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學反思_第1頁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_第2頁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這個教學反思早該寫了,上完的第二天晚上一口氣寫了600多字后不知為什么就寫不下去了,當時又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占著手,就沒心思寫了,今天晚上終于給補了上來。前段時間上過一節(jié)《故都的秋》的公開課,昨天又上了一節(jié)。在備這節(jié)課的時候就知道有很多問題,上完后,課堂上更是衍生出了很多新問題,但是因為終于上完了倍感輕松,我并沒有去多想,也沒來得及反思,今天冷靜下來想想,除了這次沒有上次緊張,勉強算是進步外,其實,與上次相比上得還差,是退步了。上次這一節(jié)課后兩個教學目標設置為“掌握賞析景物描寫的方法,提高鑒賞寫景散文的能力。體悟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情感,感受作者心靈的搏動?!钡谝粋€問題是賞析文章的景物描寫,寫一段賞析文字,本來這篇文章就難讀,再出這樣的題目,實在太難為學生,再加上自身教學能力也差,所以盡管“自主學習”中有了方法指導和賞析示例,但推進得并不太好,課堂氣氛不佳,分析時也脫離文本了,但好歹學生還知道了點賞析景物的方法,或多或少還能學到一點東西。這一次,我改變了設計,課是周二下午上,周二上午設計好的初稿是這樣的:學習目標:1、欣賞秋景,感受秋情,體會本文景物描寫中的濃厚個人主觀色彩。2、掌握在景物描寫中滲透個人情感的寫作方法,提高寫作能力。3、培養(yǎng)用心關(guān)注周圍的環(huán)境,善于發(fā)現(xiàn)身邊美景的好習慣。教學過程:一、賞秋景感秋情

合作探究的問題是:1、且隨郁文品秋味在作者描繪的五幅秋景圖中,故都的秋的“清”和“靜”分別體現(xiàn)在哪里?請找出3—5例,并簡要分析。2、更向秋景覓達夫——讀文識人文如其人(知人論世)

作者是一個深受傳統(tǒng)文化濡染、細膩善感、賞秋悲秋的文人。一位感時傷世、追求內(nèi)心寧靜,避世閑居的士大夫。在作者描繪的五幅秋景圖中,你能感受到作者有著怎樣的情感?請結(jié)合相關(guān)語句簡要分析??偨Y(jié):心中有秋觸目皆秋

以清、靜、悲涼之秋抒落寞悲涼恬淡閑適之情

二、學美文寫美景歸納總結(jié):如何在景物描寫中滲透自己的情感?1、直接表達: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2、以情選景:選擇適合表達自己情感的景物3、選用主觀感情色彩濃的修飾語:如破壁腰、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4、適當?shù)匕炎约簩戇M文中:進行一些細節(jié)描寫如靜對一坐

當堂訓練:我手寫我心,彩筆繪美景對“寫作提升,放飛心靈”中自己所寫的景物進行修改,要求:景物要寫得具體,有特點,并在景物描寫中滲透自己情感。很喜歡這個設計,因為“且隨郁文品秋味更向秋景覓達夫——讀文識人文如其人(知人論世)

作者是一個深受傳統(tǒng)文化濡染、細膩善感、賞秋悲秋的文人。一位感時傷世、追求內(nèi)心寧靜,避世閑居的士大夫?!钡鹊?,這些都是我自己備課時的感悟,這些文字都是我的原創(chuàng)。另外“如何在景物描寫中滲透自己的情感?”的方法也是自己總結(jié)的。人就是這樣,偏愛自己創(chuàng)造的東西,哪怕這個東西有毛病,哪怕這個東西也許跟別人暗合,總是特別想把它展示出來。這個設計的問題跟上次一樣,還是太難,難的是第二、三步,這個單元上寫景狀物散文,尤其前兩篇,二者形式上,手法上有某些相似之處,每篇文章得上出每篇文章的個性,總不能《荷》講過了首尾呼應,情景交融,《故都的秋》還這樣吧?在景物描寫上,打個比方,《荷塘月色》是工筆彩繪,《故都的秋》是寫意畫,而且像齊白石的小寫意,與《荷塘月色》相比,《故都的秋》的景帶有更多的主觀色彩,我這個設計就是想由這個特點,順勢帶出如何借景物抒情??墒沁@篇文章中作者的落寞悲涼恬淡閑適之情是高一學生很難體會得到的,有學生直接就說我看不懂這篇文章,更不用說還要在此基礎上寫作,拓展延伸與相關(guān)練習應該是建立在已有知識的深透理解上的。而且一節(jié)課不一定能上完。如果換一篇淺顯點的文章,也許不妨一試,不過我的方法歸納也似乎有點過于細碎,可操作性不強。

當天中午,我推翻了這個設計,于是有了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習目標:1、分析故都的秋的特點,感受秋之美。2、體悟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情感,感受本文景中有情、寓情于景的特點。3、培養(yǎng)對文字的敏感度和提高寫作能力。

教學過程:一、賞秋景且隨郁文品秋味問題探究:在作者描繪的五幅秋景圖中,故都的秋的“清”、“靜”和“悲涼”分別體現(xiàn)在哪里?請找出3—5例簡要分析。

總結(jié):清在色調(diào)

靜在聲音

悲涼幾乎在每一處景物之上二、感秋情更向秋景覓達夫

——讀文識人文如其人問題探究:為什么作者筆下的景物如此“清、靜、悲涼”?一個深受傳統(tǒng)文化濡染、細膩善感、賞秋悲秋的文人。

一位感時傷世、追求內(nèi)心寧靜,避世閑居的士大夫。知人論世國家民族危亡折射坎坷的人生投影抑郁善感的個人品性的反映文藝觀和審美觀的體現(xiàn):“追求靜的文學,偏愛悲涼之美”。三、悟關(guān)聯(lián)情與景:景物本來是沒有感情的,作者帶著某種特定的感情來看景物,那么景物就染上了作者的感情。本文可以說是“以情選景”。

一切景語皆情語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美學家說:“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世界?!彼囆g(shù)的魅力在于客觀生活的真實與主觀情感的完美結(jié)合。小結(jié):心中有秋觸目皆秋以清、靜、悲涼之秋抒落寞悲涼恬淡閑適之情這個設計自認為平庸得多了,而且因為臨時改的,苦于找不到更好的問題,就用為什么作者筆下的景物如此“清、靜、悲涼”?這個問題救場,然后再改了學習目標。這個設計的學習目標并不清晰,我并不明確我到底要給學生什么。這兩個問題貌似都是圍繞著“清、靜、悲涼”,一景一情,由景物特點,知人論世分析作者之情,但這兩個問題之間缺少一些黏合劑,問題打在幻燈上缺少黏合劑這沒問題,關(guān)鍵是教學流程中要有恰當?shù)你暯?,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太好的銜接。我想,如果這個問題解決過之后,順勢讓學生自己歸納一下,景物賞析的方法會不會更好一點?而且我自始至終都不認為為什么作者筆下的景物如此“清、靜、悲涼”?這個問題有什么價值,哪怕是備課之前,當時實在是想不出更有價值的問題了。學生回答這個問題只是根據(jù)導學案自主學習中的背景知識生拉硬拽,這個問題學生對理解文本,提高閱讀能力并沒有太大的幫助。而且這節(jié)課不知到底要落在何處,沒有一個落腳點。盡管因為學生預習比較充分,整個課堂流程還算比較流暢,氣氛也還好,但是其實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并沒有絲毫實實在在的收獲。我是第五個上《故都的秋》,為了與眾不同,為了顯擺自己,我先想的設計,并盡量想保留這個設計,然后才想著用相關(guān)的問題來填這個設計,然后改的教學目標,是為了思路而思路,本末倒置。而我認為,備一節(jié)課應該是這樣的(其實一直都知道,就是死性不改,就是喜歡求新求異,就是討厭跟別人一樣,一備課的時候就把這些忘得一干二凈):在自己能力范圍內(nèi),先把教材讀透,鉆研透,再根據(jù)學生的學情設定教學目標,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預設能達到這個目標的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