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城市地下防災系統(tǒng)_第1頁
第10章城市地下防災系統(tǒng)_第2頁
第10章城市地下防災系統(tǒng)_第3頁
第10章城市地下防災系統(tǒng)_第4頁
第10章城市地下防災系統(tǒng)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0.1城市災害和城市防災問題§10.2城市地下空間的綜合防災§10.3地下空間的火災防護§10.4城市地下建筑其他災害的防護第10章城市地下防災系統(tǒng)一、城市災害第一節(jié)城市災害和城市防災問題

地下建筑物災害:地下空間的特點是比較封閉,如火災、爆炸等地下建筑的災害要比地面上危險得多,地下建筑防災在規(guī)劃設計中應占有突出位置。

災害:自然災害、人為災害。自然災害包括氣象災害(如洪水、干旱、風暴、雪暴等),地質災害(如地震、海嘯、滑坡、泥石流、地陷、火山噴發(fā)等),生物災害(如瘟疫、蟲害等);人為災害有主動災害(如戰(zhàn)爭、故意破壞等)、意外事故(如火災、爆炸、交通事故、化學泄漏、核泄漏等)兩種。表6-1。表6-11970—1979年的世界災害人員損失災害名稱死亡人數(shù)(萬人)受災害影響人數(shù)(萬人)旱災水災國內沖突熱帶風暴地震其它235293439132440015400400028001200500

城市災害的共同點:

(1)高度集約化的嚴重城市災害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財產(chǎn)損失。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24萬人,城市毀于一旦。

(2)城市災害在原生與次生災害(或稱二次災害)、自然與人為災害、輕與重災之間存在內在聯(lián)系。城市防災必須采取綜合防治措施以避免更大的損失。

如1984年印度博帕爾市農藥廠毒劑泄漏事故造成2500人死亡,20多萬人受傷。

(3)城市災害突發(fā)性強,給城市防災造成很大困難。城市必須建立突發(fā)性的災害的預測、預警系統(tǒng),提高城市基層單位、家庭的防災和自救能力。

(4)城市災害的破壞程度與位置、城市結構、規(guī)劃、基礎設施狀況等有很大關系。城市結構、規(guī)劃及發(fā)展時應盡量避開不利于城市防災的區(qū)域。

二、國外的城市防災概況

1987年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國際減輕自然災害10年”活動的第169號決議,1989年日本橫濱召開的“城市防災國際會議”,對城市防災進行廣泛討論和國際交流,提出“讓21世紀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安全與安心之中”。

發(fā)達國家大城市根據(jù)城市特點制訂防災戰(zhàn)略、措施:西歐和北歐國家建立完整的城市民防體系。日本東海岸和美國西海岸的大城市針對強震、城市大火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強度和耐火強度做為主要措施,同時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城市空間做為居民的避難場所。

加深城市災害的認識和加強防災為主的決心:城市抗災能力大大提高,重大災害造成的危害仍不可避免,加強城市總體抗災抗震能力,減輕損失。

城市防災從孤立設置消防、救護等系統(tǒng)向綜合化發(fā)展:預測主要災害及破壞程度;建立綜合防災系統(tǒng),救災轉向防災;加強建筑物、基礎設施抗災抗毀能力;提高全社會組織程度。日本1963年修改《消防法》,將急救服務并入消防系統(tǒng)。

應用最新科學技術使城市防災系統(tǒng)現(xiàn)代化:普遍使用計算機技術,重視無線通信。如東京23個區(qū)內的56個消防站、100家醫(yī)院都設立了計算機終端。

發(fā)展中國家城市防災落后,災害抗御能力脆弱,重災使生命和財產(chǎn)損失嚴重。1城市災害和城市防災問題三、我國城市防災現(xiàn)狀和存在的問題

1.現(xiàn)狀我國地域遼闊,多種地形、地質、氣象條件,總體上屬于災害多發(fā)國,城市防災落后,與發(fā)達國家城市存在較大差距。提高我國城市的抗災抗毀能力,減輕災害的破壞,需艱巨努力。1991年我國東部洪澇災害經(jīng)濟損失達685億元。近40年,我國人民防空系統(tǒng)初具規(guī)模,居于較高水平;重視建筑物和基礎設施的抗震設計、加固,提高城市抗災抗毀能力。

1城市災害和城市防災問題2.存在的問題

(1)單項防災系統(tǒng):數(shù)量、質量、人員、設施上達不到現(xiàn)代城市標準,基礎設施是城市防災薄弱環(huán)節(jié)。

(2)城市規(guī)劃中除城市防洪外,沒有綜合防災內容。

(3)城市建設的防災資金不足。

(4)城市工業(yè)防災基本空白,缺少工業(yè)災害源必要防護措施。

(5)沒有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間防災。

(6)城市居民應付大災的思想、組織和物質準備不足,自救互救能力較差。

(7)缺少統(tǒng)一的城市防災組織和指揮機構,可能嚴重災害缺乏科學預測。一、城市綜合防災的意義第二節(jié)城市地下空間的綜合防災

城市總體防災:城市災害應從自然、人、社會、經(jīng)濟復合系統(tǒng)的宏觀表征和整體效應理解,從系統(tǒng)學角度,用系統(tǒng)工程的方法分析和評價城市防災對策和措施,使之具有總體和綜合的特性和具備總體抗災抗毀能力。

民防的作用:保存有生力量、經(jīng)濟實力?,F(xiàn)代科學技術還不足以使城市擺脫突發(fā)性和復合性的城市災害,必須建立健全的單項防災系統(tǒng),使城市在防止災害發(fā)生、減輕災害損失、加快災后恢復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上具備綜合的能力。城市防災關系到每個城市居民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又影響到整個國民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二、城市的總體抗災抗毀能力

城市總體抗災抗毀能力:控制和抑制預料到的各種災害能力,包括以下內容:

1.對災害的預測和預告能力:

戰(zhàn)爭破壞評價模型:根據(jù)城市特點,針對戰(zhàn)爭可能的傷亡和破壞,按最不利情況預測,又稱“城市總體毀傷分析”;

城市防災模型:綜合預測最大城市自然災害發(fā)生的可能性、破壞性,制訂災害等級標準,建立災害管理系統(tǒng)(預測、監(jiān)測、預報),又稱“城市災害預測系統(tǒng)”。

2城市地下空間的綜合防災2.災害的快速反應能力:

彌補預測失誤、不及時和人為因素影響,提高總體抗災能力。

1986年前蘇聯(lián)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起火,民防系統(tǒng)迅速反應,少數(shù)專業(yè)人員犧牲,平民基本無傷亡,很快控制局勢。

3.災害的抗御能力

①災害前長期抗災抗毀準備;②災害后最大限度保全生命,控制災害范圍擴大和發(fā)生次生災害,為災后迅速恢復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采取措施保全必要數(shù)量專業(yè)救災人員和器材,依靠物資儲備系統(tǒng)支持。

4.災后的迅速恢復能力:城市規(guī)劃、建設上為災后恢復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

5.城市的自救能力三、地下空間的防災特性

地下空間防災的兩重性:如戰(zhàn)爭、地震、颶風、火災等外部的災害都有較強的抗御能力;如火災、爆炸的地下空間內部災害則比在地面上有更大的危險。

因此發(fā)揮地下空間防災抗災優(yōu)勢,加強內部防災措施。

2城市地下空間的綜合防災

人防性能:地下空間采取防護措施后,對各種現(xiàn)代武器襲擊具有相應防護能力,如核武器、常規(guī)武器和化學、生物武器的防護效果比在地面上要好得多。特殊的抗震性能:深部巖層地震波在土壤中放大,接近地表面加速度大,地面建筑物的結構位移使破壞可能性大,地下建筑結構由于巖土位移受到限制,土壤對結構自振的阻尼作用,地下結構破壞程度大大低于地面建筑。

防火性能:地下建筑頂部的覆土、密閉,地面大火一般不致向地下蔓延,地下建筑物及人員相對安全。防洪能力:地下空間防洪能力較差,容易灌水:城市排水能力不足,短時間積水,地下建筑口部的防、排水措施加以阻擋;城市形成淹沒性洪水,洪水到來前及時將地下建筑的出入口及其他孔口密閉或封堵;深層地下空間建大規(guī)模貯水系統(tǒng),將地面洪水導入地下空間,降低地面水位,緩解城市水資源不足。

地下空間對內部災害抗御能力較差,但只要采取切實有效防災措施、先進的防災設備,內部災害是可避免或控制在局部范圍,損失減到最小程度。四、地下與地面防災空間的綜合體系

1.地下防災空間的充分利用作用:(1)為地面上難以抗御的災害做好準備;(2)地面上受到嚴重破壞后保存部分城市功能。除水災外,城市地下空間對多種城市災害防護能力均優(yōu)于地面空間,是城市防災空間體系的主體。

城市地下防災空間體系:按照防護等級建造地下民防工程;沒有按戰(zhàn)爭要求設防的具有一定防護能力地下空間,戰(zhàn)時大量人流轉入地下時的集散和短時掩蔽,如地下室、地鐵車站等做為防震、防火、防風、防毒場所。2城市地下空間的綜合防災地下民防工程是城市防災體系的核心:按國家標準和政策長期建設,依托民防工程較高等級的防災機構。非防護地下空間利用結構抗力,具備良好氣密性、防火性,內部保存足夠空氣量,如地下空間出入口安裝密閉門,有效防火和防毒。大規(guī)模嚴重災害后唯一安全空間:保存救災、災后恢復能力,保持必要城市功能,維持避難人員最低標準的生活、傷病員轉運、物資運送、低標準水電保障、系統(tǒng)通信及城市領導機構和抗災指揮機構的正常運作等。2.擴大地面防災空間的容量充分發(fā)揮各類城市空間抗災作用,建立地下與地面空間相互補充的城市防災空間的綜合體系,對于城市的安全有重要意義。廣場、綠地、空地等建筑物倒塌范圍以外的城市空間對地震、火災的避難有效。地震烈度在地面建筑設防標準以內,建筑物內部安全。地面建筑對武器襲擊有一定抗御能力。未倒塌地面建筑中的人員對熱輻射和早期核輻射有一定防護作用。三、民防工程的防護效率問題

工程整體防災最優(yōu)含義:戰(zhàn)時的防護效率最高,工程的效費比最高,平時的防災能力最強,平時的經(jīng)濟效益最高。

(1)合理預測:預測城市可能面臨戰(zhàn)爭和其他災害及相應毀傷,在準確信息基礎上,按代價最小、效果最大的原則對可能的打擊戰(zhàn)略、打擊規(guī)模、打擊方向、打擊方式等做出科學判斷。根據(jù)合理毀傷分析,按沖擊波地面超壓值的大小將城市劃分成目標區(qū)(或稱高危險0.3~0.4兆帕)、一般危險區(qū)(0.05~0.1兆帕)、波及區(qū)(超壓小于0.02兆帕),做為民防工程規(guī)劃的依據(jù)。2城市地下空間的綜合防災(3)人員掩蔽工程的防護效率、工程規(guī)模與預警時間有關。預警時間充分,大型公共人員掩蔽所防護效率和效費比都較高,有效率85%;預警時間很短,則中型和家庭掩蔽所效率最高,達87%,大型工程充滿度低。

(4)人員掩蔽工程質量與防護效率有關。如內部環(huán)境不達標,或水、食品供應不足,醫(yī)療和廢物排除等不具備協(xié)調一致的能力,都可能使進入掩蔽工程的人員無法生存而離開,降低工程有效率。掩蔽工程連通,增加機動性,防護效率比孤立工程有較大提高。

(2)防護效率:根據(jù)防護需要與可能,確定最大限度的防護比例,然后確定掩蔽工程的抗力、掩蔽范圍。設人員掩蔽工程系統(tǒng)戰(zhàn)時總防護效率為E,則E=F(α,β,R)α—工程的掩蔽率;β—工程的掩蔽系數(shù);R—工程的抗力一、內部火災的特點與危害第三節(jié)地下空間的火災防護

地下空間火災的特點:

(1)火蔓延方向、煙流動方向與人員撤離方向一致,都是從下向上;

(2)火延燒速度和煙擴散速度大于人員疏散速度;

(3)出入口的煙、熱氣流給消防人員進入滅火造成很大困難;

(4)封閉性強、方向感差,災情發(fā)生后混亂程度比地面嚴重,火災危險性更大。

地下建筑火災發(fā)生原因:(1)電氣事故;(2)使用明火不慎;(3)易燃氣體泄漏;(4)管理不善(如吸煙、監(jiān)控系統(tǒng)失靈);(5)存在易燃物(如木紙、易燃商品)。

火災危害:(1)燒傷、窒息、中毒和高溫熱輻射,其中窒息而死占50~60%,燒死30%。(2)鋼筋混凝土結構強度隨高溫度作用時間增加而降低。(3)地下建筑中的各種物品直接被焚毀者或滅火劑的作用而損壞。

地面建筑物大規(guī)模火災危害:如空襲或低耐火等級建筑物密度較大的地區(qū)發(fā)生連片火災,除因地面急劇升溫而可能對地下建筑結構造成破壞外,一旦形成火暴,由于強大向心氣流將地面附近的空氣上吸,形成負壓,將地下建筑內的空氣吸出,造成內部缺氧。同時,地面上的大火使一些建筑物倒塌,可能堵塞地下建筑的出入口。二、災情的控制1.控制火源:明火、電器、金屬打火

原則上禁止使用明火和吸煙,限制必須使用明火范圍,加強電氣設備和線路維護,減少硬物碰撞打火可能性。建筑物結構、構件符合防火規(guī)范耐火極限規(guī)定,禁用可燃材料;設置自動感溫或感煙、自動報警系統(tǒng)、自動噴淋系統(tǒng)。

3地下空間的火災防護2.阻止火勢蔓延和煙流擴散設置防火分區(qū)、防煙分區(qū)、防煙樓梯間、防煙垂壁等,為人員疏散和消防人員進入滅火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阻止煙流擴散措施:減少發(fā)煙量大的物品,防煙單元設獨立的排煙系統(tǒng),阻隔自然擴散煙流,劃分若干防煙單元。防煙樓梯間是阻隔火和煙沿垂直方向蔓延的有效措施,通道每隔一定距離設置一道0.8m高防煙垂壁,有效遲滯煙的流動。

目前國內地下建筑一般均未設防煙樓梯間。3.滅火普通的燃燒物用水、泡沫撲滅或二氧化碳滅火系統(tǒng)。電火的滅火劑主要用鹵代烷,油火的滅火劑為輕水。設置高位貯水庫為消火栓提供足夠的水量和水壓。

地下建筑中采用三級消防體制:(1)建筑物本身裝備的各種自動滅火系統(tǒng);(2)內部專職消防人員;(3)外部的城市消防隊。強調前兩級為主。

若干地下建筑火災案例來看,只能將所有出入口封堵,斷絕內部的空氣來源,充分發(fā)揮內部自動滅火系統(tǒng)的作用,使燃燒物自行熄滅,比較現(xiàn)實做法。三、人員的疏散和撤離

1.防火安全距離

人撤離火場三階段:(1)臨時避難,需2min;(2)沿通道系統(tǒng)到達安全出口,包括水平、垂直兩方向;(3)由安全出口到達室外環(huán)境。出口必要通過能力,日本稱為出入口流動系數(shù)取1.33人/m·秒,規(guī)定百人的安全出口有效總寬度。(2)、(3)兩階段統(tǒng)稱為脫離避難。日本對人員多而集中的地下建筑防火要求建筑布置主要控制兩個指標:(1)防火單元面積≤200m2;(2)考慮最不利條件下人撤離,規(guī)定從建筑物內任何一點到最近一個安全出口距離≤30m。

3地下空間的火災防護W—所得單位寬度數(shù)量;A—使用面積(m2);d—人流密度(人/m2);c—單位寬度通道每分鐘能通過的人數(shù)。

設A=4000m2,d=1人/m2,c=100人(水平方向)時,W=40個單位寬度。所謂單位寬度,是指人在正常步行時所需的標準寬度,一般取0.5~0.7米。如果取單位寬度為0.6米,則這個地下建筑所需疏散主通道的總寬度應為40×0.6=24米。2.通道最小寬度

通道布置要求:(1)系統(tǒng)簡單,減少迷路的可能性;(2)與最大密度的人數(shù)相適應的寬度,保持快速通過能力,防止疏散堵塞。

通道(干道)寬度:平時使用要求,人員最多的足夠通行能力。日本:確定通道寬度依據(jù)—人流密度1.4~2人/m2.h、人流速度1.2~0.85m/s。3.出入口的數(shù)量和位置

出入口包括直通室外出口和兩個防火單元之間的連通口。

有足夠的數(shù)量出口,布置均勻,內部任何一點到最近安全出口的距離不超過30m,每個出入口服務面積大致相等。出入口寬度應與所服務面積上最大人流密度相適應,以保證人流在安全允計的時間內全部通過。表13-1。表13-1日本地下街的出入口布置情況地下街名稱商業(yè)空間總建筑面積/m2出入口總數(shù)(個)每口平均服務面積/m2室內到出入口最大距離/m開業(yè)/年東京八重洲地下街18352424353019651973東京歌舞伎町地下街6884232993019731975橫濱波塔地下街10303254124019641974名古屋中央公園地下街930829321301978大阪虹之町地下街14168314574019701971四、不同類型地下建筑內部火災的防護1.城市公路隧道

特點:火災危險性較大,撲滅火災比在地面道路困難,危害程度隨隧道長增加而愈趨嚴重。多數(shù)是車輛事故引起,滅火困難,隨時可能爆炸?;馂陌l(fā)生的時間和車內裝載的內容與災情大小也有直接關系。

3地下空間的火災防護隧道火災防護措施:

(1)車行道寬度足夠,減少撞車可能性,適當位置設避車線。建筑材料不燃,耐火極限值較高,必要時在結構表面噴涂防火隔熱材料。用防火構件將機動車道與慢行道完全隔開,設置單獨排煙系統(tǒng),保障人流安全和必要時盡快疏散。

(2)隧道長度超過500m時,必須設置先進的感知、報警和自動滅火系統(tǒng)。控制火源擴展,最短時間內停止車輛進入,組織車輛迅速撤離。加強管理,如派專職人員巡邏,沿線設置報警電話等。平時限制載有危險品的車輛進入。

(3)采取有效的滅火措施。自動水噴淋系統(tǒng)對于油火只能降溫,不能滅火,輕水是對油火有效的滅火劑。只要將瓶裝輕水與原有噴水系統(tǒng)接通,即可噴出輕水,在油層表面形成泡沫薄膜,使火焰熄滅。2.地下商業(yè)空間:地下商場、地下商業(yè)街、地下購物中心

特點:人員密集,可燃物多,易迷路,火災的危害程度更大。地下商業(yè)空間火災的防護措施:

(1)限制易燃和發(fā)煙量大的商品數(shù)量,禁止使用易燃裝修材料,限制明火使用,商業(yè)空間內禁止吸煙。

日本:地下街裝修材料耐火極限1h以上不燃,飲食店相對集中布置,便于明火點監(jiān)視和控制,在煤氣系統(tǒng)中使用先進的漏氣報警和自動切斷裝置。

(2)建筑布置力求簡捷,減少迷路的可能性。

日本:近期建成地下街大形成縱向干道和橫向連通道組成的比較規(guī)則的網(wǎng)狀通道系統(tǒng),主通道兩側和端頭明顯位置設安全出口,減少迷路和找不到出口可能性。

(3)在災害發(fā)生后的人員疏散過程中,建筑布置上為疏散創(chuàng)造寬敞和通暢的條件,設置一些引導設施,辨別方向,順利到達安全出門。日本:重要位置設標明現(xiàn)在位置商場平面圖、去附近出口路標、明顯安全口標志。

(4)設置火災感知、報警系統(tǒng)和完善的廣播系統(tǒng)的地下商場消防系統(tǒng)。事故照明系統(tǒng)除保障電源外,還應使用穿透煙氣能力強的光源。3.地下生產(chǎn)和貯存空間:彈藥生產(chǎn),化學品和燃油貯存,變壓器室、空氣壓縮機和制冷機的氣罐,易燃氣體鋼瓶等,都有火災或爆炸的危險特點:爆炸后不易泄壓,發(fā)生火災后不易撲救,從工藝、設備等增加安全措施,充分發(fā)揮巖石較高抗爆、耐火能力,采取相對集中、就地隔離方法布置,把火災或爆炸的危害限制在最小范圍內。

易爆車間:布置在單獨洞室,盡量減少與其他洞空的連通,出入口處設置抗燃防護門,減少爆炸空氣沖擊波對人員、設備和廠房結構的損害,設置必要的事故排風系統(tǒng)疏散熱氣流或有害氣體。爆炸空氣沖擊波處理方法:(1)密閉爆炸,利用圍巖、出入口重型防護門把爆炸限制在密閉洞室內,但本洞室破壞性大,重型防護門平時使用不便。(2)設置泄壓豎井,但豎井造價高,爆炸沖擊波與外界核武器沖擊波方向相反,豎井口部防護復雜。(3)緩沖或擴散沖擊波,設擴散室,堆積消波用砂石,減小本室破壞和防護門上荷載;易爆洞室設一道輕型防護門,沖擊波在門外專用通道擴散,通道兩側設混凝土擋波墻,削弱沖擊波。

燃燒危險的生產(chǎn)、設備或倉庫等防火重點是隔斷火源、滅火:易燃車間出入口設防火門,氣溫升高時自動關閉;針對燃燒物性質準備滅火劑、消火栓和足夠備用消防水源和電源。通風管道設自動關閉防火閥門,電纜道上設耐火隔斷墻。易燃區(qū)附近設防火隔離帶,長通道分成幾個防火隔離段,每段設置防火墻和防火門。重要生產(chǎn)工段、人員密集部位遠離易燃或易爆車間??扇細怏w、液體管道不穿行重要生產(chǎn)工段。安全出口通道、樓梯、堅井等位置明顯,通行無阻,方便疏散。4.地下停車庫發(fā)生火災或爆炸原因:車輛電路短路,汽化器逆火,排氣管冒火,或與其他物體碰撞引起油料燃燒;室內空氣中油氣含量達到臨界點(1~6%),遇明火后發(fā)生爆炸或燃燒;外界因素引起燃燒,如電線起火、雷擊、金屬碰撞火花、電器開關打火及吸煙不慎等。

措施:(1)及時隔絕火源,控制蔓延。停車間內劃分成若干個防火隔間。國外60年代后,設計規(guī)范中做出規(guī)定,如日本《停車場法規(guī)》要求防火單元面積小于1500m2(約停40臺小汽車),英國3700m2,我國《汽車庫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規(guī)定1000m2,有自動噴淋火火設施時面可增加1倍。

(2)隔絕濃煙,通過專設的排煙系統(tǒng)排走,以防煙向人員撤離的方向擴散。人員完全撤離后,停止排煙,利用煙窒熄明火。

(3)地下停車庫中人員較分散,應設置人員安全出口,應使在庫內任一點處的人員到達安全出口的距離不超過45m,有自動噴淋滅火設施時可增至60m。同時,安全出口處的樓梯應設防煙樓梯間。

(4)地下停車庫設置自動滅火系統(tǒng),自動噴霧設施控制火源,泡沫、二氧化碳等滅火劑滅火;靠消防人員從外部進入滅火相當困難。5.地鐵特點:人流集中,防災(尤其是防火)是地鐵設計和運營管理的重要內容;火災起因和延燒在地鐵車站、區(qū)間隧道不完全一樣;車站中各種廳、站臺布置及站臺與隧道空間關系復雜,互相連通,使控制火源、阻斷蔓延和排煙等困難;深埋地鐵距地面幾十米,人員疏散、撤離比淺埋地下建筑更不易。

地鐵火災的原因和位置:運行車輛起火、車站內起火、隧道起火等。車輛起火多數(shù)因車身下部的電氣設備故障;車站內的火災多由吸煙不慎引起,在站臺、售票廳、小賣部、辦公室、倉庫、機房等處都打可能發(fā)生,特別是倉庫和垃圾堆積處,更容易由于混入未熄的煙蒂而引燃。6.地下居住空間特點:除中國的傳統(tǒng)窯洞民居、美國的覆土住宅的半地下建筑外,從防災的角度看,地下空間中居住不適宜。目前,我國的許多城市正大量利用過去的人防工程開設旅館或招待所,但改建時一般都沒有增設現(xiàn)代化的消防設施,建筑布置上有的也不合理(例如在地下三層中仍住人),旅客對環(huán)境不熟悉,又缺乏防火知識,再加上吸煙和客房內可燃物多等因素,火災隱患嚴重。在不能禁止以前,必須加強管理,增加消防設施,訓練人員,保障旅客安全,同時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縮短這個過渡階段的時間。一、水害的防治第四節(jié)城市地下建筑其它災害的防護

地下建筑水害的產(chǎn)生因素:地面積水灌入,附近水管破裂,地下水位回升,建筑防水破壞而失效等。我國城市中不少過去修建的人防工程,缺乏必要規(guī)劃設計,建設防水質量很差,不少工程長期浸泡在水中。

地下建筑水害的防治措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