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與方言常見語法差異對照表_第1頁
普通話與方言常見語法差異對照表_第2頁
普通話與方言常見語法差異對照表_第3頁
普通話與方言常見語法差異對照表_第4頁
普通話與方言常見語法差異對照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普通話與方言常見語法差異對照表1、本材料供普通話水平測試第三項——選擇、判斷測試使用。2、內(nèi)容大致按詞法和句法分類排列,詞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詞、名詞搭配表請參看另外一個文件。3、本材料各語法類別下所列假設(shè)干組句子,僅為舉例性質(zhì),遠非普通話與方言語法差異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詞語〕盡量不多舉,測試命題時可按同格式替換、類推。4、所列句子采用單一的選擇題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話說法〔題號右邊標(biāo)注*〕放在前邊,方言說法〔題號后標(biāo)“方”的〕放在后邊,命題時排列順序應(yīng)隨機變動。5、a≠b*,表示當(dāng)ab兩句表達的意思不同時,兩句都是普通話的說法。a=b方,表示ab兩句表達的意思相同時,b句是方言說法。漢語普通話與各方言之間的差異,總的來說語音方面表現(xiàn)最突出,因此,在進行普通話教學(xué)和訓(xùn)練的過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區(qū)語音上的難點是完全正確的。其次是詞匯,這一局部要比語音上的差異小一些。相對前兩者而言,普通話與方言在語法上的差異顯得小得多,不過,決不能因此而無視語法上的差異。事實上,語法上的差異雖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現(xiàn)象卻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區(qū)的人學(xué)說普通話很容易就會說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講少兩句”一類的句子來。這些句子格式都不符合普通話語法標(biāo)準(zhǔn),直接影響表達效果。這里說的方言和普通話的差異,實際上主要是指在測試中表現(xiàn)出來的地方普通話〔指處于方言向普通話過渡中的一種“中介狀態(tài)”〕和標(biāo)準(zhǔn)普通話之間的差異。同是差異和問題,在語音和語法上的表現(xiàn)又有不同。語音上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地區(qū)上,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的差異和問題,主要是帶著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語法差異那么不同,有時不同方言區(qū)之間會相互滲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達習(xí)慣,幾個不同方言區(qū)可能在在同樣的語法問題,所以我們在做語法差異比照時,不以地區(qū)分類,而是按不同問題的類型進行分類。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話一樣,比方廣西方言說“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沒有他好”。孤立地看,這句話沒有語法錯誤,因為普通話中也有這樣的句式。但是普通話中“我不比他好”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我沒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樣”。廣西話“我不比他好”只能表達前一層意思,如果要表達的是后一層意思,這種說法就錯了。所以對于這一類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才能判斷出正誤來。一、詞尾普通話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詞尾,最常見的如“子、兒、頭”等,但這些詞尾用在什么詞語里,普通話和方言不所不同。最常見的是“子”尾,但普通話說“蝦”,不帶“子”,江蘇很多地方都說“蝦子”。與此相反,普通話中的“襪子”,在吳方言大都說“襪”或“洋襪”。普通話的“鼻子”,吳方言說成“鼻頭”。江淮方言中名詞的“子”尾特別多,兒化普遍比普通話少,甚至完全沒有兒化。普通話中的“明年、麥穗兒、豆角兒、雞、蝴蝶、臉盆、嘴唇、腳底板兒、肚臍眼兒、褲頭兒、面條兒”等,在江淮方言中說成“明年子、麥穗子、豆角子、雞子、蝴蝶子、臉盆子、嘴唇子、腳底板子、肚臍眼子、褲頭子、面條子”。“褲子”“帽子”,山西某些地區(qū)說成“帽的”“褲的”或“帽兒”“褲兒”,“狐貍”說成“狐的”“狐子”。山西方言還往往把兒化詞語的“兒”尾去掉,前邊的詞語重疊。各方言區(qū)還有一些普通話中沒有的詞尾,如吳方言普遍有“廚房間、廁所間、客堂間”的說法,普通話都不帶“間”字。南昌話中重疊副詞的詞尾“子”,相當(dāng)于北京話的“兒”。總體上說,方言中的詞尾比普通話用得多些。我們說普通話時,要多加注意,去掉這些詞尾,或改用普通話的詞尾。

a、腿變粗了。

b、腿子變粗了。

〔選對a*b方〕

a、我買了一頂帽子、一條褲子。

b、我買了一頂帽的、一條褲的。

c、我買了一頂帽兒、一條褲兒。

〔選對a*bc方〕

a、有一窩雞都讓狐貍吃了。

b、有一窩雞都讓狐的吃了。

c、有一窩雞都讓狐子給吃了。

〔選對a*bc方〕

a、燈絲兒又斷了。

b、燈絲的又斷了。

c、燈絲子又斷的。

〔選對a*bc方〕

a、門上有一個眼兒。

b、門上有一個眼眼。

〔選對a*b方〕

a、把瓶子上的蓋兒擰開。

b、把瓶瓶上的蓋蓋擰開。

〔選對a*b方〕

a、我捉住它的小腿,把它帶回去。

b、我捉住它的小腿子,把它帶回去。

〔選對a*b方〕

a、我就這樣度過了童年。

b、我就這樣子度過了童年。

〔選對a*b方〕二、這普通話中,指示代詞“這”用來指代人和事物,表示“近指”,與“那”〔遠指〕相對。在一些方言里常常沒有“這”。

a、這支筆是誰的?

b、支筆是誰的?

〔選對a*b方〕

a、這朵花真好看。

b、朵花真好看。

〔選對a*b方〕

a、這本書是我的。

b、本書是我的。

〔選對a*b方〕三、數(shù)量福建等一些方言的稱數(shù)法與普通話說法不大一樣,有的方言區(qū)的人說普通話往往在數(shù)量上加以替代或省略。

a、他今年二十一歲。

b、他今年二一歲。

〔選對a*b方〕

a、我有一百一十八塊錢。

b、我有百一八塊錢。

〔選對a*b方〕

a、這大米有一千三百公斤。

b、這大米有千三公斤。

〔選對a*b方〕

a、這座山有一千九百五十米高。

b、這座山有千九五米高。

c、這座山有一千九五為高。

〔選對a*bc方〕

a、距離考試還有一個多月。

b、距離考試還有月把天/月把日。

〔選對a*b方〕

a、我們寫作業(yè)用了一個多月。

b、我們寫作業(yè)用了一點半鐘。

c、我們寫作業(yè)用了點半鐘。

〔選對a*bc方〕

a、他審閱了二百一十三個方案。

b、他審閱了二百十三個方案。

〔選對a*b方〕四、二與兩在普通話里,“兩”一般只作基數(shù)詞,“二”除了作基數(shù)詞,還可以作序數(shù)詞,但在一般量詞如“層”的前面,“二”只能作序數(shù)詞,“二層樓”是第二層樓的意思?!岸迸c“兩”都作基數(shù)詞的時候,意思是一樣的,但是根據(jù)普通話的習(xí)慣,用法也有許多不同。一些方言的習(xí)慣說法也與普通話不一樣。

a、二比二〔競賽比分〕。

b、兩比兩。

〔選對a*b方〕

a、二比五。

b、兩比五。

〔選對a*b方〕

a、他大約要兩三個月才能回來。

b、他大約要二三個月才能回來。

〔選對a*b方〕

a、還有二兩油。

b、還有兩兩油。

〔選對a*b方〕

a、下午兩點多。

b、下午二點多。

〔選對a*b方〕

a、我家住在二層。

b、我家住在兩層。

〔選對a*b方〕

a、兩個人的世界。

b、二個人的世界。

〔選對a*b方〕五、給動詞“給”在湖北、湖南等地常說成“把”,南昌話把“給”說成“到”,在結(jié)構(gòu)上也有不同。

a、把書給他。

b、把書把給他。

c、把書把我。

〔選對a*bc方〕

a、給我一本書。

b、拿一本書到我。

〔選對a*b方〕六、能〔善于〕“能”在普通話里一種意思是表示“善于”,前邊可以有程度副詞“很”“非?!毙揎?。有些方言區(qū)用“會”代替“能”,普通話“程度副詞+會”也有“善于”的意義,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能”和“會”通用?!俺潭雀痹~+不會”表示不善于,但“不能”的前面不可以用程度副詞。前面沒有程度副詞的“不會”和“不能”意義不同。

a、他很能說。

b、他很會說。

c、他很不會說話。

d、他很不能說話。

〔選對a*b*c*d方〕

a、媽媽很能干活。

b、媽媽很會干活。

c、媽媽很不會干活。

d、媽媽很不能干活。

〔選對a*b*c*d方〕

a、他不會不來?!惨欢〞怼?/p>

b、他不能不來。〔一定要來〕

〔選擇a≠b*a=b方〕七、能〔可以〕“能”在普通話中,還有“可以”的意思。四川等地在句中動詞的后面加“得”表示可以,可能做某種動作。閩南方言也用“會”來表示可以、可能做某種動作。

a、這凳子能坐三個人。

b、這凳子坐得三個人。

c、這凳子會坐得三個人。

d、這凳子會坐三個人。

〔選對a*bcd方〕

a、你能走嗎?能走。

b、你會走嗎?會。

c、你走得不?走得。

〔選對a*a=b方c方〕

a、這條褲子你能穿。

b、這條褲子你會穿。

c、這條褲子你穿得。

〔選對a*a=b方c方〕

a、開了刀,他笑都不能笑。

b、開了刀,他笑都笑不得。

〔選對a*b方〕

a、他傷好了,能走路了。

b、他傷沒好,不能走路。

c、他傷好了,會走路了。

d、他傷沒好,不會走路。

〔選對a*a=c方b=d方〕

a、可以看,不可以摸。

b、會看得,不會摸得。

〔選對a*b方〕

a、路太滑,我不能開快車。

b、路太滑,我不敢開快車。

〔選擇a≠b*a=b方〕

a、他能聽得懂。

b、他會聽得來。

c、他聽會來。

d、他能聽得知。

e、他曉得聽。

〔選對a*bcde方〕八、來、去“來”“去”在普通話句子中都有兩種功能:一個是實意動詞,一個是意義虛化,在動詞后只表示一咱趨向;但“來”“去”所表示的趨向相反。在一些方言區(qū)中常常在“去”之前衍生出一個“來”字。有的動詞后的“去”又說成“來”。閩南話中“來去”還有“將要”的意思,表示一種意向,指現(xiàn)在正開始行動。

a、我正要吃飯去。

b、我正要去吃飯。

c、我來去吃飯。

〔選對a*b*c方〕

a、我告訴他。

b、我去告訴他。

c、我來去告訴他。

〔選對a*b*c方〕

a、咱們逛街去。

b、咱們?nèi)ス浣帧?/p>

c、咱們來去逛街。

〔選對a*b*c方〕

a、我們?nèi)査?/p>

b、我們來問他。

c、我們問他去。

d、我們?nèi)査麃怼?/p>

〔選對a≠b*“趨向不同”c*a=b方d方〕

a、我們一起去看電影好嗎?

b、我們一起來去看電影好嗎?

〔選對a*b方九、起來普通話里趨向動詞“起來”常放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后,表示動作或狀態(tài)的開始,格式有“動詞+起+賓語+來”,有時也可以說成“賓語+動詞+起來”。有些方言把“起來”放在賓語之后。

a、下起雨來了。

b、下雨起來了。

〔選對a*b方〕

a、說起話來沒個完。

b、話說起來沒個完。

c、說話起來沒個完。

〔選對a*b*c方〕十、形容詞重疊形容詞在普通話中可以重疊,但單音節(jié)重疊一般要在后面加上“的”字,如“紅”重疊為“紅紅的”。但在湖北、浙江等一些方言里常常沒有“的”。有的方言里有三疊。狀態(tài)形容詞及其重疊形式和某些方言中的表示法也不同。另外要注意,性質(zhì)形容詞的重疊式和狀態(tài)形容詞不再受程度副詞的修飾。

a、他的手洗得很白。

b、他的手洗得白白。

c、他的手洗得白白白。

〔選對a*bc方〕

a、他穿著談紅色衣服。

b、他穿著淺紅色衣服。

c、他穿著紅紅的衣服?!财胀ㄔ捲挕凹t紅”是“很紅”,閩南話“紅紅”是“有點兒紅”〕

〔選對a*b*c方〕

a、血紅血紅的

b、血紅紅的

c、紅蠻紅的

d、紅紅哇的

〔選對a*bcd方〕

a、冷冰冰

b、冰冰冷

c、冷冰噠

d、冰嘎涼

〔選對a*bcd方〕

a、雪白雪白的

b、雪雪白的

c、雪白白的

〔選對a*bc方〕

a、噴噴香

b、香噴噴

c、噴香香

〔選對a*b*c方〕

a、清清白白

b、清清白

c、清白清白

〔選對a*bc方〕

a、認認真真

b、認認真

〔選對a*b方〕

a、高快樂興

b、高快樂

〔選對a*b方〕

a、大大方方

b、大大方

c、大方大方

〔選對a*ba≠c*〕

a、普普通通

b、普普通

〔選對a*b方〕十一、程度副詞普通話里“很、太、非?!钡瘸潭雀痹~可以直接放在動詞、形容詞之前表示動作、性狀的程度,不能直接放在動詞、形容詞之后。有些方言〔如四川話〕里卻常把“很”直接放在動詞、形容詞之后表示程度。有些方言雖然程度副詞也可直接放在動詞、形容詞之前,但所用的是不同于普通話的方言副詞,如“好、好好、忒、過、老、異”等。

a、菜太老了,不能吃了。

b、菜老很啰,吃不得啰。

〔選對a*bc方〕

a、這花兒多好看??!

b、這花兒好好看啊!

〔選對a*bc方〕

a、這天真藍??!

b、這天好好藍??!

〔選對a*bc方〕

a、冬天北方非常冷。

b、冬天北方過冷。

c、冬天北方老冷。

d、冬天北方異冷。

〔選對a*bcd方〕

a、我太緊張了。

b、我過緊張了。

c、我忒緊張了。

d、我太過緊張了。

〔選對a*bcd方〕

a、他非??蓯?。

b、他好好可愛。

c、他上可愛。

〔選對a*bc方〕

a、這朵花真香。

b、這朵花幾香啊。

c、這朵花老香。

〔選對a*bc方〕

a、這菜太咸。

b、這菜齁咸。

c、這菜傷咸。

d、這菜咸傷了。

e、這菜老咸。

〔選對a*bcde方〕十二、范圍副詞范圍副詞“都”“全”在普通話中表意根本相同,在“都/全+動詞+補語”的格式中,表示“全部”。一些方言表示該意義往往用“動+動+補語”的格式。

a、你們都出去。

b、你們?nèi)鋈ァ?/p>

c、你們?nèi)汲鋈ァ?/p>

d、你們出出去。

〔選對a*b*c*d方〕

a、都收起來。

b、收收起來。

〔選對a*b方〕十三、否認副詞“不”普通話里表示否認的副詞“不”,在福建等一些方言中常常說成“沒,沒有”。普通話中表示“完成、存在狀態(tài)”,一般在動詞后帶助詞“了le、著zhe”。四川等地方言中經(jīng)常在動詞后帶“得有”或“有”再帶賓語,表示事物的存在,即“〔動〕得有〔賓語〕”。有時普通話中需要用“有”來表示的,方言里也用“得有”來表示。有的方言里用“有”表示曾經(jīng)等,直接放在動詞前面。

a、他手表丟了找不到。

b、他手表丟了沒有地方找。

〔選擇a≠b*a=b方〕

a、你去,我不去。

b、你去,我沒有去。

〔選對a*b方〕

a、不,他不是這樣唱的。

b、沒有,他不是這樣唱的。

〔選對a*b方〕

a、這菜不咸。

b、這菜沒有咸。

〔選對a*b方〕

a、他不回家。

b、他沒有回家。

〔選擇a≠b*a=b方〕

a、我吃不到荔枝。

b、我吃沒有荔枝。

〔選對a*b方〕

a、媽媽說紅的花多半不香。

b、媽媽說紅的花多半沒有香。

〔選對a*b方〕

a、他腦子不笨。

b、他腦子沒有笨。

〔選對a*a=b方〕十四、介詞:被普通話里常用介詞“被”〔口語里常用“叫、讓”等〕或者用“被”引進施事賓語,放在謂語動詞前,構(gòu)成表示被動意義的“被字句”。一些方言里表示被動意義的介詞的位置跟普通話相同,但所用介詞與普通話不同。如湖南長沙把“被”說成“撈”,臨武把“被”說成“阿”。山西把“被”說成“招”“得”。四川等地把“被”說成“遭”“拿給”等。湖北等方言區(qū)把“讓”說成“盡”“把”等。甚至用“把”兼當(dāng)“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公詞,如“弟弟把他哥哥打了”。福建等地區(qū)口語里還常用“給”表示被動意義,有時會造成歧義。

a、書被弟弟撕壞了。

b、書阿弟弟撕壞了。

〔選擇a*b方〕

a、妹妹的書包被樹枝掛破了。

b、妹妹的書包遭樹枝枝掛破啰。

〔選對a*b方〕

a、我的書被別人借走了。

b、我的書遭別人借走啰。

c、我的書拿給別人借走了。

〔選對a*bc方〕

a、我們被他罵了一頓。

b、我們遭他罵了一頓。

c、我們招他罵了一頓。

〔選對a*bc方〕

a、大家都被他說樂了。

b、大家都叫他說樂了。

c、大家都招他說樂了。

d、眾人都得他說樂了。

〔選對a*b*cd方〕

a、別讓他跑了。

b、別盡他跑了。

c、別被他跑了。

〔選對a*bc方〕十五、介詞:從、在、到、向、往“從”在普通話里是表示動作起始點的介詞,常常賓語構(gòu)成介詞短語作狀語。福建常把“從”說成“對”“走”等。山西地區(qū)說成“朝”“趕”“假”“跟”“以”“拿”“到”等。普通話里常用介詞“在、到”構(gòu)成介詞短語作謂語動詞的狀語或補語表示處所。有些方言區(qū)把“在、到”說成“咧、撂、擱”等,有的干脆省略掉介詞,讓謂語動詞與后面的處所名詞直接組合。表示方向的介詞“往”山西地區(qū)說成“去”?!跋颉备=ǖ貐^(qū)說成“給”。

a、從杭州出發(fā)。

b、對杭州出發(fā)。

c、起杭州出發(fā)。

〔選對a*bc方〕

a、從這兒離開。

b、走這兒離開。

c、起這兒離開。

〔選對a*bc方〕

a、我從太原來。

b、我朝太原來。

c、我趕太原來。

d、我迎太原來。

e、我假太原來。

f、我以太原來。

g、我拿太原來。

〔選對a*bcdefg方〕

a、面包掉在地上了。

b、面包掉咧地上了。

c、面包掉撂地上了。

〔選對a*bc方〕

a、把花放到窗臺上吧。

b、把花放咧窗臺上吧。

c、把花放撂窗臺上吧。

〔選對a*bc方〕

a、你把錢放在桌子上吧!

b、你把錢放桌子上吧!

c、你把錢穩(wěn)兒桌子上吧!

〔選對a*bc方〕

a、在黑板上寫字。

b、擱黑板上寫字。

c、跟黑板上寫字。

〔選對a*bc方〕

a、你往東走,我往西走。

b、你去東走,我去西走。

〔選對a*b方〕

a、向老師借書。

b、給老師借書。

〔選擇a≠b*a=b方〕十六、動態(tài)助詞:著、了、過普通話里表示動態(tài)的助詞主要有“著、了、過”三個,附著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后表示動詞形容詞的某種語法意義。動態(tài)助詞“著”用在動詞、形容詞后面,主要表示動作在進行或狀態(tài)在持續(xù),有時表示動作后的存在狀態(tài)。“了”主要表示動作行為的完成。四川、湖北等地常把“著”或“了”說成“得有”,把“著”說成“倒”“起”等。四川話還可以在動詞后面帶“起在”“倒起”等,表示普通話里“著”的意思。福建方言區(qū)有些地方還把“了”說成“掉”。有的方言里把“著”放在賓語之后。普通話動態(tài)助詞“過”用在動詞、形容詞后面,主要表示動作的完成,或者表示曾經(jīng)發(fā)生這樣的動作、曾經(jīng)具有這樣的狀態(tài)。有些方言區(qū)〔如廣東、福建〕那么常用“有+動”或“有+動+過”的格式來表示?!坝小弊指渌麆釉~連用,在普通話里僅限于一些來自文言的客套話,例如:“有請”“有勞”“有待”“有賴”。

a、我?guī)еX呢。

b、我?guī)У糜绣X。

〔選對a*b方〕

a、他額頭上又沒有刻著字。

b、他額頭上又沒有刻得有字。

〔選對a*b方〕

a、他帶著火柴呢。

b、他帶得有火柴呢。

〔選對a*b方〕

a、給你留了包子。

b、給你留得有包子。

〔選對a*b方〕

a、今天走了五十里路。

b、今天走得有五十里路。

〔選對a*b方〕

a、他看著看著就睡著〔zháo〕了。

b、他看倒看倒就睡著了。

〔選對a*b方〕

a、我們都等著你呢!

b、我們都在等倒你在!

〔選對a*b方〕

a、他要做,你也只好看著。

b、他要做,你也只好看起。

c、他要做,你也只能看倒。

〔選對a*bc方〕

a、師傅把著手教我。

b、師傅把倒手教我。

〔選對a*b方〕

a、坐著說不如站著干。

b、坐起說不如站起干。

〔選對a*b方〕

a、他還玩著呢。

b、他還耍起在。

〔選對a*b方〕

a、提包在墻上掛著呢。

b、包包在墻壁上掛起在。

〔選對a*b方〕

a、氣死了。

b、氣死掉。

〔選對a*b方〕

a、媽媽在家等著你呢。

b、媽媽在家等你著呢。

〔選對a*b方〕

a、這件事我說過。

b、這件事我有說。

c、這件事我有說過。

〔選對a*bc方〕

a、今天上午他來過。

b、今天上午他有來。

c、今天上午他有來過。

〔選對a*bc方〕

a、他讀過書。

b、他有讀書。

〔選對a*b方〕

a、我寫過一篇關(guān)于媽媽的作文。

b、我有寫過一篇關(guān)于媽媽的作文。

〔選對a*b方〕

a、我來過福州。

b、我有來過福州。

c、福州我有來。

〔選對a*bc方〕

a、老師為此表揚過我。

b、老師為此有表揚過我。

〔選對a*b方〕

a、爸爸早年做過苦力。

b、爸爸早年有做過苦力。

〔選對a*b方〕

a、聽說瑪利亞到過長城。

b、聽說瑪利亞有到過長城。

〔選對a*b方〕十七、結(jié)構(gòu)助詞:的、地普通話里的結(jié)構(gòu)助詞“的、地”,在有些方言里說成“葛、子”。另外,在測試中有的人普通話發(fā)音很好,但往往知某些助詞上露出方言詞來。比方吳方言有一個用在句末的助詞“葛”,出現(xiàn)頻率很高,它大體相當(dāng)于普通話的“的”,人們在說普通話時,常常會不自學(xué)地把它變?yōu)椤暗摹?。例如“很好的?!薄八麜淼??!边@似乎沒什么問題,因為有時普通話里也這么說,但有時這種表達相對而言在交際中不夠標(biāo)準(zhǔn)。

a、這是你的字典。

b、這是你葛字典。

〔選對a*b方〕

a、我們慢慢地走。

b、我們慢慢子走。

〔選對a*b方〕

a、慢慢地吃。

b、慢慢兒吃。

c、慢慢子吃。

〔選對a*b*c方〕十八、語氣詞普通話里語氣詞用在句尾,表示種種語氣,依據(jù)所表示的語氣不同分為陳述語氣、疑問語氣、祈使語氣和感慨語氣。普通話里表陳述語氣的“嘛”湖北話中經(jīng)常用“唦”“著”“子”等;表陳述語氣的“呢”,內(nèi)蒙古等地用“的嘞”。疑問語氣詞“吧”,內(nèi)蒙古方言中常用“哇”。有時不需要句末語氣詞,有的地方卻加上語氣詞“的”。有時應(yīng)該用語氣詞“了”,有的地方卻用了“的”。

a、先坐下,你別慌嘛。

b、先坐下,你別慌唦。

c、先坐下,你不慌著。

〔選對a*bc方〕

a、你忙什么呀?

b、你忙什么子?

〔選對a*b方〕

a、姐姐看孩子呢。

b、姐姐看孩子的嘞。

c、姐姐看孩子的哩。

〔選對a*bc方〕

a、這是上次看的電影吧?

b、這是上次看的電影哇?

〔選對a*b方〕十九、前綴在普通話中沒有前綴的地方,晉方言區(qū)一些地方會加上前綴。

a、開了一朵紅花。

b、開了一圪朵紅花。

〔選對a*b方〕

a、他可會哄人呢。

b、他可會日哄人哩。

〔選對a*b方〕

a、那是個能人,要一套有一套。

b、那是個日能人,要一套有一套。

〔選對a*b方〕

a、濺了一地水。

b、不濺了一地水。

〔選對a*b方〕二十、動不動、形不形“動有動”和“形不形”句式,是普通話的一種選擇疑問句式,選擇項是一件事物的肯定和否認,常說成“A不A、AB不AB”或“A沒A、AB沒AB”等形式。煙臺〔老派〕、威海、榮成、文登、乳山、牟平等縣市,說成“是不A、是不AB”或“是沒A、是沒AB”的形式。龍口、蓬萊、長島等地說成“實A、實AB”等的格式。湖北和山東有些地區(qū)〔招遠、長島等〕用動詞、形容詞重疊的形式來表示反復(fù)問的意義,構(gòu)成“AA、AAB”形式。山東濰坊、濟寧等地常用簡略的形式表示疑問,在動詞、形容詞后面加上“不”構(gòu)成“A不”或“AB不”的格式,“不”后面的形容詞和動詞一般不再出現(xiàn)。還有些地區(qū)〔菏澤等地〕那么直接在動詞、形容詞后加助詞“?!眮肀硎疽蓡?。淄博、青州、臨朐、壽光等地通用的格式是“A啊吧?”或者“A啊不?”“AB啊不?”

a、你看不看電影?

b、你是不看電影?

〔選對a*b方〕

a、你家里有沒有人?

b、你家里是沒有人兒?

〔選對a*b方〕

a、天黑沒黑?

b、天是沒黑?

〔選對a*b方〕

a、菜咸不咸?

b、菜實咸?

c、菜阿咸?

〔選對a*bc方〕

a、電影好看不好看?

b、電影兒實好看?

〔選對a*b方〕

a、你去不去?

b、你實去?

〔選對a*b方〕

a、這菊花香不香?

b、這菊花香香?

〔選對a*b方〕

a、他聰明不聰明?

b、他聰聰明?

〔選對a*b方〕

a、你去不去逛街?

b、你去去逛街?

〔選對a*b方〕

a、你們來過沒來過?

b、你們來來沒吶?

〔選對a*b方〕

a、他們坐不坐?

b、他們坐不?

〔選對a*b方〕

a、屋里熱不熱?

b、屋里熱啵?

〔選對a*b方〕

a、行不行?

b、中啊吧?

c、中啊不?

〔選對a*bc方〕

a、你有沒有錢?

b、你有錢啊吧?

c、你不錢啊不?

〔選對a*bc方〕

a、那東西重不重?

b、那東西重咧不?

c、那東西重啊不?

d、那東西重咧不咧?

〔選對a*bcd方〕二十一、會不會、能不能、有沒有普通話里用來表示疑問的句式“會不會”,在四川等一些方言區(qū)中用“〔動〕得來〔動〕不來”“〔動〕得來不”〔表示沒有能力做某事〕或“得不得〔動〕”〔表可能〕這樣的句式。普通話答復(fù)是在動詞前面加“會、不會”來表示,而四川等方言一般用“〔動〕得來”或“〔動〕不來”〔表沒有能力做某事〕,或者用“不得〔動〕、不得會〔動〕”〔表可能〕。但像“合得來、合不合來;談得來、談不來”等是一些方言和普通話里都有的說法,表達的意思也一樣。普通話里表許可或可能的疑問句式“能不能〔動〕”“能〔動〕不能〔動〕”,在有些方言里用“〔動〕得不”來表示,答復(fù)一般用“〔動〕得”表示肯定或許可,用“〔動〕不得”表示否認或不許可。普通話中“有沒有”的意思,有的方言區(qū)用“得不得”來表示。

a、這種舞你會不會跳?

b、你會跳這種舞嗎?

c、這種舞你會跳不會跳?

d、這種舞你跳得來跳不來?

e、你跳得來這起舞不?

f、這種舞你跳得來不?

〔選對a*b*c*def方〕

a、我們不會說謊。

b、我們說不來謊。

〔選對a*b方〕

a、我不喜歡聞煙味兒。

b、我聞不來煙味兒。

〔選對a*b方〕

a、他不吃辣椒。

b、他吃不來辣椒。

〔選對a*b方〕

a、——他會不會不理我?

——不會,他不會。

b、——他得不得不理我?

——不得,他不得。

〔選對a*b方〕

a、——他會不會來?

——他不會來。

b、——他得不得來?

——他不得來。

〔選對a*b方〕

a、他不會強迫我們走。

b、他不得會強迫我們走。

〔選對a*b方〕

a、——他行不行?

——不行,真的不行。

b、——他得不得行?

——不得行,真的不得行。

〔選對a*b方〕

a、——你能不能走?

——我能走。/我不能走。

b、——你走得不?

——我走得。/我走不得。

〔選對a*b方〕

a、這東西能不能吃?

b、這東西能吃不能吃?

c、這東西吃得不?

〔選對a*b*c方〕二十二、不知道、不認得普通話里的“不知道、不認得”等表示法,湖北有的地區(qū)說成“找不到”。有些地區(qū)把“不認得”說成“認不到”或“不會認得到”。有的地區(qū)還把否認詞“不”移位到“知道”或“認得”之間,或者說成“曉不得”。

a、這件事我不知道。

b、這件事我知不道。

c、這件事我曉不得。

〔選對a*bc方〕

a、這個人我不認得。

b、這個人我認不到。

c、這個人我不會認得到。

〔選對a*bc方〕

a、這道題怎么答,我不知道。

b、這道題怎么答,我知不道。

c、這道題怎么答,我找不到。

d、這道題怎么答,我曉不得。

〔選對a*bcd方〕

a、這事我真的不知道。

b、這事我真的知不道。

c、這事我真的找不到。

〔選對a*bc方〕二十三、動+賓+補、動+補+賓補語和賓語都在動詞后面,兩個成分同時出現(xiàn)時,涉及語序問題。這種順序有的時候取決于補語,即不同的補語和中心語結(jié)合的緊密程度不同。有時候又取決于賓語,即不同的賓語要求有不同的位置。表示結(jié)果、程度、可能的補語跟動詞關(guān)系密切,一般緊接動詞謂語后,總是在賓語前面。有些方言把這個補語在賓語之后〔如粵、閩、客家等方言〕。湖南方言有些也常在否認句中把賓語放在補語前邊。在一些方言里,否認副詞和數(shù)量補語的語序也常有變化。作為數(shù)量補語,在普通話里一般既可放在賓語前,又可置于賓語后,形成“動賓補”和“動補賓”兩種句式,但兩者表示的意義稍有不同,“動補賓”中更強調(diào)“賓語”。

a、我說〔比、打、跑〕得過他。

b、我說〔比、打、跑〕他得過。

c、我說〔比、打、跑〕得他過。

〔選對a*bc方〕

a、我說〔比、打、跑〕不過他。

b、我說〔比、打、跑〕他不過。

c、我說〔比、打、跑〕不他過。

〔選對a*bc方〕

a、我想看他一下。

b、我想看一下他。

c、我想看他下子。

〔選擇a≠b*其中b強調(diào)了“他”,a=b方c方〕

a、我找過他幾次。

b、我找過幾次他。

〔選擇a≠b*其中b強調(diào)了“他”,a=b方〕二十四、雙賓語

a、我給他三的蘋果。

b、我給三斤蘋果他。

c、我蘋果給他三斤。

d、我給三的蘋果給他。

e、我蘋果三斤給他。

〔選對a*bcde方〕

a、送我一件衣服。

b、送一件衣服我。

c、送一件衣服給我。

d、衣服一件送我。

e、衣服送一件給我。

〔選對a*c*bde方〕二十五、狀+動/形普通話里,副詞與動詞、形容詞組合時,副詞放在被修飾、限制詞語前作狀語,而有些方言〔如廣東、廣西、上海、福建一些地方〕那么把它們放在被修飾、限制詞語后作補語。

a、別客氣,你先走〔去、洗、說、看、睡、吃〕。

b、別客氣,你走〔去、洗、說、看、睡、吃〕先。

c、別客氣,你走〔去、洗、說、看、睡、吃〕頭先。

d、別客氣,你走〔去、洗、說、看、睡、吃〕在先。

〔選對a*bcd方〕

a、注意,少喝點酒對身體有好處。

b、注意,喝少點酒對身體有好處。

〔選對a*b方〕

a、上??斓搅恕?/p>

b、上海到快了。

〔選對a*b方〕

a、汽車快來了。

b、汽車來快了。

〔選對a*b方〕

a、他快吃完飯了。

b、他飯吃好快了。

〔選對a*b方〕

a、你再吃一碗。

b、你吃一碗添。

〔選對a*b方〕

a、他們還沒掃干凈。

b、他們掃沒沒干凈。

〔選對a*b方〕

a、這朵花兒很紅。

b、這朵花兒紅極。

c、這朵花紅得極。二十六、狀+動+補在普通話里這種句式中的狀語多為“多”或“少”,補語一般都是數(shù)量補語。在廣西等一些方言里常常把在動詞前的狀語“多”“少”放在動詞后。這樣,有的形成了錯誤的句子,有的句子仍然是正確的,但是“多”“少”等詞在功能上發(fā)生了變化,句子的意義也發(fā)生了變化。

a、你少說兩句。

b、你說少兩句。

〔選對a*b方〕

a、你多吃一點。

b、你吃多一點。

〔選擇a≠b*a=b方〕

a、多用一點時間來陪孩子。

b、用多一點時間來陪孩子。

〔選對a*b方〕

a、今天多送你一點禮物。

b、今天給送多一點禮物。

〔選對a*b方〕

a、請你多拿點兒。

b、請你拿多點兒。

〔選擇a≠b*a=b方〕

a、請你多喝兩杯。

b、請你喝多兩杯。

〔選對a*b方〕

二十七、形/動+補<,/SPAN>普通話里“形/動+補”格式,在湖北、山西等一些方言里有不同的表示法,有的格式上有差異,有的補語用詞有不同。

a、衣服叫他弄臟了。

b、衣服叫他弄臟了臟。

〔選對a*b方〕

a、這本書給他弄丟了。

b、這本書給他弄丟了丟。

〔選對a*b方〕

a、天氣熱得很。

b、天熱得太太。

c、天熱得來來。

〔選對a*bc方〕

a、他累得滿頭大汗。

b、他累得汗流。

c、他累得汗滴滴聲。

〔選對a*bc方〕

a、把桌子搬開了。

b、把桌子搬轉(zhuǎn)了。

〔選對a*b方〕

二十八、夠+形、動+清楚+了普通話中有“夠+形”或“動+清楚+了”等格式,表示動作或狀態(tài)到達一定程度。一些方言那么用“有+形”或“動+有”的格式來表示這種意思。

a、菜夠咸了。

b、菜有咸。

〔選對a*b方〕

a、我聽清楚了。

b、我聽有。

〔選對a*b方〕

二十九、補語普通話里表示可能或不可能的動補結(jié)構(gòu)“動+得/不+了”,其中補語“了〔liǎo〕”在一些方言里說成“倒”或“脫”,有時也說成“起”。普通話里用趨向動詞“上”“下”充當(dāng)?shù)难a語,在四川方言中常用“起”。有些動補結(jié)構(gòu)在吳方言和江淮方言中常常重復(fù)動詞,然后加補語。

a、你們來得了來不了?

b、你們來得倒來不倒?

〔選對a*b方〕

a、我們走不了啦。

b、我們走不倒啰。

〔選對a*b方〕

a、這件事現(xiàn)在還定不了。

b、這個事情現(xiàn)在還定不倒。

〔選對a*b方〕

a、妹妹只吃得了半碗飯。

b、妹妹只吃得倒半碗飯。

〔選對a*b方〕

a、沒有準(zhǔn)備,我發(fā)不了言。

b、沒有準(zhǔn)備,我發(fā)不起言。

〔選對a*b方〕

a、我們拿不走。

b、我們拿不起。

〔選對a*b方〕

a、快把你的東西弄走。

b、快把你的東西弄起走。

〔選對a*b方〕

a、這稿子明天寫得完嗎?

b、這稿子明天寫得起嗎?

c、這稿子明天寫不完。

d、這稿子明天寫得完。

e、這稿子明天寫不起。

f、這稿子明天寫得起。

〔選對a*c*d*bef方〕

a、你躲得了和尚躲不了廟。

b、你躲得脫和尚躲不脫廟。

〔選對a*b方〕

a、你站好。

b、你站站好。

〔選對a*b方〕

a、我一定要弄清楚。

b、我一定要弄弄清楚。

〔選對a*b方〕

三十、比擬句普通話里表示比擬的句式中有一類是用“比”字構(gòu)成的,其根本格式為“甲+比+乙+比擬語”。廣西等地方有些方言不用“比”字,常用“過”字,其格式為“甲+比擬語+過+乙”,或者不用“比、過”一類介詞,格式為“甲+動詞/形容詞+乙”。青島、煙臺、威海、濰坊、新泰等有些地區(qū)常用的結(jié)構(gòu)為“甲+形容詞+起+乙”。而利津一帶比擬句常見的格式為“甲+比擬語+的+乙”。有些方言區(qū),如濟南、泰安、臨沂等地,比擬句式與普通話相當(dāng),但常用“伴”“給”“跟”等代替介詞“比”,引進比擬對象。還有些方言用“趕、跟、評、品、的”等引進比擬對象。普通話里表示比擬的句式中還有一類是用動詞“不如”構(gòu)成的,格式為“甲不如乙+比擬語”。有些方言區(qū),如山東菏澤青州、臨朐等地,把“不如”說成“不跟”。

a、牛比豬大很多。

b、牛大過豬很多。

〔選對a*b方〕

a、四川省比廣東省大。

b、四川省大過廣東省。

〔選對a*b方〕

a、我唱歌比他好。

b、我唱歌好過他。

〔選對a*b方〕

a、騎車比走路快。

b、騎車快過走路。

〔選對a*b方〕

a、兔子跑得比烏龜快。

b、兔子跑快烏龜。

〔選對a*b方〕

a、你比我矮。

b、你矮我。

c、你比我過矮。

d、你比擬矮我。

e、你比我較矮。

〔選對a*bcde方〕

a、我一米六,你一米八,我沒有你高。

b、我一米六,你一米八,我不比你高。

〔選對a*b=a方〕

a、一天更比一天好。

b、一天強起一天。

〔選對a*b方〕

a、哥哥長的不比我高。

b、哥哥長得不高起我。

c、哥哥長得不高過我。

〔選對a*bc方〕

a、這本書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