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6道選擇題命題點之六種群和群落_第1頁
高考6道選擇題命題點之六種群和群落_第2頁
高考6道選擇題命題點之六種群和群落_第3頁
高考6道選擇題命題點之六種群和群落_第4頁
高考6道選擇題命題點之六種群和群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2模塊四以種群為基礎的群體穩(wěn)態(tài)[考多少·考什么];本板塊在全國卷中一般考1個選擇題(分值為6分)和1個非選擇題(分值為10分左右)(一)選擇題主要從種群的特征和數量變化、群落的結構和演替兩方面命題。(二)非選擇題一般綜合種群、群落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知識,主要在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等方面命題[二輪復習怎么辦];本板塊內容主要從種群、群落和生態(tài)系統(tǒng)三個層次展開,在復習時把三個層次串連成線,從以下方面著手,就可實現尋門而入,破門而出。1.針對常命制選擇題的種群和群落內容,復習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結合實例理解種群、群落的概念,并且能利用其解決相應問題。(2)種群數量的變化及其影響因素是考查的重點,復習時可通過圖文轉換、列表比較、圖表分析、列舉實例等方法突破這一重點。(3)復習群落的結構特征和演替的相關內容時,要靈活掌握并運用該部分知識解釋生產、生活中的問題,如利用群落空間結構的知識解釋套種農作物為什么可以增加單位面積上產量等問題。2.對于常命制非選擇題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內容,應構建跨章節(jié)知識體系(1)遵循“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觀點挖掘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組成成分、營養(yǎng)結構)與功能(能量流動、物質循環(huán)和信息傳遞)的內在聯系,理解和利用生態(tài)系統(tǒng)三大功能的基本原理解釋或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進一步分析結構和功能與穩(wěn)定性(生態(tài)平衡)的關系,示例如下:(2)將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與細胞亞顯微結構、光合作用、細胞呼吸、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細胞代謝知識相聯系,建立宏觀和微觀的知識體系。高考6道選擇題命題點之(六)eq\a\vs4\al(種群和群落)考點一種群的特征和數量變化[選擇題—高考考點練明]1.有關種群的說法,錯誤的是()A.稻田中秧苗的均勻分布有利于產量提高B.通常自然界中的種群增長曲線呈“S”型,達到K值時種群數量往往表現出明顯上下波動,因此K值總是固定不變的C.池塘養(yǎng)魚過程中為保持鯽魚種群的增長需持續(xù)投放飼料等D.預測一個國家或地區(qū)人口數量未來動態(tài)的信息主要來自現有居住人口的年齡組成2.下列關于種群特征與數量變化的敘述,錯誤的是()A.樣方法、標志重捕法均是估算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B.與單子葉植物相比,樣方法更適用于調查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C.呈“S”型增長的種群在數量達到K值時,增長速率為0D.在理想條件下,種群數量呈“J”型增長,K值逐漸增大3.某棄耕大豆田地的主要食物鏈由“植物→田鼠→鼬組成”,某生態(tài)學家通過調查得知,田鼠種群密度為80只/hm2。調查時,他在1hm2范圍內,第一次捕獲標記40只田鼠,第二次捕獲30只。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該棄耕地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生產者主要為植物,次級消費者為鼬B.棄耕農田里發(fā)生初生演替,和棄耕前相比該棄耕地群落結構發(fā)生了改變C.該生態(tài)學家第二次捕獲的田鼠中,有標記的田鼠有20只D.若標記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則估算的種群密度大于80只/hm24.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一些池塘或湖泊水體發(fā)綠,為了改善水質,有人建議在池塘或湖泊的水體發(fā)綠時投放一定量的魚苗。常見魚類的食性如表。你認為最適宜投放的魚的種類,以及投放后該魚種的種群數量增長曲線為()類別青魚鰱魚鯽魚鯉魚食性螺螄浮游植物浮游植物雜食A.青魚,“S”型B.鰱魚,“S”型C.鯽魚,“J”型D.鯉魚,“J”型5.下列實踐活動,利用了“環(huán)境容納量”的相關原理的是()①建立自然保護區(qū)保護瀕臨滅絕的動植物②科學確定捕魚的時間和數量,保證捕魚可持續(xù)進行③向森林噴灑農藥來防治某一蟲害④禁止捕蛇來防治田間的鼠災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②④6.圖1和圖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凈補充量(為出生率與死亡率之差)和種群密度的關系,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圖1中曲線a代表死亡率,曲線b代表出生率B.海洋魚類捕撈后應使魚類的數量保持在圖1的E點C.圖2中在F點控制有害動物最有效D.圖2中G點代表種群的環(huán)境容納量7.科研人員用模型構建的方法研究某個種群數量的變化時,繪制出下圖,圖中的λ=eq\f(某一年的種群數量,上一年的種群數量)。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A.2008~2010年,λ保持不變,說明種群數量沒有發(fā)生變化B.2010~2015年,該種群數量先增大后減小C.根據圖中數據,不能確定相應環(huán)境對這個種群的環(huán)境容納量D.該圖直觀地反映出種群數量的增長趨勢,是一種概念模型考點二群落的結構和演替8.下列有關群落豐富度的敘述錯誤的是()A.豐富度是區(qū)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種群中個體數量增多是群落豐富度增大的重要原因C.生物多樣性遭受破壞可能會導致群落的豐富度下降D.森林群落區(qū)別于草原群落顯著的特征是森林群落的豐富度髙9.“生物與環(huán)境是一個統(tǒng)一整體”是生物學基本觀點之一。根據這一觀點和生態(tài)學知識判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喜光的桉樹下栽種半陰性植物菠蘿運用了群落的空間結構原理B.發(fā)生在裸巖上的初生演替一定是生物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果C.某有翅昆蟲種群中出現的無翅類型一定不利于其生存D.森林中狼和兔間的信息傳遞有利于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10.浮萍(一種被子植物)在環(huán)境污染治理和能源生產方面具有巨大潛力。研究發(fā)現,浮萍不但能凈化水質,還能分泌有關物質促進水中藻類葉綠素的分解,并覆蓋在水體表面,使藻類處于遮光狀態(tài),從而降低水華的發(fā)生。以下推論正確的是()A.浮萍能分解水中有機污染,屬于分解者B.浮萍通過影響葉綠體的生理功能抑制的藍藻生長C.浮萍與藻類是競爭關系D.浮萍可用于能源生產,體現了其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間接價值11.在圣露西亞島有兩種植物靠一種蜂鳥傳粉。一種植物的花蕊蜜管直而短,另一種則彎而深。雌鳥的長鳥喙適于在彎曲的長筒狀花蕊蜜管中采蜜,雄鳥短鳥喙適于在短小筆直的花蕊蜜管中采蜜。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雌雄蜂鳥在不同植物上采蜜緩解了雌雄蜂鳥間的種內斗爭B.花蕊蜜管形態(tài)與鳥喙長度相適應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C.兩種植物花蕊蜜管形態(tài)的差異是因蜂鳥采蜜導致的變異D.蜂鳥的性別比例和種群密度會影響兩種植物的種群密度12.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齡樹木死亡造成林冠層出現空隙,稱為林窗。研究者調查了某森林中林窗與林下的土壤動物群落,得到如圖所示的結果。據此不能推斷出()A.在各層次中林窗的土壤動物豐富度均高于林下B.光照明顯影響了土壤動物群落的垂直結構C.林窗和林下土壤動物種類隨深度的增加而減少D.林窗和林下不同層次的土壤動物種群密度相同13.研究者調查了大別山不同海拔高度的9個馬尾松林群落的物種豐富度,結果如圖(注:字母A~I代表不同群落類型,A為發(fā)育早期的群落,B、C、D、E為發(fā)育中期的群落,F、G、H、I為發(fā)育晚期的群落)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大別山的全部馬尾松可稱為一個種群B.調查馬尾松的年齡組成,可以預測種群數量的變化C.群落G的垂直結構中不同層的物種豐富度都是最低D.在群落發(fā)育晚期,物種豐富度減少的原因是種間競爭加劇14.科研人員以果蠅為材料研究進化時發(fā)現,野生種群中個體剛毛平均數為9.5根,科研人員從中選出剛毛最多的20%個體為起始種群,從起始種群開始進行多代選擇,在每一代中選出剛毛最多的20%個體來繁殖子代,反復進行86代后,種群中個體剛毛的平均數接近40根。對此現象描述正確的是()A.多剛毛果蠅與少剛毛果蠅存在競爭關系B.20%的小種群與原種群存在地理隔離C.實驗過程中,人工培養(yǎng)20%的小種群數量呈“J”型曲線增長D.最后的多剛毛種群和起始種群不存在生殖隔離,說明果蠅沒有進化15.生物群落演替過程中,P為生產者同化的總能量,R為所有生物的總呼吸量。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群落演替到頂極群落的過程中,P/R逐漸減小,到頂極群落時,P/R<1B.群落演替到頂極群落的過程中,有機化合物多樣性逐漸增多C.退耕還林屬于次生演替,該過程體現了人類對群落演替的影響D.群落演替到頂極群落的過程中,碳循環(huán)的量趨于增多[非選擇題—綜合應用練通]16.“植物A→動物B→動物C”是某草原的一條食物鏈,生態(tài)學家對該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進行以下幾方面的研究。請回答下列問題:(1)調查動物B種群密度:在1hm2范圍內,第一次捕獲72只,標記并放歸;幾天后第二次捕獲了60只,其中有9只帶有標記,則該種群密度是___________只/hm2。若被標記的動物更容易被天敵捕食,則動物B種群密度估算值比種群密度實際值___________。(2)研究人員調查并繪制動物C種群的年齡組成如圖甲。2016年6月C種群的年齡組成是_________型??梢灶A測,2017年6月后C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最可能是________,直接原因是種群的_____________。(3)研究人員監(jiān)測了C種群幾年間的數量變化并繪制出數量變化曲線,見圖乙。監(jiān)測過程中為控制C種群的數量,引入了以C為食的種群D。據圖分析,D最可能是在圖中___________點對應的時間引入,該時間點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控制C種群數量增長的最佳時期。(4)動物B和動物C都是恒溫動物,它們同化的能量中有不足10%用于_________,而其余的能量則在呼吸作用中以熱能的形式散失。C能夠依據B留下的氣味去獵捕B,B同樣也能夠依據C的氣味或行為躲避獵捕??梢娦畔⒛軌騙_______________,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17.(2017·全國卷Ⅱ)林場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種山鼠的危害。通常,對于鼠害較為嚴重的林場,僅在林場的局部區(qū)域(苗圃)進行藥物滅鼠,對鼠害的控制很難持久有效?;卮鹣铝袉栴}:(1)在資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條件下,山鼠種群的增長曲線呈________型。(2)在苗圃進行了藥物滅鼠后,如果出現種群數量下降,除了考慮藥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這一因素外,還應考慮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理論上,除藥物滅鼠外還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敵。天敵和山鼠之間的種間關系是________。(4)通常,種群具有個體所沒有的特征,如種群密度、年齡結構等。那么,種群的年齡結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键c一種群的特征和數量變化eq\b\lc\[\rc\](\a\vs4\al\co1(增分類考點,講練貫通))1.明確種群數量特征之間的關系(填圖)2.解讀三種類型的“S”型曲線(填空)(1)t1之前,種群數量小于K/2,由于資源和空間相對充裕,種群數量增長較快,當種群數量為K/2時,出生率遠大于死亡率,種群增長速率達到最大值。(2)t1~t2,由于資源和空間有限,當種群密度增大時,種內斗爭加劇,天敵數量增加,種群增長速率下降。(3)t2時,種群數量達到K值,此時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種群增長速率為0。3.K值與K/2值的分析與應用(填空)(1)K值與K/2值的分析:(2)K值與K/2值的應用:種群密度調查、年齡組成的類型和種群數量增長的類型及曲線分析是高考命題的熱點,題目難度一般,但若不能正確分析和利用題目中信息,也會導致失分。種群的特征及內在關系1.(2012·全國卷)某島嶼上生活著一種動物,某種群數量多年維持相對穩(wěn)定。該動物個體從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個月。下圖為某年該動物種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齡結構(每月最后一天統(tǒng)計種群各年齡組的個體數)。關于該種群的敘述,錯誤的是()A.該種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為零B.天敵的遷入可影響該種群的年齡結構C.該種群的年齡結構隨著季節(jié)更替而變化D.大量誘殺雄性個體不會影響該種群的密度2.圖1是種群數量特征的概念圖,圖2是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化曲線。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圖1中的c是種群密度,指的是某種群的總數量B.圖1中的a和b分別是性別比例和年齡組成C.圖2所示種群的年齡組成由穩(wěn)定型變成增長型D.并非全部的生物種群都具有圖1中的a特征3.研究人員對某林區(qū)獼猴種群數量和性別比例進行調查,結果如圖所示(注:4~12歲為獼猴的生育年齡)。下列分析正確的是()A.該林區(qū)獼猴種群的年齡組成為穩(wěn)定型B.調查時獼猴種群數量已經達到環(huán)境容納量C.7~9歲個體中,雄性與雌性的數量比值最小,與雄性因爭奪地位和配偶死亡率較高有關D.各年齡組個體數量不變,若性別比例變?yōu)?∶1,則獼猴的出生率將升高[技法指導]三種年齡組成類型的判斷(1)據各年齡段所占比例判斷:①曲線圖:②柱形圖:(2)據出生率和死亡率判斷:①出生率>死亡率,種群增長率>0?增長型。②出生率=死亡率,種群增長率=0?穩(wěn)定型。③出生率<死亡率,種群增長率<0?衰退型。種群的數量變化4.(2017·全國卷Ⅰ有改動)假設某草原上散養(yǎng)的某種家畜種群呈S型增長,該種群的增長速率隨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如圖所示。若要持續(xù)盡可能多地收獲該種家畜,則應在種群數量合適時開始捕獲,圖中四個種群數量中合適的是()A.甲點對應的種群數量 B.乙點對應的種群數量C.丙點對應的種群數量 D.丁點對應的種群數量5.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曲線乙變?yōu)榍€丙的原因最可能是該種群遷入了大量同種個體B.曲線乙可用于表示封閉環(huán)境中草履蟲種群數量的長期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C.甲、乙、丙三條曲線表示的種群數量增長方式都為“J”型增長D.ab段種群數量相對穩(wěn)定達到K值,種群出生率約等于死亡率[歸納拓展]種群“增長速率”、“增長率”與“λ值”(1)增長率=(末數-初數)/初數=(Nt-N0)/N0(無單位)?!癑”型曲線增長率為恒定值,“S”型曲線增長率為“逐漸下降”。(2)增長速率=(末數-初數)/單位時間=(Nt-N0)/t(有單位,如個/年)?!癑”型曲線增長速率一直上升,也呈“J”型,“S”型曲線增長速率呈“鐘型”。圖示如下:(3)對“λ”的理解:“J”型增長的數學模型Nt=N0λt中,λ代表種群數量是一年前種群數量的倍數,而不是增長率。當λ>1時,種群數量增大;當λ=1時,種群數量保持穩(wěn)定;當λ<1時,種群數量減小??键c二群落的結構與演替eq\b\lc\[\rc\](\a\vs4\al\co1(保分類考點,自主學通))群落中生物種間關系的判斷及群落的演替是高考的重要命題點,題目難度一般,但若不能正確判斷演替的類型和演替中生物種類和有機物的變化,也會導致失分。1.(2015·全國卷Ⅰ)下列關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階段和灌木階段的敘述,正確的是()A.草本階段與灌木階段群落的豐富度相同B.草本階段比灌木階段的群落空間結構復雜C.草本階段比灌木階段的群落自我調節(jié)能力強D.草本階段為灌木階段的群落形成創(chuàng)造了適宜環(huán)境2.(2014·全國卷Ⅰ)某種植物病毒V是通過稻飛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間傳播的。稻田中青蛙數量的增加可減少該病毒在水稻間的傳播。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青蛙與稻飛虱是捕食關系B.水稻與青蛙是競爭關系C.病毒V與青蛙是寄生關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關系1.辨析群落的四種關系、三種曲線和兩種結構(1)四種關系:寫出A、B、C、D四圖中a與b的種間關系:A.互利共生,B.寄生,C.競爭,D.捕食。(2)三種種間關系曲線:寫出圖1~3表示的種間關系:圖1:互利共生;圖2:捕食;圖3:競爭。(3)兩種結構:垂直結構水平結構現象分層現象常呈鑲嵌分布決定因素植物:陽光動物: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環(huán)境因素:地形變化、土壤濕度、鹽堿度的差異及光照強度不同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長特點不同,以及人和動物的影響2.“兩看法”判斷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填空)1.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但不同種的三種小魚,三者之間無相互捕食關系。在四個條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等量的甲、乙、丙三種小魚和數量不等的同種捕食者,一段時間后,各池塘中三種小魚的存活率如圖所示。下列推測不合理的是()A.捕食者影響三種小魚的競爭結果B.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C.隨著捕食者數量增加,乙可獲得的資源減少D.無捕食者時三種小魚之間的種間斗爭可能導致乙消失2.土壤中某些真菌能與植物根系形成菌根,在菌根形成率低的某高寒草甸實驗區(qū)進行菌根真菌接種,可提高部分牧草的菌根形成率。如圖為接種菌根真菌后實驗區(qū)內兩種主要牧草種群密度和群落物種豐富度的變化結果。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真菌與優(yōu)質牧草甲是共生關系,與劣質牧草乙是寄生關系B.圖中的種群密度應該是采用樣方法調查出來后的平均值C.接種菌根真菌后,提高了試驗區(qū)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抵抗力穩(wěn)定性D.此實驗在時間上形成前后對照,種群密度和物種豐富度是因變量3.如圖表示兩個群落的演替過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甲可表示從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開始的演替B.若時間允許,甲一定能演替到相對穩(wěn)定的森林階段C.乙群落的演替也屬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種演替類型D.第N年時,甲、乙的群落結構相同1.某河流因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導致藍藻大量繁殖、水華頻發(fā),人工打撈和投放大量化學殺藻劑是常用的治理方法。近年來,研究者采用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魚類和種植大型挺水植物構建生物修復系統(tǒng)的治理方法,收到較好的效果。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殺藻劑處理會導致藍藻細胞發(fā)生定向變異B.此系統(tǒng)中全部的動物和植物構成生物群落C.系統(tǒng)中動植物之間進行著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huán)D.大型挺水植物與藍藻競爭資源能減輕水華發(fā)生2.普通草蛉和下通草蛉屬于兩種草蛉,生活在北美同一地域。普通草蛉在春夏是淺綠色,秋天變成棕色,前半年生活在多草地區(qū),秋天遷移到落葉樹林中,在夏天和冬天繁殖。下通草蛉則全年都是深綠色,居住在常綠林中,在春天繁殖。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兩種草蛉之間既有地理隔離又有生殖隔離B.兩種草蛉的體色形態(tài)與它們的棲息環(huán)境無關C.兩種草蛉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所處的營養(yǎng)級是不同的D.兩種草蛉的生殖隔離與棲息地偏好、繁殖時間的差異有關3.科學家研究某區(qū)域中田鼠的種群數量變化,得到該種群在數年內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線如圖(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慮遷入遷出的情況下,能合理分析種群數量變化特點及與R關系的是()A.由圖可知,a、b兩點時對應的種群自然增長率相等B.該田鼠種群增長為S型增長,c點時種群密度最小C.從圖中可知O~d期間田鼠種群數量出現了周期性波動D.田鼠種群數量在a~d間先升后降,而在c~d間一直在下降4.下圖是某森林在遭受火災完全燒毀前后植被的分布及變化情況,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a~b段,三類植物呈斑塊鑲嵌分布屬于水平結構B.b~d段,由于森林完全燒毀發(fā)生的演替屬于初生演替C.群落演替過程中,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總量一直增加D.b~d段群落演替的過程中群落的優(yōu)勢種沒有發(fā)生變化5.如圖甲表示某環(huán)境的條件變化情況,乙、丙表示該環(huán)境中兩種動物的種群數量變化曲線。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乙、丙兩種動物是捕食關系B.t1~t2乙、丙種群數量的變化是負反饋調節(jié)的結果C.從t0~t4的不同時間段內,乙種群的K值保持不變D.t3~t4乙種群數量的增長不受環(huán)境條件制約6.如圖為某種以浮游植物為食的淡水浮游動物在池塘中的分布隨時間的變化圖示,多邊形的寬度為不同深處的相對個體數。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該浮游動物在池塘中的分布體現了群落的水平結構B.該浮游動物在日出前后集中于池塘較深的部位C.池塘中的浮游動物和浮游植物構成群落D.影響該浮游動物晝夜移動的因素可能有溫度和溶氧量高考6道選擇題命題點之(六)eq\a\vs4\al(種群和群落)參考答案考點一種群的特征和數量變化1.解析:選B稻田中秧苗的均勻分布減少了種內斗爭,有利于產量提高;通常自然界中的種群增長曲線呈“S”型,達到K值時,由于種內斗爭激烈,種群數量開始表現出一定的波動,但不會明顯,如果環(huán)境出現變化,K值可能會發(fā)生改變;池塘養(yǎng)魚過程中為保持鯽魚種群持續(xù)增長需定期投放餌料等增大環(huán)境容納量;預測一個國家或地區(qū)人口數量未來動態(tài)的信息主要來自現有居住人口的年齡組成。2.解析:選D樣方法、標志重捕法均是估算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單子葉植物常常是叢生或蔓生的,從地上難以分辨是一株還是多株;雙子葉植物容易辨別個體數目,所以樣方法更適用于調查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S”型增長的種群,其增長速率是先增大后降低,在K/2時增長速率最大,在K值時增長速率為0。“J”型增長的種群沒有K值。3.解析:選D該棄耕地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生產者主要為植物,次級消費者除鼬外,還包括其他動物;在棄耕地上形成的群落屬于次生演替;標志重捕法估算種群密度的計算公式是:該種群數量÷第一次捕獲標記的個體數=第二次捕獲的個體數÷第二次捕獲的個體中被標記的個體數,則第二次捕獲的個體中被標記的田鼠=30×40÷80=15(只);若標記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第二次捕獲的個體中被標記的個體數減少,會導致種群密度估算結果偏高。4.解析:選B由表可看出,鰱魚和鯽魚的食性是浮游植物,因此適宜投放的魚類是鰱魚和鯽魚。由于水體內資源和空間是有限的,則投放后該魚種的種群數量增長曲線為“S”型。5.解析:選B環(huán)境容納量是指在環(huán)境資源不受破壞的情況下,特定環(huán)境所能容許的種群數量的最大值。若要保護珍稀動物,就要提高環(huán)境容納量,如建立自然保護區(qū);若要消滅有害生物,就要降低環(huán)境容納量,如放養(yǎng)天敵;科學確定捕魚時間和數量是控制種群數量維持在K/2,以保證最大的種群增長速率;噴灑農藥殺死害蟲并未改變害蟲的環(huán)境容納量。6.解析:選D圖1中曲線a代表出生率,曲線b代表死亡率;海洋魚類捕撈后應使魚類的數量保持在K/2時,E點為K值;在F點時種群數量增長最快,不利于控制有害動物的數量;圖2中的G點對應圖1中的E點,均表示種群的環(huán)境容納量。7.解析:選C2008~2010年,λ保持為2,即后一年的種群數量總是前一年的兩倍,數量一直在增加;2010~2015年,λ一直大于1,即后一年的種群數量總是比前一年多,因此種群數量一直在增加,λ先變大后變小體現的是種群增長速率先增大后減?。粓D中λ一直保持大于1,因此種群數量一直在增加,不能確定環(huán)境容許的種群數量最大值;高中生物中的概念模型通常是指以文字表述來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質特征的模型,數學模型是用來描述一個系統(tǒng)或它的性質的數學形式,該圖是數學模型。8.解析:選B不同群落物種數目不同,生物的豐富度不同,所以豐富度是區(qū)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種群中個體數量增多說明種群密度增加了,而豐富度是指群落中生物種類數目的多少,并不是生物個體數目的多少;生物多樣性遭受破壞可能會導致群落的豐富度下降;森林群落區(qū)別于草原群落顯著的特征是森林群落的豐富度高。9.解析:選C喜光的桉樹下栽種半陰性植物菠蘿,運用了群落的空間結構原理;發(fā)生在裸巖上的演替為初生演替,是生物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果;變異的有利與不利是由環(huán)境決定的,所以某有翅昆蟲種群中出現的無翅類型不一定不利于其生存;森林中狼和兔間的信息傳遞有利于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10.解析:選C浮萍屬于生產者;浮萍通過分泌有關物質促進水中藻類葉綠素的分解,并覆蓋在水體表面,從而抑制的藍藻生長;浮萍與藻類會爭奪光照和空間等,屬于競爭關系;浮萍可用于能源生產,體現了其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直接價值。11.解析:選C同種雌雄蜂鳥采蜜不同植物,食物來源不同,可緩解種內斗爭;現存的生物之間的適應關系是共同進化的結果,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兩種植物花蕊蜜管形態(tài)的差異是可遺傳變異,蜂鳥采蜜只屬于環(huán)境因素;蜂鳥采蜜的同時會幫助植物傳粉,不同性別蜂鳥采蜜不同植物,所以蜂鳥的性別比例及其種群密度對于兩種植物的種群密度會有影響。12.解析:選D由圖可知,在各層次中林窗的土壤動物豐富度均高于林下;隨著枯落物層的深度增加,土壤動物種類數逐漸減少,由此可知光照明顯影響了土壤動物群落的垂直結構;由圖可知,林窗和林下土壤動物種類隨深度的增加而減少;由圖中信息不能得出種群密度的大小。13.解析:選C種群是一定區(qū)域內同種生物所有個體的總和,大別山的全部馬尾松稱為一個種群;年齡組成是預測種群數量變化的主要依據;群落G的垂直結構中喬木層的物種豐富度大于多數群落;群落發(fā)育晚期,空間資源有限,種間競爭加劇導致物種豐富度降低。14.解析:選B競爭關系屬于種間關系,多剛毛果蠅與少剛毛果蠅屬于種內斗爭關系;科研人員將選出的20%的小種群作為起始種群,不與其他種群進行基因交流,存在地理隔離;人工培養(yǎng)時,果蠅的食物和空間資源是有限的,不會呈“J”型曲線增長;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但不一定會導致生殖隔離的產生。最終種群中個體剛毛的平均數接近40根,說明發(fā)生了進化。15.解析:選A群落演替到頂極群落的過程中,P/R逐漸減小,到頂極群落時,P/R=1;群落演替過程中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有機化合物多樣性逐漸增多;退耕還林屬于次生演替,該過程體現了人類活動可以影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演替過程中,由于群落結構和功能不斷復雜化和完善化,物質循環(huán)量逐漸增大。16.解析:(1)根據標志重捕法計算公式可得出該種群密度是480只/hm2;若被標記的動物更容易被天敵捕食,則動物B種群密度估算值比種群密度實際值偏大。(2)據圖可知,2016年6月C種群的生育前期和生育期的個體較多,生育后期個體較少,可推知C種群的年齡組成是增長型;而2017年6月C種群的情況正好相反,可推知其年齡組成是衰退型,所以該種群在2017年6月后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種群數量變化趨勢最可能是下降。(3)據圖分析,D最可能是在圖中b點對應的時間引入;控制C種群數量增長的最佳時期應在K/2之前,即種群數量較少時,而b點已經遠遠大于K/2,所以不是控制C種群數量增長的最佳時期。(4)信息能夠調節(jié)生物的種間關系,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答案:(1)480大(2)增長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3)b不是(4)自身的生長、發(fā)育和繁殖調節(jié)生物的種間關系17.解析:(1)在資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條件下,山鼠種群數量呈“J”型增長。(2)僅在林場的局部區(qū)域(苗圃)進行藥物滅鼠后,如果出現種群數量下降,除了考慮藥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這一因素外,還應考慮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種群中個體的遷出。(3)引入天敵是控制鼠害的生物防治方法。天敵以山鼠為食,二者的種間關系為捕食。(4)種群的年齡結構是指種群中各年齡期個體在種群中所占的比例。答案:(1)J(2)苗圃中山鼠種群中個體的遷出(3)捕食(4)種群中各年齡期的個體在種群中所占的比例種群的特征及內在關系1.解析:選D12月份未成熟個體為0,說明該種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為0;天敵遷入后,未成熟個體和衰老個體容易被捕食,從而導致該種群年齡結構發(fā)生改變;由圖可知,在不同的季節(jié)年齡結構不同;大量誘殺雄性個體,影響性別比例,導致出生率下降,最終使種群密度降低。2.解析:選A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是種群密度,其大小取決于遷入率和遷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所以圖1中的c表示種群密度,它指的是某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量,而不是種群的總數量。性別比例只影響出生率,而年齡組成既影響出生率又影響死亡率,所以圖1中的a和b分別是性別比例和年齡組成。圖2中曲線開始階段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年齡組成為穩(wěn)定型,之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齡組成變成了增長型。某些生物無性別之分所以也就沒有性別比例這一特征。3.解析:選C由題圖可知,該林區(qū)獼猴種群中,幼年個體明顯多于老年個體,因此其年齡組成為增長型;調查時獼猴種群的年齡組成為增長型,說明其種群數量還會增長,還未達到環(huán)境容納量;7~9歲個體中,雄性與雌性的數量比值最小,與雄性因爭奪地位和配偶死亡率較高有關;根據圖中信息不能說明性別比例為1∶1時獼猴的出生率將升高。種群的數量變化4.解析:選D根據題圖,種群數量約為最大種群數量的1/2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種群有最大持續(xù)產量。與甲、乙、丙點相比,在丁點時捕獲,捕獲后使種群處于最大增長速率附近,能達到持續(xù)盡可能多地收獲該種家畜的目的。5.解析:選D如果某條件引起種群乙變?yōu)楸厩闆r,有可能是外界條件更適宜,如有了充足的食物和空間;封閉環(huán)境中草履蟲數量先增加,后會有所下降,可用曲線甲表示;由圖可知甲、乙、丙數量變化都不符合“J”型曲線;ab段種群數量相對穩(wěn)定達到K值,種群出生率約等于死亡率。考點二群落的結構與演替1.解析:選D草本階段在群落演替過程中先于灌木階段出現,隨著群落演替的進行,生物的種類越來越多,即物種的豐富度逐漸增大,所以草本階段和灌木階段的物種豐富度不同,灌木階段的物種豐富度較大。隨著群落演替的進行,群落的空間結構逐漸變得復雜,所以草本階段的群落空間結構要比灌木階段的群落空間結構簡單。草本階段的物種豐富度小于灌木階段,所以其營養(yǎng)結構比灌木階段簡單,自我調節(jié)能力比灌木階段弱。在群落演替過程中,前一個階段能為后一個階段創(chuàng)造適宜的環(huán)境。2.解析:選A病毒V與水稻之間為寄生關系,青蛙數量的增加可減少該病毒在水稻間的傳播,故青蛙以稻飛虱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