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九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詩文鑒賞及考點揭秘(解析)_第1頁
統(tǒng)編九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詩文鑒賞及考點揭秘(解析)_第2頁
統(tǒng)編九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詩文鑒賞及考點揭秘(解析)_第3頁
統(tǒng)編九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詩文鑒賞及考點揭秘(解析)_第4頁
統(tǒng)編九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詩文鑒賞及考點揭秘(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統(tǒng)編九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詩文鑒賞及考點揭秘(解析)《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詩文鑒賞及考點揭秘

一、導(dǎo)入

馳騁疆場,保家衛(wèi)國,是好男兒們的熱血豪情,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償所愿。

南宋有一位詞人,一生以恢復(fù)中原為志,以功業(yè)自許,卻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

他就是辛棄疾,今天我們學(xué)習(xí)他的一首詞《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二、目標

1.了解,熟悉文章內(nèi)容。

2.在反復(fù)誦讀與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意象,體會詩歌表述的感情,受到情緒的感染和心靈的震撼。

3.運用想象和聯(lián)想描繪詩歌畫面,通過解讀詩歌意象了解詩歌主旨。

三、原文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四、解釋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選自《稼軒詞編年箋注》卷二。

丑奴兒:詞牌名,又名“采桑子”。

博山:在今江西廣豐西南。

少年:指年輕的時候。

不識: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層樓:高樓。

強(qiǎng):竭力,極力。

識盡:嘗夠,深深懂得。

欲說還(huán)休:內(nèi)心有所顧慮而不敢表述。休:停止。

五、詩意

人年輕的時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歡登上高樓。喜歡登上高樓,為寫一首新詞沒有愁苦而硬要說愁。

現(xiàn)在嘗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卻最終沒有說。想說卻最終沒有說,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

六、賞析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詞的上片,著重回憶少年時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時代,不諳世事,喜歡登高,為寫“新詞”,沒有愁苦,勉強“說愁”。連用兩個“愛上層樓”,前一個“愛上層樓”同首句構(gòu)成因果復(fù)句。后一個“愛上層樓”,又與后一句結(jié)成因果關(guān)系,這一個疊句,把前后連接起來,表述了一個中心意思:因不識愁而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詞的下片,著重寫自己現(xiàn)在知愁?!氨M”字極有概括力,包含了詞人復(fù)雜的感受。詞人過去無愁硬要說愁,如今卻愁到極點而無可言說。卻道“天涼好個秋”,生動地表現(xiàn)了自己嘗盡辛酸后無可言說的復(fù)雜況味。反復(fù)品味著“愁滋味”,在自嘲自諷中,寫盡了人生的無奈。

七、文學(xué)常識

1、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其詞以豪放為主,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2、寫作背景

這一首詞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閑居帶湖時所作。辛棄疾在帶湖居住期間,常到博山游覽,博山風(fēng)景優(yōu)美,他卻無心賞玩。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

八、問題探究

(1)上片主要寫了哪些內(nèi)容?

參考:

上片寫少年登高遠望,氣壯如山,不知愁為何物。

(2)“而今”一詞,反映出了什么?

參考:

“而今”二字,不僅顯示出時間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在涉世既深又飽經(jīng)憂患之余,進入“識盡愁滋味”的階段。

(3)“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這兩句中的“愁”的含義是否相同,為什么?

參考:

這兩句里的“愁”的含義是不同的?!皬娬f”的是春花秋月無病呻吟的閑愁;“而今識盡”的是關(guān)懷國事,懷才不遇的哀愁。

(4)理解“卻道‘天涼好個秋’”。

參考:

這些多而深的愁,有的不能說,有的不便說,而且“識盡”而說不盡,說之亦復(fù)何益?只能道“天涼好個秋”。其實,“卻道”也是一種“強說”。

這句結(jié)尾表面形似輕脫,實則十分含蓄,充分表述了之“愁”的深沉博大。

(5)又連用兩句“欲說還休”,仍然采用疊句形式,在結(jié)構(gòu)用法上也與上片互為呼應(yīng)。為什么會“欲說還休”?

參考:

詞中“欲說還休”實際上是統(tǒng)治者不許他發(fā)表救國的言論。由于他是個北方歸正軍民,處處受到猜忌,所以連話也不敢明講。

(6)分析下片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及其效果。

參考:

①“欲說還休”用了反復(fù)。渲染了“有苦無處訴”的氣氛,加強了藝術(shù)效果。

②使讀者深刻體會到為國事憂愁,極端痛苦,悲憤愁苦溢于言表。

九、詩歌主旨

本詞通篇言愁,上片描繪少年涉世未深卻故作深沉的情態(tài),下片寫出滿腹愁苦卻無處傾訴的抑郁。通過“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表述了當時受壓抑、遭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無奈之情。

十、課堂小結(jié)

熟讀成誦。

十一、板書設(shè)計

1.《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是(朝代)的寫的一首詞。

2.寫出加粗字的正確讀音。

①勉強②還家

3.借助課下解釋或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1)少年:

(2)不識:

(3)層樓:

(4)強(qiǎng):

(5)識盡:

(6)欲說還(huán)休:

(7)休:

一、默寫

記憶型默寫:

1、,愛上層樓。

2、愛上層樓,。

3、,欲說還休。

4、欲說還休,!

理解型默寫:

1、后人常用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中“,”來表示少年時候的無憂無慮,也常用來感嘆少年時候的年輕不懂事。

2、《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中的“,”故意說得輕松灑脫,實際上卻是難以擺脫心頭的沉重抑塞。

二、課內(nèi)詩歌鑒賞

(一)詩歌閱讀。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1.《丑奴兒》中以“______”為線索,運用________和________的手法,抒發(fā)了的復(fù)雜心情。從整首詞來看,所說的“愁”絕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報國之情。

2.分析下片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及其效果。

(二)閱讀理解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3.詞的上片寫“少年不識愁滋味”,下片卻說“而今識盡愁滋味”,這樣安排有什么作用?

4.這首詞表述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閱讀下面的古詩詞,完成小題。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①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注)①這是辛棄疾遭到主和派的打擊,被彈劾去職、閑居帶湖時所作的一首詞

5.對比是本首詞一大特色,如內(nèi)容上“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構(gòu)成對比。

6.本首詞中詩人通篇言“愁”,你是如何理解詩人的各種“愁”?

(四)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下列小題。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7.詞中“強”的意思是()

A.強大B.強調(diào)C.勉強地D.倔強地

8.“少年”時的“愁”指的是___________,“而今”的“愁”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五)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列小題。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南宋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注)本詩是遭彈劾后罷職閑居帶湖時所作。

9.全詞主要運用了何種寫作手法?結(jié)合有關(guān)語句說說。

10.古人素以秋愁為一體,辛棄疾卻說“卻道天涼好個秋”,請說說該句中蘊含的感情。

(六)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小題。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1)這首詞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揭示了一個怎樣的人生哲理?

(2)這首詞上片“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愁”和下片“而今識盡愁滋味”的“愁”其內(nèi)涵是否一樣?

(七)閱讀下面詩歌,完成后面小題。(5分)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12.這首詞運用了的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個字。(2分)

13.在“識盡愁滋味”后為什么反倒“欲說還休”為什么在“欲說還休”之后忽然“卻道天涼好個秋”(3分)

(八)古詩閱讀(6分)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16.詞的下闋中兩次用到了“欲說還休”,這表現(xiàn)了怎樣的矛盾心理?(2分)

17.詞的上闋是對下闋的對比襯托,詩人說“而今識盡愁滋味”,“盡”字極具內(nèi)容,試作分析。結(jié)句“卻道天涼好個秋”有怎樣的表述效果?(4分)

(九)閱讀下面詩詞。(4分)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22.“識盡”在詞中的意思是。(2分)

23.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上片寫“少年”,下片寫“而今”,用過去襯托現(xiàn)在。

B.上片寫“不識愁”,下片寫“識盡愁”,體現(xiàn)情感變化。

C.上片“愛上層樓”與下片“欲說還休”,在結(jié)構(gòu)上彼此呼應(yīng)。

D.上片“為賦新詞強說愁”,下片“卻道天涼好個秋”,愁緒得以排解。

(十)閱讀下面這闋詞,完成下面小題。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26.本詞是南宋詞人。(人名)

27.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上闕寫少年涉世未深卻故作深沉的閑愁。

B.下闕寫詞人滿腹心酸卻無法傾訴的哀愁。

C.“愛上層樓”委婉地表現(xiàn)出少年懷才不遇的郁悶。

D.“卻道天涼好個秋”含蓄表述詞人憂國傷時之情。

(十一)閱讀詩詞,解答問題。(4分)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宋)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28.“層樓”在詞中的意思是。(2分)

29.下列理解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分)

A、詞的上片側(cè)重回憶“少年”時的“愁”,詞的下片側(cè)重抒發(fā)“而今”的“愁”。

B、上片中“不識”描繪了年輕時的純真無知,下片中“識盡”概括了艱辛的歷程。

C、詞的上片把不諳世事的閑愁當作了愁,詞的下片感慨“欲說還休”的愁緒。

D、詞的上片的情緒悲壯豪放,詞的下片的情緒哀婉凄絕,全詞形成鮮明對比。

(十二)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小題。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32.本詞的_______(人名)是_________派詞人的代表。

33.下列對本詞中“愁”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詞以“愁”為主要內(nèi)容,表現(xiàn)了詞人的孤獨和壓抑。

B.本詞中的“愁”有詞人傷春悲秋、善感多慮的閑愁。

C.本詞中的“愁”有詞人關(guān)心國事、懷才不遇的哀愁。

D.本詞中的“愁”有詞人對朝廷政府無奈的悲愁。

(十三)閱讀下面的詞,完成下列小題。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36.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正確的在括號內(nèi)打“√”,不正確的在括號內(nèi)打“×”。

(1)“少年不識愁滋味”中的“少年”,指“年輕時”,與今語“少年兒童”中的“少年”不同。(______)

(2)“欲說還休”中的“還”是多音字:huán和hái。古代一般讀huán,現(xiàn)今一般讀hái。(______)

37.下列理解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上層樓”、“強說愁”,寫出了“少年”的純真無知。

B.“而今識盡愁滋味”,道出了歷經(jīng)滄桑的艱難辛酸。

C.“欲說還休”,傳遞出有苦無處訴說的痛苦矛盾。

D.“卻道天涼好個秋”,表現(xiàn)出詩人豁達大度的寬廣胸懷。

(十四)詩歌鑒賞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38.下列各項對這首詞的賞析錯誤的一項是()

A.在這首詞中,運用對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個“愁”字。

B.詞的上片,著重回憶少年時代自己不知愁苦。詞的下片,著重寫自己現(xiàn)在知愁。

C.前一個“愛上層樓”,同首句構(gòu)成因果復(fù)句,意謂年輕時根本不懂什么是憂愁,所以喜歡登樓賞玩。后一個“愛上層樓”,又同下面“為賦新詞強說愁”結(jié)成因果關(guān)系,即因為愛上高樓而觸發(fā)詩興,在當時“不識愁滋味”的情況下,也要勉強說些“愁悶”之類的話。

D.這首詞在藝術(shù)手法上,“少年”是主,“而今”是賓,以今襯夕,以有寫無,以無寫有。

39.為什么在“欲說還休”之后忽然“卻道天涼好個秋”?

三、課外詩歌鑒賞

(一)古詩賞析,完成后面小題。

丑奴兒令

龔自珍

沉思十五年中事,才也縱橫,淚也縱橫,雙負蕭心與劍名。

春來沒個關(guān)心夢,自懺飄零,不信飄零,請看床頭金宇經(jīng)。

金字經(jīng):指佛經(jīng)。

47.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與賞析,不恰當?shù)膬身検牵ǎ?/p>

A.這首詞是詞人回憶以往生活所作,上片首句中一個“沉”字表明思考之深,奠定了全詞深沉的感情基調(diào)。

B.“才也縱橫”,極言才能之大;“淚也縱橫”,極言悲哀之重:兩相映襯,詞作的悲傷意味立刻顯現(xiàn)。

C.“蕭心”代指生活中的幽情雅意,“劍名”代指詞人報國的雄心壯志,“雙負”一句意在強調(diào)詞人文武雙全。

D.下片首句承上續(xù)寫個人生活之悲:春天又到,自己卻連一個關(guān)心的夢都做不成,借以說明理想落空。

E.詞的前五句,通過詞人的所做所為,交代了他的坎坷經(jīng)歷;憑借其所思所感,又展示了詞人復(fù)雜的情感世界。

48.下片后三句表述了詞人怎樣的情緒變化?

(二)閱讀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回答問題。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fā)生!

(1)虛實結(jié)合是這首詞最突出的寫法.詞中除了“醉里挑燈看劍”外,請你找出另外一句實寫的句子。

(2)這首詞抒發(fā)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詩歌對比鑒賞

(一)閱讀下面兩首詞,完成下列小題。

訴衷情

陸游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guān)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19.這兩首詞的都抒發(fā)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20.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訴衷情》中一個“空”字既寫出內(nèi)心的不甘與失望,也寫出對朝廷的不滿與憤慨。

B.《丑奴兒》中“而今”二字,轉(zhuǎn)折有力,不僅顯示時間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在涉世既深又飽經(jīng)憂患之余,進入“識盡愁滋味”的階段。

C.這兩首詞都運用對比手法,來凸顯自己強烈的情感。

D.使用典故,是古詩詞常用的一種手法。這兩首詞都用到了典故。

(二)閱讀下面的詞,完成小題。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fā)生!

24.詞中“而今識盡愁滋味”中的“愁”在詞中的具體表現(xiàn)是“___”。

25.對這兩首詞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兩首詞都運用了典故。

B.兩首詞都運用對比寫作手法。

C.兩首詞都是從過去寫到現(xiàn)在。

D.兩首詞都直接抒發(fā)了報國無門的痛苦。

(三)閱讀下面兩首詞,完成題。

(甲)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乙)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

風(fēng)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wù)f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此詞寫于晚年避難金華期間,是時國破家亡,夫傷物散,流離失所,歷盡亂離之苦,詞情極為悲戚。“塵香”,塵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氣。“物是人非”,事物依舊在,人不似往昔了。“雙溪”,水名,在浙江金華,有東港、南港兩水匯于金華城南,故曰“雙溪”?!皵M”,準備、打算。“舴艋”,小船,兩頭尖如蚱蜢。

44.對甲乙兩詞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甲詞上片寫少年登高望遠,不識愁為何物。著一“強”字暗示少年時涉世未深,即使登樓,要愁也愁不出來,因而這時的愁是一種做作之愁,是閑愁。

B.乙詞上片極言眼前暮春的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極;下片聽人說雙溪春色很美好,詩人就去了雙溪泛舟賞景,借此尋求一個消除愁苦的去處。

C.甲詞反復(fù)說“欲說還休”,乙詞寫“欲語淚先流”,神情凄然,可見愁情之繁復(fù)深沉,無以言表。兩的愁都包含了對故國的憂思。不過,甲詞還蘊含飽受排擠,憂國憂民、壯志難酬之愁;乙詞還蘊含著國破家亡思鄉(xiāng)思親的深哀巨痛。

D.甲乙兩詞特色各異。甲詞以“愁”為線索,運用對比和反復(fù)的手法,抒發(fā)了的幽微難言的復(fù)雜心情。乙詞通過神態(tài)和心理描寫,融情于景,借暮春衰殘景象,烘托了詞人內(nèi)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

45.結(jié)合詞作內(nèi)容,賞析“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46.將乙詞上片所展示的畫面情景描繪出來。

知識積累

博山寺

博山寺,又名能仁寺。位于江西省廣豐縣洋口鎮(zhèn)博山村,廣豐縣城西去15公里。始建于唐同光年間(923年—925年),明隆慶間毀于火,萬歷間重建,天啟元年(1621)建成大殿、藏經(jīng)閣、法堂、禪堂等12棟24廳,鑄成大銅佛、銅香爐、銅鐘多件,最著名的是11口銅鐘,據(jù)說用了3萬6千斤赤寶銅。自明始,博山寺一直是江南名剎,晚明時曾譽為“天下第二叢林”,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晚年閑居時,在博山建“稼軒書舍”,讀書于此,吟詠頗多,寫詞十多闋。博山寺側(cè)有辛棄疾讀書處,今存遺址。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qū)遙墻鎮(zhèn)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lǐng),有“詞中之龍”的美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于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由于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后,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zhèn)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贈少師,謚號“忠敏”。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fù)為志,以功業(yè)自許,卻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fù)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guān)切、憂慮,全部寄寓于詞作之中。其詞藝術(shù)風(fēng)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fēng)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fù)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zé);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F(xiàn)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把欄桿拍遍

梁衡

中國歷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終以文為業(yè),成為大詩詞作家的只有一人,這就是辛棄疾。這也注定了他的詞及他這個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歷史上的獨特地位。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歸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鋼刀利劍,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軟筆,他也再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zhàn)袍,而只能筆走龍蛇,淚灑宣紙,為歷史留下一聲聲悲壯的呼喊,遺憾的嘆息和無奈的自嘲。

應(yīng)該說,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是以一個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的形像留存在歷史上和自己的詩詞中。時隔千年,當今天我們重讀他的作品時,仍感到一種凜然殺氣和磅礡之勢。比如這首著名的《破陣子》

辛詞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層的不同,是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著血和淚涂抹而成的。我們今天讀其詞,總是清清楚楚地聽到一個愛國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訴,一次一次地表白;總忘不了他那在夕陽中扶欄遠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辛棄疾南歸后為什么這樣不為朝廷喜歡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戲作中說:“怨無大小,生于所愛;物無美惡,過則成災(zāi)”。這首小品正好刻畫出他的政治苦悶。他因愛國而生怨,因盡職而招災(zāi)。他太愛國家、愛百姓、愛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煩他,忌用他。他作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時間被閑置一旁,而在斷斷續(xù)續(xù)被使用的20多年間又有37次頻繁調(diào)動。但是,每當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機會,就特別認真,特別執(zhí)著地去工作。本來有碗飯吃便不該再多事,可是那顆熾熱的愛國心燒得他渾身發(fā)熱。40年間無論在何地何時任何職,甚至賦閑期間,他都不停地上書,不停地嘮叨,一有機會還要真抓實干,練兵、籌款,整飭政務(wù),時刻擺出一副要沖上前線的樣子。

1179年,他從湖北調(diào)湖南,同僚為他送行時他心情難平,終于以極委婉的口氣嘆出了自己政治的失意。這便是那首著名的《摸魚兒》:

更能消幾番風(fēng)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shù)。春且?。∫娬f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畫檐蛛網(wǎng),盡日惹飛絮。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依危樓,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據(jù)說宋孝宗看到這首詞后很不高興。梁啟超評曰:“回腸蕩氣,至于此極,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薄伴L門事”,是指漢武帝的陳皇后遭忌被打入長門宮里。辛以此典相比,一片忠心、癡情和著那許多辛酸、辛苦、辛辣,真是打翻了五味壇子。今天我們讀時,每一個字都讓人一驚,直讓你覺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淚。確實,古來文人的惜春之作,多得可以堆成一座紙山。但有哪一首,能這樣委婉而又悲憤地將春色化入政治,詮釋政治呢?美人相思也是舊文人寫濫了的題材,有哪一首能這樣深刻貼切地寓意國事,評論正邪,抒發(fā)憂憤呢?

說到辛棄疾的筆力多深,是刀刻也罷,血寫也罷,其實他的追求從來不是要作一個詞人。郭沫若說陳毅:“將軍本色是詩人”,辛棄疾這個人,詞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詞是在政治的大磨盤間磨出來的豆?jié){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終在出世與入世間矛盾,在被用或被棄中受煎熬。

我常想,要是為辛棄疾造像,最貼切的題目就是“把欄桿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拋棄的感嘆與無奈中度過的。當權(quán)者不使為官,卻為他準備了錘煉思想和藝術(shù)的反面環(huán)境。他被九蒸九曬,水煮油炸,千錘百煉。歷史的風(fēng)云,民族的仇恨,正與邪的搏擊,愛與恨的糾纏,知識的積累,感情的澆鑄,藝術(shù)的升華,文字的錘打,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腦海,翻騰、激蕩,如地殼內(nèi)巖漿的滾動鼓脹,沖擊積聚。既然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槍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腦地注入詩詞,化作詩詞。他并不想當詞人,但武途政路不通,歷史歪打正著地把他逼向了詞人之道。終于他被修煉得連嘆一口氣,也是一首好詞了。說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縫里的一棵小樹,雖然被扭曲、擠壓,成不了旗桿,卻也可成一條遒勁的龍頭拐杖,別是一種價值。但這前提,你必須是一棵樹,而不是一棵草。從“沙場秋點兵”到“天涼好個秋”;從決心為國棄疾去病,到最后掰開嚼碎,識得辛字含義,再到自號“稼軒”,同盟鷗鷺,辛棄疾走過了一個愛國志士、愛國詩人的成熟過程。詩,是隨便什么人就可以寫的嗎?詩人,能在歷史上留下名的詩人,是隨便什么人都可以當?shù)膯??“一將成名萬骨枯”,一員武將的故事,還要多少持刀舞劍者的鮮血才能寫成。那么,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藝術(shù)魅力的詩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時代的運動,像地球大板塊的沖撞那樣,他時而被夾其間感受折磨,時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靜思考。所以積300年北宋南宋之動蕩,才產(chǎn)生了一個辛棄疾。

解析

1.《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是(朝代)的寫的一首詞。

南宋辛棄疾

考查基本的文學(xué)常識。同學(xué)們平時要注意積累。

2.寫出加粗字的正確讀音。

①勉強②還家

①qiǎng②huán

考查學(xué)生對拼音的掌握情況。平時注意拼音的正確書寫,注意積累。

3.借助課下解釋或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1)少年:

(2)不識:

(3)層樓:

(4)強(qiǎng):

(5)識盡:

(6)欲說還(huán)休:

(7)休:

(1)指年輕的時候。

(2)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3)高樓。

(4)竭力,極力。

(5)嘗夠,深深懂得。

(6)內(nèi)心有所顧慮而不敢表述。

(7)停止。

考查學(xué)生對古詩文實詞的理解。平時學(xué)習(xí)時注意背記課下解釋。

一、默寫

記憶型默寫:

1、,愛上層樓。

2、愛上層樓,。

3、,欲說還休。

4、欲說還休,!

1、少年不識愁滋味

2、為賦新詞強說愁

3、而今識盡愁滋味

4、卻道“天涼好個秋”

考查古詩詞默寫能力。背記并能默寫古詩詞。注意“賦”“強”等字詞的正確書寫。

理解型默寫:

1、后人常用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中“,”來表示少年時候的無憂無慮,也常用來感嘆少年時候的年輕不懂事。

2、《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中的“,”故意說得輕松灑脫,實際上卻是難以擺脫心頭的沉重抑塞。

1、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2、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考查古詩詞默寫能力。同學(xué)們平時除了要背記默寫古詩詞,還要能理解古詩詞的內(nèi)容。注意“賦”“強”等字詞的正確書寫。

二、課內(nèi)詩歌鑒賞

(一)詩歌閱讀。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1.《丑奴兒》中以“______”為線索,運用________和________的手法,抒發(fā)了的復(fù)雜心情。從整首詞來看,所說的“愁”絕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報國之情。

愁對比反復(fù)憂國憂民,憂慮國家存亡

此題考查學(xué)生對詩詞寫作手法和主旨的把握。首句“少年不識愁滋味”,是上片的核心,其中“愁”字是這首詞的線索。這首詞將少年時不知愁苦,“而今”深深領(lǐng)略了愁苦的滋味進行對比,表現(xiàn)了受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詞中連用兩個“愛上層樓”“欲說還休”,這是反復(fù)的修辭,起到了強調(diào)的作用。

2.分析下片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及其效果。

下片“欲說還休”用了反復(fù)。渲染了“有苦無處訴”的氣氛,加強了藝術(shù)效果,使讀者深刻體會到為國事憂愁,極端痛苦,悲憤愁苦溢于言表。

本題考查對詩歌語句的賞析能力。詩歌句子賞析需要我們在了解詩歌的結(jié)構(gòu)和思想情感的基礎(chǔ)上作答,常見的答題格式:本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或?qū)懽鞣椒ǎ瑢懗鰜硎裁磧?nèi)容,表述了什么感情。連用兩句“欲說還休”,是“反復(fù)”的修辭手法,胸中的憂愁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而是憂國傷時之愁,充分表述了“愁”的深沉博大。

(二)閱讀理解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3.詞的上片寫“少年不識愁滋味”,下片卻說“而今識盡愁滋味”,這樣安排有什么作用?

示例:運用對比手法,表現(xiàn)隨著年歲的增長,處世閱歷漸深,自己對于這個“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

考查對對比寫法的理解。由“不識愁”與“識盡愁”明顯是形成鮮明的對比,少年時代,天真爛熳,沒有遇到過挫折,不知道愁苦是什么滋味。下片寫而今歷盡艱辛,“識盡”深刻地體味到了愁苦的滋味。

4.這首詞表述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示例:表述詞人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愁苦之情。

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感情的理解與掌握,此類題目的答題方法如下:先要結(jié)合寫作背景,再通讀全詩,從全詩中找到可以表現(xiàn)出感情的詞。這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閑居帶湖時所作的一首詞。他在帶湖居住期間,閑游于博山道中,卻無心賞玩當?shù)仫L(fēng)光。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在這首詞中,運用對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個“愁”字,表述詞人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愁苦之情。

(三)閱讀下面的古詩詞,完成小題。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①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注)①這是辛棄疾遭到主和派的打擊,被彈劾去職、閑居帶湖時所作的一首詞

5.對比是本首詞一大特色,如內(nèi)容上“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構(gòu)成對比。

少年而今不識愁認盡愁

本題考查的是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解答此題的關(guān)鍵是在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題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內(nèi)容,找出相關(guān)的語句,概括即可。內(nèi)容上“少年”和“而今”、“不識愁”和“識盡愁”構(gòu)成對比。

6.本首詞中詩人通篇言“愁”,你是如何理解詩人的各種“愁”?

詞中的“愁”,有指詞人無病呻吟之閑愁,有指詞人憂國憂民之憂愁,有指詞人懷才不遇,報國無門路之哀愁。

本題主要考查對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結(jié)合字里行間和這首詞的主題來理解思想感情。解答時需要讀懂這首詞的內(nèi)容,并且能夠根據(jù)重點語句理解的思想情感。詞中的“愁”,有指詞人無病呻吟之閑愁,有指詞人憂國憂民之憂愁,有指詞人懷才不遇,報國無門路之哀愁。

(四)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下列小題。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7.詞中“強”的意思是()

A.強大B.強調(diào)C.勉強地D.倔強地

C

本題考查重點文言實詞的意義。解答此類題目時,應(yīng)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據(jù)句子的翻譯推斷詞語的意思?!盀橘x新詞強說愁”的意思是:為寫一首新詞無愁而勉強說愁。所以這里的“愁”意思應(yīng)該是“勉強地”,故選C。

8.“少年”時的“愁”指的是___________,“而今”的“愁”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年輕時不諳世事無病呻吟的閑愁年長時諳練世故后報國無門故意避談的哀愁

此題考查學(xué)生對詩詞內(nèi)容的理解。此詞通過回顧少年時不知愁苦,襯托“而今”深深領(lǐng)略了愁苦的滋味,卻又說不出道不出,寫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變化。少年時他不知何為“愁”,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發(fā)一點所謂“愁情”,他是“愛上層樓”,無愁找愁;而今的“愁”指受壓抑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

本題考查對情感的把握。此類題目的答題方法如下:先要通讀全詩,從全詩中找到可以表現(xiàn)出感情的詞,如果沒有找到,就分析詩可詞中的畫面,看這畫面中是否蘊含著的感情。當然還要注意聯(lián)系的寫作背景和個人遭遇。

(五)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列小題。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南宋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注)本詩是遭彈劾后罷職閑居帶湖時所作。

9.全詞主要運用了何種寫作手法?結(jié)合有關(guān)語句說說。

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上片寫“少年不識愁滋味”,下片寫“而今識盡愁滋味”,對比鮮明。

考查對詩歌寫作手法的理解。辛棄疾的這首詞,通過“少年”、“而今”,無愁、有愁的對比,表現(xiàn)了他受壓抑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是對南宋統(tǒng)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在藝術(shù)手法上,“少年”是賓,“而今”是主,以昔襯今,以有寫無,以無寫有,寫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強調(diào)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強烈的藝術(shù)效果。

10.古人素以秋愁為一體,辛棄疾卻說“卻道天涼好個秋”,請說說該句中蘊含的感情。

“卻道天涼好個秋”,好一個涼爽的秋天,這是反話正說,是心中之愁無法言表的反映。暗含了詩人遭受彈劾罷職的憂愁和苦悶,同時亦有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憤懣。

考查對詩句的理解?!皡s道天涼好個秋”總結(jié)了上句中的“識盡愁滋味”,更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無處訴"的氣氛,充分的表述出了的愁緒之深。通過“少年”和“而今”的對比,表現(xiàn)了詩人當時受壓抑,遭到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也是對南宋朝廷的諷刺和不滿。

(六)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小題。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1)這首詞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揭示了一個怎樣的人生哲理?

反襯(對比)。揭示了歷經(jīng)歲月的打磨,飽嘗生活的憂患,才真正懂得人生的苦樂這一哲理。

此題考查學(xué)生對詩詞表現(xiàn)手法的辨析以及主旨的把握。在這首詞中,運用對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個“愁”字,以此作為貫串全篇的線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告訴我們,只有經(jīng)歷過磨難和挫折,才能理解生活的內(nèi)涵。

(2)這首詞上片“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愁”和下片“而今識盡愁滋味”的“愁”其內(nèi)涵是否一樣?

上片“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愁”是指閑愁,下片“而今識盡愁滋味”的“愁”是指關(guān)懷國事、懷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

此題考查學(xué)生對重點詞語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把握。青少年時代的辛棄疾不知何為“愁”,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發(fā)一點所謂“愁情”,他是“愛上層樓”,無愁找愁。隨著年歲的增長,處世閱歷漸深,對于這個“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懷著捐軀報國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與南宋政權(quán)同心協(xié)力,共建恢復(fù)大業(yè)。誰知,南宋政權(quán)對他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他不僅報國無門,而且還落得被削職閑居的境地。胸中的憂愁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而是憂國傷時之愁。據(jù)此作答即可。

(七)閱讀下面詩歌,完成后面小題。(5分)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12.這首詞運用了的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個字。(2分)

對比愁

從少年,到而今,可以看出采用了“對比”的手法。都是圍繞著“愁”字來寫的。

13.在“識盡愁滋味”后為什么反倒“欲說還休”為什么在“欲說還休”之后忽然“卻道天涼好個秋”(3分)

一方面,“愁”到極點無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茍安、投降,國事日非,自己報國無門,直言此“愁”犯忌,因此不便直說。有愁而不能直說,只好道“天涼好個秋”了。表面看似輕松灑脫,實則深沉凝重,意味深長。

結(jié)合寫作背景,報國無門談?wù)摗俺睢弊旨纯伞?/p>

(八)古詩閱讀(6分)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16.詞的下闋中兩次用到了“欲說還休”,這表現(xiàn)了怎樣的矛盾心理?(2分)

憂國傷時之愁,想說卻又沒說。

學(xué)生應(yīng)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內(nèi)涵,體會意境特點,明確抒情方式。此處表述了想說卻又沒說的憂國傷時之愁。

17.詞的上闋是對下闋的對比襯托,詩人說“而今識盡愁滋味”,“盡”字極具內(nèi)容,試作分析。結(jié)句“卻道天涼好個秋”有怎樣的表述效果?(4分)

“盡”字,是極有概括力的,它包含著許多復(fù)雜的感受,從而完成了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轉(zhuǎn)折。(2分)結(jié)尾表面形似輕脫,實則十分含蓄,充分表述了之“愁”的深沉博大。(2分)

品味詩歌語言,主要是品味關(guān)鍵字詞,古人寫作詩歌講究對字的推敲,所以有“煉字”“詩眼”之說。品味關(guān)鍵字詞是詩歌考查的主要內(nèi)容。學(xué)生應(yīng)留心字詞在詩中的意思,體會該字詞在詩中創(chuàng)設(shè)的意境,學(xué)會分析該字詞所傳達的情感?!氨M”字,是極有概括力的,它包含著許多復(fù)雜的感受,從而完成了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轉(zhuǎn)折。

(九)閱讀下面詩詞。(4分)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22.“識盡”在詞中的意思是。(2分)

嘗夠、深深懂得

根據(jù)本句句意理解即可,“滋味”是品嘗的,所以“識盡”有“嘗盡”的意思。

23.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上片寫“少年”,下片寫“而今”,用過去襯托現(xiàn)在。

B.上片寫“不識愁”,下片寫“識盡愁”,體現(xiàn)情感變化。

C.上片“愛上層樓”與下片“欲說還休”,在結(jié)構(gòu)上彼此呼應(yīng)。

D.上片“為賦新詞強說愁”,下片“卻道天涼好個秋”,愁緒得以排解。

D

抓住供選幾項內(nèi)容要點,與詩意一一比照?!岸褡R盡愁滋味”還是在寫愁,還是在愁,憂國憂之愁,并未消解,故D錯誤。

(十)閱讀下面這闋詞,完成下面小題。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26.本詞是南宋詞人。(人名)

辛棄疾

此題考查學(xué)生對著名作家和作品的常識識記和閱讀理解。用心研讀經(jīng)典作品,了解、朝代、作品的地位等,平時加強歸納與積累,才能輕松應(yīng)對試題?!冻笈珒骸┥降乐斜凇肥悄纤卧~人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閑居帶湖時所作的一首詞。

27.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上闕寫少年涉世未深卻故作深沉的閑愁。

B.下闕寫詞人滿腹心酸卻無法傾訴的哀愁。

C.“愛上層樓”委婉地表現(xiàn)出少年懷才不遇的郁悶。

D.“卻道天涼好個秋”含蓄表述詞人憂國傷時之情。

C

C.錯誤,連用兩個“愛上層樓”,前一個“愛上層樓”,同首句構(gòu)成因果復(fù)句,意謂年輕時根本不懂什么是憂愁,所以喜歡登樓賞玩。后一個“愛上層樓”,又同下面“為賦新詞強說愁”結(jié)成因果關(guān)系,即因為愛上高樓而觸發(fā)詩興,在當時“不識愁滋味”的情況下,也要勉強說些“愁悶”之類的話。故選C。

(十一)閱讀詩詞,解答問題。(4分)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宋)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28.“層樓”在詞中的意思是。(2分)

高樓(2分)

層,有高的意思,所以詞中“層樓”指“高樓”。

29.下列理解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分)

A、詞的上片側(cè)重回憶“少年”時的“愁”,詞的下片側(cè)重抒發(fā)“而今”的“愁”。

B、上片中“不識”描繪了年輕時的純真無知,下片中“識盡”概括了艱辛的歷程。

C、詞的上片把不諳世事的閑愁當作了愁,詞的下片感慨“欲說還休”的愁緒。

D、詞的上片的情緒悲壯豪放,詞的下片的情緒哀婉凄絕,全詞形成鮮明對比。

D(2分)

上片的情調(diào)并非“悲壯豪放”,而是指青春少年本天真浪漫,并不知道人生真正的愁滋味卻表現(xiàn)出多愁善感的樣子。

(十二)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小題。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32.本詞的_______(人名)是_________派詞人的代表。

辛棄疾豪放

這是一道考查文學(xué)常識的題目,每一位中學(xué)生都應(yīng)該掌握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基本情況,這就需要同學(xué)們在日常學(xué)習(xí)時注意積累背誦。本題考查的是對辛棄疾的了解,辛棄疾是豪放派詞人的代表。

33.下列對本詞中“愁”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詞以“愁”為主要內(nèi)容,表現(xiàn)了詞人的孤獨和壓抑。

B.本詞中的“愁”有詞人傷春悲秋、善感多慮的閑愁。

C.本詞中的“愁”有詞人關(guān)心國事、懷才不遇的哀愁。

D.本詞中的“愁”有詞人對朝廷政府無奈的悲愁。

A

本題考查的是對這首詞的內(nèi)容的理解、手法運用的分析和思想感情的把握,我們解答時要結(jié)合整首詞,逐句進行分析。A項理解不正確,本詞以“愁”為線索,非主要內(nèi)容,其他各項對這首詞的理解分析正確。

(十三)閱讀下面的詞,完成下列小題。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36.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正確的在括號內(nèi)打“√”,不正確的在括號內(nèi)打“×”。

(1)“少年不識愁滋味”中的“少年”,指“年輕時”,與今語“少年兒童”中的“少年”不同。(______)

正確。“少年不識愁滋味”中的“少年”,指“年輕時”。

(2)“欲說還休”中的“還”是多音字:huán和hái。古代一般讀huán,現(xiàn)今一般讀hái。(______)

正確?!坝f還休”中的“還”讀huán。

37.下列理解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上層樓”、“強說愁”,寫出了“少年”的純真無知。

B.“而今識盡愁滋味”,道出了歷經(jīng)滄桑的艱難辛酸。

C.“欲說還休”,傳遞出有苦無處訴說的痛苦矛盾。

D.“卻道天涼好個秋”,表現(xiàn)出詩人豁達大度的寬廣胸懷。

D

D理解不恰當。用這句“卻道天涼好個秋”來結(jié)尾,表面形似輕脫,實則十分含蓄,充分表述了之“愁”的深沉博大。胸中的憂愁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而是憂國傷時之愁。而在當時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況下,抒發(fā)這種憂愁是犯大忌的,因此在此不便直說,只得轉(zhuǎn)而言天氣。

(十四)詩歌鑒賞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38.下列各項對這首詞的賞析錯誤的一項是()

A.在這首詞中,運用對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個“愁”字。

B.詞的上片,著重回憶少年時代自己不知愁苦。詞的下片,著重寫自己現(xiàn)在知愁。

C.前一個“愛上層樓”,同首句構(gòu)成因果復(fù)句,意謂年輕時根本不懂什么是憂愁,所以喜歡登樓賞玩。后一個“愛上層樓”,又同下面“為賦新詞強說愁”結(jié)成因果關(guān)系,即因為愛上高樓而觸發(fā)詩興,在當時“不識愁滋味”的情況下,也要勉強說些“愁悶”之類的話。

D.這首詞在藝術(shù)手法上,“少年”是主,“而今”是賓,以今襯夕,以有寫無,以無寫有。

D

賞析古詩詞,從入手,聯(lián)系已知的生活經(jīng)歷,風(fēng)格知識理解內(nèi)容;借助于詩詞的標題、解釋、寫作背景,理解詩人寫作意圖。D項有誤,在藝術(shù)手法上,“少年”是賓,“而今”是主,以昔襯今,以有寫無,以無寫有。

39.為什么在“欲說還休”之后忽然“卻道天涼好個秋”?

例一:上下兩片采用了重章疊句的結(jié)構(gòu)形式,“愛上層樓”“愛上層樓”,“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在這樣反復(fù)詠唱中,使語言具有音樂美,又在內(nèi)容上形成鮮明對比。例二:全詞運用對比的手法,用“少年”襯“而今”,以有寫無,以無寫有,突出強調(diào)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強烈的藝術(shù)效果。

本題考查古詩詞的賞析,注意通讀全詞,理解意思,體會詩詞所表述的的思想感情,并結(jié)合表現(xiàn)手法來分析。胸中的憂愁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而是憂國傷時之愁。而在當時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況下,抒發(fā)這種憂愁是犯大忌的,因此在此不便直說,只得轉(zhuǎn)而言天氣?!疤鞗龊脗€秋”,這句結(jié)尾形似輕脫,實則十分含蓄,充分表述了“愁”的深沉博大。

三、課外詩歌鑒賞

(一)古詩賞析,完成后面小題。

丑奴兒令

龔自珍

沉思十五年中事,才也縱橫,淚也縱橫,雙負蕭心與劍名。

春來沒個關(guān)心夢,自懺飄零,不信飄零,請看床頭金宇經(jīng)。

金字經(jīng):指佛經(jīng)。

47.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與賞析,不恰當?shù)膬身検牵ǎ?/p>

A.這首詞是詞人回憶以往生活所作,上片首句中一個“沉”字表明思考之深,奠定了全詞深沉的感情基調(diào)。

B.“才也縱橫”,極言才能之大;“淚也縱橫”,極言悲哀之重:兩相映襯,詞作的悲傷意味立刻顯現(xiàn)。

C.“蕭心”代指生活中的幽情雅意,“劍名”代指詞人報國的雄心壯志,“雙負”一句意在強調(diào)詞人文武雙全。

D.下片首句承上續(xù)寫個人生活之悲:春天又到,自己卻連一個關(guān)心的夢都做不成,借以說明理想落空。

E.詞的前五句,通過詞人的所做所為,交代了他的坎坷經(jīng)歷;憑借其所思所感,又展示了詞人復(fù)雜的情感世界。

CE

C項“‘雙負’一句意在強調(diào)詞人文武雙全”錯。二者“雙負”,表述的是的懷才不遇,只贏得淚縱橫。E項“又展示了詞人復(fù)雜的情感世界”錯。詞的上半闋,用了寥寥數(shù)筆,就把他從十七歲以來十五年間的坎坷經(jīng)歷粗略地描述了一番。下闋才抒發(fā)了復(fù)雜的情感。

48.下片后三句表述了詞人怎樣的情緒變化?

“自懺飄零”寫出了十五年來詞人勞苦奔波,怎奈一事無成,而今想來后悔不已,情緒落寞低沉;“不信”二字,又表述了詞人心有不甘、意欲奮發(fā)的強烈愿望,情緒頓時昂揚;然而現(xiàn)實無情,掙扎無功,無奈只能通過拜佛誦經(jīng)求得心安、解脫,情緒歸于平靜。

考查詞句所抒發(fā)的情感。詞的下半闋,進一步寫個人生活之悲:春天來時,連個關(guān)心的夢都做不成,不言沒人關(guān)心自己,反言自己無傾注關(guān)心的對象;不說真實的關(guān)心,只求做個關(guān)心夢,話語中所包含的這些凄怨哀傷,是十分沉痛的。又巧妙地用了兩個“飄零”,把自己為了功名,南北數(shù)次奔波的經(jīng)歷和自我安慰的復(fù)雜心情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出來??戳嗽~的最后一句話才知道,一生漂泊無定,如今雖有些悔怨,但他已不看重這些,因為人生本就是雪泥鴻爪,因為他已信奉了佛教。答此題首先要讀懂詩句,然后結(jié)合知人論世的方法作答。

(二)閱讀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回答問題。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fā)生!

(1)虛實結(jié)合是這首詞最突出的寫法.詞中除了“醉里挑燈看劍”外,請你找出另外一句實寫的句子。

“可憐白發(fā)生!”。

考查對詞的手法的把握。讀懂詞句是作答的關(guān)鍵。這首詞首句和后兩句寫實,中間三句寫夢,屬于虛寫。

(2)這首詞抒發(fā)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抒發(fā)了詞人渴望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同時)也表述了詞人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痛苦和憤慨(一腔悲憤)之情。

考查對詞篇思想感情的把握。可分析具體詞句。如用中間三句虛寫的夢境來表現(xiàn)抗敵復(fù)國的雄心壯志,用首句和后兩句的實寫來表現(xiàn)報國無門的悲憤和無奈之情。將這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整合在一起就是解析。

四、詩歌對比鑒賞

(一)閱讀下面兩首詞,完成下列小題。

訴衷情

陸游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guān)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19.這兩首詞的都抒發(fā)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悲憤之情

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詩歌感情的理解與掌握。此類題目的答題方法如下:先要通讀全詩,從全詩中找到可以表現(xiàn)出感情的詞,如果沒有找到,就分析詞中的畫面,看這畫面中是否蘊含著的感情,當然還要注意聯(lián)系的寫作背景和個人遭遇。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和寫作背景理解,兩首詞都抒發(fā)了詞人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悲憤之情。

20.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訴衷情》中一個“空”字既寫出內(nèi)心的不甘與失望,也寫出對朝廷的不滿與憤慨。

B.《丑奴兒》中“而今”二字,轉(zhuǎn)折有力,不僅顯示時間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在涉世既深又飽經(jīng)憂患之余,進入“識盡愁滋味”的階段。

C.這兩首詞都運用對比手法,來凸顯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