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針法灸法概論
教學目標
1.掌握針法灸法學的概念。2.了解刺法灸法的起源、形成及發(fā)展。3.能辨識九針的形狀和用途
教學內容
第一節(jié)針法灸法的概念和特點第二節(jié)針法灸法的起源與發(fā)展
第一節(jié)
針法灸法的概念
針法灸法學的概念
針法灸法的概念
針法灸法學研究內容
針法與灸法的關系
針法灸法學概念
針法灸法學是研究各種刺法和灸法的操作方法、臨床運用及作用原理的一門學科。返回針法灸法的概念針法:又稱刺法,指采用針具,運用手法,刺激人體一定部位(一般是腧穴),以疏通經(jīng)絡,調和氣血,從而防治疾病的方法。灸法:是指點燃艾絨(或其它藥物)制成的艾炷或艾條,熏灼、溫熨體表一定部位,以溫通經(jīng)絡,調和氣血,防治疾病的方法。
返回針法灸法學研究內容刺法主要研究針刺手法、針刺部位、刺激時間、刺激量和不同針具的作用特點及其適應證。灸法主要研究灸治材料、灸治方法、灸治部位和不同灸具的作用特點及其適應證。返回針法與灸法的關系2、作用原理和目的相同3、常相互配合,相互補充。正如《靈樞·官能篇》所說“針所不為,灸之所宜”。
返回作用于腧穴,激發(fā)經(jīng)氣,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1、同屬中醫(yī)外治法第二節(jié)針法灸法的起源與發(fā)展
一、針法的起源和發(fā)展
(一)砭刺與針法的起源
針法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據(jù)推測應該與原始人的治病經(jīng)驗有關。
“砭石”,是一種經(jīng)過磨礪而成的錐形或楔形的小石器——這是最原始的“針”。原始人用這種石針來叩擊皮膚、揉按肌肉,或淺刺放血,經(jīng)過漫長的摸索和經(jīng)驗積累,逐步發(fā)展成為針灸治療的工具。
(二)九針的應用和發(fā)展殷商時期,中國進入了青銅器時代。隨著青銅器的廣泛應用,為針具的改進提供了物質條件,于是出現(xiàn)了青銅針具。春秋時期,鐵器出現(xiàn),隨著冶鐵術的發(fā)展和冶煉技術提高,從戰(zhàn)國迄于秦漢,砭石才逐漸被九針所取代。在《靈樞·九針十二原》中詳細介紹了九針的形狀、大小、治療范圍和操作方法。九針應用分類表名稱形狀用途镵針頭大,末端一分尖銳淺刺皮膚,瀉陽分邪氣,瀉熱圓針針身圓柱形,針頭卵圓
按摩肌肉
鍉針針頭如黍粟狀,圓而微尖按壓經(jīng)脈外部(按脈勿陷),補正祛邪鋒針針頭鋒利,呈三棱錐形主癰痹痼疾,瀉熱出血鈹針形如劍切開排膿,治癰腫已成膿圓利針針頭微大,針身反小,圓而且利用于深刺,主癰癥、痹氣暴發(fā)者毫針針身細如毫(豪)毛應用最廣,通調經(jīng)絡,治寒熱痛痹
長針針身細長而鋒利
深刺,用肌肉肥厚處,治深邪遠痹大針針身粗圓
針刺放水,治關節(jié)積液
(三)刺法的發(fā)展《黃帝內經(jīng)》對刺法的發(fā)展
《難經(jīng)》對刺法的發(fā)展
歷代醫(yī)家對刺法的發(fā)展
現(xiàn)代刺法的發(fā)展《黃帝內經(jīng)》對刺法的發(fā)展
一、指出補瀉是針刺治病的基本原則。二、根據(jù)病情選擇針具。三、提出了運用九針的“九刺”、“十二刺”、“五刺”
法。四、認為“守神”是針刺獲取療效的關鍵。五、在補瀉手法方面提到了徐疾補瀉、呼吸補瀉、捻轉補瀉、迎隨補瀉和開闔補瀉等方法。這些論述為后世的針刺手法奠定了基礎。返回《難經(jīng)》對刺法的發(fā)展一、左右兩手之配合。二、對針刺補瀉法又有所發(fā)揮三、提出刺法要合于四時。
返回歷代醫(yī)家對刺法的發(fā)展
醫(yī)家及著作對刺法發(fā)展的主要內容金元何若愚子午流注納甲法竇漢卿(針經(jīng)指南)十四字手法等明陳會(神應經(jīng))催氣手法徐鳳(針灸大全·金針賦)復式補瀉手法高武(針灸聚英)子午流注納子法楊繼洲(針灸大成)下針十二法,下手八法刺有大小,有大補大瀉,平補平瀉等返回
新中國成立后,針刺手法的研究進一步深入,刺法灸法的內涵也不斷發(fā)展擴大。
與磁結合-磁療儀、電磁針與光結合-紅外線照射、激光針與聲結合-聲波電針與藥物注射結合-水針與外科手術結合-穴位埋線、割治返回體穴巨針系統(tǒng)→微針系統(tǒng)與電結合-電針、電熱針、穴位電興奮、微波針灸針刺部位的延伸:針刺方法的延伸:二、灸法的起源和發(fā)展
(一)灸法的起源
灸法起源于原始社會,在火的發(fā)現(xiàn)和應用之后。火的應用為灸法的創(chuàng)造提供了條件。由于溫熱刺激皮膚使人感到舒服,或許由于偶然被火灼傷而解除了某種病痛,于是萌發(fā)了燒灼可以治病的念頭,并從實踐逐步積累經(jīng)驗,這大約就是灸法的起源。最初用于灸焫的材料是樹枝或柴草,后來在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艾”在灸焫方面的獨特功效。(二)灸法的發(fā)展直接灸
晉\唐宋明→間接灸筒灸→天灸→艾條灸桑枝灸燈火灸陽燧灸
最初灸法多采用直接灸,艾炷較大,壯數(shù)較多,現(xiàn)代則采用小炷少壯灸,并衍化出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灸療方法。復習思考題
1.什么叫針法,什么叫灸法?針法灸法之間存在著哪些聯(lián)系?
2.《靈樞》“九針”各有什么作用,分別用來治療什么疾病?古代刺法概述教學目標
1.熟悉飛經(jīng)走氣法、燒山火、透天涼手法及透穴法。2.了解《內經(jīng)》、《難經(jīng)》論刺法,以及歷代醫(yī)家的代表刺灸方法。教學內容
第一節(jié)《內經(jīng)》、《難經(jīng)》論刺法第二節(jié)歷代醫(yī)著論刺法第一節(jié)《內經(jīng)》、《難經(jīng)》論刺法一、《內經(jīng)》論刺法九刺法是對九類不同性質的病變采取相應的刺法。十二刺是一種針對十二經(jīng)病變的多種刺法。五刺法是以五藏應合皮、脈、筋、肉、骨等五體的五種刺法。三刺法是一種將皮內、皮下、分肉間分為淺、中、深三個層次的刺法。導氣法是一種緩慢進針,速度均勻,得氣后緩慢出針的方法?!鹅`樞·官針》九刺總結表名稱刺法取刺部位輸刺刺諸經(jīng)滎輸、藏輸取滎穴、輸穴、背俞穴遠道刺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輸
上病下取經(jīng)刺刺大經(jīng)之結絡經(jīng)分刺大經(jīng)絡刺刺小絡之血脈刺血絡分刺刺分肉之間刺肌肉
大寫刺刺大膿以鈹針外癥引流、排膿、瀉水
毛刺刺浮痹于皮膚
淺刺于皮膚之上
巨刺左取右,右取左
左右交叉,點對點取穴
焠刺刺燔針則取痹
針燒紅后刺入,隨痛處取穴
《靈樞·官針》十二刺簡表
名稱刺法主治
偶刺一刺前(胸腹),一刺后(背),直對病所心痹
報刺進針后不即出,以左手隨痛處按之,再刺游走性疼痛恢刺刺筋傍,再作多向刺,并活動關節(jié)筋痹齊刺三針同用,正入1針,傍入2針寒痹之小深者揚刺五針同用,正入1針,傍入4針寒痹之廣大者直針刺提起皮膚沿皮刺寒痹之淺者輸刺直入直出,針入深而緩退之氣盛而熱者短刺近骨刺,稍搖深入之骨痹
浮刺傍入針而浮之肌膚急而寒者
陰刺并刺人體左右兩側穴位寒痹傍針刺正刺1針,傍刺1針留痹久居者
贊刺直入直出,多針而淺,出其血癰腫
《靈樞·官針》“五刺”表名稱刺法針刺部位內應臟腑半刺淺刺、疾出,以取皮氣皮毛肺豹文刺多針散刺出血血脈心關刺刺在關節(jié)附近肌腱上筋腱肝合谷刺一針多向,刺分肉間肌肉脾輸刺直入直出,深達于骨骨骼腎
《靈樞·官針》之三種“輸刺”鑒別刺法歸類刺法適應證針對范圍九刺取病經(jīng)的滎、輸穴和五臟病屬于配穴方法相關背俞穴十二刺直入直出,針入深而熱病針對疾病性質緩退之五刺直入直出,深內之至骨痹針對組織病變骨
《內經(jīng)》刺法小結選穴類:輸刺(九刺)、遠道刺、巨刺、偶刺、陰刺。淺刺類:毛刺、揚刺、直針刺、浮刺、半刺深刺類:輸刺(十二刺)、短刺、輸刺(五刺)多向刺類:恢刺、合谷刺刺法類
放血排膿類:絡刺、贊刺、豹紋刺、大寫刺部位刺法:分刺、關刺、經(jīng)刺其他刺法:齊刺、傍針刺、報刺、焠刺二、《難經(jīng)》論刺法
(一)強調押手的作用(二)刺法結合腧穴特性(三)刺法合于四時(四)營衛(wèi)補瀉法
1.補母瀉子法2.瀉井刺滎法1.春夏刺淺,秋冬刺深2.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輸,秋刺經(jīng),冬刺合當補之時,從衛(wèi)取氣;當瀉之時,從榮置氣。第二節(jié)歷代醫(yī)著論刺法
一、論進出針手法
二、單式針刺手法
三、復式針刺手法
四、楊氏針法
五、透穴刺法一、論進出針手法
何若愚手法要點
進針迅速刺入皮下,緩慢進入所需深度??梢詼蚀_掌握針刺深度;不致于刺傷肌肉、肌腱和骨骼等組織。出針將針緩慢提至皮下,迅速拔針??梢詼p輕滯針、彎針給患者帶來的痛苦。
竇漢卿手法要點
左右手配合進針
“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彪S咳進針轉移患者對針刺的注意力,減輕或消除毫針刺入皮膚時的疼痛。二、單式針刺手法揣:揣摸探明穴位爪:用指甲掐切穴位切:指甲垂直于穴位之上作切按動作
指持:指右手持針于穴位之上進:從皮下進入到一定深度循:指腹在穴位所在的經(jīng)脈線路上下?lián)崮?/p>
攝:沿所刺穴位之經(jīng)脈之上下進行提、捏、抓、掐
搓:用拇、食指作單向一捻一放的動作
捻:用手指一前一后轉動
盤:將針柄作圓圈形盤轉
彈:用手指彈動針柄 搖:搖動針體
按:將針下插少許
提:將針上提少許
努:拇指捏住針柄,中指按壓撥動針身
退:從深部退至皮下出針的方法
動:在留針時活動其針
留:在退針外出,針尖到達皮下時,應留針片刻方出針
拔:將針尖退至皮下拔出
捫:用手指按壓針孔
三、復式針刺手法
(一)飛經(jīng)走氣法 飛經(jīng)走氣是徐鳳《金針賦》中催行經(jīng)氣的一些針刺手法。有青龍擺尾、白虎搖頭、蒼龜探穴、赤鳳迎源。適用于氣血壅滯,經(jīng)絡不通,或關節(jié)附近針刺不得氣的情況。目的在于接氣通經(jīng),促使針感通過關節(jié)直達病所。(二)治病八法
《金針賦》記載的“治病八法”計有:燒山火、透天涼、陽中隱陰、陰中隱陽、子午搗臼、進氣之訣與龍虎交戰(zhàn)、留氣、抽添等八種。是針灸補瀉的主要內容。由于手法步驟較多、十分復雜,故對操作規(guī)定了一定的次數(shù),以便學者掌握應用:即分別以陽數(shù)九和陰數(shù)六作為基數(shù),一般情況下,補法用陽數(shù)九,瀉法用陰數(shù)六。
教學參考飛經(jīng)走氣法
青龍擺尾
斜向淺刺,或先深后淺,使針尖刺向病所,再將針尾作左右擺動或結合下按動作,有如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一般,以推動經(jīng)氣向遠端傳導。
飛經(jīng)走氣法
白虎搖頭
將針直刺達于一定深度(地部),得氣后將針快速左右搖動,如手搖鈴一般,一邊搖動,一邊提針,以推動經(jīng)氣;與此同時,用左手手指按壓于所針腧穴與病所相反之一端,這樣可使經(jīng)氣更易向病所一端傳導,直達病所。飛經(jīng)走氣法
蒼龜探穴
將針刺入穴位后,先退至淺層,然后調整針尖方向,向上、下、左、右作多向透刺,其狀極似蒼龜入土探穴的“鉆剔”動作。目的是尋找最佳氣感點,有通行經(jīng)氣的作用,同時,也可以用來加大刺激量以增加氣感。
飛經(jīng)走氣法
赤鳳迎源
先將針納入組織深層(地部),再提到淺層(天部),得氣后再進入中層(人部),進行上下、左右的提插,捻轉動作,手指一捻一放,有如鳳凰展翅,“四圍飛旋”(《金針賦》),此法有通行經(jīng)氣的作用。
治病八法
燒山火
操作:將穴位的深度分成淺、中、深三層或者淺、深兩層,行針先淺后深,每部行緊按慢提(或用捻轉)九數(shù),然后退至淺層,稱為一度。如此反復施術數(shù)度,可以引起溫熱感,故稱為“燒山火”。
適應癥:頑麻冷痹一類虛寒證。治病八法
透天涼
操作:將穴位的深度,分作淺、中、深三層或淺、深兩層,行針先深后淺,每部行緊提慢按六數(shù),稱為一度。如此反復施術數(shù)度,可以引起針下清涼感,故稱為“透天涼”。
適應癥:肌熱骨蒸等熱證。
治病八法
陽中隱陰
操作:先在淺部運針,緊按慢提九數(shù),以行補法;覺微熱后,再將針納入深部,行緊提慢按六數(shù),以行瀉法。
適應癥:是一種先補后瀉的手法。用于先寒后熱證。
治病八法
陰中隱陽
操作:先在深部運針,緊提慢按六數(shù),以行瀉法;再退至淺層,緊按慢提九數(shù),以行補法。
適應癥:是一種先瀉后補的手法。用于先熱后寒證。治病八法子午搗臼是一種捻轉與提插相結合的針刺手法。操作:進針得氣后,先緊按慢提九數(shù),再緊提慢按六數(shù),同時結合左右捻轉,反復施行。適應癥:此法能導引陰陽之氣,補瀉兼施,可用于水腫、氣脹等癥。龍虎交戰(zhàn)是一種反復交替捻轉的針刺手法。操作:進針得氣后,先以左轉為主,即以大指向前用力捻轉九數(shù),再以右轉為主,大指向后用力捻轉六數(shù),反復施行。也可分淺、中、深三部重復進行。適應癥:用于痛癥。治病八法進氣法是在深層施行補法。操作:其法是直刺進針,納入深層,得氣后行緊按慢提九數(shù)(補法),然后,將針臥倒,針尖向上(向心),讓針下感應上行,并讓患者吸氣五七口,以助運氣,使針感至病所。
適應癥:治療腰背肘膝的疼痛,游走性疼痛。
留氣法
是由徐疾和提插法組合而成。
。操作:先將針刺入中層,行緊按慢提九數(shù)之補法,再將針直插至深層,然后提針回原處,使氣留針下而消積聚。若未得氣,可依法再行。適應癥:用于癥瘕。治病八法
抽添法抽,意為上提;添,意為按納。它與納氣法類似。因用針在淺、深、上、下提插搜尋,一提再提,一按再按,故名“抽添”。操作:其法是進針后先提插或捻轉九數(shù)以促使得氣,再向周圍作多向提插,然后再向下直刺按納。適應癥:用于治療癱瘓、半身不遂等癥。
四、楊氏針法(一)補針要法與瀉針要法1.進退針法2.呼吸針法3.撚撅法
4.擔截法(二)“平補平瀉”與“大補大瀉”1.平補平瀉2.大補大瀉五、透穴針刺手法概念透穴刺是一針刺透兩穴甚至多穴的特殊刺法。特點針刺少,刺激穴位多。
透穴刺法的方式和作用直刺、橫刺
1.透刺本經(jīng)穴位:多為橫向透刺。此法可促進本經(jīng)氣血流通,提高對經(jīng)脈疾病的療效。
2.透刺鄰經(jīng)穴位:多為橫向透刺。此法可疏通局部經(jīng)氣,改善局部癥狀。
3.透刺于表里、陰陽兩經(jīng)之間:多為直刺深刺,刺激量大,針感強烈,可用于調和陰陽,治療相關表里兩經(jīng)的疾病,并能改善全身癥狀和治療肢體遠端的病癥。復習思考題
1、復式進針手法有哪些?2、飛經(jīng)走氣四法如何操作?3、“燒山火”、“透天涼”如何操作?4、說出透穴刺法的特點和方式。毫針刺法(一)教學目標1、掌握毫針的選擇;練針方法;常用的針刺體位、消毒方法。2、熟悉毫針常用的規(guī)格與結構;毫針的檢查與保藏。3、了解毫針的維修。教學內容第一節(jié)毫針的結構與修藏 第二節(jié)練針法
第三節(jié)針刺前的準備復習思考題第一節(jié)毫針的結構和修藏一、毫針的結構
針尾針柄針根針身針尖
二、毫針的規(guī)格長度規(guī)格表
粗細規(guī)格表
一般臨床以25~75mm(1~3寸)長和直徑為0.32~0.38mm(28~30號)粗細者最為常用。
舊規(guī)格0.511.522.5344.556新規(guī)格152540506575100115125150號數(shù)26272829303132333435直徑0.450.420.380.340.320.300.280.260.240.22
三、毫針的選擇針尖其狀圓而不鈍,利而不銳如松針形者為佳,不可有卷毛或鉤曲。針身要光滑挺直,圓正均勻,堅韌而富有彈性。針根要牢固,無剝蝕、傷痕。針柄以金屬絲纏繞緊密均勻為佳,不能有松動現(xiàn)象。四、毫針的檢查與維修
針尖檢查:手指試探法棉球試探法肉眼觀察法針身檢查:肉眼觀察法桌面滾動法針身拉擦法放大鏡檢查法檢查針柄:兩手稍用力離合拉送或做相反方向捻轉錄像錄像五、毫針的保藏用煮沸消毒時,應用紗布包裹結扎妥,以免針尖與鍋壁碰撞,引起卷毛鈍折;用藥液浸泡消毒時,要掌握消毒時間,以免藥液腐蝕針具而變色、變鈍。毫針在使用后,必須擦洗干凈,以免生銹。平時放置時,應避免針身折曲、針尖受損。暫時不用的毫針,可放入滑石粉內或涂上少量的凡士林,以免銹蝕。第二節(jié)練針法練針目的
在針刺施術時,必須要有良好的指力和熟練的手法才能才能得心應手。良好的指力是掌握針刺手法的基礎,熟練的手法是運用針刺治病的條件。指力和手法必須常練,達到熟練程度后,可使進針順利、減少疼痛、病人樂于接受,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一般分三步進行:1
紙墊練針法紙墊練習主要是鍛煉指力和捻轉的基本手法。2
棉團練針法練習提插、捻轉、進針、出針等各種手法的模擬動作。3
自身試針可在自己身上進行試針,亦可學員之間相互試針。注意體會進針時皮膚的韌性、用力的大小,手法與針感的關系及不同部位腧穴的不同針感。
要求
能逐漸作到進針無痛或微痛,針身不彎,刺入順利,行針自如,指力均勻,手法熟練。第三節(jié)針刺前的準備一、思想準備二、選擇體位三、選擇針具四、腧穴的揣定五、消毒
返回針刺前的準備一、思想準備
在針刺前醫(yī)患雙方都應作好思想準備。醫(yī)生對初診患者要做宣傳解釋工作,減少病人對針刺的恐懼心理,積極配合治療。醫(yī)生要安神定志,精力集中于病人身上。針刺前的準備二、選擇體位
選擇體位重要性在接受針刺治療時患者體位是否合適,對于正確取穴、針刺操作、持久留針和防止針刺意外都有重要意義。
選擇體位的原則選擇體位應該以醫(yī)生能正確取穴,操作方便,患者感到舒適自然,并能持久留針為原則。臨床常用體位1
臥位仰臥位俯臥位側臥位
2
坐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側伏坐位臥位1
臥位
(1)仰臥位
適宜于取頭、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前身部)腧穴。
臥位
(2)俯臥位適用于取適宜于取頭、項、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側(后身部)及上肢部分腧穴。
(3)側臥位適用于取身體側面少陽經(jīng)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臥位坐位2
坐位(1)仰靠坐位適用于取頭面、頸部、胸部及上肢腧穴。(2)俯伏坐位適用于取頭頂、后頭、肩背部的腧穴。坐位坐位(3)側伏坐位適用于取頭部、耳部、頸項部的腧穴。選擇體位的注意點1盡可能采取臥位。2針刺部位要充分暴露,并使局部肌肉放松。3體位選定后,要求患者不要隨意改變或移動。4在可能條件下,盡量采取一種體位而能暴露針刺處方所選的穴位。
三選擇針具1
毫針長短的選擇
長針:肌肉豐厚,或胖人,病邪在里;
短針:肌肉淺薄,或瘦人,病邪在表。2
毫針粗細的選擇
粗針:體質壯實、肌肉豐滿、實熱證;
細針:體質虛弱、肌肉淺薄、虛寒證。針刺前的準備四腧穴的揣定
定穴可根據(jù)處方選穴的要求,按照腧穴的定位方法,逐穴進行定取。揣穴是用手指在已定穴處按壓、揣摸,以探求病人的感覺反應,找出具有指感的準確穴位。定準腧穴位置,還應以指甲在上切掐一“十”字形指痕,作為進針的標志。針刺前的準備針刺前的準備五消毒(一)針具器械的消毒1
高壓蒸氣滅菌法
放在高壓蒸氣鍋內,在1.0~1.4kg/cm2的壓力,115℃~123℃的高溫下,保持30min。此法消毒最為理想。2
煮沸消毒
將毫針放入清水鍋內,待沸騰后再繼續(xù)煮15min左右即可。3
藥物消毒
將針具放入75%的酒精內浸泡30min,取出后用消毒紗布擦干即可使用。(二)醫(yī)者手指消毒
用肥皂水洗刷干凈,再用75%的酒精棉球或0.5%的碘伏棉球涂擦后,方可持針操作。(三)施術部位的消毒
用75%的酒精棉球,或0.5%的碘伏棉球擦拭消毒。擦拭時應從穴位中心向外周作環(huán)行消毒。(四)治療室內消毒
治療臺上用的物品,定期消毒。治療室內保持空氣流通,衛(wèi)生潔凈,并定期用專用消毒燈照射消毒。復習思考題
1、應如何選擇優(yōu)質的毫針?2、選擇體位的原則是什么?臨床常用體位有哪些?3、如何揣定穴位?4、針具的消毒方法有哪些?毫針刺法
(二)教學目標1掌握毫針進針、行針、留針及出針等操作的基本方法;掌握得氣意義、表現(xiàn)、影響得氣的原因和促使得氣的方法。2熟悉候氣、催氣、行氣和守氣的含義;熟悉針刺補瀉。3了解治神與守神。
教學內容
第三節(jié)針刺方法一、進針法二、針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三、行針手法四、得氣、候氣、催氣、守氣、行氣五、治神與守神六、針刺補瀉七、留針與出針一、進針法
定義
進針法是毫針刺法的首要操作技術,是運用各種手法將針刺入腧穴皮下的操作方法。要求
在進針時要注意刺手與押手密切配合,指力與腕力協(xié)調一致,要求做到輕巧、敏捷、無痛或微痛。(一)刺手與押手
刺手持針施術的手,多為右手。
作用是掌握針具,施行操作。
押手按壓腧穴局部,輔助進針的手。
作用是固定穴位皮膚,使毫針能準確地刺入腧穴,減少進針時的疼痛,并使長針針身有所依靠,不致?lián)u晃和彎曲,協(xié)助刺手調節(jié)和控制針感?!峨y經(jīng)》:“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保ǘ┏轴樧藙?/p>
刺手持針的姿勢,一般以拇、食、中三指夾持針柄,無名指抵住針身,進針時幫助著力,防止針身彎曲,其狀如執(zhí)毛筆。(三)常用進針法1、單手進針法
指切進針法2、雙手進針法夾持進針法
舒張進針法
提捏進針法3、器具進針法1
單手進針法
用右手拇、食指持針,中指抵住腧穴,指腹緊靠針身下端,當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壓時,中指隨之屈曲,將針迅速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此法多用于短針的進針。雙手進針法(1)指切進針法又稱爪切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按在腧穴皮膚上,右手持針,將針緊靠左手指甲緣將針刺入皮下。
多用于短針的進針。雙手進針法
(2)夾持進針法:
左手拇、食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夾住針身下端,露出針尖,將針尖固定在腧穴皮膚表面,右手持針,雙手協(xié)同用力插入或捻入將針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此法多用于長針的進針。雙手進針法(3)舒張進針法:
左手拇、食指或食、中指將針刺部位的皮膚撐開,使之繃緊,右手持針刺入。
此法適宜皮膚松弛或有皺紋部位的腧穴進針,特別是腹部腧穴。雙手進針法(4)提捏進針法:
左手拇、食指將腧穴局部的皮膚肌肉捏起,右手持針從捏起部的上端刺入。此法適用于皮肉淺薄的穴位,特別是面部腧穴的進針。3
器具進針法
(1)管針進針法(2)進針器進針法二、針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一)針刺角度
直刺是指針身與皮膚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
適用范圍:全身大部分腧穴,尤其是肌肉豐厚處的穴位。
斜刺
是指針身與皮膚表面呈45°角左右傾斜刺入。
適用范圍:肌肉較淺薄處或內有重要臟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如胸背部、關節(jié)處等部位的腧穴。在施用某些行氣、調氣手法時,亦常用斜刺法。
平刺又稱橫刺、沿皮刺。是指針身與皮膚表面呈15°角左右沿皮刺入。
適用范圍:肌肉特別淺薄處,如頭面部。有時在施行透穴刺法時也用平刺。
1依循行定方向
迎隨補法,順經(jīng)而刺;迎隨瀉法,逆經(jīng)而刺。
根據(jù)腧穴所在部位特點決定方向。
根據(jù)不同病情治療需要而定。(二)針刺方向2依腧穴定方向3依病情定方向(三)針刺深度
原則
以既有針感而又不傷及組織器官為原則。
淺刺深刺年齡老人、小兒青壯年體質體弱體壯體形瘦胖部位肌肉淺薄處肌肉豐厚處病情病在表、熱證、虛證病在里、寒證、實證時令春夏秋冬三、行針手法
進針后為了取得針感,或進一步調節(jié)針感,以及使針感向某一方向擴散、傳導而采取的操作方法,稱為“行針”,亦稱“運針”。
(一)基本手法
提插法、捻轉法
(二)輔助手法
循、彈、刮、搖、飛、震顫
(一)基本手法
1
提插法
針刺達到一定深度后,將針由深層提至淺層,再由淺層插至深層,如此反復地上提下插。要求
提插幅度相等,指力均勻,防止針身彎曲。一般提插幅度以3~5分為宜。刺激量
提插幅度大、頻率快,時間長,刺激量就大;反之刺激量就小。
2
捻轉法
將針刺入一定深度后,拇指與食指夾持針柄作一前一后,左右交替旋轉捻動的動作。
要求捻轉的角度一般掌握在180°~360°左右,指力要均勻,有連續(xù)性,不能單向捻轉。刺激量捻轉角度大、頻率快,時間長,刺激量就大;反之刺激量就小。(二)輔助手法1
循法
用手指順著經(jīng)脈的循行路徑,在腧穴上下部輕柔的循按。此法能推動氣血,激發(fā)經(jīng)氣,促使針后得氣。
針刺不得氣時,可用此法催氣;如已氣至,可激發(fā)經(jīng)氣循經(jīng)感傳。
2
彈法
在留針過程中,用手指輕彈針尾或針柄,使針體微微震動,以加強針感,助氣運行。
本法有催氣、行氣作用。
3
刮法
用拇指抵住針尾,以食指或中指的指甲由下而上頻頻刮動針柄;或用食、中指抵住針尾,以拇指指甲刮動針柄。
本法可加強針感和促使針感擴散,有催氣、行氣的作用。4
搖法
針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針柄,將針輕輕搖動,以行經(jīng)氣。
一般搖法有二,一是直立針身而搖,以加強針感;一是臥倒針身而搖,使針感向一定的方向傳導。
5
飛法
針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食兩指執(zhí)針柄細細捻搓數(shù)次,然后張開兩指,一捻一放,反復數(shù)次,狀如飛鳥展翅。
本法的作用在于催氣、行氣、增強針感。
6
震顫法
以拇、食、中三指夾持針柄,用小幅度、快頻率的提插捻轉動作,使針身發(fā)生輕輕震顫,可以催氣、增強針感。四、得氣、候氣、催氣、守氣、行氣
(一)得氣
概念
是指將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一定的行針手法,使針刺部位獲得“經(jīng)氣”感應。
臨床表現(xiàn)
患者在針刺部位感到酸、麻、脹、重,有時或出現(xiàn)熱、涼、癢、痛、抽搐、蟻行等感覺,還可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感應擴散和傳導;醫(yī)者則有針下沉重、緊澀等感覺。
教學參考
意義
得氣與否以及“氣至”的快慢,不僅直接關系到針刺療效,而且可以借此判斷患者經(jīng)氣盛衰,窺測疾病的預后。臨床上一般是得氣迅速,療效較好;得氣較遲或不得氣,療效較差,甚至沒有療效,預后也差。
夫氣者,乃十二經(jīng)之根本,生命之泉源。進針之后,必須細察針下是否已經(jīng)得氣。下針得氣,方能行補瀉、除疾病
《金針梅花詩鈔》影響得氣的因素和處理方法
如屬于取穴不準,針刺角度、深度不當,或刺激量不足,就要重新調整針刺穴位的位置、角度、深度和刺激量;如患者病程較長,正氣虛弱至經(jīng)氣不足,或其它病理因素致局部感覺遲鈍者,可采取行針催氣或留針候氣的方法,促使針下得氣。也可以加用灸法,以助經(jīng)氣來復。
(二)候氣
候氣是促使得氣的方法之一,即將針留置于所刺腧穴之內,等候氣至。(三)催氣催氣是指通過各種手法,催促經(jīng)氣速至的方法。(四)守氣
守氣是指在使用候氣、催氣之法針下得氣后,患者有舒適的感覺時,醫(yī)者要守住針下經(jīng)氣,以保持針感持久。
1.推弩法
2.搬墊法
(五)行氣
行氣是指在針下得氣的基礎上,醫(yī)者用特定的手法,促使針感向患部傳導或擴散。其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激發(fā)經(jīng)氣,推動經(jīng)氣運行,使之“氣至病所”。
1.循攝法
2.逼針法
3.推氣法
4.按截法五、治神與守神
(一)治神治神,是指要求醫(yī)者在針刺過程中,必須全神貫注,聚精會神,不可分心。
(二)守神守神,是指要求醫(yī)者在進針后所持的專心態(tài)度。一是要專心體察針下是否得氣以及得氣的強弱快慢,注意患者神的變化和反應,并及時施以補瀉手法;二是要求患者心定神凝,把思想集中在針感上,意守病所,使經(jīng)氣暢達,促使氣至。教學參考
六、針刺補瀉針刺補瀉概念
針刺補瀉,是根據(jù)《靈樞·經(jīng)脈》中“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的理論而確立的兩種不同的治療原則和方法。補法
能鼓舞人體正氣,使低下的功能恢復旺盛的針刺方法。瀉法
能疏泄病邪,使某些亢進的機能恢復正常的針刺方法。
(一)機能狀態(tài)
針刺對人體在病理情況下不同的機能狀態(tài),具有一定的整體性、雙向性和良性的調整作用,從而產(chǎn)生補和瀉的不同效果。
(二)腧穴特性
很多腧穴的主治作用還有一定的相對特異性。有的能夠補虛,有的可以瀉實。
(三)針刺手法
針刺手法是產(chǎn)生補瀉作用,促使機體內在因素轉化的主要手段。決定補瀉效果的因素臨床常用的單式補瀉手法
1、徐疾補瀉
2、提插補瀉
3、捻轉補瀉
4、迎隨補瀉
5、呼吸補瀉
6、開闔補瀉
7、平補平瀉單式補瀉手法
補法先在淺部候氣,得氣后,將針分部緩慢向內推入到一定深度,退針時可快速一次提至皮下。
瀉法進針快,一次就進到應刺的深度候氣,氣至后,引氣向外,將針緩慢分部退至皮下。1、徐疾補瀉單式補瀉手法
補法針刺得氣后,先淺后深,重插輕提,反復多次。
瀉法針刺得氣后,先深后淺,輕插重提,反復多次。2、提插補瀉
補法針刺得氣后,左轉為主(大指向前用力重,向后用力輕),反復多次。
瀉法針刺得氣后,右轉為主(大指向后用力重,向前用力輕),反復多次。單式補瀉手法3、捻轉補瀉單式補瀉手法
補法進針時針尖隨著經(jīng)脈循行去的方向刺入。
瀉法進針時針尖迎著經(jīng)脈循行來的方向刺入。4、迎隨補瀉
補法當病人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
瀉法當病人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單式補瀉手法5、呼吸補瀉單式補瀉手法
補法出針后,迅速按壓針孔。
瀉法出針時,不按壓針孔或搖大針孔。6、開闔補瀉單式補瀉手法
7、平補平瀉
是指進針得氣后,均勻地提插、捻轉即可出針。是一種不分補瀉而僅以達到得氣為目的的針刺法。主要適用臨床虛實不明顯的一般病證。七、留針與出針
(一)留針
定義
將針刺入腧穴行針施術后,使針留置穴內。目的加強針刺的作用和便于繼續(xù)行針施術,對針感較差的患者,留針還有候氣的作用。方法靜留針動留針時間
15~30min。對慢性、頑固性、疼痛性、痙攣性疾病,可適當增加留針時間。對老人、小兒和昏厥、虛脫者,不宜久留,重要臟器附近的腧穴也要慎用留針或過長時間留針。
教學參考留針過程中不再行針留針期間間歇行針
(二)出針
定義是指針刺操作完畢后或留針后,達到一定的治療要求時,將針拔除的操作方法。方法出針時,一般左手持消毒棉球按壓在針孔周圍皮膚上,右手將針輕輕捻轉,慢慢提至皮下,然后將針提出,并用干棉球按壓針孔,防止出血。
注意
①動作要求緩慢輕巧。②出針后囑患者休息片刻,不宜激烈運動。③保持針孔清潔防止感染。④醫(yī)生最后要核對針數(shù),防止漏拔。針刺流程針前準備
進針單手進針法雙手進針法指切夾持舒張?zhí)崮笃骶哌M針法行針行針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轉法行針輔助手法循法彈法刮法搖法飛法震顫針刺角度方向深度得氣留針補瀉常用補瀉手法提插補瀉捻轉補瀉疾徐補瀉開闔補瀉呼吸補瀉迎隨補瀉平補平瀉間歇行針出針復習思考題
何謂“刺手”和“押手”?它們的作用各是什么?臨床常用的進針法有哪幾種?如何操作?如何掌握針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行針的基本手法有哪些?如何操作?何謂得氣?得氣有何臨床意義?不得氣的原因有哪些?如不得氣,將如何處理?守神與得氣神與得古代針灸學家十分重視守神與得氣。通過患者神氣之變化,洞悉五臟虛實而行補或瀉。有研究者以血管容積脈搏波為指標,以腎虛患者為對象,對比觀察守神與守形及空白對照組三者的差異,取復溜穴,用提插補法,實驗結果:守形組與對照組針效無顯著性差異(P>0.05),守神組與對照組,守神組與守形組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5=,說明守神組手法明顯優(yōu)于守形組。故有人認為,針刺過程中必須注重察神、守神、治神三個方面的運用,而“得氣”是人體神氣活動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認為神與氣相隨,氣行則神行,神行則氣行,氣速則效速,氣遲則效遲,“氣至病所”是提高針灸臨床療效的關鍵。留針
留針時間的長短,有人作了針刺升溫作用與熱象圖觀察,結果發(fā)現(xiàn),留針時間短或不留針(留針10min以內),針刺的升溫作用較弱,但可產(chǎn)生后效應,持續(xù)時間較長;留針時間長于30min者,針刺的升溫作用較強,但消失也較快;留針20min的升溫既高且長,兼顧了兩者之長,似是較佳的留針時間,故目前臨床一般均留針20~30min。當然也要結合病情。病在陽分、衛(wèi)分,屬表證、實證、熱證者,可以少留針或不留針;病在陰分、營分,屬虛證、寒證、久病、痛證等,則以較長留針時間為宜。
得氣感產(chǎn)生的原理
結合現(xiàn)代神經(jīng)解剖生理學的知識,可作如下解釋:
1、得氣與感應器的關系。每個穴下各層組織內部分布著許多感受器,當針刺穴位時,針的機械性刺激作用于穴內的各種感受器,并立即轉化為神經(jīng)沖動,然后通過感覺神經(jīng)傳到大腦,形成酸麻脹重等感覺,如在手術過程中曾發(fā)現(xiàn)刺激骨膜和筋膜時,患者常訴酸,刺激血管時,訴痛,刺激肌肉訴脹重等,所以刺激的感受器不同,針感不同。
2、針下緊澀感。主要是針體附近的肌肉纖維發(fā)生緊張性收縮的結果,通過得氣前后的肌電變化可證實。
3、與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關系。如將穴位以下的肌肉和神經(jīng)用普魯卡因封閉后,針刺得氣的感應就立即消失,此外下肢完全性截癱、腰麻,下肢也會出現(xiàn)同樣現(xiàn)象。以上事實說明針刺引起的得氣感應是同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整體功能分不開的。感應的傳入途徑可能同痛覺的的傳入途徑是比較密切的。
返回返回返回返回毫針刺法(三)教學目標1、掌握常見的針刺異常情況的預防與處理。2、熟悉針刺宜忌。教學內容
第五節(jié)針刺宜忌第六節(jié)針刺異常情況的預防和處理復習思考題第五節(jié)針刺宜忌一、部位宜忌二、體質宜忌三、病情宜忌四、時間宜忌
一、部位宜忌1.在重要臟器組織的部位針刺時,應嚴格掌握針刺的深度、角度和方向,防止刺傷臟器。
2.均須避開血管和筋骨,對于重要血管附近的穴位,要注意針刺方向與深度,避免大幅度捻轉、提插。
3.乳中、神闕禁針。小兒出生18個月內囟門未合時,其所在部位不可針刺。
4.婦女懷孕三個月以內,下腹部腧穴禁針;懷孕三個月以上,腹部及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針刺。至于三陰交、合谷、昆侖、至陰等一些具有通經(jīng)活血作用的腧穴,孕婦更應禁針。
5.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的部位,以及深部膿瘍的局部,均不宜針刺。二、體質宜忌
對強壯者,可適當深刺,留針時間較長,刺激量較大。對瘦弱者,宜淺刺,留針時間較短,刺激量較??;對小兒,則淺刺,不留針。對孕婦有習慣性流產(chǎn)史者慎用針刺。自發(fā)性出血或損傷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針刺。三、病情宜忌(一)疾病性質表證者宜淺刺,里證者宜深刺;虛證者用補法,實證者用瀉法;寒證者宜深刺,久留針,用灸法;熱證者宜淺刺,疾出,并可刺出血。(二)危重癥候
《內經(jīng)》中提出“五奪”皆屬元氣耗傷、氣血大虧的病候,均不可瀉;“五逆”都是脈與證不符的危重病證,皆不宜針刺。(三)暫時現(xiàn)象
對勞累、饑餓、大渴、大飽、醉酒、情緒激動緊張、氣血不定等情況,必須經(jīng)過處理后方可針刺。四、時間宜忌
(一)留針的久暫
對表證和熱證,留針時間宜短;對里證和虛寒證,留針宜長。
(二)施術時間或時令
候時辰而刺候時令而刺第六節(jié)針刺異常情況的預防和處理
一、暈針二滯針三、彎針四、斷針五、針刺異常感六、刺傷臟器組織一、暈針
現(xiàn)象
輕: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慌氣短、出冷汗、精神疲乏、胸悶泛惡、脈沉細。
重:肢厥神昏、血壓下降、脈微欲絕。
原因
①精神過度緊張;②體虛、過勞、饑餓、大汗、大瀉、大失血后;③體位不適;④手法過重。以上原因致腦暫時性缺血。
處理輕:靜臥片刻,給予溫開水或糖水出針平臥重:指掐或針刺急救穴,并可溫灸保暖升陽益氣穴必要時可配用現(xiàn)代急救措施預防
(1)針對病因預防。
(2)針刺過程中,隨時觀察患者神態(tài),詢問病人的感覺,及時發(fā)現(xiàn)暈針先兆并處理。二、滯針原因①精神緊張或疼痛致肌肉痙攣;②行針時捻轉角度過大或持續(xù)單向捻轉,致肌纖維纏繞針身。現(xiàn)象提插、捻轉、出針均感滯澀、困難。若勉強捻轉、提插,患者感到疼痛。
處理①緩解肌肉緊張。②因單向捻轉而致者,向相反方向捻針。
預防針對病因預防。三、彎針原因①進針手法不熟,用力過猛;②針下碰到堅硬物質;③變動體位;④針柄受到外力碰壓;⑤滯針處理不當?,F(xiàn)象針身彎曲,針柄改變了方向和角度。伴行針及出針困難,患者疼痛。
處理針身輕度彎曲:將針緩慢退出;彎曲角度較大:順著彎曲方向將針退出;體位移動所致:恢復原來體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將針緩緩起出。預防針對病因預防。四、斷針原因①針具質量差,有損壞剝蝕,針前未檢查;②行針時強力提插、捻轉,肌肉猛力收縮;③針身全刺入腧穴內;④移動體位或外物碰撞針柄;⑤彎針、滯針未及時正確處理?,F(xiàn)象針身折斷,殘斷露于皮膚之外或沒于皮膚之下。處理醫(yī)者鎮(zhèn)靜殘端外露--鑷子取出;患者保持原體位殘端與皮膚相平--輕壓針孔兩旁,取出;
斷端完全內陷--x線下定位,用手術取出;預防針對病因預防。
原因
針尖帶鉤或針刺時誤傷血管。
現(xiàn)象針刺部位出血,腫脹疼痛,皮膚呈青紫色。預防仔細檢查針具,熟悉解剖部位,避開血管針刺。出針時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眼區(qū)腧穴針刺更應注意。要詢問有無出血病史。處理用消毒干棉球壓迫止血。若微量出血一般不必處理。如局部青紫腫痛較重,先冷敷止血,再熱敷或在局部輕輕揉按。五、針刺異常感(一)血腫(二)針刺后遺感
原因
①有針遺留;②手法過重,留針過長;③手法與病情相悖所致。
現(xiàn)象出針后不能移動體位;或局部遺留酸脹麻木等不適的感覺;或原有癥狀加重。
處理
遺留之針:立即起出。
遺留不適感:輕者用手指在局部揉按;重者加用艾條灸,或熱敷。
原有癥狀加重:查明原因,調整治則和手法。預防針對病因預防。
(三)針穴疼痛
原因
①進針時停在皮表時間過長;②針尖帶有鉤毛;③行針手法過重;④刺及血管、肌腱、骨骼;⑤針刺時移動體位或外物碰壓針柄?,F(xiàn)象針刺部位疼痛。
處理停止使用不當手法,用手指在針刺部位循按。如滯針、彎針,則用相應方法處理。
預防針對病因預防。
六、刺傷臟器組織(一)創(chuàng)傷性氣胸
現(xiàn)象
針后突感胸痛、胸悶、心悸氣短,甚則呼吸困難,紫紺,出冷汗及血壓下降等。檢查時,肋間隙變寬;叩診呈鼓音;聽診肺呼吸音減弱或消失;嚴重者,氣管向健側移位。X線胸透可見肺組織被壓縮現(xiàn)象。原因
針刺胸背部等處的腧穴過深,或方向不當,刺傷肺臟,空氣進入胸膜腔所致。處理
立即起針,采取半臥位休息。輕者密切觀察,給予鎮(zhèn)咳、鎮(zhèn)痛、抗感染等對癥處理。重者及時搶救,如胸腔排氣、輸氧、抗休克等。預防
針刺胸背部等處的腧穴,應嚴格掌握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醫(yī)者思想要集中,提插幅度不宜過大。病人體位要舒適,不宜長時間留針。肺氣腫病人尤應謹慎。(二)刺傷腦脊髓
原因風府、啞門、風池等穴針刺過深或角度、方向不當,可誤傷延腦;第一腰椎以上棘突間的腧穴、夾脊穴針刺過深、方向不當,可刺傷脊髓。
現(xiàn)象傷及延腦:頭痛、惡心嘔吐、呼吸困難、昏迷,甚至危及生命;刺傷脊髓:觸電樣感覺向肢端放射,甚至引起暫時性肢體癱瘓。
處理
及時出針,輕者休息,對癥處理;重者及時搶救。
預防針刺上述腧穴時,嚴格掌握針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避免提插,禁用粗針搗刺。
(三)刺傷內臟原因在相應內臟部位腧穴針刺過深,或提插幅度過大?,F(xiàn)象刺傷肝、脾:出血、疼痛,甚者出現(xiàn)急腹癥癥狀。刺傷腎臟:疼痛及叩擊痛、血尿。肝、脾、腎三臟出血過多時,可出現(xiàn)血壓下降等休克癥狀。刺傷心臟:輕者強烈刺痛,重者劇烈撕裂痛,引起心外射血,即刻導致休克等危重情況。刺傷膽囊、膀胱、胃、腸:疼痛、急腹癥癥狀。
處理輕者臥床休息,一般能自愈。重者應注意觀察血壓,加用止血藥;出現(xiàn)急腹癥及休克時,采取相應急救方法處理。預防針刺胸腹、腰背部的腧穴時,應掌握好針刺的深度,行針幅度不宜過大。特別是對心臟擴大,或肝、脾腫大的病人尤其應該注意。(四)刺傷神經(jīng)根和神經(jīng)干
原因
深刺或搗刺位于神經(jīng)根和神經(jīng)干上的腧穴。
現(xiàn)象沿神經(jīng)分布路線灼痛、麻木和運動障礙等末梢神經(jīng)炎癥狀。
處理
輕者,按摩可恢復;重者,加用理療、藥物等進行治療。
預防在神經(jīng)根和神經(jīng)干部位的腧穴針刺時,不可深刺、搗刺。復習思考題
1、孕婦在針刺時要注意什么?2、暈針是怎樣引起的?如何處理和預防?3、試述針刺引起外傷性氣胸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是什么?
電針
教學目標
1.掌握電針的概念和特點。2.熟悉電針的操作方法。3.熟悉電針的適應證與應用注意事項。教學內容
電針的概念
一、電針儀器
二、操作方法
三、適應范圍
四、注意事項
概念
特點
電針是用電針器輸出脈沖電流,通過毫針作用于人體經(jīng)絡穴位以治療疾病的方法。①毫針刺激與電刺激相結合。②能準確地掌握刺激量。③脈沖電流可代替人工行針。
一、電針儀器
(一)G6805型電針治療儀(二)WQ1002韓氏多功能電針治療儀
二、操作方法
(一)電針選穴(二)操作程序(三)電流的刺激強度(四)電針刺激參數(shù)的選擇電針選穴
按電流回路要求,電針選穴宜成對。此外,可根據(jù)受損部位的神經(jīng)支配選穴。上肢部:頸夾脊6~7、天鼎(臂叢神經(jīng));青靈、小海(尺神經(jīng));手五里、曲池(橈神經(jīng));曲澤、郄門(正中神經(jīng))。下肢部:環(huán)跳、殷門(坐骨神經(jīng));委中(脛神經(jīng));陽陵泉(腓總神經(jīng));沖門(股神經(jīng))。腰骶部:氣海俞(腰神經(jīng));八髎(骶神經(jīng))。操作程序
針刺→輸出旋鈕調到“0”位→連接導線→打開電源開關→選擇波形、頻率→緩慢調節(jié)輸出電流量(從小到大)→留針→輸出電位器回到“0”位→關閉電源→撤導線→出針操作注意點1、電針儀在使用前必須先將輸出旋鈕調至“0”位。2、同一對輸出電極應連接在身體的同側。3、通電時間一般為15~20分鐘。4、調節(jié)電流強度應從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大。5、克服適應性:可適當增加刺激強度,或采用間隙通電的方法。刺激強度強刺激中刺激弱刺激
刺激量較大,針感強烈,患者局部肌肉有明顯的收縮。
刺激量能引起局部肌肉收縮,但痛感不明顯。
刺激量較小,不引起局部肌肉的收縮,但可見到略有震顫,患者無痛感。電針刺激參數(shù)1.波形常見的脈沖波形有方形波、尖峰波、三角波和鋸齒波。2.波幅指脈沖電壓或電流的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也指它們從一種狀態(tài)變化到另一種狀態(tài)的跳變幅度值。3.波寬指脈沖的持續(xù)時間。4.頻率指每秒鐘內出現(xiàn)的脈沖個數(shù),單位為赫茲(Hz)。電針刺激參數(shù)-波形
(1)連續(xù)波也叫可調節(jié)波,是單個脈沖采用不同方式組合而成。頻率有每分鐘幾十次到每秒鐘幾百次不等。分類:疏波、密波電針刺激參數(shù)-波形密波
含義:頻率快的波,多在50—100次/秒。
作用:抑制感覺神經(jīng)和運動神經(jīng)。
應用:止痛、鎮(zhèn)靜、緩解肌肉和血管痙攣等。電針刺激參數(shù)-波形疏波
含義:頻率慢的波,2-5次/秒。
作用:興奮肌肉,長時抑制感覺和運動神經(jīng)。
應用:痿證和各種肌肉關節(jié)韌帶、肌腱的損傷和疼痛性疾病。
電針刺激參數(shù)-波形(2)疏密波
概念:疏波、密波自動交替出現(xiàn)的一種波型。
作用:增加代謝,消除炎性水腫。
應用:扭挫傷、關節(jié)周圍炎、坐骨神經(jīng)痛、面癱、肌無力等。電針刺激參數(shù)-波形(3)斷續(xù)波
概念:有節(jié)律地時斷時續(xù)地自動出現(xiàn)的一種波型。
作用:提高肌肉興奮性,刺激橫紋肌縮。
應用:痿證、癱瘓等。三、適應范圍
電針的適應范圍和毫針刺法基本相同,可廣泛應用于內、外、婦、兒、五官、骨傷等各種疾病,并可用于針刺麻醉。四、注意事項1、電針器使用前必須檢查其性能是否良好,輸出是否正常。2、調節(jié)電流量應逐漸從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大,以免發(fā)生意外。3、患有嚴重心臟病者,應用電針時要注意,避免電流回路經(jīng)過心臟,靠近延腦、脊髓等部位使用電針時,電流量宜小,不可過強刺激。4、作為溫針使用過的毫針,針柄表面往往氧化而不導電,應用時可將輸出線夾在毫針的針體上。5、孕婦慎用電針;年老、體弱、醉酒、饑餓、過飽、過勞等,不宜使用電針。復習思考題1.什么是電針?其特點是什么?2.簡述電針的針刺方法。返回
耳針教學目標1.掌握耳針的概念和特點。2.掌握耳郭的表面解剖及耳穴的分布規(guī)律3.掌握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4.熟悉耳針的操作方法。5.熟悉耳針的臨床應用與注意事項。
教學內容
耳針的概念
一、耳與經(jīng)絡臟腑的關系
二、耳郭的表面解剖
三、耳穴的概念和分布規(guī)律
四、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
五、耳穴的探察
六、耳針的臨床應用
七、注意事項
八、教學參考耳針的概念
耳針是指用短毫針針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郭穴位,以診治疾病的一種方法。起源我國公元前8世紀就有刺激耳郭治病的記載古希臘割耳后血管-陽萎不育古埃及婦女節(jié)育《德國針術雜志》1957年耳穴42個
一、耳與經(jīng)絡臟腑的關系
(一)耳與經(jīng)絡的關系
陽經(jīng)直接入耳或耳周圍,陰經(jīng)通過各自的經(jīng)別間接地上達于耳。奇經(jīng)八脈中陰蹺、陽蹺脈并入耳后,陽維脈循頭入耳。
(二)耳與臟腑的關系
耳與臟腑在生理、病理方面關系密切,不可分割。
二、耳郭的表
面解剖
耳郭是外耳的組成部分,其前面凹陷,后面隆凸。
三、耳穴的概念和分布規(guī)律
耳穴是分布在耳郭上的腧穴,是耳郭上的一些特定的反應點或刺激點。
概念分布規(guī)律
耳穴在耳郭上的分布,好象一個在子宮內倒置的胎兒,頭部朝下,臀部朝上,胸腹軀干部在中間。
與頭面相應的穴位分布在耳垂或耳垂鄰近;
與上肢相應的穴位分布在耳舟;
與軀干和下肢相應的穴位分布在對耳輪和對耳輪上、下腳;
與內臟相應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
消化道在耳輪腳周圍環(huán)行排列四、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一)耳輪部
(二)耳舟部(三)對耳輪部
耳穴圖
(四)三角窩部(五)耳屏部(六)對耳屏部(七)耳甲部耳輪部
【直腸】
部位:近屏上切跡的耳輪處,即耳輪2區(qū)。 主治:便秘、腹瀉、脫肛、痔瘡。
【尿道】
部位:直腸穴上方,與膀胱同水平的耳輪處,即耳輪3區(qū)。 主治:尿頻、尿急、尿痛、尿潴留。
【耳尖】
部位:耳輪頂端與對耳輪上腳后緣相對的耳輪處,即耳輪6、7區(qū)交界處。主治:發(fā)熱、高血壓、急性結膜炎、麥粒腫。耳舟部
【風溪】
部位:指、腕兩穴之間,即耳舟1、2區(qū)交界處。
主治:蕁麻疹、皮膚瘙癢、過敏性鼻炎。對耳輪部
【坐骨神經(jīng)】
部位:對耳輪下腳的前2/3處,即對耳輪6區(qū)。
主治:坐骨神經(jīng)痛。
【交感】
部位:對耳輪下腳的末端與耳輪交界處,即對耳輪6區(qū)前端。
主治:胃腸痙攣、心絞痛、膽絞痛、輸尿管結石、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三角窩部【神門】
部位:三角窩內,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分稍上方,即三角窩4區(qū)。主治:失眠、多夢、痛癥、戒斷綜合征。耳屏部
【腎上腺】
部位: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即耳屏2區(qū)后緣處。主治:低血壓、風濕性關節(jié)炎、腮腺炎、間日瘧、鏈霉素中毒性眩暈。
對耳屏部【皮質下】
部位:對耳屏內側面,即對耳屏4區(qū)。主治:痛癥、間日瘧、神經(jīng)衰弱、假性近視。耳甲部
【胃】
部位:耳輪腳消失處,即耳甲4區(qū)。主治:胃痙攣、胃炎、胃潰瘍、失眠、牙痛、 消化不良。
【小腸】
部位:耳輪腳上方中部,即耳甲6區(qū)。主治:消化不良、腹痛、心動過速、心律不齊。
【大腸】
部位:耳輪腳上方前部,即耳甲7區(qū)。主治:腹瀉、便秘、咳嗽、痤瘡。
【膀胱】
部位:腎與艇角兩穴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四年度園林綠化施工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電動汽車充電樁智能控制系統(tǒng)采購合同3篇
- 2025年版國有企業(yè)資產(chǎn)拍賣交易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新能源充電設施讓與擔保合同(綠色出行)3篇
- 2025年度內墻涂料產(chǎn)品設計與包裝定制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海洋資源開發(fā)項目承包經(jīng)營合同示例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金屬工藝品打磨制作承包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農(nóng)村房屋產(chǎn)權糾紛解決農(nóng)民房屋買賣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民辦學校教師社會實踐活動指導聘用合同4篇
- 個人廉潔自律合同標準版 2篇
- 2024-2030年中國海泡石產(chǎn)業(yè)運行形勢及投資規(guī)模研究報告
- 動物醫(yī)學類專業(yè)生涯發(fā)展展示
- 2024年同等學力申碩英語考試真題
- 世說新語原文及翻譯-副本
- 消除“艾梅乙”醫(yī)療歧視-從我做起
- 非遺文化走進數(shù)字展廳+大數(shù)據(jù)與互聯(lián)網(wǎng)系創(chuàng)業(yè)計劃書
- 2024山西省文化旅游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科普知識進社區(qū)活動總結與反思
- 加油站廉潔培訓課件
- 現(xiàn)金日記賬模板(帶公式)
- 消化內科??票O(jiān)測指標匯總分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