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考點:《克己復禮》試題_第1頁
浙江高考考點:《克己復禮》試題_第2頁
浙江高考考點:《克己復禮》試題_第3頁
浙江高考考點:《克己復禮》試題_第4頁
浙江高考考點:《克己復禮》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浙江高考考點:《克己復禮》試題全面整理考點:1.“禮”的內涵:“禮”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倫理”為基礎的嚴格的“等級”制,作為治理國家的規(guī)范;二是個之“禮”,即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個人準則,服從于制度之“禮”。(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以“宗族嫡長繼承制”、“等級制”為核心的“周禮”受到?jīng)_擊,“禮崩樂壞”,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復禮”。這就要求個人以“禮”為規(guī)范,不違規(guī)逾矩。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孔子的這一理論有助于社會的穩(wěn)定。但后來的統(tǒng)治者借此強化自己的絕對統(tǒng)治,作為壓迫百姓的手段。)2.“禮”與“仁”:在孔子看來,“禮”是一種制度、規(guī)范,而“仁”則是“禮”的基礎和體現(xiàn)。對統(tǒng)治者來說,要實行“仁政”;對個人來說,要以“仁”作為處理人際關系的出發(fā)點和準則。離開了“仁”,也無所謂“禮”了。(孔子認為“禮”不只是鐘鼓玉帛等外在的形式,還有決定、支配這些形式的內核,這內核就是“仁”;“禮”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現(xiàn);孔子用“孝悌”把“仁”和“禮”統(tǒng)一起來??鬃拥摹岸Y”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礎上禮,不但講制度、講規(guī)范,還要講帶著仁愛之心去執(zhí)行這些規(guī)范;孔子的“仁”是在“禮”指導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等級制度為前提和目的的仁愛,不是無差別的兼愛、博愛。)3.克己復禮:孔子所說的“克己復禮”,是在承認個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礎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約束自己,達到“禮”所規(guī)范的要求??鬃印熬?、臣臣”的意思主要還是正名分,定等級,而漢代統(tǒng)治者則發(fā)展為“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而宋以后,又將維護統(tǒng)治者的意志強化為“天理”,特別是明代后,更絕對否定了個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實行封建專制統(tǒng)治。一、“禮”“仁”概念與產(chǎn)生原理(12.1)(一)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4分)【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保?3·3)【2】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薄安粚W禮,無以立?!滨幫硕鴮W禮。(16·3)【3】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17·11)【4】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2·8)【5】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保?·12)1.根據(jù)以上幾段文字,談談你對孔子說的“禮”的理解。答:

1.①“禮”以“仁”為內核,孔子講的“禮”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礎上的禮,不但講制度、講規(guī)范,還要講帶著仁愛之心去執(zhí)行這些規(guī)范。(2分)②對個人而言,“禮”是一個人立足于社會的根本,是一種自身修養(yǎng),既包括內在的道德水平,又包括外在的禮儀。(1分)③遵循禮義,不應只表現(xiàn)在形式上,而且要發(fā)自內心,講究誠意。(1分)(二)閱讀《論語》選段,回答文后試題。(4分)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日:“請問其目?!弊尤眨骸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宋代理學家將孔子的“克己復禮”闡述為“明天理,滅人欲”。你認為“克己復禮”與“明天理,滅人欲”思想是否相同?請說明理由。答:

2.①點出觀點:不相同。②解釋含義:“克已復禮”是指約束自己,遵守、踐行社會的禮節(jié)儀式、規(guī)章制度?!懊魈炖?,滅人欲”是指要保存天理,必須泯滅人欲。(1分)③辨析差異:宋代理學家將“克己一理解為“滅入欲”是擴大了“克已”的內容。從“非禮勿視”等語的解說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的“克己”僅僅是約束自己連反禮儀、制度的行為,并不是完全泯滅人性的欲望。同樣,宋代理學家將“復禮”理解為“明天理”,也是拔高了“復禮”的高度。另外,“克已”“復禮”之間的關系也并不是“明天理”滅人欲”之間存在的完全對立的關系。(2分)④總結:因此,我認為,“克己復禮”與“明天理,滅人欲”的思想是有本質不同的。(1分,亮出觀點和總結只要出現(xiàn)其一,即給1分)(三)【1】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保?·3)【2】子曰:“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3·14)【3】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1)【4】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6·25)

【4】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zhí)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保?6·2)【5】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惫唬骸吧圃?!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12·11)【6】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1·2)3.根據(jù)上述材料,說說你對“周禮”的理解。答:

3.(1)孔子認為西周是完美理想的社會,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禮的周公。(2)周禮是周初確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規(guī)矩、儀節(jié)。其特征確是將以祭神(祖先)為核心的原始禮儀,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統(tǒng)性、擴展化,成為一整套習慣的統(tǒng)治法規(guī)(“儀制”)。(3)周禮的核心內容是“各安其分”,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制和血緣關系的宗法制度。所以孔子強調“孝”,“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孝敬父母還是小孝,大孝者為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如同自己的父母一樣,到了這一步叫忠了,所以忠臣必出孝子之門。)(4)禮的作用:人與人之間會有偏差,人與人之間會有矛盾,禮就在其中起調和的作用,與法律互補,其作用有時甚至比法律更大,所以,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四)閱讀《論語》中的幾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薄翱思簭投Y”是孔子在“禮樂崩壞”時代倡導的理論主張和行為準則。4.你對孔子的“禮”和“仁”是怎樣理解的?答:

4.(1)“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禮是仁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和反映.當人的言行舉止都合乎禮,合乎義,這就是“仁”了,“禮”是“仁”的前提,“仁”是“禮”的必然。(理解基本正確,言之成理即可)(2)宋儒理學家說克己復禮就是“存天理,滅人欲”,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2)宋儒把“克己復禮”看作是“存天理,滅人欲”,不強調君父的責任,只強調臣民的義務,將父權君權絕對化,未免狹隘,在孔子看來,“克己復禮”就是要克制自己,復歸于禮,一切照禮的規(guī)定辦事,不但對臣民人子有要求,對君王和父輩也有制約。(意思基本正確即可)(五)【1】12·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弊釉唬骸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薄?】17·11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3】3·3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5.根據(jù)上述材料,說說“禮”與“仁”之間的關系。答:

(1)禮并不只有鐘鼓玉帛等外在形式,還有決定、支配這些形式的內核,就是仁。(2)禮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現(xiàn)。禮是建立在仁基礎上的禮,不但講制度,講規(guī)范,還要帶著仁愛之心去執(zhí)行這些規(guī)范。(六)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題目。【1】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故禮者養(yǎng)也。(《荀子》)【2】復禮終朝,天下歸仁。(晉·張華《勵志詩》)1.上述材料中關于“禮”的表述,與《論語》中“一日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歸仁焉”的觀點有相通之處。1.克己復禮2.根據(jù)材料,分析荀子是從哪幾個角度對“禮”進行闡釋的。答:

2.①避免天下混亂;②確定人們的名分;③平衡人的欲望;④使物資和欲望相互制約。二、“禮”的來源與代表人物(3.14)(7.5)(一)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論語·述而》)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論語·泰伯》)【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華。②使:假使。1.第一則材料中“夢見周公”的含義是什么?(2分)答:

1.“夢見周公”表明孔子對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2.概括第二則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4分)答:

2.①主旨在于說明德、才的關系,孔子強調德重于才。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極言其才干之優(yōu)異:“驕”“吝”則是惡劣的品質??鬃诱J為,一個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華出眾也不足稱道。三、“名不正”的表現(xiàn)與目的(3.1)(6.25)(16.2)(一)閱讀下面材料,完成各題?!?】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論語·雍也》)【2】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①,儉,吾從眾。拜下②,禮也;今拜乎上,泰③也。雖違眾,吾從下?!保ā墩撜Z?子罕》)【注】①純:黑絲,以黑絲為冕,省時。②拜下:古時臣民面見君上時,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③泰:驕縱傲慢。1.以上兩則材料反映了當時社會__________的現(xiàn)象。1.禮崩樂壞(或“名實不符”)

2.材料二中,孔子既“從眾”又“違眾”,否矛盾?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答:

2.不矛盾。①“從眾”是因為孔子贊同世人戒奢以儉的風氣;“違眾”,是因為孔子反對臣下越禮犯上的態(tài)度。②孔子認為,對于涉及原則性的如仁、禮等必須堅持,對純屬外在形式的則可變通。③孔子的行為,既表明了他對禮與仁的重視,又體現(xiàn)了他知權達變的思想(或處世的靈活性)。四、“正名”的概念、意義與方法(13.3)(12.11)(一)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4分)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保?3·3)1.根據(jù)子路的話可以看出子路怎樣的性格?(1分)答:

1.子路對孔子的回答不茍同,并且說孔子的觀點何其迂腐,表現(xiàn)了他直率、淳樸的性格。2.為什么孔子那么強調“正名”的重要性?(3分)答:

2.①正名是當時的社會所需??鬃铀幍哪甏m然周天子尚在,但禮樂已崩壞,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孔子認為“名”和“實”混亂就會引起混亂,禮樂就不能復興。(1分)②正名寄托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孔子想用“名”(周禮的規(guī)定)去糾正已經(jīng)改變或正在改變的“實”。③“正名”實際上是解決治國的指導思想問題。(二)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問題。(4分)【1】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骸熬?,臣臣,父父,子子?!惫唬骸吧圃?!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克己復禮》)【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3.齊景公說“雖有粟,吾得而食諸”,你認為齊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話了嗎?(2分)答:

3.齊景公的結論只關心生活中的“吾”,只關心“吾食之”,并且是一個反問句,與孔子君臣父子天倫人倫關系的理解實在有天壤之別。4.為什么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2分)答:

4.因為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的,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他們給了我們人間第一愛。因此,一個人連父母都不愛,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對這個世界的愛的根本了。烏鳥尚知反哺,更何況人呢?(三)【1】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骸熬?,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5.有子的“為仁之本”,這里的“本”指的是“□、□”,立“本”的目的就是要使“□□”5.孝弟道生6.從第一章看,孔子認為治理國家的根本是什么?答:

6.治理國家的根本,就在于一套完善的組織制度來保證。(四)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題目。(6分)【1】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骸熬?,臣臣,父父,子子?!惫唬骸吧圃眨⌒湃缇痪?,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論語·顏淵》)【2】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孟子·離婁篇下》)7.相較后世“三綱五?!钡乃枷?,孔子和孟子的共同主張是什么?(3分)答:

7.孔孟主張對君臣雙方應都有要求,強調君臣各有自己的責任和義務。8.對于君臣關系,孟子的主張比孔子的有什么發(fā)展?(3分)答:

8.孔子是從正面提出要求,而孟子是從正反兩面展開論述;孔子是籠統(tǒng)地提出,而孟子是具體而深入地指出正反兩種結果。孟子的主張更全面,更進步。(五)閱讀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問題。(4分)【1】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13.3)【2】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狈蜃舆又?。(11.26)9.這兩段文字都寫了子路極富個性的語言和孔子對他的態(tài)度。你從子路的言語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2分)答:

9.率真(直率)、不謙遜。(答“胸無城府”、“粗野”不給分。)10.為什么孔子對子路所言持否定態(tài)度?(2分)答:

10.因為孔子非常主張為人要謙虛禮讓,講究禮節(jié)。(六)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題目。(6分)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1.在本段文字中,孔子提出了“正名”的思想。什么叫“正名”?試做解釋,并從所學的《〈論語〉選讀》中再舉一個能體現(xiàn)孔子正名思想的例子。(3分)答:

11.正名指糾正與禮樂制度的規(guī)定相違背的各種名分。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滨货?、君不君等名實不符的現(xiàn)象是當時禮崩樂壞的表現(xiàn),孔子在感嘆之余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體現(xiàn)了他的正名思想。12.談談你對孔子“正名”思想的理解。(3分)答:

12.①正名就是要正名分,每個人都要明確自己的身份,承擔自己的責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只有這樣社會才會穩(wěn)定,國家才能發(fā)展。②當時禮崩樂壞,民眾思想混亂,孔子的正名思想對統(tǒng)一思想、穩(wěn)定社會有一定的積極意義。③正名思想的實質是捍衛(wèi)禮,維護舊的等級制度。(七)閱讀下面文字,完成題后問題。(5分)【1】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2】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3.相較后世“三綱五?!钡乃枷?,孔子和孟子的共同主張是什么?(2分)答:

13.孔孟主張對君臣雙方都有要求,強調君臣各有自己的責任和義務。14.對于君臣關系,孟子的主張比起孔子來有什么發(fā)展?(3分)答:

14.孔子只是籠統(tǒng)地提出君臣都應恪守禮儀;而孟子則談得相當具體,他站在勞動人民的立場上,對君主的要求更加嚴明,其愛憎情感更加鮮明,其主張更有人民性。(八)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題目。①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論語·子路》)②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其言,則罰。(《韓非子·二柄》)③天下無指者,生于物之各有名,名不為指也。(公孫龍《指物論》)15.①③兩則材料中提到的“名”分別是指__________和__________。15.(定)名分名稱16.分析①②兩則材料中孔子、韓非子對于言行問題的不同見解。答:

16.(1)孔子側重說言,強調言要行得通;認為不能馬虎對待自己的言語,要能夠說得清相應的名分,說出來還一定要行得通。(2)韓非子側重說行,通過考察行是否和言統(tǒng)一來進行賞罰;認為功效符合職事,職事符合言論,就賞;功效不符合職事,職事不符合言論,就罰?!咀g文】①所以君子用一個詞,一定(有它一定的理由,)可以說得出來,而順理成章的話也一定行得通。君子對于措詞說話,要沒有一點兒馬虎的地方才罷了。②功效符合職事,職事符合言論,就賞;功效不符合職事,職事不符合言論,就罰。③世界上之所以沒有獨立存在的物的屬性,是因為物有各自的名稱,而物的名稱并不反映物的具體屬性。五、孔子的發(fā)明:“孝”與“禮”“仁”的關系(1.2)(2.8)(17.21)(一)閱讀下面《論語》中的章節(jié),完成題目?!?】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2】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弊釉唬骸笆撤虻荆路蝈\,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1.從這兩段文字看,孔子認為怎樣才能稱之為孝?(2分)答:

1.色難(在父母面前保持敬愛和悅的容色);三年守喪。(2分,各1分)2.孔子認為宰予不仁愛,你是否認同孔子的評析?為什么?(4分)答:

2.(1)認同:宰予違反天下同行的喪禮,而且還心安理得;(2)不認同:三年守喪期是一種形式而已,孝敬父母應該在其生前,而不應墨守成規(guī)。3.宰我主張守孝一年,而孔子主張守孝三年。你怎么看待這個問題?請說明理由。答:

3.(1)贊同孔子的觀點。理由:①子女出生3年才能脫離父母,所以父母死后,子女也要守孝3年。②“孝”是“仁”和“禮”里的重要內容,孝敬父母是對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2)贊同宰我的觀點理由:①影響禮樂。因為“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②影響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勞動。(3)都不大贊同。不主張守孝。理由:①首先要明確古人是怎么守孝的。古人要求在家守孝或在父母墳頭筑房守孝三年。②現(xiàn)代還這么守孝會影響工作。③守孝關鍵在于心誠,只要心誠,異地守孝也是一樣的。④儒家主張“仁”,“孝”是“仁”重要內容,忠于國家為人民做貢獻,是“仁”更重要的內容。古人就有“忠孝有兩全”的說法,當“孝”與“忠”發(fā)生沖突的時候,要求首先選擇“忠”,看來忠于國家人民比守孝更為重要。(二)閱讀《論語》中的幾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痹釉唬骸拔ā!弊映?,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保?.15)【2】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11.17)【3】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薄芭?,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17.21)4.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1)期可已矣();(2)

食旨不甘()

。

4.(1)時間周而復始,一周年;(2)美味,滋味甘美的食物。5.孔子的“恕道”指的是什么?答:

5.待人仁愛寬厚,能夠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孔子的“恕道”與他對冉求、宰我的評價是否矛盾?為什么?答:

6.不矛盾。因為孔子的“恕道”重點在講對他人的態(tài)度要將心比心、寬厚待人,但并不是對他人的錯誤聽之任之,睜只眼閉只眼。第二章中冉有為季氏搜刮民財,沒有將孔子“為政以德”的主張傳達給季氏;第三章中宰我認為三年的守喪期太長禮樂會廢馳,應縮短到一年,并不理解守喪三年是對父母之愛的回報,兩個學生都有不對,因此孔子指出他們的錯誤并不是嚴苛待人。(三)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題目?!静牧弦弧吭孜页觥W釉唬骸坝柚蝗室?!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論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