的任務不是去構造什么理論,而是回到現(xiàn)

象本身,對其進行描述。所以現(xiàn)象學是一種特殊的描述活動?,F(xiàn)象學的

建立不是靠定義和論證,而是靠行動,非教條性是現(xiàn)象學的重要特征。

現(xiàn)象學家們在各自的研究中所理解的現(xiàn)象學方法、現(xiàn)象學對象和得出的

結論各不相同,這就決定了它不是一個學派,而是一個運動。

(2)理解

“現(xiàn)象”的本意是顯現(xiàn)出來的東西,現(xiàn)象學家理解的現(xiàn)象就是事物本

身,因此,現(xiàn)象即本質,而且它是被直觀到的。

在現(xiàn)象學那里,意識的活動與事物的顯現(xiàn)不再處于主客觀兩極。顯

現(xiàn)總是向意識的顯現(xiàn),是通過意識活動在意識之中的顯現(xiàn),因此是意識

的自我顯現(xiàn),現(xiàn)象學所說的現(xiàn)象既是顯現(xiàn)場所,又是顯現(xiàn)過程,還是顯

現(xiàn)對象,它們都是在意識中發(fā)生的,是一種意向性結構中的意象活

動。“事物本身”不是不依賴意識而存在的物質實體,而是在意識活動或

人的存在過程中顯現(xiàn)出來的內容。但是現(xiàn)象學不只是對意識的研究,而

是通過意識的自我顯現(xiàn)揭示事情本身。因此現(xiàn)象學家認為,“意識”不是

精神實體或純粹主觀的活動,而是一個揭示真理的過程。

這種關于現(xiàn)象的概念,企圖消除傳統(tǒng)哲學中內在與外在、本質與表

象、主觀與客觀、精神與物質、心靈與身體、人與物的對立,強調顯現(xiàn)

于我之物即事物本身,頗有“萬物皆備于我”的精神。但另一方面,也承

認沒有事物的顯現(xiàn),也就沒有自我意識或人的存在,“無物”即“無我”。

現(xiàn)象既可以從意識的方面來看,又可以從顯現(xiàn)的事物方面來看。

龐蒂打比方:我身體的兩部分互為對方的主體,也互為對方的客

體,我的身體向自己顯示自身,達到內在與外在彼此交融的狀態(tài)。龐蒂

用“身體-主體”的概念,告訴我們身體和主體其實是同一個實在,身體

既是存在著,被經(jīng)驗著的客體現(xiàn)象,又是經(jīng)驗著,意識著的主體。身體

各部分主客關系的交替、可逆顯示,便證明著我就是我的身體,我的身

體就是我。物質和精神其實在我這里是同一的,并不是像笛卡爾等二元

論者所宣稱的那樣,精神和肉體是平行關系或主宰關系。

龐蒂把胡塞爾“生活世界”的概念改造成為“知覺世界”。人的身體深

深根植于世界之中,與外物“遭遇”、對話——這就是人的生活。由于身

體就是主體,生活同時就被人所知覺。所有這些知覺圓融為一個大的環(huán)

境,大的背景,即“知覺世界”。知覺世界是一種先驗的人的結構性生

活,而不是一個純粹實體。

知覺世界不是純粹的外界環(huán)境,而是人的因素(包括生理的和文化

的)和外物的因素相互能動作用的結果。故知覺世界不是被人純粹創(chuàng)

造,也不是被外界純粹給予,而是一種人與外物的對話。在知覺世界

里,主體與客體的對立是不存在的。人與世界的關系不是封閉對立,而

是開放交流,人與人的關系也是如此。龐蒂實際上就是以“知覺第一”的

原則,透過知覺世界找到了一種關于存在的“一元論”。

2自黑格爾之后,就一直有“哲學終結”的論調,談談你對這個的

看法,并結合具體的理論說說在“哲學終結”的背景下進行哲學研究的意

義。

答:(1)哲學的終結

在后現(xiàn)代的話語中,“哲學的終結”是一個熱門的話題。后現(xiàn)代主義

否認本質、消解結構,得出了一系列的斷語:“上帝死了”“人死了”“作

者死了”“讀者也死了”;這個被消解了的對象系列的終結點是:哲學終

結。事實就是這樣無情地擺在哲學家的面前:如果這個世界失去了原則

和價值(上帝和人),沒有了意義和真理(作者和讀者),那么,哲學

將何為?哲學將何用?

“哲學終結”論并非后現(xiàn)代主義的專利。自黑格爾哲學體系于19世紀

中葉解體之后,西方哲學家們便有了危機感。時至今日,危機非但沒有

消失,反而越演越烈。在20世紀后期,“哲學的危機”“哲學的終結”成了

西方哲學界的熱門話題。

①維特根斯坦與海德格爾的“哲學終結”論

“哲學終結”話題的出現(xiàn),與維特根斯坦和海德格爾的思想有直接的

關聯(lián)。他倆不約而同地得出了“哲學終結”的結論,對當代哲學的趨向發(fā)

生很大影響。

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觀反映了人們對幾千年來的西方哲學圍繞著同樣

的問題爭論不休而未能解決任何實質性問題的思辨和論辯傳統(tǒng)的失望態(tài)

度。他在《邏輯哲學論》中,認為哲學不應有自己的問題和命題,它只

是揭示科學命題的意義以及形而上學命題的無意義的分析活動。哲學問

題被消解之后,哲學將不復存在;“哲學病”被治愈后不再有職業(yè)哲學

家。

在1966年發(fā)表的“哲學的終結和思維的任務”一文中,海德格爾提

出,哲學已經(jīng)窮盡了發(fā)展的最后可能性。按他的分析,哲學的終結與技

術的勝利是同一進程的兩個方面:“哲學的終結證實了科學技術控制和

安排世界的勝利,以及適合于這個世界的社會秩序的勝利?!?/p>

②個人理解

西方哲學已經(jīng)發(fā)展到這樣一個階段,在這里,關鍵問題已不是哲學

是否會終結,而是:融合在文化研究之中的哲學是否成為一門獨立學

科,還是成為跨學科的綜合學科,或是被分化為各種新興學科和邊緣學

科?現(xiàn)在對這些問題作出結論尚為時過早。但是,西方哲學將沿著跨學

科、跨文化的大哲學的方向,最終將擺脫純哲學帶來的危機,這大概是

沒有什么問題的;它在一百年間所遺留的各種問題、理論和觀點、方

法,對未來的人類具有啟迪和教益作用,這也是沒有什么疑問的。有選

擇地借鑒現(xiàn)代西方哲學的成果,沿著大哲學的方向,開拓哲學新對象和

新領域,在哲學與科學技術,與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的結合部和生長

點,開辟出新的跨學科、跨文化的新領域,這些就是從根本上擺脫現(xiàn)代

哲學危機的出路所在。

(2)意義

羅素說,我們學習哲學不在于它能對人生或宇宙所提出的問題提供

確定的答案,而在于這些問題本身。因為這些哲學問題可以豐富我們心

靈的想象力,并且減輕那種教條式的自信和自負。

哲學還可以糾正我們對世界的錯誤看法,使我們的行為可以做到盡

可能的正確?,F(xiàn)在,物理科學的發(fā)明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使得無數(shù)以前不認識這門

學問的人感受到了哲學的偉大和用處,它對整個人類將會繼續(xù)產(chǎn)生影

響。

對于哲學發(fā)展中提出的問題,不論答案正確與否,哲學所提出來的

答案并不能用實驗來證明其真確性。然而,不論找出一個答案的希望是

如何地微乎其微,哲學的一部分責任就是要繼續(xù)不遺余力地研究這類問

題,使我們覺察到它們的重要性,研究解決它們的方法,并保持對于宇

宙的思考興趣和好奇之心,使之蓬勃不衰,而如果我們局限于可明確地

肯定的知識范圍之內,這種興趣是很容易被扼殺的。人類一旦喪失了這

種興趣,那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3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是什么?試與現(xiàn)代主義哲學加以比較。

答:(1)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

后現(xiàn)代主義的哲學思潮是基于后現(xiàn)代主義思想發(fā)展之下的哲學體

系。通過批判、超越西方近現(xiàn)代主流文化的理論基礎、思維方式、價值

取向等手段,使人們更好的認識到諸如科學帶來的弊端等一系列問題。

是當代西方社會的經(jīng)濟、政治、科學技術狀況產(chǎn)生的哲學思想。

①產(chǎn)生根源

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作為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經(jīng)濟政治的反

映。它的產(chǎn)生發(fā)展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

首先,從經(jīng)濟政治上看,20世紀以來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徹底戳穿了資

本主義“理性的王國”“人類的天堂”的神話,這就在邏輯上必然地積蓄著

人們對資本主義的否定情緒。作為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理論源頭的后結構主

義,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在法國產(chǎn)生的。同時,當代資本主義的發(fā)

展在階級關系上發(fā)生了新的變化,在原來的無產(chǎn)階級與資產(chǎn)階級之間出

現(xiàn)了新的社會階層,即中產(chǎn)階層。他們的社會地位介于資本家與勞工之

間。他們既對壟斷資產(chǎn)階級的政治統(tǒng)治、思想控制不滿,加之現(xiàn)實生活

競爭壓力大、生活節(jié)奏快,就使得他們在意識形態(tài)上傾向多元論、自由

主義。他們是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的重要社會基礎。

其次,從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來看,新科學技術革命的興起帶來了環(huán)境

污染、資源浪費、人口激增、生態(tài)平衡的破壞,以及軍備競爭加劇、人

文精神失落等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正是這些問題,對“人類中心主

義”“工具理性主義”提出了嚴重的挑戰(zhàn),助長著人們對現(xiàn)代社會、現(xiàn)代

觀念的厭倦和否定情緒??茖W技術的發(fā)展進入信息時代以后,出現(xiàn)了兩

個容易使人的認識產(chǎn)生偏差的新問題:一是利用高度發(fā)達的計算機技術

可以“虛擬實在”。由于虛擬技術的發(fā)展,客觀實在已經(jīng)不值得像以往那

樣認真對待了。人們與之打交道的似乎僅僅是一些信息或者符號。好像

虛擬實在與客觀實在之間沒有差別了,在這種陷入偏差的似是而非的認

識中,隱含著對真實世界的懷疑與否定。二是知識的性質發(fā)生了變化:

一方面,知識變得越來越僅僅是信息,它不再強調自身與實在的關系;

另一方面,知識的獲取、整理、支配和利用越來越脫離其傳統(tǒng)的定義,

而成為一種單純的商品交換過程。為此,知識就必須能夠轉化成可用的

信息,只有能夠進入網(wǎng)絡流通過程才能被稱作知識。網(wǎng)絡正在愈來愈廣

泛地支配著人們的生活、觀念甚至情感。這就很容易使人認為知識的發(fā)

現(xiàn)、傳播似乎與真假無關,科學也不再與某種高尚的目的相聯(lián)系,“真

理”具有了一種“語言游戲”的性質。在這種屈從于“信息霸權”而陷入偏

差的似是而非的認識中,也蘊含著對客觀性的懷疑與否定。

②主要流派

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起初是以徹底否定現(xiàn)代哲學的面貌出現(xiàn)的,人們稱

其為激進性的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以后在回應激進性的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過

程中,又逐漸產(chǎn)生了建設性的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

激進性的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的主要流派有:以法國哲學家德里達、福

柯為代表的后結構主義,以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為代表的哲學解釋學,

以美國哲學家蒯因、羅蒂為代表的新實用主義。它們的理論來源盡管有

所不同,但卻有著共同的理論前提、理論傾向、基本觀點、思想實質。

這就是它們從否定物質與精神、主體與客體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的前提出

發(fā),拒斥形而上學,反對基礎主義、理性主義,宣揚不可通約性、不確

定性、易逝性、碎片性、零散化,推崇主觀性和相對性。

以美國學者大衛(wèi)·雷·格里芬、小約翰·B·科布為代表的建設性后現(xiàn)代

主義哲學,是在回應激進的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中后起的一個重要流派。它

對現(xiàn)代哲學也是持基本否定態(tài)度的,但不主張激進性的徹底摧毀,而是

強調批判性的反思,實現(xiàn)對現(xiàn)代哲學的超越。這一流派的主要內容有:

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反對個人中心主義,認為每個人都不可能單獨存

在,自我不是自足的,永遠處在與他人的關系之中,是關系網(wǎng)中的一個

交匯點,自我是關系中的自我。因此,個人應養(yǎng)成“傾聽他人”“學習他

人”“寬容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德;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反對人類中

心主義,強調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世界萬物都有其價值和目

的,自然不是人們統(tǒng)治、占有、掠奪的對象,而是有待人去照料的花

園,從而超越了現(xiàn)代哲學在人與自然關系上的二元對立論。在不同社會

群體的相互關系中,關注處于社會邊緣的弱勢群體的價值與利益,反對

男性中心主義、父權制。

③評價

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在西方哲學發(fā)展的進程中,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

消極的一面,需要進行辯證的分析。

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是重視中心、維系結構、尊重歷史等等,而后

現(xiàn)代主義則反其道而行之,以逆向思維分析方法極力推崇邊緣、平俗、

解構、非理性、歷史斷裂等等,盡管它具有矯枉過正、走向極端的片面

性,卻也在提醒我們對于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中非主流一面的注意,提

示我們在分析社會生活、文化生活時要辯證地看待理性與非理性、中心

與邊緣、崇高與平俗、結構與解構、連續(xù)與斷裂等關系,這有利于我們

辯證地吸取西方傳統(tǒng)文化與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各自可取的一面。

另外,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作為一種社會批判理論,也從不同的角度對

當代西方社會的種種矛盾進行了揭露和批判。比如,德里達在《馬克思

的幽靈》中,為了用事實回擊福山的“歷史終結論”,一下子列舉當今資

本主義社會存在的十大弊端。諸如,越來越嚴重的失業(yè),對無家可歸的

公民參與國家民主生活的權利的大量剝奪,外債和其他相關機制的惡化

使人類大多數(shù)處于饑餓或絕望的境地,黑手黨和販毒集團日益蔓延,國

際機構受到種種限制,國際法的實施主要受特定的民族、國家操縱等

等。上述事實對于我們全面了解西方社會本質及其發(fā)展趨勢有一定的啟

示作用。

當然,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也有消極的一面,突出表現(xiàn)在其人文精神的

價值取向上。具體地說,就是其反基礎主義、反理性主義等傾向導致放

逐理想、躲避崇高、消解責任、游戲人生的態(tài)度,這是消極頹廢,極其

有害的。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特別是其中激進否定性的哲學流派,訴諸逆

向思維分析方法,以拒斥形而上學、反對基礎主義、理性主義的形式,

否定了近現(xiàn)代哲學中的唯物主義傳統(tǒng)。它消解了思維與存在對立統(tǒng)一的

原則,因而在世界觀上是以推崇主觀性、相對性為特征。

(2)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和現(xiàn)代主義哲學比較

①時代背景的比較

對于現(xiàn)代主義哲學的時代背景來說,19世紀中葉,歐洲資本主義制

度最后確立。19世紀末,資本主義已從自由競爭階段進入壟斷階段。20

世紀初,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標志著人類歷史進入社會主義革命的新

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西方社會出現(xiàn)了短暫的經(jīng)濟繁榮,繼之而來

的則是經(jīng)濟停滯和社會動蕩以及與之相應的各種社會矛盾和精神危機的

深化。一般說來,這個時期的各種矛盾和危機,都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在

現(xiàn)代西方各流派的哲學之中。

對于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來說,隨著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發(fā)展,西方各國相

繼進入了被丹尼爾·貝爾稱為“后工業(yè)社會”的階段,這種轉向給傳統(tǒng)從

事哲學與社會科學研究的知識分子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生產(chǎn)力的

迅速發(fā)展伴隨著物質的極大豐富,當物質生活得到保障,人們就開始轉

而注重精神生活的追求。在當今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現(xiàn)代人時常感到精神

的疲憊和生命力的流失,他們體驗到的不再是完整的世界和自我。于是

在資本主義文化內部也出現(xiàn)了反思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是后現(xiàn)代主義哲

學。他們開始反思現(xiàn)代性,揭露“唯資本是從”的統(tǒng)治邏輯,為批判資本

主義固有的內部矛盾打開了一個全新的思路。

②歷史發(fā)展的比較

對于現(xiàn)代哲學來說,在19世紀末,現(xiàn)代西方哲學中出現(xiàn)了許多流

派,如唯意志論、生命哲學、實證主義、馬赫主義、新康德主義、新黑

格爾主義等等。他們對20世紀西方哲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二戰(zhàn)期

間,西方流行的主要哲學流派有:新實在論、實用主義、人格主義、邏

輯原子論、邏輯實證主義、現(xiàn)象學和存在主義。二戰(zhàn)后,英美國家流行

的主要是分析哲學的各個支派,在歐洲大陸國家主要有:存在主義、新

托馬斯主義、結構主義、現(xiàn)象學和解釋學。

對于后現(xiàn)代哲學來說,其形成是同現(xiàn)代西方哲學中各個流派的升降

沉浮密切相關的?,F(xiàn)代西方哲學中存在著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兩大潮

流。科學主義思潮中的分析哲學,拘泥于認識論圈子之中,帶有從命題

到命題的邏輯演繹的局限性;人本主義思潮中的存在主義,有著過分注

重人的自由和非理性主義的弊端。這些局限與弊端,使得它們的發(fā)展由

勢盛走向勢衰。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就是伴隨著現(xiàn)象學、分析哲學的式微和

存在主義、結構主義的衰落,以后結構主義和哲學解釋學的興起為標志

而登上當代思想舞臺的。

③哲學特征的比較

a.對于現(xiàn)代主義哲學的特征來說,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

第一,在經(jīng)驗論方面。從20世紀初到50年代末期,在英美哲學界一

直占統(tǒng)治地位的,是由A.孔德開始,由B.A.W.羅素發(fā)展起來的分析經(jīng)

驗論。實用主義以及歐洲大陸的其他一些哲學流派也傾向于經(jīng)驗論。這

一時期,理性論僅僅在新經(jīng)院哲學(見新托馬斯主義)中還有點影響。

但后來,情況發(fā)生了變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