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臨汾市2024年高考考前適應性訓練考試(二)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山西省臨汾市2024年高考考前適應性訓練考試(二)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山西省臨汾市2024年高考考前適應性訓練考試(二)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山西省臨汾市2024年高考考前適應性訓練考試(二)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山西省臨汾市2024年高考考前適應性訓練考試(二)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山西省臨汾市2024年高考考前適應性訓練考試(二)語文試題

注意事項:

1.本試題考試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

2.全部答案在答題卡上完成,答在本試題上無效。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泰州學派創(chuàng)始人王艮受孔子和儒學的啟蒙,在青年時將傳道成圣立為自己的終身理想。

中年時期,王艮投身王陽明門下問學,后來返回泰州自己收授門徒講學,此一時期被認為是

“泰州學派”的創(chuàng)立時期。在繼承王陽明心學理論的基礎(chǔ)上,王艮構(gòu)建了自己獨特的學術(shù)體

系,以“身”作為其思想的物質(zhì)性基礎(chǔ),突出強調(diào)“身”的本體論意義,其“安身”與“樂

學”思想是儒學在晚明社會中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現(xiàn)實回應。

王艮在《遺集》中指出“《大學》是經(jīng)世完書,吃緊處,只在‘止于至善'”,他以“身”

為中心的思想學說,正是建立在對于“格物致知”與“止于至善”的闡發(fā)上。在對王陽明學

說的繼承下,以格物致知為“知本”,以誠意正心為“立本”,通過“知本一立本一安身”

的過程,闡釋《大學》之“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開創(chuàng)了“樂學說”。

王艮將“身”置于整個系統(tǒng)中突出的位置(見下圖):首先,身具有先于心、意、知的

發(fā)端地位,“格物”先要“實實落落在我身上”,安身亦是安心。其次,道不是外在于身的,

因為天地萬物皆依于身而存在,身即是道的所在之處。再次,誠意、正心都是“安”的修身

工夫,須以“安身”為本,不能舍本逐末,而要先本后末,才能成為“大人”,達于齊、治、

平的理想。

安正誠

III

身(道)-*■心—*?意

-------?物

王艮道、身、心、意、物關(guān)系圖

身既是心、意、知的物質(zhì)基礎(chǔ),具有發(fā)端的原始意義;同時身又涵育著心、意、知,即

王陽明所言的良知的擴展。在個體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中,身同時具有原始的和持續(xù)的雙重意義,

因此身具有比心更優(yōu)先的地位,但安心與安身又不能夠區(qū)分進行討論。在原始意義的層面,

其學說指向了知本立本、樂學等,即以身的真實欲求作為天然自有之理的修身工夫論;在持

續(xù)意義的層面,王艮思想的落點在尊身尊道、百姓日用即道等方面。主張身與天下家國為一

體,即以身為大本不斷擴充于天地的安身行道論。

“樂學”是王艮哲學思想的發(fā)朝,也是其思想中關(guān)學價值的根源所在。王艮將“樂”實

實在在落于“身”上,使得“人心本自樂”成為了泰州學派的標志性思想。王艮在《樂學歌》

中寫道:

人心本是樂,自將私欲縛。私欲一萌時,良知還自覺。

一覺便消除,人心依舊樂。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p>

“樂”自古以來為儒學所童,《論語?雍也》記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

堪其憂。曰也不改其樂?!边@就是著名的“孔顏樂處”。真正意義上的“樂”是不斷內(nèi)觀自

身性你的澄明,王艮認為的“樂學”過程就是這樣?!皩W”是生命存在反身向誠的自然過程,

是“身”達到充滿“樂”的狀態(tài)。

王艮狀為“樂”即是天理。心靈是“樂”的情感表現(xiàn),學是“樂”的良知自覺,“樂學”

既是行之發(fā)端,也同時與“當下”“日?!睍r刻發(fā)生著關(guān)系。“樂”為天下萬物同有,圣人

與愚夫愚婦同有,唯一不同的是圣人知而愚夫愚婦后知?!皩W”亦為天下萬物同有,“學”

的工夫即樂的工夫,發(fā)揮那自然而然的天理,在一片生機暢快中顯現(xiàn)人的本體真樂?!皩W”

自是無目的的,卻在不假人為中抵達了“樂”的狀態(tài),二者融為一體。

(摘編自王靜《“安身”與“樂學”:王艮的身心學說與美學意涵》)

材料二:

“人心本自樂,自將私欲縛?!痹谌寮铱磥?,樂乃是心之本體??鞓纺耸切牡谋緛頎顟B(tài),

如果有煩惱出現(xiàn),那就是離開了心的最初狀態(tài)。讀書人通過修身養(yǎng)性,就是要恢復心的最初

狀態(tài)。在現(xiàn)實生活中,苦樂摻雜,悲喜交替,乃是人生常態(tài),“不樂”與“樂”如同攣生兄

弟,它們往往結(jié)伴而來。在王艮看來,真正的“樂”,不依賴于外在的條件,也不受外境的

干擾,它不是一個人能夠獲得的某種外在之物,而是他存在的本來狀態(tài),真正的“樂”并非

欣喜若狂或興高采烈,而是內(nèi)心寧靜、無有憂愁。

“私欲一萌時,良知還自覺。一覺便消除,人心依舊樂?!碑斠粋€人私欲萌發(fā),即刻就

會被自己的良知覺察到。私欲一旦被良知覺察,自然而然地就被消除了,作為本體之真樂將

會重新顯露出來。所謂良知,就是本來的“知”,亦即“嬰兒意識”,或者說純凈的意識。

良知的功能就是知道、感知。所謂“致良知”,簡單來說就是始終保持警覺,覺知當下的一

切。

“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不樂不是學,不學不是樂。”在王艮看來,真正的“學”

就是致良知。真正的“樂”,就是通過致良知,發(fā)現(xiàn)自己的本體之樂。如果在致良知的過程

中體會不到“樂”,那就偏離了圣賢之學的宗旨,也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致良知。當然,如

果不去學習和踐行致良知,也難以體會到這個本體之樂。這意味著,當我們處在放松而警覺

的狀態(tài),內(nèi)心寧靜、無有思慮,那就是在“學”;當我們處在緊張和焦慮的狀態(tài),內(nèi)心躁動、

思緒紛雜,那就不是在“學”。

“樂便然后學,學便然后樂。樂是學,學是樂?!蓖豸尢岢?,要在樂中求學,當我們的

心處在寧靜愉悅的狀態(tài),學習圣賢之學將會更有效率;如果心中感覺到不樂,那還不如停下

來歇息。與此同時,學中也有樂,在學習圣賢之學的過程中,將自然而然地體會到那個本體

之樂。真正的“學”并不是拿起書本來讀的那個狀態(tài),而是保持覺知,安住當下。通過這個

“學”所帶來的放松和開心,也遠遠比記住那些具體的知識更為重要。

“天下之樂,何如此學!天下之學,何如此樂!”王艮感慨“天下之樂,何如此學”,

世間各種欲望之樂,猶如過客一般轉(zhuǎn)瞬即逝,絲毫不值得貪戀,而致良知所帶來的精神之樂,

是長久的樂、最大的樂。倘若讀書只是增加了我們對于知識的執(zhí)著,甚至帶來諸多的負累和

煩惱,那么就應該去反思學習的方向和方式。若是出現(xiàn)了偏差,只要及時加以調(diào)整,我們的

心將重新回歸平靜與喜樂。

(摘編自謝青松《“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一一王艮〈樂學歌〉解讀》)

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艮在王陽明心學理論的基礎(chǔ)上,構(gòu)建了自己獨特的學術(shù)體系,將“傳道成圣”作為自

己的終身理想。

B.王艮認為《大學》一書的緊要處是“止于至善”,他正是在對“止于至善”等的闡釋過

程中開創(chuàng)了“樂學說”。

C.“樂”自古以來就被儒學推崇,“孔顏樂處”就是不斷內(nèi)觀自身、反身向誠,達到身心

俱樂狀態(tài)的體現(xiàn)。

D.“樂學”思想強調(diào)個體生命與天下家國的同一性,有效提升了個體生命在自我實現(xiàn)過程

中的社會性價值。

2.根據(jù)材料二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悲喜交替是人生常態(tài),樂與不樂常結(jié)伴而來,可見要體會到真正“樂”是不可能的。

B.快樂是心的本來狀態(tài),人們應追尋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欣喜若狂、不受外物干擾的“樂”。

C.即使學習很刻苦,但如果偏離圣賢之學的方向,人們也可能會感覺疲憊,成效不高。

D.樂中求學,學中有樂,真正的“學”是致良知,記住具體的知識往往能夠讓人更快樂。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證明“學中有樂”觀點的一項是()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B.圣賢只是為己之學,重功夫不重效驗。

C.良知昏迷,眾欲亂行;良知精明,眾欲消化,亦猶是也。

D.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4.對文中“王艮道、身、心、意、物關(guān)系圖”的分析,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關(guān)系圖中,處于首要位置的是“身”,“身”即為本,是“心”“物”之源,“格物”

首先要關(guān)注“身”。

B.從關(guān)系圖中可以看出,王艮提倡的“格物致知”理念,無論是推究事物原理,還是獲得

知識,皆須從“心”。

C.通過分析關(guān)系圖可知,“安身”是“正心”“誠意”的前提,身即是道的所在之處,身

道一體,修身即修道。

D.通過分析關(guān)系圖,可推測出想要成為齊、治、平的“大人”,應該尋求本源一一“身”,

反身向誠,不斷擴充。

5.讀完本文,你應對“樂學”有了更深刻地理解,請結(jié)合材料,就“如何快樂地學習”,

為正在沖刺備考的同學提幾條有益建議。

(二)現(xiàn)代文閱讀n(本題共4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母親眼中的山水劉笑宇

十年前,我領(lǐng)著母親去古城祁陽??h城邊上,有一個地方叫涪溪,有涪溪碑林。其旁依

湘江,百十來畝土地,奇石聳立,綠樹掩映。仰天地造化,鬼斧神工,造就了這個充滿靈性

的奇域。

滔溪有山有水,整山的樹木像一把大傘。我和母親來到這座小山,沒走幾步,汗水就冒

出來?!疤炖蠣斶B一滴眼淚都冒得”“日頭像慘白的紙”“我兒子還是蠻土,帶我到山包包

來”,只會寫自己名字的母親,埋怨都帶泥巴味。

母親沒出過遠門,常年在山里轉(zhuǎn)。對她而言,這個山包包,是有點老和土。旁邊的湘江

從古流到今,春天漲水,冬天見沙。河邊起勢的大石頭和一塊塊石碑,年代已經(jīng)許久。母親

不認得字,更不曉得什么元結(jié)、顏真卿,這么多石碑,以為是誰的祖山。

在母親看來,比起家鄉(xiāng)的大山,這里是不起眼的。

家鄉(xiāng)的山叫天明山,樹大山莽,春夏秋冬色彩不同。過去人多田少,把日子過甜,就得

上山。母親砍柴爬樹、撿茶籽、割牛草、找蕨根、摘野果、挖草藥……那里似乎有無盡的寶

藏。母親被毒蛇咬過,被黃蜂叮過,被野狗追過。山是母親的命,也是孩子的養(yǎng)分。

母親眼中的山水,是艱難歲月可以補充營養(yǎng)的乳汁,是水牛健旺可以背動一年的生計,

是點燃柴火不斷升起的裊裊炊煙,是兒女走出山外念念不忘的汩汩清泉。

這涪溪是擺看的。春夏季節(jié),涪溪花紅水碧,魚躍鳥飛,嵐影沉浮,霞光掩映,這是讀

書人的講法。這一圈水域多洲灘,有成片的蘆葦起舞。如果母親來,可以看到野鴨鷺鷺等水

鳥,定會樂滋滋的。至于元結(jié)造字占山,寫下《大唐中興頌》,由顏真卿書刻于摩崖之上。

元文、顏字,加之天公造就的峭巖,文奇、字奇、石奇,世稱“摩崖三絕”,被尊為國寶,

這些個名堂,是與母親無關(guān)的。

爬到涪溪最高處,有一陣風吹來,母親臉色好看多了。登高望遠,母親說,兒子,還莫

講,這地也好。一河水,曉不得難,一年四季照樣流;一山的樹,從石縫里長,彎彎扭扭的,

可憐又有味,沒事的人可以散心。你說那個姓元的官,一定是受了什么委屈,在這個水邊邊

砌亭子,寫東西,過日子。我們窮苦人家,哪有這份閑心。

母親靠石頭坐下來,突然發(fā)現(xiàn)石頭上有兩個深深的腳掌印,頓時興奮起來。說,哪個神

仙,腳勁真大,可以把石頭踩出來幾寸深的印子。

母親用手量量,用腳試試,像當年做草鞋打樣。母親打過草鞋,是從山上把筍殼撿回來,

曬干,剪成片片,揉成索,按尺寸,做成鞋,換成錢。

涪溪的山路平平仄仄,石頭被踩得光溜溜的。山雖小,卻也是上山容易下山難。止匕亥U,

七十多歲的母親下山卻比我們快。我知道,故鄉(xiāng)的山路就是被許多母親踩彎踩細的,再苦再

累,山里人同樣把平凡日子踩得順順溜溜。

涪溪真有一條清亮亮的溪水。不知從何而來,也不知向哪里去。母親蹲下來,像在打量

自己,繼而用溪水洗了把臉,像在家鄉(xiāng)的井邊,打水前先打量自己,生怕臉上有煙漬。母親

經(jīng)歷過亂世,她知道如花的年華和美麗當不得飯吃,用處不大。但她見到水,是有感覺的,

這感覺是常年撈魚打蝦積累的。絲瓜煮蝦米,是母親的拿手菜。即使窮,母親也很講究。梳

好頭發(fā),她要抹上一點清油。母親斗大的字認得一夢筐,但發(fā)明過很多土得干凈而有趣的山

歌。心里苦時,寂寞時,她就唱。如:山對山來坡對坡,鼓對鼓,鑼對鑼,燕子對對回到窩

等等。

母親把孩子當成小樹來養(yǎng)。哥哥牙齒有點鮑,就叫駝子樹;妹妹偏瘦,叫長竹竿;弟弟

調(diào)皮,叫刺毛樹;我算聽話的,好養(yǎng),叫水桐樹。目不識丁的母親,在山里水里穿梭,心思

像納鞋底的線腳,縝縝密密。

在陪伴母親的這一個上午,我一路走一路思考。我想,涪溪的水也是母性的,甚至是孤

獨的。作為母親的兒子,不知道山一程水一程,見過無數(shù)風景的元結(jié),是不是這樣想的。不

然,元刺史為何在母喪守制時,隱居蠻荒之地的這一處?

風很低,滔溪水靜靜地流。母親像要把水看出魚蝦來,我的思緒遠了。

“這里山水是好,就是少了一座廟”,母親喃喃地說。我說:“媽,這山下有一所學校。

這個山包包風水好呢,我就是在這里考上吃國家糧的。”山里的孩子,像鳥飛出山,今又回

到亮翅的地方,母親終于明白我陪她來涪溪的原因了。

我與涪溪注定有緣。母親不知道,我曾就讀的祁陽三中,就在這座神奇的山下。眼前的

涪溪碑林,不再是零星的藝術(shù)的碎片,而是不可磨滅的書法藝術(shù)的濃墨重彩和歷史見證的精

神符號。愛好書法,從涪溪始。我在這里經(jīng)受了不止于山水的厚重洗禮。

一陣涼風從涪溪山上的綠樹中吹來,吹動了母親稀疏的白發(fā),我用紙巾輕輕揩掉了母親

的眼淚。此刻,在山水間,母親高大起來。母親算不上智者,但一定是仁者。孩子們那些生

命、青春、才華,原來不過是被時間不斷擠掉的水分,不過是父母用堅毅和希望縫紉了山中

月亮的缺角。父愛是山,母愛是水。我說,父母是兒女眼里不變的山水;而在父母眼中,兒

女便是整個世界!

6.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山水作為大自然的杰作,總能喚起文人墨客對生活、對人生的深沉感悟,本文作者正是

借秀麗山川寄托情思。

B.涪溪山水在母親眼中是變化的,自然山水疊加了作者的求學經(jīng)歷和思想蛻變,使母親從

略有嫌棄到深情落淚。

C.母親給孩子們起名的思維樸素而深刻、“長竹竿”“刺毛樹”,是對母親“心思像納鞋

底的線腳”的生動注解。

D.文章借游覽涪溪山水引出對母親生命中許多生活瑣碎片段的回顧,在作者眼中,山水是

母親艱難一生的縮影。

7.下列對文本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母親眼中的滔溪山水與家鄉(xiāng)樹大山莽的天明山形成鮮明對比,凸顯了家鄉(xiāng)山水在母親心

中的獨特意義。

B.作者寫母親“斗大的字認得一管筐”“目不識丁”,卻會自創(chuàng)有趣的山歌,欲揚先抑,

突出母親的高大形象。

C.作者穿插敘述涪溪碑林,元結(jié)、顏真卿在此處寫奇文、刻奇書,創(chuàng)造了“摩崖三絕”,

使文章具有文化厚重感。

D.從撿筍洗、晾曬修剪到揉索、做鞋,清晰地展示打草鞋的細節(jié)和過程,語言簡潔而細膩,

生活情境歷歷在目。

8.為什么說“我在這里經(jīng)受了不止于山水的厚重洗禮”?

9.散文語言往往飽含深情,反富有哲理。請簡要分析本文是如何體現(xiàn)這一特點的。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fā)于聲音,形于動靜;而人

之道,聲音動靜,性術(shù)之變盡是矣。故人不能不樂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則不能無亂。先

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源,使其x足以辨而不言思,

使夫邪污之氣無由得接焉。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閨門之內(nèi),父

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鄉(xiāng)里族長之中,長少同聽之,則莫不和順。故樂者,審一以定

和者也,比物以飾節(jié)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萬變。

(節(jié)選自《荀子?樂論》)

材料二:

賢人之政,降人以體;圣人之政,降人以心。體降可以圖始,心降可以保終。降體以禮,

降心以樂。所謂樂者,非金石絲竹也,謂人與其家,謂人樂其族,謂人樂其業(yè),謂人樂其都

邑,謂人樂其政令,謂人樂其道德。如此君人者,乃作樂以節(jié)之,使不失其和。故有德之君,

以樂樂人;無德之君,以樂樂身。樂人者,久而長;樂身者,不久而亡。

(節(jié)選自《三略?下略》)

材料三:

雨,吾見其所以濕萬物也;日,吾見其所以燥萬物也;風,吾見其所以動萬物也。隱隱

欲欲而謂之雷者,彼何用也?陰凝而不散,物蹙而不遂,雨之所不能濕,日之所不能燥,風

之所不能動,雷一震焉而凝者散,蹙者遂。日雨者,曰日者,曰風者,以形用;曰雷者、以

神用。用莫神于聲,故圣人因聲以為樂。為之君臣、父子、兄弟者,禮也。禮之所不及,而

樂及焉。正聲入乎耳,而人皆有事君、事父、事兄之心,則禮者固吾心之所有也,而圣人之

說又何從而不信乎?

(節(jié)選自蘇洵《樂論》)

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

黑。

故人不能A不樂B樂C則不能D無形E形F而不為道G則不能H無亂。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道,文中指引導。這與《離騷(節(jié)選)》中“來吾道夫先路”的“道”意思相同。

B.流,文中指放縱。這與《諫太宗十思疏》中“欲流之遠者”的“流”意思不同。

C.文,指樂曲的文詞。這與《〈論語〉十二章》中“文質(zhì)彬彬”的“文”意思相同。

D.樂,指喜好、熱愛。這與《歸去來兮辭》中"樂琴書以消憂”的“樂”意思不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們不能沒有音樂,音樂總是會表現(xiàn)為一定的聲音或動作,人的聲音、性情、技藝的變

化都蘊藏在音樂之中。

B.音樂具有教化的作用,所以先圣通過制訂樂曲讓人快樂,懂得節(jié)制,教他們明辨是非,

遠離邪惡污穢的習氣。

C.禮用來規(guī)范人的行為,而樂可以悅服人的內(nèi)心,賢人和圣人的不同主政理念正是禮和樂

不同教化作用的體現(xiàn)。

D.禮不能起作用的地方就需要樂,正如當陰云凝聚不消散時,雨、風和太陽無法起作用,

就需要雷霆的震動。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樂人者,久而長;樂身者,不久而亡。

(2)用莫神于聲,故圣人因聲以為樂。

14.以上材料都是關(guān)于“樂”的論述,請概括三則材料論述的側(cè)重點有何不同?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浣溪沙?江村道中

范成大

十里西疇熟稻香,槿花籬落竹絲長,垂垂山果掛青黃。

濃霧知秋晨氣潤,薄云遮日午陰涼,不須飛蓋護戎裝。

【注】南宋時,川蜀為沿邊重鎮(zhèn),與金國接壤,常須戒備。這首詞大概是詞人擔任四川

制置使期間所作。

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從遠處著筆,從視覺和嗅覺的角度寫出十里稻田一片金燦燦的豐收景象,風拂平野,

稻谷飄香。

B.詩人移步換景,看到村后山坡上掛滿了黃中帶青的山果,“垂垂”突出果實的碩大飽滿,

如在眼前。

C.上片通過三個典型意象群,把秋日農(nóng)村的美景作了極其形象的概括,突出江南農(nóng)家山清

水秀的風貌。

D.下片作者通過“晨氣潤”和“午陰涼”渲染秋日江村道中的涼爽,即便著戎裝巡行也無

需車蓋遮陽。

16.有人評價這首詞純由景見情,無一贅語。請結(jié)合詩句分析詞中蘊含的思想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中指出,大凡讀書人要爭的,特別在于名和實是否相符,

后提出一個雙方均認可的道理“,"。

(2)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中,詞人“”的胸懷與洞庭月下“”

的氣象交融,體現(xiàn)了超越世俗榮辱得失的高潔人格。

(3)愛華和同學趁放假一起去看畫展,在他們看到一幅有山有水有樹的畫作時,愛華

不由地吟誦起唐宋詩詞中“,"兩句。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斷親”是指當代年輕人懶于、疏于、不屑于跟親戚交往、聯(lián)系、互動,日常期間①,

逢年過節(jié)期間,寧可獨來獨往,也不愿意走親戚,甚至將此作為一種時尚生活方式來推崇。

“斷親”現(xiàn)象愈演愈烈,究其原因,普遍認為:現(xiàn)代人生存壓力大,無暇顧及親戚感受;親

戚之間的交往復雜微妙,接觸多了讓人②;人口流動性太強,物理距離的增加讓親情

變得寡淡;代駕、外賣、跑腿等網(wǎng)絡服務,使得單一個體在脫離了群體支撐后,仍然可以活

得很好。上述理由都使得“斷親”擁有了合理性,但在本質(zhì)上,文化割裂才是“斷親”行為

如此決絕的真正原因。城鄉(xiāng)的文化割裂,其實是把十幾億人推進了不同的信息繭房,年輕人

在大城市視野開闊,接觸新鮮事物多,但一旦他們認定了一種生活方式,就不愿意突破自身

去嘗試理解相隔甚遠的另外一群人的生活方式;鄉(xiāng)村人更甚,雖然不缺少向外看世界的機會,

但他們更愿意縮在傳統(tǒng)的繭房里③。兩種繭房的存在,把身處城鄉(xiāng)兩個不同地方的人

嚴重地隔離開來。而在城市中處于扎根、半扎根、漂泊狀態(tài)的流動人口,第一代往往還保有

較深的鄉(xiāng)情與鄉(xiāng)愁情結(jié),但不可避免地,會有文化認同與身份認同的雙重困境,成了“回不

去的故鄉(xiāng),到不了的遠方”。

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

19.下列句子和文中“繭房”運用的修辭手法相同的一項是()

A.草樹知春久不歸,百般紅紫斗芳菲。B.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C.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D.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

聞。

20.文中“斷親”一詞加了引號,下列句中引號的用法與之相同的一項是()

A.向革命先輩學習,努力做到“廉不言貧,勤不道苦”。

B.秘魯是中國在太平洋對岸的“鄰居”。

C.一首《虞美人》千古傳誦,讓李煜有了“詞中之帝”美譽。

D.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做“發(fā)揚國光”。

(二)語言文字應用n(本題共2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隨著科技的進步,智能手機成了現(xiàn)代人的必備品,但是當手機不小心掉到地上,屏幕被

摔得粉碎時,無論是把屏幕修好還是直接去換個新手機,都花費不低,倍感心痛?,F(xiàn)在,科

學家為我們找到了一個更好的新選擇一一①!

手機屏幕如何實現(xiàn)自我修復?

近期,科學家們利用蛋白質(zhì)分子的“液一液相分離”技術(shù),開發(fā)出了一種微載體生物反

應器。所謂微載體,指的是在細胞培養(yǎng)過程中,向其中投入一些微米級的小顆粒,細胞貼附

在這些小顆粒表面,促進細胞的生長,方便細胞的大規(guī)模培養(yǎng);②,指的是能為某些

生物化學反應提供適當環(huán)境的設(shè)備,讓細胞在其中也能進行生化反應。以往這二者都是分開

的,而最近開發(fā)出來的新型微載體生物反應器則是空心的,內(nèi)部包含了生物進行反應所需的

各種活性物質(zhì),這些活性物質(zhì)在微載體內(nèi)部能自由移動。這樣,這種微載體生物反應器就既

具有催化能力,③。同時,.它以微載體為介質(zhì),.構(gòu)建了生物轉(zhuǎn)化反應器系統(tǒng),可以在

微尺度空間上體現(xiàn)微生物能量的快速傳遞與物質(zhì)的高效轉(zhuǎn)化,一將生物生化的效能大幅度提

可見,若利用活性功能材料制作成手機屏幕,當摔碎后,它便會啟動自我修復功能變得

完好無損,到時候我們再也不用擔心手機碎屏了!

2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

處不超過15個字。

22.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

得改變原意。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本試題語言運用I提到當代年輕人推崇的“斷親”現(xiàn)象折射出文化割裂的社會現(xiàn)狀,而

春晚節(jié)目《山河詩長安》將現(xiàn)代藝術(shù)與傳統(tǒng)經(jīng)典進行深度融合,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文化與時俱進、

煥發(fā)生機的特點。

你如何認識和評價以上現(xiàn)象?請結(jié)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西省臨汾市2024年高考考前適應性訓練考試(二)語文試題

注意事項:

1.本試題考試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

2.全部答案在答題卡上完成,答在本試題上無效。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泰州學派創(chuàng)始人王艮受孔子和儒學的啟蒙,在青年時將傳道成圣立為自己的終身理想。

中年時期,王艮投身王陽明門下問學,后來返回泰州自己收授門徒講學,此一時期被認為是

“泰州學派”的創(chuàng)立時期。在繼承王陽明心學理論的基礎(chǔ)上,王艮構(gòu)建了自己獨特的學術(shù)體

系,以“身”作為其思想的物質(zhì)性基礎(chǔ),突出強調(diào)“身”的本體論意義,其“安身”與“樂

學”思想是儒學在晚明社會中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現(xiàn)實回應。

王艮在《遺集》中指出“《大學》是經(jīng)世完書,吃緊處,只在‘止于至善'”,他以“身”

為中心的思想學說,正是建立在對于“格物致知”與“止于至善”的闡發(fā)上。在對王陽明學

說的繼承下,以格物致知為“知本”,以誠意正心為“立本”,通過“知本一立本一安身”

的過程,闡釋《大學》之“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開創(chuàng)了“樂學說”。

王艮將“身”置于整個系統(tǒng)中突出的位置(見下圖):首先,身具有先于心、意、知的

發(fā)端地位,“格物”先要“實實落落在我身上”,安身亦是安心。其次,道不是外在于身的,

因為天地萬物皆依于身而存在,身即是道的所在之處。再次,誠意、正心都是“安”的修身

工夫,須以“安身”為本,不能舍本逐末,而要先本后末,才能成為“大人”,達于齊、治、

平的理想。

安正誠

III

身(造)-?心-*■意

-------->物

王艮道、身、心、意、物關(guān)系圖

身既是心、意、知的物質(zhì)基礎(chǔ),具有發(fā)端的原始意義;同時身又涵育著心、意、知,即

王陽明所言的良知的擴展。在個體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中,身同時具有原始的和持續(xù)的雙重意義,

因此身具有比心更優(yōu)先的地位,但安心與安身又不能夠區(qū)分進行討論。在原始意義的層面,

其學說指向了知本立本、樂學等,即以身的真實欲求作為天然自有之理的修身工夫論;在持

續(xù)意義的層面,王艮思想的落點在尊身尊道、百姓日用即道等方面。主張身與天下家國為一

體,即以身為大本不斷擴充于天地的安身行道論。

“樂學”是王艮哲學思想的發(fā)物,也是其思想中關(guān)學價值的根源所在。王艮將“樂”實

實在在落于“身”上,使得“人心本自樂”成為了泰州學派的標志性思想。王艮在《樂學歌》

中寫道:

人心本是樂,自將私欲縛。私欲一萌時,良知還自覺。

一覺便消除,人心依舊樂。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p>

“樂”自古以來為儒學所童,《論語?雍也》記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

堪其憂。曰也不改其樂?!边@就是著名的“孔顏樂處”。真正意義上的“樂”是不斷內(nèi)觀自

身性你的澄明,王艮認為的“樂學”過程就是這樣?!皩W”是生命存在反身向誠的自然過程,

是“身”達到充滿“樂”的狀態(tài)。

王艮狀為“樂”即是天理。心靈是“樂”的情感表現(xiàn),學是“樂”的良知自覺,“樂學”

既是行之發(fā)端,也同時與“當下”“日?!睍r刻發(fā)生著關(guān)系?!皹贰睘樘煜氯f物同有,圣人

與愚夫愚婦同有,唯一不同的是圣人知而愚夫愚婦后知?!皩W”亦為天下萬物同有,“學”

的工夫即樂的工夫,發(fā)揮那自然而然的天理,在一片生機暢快中顯現(xiàn)人的本體真樂。“學”

自是無目的的,卻在不假人為中抵達了“樂”的狀態(tài),二者融為一體。

(摘編自王靜《“安身”與“樂學”:王艮的身心學說與美學意涵》)

材料二:

“人心本自樂,自將私欲縛?!痹谌寮铱磥恚瑯纺耸切闹倔w。快樂乃是心的本來狀態(tài),

如果有煩惱出現(xiàn),那就是離開了心的最初狀態(tài)。讀書人通過修身養(yǎng)性,就是要恢復心的最初

狀態(tài)。在現(xiàn)實生活中,苦樂摻雜,悲喜交替,乃是人生常態(tài),“不樂”與“樂”如同攣生兄

弟,它們往往結(jié)伴而來。在王艮看來,真正的“樂”,不依賴于外在的條件,也不受外境的

干擾,它不是一個人能夠獲得的某種外在之物,而是他存在的本來狀態(tài),真正的“樂”并非

欣喜若狂或興高采烈,而是內(nèi)心寧靜、無有憂愁。

“私欲一萌時,良知還自覺。一覺便消除,人心依舊樂?!碑斠粋€人私欲萌發(fā),即刻就

會被自己的良知覺察到。私欲一旦被良知覺察,自然而然地就被消除了,作為本體之真樂將

會重新顯露出來。所謂良知,就是本來的“知”,亦即“嬰兒意識”,或者說純凈的意識。

良知的功能就是知道、感知。所謂“致良知”,簡單來說就是始終保持警覺,覺知當下的一

切。

“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不樂不是學,不學不是樂?!痹谕豸蘅磥恚嬲摹皩W”

就是致良知。真正的“樂”,就是通過致良知,發(fā)現(xiàn)自己的本體之樂。如果在致良知的過程

中體會不到“樂”,那就偏離了圣賢之學的宗旨,也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致良知。當然,如

果不去學習和踐行致良知,也難以體會到這個本體之樂。這意味著,當我們處在放松而警覺

的狀態(tài),內(nèi)心寧靜、無有思慮,那就是在“學”;當我們處在緊張和焦慮的狀態(tài),內(nèi)心躁動、

思緒紛雜,那就不是在“學”。

“樂便然后學,學便然后樂。樂是學,學是樂?!蓖豸尢岢觯跇分星髮W,當我們的

心處在寧靜愉悅的狀態(tài),學習圣賢之學將會更有效率;如果心中感覺到不樂,那還不如停下

來歇息。與此同時,學中也有樂,在學習圣賢之學的過程中,將自然而然地體會到那個本體

之樂。真正的“學”并不是拿起書本來讀的那個狀態(tài),而是保持覺知,安住當下。通過這個

“學”所帶來的放松和開心,也遠遠比記住那些具體的知識更為重要。

“天下之樂,何如此學!天下之學,何如此樂!”王艮感慨“天下之樂,何如此學”,

世間各種欲望之樂,猶如過客一般轉(zhuǎn)瞬即逝,絲毫不值得貪戀,而致良知所帶來的精神之樂,

是長久的樂、最大的樂。倘若讀書只是增加了我們對于知識的執(zhí)著,甚至帶來諸多的負累和

煩惱,那么就應該去反思學習的方向和方式。若是出現(xiàn)了偏差,只要及時加以調(diào)整,我們的

心將重新回歸平靜與喜樂。

(摘編自謝青松《“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一一王艮〈樂學歌〉解讀》)

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艮在王陽明心學理論的基礎(chǔ)上,構(gòu)建了自己獨特的學術(shù)體系,將“傳道成圣”作為自

己的終身理想。

B.王艮認為《大學》一書的緊要處是“止于至善”,他正是在對“止于至善”等的闡釋過

程中開創(chuàng)了“樂學說”。

C.“樂”自古以來就被儒學推崇,“孔顏樂處”就是不斷內(nèi)觀自身、反身向誠,達到身心

俱樂狀態(tài)的體現(xiàn)。

D.“樂學”思想強調(diào)個體生命與天下家國的同一性,有效提升了個體生命在自我實現(xiàn)過程

中的社會性價值。

2.根據(jù)材料二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悲喜交替是人生常態(tài),樂與不樂常結(jié)伴而來,可見要體會到真正的“樂”是不可能的。

B.快樂是心本來狀態(tài),人們應追尋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欣喜若狂、不受外物干擾的“樂”。

C.即使學習很刻苦,但如果偏離圣賢之學的方向,人們也可能會感覺疲憊,成效不高。

D.樂中求學,學中有樂,真正的“學”是致良知,記住具體的知識往往能夠讓人更快樂。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證明“學中有樂”觀點的一項是()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B.圣賢只是為己之學,重功夫不重效驗。

C.良知昏迷,眾欲亂行;良知精明,眾欲消化,亦猶是也。

D.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4.對文中“王艮道、身、心、意、物關(guān)系圖”的分析,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關(guān)系圖中,處于首要位置的是“身”,“身”即為本,是“心”“物”之源,“格物”

首先要關(guān)注“身”。

B.從關(guān)系圖中可以看出,王艮提倡的“格物致知”理念,無論是推究事物原理,還是獲得

知識,皆須從“心”。

C.通過分析關(guān)系圖可知,“安身”是“正心”“誠意”的前提,身即是道的所在之處,身

道一體,修身即修道。

D.通過分析關(guān)系圖,可推測出想要成為齊、治、平的“大人”,應該尋求本源一一“身”,

反身向誠,不斷擴充。

5.讀完本文,你應對“樂學”有了更深刻地理解,請結(jié)合材料,就“如何快樂地學習”,

為正在沖刺備考的同學提幾條有益建議。

【答案】1.A2.C

3.D4.B

5.①以身為先,通過反身向誠的學習過程讓“身”達到充滿“樂”的狀態(tài)。②“學”“樂”

結(jié)合,保持“樂”的狀態(tài)。不被私欲蒙蔽,不受外在環(huán)境的干擾,保持內(nèi)心的寧靜喜樂。③

當讀書帶來負累或煩惱時,要及時反思學習的方向和方式,做出相應的調(diào)整。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內(nèi)容的能力。

A.“在王陽明心學理論的基礎(chǔ)上……將‘傳道成圣’作為自己的終身理想”錯。原文“將”傳

道成圣”作為自己的終身理想”是受“孔子和儒學的啟蒙”。

故選Ao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進行判斷的能力。

A.“不可能的”錯。依據(jù)原文“真正的‘樂’并非欣喜若狂或興高采烈,而是內(nèi)心寧靜、無

有憂愁”可知,真正的“樂”并非不可能。

B.“欣喜若狂”錯。原文的表述是“真正的'樂'并非欣喜若狂”。

D.“記住具體的知識往往能夠讓人更快樂”錯。原文的表述是“通過這個‘學'所帶來的放

松和開心,也遠遠比記住那些具體的知識更為重要”。

故選Co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的論點、論據(jù)及論證方法的能力。

A.是說“樂中求學”。

B.“為己之學”與本文觀點無關(guān);

C.“良知昏迷,眾欲亂行”可論證材料二第二段“良知和私欲的關(guān)系”。

D.“似故人”“每相親”都是從“書卷”中獲得的快樂,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證明“學中有樂”

的觀點。

故選Do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根據(jù)圖表內(nèi)容進行判斷的能力。

B.“皆須從‘心'”錯。應是皆須從“身”。

故選Bo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運用材料內(nèi)容的能力。

“身既是心、意、知的物質(zhì)基礎(chǔ),具有發(fā)端的原始意義……在個體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中……身

具有比心更優(yōu)先的地位……在原始意義的層面,其學說指向了知本立本、樂學等,即以身的

真實欲求作為天然自有之理的修身工夫論”,可知,“身”具有發(fā)端的原始意義;再結(jié)合“以

格物致知為‘知本',以誠意正心為‘立本‘,通過'知本一立本一安身'的過程,闡

釋……”可知,可以從“安身”出發(fā),反身向“立本”“知本”,即以身為先,通過反身向

誠的學習過程讓“身”達到充滿“樂”的狀態(tài)。

“人心本自樂,自將私欲縛”“在儒家看來,樂乃是心之本體。快樂乃是心的本來狀態(tài)……

讀書人通過修身養(yǎng)性,就是要恢復心的最初狀態(tài)”“真正的‘樂',不依賴于外在的條

件,也不受外境的干擾,它不是一個人能夠獲得的某種外在之物,而是他存在的本來狀態(tài),

真正的‘樂’并非是欣喜若狂或興高采烈,而是內(nèi)心寧靜、無有憂愁”,“人心本自樂”,

但由于被私欲束縛,被外境干擾才變得不樂,所以“快樂地學習”就要“學”“樂”結(jié)合,

保持“樂”的狀態(tài),不被私欲蒙蔽,不受外在環(huán)境的干擾,保持內(nèi)心的寧靜喜樂。

“倘若讀書只是增加了我們對于知識的執(zhí)著,甚至帶來諸多的負累和煩惱,那么就應該去反

思學習的方向和方式。若是出現(xiàn)了偏差,只要及時加以調(diào)整,我們的心將重新回歸平靜與喜

樂”,據(jù)此可知,當讀書帶來負累或煩惱時,要及時反思學習的方向和方式,做出相應的調(diào)

整。

(二)現(xiàn)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母親眼中的山水劉笑宇

十年前,我領(lǐng)著母親去古城祁陽。縣城邊上,有一個地方叫涪溪,有涪溪碑林。其旁依

湘江,百十來畝土地,奇石聳立,綠樹掩映。仰天地造化,鬼斧神工,造就了這個充滿靈性

的奇域。

涪溪有山有水,整山的樹木像一把大傘。我和母親來到這座小山,沒走幾步,汗水就冒

出來?!疤炖蠣斶B一滴眼淚都冒得”“日頭像慘白的紙”“我兒子還是蠻土,帶我到山包包

來”,只會寫自己名字的母親,埋怨都帶泥巴味。

母親沒出過遠門,常年在山里轉(zhuǎn)。對她而言,這個山包包,是有點老和土。旁邊的湘江

從古流到今,春天漲水,冬天見沙。河邊起勢的大石頭和一塊塊石碑,年代已經(jīng)許久。母親

不認得字,更不曉得什么元結(jié)、顏真卿,這么多石碑,以為是誰的祖山。

在母親看來,比起家鄉(xiāng)的大山,這里是不起眼的。

家鄉(xiāng)的山叫天明山,樹大山莽,春夏秋冬色彩不同。過去人多田少,把日子過甜,就得

上山。母親砍柴爬樹、撿茶籽、割牛草、找蕨根、摘野果、挖草藥……那里似乎有無盡的寶

藏。母親被毒蛇咬過,被黃蜂叮過,被野狗追過。山是母親的命,也是孩子的養(yǎng)分。

母親眼中的山水,是艱難歲月可以補充營養(yǎng)的乳汁,是水牛健旺可以背動一年的生計,

是點燃柴火不斷升起的裊裊炊煙,是兒女走出山外念念不忘的汩汩清泉。

這涪溪是擺看的。春夏季節(jié),洛溪花紅水碧,魚躍鳥飛,嵐影沉浮,霞光掩映,這是讀

書人的講法。這一圈水域多洲灘,有成片的蘆葦起舞。如果母親來,可以看到野鴨鷺鷺等水

鳥,定會樂滋滋的。至于元結(jié)造字占山,寫下《大唐中興頌》,由顏真卿書刻于摩崖之上。

元文、顏字,加之天公造就的峭巖,文奇、字奇、石奇,世稱“摩崖三絕”,被尊為國寶,

這些個名堂,是與母親無關(guān)的。

爬到涪溪最高處,有一陣風吹來,母親臉色好看多了。登高望遠,母親說,兒子,還莫

講,這地也好。一河水,曉不得難,一年四季照樣流;一山的樹,從石縫里長,彎彎扭扭的,

可憐又有味,沒事的人可以散心。你說那個姓元的官,一定是受了什么委屈,在這個水邊邊

砌亭子,寫東西,過日子。我們窮苦人家,哪有這份閑心。

母親靠石頭坐下來,突然發(fā)現(xiàn)石頭上有兩個深深的腳掌印,頓時興奮起來。說,哪個神

仙,腳勁真大,可以把石頭踩出來幾寸深的印子。

母親用手量量,用腳試試,像當年做草鞋打樣。母親打過草鞋,是從山上把筍殼撿回來,

曬干,剪成片片,揉成索,按尺寸,做成鞋,換成錢。

涪溪的山路平平仄仄,石頭被踩得光溜溜的。山雖小,卻也是上山容易下山難。止匕亥U,

七十多歲的母親下山卻比我們快。我知道,故鄉(xiāng)的山路就是被許多母親踩彎踩細的,再苦再

累,山里人同樣把平凡日子踩得順順溜溜。

涪溪真有一條清亮亮的溪水。不知從何而來,也不知向哪里去。母親蹲下來,像在打量

自己,繼而用溪水洗了把臉,像在家鄉(xiāng)的井邊,打水前先打量自己,生怕臉上有煙漬。母親

經(jīng)歷過亂世,她知道如花的年華和美麗當不得飯吃,用處不大。但她見到水,是有感覺的,

這感覺是常年撈魚打蝦積累的。絲瓜煮蝦米,是母親的拿手菜。即使窮,母親也很講究。梳

好頭發(fā),她要抹上一點清油。母親斗大的字認得一蘿筐,但發(fā)明過很多土得干凈而有趣的山

歌。心里苦時,寂寞時,她就唱。如:山對山來坡對坡,鼓對鼓,鑼對鑼,燕子對對回到窩

寺寺。

母親把孩子當成小樹來養(yǎng)。哥哥牙齒有點鮑,就叫駝子樹;妹妹偏瘦,叫長竹竿;弟弟

調(diào)皮,叫刺毛樹;我算聽話的,好養(yǎng),叫水桐樹。目不識丁的母親,在山里水里穿梭,心思

像納鞋底的線腳,縝縝密密。

在陪伴母親的這一個上午,我一路走一路思考。我想,涪溪的水也是母性的,甚至是孤

獨的。作為母親的兒子,不知道山一程水一程,見過無數(shù)風景的元結(jié),是不是這樣想的。不

然,元刺史為何在母喪守制時,隱居蠻荒之地的這一處?

風很低,溶溪水靜靜地流。母親像要把水看出魚蝦來,我的思緒遠了。

“這里山水是好,就是少了一座廟”,母親喃喃地說。我說:“媽,這山下有一所學校。

這個山包包風水好呢,我就是在這里考上吃國家糧的。”山里的孩子,像鳥飛出山,今又回

到亮翅的地方,母親終于明白我陪她來涪溪的原因了。

我與涪溪注定有緣。母親不知道,我曾就讀的祁陽三中,就在這座神奇的山下。眼前的

涪溪碑林,不再是零星的藝術(shù)的碎片,而是不可磨滅的書法藝術(shù)的濃墨重彩和歷史見證的精

神符號。愛好書法,從涪溪始。我在這里經(jīng)受了不止于山水的厚重洗禮。

一陣涼風從涪溪山上的綠樹中吹來,吹動了母親稀疏的白發(fā),我用紙巾輕輕揩掉了母親

的眼淚。此刻,在山水間,母親高大起來。母親算不上智者,但一定是仁者。孩子們那些生

命、青春、才華,原來不過是被時間不斷擠掉的水分,不過是父母用堅毅和希望縫紉了山中

月亮的缺角。父愛是山,母愛是水。我說,父母是兒女眼里不變的山水;而在父母眼中,兒

女便是整個世界!

6.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山水作為大自然的杰作,總能喚起文人墨客對生活、對人生的深沉感悟,本文作者正是

借秀麗山川寄托情思。

B.涪溪山水在母親眼中是變化的,自然山水疊加了作者的求學經(jīng)歷和思想蛻變,使母親從

略有嫌棄到深情落淚。

C.母親給孩子們起名的思維樸素而深刻、“長竹竿”“刺毛樹”,是對母親“心思像納鞋

底的線腳”的生動注解。

D.文章借游覽涪溪山水引出對母親生命中許多生活瑣碎片段的回顧,在作者眼中,山水是

母親艱難一生的縮影。

7.下列對文本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母親眼中的浩溪山水與家鄉(xiāng)樹大山莽的天明山形成鮮明對比,凸顯了家鄉(xiāng)山水在母親心

中的獨特意義。

B.作者寫母親“斗大的字認得一夢筐”“目不識丁”,卻會自創(chuàng)有趣的山歌,欲揚先抑,

突出母親的高大形象。

C.作者穿插敘述涪溪碑林,元結(jié)、顏真卿在此處寫奇文、刻奇書,創(chuàng)造了“摩崖三絕”,

使文章具有文化厚重感。

D.從撿筍洗、晾曬修剪到揉索、做鞋,清晰地展示打草鞋的細節(jié)和過程,語言簡潔而細膩,

生活情境歷歷在目。

8.為什么說“我在這里經(jīng)受了不止于山水的厚重洗禮”?

9.散文語言往往飽含深情,反富有哲理。請簡要分析本文是如何體現(xiàn)這一特點的。

【答案】6.B7.B

8.①祁陽三中是我考上吃國家糧的地方,飛出群山,開啟夢想,生命發(fā)生了蛻變。

②涪溪碑林激發(fā)了我對書法藝術(shù)的愛好,古碑上的文字作為見證歷史的精神符號給予人更深

刻的影響。

③陪伴母親重游涪溪,回顧母親生命中的艱難時刻,更清晰地感知到母愛的深沉與偉大。

9.①“山是母親的命,也是孩子的養(yǎng)分”,表達對大山的歌頌,體現(xiàn)出自然是生命之源,

是生存之本。

②“故鄉(xiāng)的山路就是被許多母親踩彎踩細的……”表達對天下母親的歌頌,體現(xiàn)出苦難可以

讓她們變得堅韌。

③“父母是兒女眼里不變的山水;而在父母眼中,兒女便是整個世界!”表達了父母與兒女

之間的深厚情感,體現(xiàn)平凡中孕育著偉大。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A.“借秀麗山川寄托情思”錯。文章并非借秀麗山川寄托情思,而是借游覽涪溪山水引出對

母親生命中許多生活瑣碎片段的回顧,進而表達情思。

C.“深刻”錯。目不識丁的母親“把孩子當成小樹來養(yǎng)”只體現(xiàn)母親思維的樸素,并不能體

現(xiàn)“深刻”。

D.“艱難一生的縮影”錯?!肮枢l(xiāng)的山路就是被許多母親踩彎踩細的,再苦再累,山里人同

樣把平凡日子踩得順順溜溜”“涪溪真有一條清亮亮的溪水。不知從何而來,也不知向哪里

去。母親蹲下來,像在打量自己”,在作者眼中,山水是母親艱難生活的見證,并非縮影。

且文章只是回顧了母親生命中的幾個生活瑣碎片段,并非“一生”。

故選B。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鑒賞文章藝術(shù)特色的能力。

B.“欲揚先抑”錯。文章寫母親“斗大的字認得一爹筐”“目不識丁”沒有否定母親的意思,

相反這更能襯托出母親的質(zhì)樸、堅強和偉大。所以并非“欲揚先抑”。

故選B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句子含意的能力。

這座山下就是祁陽三中,是“我”讀書的地方,“我就是在這里考上吃國家糧的",祁陽三

中是我考上吃國家糧的地方,飛出群山,開啟夢想,生命發(fā)生了蛻變。

涪溪有碑林,對于“我”來說,“眼前的滔溪碑林,不再是零星的藝術(shù)的碎片,而是不可磨

滅的書法藝術(shù)的濃墨重彩和歷史見證的精神符號。愛好書法,從涪溪始”,涪溪碑林激發(fā)了

我對書法藝術(shù)的愛好,古碑上的文字作為見證歷史的精神符號給予人更深刻的影響。

“在陪伴母親的這一個上午,我一路走一路思考。我想,涪溪的水也是母性的,甚至是孤獨

的”“一陣涼風從涪溪山上的綠樹中吹來,吹動了母親稀疏的白發(fā),我用紙巾輕輕揩掉了母

親的眼淚。此刻,在山水間,母親高大起來。母親算不上智者,但一定是仁者。孩子們那些

生命、青春、才華,原來不過是被時間不斷擠掉的水分,不過是父母用堅毅和希望縫紉了山

中月亮的缺角",“我”陪伴母親重游涪溪,回顧母親生命中“上山勞作”“被毒蛇咬過,

被黃蜂叮過,被野狗追過”“對山唱出心中的苦與寂寞”等艱難的時刻,更清晰地感知到母

愛的深沉與偉大。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文章語言特色的能力。

母親在山上“砍柴爬樹、撿茶籽、割牛草、找蕨根、摘野果、挖草藥……那里似乎有無盡的

寶藏”,母親靠山養(yǎng)育孩子?!吧绞悄赣H的命,也是孩子的養(yǎng)分”,表達對大山的歌頌,體

現(xiàn)出自然是生命之源,是生存之本。

“我知道,故鄉(xiāng)的山路就是被許多母親踩彎踩細的,再苦再累,山里人同樣把平凡日子踩得

順順溜溜”,陡峭艱難的山路被無數(shù)想“把日子過甜”的母親、想為兒女“補充營養(yǎng)”的母

親們的踩彎踩細了,這句話表達對天下母親的歌頌,體現(xiàn)出苦難可以讓她們變得堅韌。

“父母是兒女眼里不變的山水;而在父母眼中,兒女便是整個世界!",兒女眼里,父母對

他們的供養(yǎng)與愛永遠不變;而在父母眼中,愛兒女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這句話表達了父母

與兒女之間的深厚情感,體現(xiàn)平凡中孕育著偉大。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fā)于聲音,形于動靜;而人

之道,聲音動靜,性術(shù)之變盡是矣。故人不能不樂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則不能無亂。先

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須,使其x足以辨而不熊,

使夫邪污之氣無由得接焉。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閨門之內(nèi),父

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鄉(xiāng)里族長之中,長少同聽之,則莫不和順。故樂者,審一以定

和者也,比物以飾節(jié)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萬變。

(節(jié)選自《荀子?樂論》)

材料二:

賢人之政,降人以體;圣人之政,降人以心。體降可以圖始,心降可以保終。降體以禮,

降心以樂。所謂樂者,非金石絲竹也,謂人與其家,謂人樂其族,謂人樂其業(yè),謂人樂其都

邑,謂人樂其政令,謂人樂其道德。如此君人者,乃作樂以節(jié)之,使不失其和。故有德之君,

以樂樂人;無德之君,以樂樂身。樂人者,久而長;樂身者,不久而亡。

(節(jié)選自《三略?下略》)

材料三:

雨,吾見其所以濕萬物也;日,吾見其所以燥萬物也;風,吾見其所以動萬物也。隱隱

劭:欲而謂之雷者,彼何用也?陰凝而不散,物蹙而不遂,雨之所不能濕,日之所不能燥,風

之所不能動,雷一震焉而凝者散,蹙者遂。曰雨者,曰日者,曰風者,以形用;曰雷者、以

神用。用莫神于聲,故圣人因聲以為樂。為之君臣、父子、兄弟者,禮也。禮之所不及,而

樂及焉。正聲入乎耳,而人皆有事君、事父、事兄之心,則禮者固吾心之所有也,而圣人之

說又何從而不信乎?

(節(jié)選自蘇洵《樂論》)

io.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

00o

故人不能A不樂B樂C則不能D無形E形F而不為道G則不能H無亂。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道,文中指引導。這與《離騷(節(jié)選)》中“來吾道夫先路”的“道”意思相同。

B.流,文中指放縱。這與《諫太宗十思疏》中“欲流之遠者”的“流”意思不同。

C.文,指樂曲的文詞。這與《〈論語〉十二章》中“文質(zhì)彬彬”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