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教材下培養(yǎng)習作素養(yǎng)能力的例談 論文_第1頁
統(tǒng)編教材下培養(yǎng)習作素養(yǎng)能力的例談 論文_第2頁
統(tǒng)編教材下培養(yǎng)習作素養(yǎng)能力的例談 論文_第3頁
統(tǒng)編教材下培養(yǎng)習作素養(yǎng)能力的例談 論文_第4頁
統(tǒng)編教材下培養(yǎng)習作素養(yǎng)能力的例談 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統(tǒng)編教材下培養(yǎng)習作素養(yǎng)能力的例談摘要:文本的教學不是僅僅局限于文字的閱讀、歸納總結文章的寫作方法;更不是單一地品詞析句、感悟文章的內涵,探尋作者的寫作意圖。教學中更應尋找可落筆的單元主題要素的“留白處”,切實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關鍵詞:資料拓展生活經驗部編語文教材從三年級起,專門設計了習作單元策略,使習作教學更具系統(tǒng)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也讓教師在教學中有標可循。教材選取兩篇能集中體現本單元習作要素的精讀范文,貼近學生生活和認識水平,進行引路。這樣使學生在習作過程中有“葫蘆”可畫,降低了習作教學的難度,極大地解決了以往作文教學中的瓶頸。但是,習作教學又不可拘局限于單一的習作策略單元及每單元的習作平臺。而應該依托教材為載體,挖掘教材中可進行習作訓練的寫點,及時進行習作的訓練。一、捕捉情節(jié)點,鏈接想象寫陶行知先生說:“教育不能創(chuàng)造什么,但它能啟發(fā)兒童創(chuàng)造力以從事于創(chuàng)造工作”。學生想象的能力就應該在教學中得以發(fā)展、升華并達到無障礙運用。選入教材的大多是名家名篇,其謀篇布局和寫作的技巧值得借鑒、運用。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而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比~老的這句話指出,用好語文教材,培養(yǎng)舉一反三學生的能力才是最終的教學目標。在語文教學中,可以用好教材這個“例子”,緊扣“例子”中的寫點,讓學生進行遷移仿寫。以部編六年級上《窮人》為例:《窮人》這篇課文是俄國文豪托爾斯泰的短篇小說,最精彩的寫作特色是以桑娜抱回死去鄰居西蒙留下的兩個孤兒后內心矛盾為主線,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窮人不窮的可貴品質。師:通過第一自然段的學習,我們體會了海上的風暴之兇猛與室內溫暖舒適的環(huán)境對比,請大家找出體現桑娜家貧窮的句子。師:再請大家深入思考,如果讓你描寫桑娜家的貧窮,你會怎么寫?學生:會像第一段那樣直接描寫,房子的破敗,房頂上沒有瓦,破了大洞……..學生:食物的缺少,吃了上頓沒下頓…….學生:衣物沒有,除了書上的光腳沒鞋,我還會寫他們幾個孩子合穿一條褲子……師:體現桑娜家貧窮的除了第一段的直接描寫,還有第二段的哪些句子呢?學生:通過桑娜的心理活動描寫,再現這個家的貧窮。師總結:這就是托爾斯泰這位大文豪的獨具匠心之處,除了直接描寫,還有桑娜的心理活動側面描寫。師:當桑娜在沉思中為家庭的貧窮、為出海打魚的丈夫未歸而感到擔憂時,漁夫在又冷又黑的海上經歷著什么呢?他又在想些什么呢?請仿照課文第二段的寫法,從直接描寫海上的風暴和側面描寫漁夫的心理活動兩個方面突出這個夜晚的可怕。學生憑借桑娜這個“例子”,有了“葫蘆”,有了“鏡子”,還愁畫不出“瓢”來?照不出“相”來?很快,學生的寫話交了上來,片斷如下:風,吹了又吹,船,搖了又搖……卻始終沒有打到魚。漁夫沉思:妻子每天都忙于家務,他自己也從早到晚的出海。孩子們一年四季穿著破破的衣服;去哪兒全光著腳,一不小心腳就被割破了;家里窮得只有一張床,往往得擠在一起睡覺。不過,日子還過的下去,沒什么可抱怨的。只聽“刺”的一聲,漁網又被撕破了。漁夫膽戰(zhàn)心驚,渾身發(fā)抖:“哎,老天啊,讓我們活下去吧!開恩吧!”………可見,深入解讀文本,依據單元語文要素: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編故事。在文中找尋寫點,并進一步引導學生嘗試模仿作者的寫作技巧進行遷移補白,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相關內容,也更利于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整合,集內容理解與語言運用的高度統(tǒng)一。二、抓住生成點,巧引練筆源陶行知先生說:“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fā)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閱讀策略單元是部編教材中首次呈現的新的教材編排體系之一,對于孩子們而言,也是首次接觸以單元為主題的群組閱讀課文。其實閱讀課程觀并不是最近幾年才提出來的,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認知理論和70年代元知理論的提出,就奠定了閱讀教學的理論基礎?!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陳先云同志說:閱讀、寫作是語文教學的“兩只腳”,它們有各自的任務,各自的發(fā)展規(guī)律,不可有偏重。那么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有效滲透“習作”呢?以部編六上第9課《竹節(jié)人》一文為例,導讀部分明確提出本課的學習要求之一:寫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別人玩這種玩具。學生在快速通讀全文后,很快鎖定精讀3—9段:怎樣寫玩具制作指南呢?我提出如下學習要求:1.可以同桌互讀,可以自己默讀,也可以小組內分別讀。2.玩具的制作指南可以用圖片、文字、摘錄關鍵句等多種形式呈現。交流反饋時,有學生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震驚了全班同學,也震撼了我,圖片如下:過程4: 納鞋底線用納鞋底線連接 毛筆桿竹節(jié)人的制作方法完成竹節(jié)人的制作方法 過程1: 毛筆桿鋸成腦袋 過程3: 寸把長的一截身體 鋸八截短的 過程2: 做四肢 在長的一截上鉆一對小眼裝手臂當全體學生面對著這張思維導圖震驚之余,我靈機一動:“你能為這張思維導圖‘添油加醋’嗎?,F在,你就是本文作者范錫林和他的同學們,拿起筆來,把竹節(jié)人的制作過程寫下來吧?別忘了寫出在制作過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項哦?!睂W生興高采烈,拿起筆刷刷刷寫了起來。有學生這樣寫道:小小的竹節(jié)人,看著簡單,制作的過程卻讓我大傷腦筋。首先,我得把寫大字用的毛筆桿多準備幾支,還得瞞過媽媽,把她的納鞋底線“捎出來”幾根。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后,我就開始大顯身手啦。拿起毛筆桿,揚起削鉛筆的小刀,我“鋸鋸鋸”,先鋸出寸把長的兩截,這是腦袋和身體。找到長的那一截,小心地挖出一對小眼。真倒霉,手一抖,不小心把“眼”挖大了,這一截筆桿爆了,門口商店里的老頭又要咧嘴笑啦,因為我又要去買毛筆嘍!這一次,我更加小心翼翼,眼睛一動不敢動,我在心里對自己說:“穩(wěn)住了,別慌別慌。”慢慢地,小眼鉆好,手臂裝上去,接下來的工序就簡單多了,八截短的做好,用納鞋底線連接,四肢成功!完美!我的竹節(jié)人大功告成,下課后可以在小伙伴們面前嘚瑟了?!喼欢味挝淖?,我心里的欣慰是語言文字無法表達的。孩子們所寫的又何嘗不是現實生活中自己曾經歷過的情感體驗呢?其實,習作教學并不難。如果說難的話,往往難就難在文本閱讀與語用遷移練筆沒做到有機結合的適時訓練。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過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只要留心,何愁拉不近學生的習作與生活之間的距離?何愁學生的習作不能呈現立體化呢?因而,在教學中,應“廣開教材、多樣呈現”文章的寫點,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習作的契機,及時進行寫作訓練。學生寫作的能力不就是從這反復的讀寫中淬煉出來的嗎?三、借引資料源情感升華寫如行知先生所言:“創(chuàng)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路的可能”。部編六上第七單元《文言文二則》中的一篇是《伯牙鼓琴》,簡潔的文字敘述了伯牙與子期間相知的知己情深,子期離世,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的決絕。除了文后的資料袋介紹這一段友誼的史書記載及相關的古詩名句外,我還讓孩子搜集了與本課相關的資料。教學中,出示:“伯牙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蔽乙龑В骸安啦粡凸那?,他斷了的是琴弦,可斷不了的是什么?”學生匯報課前搜集的資料,結果孩子搜集的資料與教參上的不謀而合: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歷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這一段文字,表現了伯牙對子期的無限思念。能否讓學生擴充寫話呢?本篇文章的字里行間和搜集的資料都不約而同地指向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依托這一情感升華點,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片段:師:伯牙破琴絕弦,是因為他志在太山時,再無人贊曰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師:志在流水。也無人贊曰生: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師:天下這么大,讓伯牙哪里再去覓得這樣一個知己呢?難怪他在第二年的春天,在子期墓前破琴絕弦,寫此悼歌。能有感情地讀一下嗎?(配樂,學生朗讀)師:這首悼歌,你能說一說它是什么意思嗎?(指名生說大概意思,師相機糾正翻譯不準確的詞語。)師:伯牙的心情絕對不是我們讀到的這短短的83個字所能表達的,他也許會在墳前(手勢作引導)生:用手撫摸墳上的泥土師:也許還會(作抬頭看天,以手掩面)生:仰天大哭師:還會有哪些動作、神態(tài)、語言呢?像剛才那樣,繼續(xù)說下去。生:跺腳、伏在地上,傷心的張不開嘴巴,不停地念叨子期的名字…….師:這就是此刻破琴絕弦的伯牙啊,你能把這首悼歌加以想象,寫下來嗎?資料不僅是拓展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體悟情感的輔助手段,也還可以是進一步挖掘寫點的深泉,更可以是訓練學生習作水平的橋梁。緊扣寫點,巧妙利用補充的資料,這樣的教學設計也能避免語用訓練的單一化,表面化,拓寬了學生寫作的渠道。四、聯系生活場情動辭又發(f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作文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陶行知先生也曾說:“要先能做到‘社會即學?!缓蟛拍苤v‘學校即社會’;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講到‘教育即生活’?!焙⒆拥奶煨允腔顫姾脛?,課外生活多姿多彩。從寫作的取材上來說,豐富的生活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寫作空間,不再拘泥于枯澀和局限;從智力發(fā)展的層面而言,在豐多姿多彩生活體驗過程中,學生的觀察力得以提升,學會了用心觀察生活,感受自己周圍的世界;從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來說,以豐富的生活積累和體驗作契機,引發(fā)他們描寫真實生活的沖動。生活從來都是最好的“無聲教材”,是最好的“文眼”,是習作的“源頭”??墒怯^察力的培養(yǎng)卻需要老師的啟發(fā)與不懈的訓練。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重抓住文本中與學生生活場景相似的教學情境,營造習作的氛圍,尋找習作的“文眼”,通過情境渲染,喚起學生寫作的欲望,激發(fā)寫作的熱情。部編六上《草原》后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你從課文哪些地方體會到了“蒙漢情深”?生活中你也有過與人惜別的經歷吧,和同學交流。教學中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老舍與蒙古族的朋友相識不過短短數日,分別時卻依依不舍,雖然語言不通,但心意相融,在你的回憶中,有過與朋友這樣難舍難分的時刻嗎?想一想把這個美好的瞬間寫下來。”這個問題剛一拋出,一片沉默,孩子們陷入了美好的回憶中,不一會兒:學生:六歲時與爸爸單位同事家的孩子同住一個部隊大院,可后來他先回了湖南老家,他坐在裝滿行李的卡車上向我再見,我跟在車后面奔跑,到現在都記得那天的太陽……..(說到這里,孩子流淚了,全班同學靜默)學生:暑假回了鄉(xiāng)下老家,和伙伴們玩了一個多星期,嘴上說著回來常聯系,可是我們都知道,開學后要忙著學習,哪能常常聯系呢?分別時,大家都哭了…….(孩子們也有的抹淚)師:我們都知道“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笨墒呛芏鄷r候,距離確實拉開了彼此的思念,但我們可以用手中的筆把這份牽掛,向遠方的他訴說。拿起手中的筆,寫下那一次難忘的分別吧。片段:分別,是為了更好的相遇。但分別的滋味,真的很不好受,很不是滋味兒。暑假,我去湖南玩了六天,最后一天時,我們要回去了??晌液苌岵坏米?,舍不得與朋友分別。即使我們彼此都說明年再見,可這一去,就是一年啊。我今年六年級了,這一年中要忙著小升初….,想到這些,我的心就…..目送著朋友們離去的身影,我心里頓時涌起一種新的感覺,而且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酸。此時,我特別想沖上去,一把抱住他們,叫他們不要離去。漸漸的,眼淚已經在眼眶中大打轉了。終于我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淚,不爭氣地流了出來,所有堆積在心中的情感都恨不得一下子爆發(fā)出來。我想哭,想大叫……可終究,還是忍住了。哎,看來分離,真的是為了更好的相遇啊……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從前的書本教育,就是以書本為教育,學生只是讀書,教師只是教書。在生活即教育的原則之下,書是有地位的。書是不可以死讀的,但是不能不用?!弊鳛檎Z文教師,要做個有心人,引領學生透過文本,透過語言內容和情感走向語言的表達,尋找生活這本書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