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課+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同步練習 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1頁
第7課+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同步練習 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2頁
第7課+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同步練習 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3頁
第7課+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同步練習 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4頁
第7課+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同步練習 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第七課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單選題1.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開始組織文官高等考試,國民政府一方面以“致力于國民革命”的年限為資格,另一方面規(guī)定黨義為考試科目。這樣的規(guī)定(

)A.打開了廣招人才的政治門路 B.限制了非國民黨員進入政府C.體現民主政治劃時代的進步 D.使國民黨完全實現一黨專政2.1908年清政府頒行《游學畢業(yè)生廷試錄用章程》,提出“東西國之醫(yī)科、工科、格致科、農科大學畢業(yè)生及各項高等實業(yè)學堂畢業(yè)者,往往以科學見長,不工文字。此項學生準其僅作科學論說一篇,不必兼作經義”。由此可見(

)A.學術論文成為清末新政選拔人才的唯一依據B.清末新政適應時代變化調整了人才選拔制度C.近代人才評價標準已經在清末普遍建立起來D.這一章程成為中國近代教育體系建立的標志3.1896年6月12日,李端棻向皇帝上《時事多艱,需才孔亟,請推廣學校,以勵人才而資御侮折》。認為:“人才之多寡,系國勢之強弱也”,主張“自京師以及各省府州縣皆設學堂”。李端棻奏折反映了當時(

)A.科舉選官改革緊迫 B.教育人才嚴重缺失C.新式學堂廣受歡迎 D.教育救國的新思想4.2015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規(guī)定(試行)》,提出了到齡免職(退休)、任期屆滿離任、問責處理、健康原因調整、違紀違法免職和調整不適宜擔任現職領導干部等六方面“下”的渠道。該規(guī)定(

)A.完善了干部的選拔方式 B.標志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C.利于提升干部整體素質 D.實現了對干部的分類管理5.從1993年《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到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頒布,再到2018年對公務員法的修訂以及配套法規(guī)逐步出臺,這表明目前我國(

)A.公務員制度建設已經完成 B.公務員制度處于法制化深化階段C.重視用制度建設防止腐敗 D.社會主義公務員法律體系已建成6.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其第二十一條

規(guī)定:“錄用擔任主任科員以下及其他相當職務層次的非領導職務公務員,采取公開考試、嚴格考察、平等競爭、擇優(yōu)錄取的辦法?!惫珓諉T考試錄用制度在我國的全面推行和實施(

)A.有利于公務員隊伍素質的提高 B.保證了官僚隊伍的清正廉潔C.促進了公務員制度的法制化逐步深化 D.深入貫徹了黨管干部的原則7.1902年以前“每屆江南鄉(xiāng)試,應試人數總在二萬數千”,而據《中外日報》1902年的報道,“本屆江南文闈,應試人數甚少。三場完畢者,不過一萬四千余名”。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A.清末新政的實施 B.學堂選官制確立C.戊戌變法的推行 D.科舉制度的廢除8.1910年宣統皇帝發(fā)布上諭,北洋大學堂畢業(yè)生考列“最優(yōu)等”的學生,“均賞給進士出身,授為翰林院編修”,其他“考列中等”的畢業(yè)生,則賞給進士出身,令各部“盡先補用”。據此可知(

)A.官員選拔與近代教育相結合 B.近代文官考試思想開始孕育C.學堂選官制度正式設立 D.科舉制度尚未廢除9.清末有大臣上奏折寫道:“近數年來,各國盼我維新,勸我變法,每疑我拘牽舊習,譏我首鼠兩端,群懷不信之心,未改輕侮之意?!婆e夙為外人詬病,學堂最為新政大端……而中國士子之留學外洋者亦知進身之路,歸重學堂一途,益將勵志潛修,不為邪說浮言所惑,顯收有用之才俊,隱戢不虞之詭謀?!痹摯蟪家庠冢?/p>

)A.表達支持康有為變法的立場 B.奏請清政府變革選官制度C.揭示列強輕侮清政府的原因 D.建議留學生重歸學堂深造10.1914年北洋政府舉行了首屆縣知事試驗,考試內容有論文《管仲治齊、孔明治蜀、王猛治秦異同得失論》、國際條約的理解、地方行政、斷案的策問等,共錄取619人(多為前清官員),另有保薦免試120人。該縣知事試驗(

)①有利于保持地方行政的穩(wěn)定

②杜絕地方吏治腐敗現象③是文官考試制度建立的標志

④一定程度體現了時代需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1907年3月,清學部頒行《女子小學堂章程》《女子師范學堂章程》,規(guī)定女子學堂分為初、高兩等,學制各4年,“女子師范學堂,須限定每州縣必設一所”。到1909年,有公私女子學堂308所,女學生達14054人。這說明當時(

)A.清政府推動男女地位平等 B.學制改革推動近代教育發(fā)展C.民主革命群眾基礎的擴大 D.民間力量傾力支持女子教育12.下表為1908—1909年清政府教育規(guī)模情況表。這反映出當時(

)1908年1909年學堂數學生數職員數教員數學堂數學生數職員數教員數直隸95962143671524210410112012422471350811921山東3526494095116423643966076561964685江蘇1191375324689390513574470819054336湖北2078720341538354528869906421625315四川934627712065341172610661345383717613072廣東1513682423545417217948643753045039A.學制改革推動教育近代化 B.沿海地區(qū)教育落后C.學堂選官制度開始確立 D.科舉取士成效顯著13.對下圖法案的解讀正確的是民國二年一月公布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文官考試,除另有法律規(guī)定外,別為文官高等考試及文官普通考試二種,均依本法行之。第二條

民國男子,年滿二十一歲以上者,得應文官考試。①考試院負責文官的選任

②由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頒布③女子不得參加文官考試

④推動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北洋政府在1913年頒布《文官考試法草案》,規(guī)定文官考試的應試者只有年滿21歲,且沒有違法記錄和未“破產”者,具有中學以上或相當于中學以上畢業(yè)資格的男子才可應試。由此可知,當時中國(

)A.文官考試制度存在局限 B.男尊女卑觀念益發(fā)濃厚C.近代教育發(fā)展舉步維艱 D.新舊教育體制同時并存15.1913年,北洋政府頒布了《文官考試法草案》,規(guī)定民國男子年滿21歲可參加文官考試,女子不得參加文官考試,但在實際選官過程中,部分沒有參加考試的人,通過社會關系,同樣可以入仕。這說明當時中國選官制度(

)A.進一步導致女性地位下降 B.促進近代選官公平合理化C.照搬歐美文官考試的經驗 D.體現社會轉型的時代特征16.某一時期文官高等考試資格和考試方式規(guī)定:“每三年舉行一次,年滿25周歲的中國男子,本國國立大學或高等專門學校修習三年以上并有畢業(yè)論文者均可參加,考試的內容全部采用近代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知識?!痹撘?guī)定旨在(

)A.解決政府統治危機 B.完善文官考試制度C.選拔經世濟變之才 D.加快民主政治建設17.1901年,清朝頒布《學堂選舉鼓勵章程》規(guī)定:“凡由學堂考試合格畢業(yè)生,均給予貢生、舉人、進士出身,殿試后酌加擢用,優(yōu)予官階?!边@體現出當時中國(

)A.政府廢除了科舉制 B.新舊教育體制并存C.完全確立近代學制 D.近代教育事業(yè)起步18.1904年,清政府頒行的《奏定學堂章程;規(guī)定:初等小學堂“尤當先講鄉(xiāng)土歷史,采本境內鄉(xiāng)賢名宦流寓諸名人之事跡……以動其希賢慕善之心”

高等小學堂“陳述黃帝堯舜以來歷朝治亂興衰大略,俾知古今世界之變遷??以養(yǎng)成國民自強之志氣,忠愛之性情”。這一規(guī)定(

)A.標志著選官制度發(fā)生了重大的變革 B.有利于塑造近代新式“國民”C.說明近代教育擺脫了傳統觀念束縛 D.奠定了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礎19.1982年2月,中共中央通過的《關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決定》指出,“各級領導班子老化的狀況,達到相當嚴重的地步?!薄巴咨频匕才判吕细刹坑兄刃蛴胁襟E地實行適當的交替,已經成為當前擺在我們全黨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這一文件(

)A.成為法制現代化的重要成果 B.推動了干部任用制度的逐漸形成C.順應了工作重心轉移的需要 D.促進了黨在指導思想上撥亂反正20.清末《游學譯編》上刊登的一篇《勸同鄉(xiāng)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學書》,指出“向之極可慕戀之科舉的虛榮者,今已為蕉夢矣。而出洋學成,……宦達之路、利祿之路、學問之路、名譽之路,胥于是乎在?!边@一主張反映了(

)A.“向西方學習思潮”的興起 B.清末新政促進時代變遷C.辛亥革命推動政治體制創(chuàng)新 D.變法圖強成為社會潮流二、材料分析題21.【近代選官制度的變遷】材料一

1901年,慈禧太后為大勢所趨,不得不頒布上諭:從第二年起,鄉(xiāng)、會試頭場,考中國政治、歷史論5篇;第二場,考各國政治、藝學(科技,藝術)策5道;第三場,考四書義二篇、五經一篇。四書、五經考試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與康有為的方案如出一轍。1905年又宣布,從次年起,所有歲科考試、鄉(xiāng)試、會試一律停止。材料二

沒有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1911年很可能就不會發(fā)生辛亥革命。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的是那些青年軍官們,他們本來應該在科舉的道路上攀爬,但因為科舉制度被廢除,他們只能進軍事學校,并在后來成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動力?!幾栽S紀霖《廢科舉引發(fā)20世紀中國大變局》材料三

民國男子,年滿二十一歲以上者,得應文官考試。文官高等考試之次第如下:一、甄錄試;二、初試;三、大試。甄錄試以筆試行之,初試及大試皆先以筆試,次以口試行之。文官普通考試之科目如下:一、國文;二、歷史;三、地理;四、筆算;五、法學通論;六、經濟學。除前項科目外,各官署得斟酌情形,將該署所掌事務,加入一二科目?!幾?913年《文官考試法草案》(1)根據材料一,概括清末新政中科舉制度改革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評價材料二的觀點。(2)根據材料三,分析民國初期文官考試法草案改革選官制度的原因。22.人才選拔關乎國家興衰,歷代統治者對此都極為重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明清科舉考試分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級。其中鄉(xiāng)試和會試各為三場,第一場考四書義三道,五經義四道;第二場考論一道,判五道,詔、造、表選一道;第三場考時務策五道。明清科舉與宋元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八股取士。八股又叫制義,以宋儒注解的“四書五經”命題,如《四書》用朱子集注,《易》用程傳,《書》用蔡氏傳,《詩》用朱子集注,《春秋》用左氏、公羊、谷梁三傳及胡安國傳等等。作文要仿古人語氣,替圣賢立言,采用特定的格式,分為破題、承題、起講、提比、中比、后比各個部分。——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材料二

1904年清政府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的最后一次會試,下表列舉了這次會試的部分考題。第一場中國政治史事論1.“周朝內重外輕,秦魏外輕內重,各有得失”論。9.“北宋結金以圖燕,南宋助元以攻秦”論。第二場各國政治藝學策1.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實。盍縷舉近百年來歷史,以證明其事策。9.日本變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國以日強;埃及用外國人至千余員,遂失財政、裁判之權,而國以不振。試詳言其得失利弊策。9.美國禁止華工,久成苛例。今屆十年期滿,亟宜援引公法,駁正原約,以期保護僑民策。第三場“四書五經”義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義。2“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義?!幾皂n策《科舉改制與最后的進士》(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明清科舉考試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清末科舉考題的新變化,并分析其原因。(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科舉考試變化的認識。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參考答案:1.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國民政府一方面以‘致力于國民革命’的年限為資格,另一方面規(guī)定黨義為考試科目”及所學知識可知,國民黨在文官考試中設置有利于國民黨黨員進入文官的條件,限制了非國民黨員進入政府,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國民黨文官考試的局限性,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南京國民政府采取材料中規(guī)定的目的是為了方便國民黨黨員進入政府,并非民主政治的進步,排除C項;材料中的措施限制了國民黨黨員進入政府,有利于維護國民黨一黨專政,但并非這種政策使國民黨“完全實現”一黨專政,排除D項。故選B項。2.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08年(中國)。據題干“往往以科學見長,不工文字。此項學生準其僅作科學論說一篇,不必兼作經義”可知清朝逐漸改變傳統的選拔人才依據,考試注重科學技術的考察,是為了適應工業(yè)時代的需要,B項正確;A選項“唯一依據”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并未提及頒布后的效果,C選項“普遍建立起來”擴大了范圍,排除C項;《奏定學堂章程》的頒布是中國近代教育體系建立的標志,排除D項。故選B項。3.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1896年(中國)。據材料可知,1896年大臣向皇帝提出人才關系國勢強弱,主張建立新式學堂來培養(yǎng)人才。結合所學可知,新式學堂屬于近代教育,清政府挽救統治危機的措施。因此新式學堂屬于教育救國的新思想,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科舉制,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材料強調新式教育救國,未涉及人才流失,排除B項;“廣受歡迎”說法錯誤,材料只是提出設立學堂的建議,排除C項。故選D項。4.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15年(中國)。中共中央辦公廳規(guī)定了干部免職和調整的幾種情況,有利于提升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C項正確;材料是對現有干部的管理,而非干部的選拔,排除A項;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排除B項;材料呈現的是不適宜擔任現職的情況,而非分類管理,排除D項。故選C項。5.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題干信息可知,一系列公務員法的頒布和修訂,反映了公務員制度處于法制化深化階段,B項正確;材料表明目前我國公務員制度處于法制化深化階段,“公務員制度建設已經完成”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題干強調的是公務員制度的法制化逐步深化,未涉及防止腐敗等相關內容,排除C項;材料表明目前我國公務員制度處于法制化深化階段,材料信息不能體現“社會主義公務員法律體系已建成”,排除D項。故選B項。6.A【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推斷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題干內容中“采取公開考試、嚴格考察、平等競爭、擇優(yōu)錄取的辦法”,可知公務員的選拔辦法比較科學和嚴格,有利于選拔出具有真才實學的優(yōu)秀人才,這有利于提高公務員隊伍的素質,A項正確;“保證了”說法過于絕對化,排除B項;材料強調公務員選拔的方式和原則,與公務員制度的法制化無直接關系,排除C項;材料強調公務員選拔的方式和原則,與黨管干部的原則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7.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02年(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1901年,清政府實行新政,通令各省書院一律改為大學堂,各府州縣學改為中小學堂,并多設新式學堂,沖擊了傳統的科舉制度,A項正確;1904年初,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學堂選官制度由此正式設立,排除B項;戊戌變法發(fā)生于1898年,不符合材料時間,排除C項;此時科舉制度還未廢除,時間不符合,排除D項。故選A項。8.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0年(中國)。根據材料“賞給進士出身,授為翰林院編修”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末年,北洋學堂的學生被賜予進士,并可以為其他部門任用選拔,反映了官員選拔與近代教育相結合,A項正確;B項錯在開始一詞,排除B項;1904年學堂選官制度正式設立,排除C項;1905年,科舉制度被廢除,排除D項。故選A項。9.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末(中國)。根據材料“科舉夙為外人詬病,學堂最為新政大端……而中國士子之留學外洋者亦知進身之路,歸重學堂一途,益將勵志潛修,不為邪說浮言所惑,顯收有用之才俊,隱戢不虞之詭謀”可知,該大臣主張變革選官制度,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對待康有為變法態(tài)度的問題,排除A項;材料沒有揭示列強輕侮清政府的原因,排除C項;材料強調實施選官制度改革后,留學生也可以有出路,以學堂名義選官,而不是重歸學堂深造,排除D項。故選B項。10.B【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1914年(中國)。結合所學可知,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試制度是以法律為依據建立起來的,有嚴格的程序和規(guī)范的制度。使文官考試制度有了保障,而且使文官考試走上法制化、制度化、體系化的軌道。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時代要求,④正確;多為前清官員有利于保持地方行政的穩(wěn)定,①正確;B項正確。根據所學這種選官制度不能杜絕腐敗現象,②描述錯誤;1913年初,北洋政府頒布了《文官考試法草案》等法案,標志著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與材料時空不符,③錯誤;排除ACD項。故選B項。11.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清朝(中國)。據材料“有公私女子學堂308所,女學生達14054人”,這說明清政府學制改革促進了近代女子學堂創(chuàng)辦和女學生人數增加,推動近代教育發(fā)展,B項正確;僅憑清政府允許建立女子學堂不能得出清政府推動男女地位平等的結論,排除A項;公私女子學堂大量建立不等于人們對民主革命認可,群眾基礎擴大,排除C項;材料不能看出民間力量支持女子教育,排除D項。故選B項。12.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1908-1909年(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1908—1909年清政府教育發(fā)展規(guī)模不斷擴大,尤其是學堂數、學生數和職員數的增加,這反映了當時政府改革學制,設立新學堂,培養(yǎng)新式人才,推動教育近代化,A項正確;僅憑材料信息無法得出教育落后,且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學堂選官制度確立的標志是1904年“癸卯學制”,排除C項;1905年科舉制廢除,排除D項。故選A項。13.D【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民國二年(中國)。材料所示民國二年,處于北洋政府統治時期,考試院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主管考試的機構,①錯誤;民國二年為1913年,但1912年孫中山已經去職臨時大總統,②錯誤;依據材料“民國男子……得應文官考試”可知,女子不得參加文官考試,③正確;結合所學可知,該法案是1913年初北洋政府頒布的《文官考試法草案》,其推動了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④正確。故本題選D項。14.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1913年中國。據材料,北洋政府在1913年頒布《文官考試法草案》對應試者的年齡、財產、學歷有諸多限制,使得有資格參與文官考試的人員范圍受到局限,在公開性、公平性上打了折扣,表明當時中國文官考試制度存在局限,A項正確;民國時期隨著西方思想的傳入和思想解放,男尊女卑觀念受到沖擊,而非益發(fā)濃厚,排除B項;材料主旨為文官制度,屬于選官制度的范疇,而非教育方面,僅憑要求應試者具有中學以上畢業(yè)資格,不能斷定近代教育發(fā)展艱難,排除C項;材料提及要求應試者具有中學以上畢業(yè)資格,體現新式教育,但沒有舊教育體制相關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15.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民國(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13年,北洋政府頒布了《文官考試法草案》,規(guī)定民國男子年滿21歲可參加文官考試,女子不得參加文官考試,但在實際選官過程中,部分沒有參加考試的人,通過社會關系,同樣可以入仕。這說明當時中國選官制度體現社會轉型的時代特征,D項正確;材料并沒有對比女性地位變化,排除A項;1913年時,中國的近代選官并不公平,也不合理,部分沒有參加考試的人,通過社會關系,同樣可以入仕,排除B項;根據材料可知,中國近代的選官制度沒有照搬,有中國自己特點,排除C項。故選D項。16.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每三年舉行一次,年滿25周歲的中國男子,……考試的內容全部采用近代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知識”及所學可知,此時期參加考試的范圍大,考試內容以當時實用的科學為主,旨在為當時的中國經濟建設提供人才,C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文官選拔與解決政府統治危機的關系,排除A項;材料并不是強調完善文官考試制度,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B項;材料僅涉及文官高等考試的相關信息,“加快民主政治建設”與題干及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7.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中國)。根據材料“凡由學堂考試合格畢業(yè)生優(yōu)予官階?!斌w現了選官的新方式,推動了選官制度向近代化方向變革,根據材料“均給予貢生、舉人、進士出身,殿試后酌加擢用”說明舊的選官制度——科舉制仍然有一定的社會影響,說明新舊教育體制并存,B項正確;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制在1905年,排除A項;“完全確立近代學制”的說法絕對化,排除C項;近代教育事業(yè)起步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8.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20世紀初(中國)。據材料可知,《奏定學堂章程》通過規(guī)范歷史修身課程的教育要義和教學內容,培養(yǎng)民眾的愛國主義精神、國家觀念以及國民公德修養(yǎng),有利于塑造近代新式“國民”,B項正確;初等和高等小學堂所學內容的規(guī)定,并不能表明選官制度發(fā)生了重大變革,排除A項;“擺脫了”說法錯誤,排除C項;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奠定了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礎,排除D項。故選B項。19.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82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八十年代中國對國家機關進行了機構改革,建立老干部的離退休制度,有利于干部工作的規(guī)范和年輕化,順應了改革開放和工作重心轉移的需要,C項正確;材料主要是推動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建立,與法治現代化無關,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老干部退休制度,與干部任用制度無關,排除B項;老干部退休制度與撥亂反正運動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20.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末(中國)。根據材料“科舉……已為蕉夢”和“出洋學成……已見明諭”可知,政府已廢除科舉并鼓勵留學,結合所學可知,這與清政府推行新政有關,所以材料反映了清末新政促進時代變遷,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清末新政時期,“向西方學習思潮”的興起與鴉片戰(zhàn)爭之后,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清末新政時期,尚未爆發(fā)辛亥革命,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清末新政的影響,沒有涉及社會對變法的態(tài)度,排除D項。故選B項。21.(1)特點:考試內容多樣,涉及中外知識;強調儒家倫理道德;改革了科舉制的文體;逐漸深化,最終廢除科舉制。評價:材料二認為廢除科舉制是辛亥革命爆發(fā)的根本原因。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雖然廢除科舉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辛亥革命的爆發(fā),但廢除科舉制不是辛亥革命爆發(fā)的根本原因。(2)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傳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民國初年政治建設的現實需要?!驹斀狻浚?)本題是特點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清末(中國)。特點:據材料“考中國政治、歷史論5篇;第二場,考各國政治、藝學(科技,藝術)策5道”可知,考試內容多樣,涉及中外知識;據材料“考四書義二篇、五經一篇”可知,強調儒家倫理道德;據材料“四書、五經考試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改革了科舉制的文體;據材料“1901年,慈禧太后為大勢所趨,不得不頒布上諭”“1905年又宣布,從次年起,所有歲科考試、鄉(xiāng)試、會試一律停止”,逐漸深化,最終廢除科舉制。評價:據材料“沒有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1911年很可能就不會發(fā)生辛亥革命”可知,材料二認為廢除科舉制是辛亥革命爆發(fā)的根本原因。據材料“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的是那些青年軍官們,他們本來應該在科舉的道路上攀爬,但因為科舉制度被廢除,他們只能進軍事學校,并在后來成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動力”可知,廢除科舉制為辛亥革命準備了人才基礎,但據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爆發(fā)的根本愿意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雖然廢除科舉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