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考2023高考語文一輪 專題14高考文言文常見考點:古漢語語法 試卷(原卷+解析)_第1頁
備考2023高考語文一輪 專題14高考文言文常見考點:古漢語語法 試卷(原卷+解析)_第2頁
備考2023高考語文一輪 專題14高考文言文常見考點:古漢語語法 試卷(原卷+解析)_第3頁
備考2023高考語文一輪 專題14高考文言文常見考點:古漢語語法 試卷(原卷+解析)_第4頁
備考2023高考語文一輪 專題14高考文言文常見考點:古漢語語法 試卷(原卷+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備考2023高考語文一輪專題14高考文言文常見考點:古漢語語法試卷(原卷+解析)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專題14高考文言文常見考點:古漢語語法

一、文言文閱讀

(2022·湖北·高三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晉出公十七年,智伯與趙、韓、魏共分范、中行地以為邑。出公怒,告齊、魯,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齊,道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孫驕為晉君,是為哀公。當是時,晉國政皆決智伯。

智伯益驕,請地韓、魏,韓、魏與之。請地趙,趙不與。智伯怒,遂率韓、魏攻趙。趙襄子[1]懼,乃奔保晉陽。

三家以國人圍晉陽,歲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2];城中懸釜而炊,易子而食,民無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韓康子參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絳水可以灌韓之平陽也。疵謂智伯曰:“韓、魏必反矣?!敝遣唬骸白雍我灾??”疵曰:“以人事知之。夫從韓魏之兵以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不沒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志有憂色是非反而何?”

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讒人,欲為趙氏游說,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趙氏也。不然,夫二家豈不利朝夕分趙氏之田,而欲為危難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對曰:“臣見其視臣而趨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敝遣汇?。疵請使于齊。

趙襄子使張孟談潛出見二子,曰:“臣聞唇亡則齒寒。今智伯率韓、魏以攻趙,趙亡則韓、魏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謀泄,則禍立至矣?!睆埫险勗唬骸爸\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傷也!”二子乃潛與張孟談約,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智伯軍。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之眾,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三家分智氏之田。

晉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賜趙、韓、魏,皆命為諸侯。晉靜公二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滅晉后而三分其地。靜公遷為家人,晉絕不祀。

(取材于《史記》《資治通鑒》)

解釋:[1]趙襄子:晉國臣子,趙地之主。后文的魏桓子、韓康子分別為魏地之主和韓地之主。[2]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墻用的夾板。墻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塊夾板的高度。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夫/從韓魏之兵以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不沒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志有憂色/是非反而何

B.夫從韓魏之兵以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不沒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志有憂色/是非反而何

C.夫/從韓魏之兵以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不沒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志/有憂色/是非反而何

D.夫從韓魏之兵以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不沒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志/有憂色/是非反而何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我國古代有多種紀年法,“晉出公十七年”屬于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

B.參乘,即“驂乘”。古時站在車右陪乘或擔任警衛(wèi)的人。

C.“韓、魏翼而擊之”的“翼”指兩側(cè),與《鴻門宴》中“翼蔽沛公”相同。

D.侯,古代的一種爵位等級。春秋時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春秋時晉國的臣子智伯,一直掌控著晉國的大權(quán),并不斷擴張自己的勢力范圍。

B.臣子疵見微知著,預見韓、魏必反,向智伯進言反被懷疑,便請求出使齊國。

C.張孟談用唇亡則齒寒的道理說服韓、魏二子,瓦解了智伯陣營,致使智氏滅族。

D.韓、趙、魏分別得到了諸侯封號,瓜分了晉國的國土,歷史的格局發(fā)生了改變。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夫二家豈不利朝夕分趙氏之田,而欲為危難不可成之事乎!

(2)“謀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傷也!”二子乃潛與張孟談約,為之期日而遣之。

5.韓、魏二子都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請從文中找出動作描寫的語句來加以佐證。

(2022·廣東佛山·高三階段練習)《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閱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p>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忍:容忍

B.治天下可運之掌上運:運轉(zhuǎn)

C.皆有怵惕惻隱之心惻隱:憐憫

D.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內(nèi):結(jié)交

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要:求取

B.非惡其聲而然也然:這樣

C.若火之始然然:這樣

D.猶其有四體也四體:四肢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自賊者也賊:偷竊

B.無辭讓之心,非人也辭讓:謙遜推讓

C.仁之端也端:發(fā)端

D.不足以事父母事:侍奉

(2022·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微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①必以自惡也。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雖欲無進,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亂而惡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賢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獸而又惡人之賊己也。諂諛者親,諫諍者疏,修正為笑,至忠為賊,雖欲無滅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是謂是非謂非曰直趣舍無定謂之無常,保利棄義謂之至賊。

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內(nèi)省而外物輕矣。傳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贝酥^矣。身勞而心安,為之;利少而義多,為之。故良農(nóng)不為水旱不耕,良賈不為折閱②不市,士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

夫驥一日而千里,駑馬十駕則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鱉千里;累土而不輟,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縣也,豈若跛鱉之與六驥足哉?然而跛鱉致之,六驥不致,是無他故焉,或為之,或不為爾!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其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遠矣。

(節(jié)選自《荀子·修身》)

文本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節(jié)選自《禮記·大學之道》)

①菑然:災害在身的樣子?!扒彙蓖ā盀摹?。②折(zhé)閱:低價銷售,虧損。

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是謂是/非謂非曰直/

B.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是謂是非謂非曰直/

C.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是謂是/非謂非曰直/

D.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是謂是非謂非曰直/

1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肖,字面意思是不像,常用來表述子不如其父,引申為不賢、不才。有時用于表自謙。

B.傳,解釋或闡述經(jīng)義的文字;有時指書傳、文字記載,不特指某書,文中即此意。

C.格物,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概念,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案瘛?,推究。

D.“不行不至”和“感吾生之行休”(《歸去來兮辭》)中的“行”含義相同。

1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荀子對“見善”與“見不善”所持的態(tài)度,與《論語》中的名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所表述的道理是一致的。

B.一個人喜歡善的事物,從不厭煩,既能接受別人的勸諫,又能以正確的態(tài)度去勸誡他人,這樣的人一定會一天天取得進步。

C.品德修養(yǎng)高的人不會太在意富貴,不會被外物主宰自己的心靈;而小人就不同,他們可能受到名利等外物的役使。

D.《禮記》闡述治國、齊家、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之間的關(guān)系時,用了頂真的手法,語言回環(huán)往復,富有音樂美。

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

(2)彼人之才性之相縣也,豈若跛鱉之與六驥足哉?

13.上面兩則材料都講了修身的意義,其側(cè)重點有何不同?

(2022·河北衡水中學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唐德宗建中元年秦正月,始用楊炎議,命黜陟使與觀察使、刺史約百姓丁產(chǎn),定等級,作兩稅法。唐初,賦斂之法日租庸調(diào),有田則有租,有身則有庸,有戶則有調(diào)。玄宗之末,版籍浸壞,多非其實。及至德兵起,所在賦斂,無復常準。賦斂之司各隨意征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紀極。民富者丁多,率為官、為僧以免課役;而貧者丁多,無所伏匿。民旬輸月送,不勝困弊,率皆逃徙為浮戶,其土著百無四五。至是,炎建議作兩稅法,先計州縣每歲所應費用及上供之數(shù)而賦于人,量出以制入。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其租、庸、調(diào)、雜徭悉省。貞元三年。時關(guān)東防秋兵大集,國用不充。李泌奏:“自變兩稅法以來,藩鎮(zhèn)、州、縣多違法聚斂。繼以朱泚之亂,爭械率、征罰以為軍資,點募自防。泚既平,自懼違法,匿不敢言。請遣使以詔旨赦其罪,但令革正,自非于法應留使、留州之外,悉輸京師。其官典逋負,可征者征之,難征者釋之,以示寬大。敢有隱沒者,重設告賞之科而罪之。”上喜曰:“卿策甚長,然立法太寬,恐所得無幾?!睂υ粚拕t獲多而速急則獲少而遲蓋以寬則人喜于免罪而樂輸急則競為蔽匿非推鞫不能得其實財不足濟今日之急而皆入于奸吏矣上曰:“善?!币远戎T外郎元友直為河南、江、淮南句勘兩稅錢帛使。四年二月,元友直運淮南錢帛二十萬至長安,李泌悉輸之大盈庫[注]。然上猶數(shù)有宣索,仍敕諸道勿令宰相知。泌聞之,惆悵而不敢言。

臣光曰:王者以天下為家,天下之財皆其有也。阜天下之財以養(yǎng)天下之民,己必豫焉;或乃更為私藏,此匹夫之鄙志也。

(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兩稅之弊》)

[注]大盈庫:唐朝皇帝私有的倉庫。

1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對曰/寬則獲多而速/急則獲少而遲/蓋以寬則人喜于免罪/而樂輸急則競為蔽匿/非推鞫不能得/其實財不足濟今日之急/而皆人于奸吏矣/

B.對曰/寬則獲多而速急則獲少/而遲蓋以寬則人喜于免罪/而樂輸急則競為蔽匿/非推鞫不能得其實/財不足濟今日之急/而皆人于奸吏矣/

C.對曰/寬則獲多而速急則獲少/而遲蓋以寬則人喜于免罪而樂輸/急則競為蔽匿/非推鞫不能得/其實財不足濟今日之急/而皆人于奸吏矣/

D.對曰/寬則獲多而速/急則獲少而遲/蓋以寬則人喜于免罪而樂輸/急則競為蔽匿/非推鞫不能得其實/財不足濟今日之急/而皆人于奸吏矣/

1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刺史,古官名,司地方糾察的官,后沿稱地方長官,清時為知州的尊稱。

B.關(guān)東,有“函谷關(guān)或潼關(guān)以東”和“山海關(guān)以東”等說法,文中屬前者。

C.藩鎮(zhèn),文中指唐朝中、后期設立的軍鎮(zhèn),其形成地方割據(jù)后常對抗朝廷。

D.敕,本來是通用于下屬對長官、晚輩對長輩的用語,南北朝以后作為皇帝發(fā)布詔令的專稱。

1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唐朝初期實行租庸調(diào)賦役制,征收賦稅的部門各自隨意增加課稅,設立各類稅收名目,貧困家庭難以承受苛捐雜稅,紛紛逃徙。

B.在國家供養(yǎng)防秋兵經(jīng)費不足之時,李泌建議采取寬大之策,讓地方官員在保留合法的數(shù)目后,將其余非法聚集的錢財全部上交。

C.李泌將從灘南地區(qū)所得錢帛全部送入大盈庫,但唐德宗仍屢次向地方索取財物,且不讓宰相知道,李泌聽說此事,心里很懊惱。

D.文末《資治通鑒》的司馬光評論認為,君主不應該將天下的財物據(jù)為私有,批評了唐德宗貪財無度而大肆聚斂的短視行為。

(2022·河南·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楊昭儉,字仲寶,京兆長安人。曾祖嗣復,唐門下侍郎、平章事、吏部尚書。祖授,唐刑部尚書。父景,梁左諫議大夫。昭儉少敏俊,后唐長興中,登進士第。解褐成德軍節(jié)度推官。歷鎮(zhèn)、魏掌書記,拜左拾遺、直史館,與中書舍人張昭遠等同修《明宗實錄》。書成,遷殿中侍御史。天福初,改禮部員外郎。晉祖命宰相馮道為契丹冊禮使,以昭儉為介,授職方員外郎,旋加虞部郎中,俄以本官知制誥。不逾月三拜命,時人榮之。又為荊南高從誨生辰國信使,賜金紫。使回,拜中書舍人,又為翰林學士。時驕將張彥澤鎮(zhèn)涇原,暴殺從事張式,朝廷不加罪。昭儉與刑部郎中李濤、諫議大夫鄭受益抗疏論列,請置之法,疏奏不報。會有詔令朝臣轉(zhuǎn)對,或上封奏,亦許以不時條奏。昭儉復上疏曰:“天子君臨四海日有萬機懋建諍臣彌縫其闕今則諫臣雖設言路不通藥石之論不達于圣聰而邪佞之徒取容于左右。御史臺紀綱之府,彈糾之司,銜冤者固當昭雪,為蠹者難免放流。陛下臨御以來,寬仁太甚,徒置兩司,殆如虛器。遂令節(jié)使慢侮朝章,屠害幕吏,始訴冤于丹闕,反執(zhí)送于本藩。茍安跋扈之心,莫恤冤抑之苦。愿回睿斷,誅彥澤以謝軍吏?!庇墒菣?quán)臣忌之。會請告洛陽,不赴晉祖喪,為有司所糾,停官。未幾,起為河南少尹,改秘書少監(jiān),尋復中書舍人。時河決數(shù)郡,大發(fā)丁夫,以本部帥董其役,既而塞之。晉少主喜,詔立碑記其事。昭儉表諫曰:“陛下刻石紀功,不若降哀痛之詔;搞翰頌美,不若頒罪己之文。”言甚切至,少主嗟賞之,卒罷其事。周世宗愛其才,復召入翰林為學士。后改御史中丞,多振舉臺憲故事。未幾,以鞫獄之失,出為行軍司馬。開寶二年,入為太子詹事,以眼疾求退。六年,以工部尚書致仕。太宗即位,加禮部尚書。太平興國二年,卒,年七十六。昭儉美風儀,善談名理,事晉有直聲。然利口喜譏訾,執(zhí)政大臣懼其構(gòu)謗,多曲徇其意。

(節(jié)選自《宋史·楊昭儉傳》)

1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天子君臨四海/日有萬機懋建/諍臣彌縫其闕/今則諫臣/雖設言路/不通藥石之論/不達于圣聰/而邪佞之徒取容于左右

B.天子君臨四海/日有萬機/懋建諍臣/彌縫其闕/今則諫臣雖設/言路不通/藥石之論不達于圣聰/而邪佞之徒取容于左右

C.天子君臨四海/日有萬機懋建/諍臣彌縫其闕/今則諫臣雖設/言路不通/藥石之論不達于圣聰/而邪佞之徒/取容于左右

D.天子君臨四海/日有萬機/懋建諍臣/彌縫其闕/今則諫臣/雖設言路/不通藥石之論/不達于圣聰/而邪佞之徒/取容于左右

1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刑部:掌管天下的法律刑獄。六部各部以尚書為正職,刑部尚書的權(quán)利位六部尚書之首。

B.解褐:解去平民所穿的粗布衣服,易上官服,擔任官職。喻指入仕為官,也稱“釋褐”。

C.知制誥:掌管起草誥命。唐初以中書舍人為之,掌外制,后用作官名,宋代為清要之職。

D.轉(zhuǎn)對:宋制,臣僚每隔數(shù)日輪流入內(nèi)殿見皇帝,指陳時政得失,謂之轉(zhuǎn)對,也叫“輪對”。

19.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楊昭儉出身官宦世家,年輕時官運亨通,曾經(jīng)一月之內(nèi)三拜命,當時人人以他為榮。

B.楊昭儉作為諍臣,敢于直言,無論是張彥澤案,還是晉少主立碑記,他都直陳不諱。

C.楊昭儉因為張彥澤案,權(quán)臣都非常忌憚他,也正因為得罪了權(quán)貴,所以最終被停官。

D.楊昭儉為官幾起幾落,始終心系朝廷,選文既肯定了他正直的官名,也指出了他的缺點。

2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后改御史中丞,多振舉臺憲故事。未幾,以鞫獄之失,出為行軍司馬。

(2)然利口喜譏訾,執(zhí)政大臣懼其構(gòu)謗,多曲徇其意。

(2022·江西·鉛山縣第一中學高三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貞觀元年,有上封事者,請秦府①舊兵并授以武職,追入宿衛(wèi)。太宗謂曰:“朕以天下為家,不能私于一物。惟有才行是任,豈以新舊為差?況古人云:‘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汝之此意,非益政理?!必懹^元年,吏部尚書長孫無忌②嘗被召,不解佩刀入東上閣門。出閣門后監(jiān)門校尉始覺尚書右仆射封德彝議以監(jiān)門校尉不覺,罪當死無忌誤帶刀入徒二年罰銅二十斤太宗從之大理少卿戴胄駁曰:“校尉不覺,無忌帶刀入內(nèi),同為誤耳。夫臣子之于尊極,不得稱誤,準律云:‘供御湯藥、飲食、舟船,誤不如法者,皆死?!菹氯翡浧涔?,非憲司所決;若當據(jù)法,罰銅未為得理?!碧谠唬骸胺ㄕ叻请抟蝗酥?,乃天下之法,何得以無忌國之親戚,便欲撓法耶?”更令定議。德彝執(zhí)議如初,太宗將從其議,胄又駁奏曰:“校尉緣無忌以致罪,于法當輕,若論其過誤,則為情一也,而生死頓殊,敢以固請。”太宗乃免校尉之死。刑部尚書張亮坐謀反下獄,詔令百官議之,多言亮當誅,惟殿中少監(jiān)李道裕奏亮反形未具,明其無罪。太宗既盛怒,竟殺之。俄而刑部侍郎有闕,令宰相妙擇其人,累奏不可。太宗曰:“吾已得其人矣。往者李道裕議張亮云‘反形未具’,可謂公平矣。當時雖不用其言,至今追悔。”遂授道裕刑部侍郎。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朕今孜孜求士,欲專心政道,聞有好人,則抽擢驅(qū)使。而議者多稱‘彼者皆宰臣親故’,但公等至公,行事勿避此言,便為形跡。古人‘內(nèi)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而為舉得其真賢故也。但能舉用得才,雖是子弟及有仇嫌,不得不舉?!?/p>

(節(jié)選自《貞觀政要·論公平》)

①秦府:秦王府。李世民被立為太子前,曾被封為秦王。②長孫無忌:長孫皇后之兄。

2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出閣門后/監(jiān)門校尉始覺/尚書右仆射封德彝議/以監(jiān)門校尉不覺罪/當死/無忌誤帶刀入/徒二年/罰銅二十斤/太宗從之/

B.出閣門后/監(jiān)門校尉始覺/尚書右仆射封德彝議/以監(jiān)門校尉不覺/罪當死/無忌誤帶刀入/徒二年/罰銅二十斤/太宗從之/

C.出閣門后/監(jiān)門校尉始覺/尚書右仆射封德彝議/以監(jiān)門校尉不覺罪/當死/無忌誤帶刀入徒/二年罰銅二十斤/太宗從之

D.出閣門后/監(jiān)門校尉始覺/尚書右仆射封德彝議/以監(jiān)門校尉不覺/罪當死/無忌誤帶刀入徒/二年罰銅二十斤/太宗從之/

2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封事,指密封的奏章,臣子上書奏事時,為防泄露而把奏章密封起來;也可指封禪。

B.吏部,我國古代官署之一,掌管文官的任免、考課、升降、調(diào)動以及科舉等事務。

C.陛下,“陛”指臺階;“陛下”本指臺階下的侍者,后來演變?yōu)槌甲訉Φ弁醯淖鸱Q。

D.太宗,我國古代帝王的廟號,文中指唐太宗李世民;“貞觀”是其在位期間的年號。

2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戴胄認為,不管是校尉沒有發(fā)覺還是長孫無忌帶刀入內(nèi),按照法律都應定為死罪;如果皇上念及他的功勞,也可減輕處罰。

B.在對長孫無忌和監(jiān)門校尉如何定罪這件事上,戴胄和封德彝的觀點不同;由于戴胄堅持已見,唐太宗最終免去校尉一死。

C.李道裕認為李亮謀反的證據(jù)不足,應判定為無罪;唐太宗雖然當時沒有采納他的建議,但因為這件事,后來授任他為刑部侍郎。

D.唐太宗希望大臣們不要畏懼議論而猶疑不決,有所回避,而應秉持公正,做到“內(nèi)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為國薦才。

2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何得以無忌國之親戚,便欲撓法耶?

譯文:

(2)俄而刑部侍郎有闕,令宰相妙擇其人,累奏不可。

譯文:

25.對把秦府中原來的士兵都授予武官之職的建議,唐太宗是如何反駁的?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唐太宗的三點理由。

答:

(2022·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下列小題。

王都中,字元俞,世祖追念其父功,特授平江路總管府治中,時年甫十七。僚吏見其年少,頗易之。都中遇事剖析,動中肯綮,皆愕眙不敢欺。昆山有詭易官田者,事覺,而八年不決,都中為披故牘,洞見底里,其人乃伏辜。吳江學舍久壞不治,而郡守闕,都中曰:“圣人之道,人所共由,何獨守得為乎?”乃首募大家,合錢新其禮殿。秩滿,改郴州路總管。郴居楚上流,溪洞徭獠往來民間,憚其強猾,莫敢與相貿(mào)易。都中煦之以恩,懾之以威,乃皆悅服。

(節(jié)選自《元史·列傳第七十一》,有刪改)

2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僚吏見其年少,頗易之易:____________

(2)都中為披故牘故:____________

(3)其人乃伏辜辜:____________

27.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莫敢與相貿(mào)易

A.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B.吾孰與徐公美

C.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

D.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2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乃首募大家,合錢新其禮殿。

(2022·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下列小題。

李臺州名宗質(zhì),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質(zhì)而罹靖康之亂,母子相失。宗質(zhì)以父蔭,既長,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馬季思官蜀,宗質(zhì)曰:“吾求母,東南無之,必也蜀乎?”從之西,舟所經(jīng)過州,若縣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聲號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歸,不食,司馬家人哀之,必寬譬之,乃飲泣強食。季思秩滿東下,所經(jīng)復然,竟不得。至荊州,復然。日旦夕號呼,嗌痛氣憊,小憩于茗肆,垂涕。坐頃之,一乞媼至前,揖曰:“官人與我一文兩文?!弊谫|(zhì)起揖之坐,禮以客主。

(節(jié)選自《楊萬里集箋?!?,有刪改)

29.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姻家司馬季思官蜀官:在……做官

B.遍其地大聲號呼遍:走遍

C.司馬家人哀之哀:憐憫

D.日旦夕號呼日:白天

30.下列各句中“若”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例:舟所經(jīng)過州,若縣若村市,必登岸

A.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B.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

C.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珰

D.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3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季思秩滿東下,所經(jīng)復然,竟不得。

(2)宗質(zhì)起揖之坐,禮以客主。

(2022·黑龍江·大慶中學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陸九淵,字子靜。生三四歲,問其父天地何所窮際,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寢食。及總角,舉止異凡兒,見者敬之。后登乾道八年進士第。至行在,士爭從之游。言論感發(fā),聞而興起者甚眾。教人不用學規(guī),有小過,言中其情,或至流汗。有懷于中而不能自曉者,為之條析其故,悉如其心。亦有相去千里,聞其大概而得其為人。初調(diào)隆興靖安縣主簿。丁母憂服闋改建寧崇安縣以少師史浩薦召審察不赴侍從復薦除國子正教諸生無異在家時九淵少聞靖康間事,慨然有感于復仇之義。至是,訪知勇士,與議恢復大略。因輪對,遂陳五論,帝稱善。未幾,除將作監(jiān)丞,為給事中王信所駁,詔主管臺州道崇觀。還鄉(xiāng),學者輻湊,每開講席,戶外屨滿,耆老扶杖觀聽。光宗即位,差知荊門軍。民有訴者,無早暮皆得造于庭,復令其自持狀以追,為立期,皆如約而至,即為酌情決之,而多所勸釋。其有涉人倫者,使自毀其狀,以厚風俗。唯不可訓者,始置之法。其境內(nèi)官吏之貪廉,民俗之習尚善惡,皆素知之。有訴人殺其子者,九淵曰:“不至是?!奔白肪浚渥庸麩o恙。有訴竊取而不知其人,九淵出二人姓名,使捕至,訊之伏辜。因語吏以某所某人為暴,翌日有訴遇奪掠者,即其人也,乃加追治,吏大驚,郡人以為神。申嚴保伍之法,盜賊或發(fā),擒之不逸一人,群盜屏息。荊門為次邊而無城,乃請于朝而城之,自是民無邊憂。罷關(guān)市吏譏察而減民稅,商賈畢集,稅入日增。舊用銅錢,以其近邊,以鐵錢易之,而銅有禁,復令貼納。九淵曰:“既禁之矣,又使之輸邪?”盡蠲之。

(節(jié)選自《宋史·陸九淵傳》)

3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丁母憂/服闋/改建寧崇安縣/以少師史浩薦/召審察/不赴/侍從復薦/除國子正教/諸生無異在家時/

B.丁母憂/服闋/改建寧崇安縣/以少師史浩薦/召審察/不赴/侍從復薦/除國子正/教諸生無異在家時/

C.丁母憂/服闋/改建寧崇安縣/以少師史浩薦召/審察/不赴/侍從復薦/除國子正教/諸生無異在家時/

D.丁母憂/服闋/改建寧崇安縣/以少師史浩薦召/審察/不赴/侍從復薦/除國子正/教諸生無異在家時/

3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總角,古代未成年女子,將頭發(fā)分為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jié),形如兩角,故稱“總角”。

B.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北宋淪亡后,宋高宗逃往南方,在杭州設立臨安府,稱之為行在。

C.主簿,官職名,漢代中央及郡縣官署多設置,其職責為主管文書,辦理事務。

D.貼納,貼,補繳費用;納,交納(息錢)。宋代貼納一般為征收稅費或者補繳差額等,文中指后者。

3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陸九淵自幼聰穎,與眾不同。他三四歲時,就問父親天地的盡頭在哪里;童年時代舉止與普通孩子不同,見到他的人都不怠慢他。

B.陸九淵長于教育,不沿學規(guī)。對于犯有小錯的弟子,他能夠使其認識到錯誤;對于不能清晰認識自己心中想法的弟子,他能為其進行梳理。

C.陸九淵為官勤勉,治政有方。他在荊門軍任職期間,只要有老百姓喊冤上訴,就隨時開堂受理;裁決案件時,大多都能調(diào)解好。

D.陸九淵為民請命,關(guān)心民生。荊門臨近邊境而無城,他奏請朝廷在荊門設城;他又整頓市場,減輕商人稅額,將銅錢禁止,全部換成鐵錢。

3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還鄉(xiāng),學者輻湊,每開講席,戶外屨滿,耆老扶杖觀聽。

(2)申嚴保伍之法,盜賊或發(fā),擒之不逸一人,群盜屏息。

(2022·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張茂字成遜,虛靖好學,不以世利嬰心。建興初,南陽王保辟從事中郎,又薦為散騎侍郎、中壘將軍,皆不就。二年,征為侍中,以父老固辭。尋拜平西將軍、秦州刺史。太興三年,其兄張寔既遇害,州人推茂為大都督、太尉、涼州牧,茂不從,但受使持節(jié)、平西將軍、涼州牧。乃誅閻沙及黨羽數(shù)百人,赦其境內(nèi)。復以兄子駿為撫軍將軍、武威太守、西平公。歲余,茂筑靈鈞臺,周輪八十余堵,基高九仞。武陵人閻曾夜叩門呼曰:“武公①遣我來,曰:何故勞百姓而筑臺乎”姑臧令辛巖以曾妖妄,請殺之。茂曰:“吾信勞人。曾稱先君之令,何謂妖乎!”太府主簿馬魴諫回:“今世難未夷,唯當弘尚道素,不宜勞役崇飾臺榭?!泵唬骸拔徇^也,吾過也!”命止作役。明年,劉曜遣其將劉咸攻韓璞于冀城,呼延寔攻寧羌護軍陰鑒于桑壁,河西大震。參軍馬岌勸茂親征,曰:“今大賊自至,不煩遠師,遐邇之情,實系此州,事勢不可以不出?!泵唬骸榜R生之言得之矣。”乃出次石頭。茂謂參軍陳珍曰:“劉曜以乘勝之聲握三秦之銳,繕兵積年,士卒習戰(zhàn),若以精騎奄克南安,席卷河外,長驅(qū)而至者,計將何出?”珍曰:“曜雖乘威怙眾,恩德未結(jié)于下,又其關(guān)東離貳內(nèi)患未除精卒寡少多是氐羌烏合之眾終不能近舍關(guān)東之難增隴上之戍曠日持久與我爭衡也若二旬不退者,珍請為明公率弊卒數(shù)千以擒之?!泵髳?,以珍為平虜護軍,率卒騎一千八百救韓璞。曜陰欲引歸,聲言要先取隴西,然后回滅桑壁。珍募發(fā)氐、羌之眾,擊曜走之,克復南安。茂深嘉之,拜折沖將軍。太寧三年卒,臨終,執(zhí)駿手泣曰:“昔吾先人以孝友見稱。自漢初以來,世執(zhí)忠順。今雖華夏大亂,皇輿播遷,汝當謹守人臣之節(jié),無或失墜。”年四十八。

(選自《晉書·張茂傳》,有刪改)

(注)①武公:這里指的是張茂父親張軌,其謚號為武公。下文的“先君”也指張茂的父親。

3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又其關(guān)東離/貳內(nèi)患未除/精卒寡少/多是氐羌烏合之眾/終不能近舍關(guān)東之難/增隴上之戍/曠日持久與我爭衡也/

B.又其關(guān)東離貳/內(nèi)患未除/精卒寡少/多是氐羌烏合之眾/終不能近舍關(guān)東之難/增隴上之戍/曠日持久與我爭衡也/

C.又其關(guān)東離貳/內(nèi)患未除/精卒寡少/多是氐羌烏合之眾/終不能近舍關(guān)東之難/增隴上之戍曠日/持久與我爭衡也/

D.又其關(guān)東離/貳內(nèi)患未除/精卒寡少/多是氐羌烏合之眾/終不能近舍關(guān)東之難/增隴上之戍曠日/持久與我爭衡也/

3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建興,帝號。這是古代社會的一種紀年方法,此外還有干支紀年法和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

B.拜,授予官職,如李密《陳情表》中的“詔書特下,拜臣郎中”,而“不拜”指不接受任命。

C.使持節(jié),魏晉南北朝時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軍政權(quán)力的官職。權(quán)力次之的還有持節(jié)。

D.孝友,指的是事父母孝順,對待兄弟友愛;與此相似的還有孝悌,指的是敬愛父母和兄長。

38.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茂大興土木,及時接受勸諫。張茂修筑的靈鈞臺規(guī)模宏大,所以當武陵人閻曾為之勸諫時,他認識到自己的過錯,便停止修建。

B.張茂淡泊名利,多次拒絕任命。他不把世俗的名利放在心上,從建興初年為官到太興三年,多次拒絕征召,不接受地方和皇帝的任職。

C.張茂面對戰(zhàn)事,果斷親自出征。當劉咸和呼延寔分別進攻韓璞和陰鑒時,他接受參軍馬岌的勸諫,果斷出兵,并率軍在石頭駐扎。

D.張茂善于用人,最終擊退敵軍。面對入侵,他認真聽取參軍陳珍的建議,并任命陳珍為平虜護軍,而陳珍果然沒有辜負他的信任。

3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今大賊自至,不煩遠師,遐邇之情,實系此州,事勢不可以不出。

(2)今雖華夏大亂,皇輿播遷,汝當謹守人臣之節(jié),無或失墜。

40.張茂為什么不認為閻曾“妖妄”?張茂最終又是如何做的?請簡要說明。

(2022·浙江·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臨川縣古永安寺復寺田記

(明)湯顯祖

天下有閑人則有閑地,有忙地則有忙人。何謂忙人?爭名者于朝,爭利者于市,此皆天下之忙人也,即有忙地焉以苦之。何謂閑人?知者樂山,仁者樂水,此皆天下之閑人也,即有閑地焉而甘之。甘苦二者,誠不知于道何如,然而趣則遠矣。朝市之積,則有田廬;山水之馀,則為寺觀。故寺觀者,忙人之所不留;而田廬者,閑人之所不奪也。

臨川古為名郡,五峰、三市在焉。三市者,市也。五峰之間,聞有觀九,寺十三。蓋入明以來,大為忙人割奪盡,乃至稗粥無所。而古永安寺境界巋然獨完,其田則大半無有矣。邑侯袁公起于蘄、黃,來宰于茲。披圖而嘆曰:“臨川人之憎閑人也,一至此乎!有能從吾言而反其田者,吾徒也。”于是郡弟子劉某首籍所買田若干畝,上之侯以歸于寺,侯為欣然。而適是時,有僧大千購得南都藏經(jīng)以至,而尊置之寺。侯曰:“有其書矣,而無其人何?”于是有浮梁僧水月,精心苦行,通于評唱之義,適來寓斯。人士與游,始知有所謂宗門者。久之,長干寺僧大初來講《蓮華經(jīng)》,聽者千余人。得田而食,無不歡喜贊嘆,曰:“此固我侯之福田也?!?/p>

嗟夫!當忙人之急得此田也,豈不曰彼無父母妻子之屬,先王所禁游民者,吾非真有所憎利其田,姑以蕃其種類云耳。嗟夫!此所謂奪閑人之物以將養(yǎng)忙人也,固一其說。然試以語彼使天下皆忙人而無一閑人皆忙地而無一閑地則亦豈成其世相也哉且今所從游于二氏者彼亦有所業(yè)非所禁游民也。如其為游民,法固禁之久矣。所惜者,游人之非游,而閑人之未嘗閑也。非閑非游,不可以涉道。

如以食百千萬人之閑者奪以養(yǎng)百千萬忙人,其必無冀于有道者矣,則亦蕃其種類而已。然則侯所為存寺者,或不在田而在道。飯器無殊,香色有異。后之游閑往來食于茲田者,其亦有感于侯之弘愿云。

(選自《湯若士小品》,有刪節(jié))

41.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古永安寺境界巋然獨完完:完好

B.于是郡弟子劉某首籍所買田若干畝籍:登記

C.姑以蕃其種類云耳蕃:捍衛(wèi)

D.飯器無殊,香色有異殊:不同

4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A.天下有閑人則有閑地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B.此皆天下之閑人也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大為忙人割奪盡君為我呼入

D.當忙人之急得此田也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43.下列對文中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認為天下有閑人也有忙人,朝市的忙人忙于積累財富,閑人縱情山水著意寺觀,兩者志趣不同。

B.臨川縣原來有很多的寺觀,但后來忙人將寺觀田產(chǎn)掠奪殆盡,大多寺觀景象衰敗,僧人稗粥無所。

C.僧人大初在長干寺講習《蓮花經(jīng)》時,聽眾有上千人,都能得到寺田的供給,大家非常感激袁公。

D.非??粗赜朴伍e適的狀態(tài),他認為把供養(yǎng)閑人的財富掠奪去供養(yǎng)忙人,是不利于道的弘揚的。

44.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文字斷句。

然試以語彼使天下皆忙人而無一閑人皆忙地而無一閑地則亦豈成其世相也哉且今所從游于二氏者彼亦有所業(yè)非所禁游民也

45.把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爭名者于朝,爭利者于市,此皆天下之忙人也,即有忙地焉以苦之。

(2)臨川人之憎閑人也,一至此乎!有能從吾言而反其田者,吾徒也。

(2022·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金石錄》后序(節(jié)選)

李清照

右《金石錄》三十卷者何?趙侯德甫①所著書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凡見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訛謬,去取褒貶,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訂史氏之失者,皆載之,可謂多矣。

余建中辛巳,始歸趙氏。時先君作禮部員外郎,丞相②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學作學生。趙、李族寒,素貧儉,每朔望謁告出,質(zhì)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歸,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③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飯蔬衣綀,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嘗記崇寧間,有人持徐熙《牡丹圖》求錢二十萬。當時雖貴家子弟,求二十萬錢豈易得耶?留信宿,計無所出而還之。夫婦相向惋悵者數(shù)日。

后屏居鄉(xiāng)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④。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答題。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xiāng)矣!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

收書既成,歸來堂起書庫,大櫥簿甲乙,置書冊。如要講讀,即請鑰上簿,關(guān)出卷帙?;蛏贀p污,必懲責揩完涂改,不復向時之坦夷也。是欲求適意,而反取憀懍⑤。余性不耐,始謀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涂金刺繡之具,遇書史百家字不勩冖?、膘o歡錈?擼??兄??⒆鞲北荊?謔羌赴嘎蘗校?硐?斫澹?饣嶁哪保?客?袷冢?衷諫??仿碇?稀?

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喪南來。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謂十余屋者,已皆為煨燼矣。

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復知建康府,己酉春三月罷。夏五月,至池陽,被旨知湖州,過闕上殿。遂駐家池陽,獨赴召。七月末,書報臥病。余驚怛,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病危在膏肓。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筆作詩,絕筆而終。

今日忽閱此書,如見故人。因憶侯在東萊靜治堂,裝卷初就,蕓簽縹帶,束十卷作一帙。今手澤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蕭繹江陵陷沒,不惜國亡而毀裂書畫;楊廣江都傾覆,不悲身死而復取圖書。豈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歟?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猶斤斤愛惜,不肯留在人間耶?何得之艱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區(qū)區(qū)記其終始者,亦欲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①趙侯德甫:指趙明誠,字德甫,李清照之夫。趙明誠曾為萊州等地太守,故稱“侯”。②丞相:趙明誠之父趙挺之曾官至尚書右仆射,相當于丞相。③葛天氏:傳說中的遠古帝王,其時民風淳樸,安居樂業(yè)。④鉛槧(qiàn):古代文具。鉛為鉛條,可書寫;整為木板,可書文字。⑤慘傈(liáolì):不安的樣子。⑥劊╳án)闕:磨損殘缺。

4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

B.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

C.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

D.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

4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后序:文體名,猶跋,刊于卷首的序文。說明寫作經(jīng)過、資料來源等與成書有關(guān)的情況。

B.金石:指古代鐫刻文字、頌功紀事的鐘鼎碑碣之屬,以此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科叫金石學。

C.禮部員外郎:禮部分曹辦事官員,職位比趙明誠父親趙挺之當時所任的吏部侍郎低。

D.起復:封建時代官員遭父母喪,守制后應召任職。后也泛指官員被降職或革職后重被起用。

48.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敘述夫妻倆在持留徐熙的《牡丹圖》兩個夜晚之后,最終因少錢而交還,以至惋悵數(shù)日,真實流露心酸無奈之情。

B.回憶夫妻倆或相對展玩碑文,或賭書潑茶,表現(xiàn)志同道合之樂,反襯文物多有散失、故人殞逝之悲。

C.李清照食不重肉,衣不重采,節(jié)衣縮食,求購書籍,是因為想盡己所能,幫助丈夫多收集到心儀的典籍。

D.本文是一篇自傳性散文,介紹夫妻倆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的經(jīng)過,回憶婚后的憂患得失,婉轉(zhuǎn)曲折,詞采俊逸。

4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出仕宦,便有飯蔬衣綀,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2)或少損污,必懲責揩完涂改,不復向時之坦夷也。

50.文章最后一段表述了李清照哪些思想感情?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2022·廣東·高三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竇參,字時中。少以門蔭,累官至萬年尉。時同僚有直官曹者,將夕,聞親疾,請參代之。會獄囚亡走,京兆尹按直簿,將奏,參遽請曰:“彼以不及狀謁,參實代之,宜當罪?!弊H江夏尉,人多義之。累遷奉先尉。縣人曹芬,名隸北軍,芬素兇暴,因醉毆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參捕理芬兄弟當死,眾官皆請俟免喪,參曰:“子因父生,父由子死,若以喪延罪,是殺父不坐也?!苯哉渥锒葰⒅?,一縣畏伏。轉(zhuǎn)大理司直。按獄江淮,次揚州,節(jié)度使陳少游驕蹇,不郊迎,令軍吏傳問,參正辭讓之,少游悔懼,促詣參,參不俟?jié)?。還奏合旨。時婺州刺史鄧珽坐贓八千貫,珽與執(zhí)政有舊,以會赦,欲免贓。詔百僚于尚書省雜議,多希執(zhí)政意,參獨堅執(zhí)正之于法,競征贓。除監(jiān)察御史,奉使按湖南判官馬彝獄。時彝舉屬令贓罪至千貫,為得罪者之子因權(quán)幸誣奏彝,參競白彝無罪。參不避權(quán)貴理獄以嚴稱數(shù)蒙召見論天下事又與執(zhí)政多異同上深器之或參決大政時宰頗忌之多所排抑亦無以傷參然多率情壞法。初定百官俸料,以嘗為司直,黨其官,故給俸多于本寺丞;又定百官班秩,初令太常少卿在左右庶子之上,又惡詹事李升,遂移詹事班退居諸府尹之下,甚為有識所嗤。每宰相間日于延英召對,諸相皆出,參必居后久之,以度支為辭,實專大政。參無學術(shù),但多引用親黨,使居要職,以為耳目,四方藩帥,皆畏懼之。李納既憚參,饋遺畢至,外示敬參,實陰間之。上所親信,多非毀參。貶為驩州司馬。參時為左右中官深怒,謗沮不已,賜死于邕州武經(jīng)鎮(zhèn),時年六十。

(選自《舊唐書·竇參傳》,有刪改)

5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參不避權(quán)貴/理獄以嚴/稱數(shù)蒙召見/論天下事/又與執(zhí)政多異同/上深器之/或參決大政/時宰頗忌之/多所排抑/亦無以傷參/

B.參不避權(quán)貴/理獄以嚴稱/數(shù)蒙召見/論天下事/又與執(zhí)政多異同/上深器之/或參決/大政時宰頗忌之/多所排抑/亦無以傷參/

C.參不避權(quán)貴/理獄以嚴/稱數(shù)蒙召見/論天下事/又與執(zhí)政多異同/上深器之/或參決/大政時宰頗忌之/多所排抑/亦無以傷參/

D.參不避權(quán)貴/理獄以嚴稱/數(shù)蒙召見/論天下事/又與執(zhí)政多異同/上深器之/或參決大政/時宰頗忌之/多所排抑/亦無以傷參/

5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蔭,指封建時代子孫因先輩有功勞而取得做官等權(quán)利。文中指竇參獲得官職。

B.京兆尹,官名,國都所在的地區(qū)的行政長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科舉等事務。

C.對,文中指古代朝臣定期輪流向皇帝陳獻個人對國事的意見,并回答皇帝的問題。

D.中官,即太監(jiān),君主時代宮廷內(nèi)侍奉帝王及其家屬的人員,由閹割后的男子充任。

5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竇參看重情義,被人稱贊。曾有同僚請竇參替他值班,恰逢當晚獄中囚犯逃亡,上司過問此事;竇參替同僚說情,主動承擔責任,被時人稱贊。

B.竇參執(zhí)法嚴厲,威震全縣。曹芬毆打妹妹,曹父勸阻未果投井而亡,眾人請求待曹芬兄弟守喪后再處決,竇參不依,立即杖殺曹芬兄弟,全縣畏懼。

C.竇參不懼權(quán)貴,為人剛直。在討論對鄧珽貪贓的處罰時,很多人迎合權(quán)貴的意思,只有竇參堅持原則;馬彝被縣令檢舉貪贓,竇參審查后判馬彝無罪。

D.竇參為官專權(quán),被人詆毀。竇參任用親黨把持要職,監(jiān)察百官,內(nèi)外官員都怕他;皇帝的親信紛紛指責誹謗他,他被貶到驩州任職,最終在路上被賜死。

5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參正辭讓之,少游悔懼,促詣參,參不俟?jié)?/p>

(2)李納既憚參,饋遺畢至,外示敬參,實陰間之。

55.文中說“(竇參)甚為有識所嗤”。請概括說明竇參被有見識的人譏笑的原因。

(2022·云南普洱·高三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高郢字公楚,九歲通《春秋》,工屬文,著《語默賦》,諸儒稱之。父伯祥為好畤尉,安祿山陷京師,將誅之,郢尚幼,解衣請代,賊義,并貸之。以茂才異行高第,累擢咸陽尉。郭子儀取為朔方掌書記。子儀怒判官張曇,奏抵死,郢引救甚力,忤子儀意,下徙猗氏丞。李懷光引佐邠寧府。懷光將還河中,郢勸不如西迎乘輿,懷光反方銳,不聽。時渾瑊提孤軍抗賊,群將未集,郢恐為懷光所乘,固止之。會懷光子琟候郢,郢因脅說曰:“君視天寶以來稱兵者,今尚誰在?且國家固有天命,人力不豫焉,今若恃眾而動,自絕于天。十室之小,必得忠信,安知三軍不有奔潰而助順者乎?”琟大懼,流汗不能語。郢因與其將謀間道歸國事泄懷光先斬二將然后引郢詰誚郢抗詞無所愧隱觀者為泣下懷光慚赦之懷光已誅,李晟表其忠,馬燧奏管書記。召拜主客員外郎,遷中書舍人。時四方士務朋比,更相譽薦,以動有司,徇名亡實,郢疾之,乃謝絕請謁,顓行藝。司貢部凡三歲,甄幽獨,抑浮華,流競之俗為衰。遷太常卿。貞元末,擢中書侍郎。順宗立,病不能事,王叔文黨根據(jù)朝廷,帝始詔皇太子監(jiān)國,而郢以刑部尚書罷。明年,為華州刺史,政尚仁靜。初,駱元光自華引軍戍良原。元光卒,軍入神策,而州仍歲餉其糧,民困輸入,累刺史憚不敢白,郢奏罷之。復召為太常卿,除御史大夫。數(shù)月,改兵部尚書,固乞骸骨,以尚書右仆射致仕。卒,年七十二,贈太子太保,謚曰貞。

郢恭慎不與人交。常掌制誥,家無留稿,或勸盍如前人傳制集者,答曰:“王言不可藏私家?!鄙讲恢萎a(chǎn),有勸營之者,答曰:“祿稟雖薄,在我則有余,田莊何所取乎?”

(節(jié)選自《新唐書·高郢傳》)

5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郢因與其將謀間道歸國/事泄/懷光先斬二將/然后引郢/詰誚郢/抗詞無所愧/觀者為泣下/懷光慚/赦之/

B.郢因與其將謀間道歸/國事泄/懷光先斬二將/然后引郢詰誚/郢抗詞無所愧/觀者為泣下/懷光慚/赦之/

C.郢因與其將謀間道歸國/事泄/懷光先斬二將/然后引郢詰誚/郢抗詞無所愧/觀者為泣下/懷光慚/赦之/

D.郢因與其將謀間道歸/國事泄/懷光先斬二將/然后引郢/詰誚郢/抗詞無所愧/觀者為泣下/懷光慚/赦之/

5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賦,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盛行于漢魏六朝,兼具韻文和散文的特點。

B.乘輿,在中國古代特指天子和諸侯所乘坐的車子,文中此處借指君王。

C.天寶,唐玄宗的年號,從漢武帝起,歷代皇帝都只有一個固定的年號。

D.監(jiān)國,古代君主因故不能親政時,由太子或其他近親代為處理國事。

58.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高郢早慧有才,孝義感人。他九歲時通曉《春秋》,擅寫文章,得到時人賞識;父親被叛賊抓住,他主動請求代父受刑,感動了叛賊。

B.高郢敢于直言,深明大義。他的長官郭子儀對張曇不滿,上奏殺掉張曇,高郢極力制止;后來李懷光想叛亂,高郢堅決反對,成功規(guī)勸。

C.高郢為政清白,不結(jié)朋黨。他反對官場拉幫結(jié)派,謝絕他人請托拜謁,在掌管貢部的三年期間,壓制浮華無才之徒,不良風氣有所改變。

D.高郢為人恭慎,做官清廉。他長期掌管制誥,有人勸他制作文集,他認為君王言論不能藏在私家;他不經(jīng)營家產(chǎn),認為俸祿已經(jīng)足夠。

5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且國家固有天命,人力不豫焉,今若恃眾而動,自絕于天。

(2)而州仍歲餉其糧,民困輸入,累刺史憚不敢白,郢奏罷之。

(2022·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房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人。玄齡幼警敏,貫綜墳籍,善屬文,書兼草隸。年十八舉進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謂裴矩曰仆觀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當為國器但恨不見其聳壑昂霄云。顧中原方亂,慨然有憂天下志。

太宗以墩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謁軍門,一見如舊,署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公為秦王,即授府記室,封臨淄侯。征伐未嘗不從,眾爭取怪珍,玄齡獨收人物致幕府,與諸將密相申結(jié),人人愿盡死力。王嘗曰:“漢光武得鄧禹,門人益親。今我有玄齡,猶禹也?!本痈鋈胧?,軍符府檄,或駐馬即辦,文約理盡,初不著稿。高祖曰:“若人機識,是宜委任。每為吾兒陳事,千里外猶對面語?!?/p>

玄齡當國,夙夜勤強,任公竭節(jié),不欲一物失所。無媢忌,聞人善,若己有之。明達吏治,而緣飾以文雅,議法處令,務為寬平。不以己長望人,取人不求備,雖卑賤皆得盡所能?;蛞允卤蛔?,必稽顙請罪,畏惕,視若無所容。

貞觀末年,以譴還第,黃門侍郎褚遂良言于帝曰:“玄齡事君自無所負,不可以一眚便示斥外,非天子任大臣意。”帝悟,遽召于家。后避位不出。久之,會帝幸芙蓉園觀風俗,玄齡敕子弟汛掃廷堂,曰:“乘輿且臨幸?!庇许暎酃移涞?,因載玄齡還宮。

治家有法度,??种T子驕侈,席勢凌人,乃集古今家誡,書為屏風,令各取一具,曰:“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漢袁氏累葉忠節(jié),吾心所尚,爾宜師之?!?/p>

疾甚,帝命鑿苑垣以便候問,親握手與決。詔皇太子就省。擢子遺愛右衛(wèi)中郎將,遺則朝散大夫,令及見之。薨,年七十一,贈太尉、并州都督,謚曰文昭,給班劍、羽葆、鼓吹、絹布二千段、粟二千斛,陪葬昭陵。高宗詔配享太宗廟廷。

(取材于《新唐書·房玄齡》

6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年十八/舉進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謂裴矩曰/仆觀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當為國器/但恨不見其聳壑昂霄云/

B.年十八/舉進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謂裴矩曰/仆觀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當為國器/但恨不見其聳壑昂霄云/

C.年十八/舉進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謂裴矩曰/仆觀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當為國器/但恨不見其聳壑昂霄云/

D.年十八/舉進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謂裴矩曰/仆觀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當為國器/但恨不見其聳壑昂霄云/

6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墳籍就是古代典籍、經(jīng)典的意思,與《師說》中“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中的“六藝經(jīng)傳”所指大致相同。

B.草隸,草書與隸書的簡稱。中國漢字的演變包含“七體”,即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C.軍門,一般指軍營之門,代指軍營。這里是指對李世民的尊稱,當時李世民巡視渭北,任命房喬做行軍記室參軍。

D.乘輿,原指皇帝座駕,本文是代指李世民。為了避諱,不直接稱皇帝,用皇帝身邊的物品指代皇帝,如“陛下”等。

6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房喬胸有大志,眼光高遠。他年輕有為,早有為天下憂的大志;每征伐到一處,別人都爭搶財物,房喬卻不這樣。

B.房喬才華突出,善于應對。房喬對于各種文書很熟悉,依馬可待,不打草稿,文理暢然;應對自然,讓高祖感嘆不已。

C.房喬勤于政事,做人謹慎。他早起晚睡,為國盡忠,不讓國家受到損失;犯了錯誤,就低頭認罪,畏懼、警惕。

D.房喬居高自省,教子有方。房喬身居高位,卻擔心下一代驕傲奢侈;他搜集歷代有名的家訓書法真跡,做成屏風,警戒子孫。

6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玄齡當國,夙夜勤強,任公竭節(jié),不欲一物失所。

(2)玄齡事君自無所負,不可以一眚便示斥外,非天子任大臣意。

64.文中不止一處提到房玄齡對待人才的事,房玄齡是如何對待人才的?

(2022·河南·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李綱,字文紀,觀州蓚?cè)?。少慷慨尚風節(jié)始名瑗慕張綱為人改焉事隋為太子洗馬太子勇宴宮臣左庶子唐令則奏琵琶又歌《武媚娘曲》。綱曰:“令則官調(diào)護,乃自比倡優(yōu),進淫聲,惑視聽。誠使上聞之,豈不為殿下累乎?臣請正其罪?!庇略唬骸爸弥矣麨闃范?!”后勇廢,文帝切讓,官屬無敢對,綱獨曰:“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太子資中人,得賢者輔而善,得不肖導而惡,奈何歌舞鷹犬纖兒使日侍側(cè)?何特太子罪邪?”帝曰:“以汝為洗馬,何不擇人?”綱曰:“臣非東宮得言者?!钡墼唬骸半捱^矣!”擢尚書右丞。大業(yè)末,賊帥何潘仁①劫為長史。

高祖平京師,綱上謁,授丞相府司錄參軍,封新昌縣公,領選舉。受禪,拜禮部尚書兼太子詹事。齊王元吉為并州總管,縱左右攘奪,民愁苦。宇文歆諫,不聽,騰狀顯言,王坐免。俄而復留,下危惴。劉武周入太原,元吉懼,棄軍奔京師,并州陷。帝怒,謂綱曰:“王年少,不習事,故以歆及竇誕佐之。太原,興王地,兵十萬,粟支十年,奈何一旦棄去?歆建此計,我當斬于軍?!本V曰:“王過惡,誕養(yǎng)成之。歆事王淺,有闕必諍。今賴歆計,使陛下不失愛子,且有功,又可加罪乎?”翼日,帝悟,引綱升御榻,勞曰:“卿不言,我?guī)诪E罰?!庇谑轻岇?,然猶貸誕也。

綱在東宮,太子建成尤加禮,嘗游溫湯,綱疾不從。后太子浸狎亡賴②,猜間朝廷,綱頻諫不見聽,遂乞骸骨。帝罵曰:“卿為潘仁長史,而羞朕尚書邪?”綱頓首曰:“潘仁,賊也,志殘殺,然每諫輒止。為其長史,故無愧。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內(nèi)石,敢久為尚書乎?且臣事東宮,東宮又與臣忤,是以上印綬?!钡壑x曰:“知公直士,幸卒輔吾兒?!蹦税萏由俦?,尚書、詹事如故。

貞觀四年,復為少師。及疾,帝遣玄齡至家存問。明年卒,年八十五,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曰貞,太子為立碑。

(節(jié)選自《新唐書列傳卷二十四》,有刪減)

[注]①何潘仁:在隋煬帝時因犯法逃亡,糾集亡命之徒,眾至數(shù)萬,自稱總管。大業(yè)末年,何潘仁脅迫在鄠縣隱居的李綱為義軍長史。②亡賴:不務正業(yè);不務正業(yè)的人。

6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少慷慨尚風/節(jié)始名瑗/慕張綱為人/改焉/事隋為太子洗馬/太子勇宴/宮臣左庶子/唐令則奏琵琶/又歌《武媚娘曲》

B.少慷慨尚風/節(jié)始名/瑗慕張綱為人/改焉/事隋為太子洗馬/太子勇宴宮臣/左庶子唐令則奏琵琶/又歌《武媚娘曲》

C.少慷慨/尚風節(jié)始/名瑗慕張綱/為人改焉/事隋為太子洗馬/太子勇宴/宮臣左庶子唐令則/奏琵琶又歌《武媚娘曲》

D.少慷慨/尚風節(jié)/始名瑗/慕張綱為人/改焉/事隋為太子洗馬/太子勇宴宮臣/左庶子唐令則奏琵琶/又歌《武媚娘曲》

66.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guān)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倡優(yōu):指古代以音樂歌舞或雜技戲謔娛人的藝人當中的優(yōu)秀人才。

B.洗馬:古代官名,即太子冼馬,為太子屬官,侍從,太子出行時為前導,唐朝為太子掌管圖籍。

C.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自請辭官回家。

D.印綬:印,印信,指古代各種印章;綬,系印信的絲帶。古人印信上系有絲帶,佩帶在身,常借指官爵。

67.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綱認為太子身邊的臣子有所為也應有所不為。唐令則身為左庶子,在隋朝太子楊勇的宴會上又彈樂器又唱歌,李綱認為太子會因此受連累。

B.李綱善于抓住問題關(guān)鍵。面對隋文帝的痛斥,唯獨李綱出來辯解,說過錯不只在于太子。

C.李綱原則性很強。齊王李元吉身為并州總管縱容手下四處掠奪,百姓不堪其擾。李綱勸諫而不得,便向唐高祖李淵呈遞奏表說明情況。

D.李綱因要辭去職務而被唐高祖斥罵。唐太子李建成接觸不務正業(yè)的人后,開始猜疑朝廷。李綱多次勸諫無果,便提出辭職。

68.把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誠使上聞之,豈不為殿下累乎?臣請正其罪。

(2)潘仁,賊也,志殘殺,然每諫輒止。

(2022·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朱熹,字元晦,中紹興十八年進士第。孝宗即位,詔求直言,熹上封事言:“帝王之學,必先格物致知,以極夫事物之變,而可以應天下之務。”隆興元年,復召。入對,其一言:“今日所當為者,非戰(zhàn)無以復仇,非守無以制勝?!焙檫m為相,主和,論不合,歸。淳熙元年,始拜命。五年,史浩再相,除知南康軍,降旨便道之官,熹再辭,不許。明年夏,大旱,詔監(jiān)司、郡守條其民間利病,遂上疏言:“今宰相、臺省、諫諍之臣皆失其職,而陛下所與親密謀議者,不過一二近習之臣。”上讀之大怒曰是以我為亡也熹以疾請祠不報熹以前后奏請多所見抑幸而從者率稽緩后時蝗旱相仍不勝憂憤復奏言:“為今之計,獨有君臣相戒,痛自省改。其次惟有盡出內(nèi)庫之錢,詔戶部免征舊負,遴選賢能,責以荒政,庶幾猶足下結(jié)人心,消其乘時作亂之意?!惫庾诩次?,改知漳州。奏除屬縣無名之賦七百萬,減經(jīng)總制錢四百萬。以習俗未知禮,采古喪葬嫁娶之儀,揭以示之,命父老解說,以教子弟。土俗崇信釋氏,男女聚僧廬為傳經(jīng)會,女不嫁者為庵舍以居,熹悉禁之。寧宗即位,有旨修葺舊東宮,為屋三數(shù)百間,欲徙居之。熹奏疏言:“四方之人,但見陛下亟欲大治宮室,六軍萬民之心,將有扼腕不平者矣。前鑒未遠,甚可懼也?!笔枞?,不報,上亦未有怒熹意也。始,寧宗之立,韓侂胄自謂有定策功,居中用事。熹憂其害政,以為言,在講筵復申言之。趙汝愚既相,收召四方知名之士,中外望治,熹獨以侂胄用事為慮。汝愚方謂其易制,不以為意。及汝愚亦以誣逐,而朝廷大權(quán)悉歸韓侂胄矣。慶元四年,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請。明年卒,年七十一沒,朝廷以其《大學》《論語》《孟子》《中庸》訓說立于學官。

(節(jié)選自《宋史·朱熹傳》)

6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上讀之/大怒曰/是以我為亡也/熹以疾請祠/不報/熹以前后奏請多所見抑/幸而從者/率稽緩后時/蝗旱相仍/不勝憂憤/

B.上讀之/大怒曰是/以我為亡也/熹以疾請祠/不報/熹以前后奏請多/所見抑幸而從者/率稽緩后時/蝗旱相仍/不勝憂憤/

C.上讀之/大怒曰是/以我為亡也/熹以疾請祠/不報/熹以前后奏請多所見抑/幸而從者/率稽緩后時/蝗旱相仍/不勝憂憤/

D.上讀之/大怒日/是以我為亡也/熹以疾請祠/不報/熹以前后奏請多/所見抑幸而從者/率稽緩后時/蝗旱相仍/不勝憂憤/

7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進士是對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中央政府測試即殿試的人的稱呼。

B.格物致知,指探究事物原理,從而從中獲得智慧,語出儒家“四書”之一《大學》。

C.戶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全國土地、戶籍、賦稅、俸餉等事宜,長官為戶部侍郎。

D.釋氏,指佛教,是一種外的對中土影響深遠的宗教,因由釋迦牟尼創(chuàng)立,故有此稱。

7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朱熹屢次進諫,竭盡一片忠心。他規(guī)勸孝宗注意帝王之學的策略,主張戰(zhàn)守并舉來復仇,又認為皇帝與少數(shù)寵臣過于親近,建議面對旱災君臣自省改正。

B.朱熹體恤百姓,教化一方風俗。朱熹治理漳州時,減免多種賦稅費用;安排父老解說古代禮儀來教導當?shù)匕傩?;禁止男女聚集于僧舍做傳?jīng)會等風俗。

C.朱熹以史為鑒,反對大興土木。宋寧宗即位后,下旨要修葺東宮房屋三百多間,朱熹勸諫他應吸取歷史教訓,皇帝沒有答復他,不過也沒有對他發(fā)怒。

D.朱熹見識深遠,洞察侂胄居心。韓侂胄居功執(zhí)掌政事,朱熹深以為憂,先向趙汝愚進言而后又向皇帝進言提醒,而趙如愚不以為意,終遭誣諂驅(qū)逐被奪權(quán)。

7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四方之人,但見陛下亟欲大治宮室,六軍萬民之心,將有扼腕不平者矣。

(2)趙汝愚既相,收召四方知名之士,中外望治,熹獨以侂胄用事為慮。

(2022·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趙宏偉字子英,甘陵人。至元十三年,國兵攻宋,宏偉以書謁元帥宋都于軍中,奇之,俾以兵略地臨江。至吉州,宋主將管忠節(jié)、路分鄒超悉眾出戰(zhàn),宏偉敗之,追北二十余里,薄其城,示以禍福,知州周天驥以城降。宋都嘉宏偉有功,賞銀三十兩,署為吉州參佐官。吉民有為亂者,宏偉設伏橋下,以火攻之,藏戰(zhàn)退走,伏發(fā),眾蹂踐幾盡,乘勝搗其巢穴,余黨悉出拒戰(zhàn),宏偉旋兵襲其背,斬其渠魁,一州遂安。宋廂禁軍總管王昌、勇敢軍總管張云誘新附五營軍為亂。事覺,昌就擒;宏偉夜襲云,斬首以獻,停其黨五百人。宋都解欲盡誅之,宏偉曰:"此屬詿誤,非得已也,今悉就誅,何以安反側(cè)?"眾得免死。十七年,改衡州路總管府治中。群盜出沒其境,宏偉計其地,興屯田,民既足食,盜亦為農(nóng),那遂寧謹。大德五年,起僉浙西道肅政廉訪司事。鎮(zhèn)江旱,蠲民租九萬馀石。吏畏飛語,復征于民,民無所出,行臺令宏偉核實,卒畫之。大風海溢潤常江陰等州廬舍多蕩沒民乏食宏偉將發(fā)廩以賑有司以未得報為辭宏偉曰民旦幕饑擅發(fā)有罪我先坐遂發(fā)之,全活者十余萬。遷江南行臺都事。十一年,江南大饑,宏偉請以贓罰錢賑之,民賴以生。至大二年,召為內(nèi)臺都事。仁宗在東宮時,聞其名,遇之甚厚,常以宇呼之。及出為浙東廉訪副使,陛辭之日,仁宗出幣帛,俾?lián)袼呒促n之。握江南行臺治書侍御史?;蕬c二年,致仕。延祐三年,復起為福建道肅政廉訪使。未幾,以疾辭。泰定三年,卒,年四十四,贈嘉議大夫、禮部尚書、上輕車都尉,追封天水郡侯,謚貞獻。

(節(jié)選自《元史·列傳第五十三》)

7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大風海溢/潤/常/江陰等州廬舍多蕩沒/民乏食/宏偉將發(fā)廩/以賑有司/以未得報/為辭宏偉曰/民旦暮饑/擅發(fā)有罪/我先坐/

B.大風海溢/潤/常/江陰等州廬舍多蕩沒/民乏食/宏偉將發(fā)廩/以賑有司/以未得報為辭/宏偉曰/民旦暮饑/擅發(fā)有罪我/先坐/

C.大風海溢/潤/常/江陰等州廬舍多蕩沒/民乏食/宏偉將發(fā)廩以賑/有司以未得報為辭/宏偉曰/民旦暮饑/擅發(fā)有罪/我先坐/

D.大風海溢/潤/常/江陰等州廬舍多蕩沒/民乏食/宏偉將發(fā)廩以賑/有司以未得報/為辭宏偉曰/民旦暮饑/擅發(fā)有罪我/先坐/

7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禁軍,宋代指由中央直接掌握的正規(guī)軍,在其它朝代保衛(wèi)京城或?qū)m廷的軍隊也被稱為禁軍。

B.道,元于中書省、行中書省和路府間設置的行政區(qū)劃,一為肅政廉訪使道,一為宣慰司道。

C.東宮,一般是太子所居住的宮殿,可用以借指太子,這與以中宮借指皇后是同樣的道理。

D.謚,指古代帝王、官員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帶有褒揚意味的稱號,分官謚和私謚。

75.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趙宏偉戰(zhàn)功卓著。他打敗宋主將管忠節(jié)、路分鄒超,追擊敗軍二十余里,兵臨吉州,示以禍福,迫使知州周天驥獻城投降。

B.趙宏偉平息叛亂。他設伏橋下,采用火攻,乘勝搗賊巢穴,殺掉賊首;夜襲張云,將其斬首,俘虜余黨,因功得到元帥嘉獎。

C.趙宏偉體恤百姓。鎮(zhèn)江大旱,百姓無法繳納賦稅,經(jīng)他核實后,最終免除賦稅;江南大饑,他請求以罰沒的贓款賑濟,百姓得活。

D.趙宏偉深受榮寵。仁宗在東宮時,待他很好,常以字稱呼他;等到他離京出任浙東廉訪副使辭別時,仁宗拿出財物,讓他挑選。

7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宏偉以書謁元帥宋都于軍中,奇之,俾以兵略地臨江。

(2)此屬詿誤,非得已也,今悉就誅,何以安反側(cè)?

(2022·黑龍江·哈爾濱市第六中學校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吾彥,字士則,吳郡吳人也。出自寒微,有文武才干。身長八尺,手格猛獸,旅力絕群。仕吳為通江吏。時將軍薛珝杖節(jié)南征,軍容甚盛,彥觀之,慨然而嘆。有善相者劉札謂之曰:“以君之相,后當至此,不足慕也?!背鯙樾?,給吳大司馬陸抗??蛊嫫溆侣裕瑢斡弥?,患眾情不允,乃會諸將,密使人陽狂拔刀跳躍而來,坐上諸將皆懼而走,唯彥不動,舉幾御之。眾服其勇,乃擢用焉。吳亡,彥始歸降,武帝以為金城太守。帝嘗從容問:“孫皓所以亡國者何也?”曰:“吳主英俊,宰輔賢明?!钡坌υ唬骸熬鞒假t,何為亡國?”彥曰:“天祿永終,歷數(shù)有屬,所以為陛下擒。此蓋天時,豈人事也!”張華時在坐,謂彥曰:“君為吳將,積有歲年,蔑爾無聞,竊所惑矣?!睆﹨柭曉唬骸氨菹轮?,而卿不聞乎?”帝甚嘉之。帝嘗問彥:“陸喜、陸抗二人誰多也?”彥對曰:“道德名望,抗不及喜;立功立事,喜不及抗?!睍恢荽淌诽砧?,以彥為南中都督、交州刺史。重餉陸機兄弟,機將受之,云曰:“彥本微賤,為先公所拔,而答詔不善,安可受之!”機乃止。因此每毀之。長沙孝廉尹虞謂機等曰:“自古由賤而興者,乃有帝王,何但公卿。若何元干、侯孝明、唐儒宗、張義允等,并起自寒役,皆內(nèi)侍外鎮(zhèn),人無譏者。卿以士則答詔小有不善,毀之無已,吾恐南人皆將去卿,卿便獨坐也。”初陶璜之死也九真戍兵作亂逐其太守九真賊帥趙祉圍郡城彥悉討平之在鎮(zhèn)二十余年威恩宣著南州寧靖。自表求代,征為大長秋。卒于官。

(選自《晉書吾彥傳》,有刪改)

7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初/陶璜之死也/九真戍兵作亂/逐其太守/九真賊帥趙祉圍郡城/彥悉討平之/在鎮(zhèn)二十余年/威恩宣著/南州寧靖

B.初/陶璜之死也/九真戍/兵作亂/逐其太守/九真賊帥趙祉圍郡城/彥悉討平之/在鎮(zhèn)二十余年/威恩宣著/南州寧靖

C.初/陶成之死也/九真戍/兵作祉/逐其太守/九真賊帥趙祉圍郡城/彥悉討平之在鎮(zhèn)/二十余年/威恩宣茗/南州寧靖

D.初/陶成之死也/九真戍兵作亂/逐其太守/九真賊帥趙祉圍郡城/彥悉討平之在鎮(zhèn)/二十余年/威恩宣著/南州寧靖

7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杖節(jié),意為執(zhí)持旄節(jié)。古代帝王授予將帥兵權(quán)或派遣使者,以旄節(jié)為憑信。

B.陛下,對君王的尊稱。陛,帝王宮殿的臺階。陛下,原指站在臺階下的侍者。

C.孝廉,漢武帝時設立的朝廷通過測試來選拔、任命優(yōu)秀人才為官的一種制度。

D.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簡稱,“公”為封爵之首,“卿”指高級長官或爵位。

79.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吾彥出身貧寒。他出身于貧寒之家,有文武才干,曾經(jīng)有一個擅長看相的人根據(jù)他的面相推測他將來可以擁有高官之位,不必羨慕他人。

B.吾彥有勇有謀。陸抗佩服吾彥的勇謀,想要重用他,可是又擔心大家有看法,于是用計在眾人面前證明了他的勇敢,大家非常佩服吾彥。

C.吾彥巧妙應答。在武帝詢問孫皓亡國的原因之時,他認為吳國雖然君臣都好,但是吳國之所以滅亡,吳主被擒,是天命所致,與人事無關(guān)。

D.吾彥頗得信任。皇帝曾經(jīng)問吾彥陸喜、陸抗二人哪一個財富更多,他卻從道德名望和立功立事兩個方面對二人進行了比較式的分析和評價。

8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密使人陽狂拔刀跳躍而來,坐上諸將皆懼而走,唯彥不動,舉幾御之。

(2)卿以士則答詔小有不善,毀之無已,吾恐南人皆將去卿,卿便獨坐也。

試卷第1頁,共3頁

試卷第1頁,共3頁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專題14高考文言文常見考點:古漢語語法

一、文言文閱讀

(2022·湖北·高三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晉出公十七年,智伯與趙、韓、魏共分范、中行地以為邑。出公怒,告齊、魯,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齊,道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孫驕為晉君,是為哀公。當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