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據(jù)傾向再現(xiàn)從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_第1頁
割據(jù)傾向再現(xiàn)從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_第2頁
割據(jù)傾向再現(xiàn)從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_第3頁
割據(jù)傾向再現(xiàn)從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_第4頁
割據(jù)傾向再現(xiàn)從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十一章割據(jù)傾向的再現(xiàn):從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安史之亂與藩鎮(zhèn)割據(jù)安史亂后的唐朝中央五代十國一安史之亂與藩鎮(zhèn)割據(jù)安史之亂藩鎮(zhèn)割據(jù)天寶十節(jié)度圖關(guān)內(nèi)道京畿道關(guān)內(nèi)道河南道都畿道河南道河北道河北道河東道河東道隴右道隴右道山南道山南東道山南西道淮南道淮南道江南道江南東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劍南道劍南道嶺南道嶺南道貞觀初年在全國劃分十道監(jiān)察區(qū)。開元二十一年,分為十五道,各置采訪處置使。貞觀十道圖營州隋唐時期,西域的昭武九姓胡人(粟特人)大批東遷。安史集團及五代沙陀三王朝(后唐后晉后漢)中的許多重要成員出身其中。安祿山,營州柳城胡也,本姓康。母阿史德為覡,居突厥中,禱子于軋犖山,虜所謂斗戰(zhàn)神者,既而妊。及生,有光照穹廬,…母以神所命,遂字軋犖山。少孤,隨母嫁虜將安延偃,…乃冒姓安?!缎绿茣ぐ驳撋絺鳌贰败垹紊健?,據(jù)伊朗語專家恒寧(W.B.Henning)教授的考釋,這完全是粟特語roxsan的音譯,意為“光明、明亮”。由此可以推知,阿史德氏是和某個粟特人私通生下這個孩子的,因此給他取了個地道的粟特語名字?!驳撋揭猿窞樽约业目ね?,而位于河西走廊的常樂,確實是入華粟特康姓的一個落腳點?!麖暮⑻釙r代就進入安延偃的族落,…完全生活在粟特人的集團當中。 榮新江(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安祿 山的種族與宗教信仰》開元中,張嘉貞、…杜暹皆以節(jié)度使入知政事。(李)林甫固位,志欲杜出將入相之源,嘗奏曰:“文士為將,怯當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戰(zhàn)有勇,寒族即無黨援。”帝以為然。…林甫利其不識文字,無入相由,然而祿山竟為亂階,由專得大將之任故也。

《舊唐書·李林甫傳》

東突厥復興后之帝國,其勢力實遠及中亞?!袊铀分夭华毊敄|突厥復興盛強之時遭其侵軼蹂躪,即在其殘敗衰微之后亦仍吸收其逃亡離散之諸胡部落,故民族受其影響,風俗為之轉(zhuǎn)變,遂與往日之河朔迥然不同,而成為一混雜之胡化區(qū)域矣。夫此區(qū)域之民族即已脫離漢化,而又包括東北及西北之諸胡種,唐代中央政府若欲羈縻統(tǒng)治而求一武力與權(quán)術(shù)兼具之人材,為此復雜胡族方隅之主將,則柘羯與突厥合種之安祿山者,實為適應(yīng)當時環(huán)境之唯一上選也。 ——陳寅恪唐姚汝能著756年初戰(zhàn)爭形勢至德元載(756年)六月初七日哥舒翰大敗于靈寶初九日叛軍占領(lǐng)潼關(guān)十二日玄宗放棄長安西逃十四日馬嵬兵變七月十二日唐肅宗即位于靈武,尊玄宗為上皇天帝二十八日玄宗抵達成都肅宗以皇太子討賊,至靈武,遂自稱帝。此乃太子叛父,何以討祿山也!唐有天下幾三百年,由漢以來,享國最為長久。然三綱不立,無父子君臣之義,見利而動,不顧其親,是以上無教化,下無廉恥。……唐之父子不正,而欲以正萬事,難矣。其享國長久,亦曰幸哉!范祖禹《唐鑒》卷六《肅宗》長安馬嵬驛成都靈武九節(jié)度圍鄴之役史思明銅錢大唐中興頌

湖南祁陽縣崖壁刻石

唐代宗大歷六年立元結(jié)撰文顏真卿書唐回紇(回鶻)吐蕃葛邏祿渤海南詔黑水靺鞨唐朝后期疆域及周邊形勢府兵法壞而方鎮(zhèn)盛。武夫悍將雖無事時,據(jù)要險,專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以布列天下?!蛩^方鎮(zhèn)者,節(jié)度使之兵也。…大盜既滅,而武夫戰(zhàn)卒以功起行陣,列為侯王者,皆除節(jié)度使。由是方鎮(zhèn)相望于內(nèi)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故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蚋杆雷游掌浔豢洗蛉∩嵊捎谑孔洌該駥⒗?,號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顧力不能制,則忍恥含垢,謂之姑息之政。蓋姑息起于兵驕,兵驕由于方鎮(zhèn),姑息愈甚而兵將愈俱驕。由是號令自出以相侵擊,虜其將帥,并其土地,天子熟視不知所為,反為和解之,莫肯聽命?!时贾赜谕庖?,土地、民賦非天子有;既其盛也,號令、征伐非其有;又其甚也,至無尺土,而不能庇其妻子宗族,遂以亡滅。

新唐書·兵志方鎮(zhèn)之患,始也各專其地以自世,既則迫于利害之謀。故其喜則連衡而叛上,怒則以力而相并,又其甚則起而弱王室。唐自中世以后,收功弭亂,雖常倚鎮(zhèn)兵,而其亡也,亦終以此??刹唤湓眨?/p>

新唐書·方鎮(zhèn)表序(唐肅宗乾元元年,758)二月,…平盧節(jié)度使王玄志薨。上遣中使往撫將士,且就察軍中所欲立者,授以旌節(jié)。高麗人李懷玉為裨將,殺玄志之子,推侯希逸為平盧軍使。希逸之母,懷玉姑也,故懷玉立之。朝廷因以希逸為節(jié)度副使。節(jié)度使由軍士廢立自此始。臣光曰:夫民生有欲,無主則亂,是故圣人制禮以治?!C宗遭唐中衰,幸而復國,是以正上下之禮以綱紀四方。而偷取一時之安,不思永久之患。彼命將帥,統(tǒng)藩維,國之大事也,乃委一介之使,徇行伍之情,無問賢不肖,惟其所欲與者則授之。自是之后,積習為常,君臣循守以為得策,謂之姑息。乃至偏裨士卒殺逐主帥,亦不治其罪,因以其位任授之。然則爵祿廢置殺生予奪皆不出于上而出于下,亂之生也,庸有極乎! 《資治通鑒》卷220投降之將而升授節(jié)鉞,固益啟割據(jù)之野心;殺其主將而即予留后,更昭示威信之掃地。……顧唐廷處置方鎮(zhèn),一若舍此而外別無良法者,故其禍愈演而愈烈。 岑仲勉《隋唐史》安史亂天下,至肅宗,大難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將,護養(yǎng)孽萌,以成禍根。亂人承之,遂擅署吏,以賦稅自私,不朝獻于廷。效戰(zhàn)國肱髀相依,以土地傳子孫,脅百姓,加鋸其頸,利怵逆汙,遂使其人自視猶羌狄然。一寇死,一賊生,訖唐亡百余年,卒不為王土。當其盛時,蔡附齊連,內(nèi)裂河南地為合從,以抗天子。 《新唐書·藩鎮(zhèn)魏博列傳序》河北三鎮(zhèn)圖河北社會通常情態(tài),其尚攻戰(zhàn)而不崇文教,質(zhì)言之,即漸染胡化深而漢化淺也。……唐代安史亂后之世局,凡河朔及其他藩鎮(zhèn)與中央政府之問題,其核心實屬種族文化之關(guān)系也。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五胡亂華之際,胡酋尚受中國教育,尚知愛中國文化,尚想造出一個像樣的政府,自己做一個像樣的帝王。彼等尚能用一輩中國留在北方的故家大族,相與合作。唐代的藩鎮(zhèn),其出身全多是行伍小卒,本無教育,亦無野心,并不懂如何創(chuàng)建像樣的政治規(guī)模,只是割據(jù)自雄。……因其轄地之小,故不感覺要政治人材,更不感覺要文化勢力。如是,則大河北岸從急性的反抗中央病,變而為慢性的抵御文化病。從此以下的北方中國,遂急激倒退,直退到在中國史上變成一個不關(guān)重要的地位。這全是一百五十年武人與胡人兵權(quán)統(tǒng)治之所賜。 ——錢穆《國史大綱》秀才盧生…自天寶后,三代或仕燕,或仕趙,兩地皆多良田畜馬。生年二十,未知古有人曰周公、孔夫子者。擊毬飲酒,馬射走兔,語言習尚,無非攻守戰(zhàn)斗之事。

杜牧《范陽盧秀才墓志》二安史亂后的唐朝中央財政經(jīng)濟改革 元和中興宦官專權(quán)與牛李黨爭邊疆形勢 唐朝的對外關(guān)系安史之亂數(shù)年間,天下戶口什亡八九。州縣多為藩鎮(zhèn)所據(jù),貢賦不入,朝廷府庫耗竭。中國多故,戎狄每歲犯邊,所在宿重兵,仰給縣官,所費不貲,皆倚辦于(劉)晏?!淌紴檗D(zhuǎn)運使時,天下見戶不過二百萬,其季年乃三百余萬,在晏所統(tǒng)則增,非晏所統(tǒng)則不增也。其初財賦歲入不過四百萬緡,季年乃千余萬緡。 《資治通鑒》卷226劉晏庀軍國之用,…以榷鹽為主?!」僖允〕覆橹Х胖疅?,則商既不病。一委之商,而任其所往,商亦未嘗無利也。相所缺而趨之,捷者獲焉,鈍者自咎其拙,莫能怨也。而私販之刑不設(shè),爭盜抑無緣以起。其在民也,此方挾乏以增價,而彼已至,又唯恐其讎之不先,則踴貴之害益除。守此以行,雖百王不能易也。晏決策以行,而后世猶限地界以徇奸商,不亦愚乎?

王夫之《讀通鑒論》卷24管仲·商鞅·桑弘羊劉晏·王安石·張居正吳慧著癸卯歲,漫叟授道州刺史。道州舊四萬余戶,經(jīng)賊已來,不滿四千,大半不勝賦稅。到官未五十日,承諸使征求符牒二百余封,皆曰:失其限者,罪至貶削。于戲!若悉應(yīng)其命,州縣破亂,刺史欲焉逃罪?若不應(yīng)命,又即獲罪戾。必不免也。

元結(jié)《次山集》卷四《舂陵行》詩序唐初賦斂之法曰租庸調(diào)。有田則有租,有身則有庸,有戶則有調(diào)。玄宗之末,版籍浸壞,多非其實。及至德兵起,所在賦斂,迫趣取辦,無復常準。賦斂之司增數(shù)而莫相統(tǒng)攝,各隨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紀極。民富者丁多,率為官為僧以免課役,而貧者丁多無所伏匿,故上戶優(yōu)而下戶勞。吏因緣蠶食,旬輸月送,不勝困弊,率皆逃徙為浮戶,其土著百無四五。至是,(楊)炎建議作兩稅法。先計州縣每歲所應(yīng)費用及上供之數(shù)而賦于人,量出以制入。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為行商者,在所州縣三十稅一,使與居者均,無僥利。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其租庸調(diào)、雜徭悉省。

《資治通鑒》卷226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四)征及行商,從經(jīng)濟政策觀之,總比租庸調(diào)為更進一步。所惜當日定制未盡周密,估資產(chǎn)后既以錢、物定稅,而臨時又折征雜物,色目頗殊,是則更啟吏胥高下其手之弊矣。若復正供以外,復巧立名目,違法濫征,…此非楊炎之過也?!x又嘗列舉兩稅五利:1.稅制簡單。2.合于租稅依負擔能力之原則。3.合于租稅普及之原則。4.用貨幣納稅為稅法之進化。5.因出制入符合財政學理。斯皆持平之論。 岑仲勉《隋唐史》

兩稅法(一)化繁為簡,(二)引偏于均,(三)防杜逃戶,每州各取大歷中一年科率錢谷最多者,便為兩稅定額,此乃采非法之權(quán)令以為經(jīng)制,總無名之暴賦以立恒規(guī)。 陸贄《均節(jié)賦稅恤百姓六條·論兩稅之弊須有厘革》兩稅之法,乃取暫時法外之法,收入于法之中。 王夫之《讀通鑒論》卷24

肆予小子,獲纘鴻業(yè),懼德不嗣,罔敢怠荒。然以長于深宮之中,暗于經(jīng)國之務(wù)。積習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穡之艱難,不察征戍之勞苦。澤靡下究,情不上通。事既壅隔,人懷疑阻。猶昧省己,遂用興戎。征師四方,轉(zhuǎn)餉千里。賦車籍馬,遠近騷然;行赍居送,眾庶勞止?;蛞蝗諏医讳h刃,或連年不解甲胄。祀奠乏主,室家靡依。生死流離,怨氣凝結(jié)。力役不息,田萊多荒。暴命峻于誅求,疲氓空于杼軸。轉(zhuǎn)死溝壑,離去鄉(xiāng)閭。邑里丘墟,人煙斷絕。天譴于上而朕不悟,人怨于下而朕不知。馴至亂階,變興都邑。賊臣乘釁,肆逆滔天。曾莫愧畏,敢行陵逼。萬品失序,九廟震驚。上辱于祖宗,下負于黎庶。痛心靦貌,罪實在予;永言愧悼,若墜深谷?!d累年,海內(nèi)騷擾,皆由上失其道,下罹其災(zāi)。朕實不君,人則何罪!

唐德宗《奉天改元大赦制》(陸贄作784年正月初一日)唐平淮西圖淮西早期割據(jù)史李希烈(779~786)陳仙奇(786)唐平淄青圖淄青割據(jù)史侯希逸(758~765)李正己(原名李懷玉,765~781)李納(781~792)李師古(792~806)李師道(806~819)

開元、天寶中,宮嬪大率至四萬,宦官黃衣以上三千員,衣朱紫千余人。其稱旨者,輒拜三品將軍,列戟于門。…監(jiān)軍持權(quán),節(jié)度還出其下。于是甲舍、名園、上腴之田為中人所名者,半京畿矣。肅、代庸弱,倚為捍衛(wèi),故(李)輔國以尚父顯,(程)元振以援立奮,(魚)朝恩以(觀)軍容(使)重,然猶未得常主兵也。德宗懲艾(朱)泚賊,故以左右神策、天威等軍委宦者主之,置護軍中尉、中護軍,分提禁兵。是以威柄下遷,政在宦人,舉手伸縮,便有輕重?!驶杈斡谒?,英主禍生所忽。玄宗以遷崩,憲、敬以弒殞,文(宗)以憂僨,至昭(宗)而天下亡矣!

《新唐書·宦者傳序》泥制宦官頭像新疆吐魯番唐墓出土東漢之衰,宦官最名驕橫,然皆假人主之權(quán),依憑城社,以濁亂天下,未有能劫脅天子如制嬰兒,廢置在手,東西出其意,使天子畏之若乘虎狼而挾蛇虺,如唐世者也。所以然者非他,漢不握兵,唐握兵故也。 《資治通鑒》卷263東漢及前明,宦官之禍烈矣,然猶竊主權(quán)以肆虐天下。至唐則宦官之權(quán)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弒君廢君有同兒戲,實古來未有之變也。推原禍始,總由于使之掌禁兵管樞密,所謂倒持太阿而授之以柄,及其勢已成,雖有英君察相亦無如之何矣?!娙珰w宦寺,其后又有樞密之職,凡承受詔旨,出納王命多委之,于是機務(wù)之重又為所參預。是二者皆極要重之地,有一已足攬權(quán)樹威,挾制中外,況二者盡為其所操乎?《廿二史札記》卷20“唐代宦官之禍”條柳公權(quán)書唐之朋黨,始于牛僧孺、李宗閔對策,而成于錢徽之貶,皆自小以至大,因私以害公?!伦谝院?,權(quán)移于下,朝無公政,士無公論,爵賞僭濫,刑罰放紛,士之附會者不入于牛則入于李,不憂國家之不治,而唯恐其黨之不進也。與夫三君、八俊厲名節(jié)立廉恥以抗權(quán)邪者,斯為下矣。何則?漢之黨尚風節(jié),故政亂于上而俗清于下,及其亡也,人猶畏義而有不為。唐之黨趨勢利,勢窮利盡而止,故其衰季,士無操行,不足稱也。

《唐鑒》卷10《穆宗》裴度之相憲宗,李德裕之相武宗,皆有功烈,為唐賢相,大中以后無能繼之者。德裕才優(yōu)于度,而德器不及也。…自今觀之,牛僧孺、李宗閔之黨多小人,德裕之黨多君子。然因私以害公,挾勢已報怨,則一也。

《唐鑒》卷11《宣宗》由牛李斗爭之全過程,可知牛、李皆結(jié)黨之說實誤?!瓝?jù)實正名,應(yīng)稱作“朋黨亂政和李德裕反朋黨的斗爭”。

王炎平《牛李黨爭》回紇于國家有救難之勛,而又不曾侵奪分寸土地?!杜f唐書·吐蕃傳》劉元鼎語我國古代往往受北方強鄰之侵略。當危急之際,不受侵略而反得其援助者,史冊上確是罕見?!丶v自有國以來,曾助唐一收長安,兩復東京,殄滅(史)朝義,…前后三尚帝主,明以前我國北鄰之最為親善者也。

岑仲勉《隋唐史》回紇至東京,以賊平,恣行殘忍,…縱掠坊市及汝、鄭等州,比屋蕩盡。人悉以紙為衣,或有衣經(jīng)者。史臣曰:…肅宗誘回紇以復京畿,代宗誘回紇以平河朔,戡難中興之功,大即大矣。然生靈之膏血已干,不能供其求取,朝廷之法令并弛,無以抑其憑陵。忍恥和親,姑息不暇?!任糁T戎,于國之功為大,為民之害亦深。

《舊唐書·回紇傳》坎曼爾詩簽

新疆若羌出土隂山道隂山道紇邏敦肥水泉好每至戍人送馬時道傍千里無纎草草盡泉枯馬病羸飛龍但印骨與皮五十疋縑易一疋縑去馬來無了日養(yǎng)無所用土非宜每嵗死傷十六七縑絲不足女工苦疎織短截充匹數(shù)藕絲蛛網(wǎng)三丈餘迴鶻訴稱無用處咸安公主號可敦逺為可汗頻奏論元和二年下新勑內(nèi)出金帛酬馬直仍詔江淮馬價縑從此不令疎短織合羅將軍呼萬嵗捧授金銀與縑綵誰知黠虜啟貪心明年馬來多一倍縑漸好馬漸多隂山虜奈爾何

——白居易《隂山道》觀于唐回馬價問題,彼此俱以貪詐行之?!芳d只言回紇之貪,不及唐家之詐,樂天此篇則并言之。

陳寅恪上回鶻文字母表回鶻西遷后,漸以回鶻文取代突厥文回鶻文書影北宋回鶻——畏兀兒——維吾爾馮家昇等編吐蕃之盛約起于貞觀之世,至大中時,其部族瓦解衰弱,中國于是收復河湟,西北邊陲稍得安謐。計其終始,約二百年,唐代中國所受外族之患未有若斯之久且劇者也。 ——陳寅恪迨至幽陵盜起,乘輿播遷,戍卒咸歸,河湟失守,此又天假之也。自茲密邇京邑,時縱寇掠。雖每遣行人來修舊好,玉帛才至于上國,烽燧已及于近郊。背惠食言,不顧禮義,即可知也。 ——《舊唐書·吐蕃傳》安史亂后,吐蕃占領(lǐng)河西走廊。敦煌藏經(jīng)洞曾發(fā)現(xiàn)數(shù)千件古藏文寫本,多為佛經(jīng),也有一些歷史文書。蓮花生,印度佛教密宗大師,八世紀后期入吐蕃傳教。其傳記在藏地口頭傳誦,有版本四百五十余種。(法)A.麥克唐納著大唐文武孝德皇帝與大蕃神圣贊普舅甥二主商議社稷如一結(jié)立大和盟約永無淪替……彼此不為寇敵不舉兵革不相侵謀……如斯樂業(yè)之恩垂于萬代稱美之聲遍于日月所照矣唐蕃長慶會盟碑拉薩大昭寺南詔建國傳說圖卷九世紀末繪現(xiàn)藏日本國名創(chuàng)建者存在時間傳世南詔國細奴邏649~902

13大長和國鄭買嗣902~9283大天興國趙善政928~929

1大義寧國楊干貞929~9371大理國段思平937~1253

22南詔及其后續(xù)政權(quán)南詔極盛之時,版圖所及北抵大渡河,與唐以一衣帶水為界。其兵力東邊達到今貴州的遵義和廣西的南部。南方的今越南、泰國,西方的今緬甸,三個國家的北部,俱曾一度為南詔所征服。自第八世紀中至第九世紀末,儼然為東南亞洲一大國。 向達《南詔史略論》唐樊綽著向達校注明倪輅輯木芹會證南詔盛強,至于懿宗,陷安南,圍成都,中國首尾疲于奔命。其后龐勛之亂,起于桂林之戍;黃巢之寇,本于徐方之余。唐室之衰,宦者蠹其內(nèi),南詔擾其外,財竭民困,海內(nèi)大亂,而因以亡矣。夫蠻夷非能亡中國也,而中國之亡,蠻夷常為之資。 《唐鑒》卷一一《懿宗》唐亡于黃巢,而禍基于桂林……新唐書南詔傳贊玄奘口述,辨機執(zhí)筆。敘述西域、中亞、南亞一百三十八國情況,也是研究印度佛教史的珍貴資料?;哿?、彥悰著。敘述玄奘取經(jīng)譯經(jīng)事跡。梁啟超譽為“古今所有名人譜傳中,價值應(yīng)推第一”。敦煌壁畫中的行腳僧人一說即為玄奘鑒真東渡路線圖日本所傳鑒真畫像及手跡(日)真人元開著(日)圓仁著

唐朝地方官府發(fā)給日本僧人圓珍的護照圓珍與圓仁同門均屬日本平安朝僧侶“入唐八家”閻立本繪《職貢圖》唐章懷太子墓壁畫《禮賓圖》乾陵六十一王賓石人像異族入居長安者多,于是長安胡化盛極一時。此種胡化大率為西域風之好尚:服飾、飲食、宮室、樂舞、繪畫,競事紛泊,其極社會各方面,隱約皆有所化,好之者蓋不僅帝王及一二貴戚達官已也。 ——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李唐起自西陲,歷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襲前代之舊,一切文物亦復不問華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紀以降之長安,幾乎為一國際的都會。各種人民,各種宗教,無不可于長安得之?!本┐髮W歷史系教授向達先生(1906~1966)唐大食人陶俑族子(杜)環(huán)隨鎮(zhèn)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西征,天寶十年至西海。(代宗)寶應(yīng)初,因賈商船舶自廣州而回,著《經(jīng)行記》。

《通典》卷191《邊防典七》原書已佚,今僅見于《通典》1511字北京大學歷史系王小甫教授著三五代十國唐朝的覆亡五代的更迭 十國概況后周時的統(tǒng)一趨勢肅清流寇思想,實為紅軍黨內(nèi)思想斗爭的一個重要目標。應(yīng)當認識,歷史上黃巢、李闖式的流寇主義,已為今日的環(huán)境所不許可。——毛澤東(一九二九年)黃巢流動作戰(zhàn)路線圖流賊有適相肖者。黃巢初從王仙芝為盜,仙芝被戮,巢始為盜魁。李自成亦先從高迎祥為盜,迎祥被擒,自成始為盜魁。相似一也。巢以草賊起事,陷京師,據(jù)宮闕,僭號改元。自成亦以草賊起事,陷京師,據(jù)宮闕,僭號改元。相似二也。巢未入京以前,其鋒不可當,入京僭位后逆運已滿,未幾遂一敗涂地。自成自襄、陜向京,兇威亦無敵,入京僭位后逆運亦滿,未幾亦一敗涂地。相似三也。……又巢敗奔狼虎谷,為林言所斬,事見《唐書》及《通鑒》,而小說家謂巢實未死,后為僧于嵩、洛間,自題其像有“鐵衣著盡著僧衣”之句。自成竄九宮山,為村民擊死,事見《明史》,而論者謂其部兵尚有數(shù)十萬,何至斃于村民之手,遂亦有傳其為僧于武當者。此二賊先后事跡,何其相肖也!

趙翼一般說來,中國封建制社會的階級斗爭和對抗形勢,在唐中葉以前和以后,有著鮮明的不同點。前一時期農(nóng)民起義主要表現(xiàn)在反徭役并爭取人身權(quán)利方面,因而其口號所包容的思想主要是一種狂暴式的“財產(chǎn)共有”或“共同勞動”的教義。后一時期的農(nóng)民起義主要表現(xiàn)在分產(chǎn)均產(chǎn)方面,因而其口號所包含的思想主要是一種更現(xiàn)實的財產(chǎn)平均的教義。侯外廬梁晉燕·劉守光岐·李茂貞907年朱全忠建梁908年李克用卒912年朱全忠卒913年李存勗滅燕923年后唐滅梁924年岐并入后唐923年十月唐莊宗奇襲汴梁初二日初三日初四日初七日初九日十二日后唐925~934年后唐占有巴蜀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方其係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yīng),蒼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箲n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作伶官傳。

歐陽修論唐莊宗(新五代史·伶官傳序)后晉燕云十六州遼謀國而貽天下之大患,斯爲天下之罪人,而有差等焉?!溂叭f世,則萬世之罪人,自生民以來,唯桑維翰當之。劉知遠決策以勸石敬瑭之反,…其計定矣,而維翰急請屈節(jié)以事契丹。敬瑭智劣膽虛,遽從其策,稱臣割地。授予奪之權(quán)于夷狄,知遠爭之而不勝。於是而生民之肝腦,五帝三王之衣冠禮樂,驅(qū)以入於狂流。契丹弱而女直乘之,女直弱而蒙古乘之,貽禍無窮,人胥爲夷。——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二九北京大同密云延慶。蔚河間應(yīng)縣宣化順義朔州薊州蔚州涿州燕云十六州嗚呼!…五代亂世也,其事無法而不合理者多矣,皆不足道也。 (漢本紀贊)嗚呼!…甚矣,五代之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而宗廟、朝廷,人鬼皆失其序,斯可謂亂世者歟!自古未之有也。 (唐廢帝家人傳贊)嗚呼!…五代,干戈賊亂之世也。禮崩樂壞,三綱五常之道絕,而先王之制度文章掃地而盡于是矣! (晉家人傳贊)嗚呼!五代之亂極矣,傳所謂“天地閉,賢人隱”之時歟!當此之時,臣弒其君,子弒其父,而縉紳之士安其祿而立其朝,充然無復廉恥之色者皆是也。…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婦人倫之際無不大壞,而天理幾乎其滅矣。(一行傳序)嗚呼!世道衰,人倫壞,而親疏之理反其常,干戈起于骨肉,異類合為父子。開平、顯德五十年間,天下五代而實八姓,其三出于丐養(yǎng),…豈非因時之隙,以利合而相資者邪! (義兒傳序)嗚呼!…甚哉,五代之君,皆武人崛起,其所與俱勇夫悍卒,各裂土地封侯王,何異豺狼之牧斯人也! (雜傳·王進傳贊)歐陽修論五代余先自燕亡歸晉,事莊宗、明宗、閔帝、清泰帝,又事晉高祖皇帝、少帝。契丹據(jù)汴京,為戎主所制,自鎮(zhèn)州與文武臣僚、馬步將士歸漢朝,事高祖皇帝、今上。顧以久叨祿位,備歷艱危,上顯祖宗,下光親戚。亡曾祖諱湊,累贈至太傅,亡曾祖母崔氏,追封梁國太夫人;亡祖諱炯,累贈至太師,亡祖母褚氏,追封吳國太夫人;亡父諱良建,祕書少監(jiān)致仕,累贈至尚書令,母張氏,追封魏國太夫人。余階自將仕郎,轉(zhuǎn)朝議郎、朝散大夫、銀青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特進、開府儀同三司。職自幽州節(jié)度巡官、河東節(jié)度巡官、掌書記,再為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