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課《望岳》教學設計 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_第1頁
第21課《望岳》教學設計 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_第2頁
第21課《望岳》教學設計 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_第3頁
第21課《望岳》教學設計 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_第4頁
第21課《望岳》教學設計 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學設計課題望岳課型新授課授課時間授課教師目標分析課程標準與教學目標《課程標準》:1、誦讀古代詩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2、在教學中應根據(jù)語文運用的實際需要,從所遇到的具體語言事例出發(fā)進行指導和點撥。3、重點考察學生的記誦積累,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第五單元目標:學習托物言志的手法,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寫景狀物,給予自己的情思。運用比較的方法閱讀,分析作品之間的相同或不同之處。本課教學目標:1.反復誦讀詩歌,通過煉字、品詞理解語言難點,在詩歌意境中感受詩歌的語言魅力。2.能結合杜甫生平及時代,分析其蓬勃朝氣和遠大抱負。教學重點反復誦讀詩歌,把握詩歌中重點詞語,感受詩人筆下泰山的壯美。教學難點在理解詩意基礎上,體會詩人的朝氣蓬勃與雄心壯志。教材與學情分析《望岳》出自于部編版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古代詩歌五首》,第五單元課文借助散文、中外詩歌兩種不同體裁,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激發(fā)學生對自然對社會、人生的關注與思考。在單元編排下,《古代詩歌五首》均蘊含了深刻的哲理,映射出詩人對于人生、社會的深度關注以及睿智思索的結晶?!锻馈肥嵌鸥υ凇棒民R輕狂”時期游歷齊、趙時所寫下的一首五言古詩,詩歌高度概括泰山的壯美,并將大自然與詩人的廣闊胸懷融合,寄托了自己的雄心壯志。此篇文章是借景來抒情,把握情感變化分析情景關系,感悟作者的心路歷程是深入理解文章的重要任務。學生在七上課外古詩文中已經(jīng)接觸過杜甫在“安史之亂”后寫下的《江南逢李龜年》,對于杜甫的生平經(jīng)歷有簡單的了解。但學生對于詩歌的學習還停留在粗略了解大意,能夠背誦默寫的層次上。對于從具體詞語、詩句中去感受詩歌語言魅力的方法,不能熟練掌握;同時學生接觸的“哲理詩”較少?;顒觾热莼顒右鈭D隨筆活動1:復習舊知,導入新課。1.同學們,有誰還記得《江南逢李龜年》這首詩嗎?有哪位同學可以給大家背誦一下?2.《江南逢李龜年》與我們今天所學《望岳》是同一個詩人——杜甫。(ppt展示)同學們能用幾個詞來描述一下你所知道的杜甫嗎?說起杜甫,我們想到的是寫下“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飽經(jīng)滄桑、歷經(jīng)戰(zhàn)亂的老者。想到的是寫下“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憂國憂家者。我們總把他和李白一起提起,并評價到“李白從未老過,杜甫從未年輕過”。今天我們通過《望岳》來認識一個與我們印象中不太一樣的杜甫引導復習已學過的詩歌,從已知詩人的作品切入,拉近學生與作品、作者之間的距離。走近杜甫,為后續(xù)補充詩人生平、經(jīng)歷,理解詩歌情感,做好鋪墊?;顒?:初讀詩歌,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韻律之美。3.初讀詩歌,讀準字音,把握詩歌節(jié)奏、韻律。字音:夫(fú)、決眥(zì)、曾(層)節(jié)奏以“二一二”為主,最后一句“二二一”。韻腳ao,押仄聲韻,屬于五言古詩。我們常見古人吟詩“慢慢悠悠”,朗誦詩文“搖頭晃腦”,那我們要想了解杜甫在《望岳》中想要表達什么,也需要在“一慢一搖”間真正融入詩歌,感詩人之所想。4.分句示范朗讀—首:贊嘆的感覺第二遍:“造化”兩個字,讀的充滿情致。第三遍,我們再讀一次,有一句話要讀的高昂一點——“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5.同學示范朗誦。(其他同學閉上眼,跟著他的聲音,進入到詩的世界里去)引導學生初讀詩歌,握詩歌節(jié)奏、韻律。關注詩歌的字詞難點,為下文學習語言難點做好準備。根據(jù)學生朗讀詩歌情況,訂正字音,共同感受詩歌節(jié)奏、韻律之美?;顒?:再讀詩歌,結合具體字詞,在詩歌意境中理解詩句意思?;顒?:知人論世,深化詩情?;顒?:拓展對比。除了吟誦,古人寫詩也常?!盁捵帧?。即根據(jù)內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選最貼切、最富有表現(xiàn)力的字詞或者詩句來表情達意?,F(xiàn)在請大家再重讀詩歌,說一說你覺得詩歌中,哪些字詞你覺得用得很妙?品味杜甫“煉字”的妙處,從而真正理解詩歌的含義。(1)在一、二句“遠望”中,“夫”“未了”用得較好,從中你讀出了什么?明確:“夫”,發(fā)語詞,一般用在句首,這里用在句中,很別致創(chuàng)新。未了,不盡。泰山的青色在齊魯廣大區(qū)域內都能看見,可以讀出泰山的雄偉闊大。從空間看,泰山橫跨齊魯;從時間說,泰山郁郁蔥蔥,千古常青。從遠望的角度寫出泰山的闊大與歷史悠久。(2)在三、四句“近望”中,“鐘”“割”用得較好,你品味到了什么?明確:“鐘”注釋是“聚集”,割是“分開”。追問:我們怎么理解“聚集”與“分開”?明確:“鐘愛”,聯(lián)想到成語就是“一見鐘情”,指大自然對泰山情有獨鐘,把所有的神奇和秀麗都聚集在泰山身上。而“割”可以從課下注釋得知,古人以“山北水南為陰,山南水北為陽”的說法,也就是說在陽光的照耀下,泰山似一把利劍,參天矗立,泰山兩面分別呈現(xiàn)明亮與昏暗之姿。我們大家還可以拿起課本橫放在面前當作“泰山”,當看到課本正面就是太陽光照到的陽光燦爛的南面,即“曉”。大家看到課本背面就是北面,即“昏”。而橫放課本的頂端也就是“書棱處”就是一道光線,作者用一個“割”字來形容,就可以看出泰山似一把利劍參天矗立之姿。(3)看到泰山如此峻拔挺立,秀美神奇,詩人不禁凝神細望,望見層層白云翻涌,歸鳥入山。你能運用“煉字”的方法來賞析一下“蕩胸”“決眥”兩組詞語的表達效果嗎?明確:“眥”就是眼角的含義。靠近鼻子的叫“內眥”,靠近兩鬢叫“外眥”。決眥”就是努力睜大眼睛細望。想象自己和詩人一樣,細望層云山腰生起,變化翻涌;極目遠眺,歸鳥入山。(4)詩人由遠望、近望、細望最后萌生了“登岳”的想法。在“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中杜甫決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絕頂,俯視群山而小天下,從哪些字詞可以看出詩人想要登岳的堅定信心?明確:從“會當”“凌”可以看出作者下定決心,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追問:那“會當”可以理解為“應當”嗎?可以看出詩人怎樣的心態(tài)?明確:“會當”是唐人的口語,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一春?!币馑际且欢ㄒ咧信e人,結束風塵仆仆的生活,乘轎坐車到亭子中吟詩作對,欣賞春天的美景。這里如果理解為“應當”,就彰顯不出青年杜甫的豪邁與決心。過渡語:我們之前講過,在一首詩歌當中,事、景、情是密不可分的。在欣賞完泰山之景后,讓我們結合《望岳》的創(chuàng)作背景,說說你透過歷史又“望”到了詩人怎樣的情懷?明確:出示《望岳》的寫作背景。小結:對于一個身處開元盛世的詩人,一個“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青年詩人來說,久聞泰山之名而未歷其境,其極欲登臨探勝的心情自是不言而喻,見到泰山的雄奇秀麗,落第的煩惱瞬間釋懷。通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一千古名句,我們不僅“望”到了杜甫不畏艱難險阻、敢于攀登、俯視一切的蓬勃朝氣,更“望”到了作為一個文人“兼濟天下”的壯志情懷!《登高》引導學生結合課下注釋、利用工具書等方法,隨文學習學生認為的詩句中的語言難點,從而在詩歌意境中,品味用字的精妙,形象理解詩句意思。利用學生熟悉的課本,形象展示泰山的高聳參天的特點,幫助學生理解“陰陽”的含義,不再簡單拘于字面含義。運用想象、聯(lián)想等方法引導學生體會詩歌意境。通過詞語意思替換,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定要登臨泰山的決心。引導學生學習“知人論世”的閱讀方法,再次深化理解詩情。學生可能認為“夫”“未了”“鐘”“割”“決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