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物質構成的奧秘【考題猜想】(26大題型)(解析版)_第1頁
第三單元 物質構成的奧秘【考題猜想】(26大題型)(解析版)_第2頁
第三單元 物質構成的奧秘【考題猜想】(26大題型)(解析版)_第3頁
第三單元 物質構成的奧秘【考題猜想】(26大題型)(解析版)_第4頁
第三單元 物質構成的奧秘【考題猜想】(26大題型)(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3物質構成的奧秘考點一構成物質的微?!绢}型1】微粒的共性【題型2】用微粒的觀點解釋【題型3】分子運動實驗【題型4】探究分子運動速率的影響因素【題型5】探究分子其他性質綜合實驗【題型6】分子、原子、離子構成物質【題型7】分子、原子、離子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題型8】有關分子、原子、離子的推理判斷【題型9】從微觀角度看物質的變化【題型10】從微觀角度看物質的分類【題型11】微觀圖像的分析和應用考點二原子的結構【題型1】原子的構成【題型2】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題型2】原子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題型3】離子的形成【題型4】原子和離子中各微粒數(shù)值的關系【題型5】原子與離子結構示意圖的比較【題型6】同種元素的原子與離子的相互轉化【題型7】相對原子質量考點三元素【題型1】元素的概念【題型2】自然界中元素含量【題型3】元素的種類、化學性質與原子結構的關系【題型4】宏觀、微觀和符號之間的聯(lián)系【題型5】元素周期表信息示意圖【題型6】元素周期表結構及規(guī)律【題型7】原子結構與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互相推斷【題型8】元素周期表信息與結構示意圖綜合考查考點一構成物質的微粒01微粒的共性【例1】(2022上·遼寧葫蘆島·九年級統(tǒng)考期末)對下列教材圖片的認識錯誤的是A.分子、原子是真實存在的 B.苯分子之間有間隔C.品紅擴散是分子運動的結果 D.只有通過現(xiàn)代科學儀器才能使硅原子運動【答案】D【分析】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質量和體積都很??;分子之間有間隔;分子是在不斷運動的;同種的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的分子性質不同?!驹斀狻緼、分子、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是真實存在的,正確;B、分子質量小、體積小、有間隔,苯分子之間有間隔,正確;C、分子原子永遠是運動的,品紅擴散是分子運動的結果,正確;D、分子運動是永遠的,不是科學儀器才能使硅原子運動,錯誤;故選D。【變式1-1】(2023·湖南長沙·統(tǒng)考中考真題)2022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三位科學家,他們研究功能分子,搭建出復雜的分子結構。下列關于分子的說法正確的是A.物質一定是由分子構成的 B.通常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C.水變成冰以后分子停止了運動 D.構成H2O和H2O2的分子相同【答案】B【詳解】A、物質不一定是由分子構成的,也可能是由原子或離子構成的,如水是由水分子構成,鐵是由鐵原子構成,氯化鈉是由鈉離子和氯離子構成,故選項說法不正確;B、1滴水中大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因此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故選項說法正確;C、水變成冰以后分子仍然在不斷運動的,故選項說法不正確;D、H2O是由水分子構成,H2O2是由過氧化氫分子構成,因此構成H2O和H2O2的分子不相同,故選項說法不正確。故選B?!咀兪?-2】(2022·廣西百色·統(tǒng)考中考真題)航天員飲用水屬于小分子團水,小分子團水由5~8個水分子構成,一次飲用125mL小分子團水可維持人6小時正常需水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小分子團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 B.小分子團水中的水分子是靜止的C.小分子團水的組成元素和普通水不同 D.小分子團水中的水分子間沒有間隔【答案】A【詳解】A、由題意“小分子團水由5~8個水分子構成”可知:小分子團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說法正確,符合題意;B、小分子團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具有分子不斷運動的性質,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小分子團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即小分子團水也由氫氧元素組成,與普通水相同,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D、小分子團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具有分子間有間隔的性質,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故選A。02用微粒的觀點解釋【例2】(2023·青海西寧·統(tǒng)考中考真題)下列宏觀事實對應的微觀解釋不正確的是A.端午時節(jié)粽飄香——分子在不斷運動B.金剛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質差異明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C.變癟的乒乓球放在熱水中可恢復原形——分子體積變大D.23g金屬鈉中含有鈉原子約6.02×1023個——原子的質量很小【答案】C【詳解】A、端午節(jié)時能聞見粽子的香氣,是因為分子在不斷運動,帶有氣味的分子運動到人的鼻子使人聞到氣味,故A解釋正確,不符合題意;B、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不同單質,但物理性質差異明顯,是因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B解釋正確,不符合題意;C、變癟的乒乓球放在熱水中可恢復原形,是因為分子間存在間隔,受熱時分子間隔變大,故C解釋錯誤,符合題意;D、23g金屬鈉中含有鈉原子約6.02×1023個,說明一個原子的質量很小,故D解釋正確,不符合題意;故應選C?!咀兪?-1】(2022·廣西河池·統(tǒng)考中考真題)下列事實從微觀角度來解釋,其中不正確的是A.金剛石、石墨的物理性質差異很大﹣﹣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B.氧氣壓縮為液氧﹣﹣氧分子的體積變小C.濕衣服在太陽下容易曬干﹣﹣溫度越高,水分子的運動速率越快D.過氧化氫與水的元素組成相同而性質不同﹣﹣分子構成不同【答案】B【詳解】A、金剛石、石墨的物理性質差異很大,是因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微觀解釋正確,不符合題意;B、氧氣壓縮為液氧,是因為分子間有間隔,氣體受壓后,分子間的間隔變小,微觀解釋不正確,符合題意;C、濕衣服在太陽下容易曬干,是因為陽光下溫度高,溫度越高,水分子的運動速率越快,微觀解釋正確,不符合題意;D、過氧化氫與水的元素組成相同而性質不同,是因為它們分子的構成不同,不同種的分子化學性質不同,微觀解釋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B?!咀兪?-2】(2022·山東臨沂·統(tǒng)考中考真題)從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釋不合理的是A.品紅在水中擴散,說明分子在不斷運動B.水受熱變?yōu)樗魵怏w積變大,說明分子的大小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C.將氧氣壓縮貯存于鋼瓶中,說明分子之間有間隔D.H2在Cl2中燃燒生成HCl,說明化學變化中分子發(fā)生改變【答案】B【詳解】A.品紅在水中擴散,是因為水分子和品紅分子均在不斷運動,可以說明分子在不斷運動,正確。B.水受熱變?yōu)樗魵怏w積變大,說明分子的間隔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錯誤。C.將氧氣壓縮貯存于鋼瓶中說明分子之間有間隔,氣體分子間間隔較大易于壓縮。正確。D.H2在Cl2中燃燒生成HCl,反應前后分子發(fā)生了改變,說明化學變化中分子發(fā)生改變,正確。故選:B。03分子運動實驗【例3】(2022·遼寧鐵嶺·九年級統(tǒng)考期末)某興趣小組做以下實驗:探究分子有運動。請回答實驗中的有關問題。(1)實驗Ⅰ:在盛有少量蒸餾水的小燒杯中滴入2至3滴酚酞試液,觀察現(xiàn)象;再向其中滴加濃氨水,觀察現(xiàn)象,由實驗現(xiàn)象得出的結論有。(2)實驗Ⅱ(如上圖甲所示):滴有酚酞溶液的燒杯中的現(xiàn)象是;產(chǎn)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3)為使實驗結論準確可靠,興趣小組成設計實驗Ⅲ(如上圖乙所示)作為對比實驗。你認為有無必要,理由是?!敬鸢浮浚?)水不能使酚酞變紅,氨水可以使酚酞變紅(2)酚酞溶液變?yōu)榧t色氨分子在不停地運動,運動到B中后,形成氨水,使酚酞變紅(意思正確即可)(3)無必要蒸餾水不能使酚酞變紅,在第一個實驗(或者甲圖的實驗)中已經(jīng)可以證明了【詳解】(1)水顯中性,不能使無色的酚酞試液變紅色,氨水顯堿性,能使無色的酚酞試液變紅色。根據(jù)實驗觀察可知,蒸餾水中滴入2滴~3滴酚酞試液沒有顏色的變化,當再加入濃氨水時溶液的顏色變?yōu)榧t色,通過本實驗可得出水不能使酚酞變紅,氨水可以使酚酞變紅。(2)根據(jù)實驗可觀察到燒杯B中的液體變?yōu)榧t色,因濃氨水易揮發(fā),氨分子在不斷的運動,則從燒杯A中運動到燒杯B中,燒杯B中溶液顯堿性,使酚酞試液變?yōu)榧t色。(3)因為在第一個實驗中已經(jīng)可以證明蒸餾水不能使酚酞變紅。故填:無必要;蒸留水不能使酚酞變紅,在第一個實驗中已經(jīng)可以證明了?!咀兪?-1】(2022上·福建泉州·九年級統(tǒng)考期末)某興趣小組借助氧氣傳感器探究微粒的運動如圖1.收集一塑料瓶氧氣進行三步實驗:①敞口放置;②雙手貼在塑料瓶外壁上;③將塑料瓶的瓶口朝下,在三步實驗中測得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如圖2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MN段說明分子在不停的運動B.NP段與MN段相比較,說明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C.PQ段為實驗③測得的數(shù)據(jù)D.實驗③將塑料瓶的瓶口朝下,最終塑料瓶中無氧氣【答案】D【詳解】A、敞口放置,MN段氧氣體積分數(shù)不斷減小,是因為氧分子是不斷運動的,部分氧分子運動到瓶外,故選項說法正確;B、MN段是敞口放置集氣瓶,NP段是雙手貼在塑料瓶外壁上時,溫度升高,分子運動速度加快,因此MN段和NP段相比較,說明溫度越高,分子運動的越快,故選項說法正確;C、PQ段變化是因為氧氣密度比空氣大,氧分子更快更多地從瓶口向下逸出,故選項說法正確;D、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21%,因此傳感器測出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約為21%時不再變化,不會為0,故選項說法不正確。故選D?!咀兪?-2】(2022·北京密云·九年級統(tǒng)考期末)化學小組的同學們在探究“分子運動”時,設計了如下幾組實驗:【實驗裝置】如圖,實驗1中的裝置A取一個60mL的試劑瓶,蓋上一個單孔塞,單孔塞中插入一根帶玻璃旋塞的導氣管;裝置B為一段醫(yī)用輸液管,內置一根浸泡過酚酞試劑并干燥的棉線。用橡膠管將A、B兩裝置鏈接。裝置A中加入約20mL濃氨水,裝置B的另一端連接導氣管,導氣管伸入小試管中。向小試管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餾水。實驗2、3、4的裝置與實驗1基本相同,只是根據(jù)實驗需要變換了A、B裝置和小試管的位置。【實驗步驟】①打開玻璃旋塞,觀察現(xiàn)象。②將棉線潤濕。實驗1實驗2實驗3實驗4①干燥棉線沒有明顯變化。②濕潤的棉線由a→b逐漸勻速變紅。濕潤的棉線由a→b迅速變紅,并且棉線變紅的速率明顯高于實驗1濕潤的棉線由a→b逐漸變紅,并且棉線變紅的速率明顯低于實驗1裝置。c→b段棉線變紅的速率比較緩慢,近b端甚至不能變紅。濕潤的棉線逐漸變紅,并且a→b段棉線變紅的速率明顯高于c→d段棉線變紅的速率(1)以上實驗得到的結論是:①氨氣不能使干燥的酚酞變色,氨氣與水共同作用能夠使酚酞試劑變紅;②;③。(2)若要應用實驗1裝置探究“溫度對分子運動的影響”可以采取的操作是?!敬鸢浮浚?)微粒在不停地運動氨氣的密度比空氣小(2)先進行實驗1實驗,記錄濕棉線全部變紅所需的時間,然后另取相同的裝置將A放入熱水中,記錄濕棉線全部變紅所需的時間,比較兩次時間(合理即可)【詳解】(1)①氨氣不能使干燥的酚酞變色,氨氣與水共同作用能夠使酚酞試劑變紅;②濕潤的棉線由a→b逐漸勻速變紅,說明微粒在不停地運動;③實驗4中濕潤的棉線逐漸變紅,并且a→b段棉線變紅的速率明顯高于c→d段棉線變紅的速率,說明氨氣的密度比空氣小;(2)若要應用實驗1裝置探究“溫度對分子運動的影響”可以采取的操作是先進行實驗1實驗記錄濕棉線全部變紅所需的時間,然后另取相同的裝置將A放入熱水中,記錄濕棉線全部變紅所需的時間,比較兩次時間(合理即可)。04探究分子運動速率的影響因素【例4】(2021上·黑龍江綏化·九年級??计谀榱颂骄糠肿拥倪\動及影響分子運動速率的因素,興趣小組同學設計了如下微型實驗,請回答有關問題。資料:1.濃氨水易揮發(fā)出氨氣(NH3),濃鹽酸易揮發(fā)出氯化氫(HCl)氣體,二者接觸反應會產(chǎn)生白煙,白煙是氯化銨(NH4Cl)固體。2.由于分子質量小,所以化學上引入了分子的相對質量來表示。氨分子的相對分子質量是17,氯化氫分子的相對分子質量是36.5。(1)如上圖所示,用長柄V形玻璃管進行實驗,向左、右兩端的V形玻璃管口分別同時滴入等量的濃氨水和濃鹽酸,塞緊橡皮塞。實驗觀察到大量白煙,該現(xiàn)象說明分子具有的性質之一。(2)實驗觀察到白煙的位置偏右,(興趣小組同學查找了資料――得知:分子的運動速率與其相對分子質量有關)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可推論:相對分子質量分子運動速率越大。(3)①為了證明分子的運動,實驗操作中(填“要”或“不要”)不斷搖晃長柄V形玻璃管。②酒精與濃氨水都具有揮發(fā)性,使用完酒精燈應。【答案】(1)分子在不停地運動(2)?。?)不要立即蓋上燈帽【詳解】(1)氨分子與氯化氫分子都在不停地運動,當兩種分子相遇后反應生成氯化銨固形成白煙,故填分子在不停地運動。(2)實驗觀察到白煙的位置偏右,說明氨分子的運動速率大于氯化氫分子的運動速率,氨分子的相對分子質量是17,氯化氫分子的相對分子質量是36.5,表明相對分子質量越小,分子的運動速率越大,故填小。(3)①為了證明分子的運動,實驗操作中不要搖晃長柄V形玻璃管,故填不要;②酒精具有揮發(fā)性,使用完酒精燈后為避免酒精揮發(fā),應立即蓋上燈帽,故填立即蓋上燈帽?!咀兪?-1】(2022上·廣西百色·九年級統(tǒng)考期末)如圖為探究微粒性質的實驗裝置,操作過程如下:(1)連接好裝置。打開止水夾,推動注射器的活塞,注入空氣(填現(xiàn)象),說明該裝置氣密性良好。再關閉止水夾,拔下注射器。(2)用注射器抽取30mL濃氨水,重新接入該裝置。(填操作),推動注射器的活塞將濃氨水通過導管擠入裝置下端兩側玻璃管內,此時觀察到玻璃管內濕潤的酚酞濾紙條自下而上慢慢變紅,該現(xiàn)象主要說明:氨水的性質是,微粒的性質是。(3)馬上將裝置下端玻璃管底部同時浸入裝有等體積的熱水和冷水的燒杯中,發(fā)現(xiàn)(選填“左側”或“右側”)玻璃管內濕潤的酚酞濾紙條自下而上變紅的速率加快,說明溫度對微粒的運動速率產(chǎn)生了影響。拆除裝置前,向裝置內注入HCl或H2SO4防止氨氣逸散?!敬鸢浮浚?)兩側氣球變大,且一段時間內不縮?。?)打開止水夾易揮發(fā)(其他合理答案也可)不斷的運動(3)左側【詳解】(1)打開止水夾,推動注射器的活塞,裝置內壓強變大,若裝置氣密性良好,兩側氣球變大,且一段時間內不縮小。(2)打開止水夾才能將濃氨水注入裝置內。所以填:打開止水夾玻璃管內濕潤的酚酞濾紙條自下而上慢慢變紅是因為氨水易揮發(fā),揮發(fā)出的氨氣分子不停運動,遇水形成氨水,氨水呈堿性能使酚酞變紅。該現(xiàn)象主要說明:氨水的性質是易揮發(fā)、堿性,微粒的性質是不停運動。(3)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所以左側玻璃管內濕潤的酚酞濾紙條自下而上變紅的速率加快。【變式4-2】(2021·江西鷹潭·九年級??计谀┬∶鲗W習了分子的性質后做了如下實驗:(1)教材實驗(如圖1所示):該實驗可以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是;實驗結論是。(2)改進實驗:先在一支試管中裝一半紅墨水,再在液面上注滿酒精(緩緩注入),加蓋密封后靜置,30日后再觀察,現(xiàn)象如圖2所示。小明做的實驗還可以說明的分子性質是;混合均勻后,分子(填“繼續(xù)”或“停止”)運動。(3)如果繼續(xù)完成圖3實驗操作,對比實驗2可以得出的結論是。(4)相比于教材中的實驗設計,小明的實驗改進最主要的優(yōu)點有:?!敬鸢浮浚?)燒杯B中的溶液變分子在不斷地運動(2)分子間有間隔繼續(xù)(3)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4)減少對空氣的污染(或還能探究溫度對分子運動速率的影響)【詳解】(1)氨水是易揮發(fā)的堿,通過分子的運動揮發(fā)出氨氣,氨氣分子通過運動進入B中,形成氨水,使溶液呈堿性,該實驗可以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是燒杯B中的溶液變紅;實驗結論是分子在不斷地運動;(2)改進實驗:先在一支試管中裝一半紅墨水,再在液面上注滿酒精(緩緩注入),加蓋密封后靜置,30日后再觀察,現(xiàn)象如圖乙所示。小明做的實驗還可以說明的分子性質是分子間有間隔;通過分子的運動,使酒精分子擴散到水分子的間隔中,因而和水充分混合。混合均勻后,分子繼續(xù)運動;(3)如果繼續(xù)完成圖丙實驗操作,可觀察到丙實驗中,溶液變紅的更快,對比實驗乙可以得出的結論是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4)相比于教材中的實驗設計,小明的實驗改進最主要的優(yōu)點有:裝置密閉,減少對空氣的污染(或還能探究溫度對分子運動速率的影響)。05探究分子其他性質綜合實驗【例5】(2023·湖南湘潭·統(tǒng)考中考真題)建立宏觀與微觀的聯(lián)系是化學特有的思維方式(1)科學技術的進步,證明了物質是由分子、和離子等微粒構成的。(2)氧氣可壓縮儲存于鋼瓶中,這是因為。某化學興趣小組設計了探究分子性質的兩個實驗實驗一:借助氧氣傳感器探究分子運動的特點【操作與分析】(3)按圖1連接好實驗裝置,打開氧氣傳感器,測得前3分鐘曲線為圖2中AB段,請從分子的性質角度回答氧氣體積分數(shù)下降的原因是。(4)用雙手給塑料瓶加熱2分鐘,測得曲線為BC段,對比曲線AB和BC可知:溫度升高,分子。(5)松開雙手并將塑料瓶的瓶口朝下,測得曲線為CD段,對比AB段,請分析CD段氧氣體積分數(shù)下降更快的原因是。實驗二:通過化學反應探究分子數(shù)目與壓強的關系【操作與記錄】如圖所示連接好實驗裝置,并確保其氣密性良好。

操作1:將5mL水一次性注入到充滿二氧化碳氣體的吸濾瓶內,輕輕振蕩,發(fā)現(xiàn)95℃熱水無明顯變化。操作2:若將操作1中注入的水改成相同體積的氫氧化鈉溶液,進行相同實驗,觀察到95℃熱水立即沸騰?!痉治雠c結論】回答下列問題(6)設計操作1的目的是。(7)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8)95℃熱水立即沸騰的合理解釋是?!敬鸢浮浚?)原子(2)分子間有間隔(3)分子在不斷地運動,部分氧分子運動到瓶外(4)分子之間間隔變大,導致部分氣體膨脹逸出(5)密度大于空氣(6)排除水的干擾(7)(8)與反應,瓶內壓強變小【詳解】(1)科學技術的進步,證明了物質是由分子、原子和離子等微粒構成的,如水由水分子構成,鐵由鐵原子構成,氯化鈉由鈉離子和氯離子構成,故填:原子;(2)氧氣可壓縮儲存于鋼瓶中,這是因為分子之間有間隔,氣體分子間間隔較大,容易壓縮。故填:分子間有間隔;(3)按圖1連接好實驗裝置,打開氧氣傳感器,測得前3分鐘曲線為圖2中AB段,敞口放置,氧氣體積分數(shù)不斷減小,原因是分子在不斷地運動,部分氧分子運動到瓶外,故填:分子在不斷地運動,部分氧分子運動到瓶外;(4)用雙手給塑料瓶加熱2分鐘,測得曲線為BC段,對比曲線AB和BC可知,溫度升高,分子之間間隔變大,導致部分氣體膨脹逸出,故填:分子之間間隔變大,導致部分氣體膨脹逸出;(5)松開雙手并將塑料瓶的瓶口朝下,測得曲線為CD段,對比AB段,CD段氧氣體積分數(shù)下降更快,原因是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氧分子更快更多地從瓶口向下逸出,故填:O2密度大于空氣;(6)將5mL水一次性注入到充滿二氧化碳氣體的吸濾瓶內,輕輕振蕩,發(fā)現(xiàn)95°C熱水無明顯變化,設計操作1的目的是作對照組,排除水的干擾,故填:排除水的干擾;(7)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故填:;(8)CO2與NaOH反應,瓶內壓強變小,水的沸點降低,所以95℃熱水立即沸騰,故填:CO2與NaOH反應,瓶內壓強變小?!咀兪?-1】(2021上·陜西咸陽·九年級??茧A段練習)為探究分子的性質,某同學設計了以下三種實驗方案,請回答有關問題。已知酚酞溶液遇氨水顯紅色,氨氣有刺激性氣味?!痉桨敢弧咳鐖D1(1)一段時間后,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是。(2)該方案的不足之處是(寫出一點即可)。【方案二】如圖2、圖3瓶內小紙花是用白色濾紙折疊而成用細線固定在無色透明塑料瓶中,小紙花上都均勻噴有酚酞溶液,按照圖4的操作分別用注射器向圖2和圖3的塑料瓶中同時注入濃氨水,然后將針孔處密封,再迅速將兩個塑料瓶分別同時放入等體積的冷水和45℃的熱水中。(3)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由此得出的結論:溫度越(填“高”或“低”),分子運動得越快。(4)圖2圖3采用對照實驗的方法,變量只有一個,被控制的量有多個,以下被控制的量設計合理的有___________(填字母)。A.滴加濃氨水的量相同 B.塑料瓶大小相同C.紙花相同 D.溫度相同【方案三】如圖5、圖6如圖5和圖6所示,用甲、乙兩支大小相同的注射器,分別吸取等體積的空氣和水,用手指頂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用相同大小的力,將栓塞慢慢推入。(5)容易被壓縮的注射器是(填“甲”或“乙”)。(6)通過對比上述兩個實驗,可以得出:在相同條件下,空氣的微粒間的間隔比水的(填“大”或“小”)。【答案】(1)無色酚酞溶液變紅色(2)沒有設計對比實驗或氣密性不好,會污染環(huán)境(3)小紙花由下而上依次變紅色,并且圖3比圖2變色快高(4)ABC(5)甲(6)大【詳解】(1)微觀粒子是不斷運動的,濃氨水具有揮發(fā)性,揮發(fā)出的氨氣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顯堿性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色,故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是無色酚酞試液變紅色;(2)該方案的不足之處是沒有設計對比實驗,不能排除空氣中的物質使無色酚酞溶液變色(合理即可);(3)微觀粒子是不斷運動的,故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小紙花由下而上依次變紅色,且圖3比圖2變色快,說明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4)圖2圖3采用對照實驗的方法,變量只有一個溫度,被控制的量有:滴加濃氨水的量相同;塑料瓶的材質、大小、形狀完全相同;小紙花大小和形狀相同;故填:ABC;(5)氣態(tài)物質間的空隙大,容易被壓縮,液態(tài)間的空隙小,不易被壓縮,故容易被壓縮的注射器是甲;(6)通過對比上述兩個實驗,可以得出:在相同條件下,空氣的微粒間的空隙比水的大,易被壓縮。06分子、原子、離子構成物質【例6】(2022上·四川雅安·九年級統(tǒng)考期末)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下列物質由原子直接構成的是A.氯化鈉 B.鐵 C.C60 D.水【答案】B【詳解】A.氯化鈉由氯離子和鈉離子構成;B.鐵由鐵原子構成;C.C60由分子構成;D.水由水分子構成;故選B?!咀兪?-1】(2022·江蘇蘇州·九年級統(tǒng)考期末)物質都是由粒子構成的,下列物質由分子構成的是A.干冰 B.碳酸鈉 C.金剛石 D.銅【答案】A【詳解】A.干冰是固體二氧化碳的俗稱,由二氧化碳分子構成

B.碳酸鈉由鈉離子和碳酸根離子構成;

C.金剛石由碳原子直接構成

;D.銅由銅原子直接構成,選A【變式7-2】(2023下·山東泰安·九年級統(tǒng)考期末)下列物質由離子直接構成的是A.水 B.氯化鈉 C.氧氣 D.金【答案】B【詳解】A、水由水分子構成,故A不正確;B、氯化鈉由氯離子和鈉離子構成,故B正確;C、氧氣由氧氣分子構成,故C不正確;D、金由金原子構成,故D不正確。故選B。07分子、原子、離子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例7】下列關于分子、原子、離子的說法,正確的是A.原子是微小的實心球體,可以再分B.單個SO2分子有刺激性氣味C.離子是原子失去電子后生成的粒子D.分子、原子、離子都是構成物質的粒子【答案】D【詳解】A、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其內部有很大的空間,原子不是實心球體,選項A錯誤;B、物質的物理性質是由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單個二氧化硫分子沒有刺激性氣味,選項B錯誤;C、離子是原子得到或失去電子后形成的粒子,選項C錯誤;D、分子、原子和離子都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選項D正確。故選D?!咀兪?-1】(2022上·山東煙臺·九年級統(tǒng)考期末)下列有關分子、原子和離子的說法正確的是A.分子都是由相同的原子構成的B.物體有熱脹冷縮現(xiàn)象,主要是因為物體中的粒子大小隨溫度的改變而改變C.分子、原子、離子都可以直接構成物質D.原子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再分【答案】C【詳解】A、分子不一定都是由相同的原子構成的,如水分子中含有氫原子與氧原子,即水分子是由不同的原子構成的,選項錯誤;B、物體有熱脹冷縮現(xiàn)象,主要是因為物體中的粒子間的間隔隨溫度的改變而改變形成的,與離子本身的大小無關,選項錯誤;C、分子、原子、離子是構成物質的就基本粒子,都可以直接構成物質,選項正確;D、湯姆森通過分析高壓放電管的陰極射線發(fā)現(xiàn)了電子,說明原子可以再分,選項錯誤,故選C?!咀兪?-2】(2022·重慶渝中·九年級重慶巴蜀中學校考期末)下列有關微觀粒子構成物質的說法正確的是(

)A.由原子直接構成的物質只有金屬B.二氧化氮分子是由氮原子和氧分子構成的C.由一種陽離子和一種陰離子構成的物質一定屬于化合物D.蔗糖溶液由蔗糖分子和水分子構成,則氯化鈉溶液是由氯化鈉分子和水分子構成【答案】C【詳解】A、某些固態(tài)非金屬單質也是由原子構成的,比如金剛石,故選項不正確;B、二氧化氮分子是由氮原子和氧原子構成的,故選項不正確;C、由一種陽離子和一種陰離子構成的物質一定屬于化合物,故選項正確;D、氯化鈉溶液中含有的是水分子、鈉離子和氯離子,故選項不正確。08有關分子、原子、離子的推理判斷【例8】(2021上·寧夏銀川·九年級校考期末)推理是學習化學的一種重要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A.由同種分子構成的物質一定是純凈物,所以由同種原子構成的物質也一定是純凈物B.水和過氧化氫具有不同的化學性質,因為分子中原子種類不同C.分子是由原子構成,所以分子的質量和體積一定比原子大D.化學反應的實質是原子的重新組合,所以化學反應前后分子的種類一定發(fā)生改變【答案】D【詳解】A、由同種分子構成的物質一定是純凈物,由同種原子構成的物質不一定是純凈物,如金剛石和石墨的混合物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構成。錯誤;B、水和過氧化氫具有不同的化學性質,是因為分子構成不同,過氧化氫分子和水分子都是由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的,錯誤;C、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較大小,分子的質量和體積不一定比原子大,但由原子構成的分子,其一個分子的體積比構成它的原子大,錯誤;D、化學反應的實質是原子的重新組合,所以化學反應前后分子的種類一定發(fā)生改變,正確;故選D。【變式8-1】(2023上·山東東營·九年級統(tǒng)考期末)“歸納推理”是化學學習過程中常用的思維方法,以下類推結果正確的是A.同種分子構成的物質是純凈物,純凈物一定由同種分子構成B.H2O和H2O2的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們的化學性質相同C.化學變化中分子種類發(fā)生改變,分子種類發(fā)生改變的變化一定是化學變化D.離子是帶電荷的微粒,所以帶電荷的微粒一定是離子【答案】C【詳解】A、純凈物中只含一種物質,但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離子,則由同種分子構成的物質是純凈物,但純凈物不一定是由同種分子構成,也可能是原子或離子,如金屬鐵是由鐵元素組成的純凈物,該選項類推不正確;B、水和過氧化氫均是由氫、氧元素組成,但由于水和過氧化氫的分子構成不同,則它們的化學性質不同,該選項類推不正確;C、化學變化的實質為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則化學變化中分子種類發(fā)生改變,且分子種類發(fā)生改變的變化一定是化學變化,該選項類推正確;D、離子為帶電荷的微粒,而原子中的質子和電子也為帶電荷的微粒,則帶電荷的微粒不一定是離子,該選項類推不正確。故選C。【變式8-2】(2023·內蒙古赤峰·九年級統(tǒng)考期末)“歸納推理”是化學學習過程中常用的思維方法,以下類推結果正確的是A.Na+、Cl-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均為8,則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8的粒子都是離子B.氮氣、氧氣都是由分子構成的,則由分子構成的物質都是氣體C.所有分子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則所有的分子都比原子大D.化學變化中分子種類發(fā)生改變,則分子種類發(fā)生改變的變化一定是化學變化【答案】D【詳解】A、Na+、Cl-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均為8,但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8的粒子不都是離子,例如氖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也為8,故選項推理錯誤;B、氮氣、氧氣都是由分子構成的,但是由分子構成的物質不一定都是氣體,例如水是由分子構成的,但水常溫下是液體,故選項推理錯誤;C、所有分子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分子和原子不能籠統(tǒng)的比較大小,有的分子不一定比有的原子大,如氫分子比鐵原子小,故選項推理錯誤;D、化學變化中分子種類發(fā)生改變,則分子種類發(fā)生改變的變化一定是化學變化,故選項推理正確。故選:D。09從微觀角度看物質的變化【例9】(2023上·山東淄博·九年級統(tǒng)考期末)下圖是某物質在一定條件下變化的微觀示意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變化I為物理變化,變化Ⅱ為化學變化B.變化I和變化Ⅱ的本質區(qū)別是分子是否發(fā)生了改變C.變化I說明分子間有間隔D.變化I和Ⅱ中分子的種類都發(fā)生了改變【答案】D【詳解】A、變化Ⅰ無新分子生成,從宏觀上看無新物質生成,為物理變化,變化Ⅱ有新分子生成,即有新物質生成,為化學變化,此選項正確;B、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本質區(qū)別是有無新物質生成,所以變化Ⅰ和變化Ⅱ的本質區(qū)別是分子是否發(fā)生了改變,此選項正確;C、變化Ⅰ分子間隔變小,說明分子間有間隔,此選項正確;D、變化Ⅰ中分子種類不變,變化Ⅱ中分子的種類發(fā)生了改變,此選項錯誤;故選D?!咀兪?-1】(2023下·吉林長春·九年級統(tǒng)考期末)NH3的合成為糧食增產(chǎn)做出了巨大貢獻。下圖是以N2和H2為反應物,在高溫、高壓下生成NH3的微觀過程?;卮鹣铝袉栴}。

(1)圖示中,“

”代表的物質是。(2)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3)從微觀角度分析,下列選項不能作為“判斷此過程發(fā)生了化學變化”的依據(jù)的是_______(選填字母序號);A.原子種類不變 B.原子數(shù)目不變 C.分子種類改變 D.分子數(shù)目改變【答案】(1)N2/氮氣(2)(3)ABD【詳解】(1)據(jù)圖可知,“

”代表的物質是氮氣。(2)據(jù)圖可知,氮氣與氫氣在催化劑、高溫、高壓下生成氨氣?;瘜W方程式。(3)化學變化的本質是由新物質生成,從微觀角度分析,化學變化的本質是分子種類改變。即發(fā)生了化學變化的依據(jù)分子種類改變。A、原子種類不變,A符合題意;B、原子數(shù)目不變,B符合題意;C、分子種類改變,C不符合題意;D、分子數(shù)目改變,D符合題意。綜上所述:選擇ABD。【變式9-2】(2023·山東威?!ぞ拍昙壭?计谀奈⒂^分析,下列屬于化學變化的是。A.

B.C.

D.【答案】ABD【詳解】A、根據(jù)微觀示意圖可知,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B、根據(jù)微觀示意圖可知,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C、根據(jù)微觀示意圖可知,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D、根據(jù)微觀示意圖可知,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故選:ABD;【變式9-3】(2023上·山東泰安·九年級統(tǒng)考期末)從分子、原子的角度認識化學反應是化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下圖是某密閉容器中氫氣燃燒并降至室溫的微觀示意圖。

(1)從微觀過程可分析出,變化I的變化過程屬于(填“物理”或“化學”,下同)變化;Ⅱ的變化過屬于變化:從宏觀的角度看,變化I和變化Ⅱ的本質區(qū)別是;從微觀的角度看,變化I和變化Ⅱ的本質區(qū)別是。(2)變化I的過程中,沒有發(fā)生變化的最小微粒的名稱是。(3)下列關于變化Ⅱ的說法中,正確的是_______(填寫序號);A.分子的種類不變 B.分子大小不變C.分子的數(shù)目改變 D.分子的化學性質不變(4)根據(jù)上圖能獲得很多信息,寫出一條與化學反應有關的信息。【答案】(1)化學物理是否生成了新物質分子是否發(fā)生了變化(2)氫原子和氧原子(3)ABD(4)化學變化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shù)目不變【詳解】(1)由微觀示意圖可知,變化I的過程是氫氣分子和氧氣分子在點燃條件下反應生成水分子,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II的變化只是水分子間的間隔變小,水分子本身沒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從宏觀的角度看,變化I是化學變化,變化II是物理變化,二者的本質區(qū)別是:是否生成新物質;從微觀的角度看,變化I中分子變了,屬于化學變化,變化II中的分子本身沒變,屬于物理變化,所以二者的本質區(qū)別是:分子是否發(fā)生了變化;(2)由微觀示意圖可知,變化I的過程中,沒有發(fā)生變化的最小微粒是氫原子和氧原子;(3)變化Ⅱ是水分子間的間隔變小,屬于物理變化,分子的種類、分子大小、分子的數(shù)目、分子的化學性質均不變;故選:ABD;(4)根據(jù)如圖與化學反應有關的信息是:化學變化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shù)目不變。10從微觀角度看物質的分類【例10】(2023·山東威?!ぞ拍昙壭?计谀奈⒂^分析物質類別,下列屬于混合物的是。A.

B.

C.

D.【答案】CD【詳解】純凈物由一種物質組成,混合物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組成,單質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由分子構成的物質,純凈物由同種分子構成,混合物中含有不同種分子,單質分子由同種原子構成,化合物分子由不同種原子構成。因此屬于混合物的是CD;【變式10-1】(2022·江蘇海安·九年級統(tǒng)考期末)下圖是某個化學反應的微觀模擬示意圖。從圖中獲得的有關信息不正確的是A.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個數(shù)都沒有改變B.該反應的基本類型為分解反應C.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D.反應前是混合物,反應后是純凈物【答案】B【詳解】A、根據(jù)圖像可知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個數(shù)不變,A正確,不符合題意;B、根據(jù)圖像可知反應前有兩種物質,反應后有一種物質,屬于化合反應,B錯誤,符合題意;C、原子在化學變化中不能再分解成更小的微粒,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C正確,不符合題意;D、反應前有兩種物質,屬于混合物;生成物只有一種物質,屬于純凈物,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B?!咀兪?0-2】(2022·江蘇宿遷·九年級??计谀┬∏颉啊焙汀啊狈謩e表示不同的原子,下列微觀示意圖代表單質的是A. B.C. D.【答案】B【詳解】物質分為混合物和純凈物,混合物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組成;純凈物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純凈物又分為單質和化合物。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叫單質;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叫化合物?!窘獯稹緼、圖示中含有兩種分子,宏觀上代表兩種物質,屬于混合物,不符合題意;B、圖示中含有一種分子,宏觀上代表一種物質,屬于純凈物,該分子是由同種原子構成的,屬于單質,符合題意;C、圖示中含有一種分子,宏觀上代表一種物質,屬于純凈物,該分子是由不同種原子構成的,屬于化合物,不符合題意;D、圖示中含有兩種分子,屬于混合物,不符合題意。故選B。11微觀圖像的分析和應用【例11】(2022·廣東廣州·九年級統(tǒng)考期中)從下列圖片中能獲取的信息是A.分子是由原子構成B.硅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的C.構成物質的粒子只有分子和原子D.受熱水分子能量增大,運動速率加快【答案】D【詳解】A、由苯分子圖像可知,構成物質的分子間存在間隔,故A錯誤;B、通過移走硅原子構成文字,此圖表示由原子構成的物質中原子可以進行移動,但卻不能說明原子的內部構成,故B錯誤;C、食鹽晶體模型圖片表示氯化鈉由鈉離子和氯離子構成,不能說明構成物質的粒子有分子、原子,故C錯誤;D、水受熱蒸發(fā)前后相比,加熱后擴散入空氣中的水分子明顯增加,可說明受熱能使水分子運動速率加快,故D正確。故選D?!咀兪?1-1】(2022·黑龍江哈爾濱·九年級統(tǒng)考期末)影片《黃金大劫案》中,用“王水”(濃鹽酸與濃硝酸的混合液)溶解黃金的情節(jié)引起了廣泛的熱議。黃金溶解在“王水”中生成四氯合金酸分子(結構如圖),沒有氫氣產(chǎn)生。下列有關四氯合金酸的說法正確的是A.這種酸是由多個原子構成的B.這種酸中含有氫氧根離子C.這種酸分子由不同元素構成的D.這種酸由三種元素組成【答案】D【詳解】由四氯合金酸的結構式可知,一個四氯合金酸的分子由1個金原子、1個氫原子、4個氯原子構成,則其化學式為AuCl4H;A、這種酸是由多個分子組成的化合物,故錯誤;B、四氯合金酸中沒有氫氧根離子,故錯誤;C、一個四氯合金酸分子是由1個金原子、1個氫原子、4個氯原子構成,故錯誤;D、四氯合金酸由氫、氯、金三種元素組成,故正確。故選D?!咀兪?1-2】(2022·湖南·九年級湖南師大附中博才實驗中學??计谀┤鐖D表示氫氣和氧氣發(fā)生的化學反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每個氫分子由2個氫原子構成B.化學反應前后原子數(shù)和分子數(shù)均不會發(fā)生變化C.分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D.每個水分子是由1個氫分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的【答案】A【詳解】A、由氫分子的構成可知,每個氫分子由2個氫原子構成,故選項正確;B、對比反應前后微粒的變化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數(shù)目和種類均不會發(fā)生,分子的種類一定發(fā)生改變,分子的數(shù)目不一定發(fā)生改變,故選項不正確;C、由微粒的變化可知,分子在化學變中可以再分,分子不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故選項不正確;D、由水分子的構成可知,每個水分子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的,故選項不正確??键c二原子的結構01原子的構成【例1】(2022·山東淄博·統(tǒng)考一模)人們對微觀世界的認識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關于原子結構的說法有:①在球體內充斥正電荷,電子鑲嵌其中②原子是可分的③原子核外的電子是分層排布的④原子中有帶負電的電子⑤原子核外的電子能量相同⑥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質量其中正確的觀點是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③④⑥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⑥【答案】B【詳解】①在球體內充斥正電荷,電子并不是鑲嵌其中,因為質子帶正電荷,電子在原子核外高速運動,說法錯誤;②原子是可分的,分為原子核和核外電子,說法正確;③原子核外的電子是分層排布的,說法正確;④原子中有帶負電的電子,說法正確;⑤原子核外的電子是分層排布的,能量不相同,說法錯誤;⑥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質量,質子、中子均在核內,核外電子質量可忽略不計,說法正確;故②③④⑥正確;故選:B?!咀兪?-1】(2022·黑龍江·九年級校聯(lián)考期末)原子中一定具有的粒子是A.質子、中子 B.電子、中子C.質子、電子 D.質子、中子、電子【答案】C【詳解】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核中一定含質子,可能含中子,故原子中一定含質子和電子。故選C?!咀兪?-2】(2023上·陜西渭南·九年級統(tǒng)考期末)如圖為某原子結構模型示意圖,其中a、b、c是構成該原子的三種不同粒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決定該原子種類的粒子是bB.所有原子的原子核均由a、b、c三種粒子構成C.原子中a與c的數(shù)目一定相同D.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a和c上【答案】D【分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核由帶正電的質量和不帶電的中子構成。所以a是質子、b是電子,c是中子?!驹斀狻緼、質子數(shù)決定元素的種類,決定該原子種類的粒子是a,故A錯誤;B、原子核由a質子、c中子兩種粒子構成,故B錯誤;C、質子數(shù)和中子數(shù)不一定相等,原子中a與c的數(shù)目不一定相同,故C錯誤;D、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故集中在a和c上,故D正確。故選D。02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例2】(2022·江蘇無錫·統(tǒng)考中考真題)1909年,盧瑟福用帶正電的α粒子轟擊金箔后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方向前進,少數(shù)α粒子發(fā)生較大偏轉,極少數(shù)α粒子偏轉幾乎達到180°。由該實驗可得出的結論是A.原子是實心球體B.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C.原子核不帶電D.原子核在原子中占的體積很大【答案】B【詳解】A、絕大多數(shù)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說明原子內部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則金原子不是實心球體,故A錯誤;B、通過上述實驗,少數(shù)α粒子發(fā)生較大偏轉,極少數(shù)α粒子偏轉幾乎達到180°,能說明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B正確;C、少數(shù)α粒子發(fā)生較大偏轉,極少數(shù)α粒子偏轉幾乎達到180°,說明原子核的電性與電子相同,故C錯誤;D、少數(shù)α粒子發(fā)生較大偏轉,原因是α粒子在運動中途經(jīng)原子核附近時,受到斥力,能說明原子內有體積很小、質量很大的核,故D錯誤。故選B?!咀兪?-1】(2022·山東棗莊·統(tǒng)考中考真題)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根據(jù)實驗,不能獲得的結論是A.金原子核帶正電B.金原子核外電子帶負電C.金原子核體積很小D.金原子核的質量比α粒子大得多【答案】B【詳解】A、由圖可知,帶正電的α粒子遇到原子核后,方向發(fā)生了偏轉,說明原子核帶正電,不符合題意;B、由該實驗不能得出金原子核外電子帶負電,符合題意;C、由圖可知,絕大多數(shù)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只有少量α粒子的運轉方向發(fā)生了偏轉,說明金原子核體積很小,不符合題意;D、由圖可知,有少數(shù)的α粒子被反彈了回來,說明遇到了質量很大的物質,故金原子核的質量比α粒子大得多,不符合題意。故選B?!咀兪?-2】(2011·云南玉溪·中考真題)探究原子結構的奧秘?!厩榫疤峁?9世紀以前,人們一直以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87年,湯姆生發(fā)現(xiàn)了帶負電的電子后,才引起人們對原子結構模型的探索?!咎岢鰡栴}】電子帶負電,原子不帶電,說明原子內存在著帶正電荷的部分,它們是均勻分布還是集中分布的呢?【進行實驗】1910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實驗做法如圖:(1)放射源—放射性物質放出α粒子(帶正電荷),質量是電子質量的7000倍;(2)金箔—作為靶子,厚度1um,重疊了3000層左右的原子;(3)熒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發(fā)出閃光;(4)顯微鏡—通過顯微鏡觀察閃光,且通過360度轉動可觀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達情況?!臼占C據(jù)】絕大多數(shù)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但是有少數(shù)α粒子卻發(fā)生了較大的偏轉,并且有極少數(shù)α粒子的偏轉超過90°,有的甚至幾乎達到180°,像是被金箔彈了回來?!静孪肱c假設】α粒子遇到電子后,就像飛行的子彈碰到灰塵一樣運動方向不會發(fā)生明顯的改變,而結果卻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否則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解釋與結論】(1)若原子質量、正電荷在原子內均勻分布,則極少數(shù)α粒子就(填“會”或“不會”)發(fā)生大角度散射。盧瑟福所說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中的“很小的結構”指的是。(2)1um金箔包含了3000層金原子,絕大多數(shù)α粒子穿過后方向不變,說明;A.原子的質量是均勻分布的B.原子內部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3)科學家對原子結構的探究經(jīng)歷了三個過程,通過α粒子散射實驗,你認為原子結構為以下的。【答案】(1)不會原子核(2)B(3)C【詳解】解釋與結論:(1)若原子質量、正電荷在原子內均勻分布,則極少數(shù)α粒子就不會發(fā)生偏轉,而大多數(shù)發(fā)生了偏轉,說明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且正電荷不是均勻分布的;盧瑟福所說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中的“很小的結構”指的是原子核;(2)原子核外有一個非常大的空間,使絕大多數(shù)α粒子穿過后方向不變。故選B;(3)通過α粒子散射實驗,絕大多數(shù)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說明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間,但是有少數(shù)α粒子卻發(fā)生了較大的偏轉,并且有極少數(shù)α粒子的偏轉超過90°,有的甚至幾乎達到180°,像是被金箔彈了回來,這是因為原子核帶正電荷且質量很大,阿爾法粒子也帶正電荷,由于同種電荷相互排斥和阿爾法粒子被質量較大的原子核彈回,故原子結構為C。03原子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例3】(2022·山東泰安·九年級聯(lián)考期末)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在多個電子的原子里,電子是分層排布的B.具有穩(wěn)定結構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氣體元素的原子C.非金屬元素的原子的最外電子層上電子一般多于或等于4個D.決定元素化學性質的是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答案】B【詳解】A、由于核外電子所具有的能量不同,所以原子中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故A說法正確;B、具有穩(wěn)定結構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氣體元素的原子,也可以是離子,例如鈉離子屬于穩(wěn)定結構,故B說法錯誤;C、非金屬元素的原子的最外電子層上電子一般多于或等于4個,故C說法正確;D、元素的化學性質由其最外層電子數(shù)決定。最外層電子數(shù)大于4的,一般在化學變化中容易得到電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小于4的,一般在化學變化中容易失去電子,故D說法正確。故選B?!咀兪?-1】(2022·遼寧阜新·統(tǒng)考中考真題)如圖是A、B、C、D、E五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粒子共表示種元素。(2)屬于相對穩(wěn)定結構的粒子有(填字母)。(3)在化學反應中,易得到電子的原子有(填字母)?!敬鸢浮浚?)四(2)BCD(3)AE【分析】由A、B、C、D、E五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可知,A是氧原子,B是氧離子,C是氖原子,D是鎂離子,E是氯離子?!驹斀狻浚?)元素是具有相同質子數(shù)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圖中粒子的質子數(shù)有8、10、12、17,則圖中粒子共表示四種元素。(2)最外層電子數(shù)(氦為2)達到8,為相對穩(wěn)定結構,BCD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8,達到相對穩(wěn)定結構,故屬于相對穩(wěn)定結構的粒子有BCD。(3)在化學反應中,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大于4,容易得到電子,達到8電子的穩(wěn)定結構,AE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分別為6、7,故易得到電子的原子有AE?!咀兪?-2】(2021·湖北襄陽·統(tǒng)考中考真題)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應用。微觀探析是化學學習的特有方式。(1)日本核廢水中含有的氚是氫元素的一種原子,它具有放射性,相對原子質量為3,核內質子數(shù)為1,則其原子核內的中子數(shù)為。(2)鍶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如下圖甲所示。由圖可知,鍶屬于元素(填“金屬”或“非金屬”),下圖乙表示的粒子中,與鍶原子化學性質相似的有(填序號)。

【答案】(1)2(2)金屬②④【詳解】(1)相對原子質量≈質子+中子,故中子≈3-1=2,故填:2。(2)鍶帶“钅”屬于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數(shù)相同化學性質相似,下圖乙表示的粒子中,最外層電子數(shù)與鍶原子相同的①②④,但是①為稀有氣體原子,化學性質穩(wěn)定,故與鍶原子化學性質相似的有②④,故填:金屬;②④。04離子的形成【例4】(2023上·福建廈門·九年級??计谥校┤鐖D表示了氯化鈉的形成過程,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

A.在該反應中,電子起到了重要作用 B.氯離子與氯原子的質子數(shù)相同C.氯化鈉是由鈉原子和氯原子構成的 D.反應中,鈉原子的電子層數(shù)發(fā)生改變【答案】C【詳解】A.在該反應中,通過得失電子,使兩者都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結構,從而形成穩(wěn)定的化合物,故選項敘述正確;B.氯離子由氯原子得到一個電子形成的,氯原子核內質子數(shù)不變,則氯離子與氯原子的質子數(shù)相同,故選項敘述正確;C.氯化鈉是含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鈉離子和氯離子構成的,故選項敘述不正確;D.由圖可知,反應中,鈉原子失去最外層電子,電子層數(shù)由3層變成2層,故選項敘述正確;故選:C?!咀兪?-1】(2022·湖北黃石·九年級黃石八中期末)質子數(shù)不超過18的A、B、C三種粒子,它們的核電荷數(shù)依次增大。A粒子失去2個電子后呈電中性;B粒子帶2個單位正電荷,其核外電子排布和氖原子相同;C粒子得到2個電子后最外層可達到8個電子穩(wěn)定結構,則A、B、C三種粒子是A.Mg2+、Al3+、O2- B.O2-、Mg2+、S2-C.O2-、Mg2+、S D.Al3+、Ne、S2-【答案】C【詳解】A粒子失去2個電子后呈電中性,說明A粒子為帶兩個單位負電荷的離子;B粒子帶2個單位正電荷,其核外電子排布和氖原子相同,而氖為10號元素,則氖原子、B粒子核外電子數(shù)為10,則B粒子的核電荷數(shù)為10+2=12,則對應的元素為鎂,則B粒子為鎂離子,又由于A、B、C的核電荷數(shù)依次增大,則A粒子的核電荷數(shù)為8,為氧離子;C粒子得到2個電子后最外層可達到8個電子穩(wěn)定結構,則C粒子最外此電子數(shù)為6,則C粒子的核外電子排布應為2、8、6,對應的為硫原子。故選C。【變式4-2】(2022·湖北恩施·統(tǒng)考中考真題)下列是四種粒子結構示意圖,其中表示陽離子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詳解】A、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表示原子,不符合題意;B、質子數(shù)大于核外電子數(shù),表示陽離子,符合題意;C、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表示原子,不符合題意;D、質子數(shù)小于核外電子數(shù),表示陰離子,不符合題意。故選B。05原子和離子中各微粒數(shù)值的關系【例5】(2022·江蘇徐州·九年級統(tǒng)考期末)已知X、Y兩種原子的核電荷數(shù)分別是a和b,它們的離子Xm+和Yn-的核外電子排布相同,則下列關系式正確的是A.a(chǎn)=b+m+n B.a(chǎn)=b-m+n C.a(chǎn)=b+m-n D.a(chǎn)=b-m-n【答案】A【詳解】在原子中,質子數(shù)=核電荷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Xm+是其原子失去m個電子后形成的,Yn-是其原子得到n個電子后形成的,故a-m=b+n,a=b+n+m。故選A?!咀兪?-1】(2022·內蒙古鄂爾多斯·九年級統(tǒng)考期末)1991,我國著名的化學家張青蓮教授與一位科學家合作,測定了銦(Ln)元素的相對原子量數(shù)值。銦元素的核電荷數(shù)為49,相對原子質量為115,則銦原子核內中子數(shù)與質子數(shù)之差值為A.66 B.49 C.115 D.17【答案】D【詳解】原子的核電荷數(shù)等于原子核內質子數(shù),銦元素的核電荷數(shù)為49,則銦原子的質子數(shù)為49,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shù)+中子數(shù),則銦原子核內中子數(shù)=115?49=66,所以銦原子核內中子數(shù)與質子數(shù)之差=66?49=17,故選D?!咀兪?-2】(2023·湖南株洲·中考真題)下列微粒中,核電荷數(shù)少于核外電子數(shù)的是A.Na+ B.OH- C.O2 D.Mg【答案】B【分析】根據(jù)當質子數(shù)=核電荷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為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則分子中,質子數(shù)=核電荷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當質子數(shù)=核電荷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為陽離子;當質子數(shù)=核電荷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為陰離子。【詳解】A、Na+帶一個單位的正電荷,為陽離子,核電荷數(shù)多于核外電子數(shù),不符合題意;B、OH-帶1個單位的負電荷,為陰離子,核電荷數(shù)少于核外電子數(shù),符合題意;C、O2表示氧分子,不顯電性,核電荷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不符合題意;D、Mg表示鎂原子,不顯電性,核電荷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不符合題意;故選B。06原子與離子結構示意圖的比較【例6】(2022·黑龍江綏化·統(tǒng)考中考真題)如圖是四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A.④表示的粒子屬于金屬元素B.①表示的粒子在化學反應中易失電子C.①②③④表示四種不同元素D.②④所表示的粒子化學性質相似【答案】A【分析】根據(jù)質子數(shù)判斷元素及類別。根據(jù)最外層電子數(shù)是8(氦是2),屬于穩(wěn)定結構進行;最外層電子數(shù)大于4個,易得到電子;元素的種類由質子數(shù)決定;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相同的元素的化學性質相似,進行解答;【詳解】A、④是11號是鈉元素,最外層電子數(shù)是1小于4,屬于金屬元素,選項說法正確;故符合題意;B、①中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6,大于4個,易得到1個電子,形成陰離子,選項說法錯誤;故不符合題意;C、④和②的質子數(shù)相同,所以④和②是同種元素。圖中共有三中元素,選項說法錯誤;故不符合題意;D、②屬于穩(wěn)定結構,④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2,易失去最外層電子,所以化學性質不相似,選項說法錯誤;故不符合題意;故選A?!军c睛】本題主要考查了離子結構示意圖的有關知識,并應用知識進行分析解題的能力。【變式6-1】(2021·湖南常德·統(tǒng)考中考真題)如圖是五種微粒的結構示意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上述五種微粒只涉及四種元素B.②③⑤表示的微粒性質較穩(wěn)定C.①②④屬于原子,③⑤屬于陰離子D.①④對應元素組成化合物的化學式為NaF【答案】C【詳解】A、核內質子數(shù)決定元素的種類,故上述五種微粒只涉及四種元素,此選項表述正確;B、最外層電子數(shù)決定元素的化學性質,當最外層是8電子時,化學性質比較穩(wěn)定,此選項表述正確;C、原子不帶電,核內質子數(shù)等于核外電子數(shù),陰離子帶負電,核內質子數(shù)小于核外電子數(shù),陽離子帶正電,核內質子數(shù)大于核外電子數(shù),故①②④屬于原子,③屬于陽離子,⑤屬于陰離子,此選項表述不正確;D、①對應的元素是F,④對應的元素是Na,兩種元素組成化合物的化學式為NaF,此選項表述正確。故選C?!咀兪?-2】(2022·廣東廣州·九年級鐵一中學校聯(lián)考期末)關于下列四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的說法正確的是ABCDA.A、B和C粒子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相同,化學性質相似B.B粒子為陽離子,帶兩個單位的負電荷C.C粒子為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8,化學性質不活潑D.D粒子為原子,在化學反應中易得到7個電子而變成穩(wěn)定結構【答案】C【詳解】A、A質子數(shù)=17,核外電子數(shù)=2+8=8=18,表示氯離子;B質子數(shù)=12,核外電子數(shù)=2+8=10,表示鎂離子;C質子數(shù)=18,核外電子數(shù)=2+8+8=18,表示氬原子;A、B和C粒子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雖然相同,但是化學性質不相似,故A說法錯誤;B、B質子數(shù)=12,核外電子數(shù)=2+8=10,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表示陽離子,帶有2個單位的正電荷,故B說法錯誤;C、C質子數(shù)=18,核外電子數(shù)=2+8+8=18,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則表示氬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8,化學性質不活潑,故C說法正確;D、D質子數(shù)=11,核外電子數(shù)=2+8+1=11,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則表示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1<4,在化學反應中易失去1個電子而變成穩(wěn)定結構,故D說法錯誤;故選:C。07同種元素的原子與離子的相互轉化【例7】(202·湖南邵陽·九年級統(tǒng)考期末)下列關于Na、Na+兩種粒子的判斷中,正確的是①核電荷數(shù)相同

②核外電子數(shù)相等

③質量幾乎相等

④Na+比Na穩(wěn)定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C【詳解】由于核電荷數(shù)=質子數(shù),兩者均不變,故①正確;Na失去一個電子變?yōu)镹a+,最外層電子數(shù)、電子層、核外電子數(shù)均發(fā)生改變,故②錯誤;由于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失去一個電子對質量影響很小,質量幾乎相等,故③正確;Na+具有8個電子的穩(wěn)定結構,比Na穩(wěn)定,故④正確;故①③④正確。故選C?!咀兪?-1】(2022上·廣西百色·九年級統(tǒng)考期末)下列粒子可以通過得到電子變成原子的是A.Cl B.S2- C. D.【答案】D【詳解】A、氯原子得電子變成氯離子,不符合題意;B、是硫原子得到2個電子,故失去2個電子變成原子,不符合題意;C、質子數(shù)等于電子數(shù),故為硫原子,得2個電子變成硫離子,不符合題意;D、質子數(shù)大于電子數(shù),是鎂原子失去2個電子變成的,故得電子變成鎂原子,符合題意。故選D【變式7-2】(2022上·四川樂山·九年級統(tǒng)考期末)下圖是某些微粒的結構示意圖,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①如果是一種原子,則x=9 B.④變成③需要失去一個電子C.①③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 D.②④一定都是陰離子【答案】D【詳解】A、①如果是一種原子,根據(jù)在原子中,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則有x=2+7=9,故A正確;B、③中質子數(shù)=17,核外電子數(shù)=2+8+7=17,表示的是氯原子,④中質子數(shù)=17,核外電子數(shù)=2+8+8=18,表示的是氯離子,④氯離子變成③氯原子需要失去一個電子,故B正確;C、決定元素化學性質的是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①③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相同,都是7,故二者的化學性質相似,故C正確;D、④中質子數(shù)=17,核外電子數(shù)=2+8+8=18,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表示的是陰離子,但是②中,當y>2+8=10時,表示的是陽離子,當y=10時,表示的是原子,當y<10時,表示的是陰離子,故D錯誤;故選D?!咀兪?-3】(2021·四川德陽·統(tǒng)考期末)近年來,科學家在宇宙深處發(fā)現(xiàn)了H3和H3+粒子。下列有關說法中正確的是A.H3和H3+屬于相同粒子B.H3和H3+的化學性質相同C.H3和H3+具有相同的質子數(shù)和不同的電子數(shù)D.構成H3的原子的結構示意圖為【答案】C【詳解】A、根據(jù)H3+離子和H3分子可知它們不是相同的粒子;故不正確;B、因為H3+離子和H3分子是不相同的粒子,它們的化學性質也不相同;故不正確;C、根據(jù)一個H3由3個氫原子構成,1個氫原子含有1個質子,因此一個H3中含有3個質子和3個電子,而1個H3+含有3個氫原子,并帶有1個單位的正電荷,說明失去了1個電子,因此1個H3+共帶有3個質子和2個電子;故正確;D、一個H3由3個氫原子構成,1個氫原子含有1個質子,因此此原子結構示意圖表示不正確,故不正確。故選C。08相對原子質量【例8】(2022·江蘇常州·統(tǒng)考一模)以一種碳原子的質量的1/12作為基準,其他原子的質量與這一基準的比,稱為這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如改為以一種氧原子質量的1/12作為基準,則以下量會發(fā)生改變的是A.一個氫原子的實際質量 B.一滴水中所含水分子的個數(shù)C.氨氣的相對分子質量 D.一個氧分子和一個氫分子的質量比【答案】C【詳解】A、一個氫原子的實際質量,不會變,錯誤。B、水分子不變,一滴水中所含水分子的個數(shù)不變,錯誤。C、基準發(fā)生改變,氨氣的相對分子質量發(fā)生改變,正確。D、一個氧分子和一個氫分子實際質量不變,質量比不變,錯誤。故選:C?!咀兪?-1】(2022·上海浦東新·統(tǒng)考一模)一個碳原子的質量為mg,一個氧原子的質量為ng,氧的相對原子質量可表示A. B. C. D.【答案】A【詳解】一個原子的質量與一個12C原子質量的的比值,叫做這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所以的相對原子質量為,故選A?!咀兪?-2】(2021·江蘇常州·統(tǒng)考一模)作為相對原子質量標準的碳原子與某種原子的質量關系為:÷=4,則原子的相對質量為A.3 B.4 C.12 D.48【答案】D【詳解】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故該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2×4=48。故選D。考點三元素01元素的概念【例1】(2023·江蘇揚州·統(tǒng)考中考真題)重氫可應用于光導纖維制備。重氫和氫都屬于氫元素,是因為它們的原子具有相同的A.質子數(shù) B.中子數(shù) C.體積 D.相對原子質量【答案】A【詳解】A、元素是質子數(shù)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重氫和氫都屬于氫元素,是因為它們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質子數(shù),符合題意;B、同種元素,中子數(shù)不一定相同,如C-12、C-14,不符合題意;C、重氫和氫都屬于氫元素,是因為它們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質子數(shù),與體積無關,不符合題意;D、同種元素,相對原子質量不一定相同,如C-12、C-14,不符合題意。故選A?!咀兪?-1】(2023·湖南懷化·統(tǒng)考中考真題)生活中常見的“加鐵醬油”、“富硒大米”、“高鈣奶粉”等物質中的“鐵”、“硒”、“鈣”指的是A.單質 B.元素 C.原子 D.分子【答案】B【詳解】這里的“鐵、鈣、硒”等不是以單質、分子、原子、離子等形式存在,而是強調存在的元素,與具體形態(tài)無關;故選B?!咀兪?-2】(2023·山東菏澤·統(tǒng)考中考真題)模型建構是化學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圖是某同學繪制的原子結構模型和原子結構示意圖,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③形成的陽離子符號是H+B.①②屬于同種元素C.①對應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是④D.②形成的單質化學性質不穩(wěn)定【答案】A【詳解】A、③的質子數(shù)和電子數(shù)是1,屬于氫原子,失去一個電子形成氫離子,符號為H+,故A說法正確;B、①的質子數(shù)是1,②的質子數(shù)是2,①②的質子數(shù)不同,不屬于同種元素,故B說法不正確;C、①的質子數(shù)是1,核外有1個電子,對應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是③,故C說法不正確;D、②的最外層也是第一層有2個電子,屬于穩(wěn)定結構,形成的單質化學性質穩(wěn)定,故D說法不正確。故選:A。02自然界中元素含量【例2】(2023·北京·統(tǒng)考中考真題)各種元素在地殼里的含量(質量分數(shù))如下圖,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鐵 B.鋁 C.硅 D.氧【答案】D【詳解】由圖可知,各種元素在地殼里的含量前四位由多到少依次為氧、硅、鋁、鐵,因此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故選D。【變式2-1】用化學符號填空:(1)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2)生物體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3)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其次是?!敬鸢浮浚?)O(2)Ca(3)AlFe【詳解】(1)地殼中含量前四的元素是:氧、硅、鋁、鐵;含量最多的是氧;(2)生物體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鈣;(3)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鋁,其次是鐵【變式2-2】生物體中元素的含量按質量分數(shù)計算,生物體中的含量位于前三位的元素依次是。含量最多的非金屬元素是,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敬鸢浮垦酢⑻?、氫氧/O鈣/Ca【詳解】生物體按質量分數(shù)計算各元素的含量分別為:氧65%、碳18%、氫10%、氮3%、鈣1.5%、磷1%、鉀0.35%;所以生物體中的含量位于前三位的元素依次是:氧、碳、氫;含量最多的非金屬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鈣。故答案為:氧、碳、氫;氧;鈣。03元素的種類、化學性質與原子結構的關系【例3】(2022上·遼寧撫順·九年級統(tǒng)考期末)根據(jù)下圖回答問題:

(1)釩原子的核外電子數(shù)是,B~F中共有種元素。(2)B~F中屬于穩(wěn)定結構的原子是(填字母)。(3)B與E化學性質相似的原因是。【答案】(1)23四/4(2)D(3)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相同【詳解】(1)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稱左上角的數(shù)字表示原子序數(shù),在原子中,原子序數(shù)=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23;元素是質子數(shù)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C、F質子數(shù)相同,屬于同種元素,故B~F中共有四種元素;(2)B、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表示原子,但是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7,大于4,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得到電子;C、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表示原子,但是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2,小于4,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失去電子;D、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表示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2,且只有一個電子層,達到了相對穩(wěn)定結構;E、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表示原子,但是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7,大于4,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得到電子;F、質子數(shù)大于核外電子數(shù),表示陽離子。故選D;(3)B與E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相同,均是7,故化學性質相似?!咀兪?-1】(2023·青海西寧·統(tǒng)考中考真題)請根據(jù)以下元素信息和粒子結構示意圖,回答問題:

(1)稀土元素是一類有重要用途的資源。據(jù)圖A判斷該稀土元素屬于元素(填“金屬”或“非金屬”)?(2)B、C對應的元素化學性質相似的原因是這兩種粒子的相同?(3)若D表示帶一個單位負電荷的某離子的結構示意圖,則X=?【答案】(1)金屬(2)最外層電子數(shù)(3)17【詳解】(1)鈰元素名稱帶“钅”,則該稀土元素屬于金屬元素,故填:金屬。(2)元素的化學性質與其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關系密切,B、C對應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相同,所以B、C對應的元素化學性質相似,故填:最外層電子數(shù)。(3)若D為表示帶一個單位負電荷的離子結構示意圖,說明最外層得到1個電子,則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7,原子中質子數(shù)等于核外電子數(shù),所以,故填:17?!咀兪?-2】(2022·遼寧·統(tǒng)考中考真題)請根據(jù)圖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一為A、B、C、D四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①B中n=。②四種粒子中屬于同種元素的是(填字母)。③A和C兩種粒子的相同,所以它們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2)圖二是某化學反應的微觀示意圖。①該反應中,參加反應的甲、乙兩種物質的粒子個數(shù)比為。②在化學變化中,(填“分子”或“原子”)不能再分。【答案】(1)8CD/DC最外層電子數(shù)(2)1:1原子【詳解】(1)①B質子數(shù)為11,表示11號元素,即為鈉元素,圖示為鈉原子結構示意圖,在鈉原子中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即為11=2+n+1,故其中n=8。②質子數(shù)決定元素種類,圖示四種粒子中CD質子數(shù)相等,屬于同種元素;③A和C兩種粒子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相同,所以它們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2)①由微觀示意圖可知,該反應中,參加反應的甲、乙兩種物質的粒子個數(shù)比為1:1;②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04宏觀、微觀和符號之間的聯(lián)系【例4】(2023上·遼寧大連·九年級統(tǒng)考期中)在宏觀、微觀和符號之間建立聯(lián)系是化學學科的特點。

Ⅰ.(1)物質的組成及構成關系如圖1所示,圖中①表示的是,②表示的是。Ⅱ.圖2是氧、硫、氯三種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2)氯原子的結構示意圖中x的數(shù)值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