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考點突破第二部分古代詩文閱讀專題四文言文閱讀突破點二文言虛詞_第1頁
2025版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考點突破第二部分古代詩文閱讀專題四文言文閱讀突破點二文言虛詞_第2頁
2025版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考點突破第二部分古代詩文閱讀專題四文言文閱讀突破點二文言虛詞_第3頁
2025版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考點突破第二部分古代詩文閱讀專題四文言文閱讀突破點二文言虛詞_第4頁
2025版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考點突破第二部分古代詩文閱讀專題四文言文閱讀突破點二文言虛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突破點二文言虛詞必備學問文言虛詞是指不表示實在意義而表示語法意義的詞,包括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高考??嫉?8個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其中“因、以、于、則、之、乃、而”則是重點中的重點。請先自主學習本書附錄中“學問八文言實詞、虛詞”的“二、18個文言虛詞用法分類例釋”,養(yǎng)成良好的積累習慣。1.虛詞分類類別作用說明示例代詞人稱代詞第一人稱:吾、予、我、余、朕、孤、寡人、臣、仆、妾、在下①茍非吾之全部,雖一毫而莫取。(《赤壁賦》)吾:我。②余是以記之。(《石鐘山記》)余:我。其次人稱:爾、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閣下、陛下、足下、卿①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傳序》)爾:你。②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鴻門宴》)若:你。第三人稱:之、其、厥、彼①以刀劈狼首,又數(shù)刀斃之。(《狼》)之:它,指狼。②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像也。(《師說》)彼:他。指示代詞近指:此、是、斯、茲、之①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蘭亭集序》)斯:這。②之二蟲又何知?。ā跺羞b游》)之:這。遠指:夫、彼、其①彼君子兮,不素餐兮?。ā对娊?jīng)·伐檀》)彼:那,那些。②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其:那。疑問代詞誰、孰、何、奚、胡、曷、惡、安、焉①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何:什么。②沛公安在?(《鴻門宴》)安:哪里。副詞時間副詞既、業(yè)、已、曾、嘗、適、初、曩、昔、向、方、正、會、立、且、將、欲、常、素、俄、旋、乍、暫、忽、猝、須臾、未幾、無何①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嘗:曾經(jīng)。②尋向所志,遂迷。(《桃花源記》)向:以前。③若屬皆且為所虜?。ā而欓T宴》)且:將要。范圍副詞皆、舉、盡、咸、悉、俱、畢、率、凡、偕、共、并、但、唯、止、獨、徒、僅①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桃花源記》)咸:都。②但見悲鳥號古木。(《蜀道難》)但:只。程度副詞稍、略、少、益、彌、愈、尤、加、滋、殊、頗、極、至、甚、絕、良、酷①太后之色少解。(《觸龍說趙太后》)少:略微。②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六國論》)彌:更加,越來越。愈:越,更加。頻率副詞再、又、復、迭、頻、屢、數(shù)(shuò)范增數(shù)目項王。(《鴻門宴》)數(shù):屢次,多次。語氣副詞揣測語氣:庶、唯、幸、其、豈、殆、寧、庶幾①殆有神護者。(《項脊軒志》)殆:生怕,可能。②得之則生,弗得則死。(《魚我所欲也》)弗:不,沒有。③煙濤微茫信難求。(《夢游天姥吟留別》)信:的確,實在。否定語氣:不、弗、未、勿、莫、無、毋、非、匪、否、靡確定語氣:誠、信、實疑問副詞孰、何、胡、奚、曷、盍、安、惡、焉、烏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孰:哪一個。介詞表處所、時間、緣由、關(guān)聯(lián)、狀態(tài)等于、以、自、從、至、當、由、緣、乎、與、為、因、見、被、比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自:從。連詞表并列與、及、且、而、以、亦、載……載……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邸犊兹笘|南飛(并序)》]且:表并列,并且。表承接而、則、因、遂、乃、而后、若夫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而:表承接,可不譯。表遞進而、且、而況、尚況、非獨……亦……、不惟……而又……、非惟……抑亦……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而:表遞進,而且。表選擇抑、如、若、其、且、將、其……其……、寧……將……、非……則……、不……則……、孰若、孰與、與其……毋寧……、與其……孰若……、與其……不如……、與其……寧……、寧……無……、寧……不……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五代史伶官傳序》)抑:表選擇,或者,還是。表因果以、為、因、由、故、緣、以故、是故、由是、所以、是以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以:表因果,因為。表假設(shè)如、若、茍、即、向、使、向使、設(shè)使、假令茍非吾之全部,雖一毫而莫取。(《赤壁賦》)茍:表假設(shè),假如。表條件乃、縱、無、即、則、然則、縱……尚……、縱令……亦……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出師表》)無:不論,無論。表轉(zhuǎn)折但、然、而、則、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而:表轉(zhuǎn)折,卻。助詞結(jié)構(gòu)助詞之、是南取百越之地。(《過秦論》)之:結(jié)構(gòu)助詞,的。綴加助詞有、其(詞頭),然、焉、如、之(詞尾)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之:詞綴,湊足音節(jié),無實際意義。語氣助詞夫、唯、蓋、豈、其(句首),也、者、矣、焉、乎、耳、歟、與、邪、耶、哉、云(句尾)沛公不先破關(guān)中,公豈敢入乎?(《鴻門宴》)乎:表反問,相當于“呢”。嘆詞表感嘆吁、嗟乎、嘻、嗚呼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ā稁熣f》)嗟乎:表感嘆,相當于“唉”。2.雙音節(jié)虛詞的古今異義詞古今義從而古義:跟從+連詞。如“吾從而師之”(《師說》)。今義:連詞,上半句是緣由、方法等,下半句是結(jié)果、目的等;因此就。特殊古義:①不合常規(guī)。如“是故明王不舉不參之事,不食特殊之食”(《韓非子·備內(nèi)》)。②不同尋常。如“世必有特殊之人,然后有特殊之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③意外的變故。如“備他盜之出入與特殊也”(《鴻門宴》)。今義:①形容詞,異乎尋常的,特殊的。②副詞,特殊,極。所以古義:①……的緣由。如“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特殊也”(《鴻門宴》)。②用來……的、憑它(他)來……的。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今義:連詞,表示因果關(guān)系。無論古義:①不要說,更不必說。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②連詞,不論,不管。如“無論去與住,俱是一飄蓬”(《別宋常侍》)。今義:連詞,表示在任何條件下結(jié)果都不會變更。其實古義:①它的果實(真相、實際狀況)。如“不抑耗其實而已”(《種樹郭橐駝傳》)。②實際狀況;事實上,事實上。如“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六國論》)。今義:副詞,表示所說的是實際狀況(承上文,多含轉(zhuǎn)折意)。雖然古義:雖然如此。如“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今義:連詞,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應(yīng),表示承認甲事為事實,但乙事并不因為甲事而不成立。3.文言虛詞特殊運用現(xiàn)象(1)兼詞。指兼有兩個詞的意義和作用的單音節(jié)詞。常見的兼詞:諸(之于,之乎)、焉(于此)、耳(而已)、盍(何不)、曷(何不)、叵(不行)、爾(而已)。示例:①“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愚公移山》),“諸”字用在句中是兼代詞“之”和介詞“于”兩個詞。②“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勸學》),“焉”相當于“于此”,譯為“在這里”。(2)虛詞連用。有時是兩個詞連用,如“焉哉”“矣夫”“焉爾”“也矣”;有時是三個詞連用,如“也乎哉”“噫吁嚱”“焉爾矣”。虛詞連用是為了加強語氣,語氣的重點在最末一詞上。如“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氓》),“焉哉”表示感嘆的語氣。(3)虛詞固定結(jié)構(gòu)。指虛詞的某些固定用法,其表示的意義也是特定的。它的語法特點就是把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合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如“如(奈、若)……何”“無乃……乎”“何……之有”“得無……乎”“不亦……乎”等。解題指津[命題分析]2024年高考語文四套試題的文言文閱讀選材不再限于史傳文和紀事本末體,相比而言,虛詞的運用頻率更高。虛詞是讀懂文言文的必備學問,最初以“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的方式單獨設(shè)選擇題考查。近幾年來,新高考卷留意實力素養(yǎng)的考查,命題更具綜合性,多在文言斷句和文言句子翻譯中考查虛詞在語境中的用法和意義。因此,對于考生來說,除要熟悉駕馭常見的實詞意義之外,18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也須要下一番苦功。(1)虛詞與選擇題。二年春,高季興既得三州,請朝廷不除刺史,自以子弟為之,不許。及夔州刺史潘炕罷官,季興輒遣兵突入州城,殺戍兵而據(jù)之。帝怒,以劉訓為南面招討使,將步騎四萬討之。高季興求救于吳,吳人遣水軍援之。三年春,楚王殷如岳州,遣六軍使袁詮擊荊南,高季興以水軍逆戰(zhàn)。季興大敗,請和。冬十二月,高季興寢疾,命其子從誨權(quán)知軍府事。丙辰,季興卒。從誨既襲位,謂僚佐曰:“唐近而吳遠,舍近臣遠,非計也?!蹦艘虺跻笠灾x罪于唐,帝許之。四年秋七月甲申,以從誨為荊南節(jié)度使兼侍中。高從誨性明遠,親禮賢士,委任梁震,以兄事之。梁震曰:“先王待我如布衣交,以嗣王屬我。今嗣王能獨立,不墜其業(yè),吾老矣,不復事人矣?!彼旃陶埻司?。從誨不能留,乃為之筑室于土洲。從誨時過其家,四時賜與甚厚。自是悉以政事屬孫光憲。(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高氏據(jù)荊南》)[題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D)A.“自以子弟為之”中的“以……為……”,與“以從誨為荊南節(jié)度使兼侍中”中的“以……為……”含義相同。B.“殺戍兵而據(jù)之”中的“而”,與“唐近而吳遠”中的“而”用法不同。C.“乃因楚王殷以謝罪于唐”中的“因”,與《鴻門宴》中“因擊沛公于坐”的“因”含義不同。D.“遂固請退居”中的“遂”,與《種樹郭橐駝傳》中“遂而雞豚”的“遂”含義相同。[解析]A.“自以子弟為之”和“以從誨為荊南節(jié)度使兼侍中”中的“以……為……”都是“把……作為……,任命……為……”的意思。解說正確。B.“殺戍兵而據(jù)之”中的“而”表遞進關(guān)系,“唐近而吳遠”中的“而”表并列關(guān)系。二者用法不同,解說正確。C.“乃因楚王殷以謝罪于唐”中的“因”意為“通過”,“因擊沛公于坐”中的“因”意為“趁機”。二者含義不同,解說正確。D.“遂固請退居”中的“遂”是副詞,意為“于是”;“遂而雞豚”中的“遂”為動詞,意為“成、養(yǎng)好”。二者含義不同,解說錯誤。故選D。[參考譯文]天成二年春天,高季興得到三州后,請求朝廷不要任命刺史,由他自己派子弟去充當,后唐明宗沒有答應(yīng)。等到夔州刺史潘炕被罷官,高季興便率領(lǐng)軍隊突然進入夔州城中,殺死防守士兵并占據(jù)了夔州城。后唐明宗大怒,任命劉訓擔當南面招討使,率領(lǐng)四萬步卒和騎兵討伐高季興。高季興向(吳國請求救援,吳國派水軍來救濟他。天成三年春季,楚王馬殷到達岳州,派遣六軍使袁詮攻打荊南,高季興率領(lǐng)水軍迎戰(zhàn)。高季興慘敗,請求和好。冬季十二月,高季興臥病在床,任命他的兒子高從誨短暫處理軍府事務(wù)。丙辰日,高季興去世。高從誨繼位后,對僚佐們說:“后唐離我們近而吳國離我們遠,舍棄近的國家而臣服于遠的國家,這不是好計策?!庇谑峭ㄟ^楚王馬殷向后唐謝罪,后唐明宗答應(yīng)了他的請求。天成四年秋季七月甲申日,后唐朝廷任命高從誨為荊南節(jié)度使兼侍中。高從誨開明豁達,禮賢下士,重用梁震,把他當作兄長來對待。梁震說:“先王待我如同貧賤之交,他將您托付給我?,F(xiàn)在您已經(jīng)能夠獨立,沒有荒廢先王遺業(yè),我已年老,不能再侍奉人了?!庇谑菆詻Q請求告老還鄉(xiāng)。高從誨沒能留住他,于是為他在土洲修建府舍。高從誨時常到梁震家里去探望,一年四季的賞賜極為豐厚。從今把政事全部托付給孫光憲。(2)虛詞與斷句。[題2][2024·全國Ⅲ卷]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B)吳起者,衛(wèi)人也,事魯君。齊人攻魯,將而攻齊,大破之。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zhàn)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wèi)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wèi)魯君疑之謝吳起吳起于是聞魏文侯賢,欲事之。魏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節(jié)選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A.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zhàn)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wèi)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wèi)魯/君疑之/謝吳起/B.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zhàn)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wèi)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wèi)/魯君疑之/謝吳起/C.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zhàn)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wèi)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wèi)/魯君疑之/謝吳起/D.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zhàn)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wèi)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wèi)/魯君疑之/謝吳起/[解析]虛詞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記。解答本題時,若能正確理解句中“夫”“而”“矣”“也”“則”“之”等虛詞的作用,斷句就簡潔得多。原文加上標點為——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zhàn)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wèi)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wèi)?!濒斁芍x吳起。[參考譯文]吳起,是衛(wèi)國人,侍奉魯國國君。齊人攻打魯國,吳起率軍攻打齊國,大敗齊軍。魯國有人說:“魯國是小國,卻有著戰(zhàn)勝國的名聲,那么諸侯各國就要謀算魯國了。況且魯國和衛(wèi)國是兄弟般的國家,而魯君起用吳起,就是舍棄了衛(wèi)國?!濒斁龖岩蓞瞧?,(就)罷免了吳起。吳起這時聽說魏文侯賢德,想去侍奉他。魏文侯任命吳起為將領(lǐng),攻打秦國,攻克了五座城池。虛詞可使句間關(guān)系變得清晰,由此可結(jié)合具體語境加以推敲。常見的狀況:類別常見例詞斷句技巧發(fā)語詞夫、蓋、至若、若夫、唯、斯、今、凡、且、竊、請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斷開。時間詞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斷開。句末語氣詞陳述句末尾:也、矣、焉、耳其后一般斷開。疑問句末尾:耶、與(歟)、邪、乎感嘆句末尾:哉、夫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其后一般構(gòu)成疑問句,其前一般斷開。復句關(guān)聯(lián)詞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茍、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豈、豈非其前一般斷開。復音虛詞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復音虛詞須保持完整,其間不能斷開。此外,虛詞固定結(jié)構(gòu)(句式)的斷句作用也須要重視。固定句式斷句技巧為……所……、受……于……、見……于……(被動句)前后可斷,中間不斷。奈……何、如……何、無乃……乎、不亦……乎、何……之有、何以……為、唯……為……、孰與……乎……者,……也前后可斷,中間須斷。與其……,孰若…………,抑(還是)……其……,其……也非惟……,抑亦……(不只是……,而且是……)(3)虛詞與翻譯。[題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崔瑗字子玉,早孤,銳志好學,盡能傳其父業(yè)。年十八游學,遂明天官、歷數(shù)、《京房易傳》,諸儒宗之。年四十余,始為郡吏。以事系東郡發(fā)干獄。獄掾善為《禮》,瑗間考訊時,輒問以《禮》說。其專心好學,雖顛沛必于是。后事釋歸家,為度遼將軍鄧遵所辟。居無何,遵被誅,瑗免歸。(節(jié)選自《后漢書·崔瑗傳》)(1)獄掾善為《禮》,瑗間考訊時,輒問以《禮》說。譯文:獄曹的屬吏對《禮》很有探討,崔瑗受審訊之余,常常拿《禮》中的有關(guān)問題向獄曹的屬吏請教。(2)后事釋歸家,為度遼將軍鄧遵所辟。譯文:后來官司結(jié)案,崔瑗回到家鄉(xiāng),被度遼將軍鄧遵征召。[解析](1)正確理解句中的“為”“輒”和“以”這三個虛詞,對翻譯大有幫助。(2)句中的“為”和“所”連用,表被動,本句翻譯成被動句才能確保句意正確。[參考譯文]崔瑗字子玉,早年喪父,他立志專心求學,能夠全部繼承他父親的學業(yè)。他十八歲時交游問學,于是通曉天文、歷法、《京房易傳》,諸多學者把他當作宗師。崔瑗在四十多歲時,才任郡吏。后來因事被關(guān)進東郡發(fā)干縣的監(jiān)獄。獄曹的屬吏對《禮》很有探討,崔瑗受審訊之余,常常拿《禮》中的有關(guān)問題向獄曹的屬吏請教。他專心好學,即使身處逆境也一樣。后來官司結(jié)案,崔瑗回到家鄉(xiāng),被度遼將軍鄧遵征召。不久,鄧遵被殺,崔瑗被撤職而歸。[答題指導]正確推斷文言虛詞用法和意義的方法1.標記識別法有些虛詞是構(gòu)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標記詞,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者”“也”“乃”“為”表推斷,用“見”“于”“為”“為……所……”表被動,用“之”“是”表賓語前置。此外,還有一些含有虛詞的固定結(jié)構(gòu),如“是以”為“以是”的倒裝,譯為“因為這”;“無以……”譯為“沒有用來……的”;“無乃……乎”譯為“生怕……吧”;“其……之謂也(乎)”譯為“或許(生怕、莫非)說的是……吧(嗎)”。[題4]運用標記識別法,推斷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1)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答:“之”是賓語前置的標記,不譯。(2)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答:“見……于……”表被動,可譯為“被”。(3)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勸學》)答:“無以……”可譯為“沒有用來……的”。2.對稱分析法對稱分析法就是依據(jù)句子的對稱關(guān)系來推斷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文言文,尤其是駢體文特殊講究整齊、對稱,因此,我們可從一個比較熟悉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推知處于對稱位置的另外一個疑難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歸去來兮辭(并序)》]中“以”和“而”處于對稱位置,句中的“以”是表修飾關(guān)系的連詞,由此可推斷“而”也是表修飾關(guān)系的連詞。[題5]運用對稱分析法,推斷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答:介詞,憑借,依靠。(2)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蘭亭集序》)答:副詞,全,都。3.語法分析法很多文言虛詞在句子結(jié)構(gòu)中有著特殊的語法功能,因此依據(jù)語境判定這些虛詞的特殊語法功能,就可以推斷出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下面以“之”為例結(jié)合例句作具體分析:語法分析例句及分析“之”假如處在謂語位置,則可視為動詞。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之:動詞,到?!爸奔偃缣幵谫e語部分的兩個名詞之間,則譯為指示代詞“這樣”。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之:指示代詞,這樣?!爸奔偃缣幵谥髦^之間,則為取消句子獨立性的助詞。鵬之徙于南冥也。(《逍遙游》)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無實義。[題6]運用語法分析法,推斷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1)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答:動詞,是。(2)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答:動詞,到,去。(3)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孔雀東南飛(并序)》]答:介詞,為了。4.詞性界定法詞性不一樣,意義和用法也不一樣。意義和我們可借助上下文的語境,推斷其詞性、意義和用法。如2024年全國Ⅰ卷中“雖嬉笑怒罵之辭,皆可書而誦之”中的兩個“之”,前一個“之”是結(jié)構(gòu)助詞,譯為“的”;后一個“之”位于動詞“書”和“誦”之后,作代詞,代指“嬉笑怒罵之辭”,譯為“它們”。[題7]運用詞性界定法,推斷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1)飄飄乎如遺世獨立。(《赤壁賦》)答:助詞,放在形容詞后面,……的樣子。(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游褒禪山記》)答:介詞,因為。(3)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蘭亭集序》)答:句首語氣詞,提示下文。(4)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答:連詞,表并列,并且。5.位置推斷法有些虛詞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其用法和意義也會不同。因此,我們可以依據(jù)虛詞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關(guān)系、搭配習慣等,來推斷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下面以“其”為例結(jié)合例句作具體分析:位置推斷例句及分析“其”用在句首作代詞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其:代詞,指項莊的?!捌洹庇迷诰涫鬃髡Z氣副詞其皆出于此乎?(《師說》)其:語氣副詞,表推想,或許。“其”用在動詞后作代詞秦王恐其破璧。(《廉頗藺相如列傳》)其:代詞,指藺相如?!捌洹庇迷诿~(或代詞)后作語氣副詞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其:語氣副詞,表祈使,還是。[題8]運用位置推斷法,推斷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1)相與枕藉乎舟中。(《赤壁賦》)答:介詞,在。(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賦》)答:語氣助詞,嗎。(3)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ā垛叶〗馀!罚┐穑褐~,用于形容詞后,……的樣子。6.句意推斷法句意推斷法就是依據(jù)句子的大意來推斷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即依據(jù)上下文,在總體把握句意的基礎(chǔ)上來確定某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如“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2024·全國Ⅲ卷)中的兩個“之”和兩個“為”的意義及用法可推知如下:明確句意推斷用法吳起做將領(lǐng),同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飯,替士兵分擔勞苦。有個生了毒瘡的士兵,吳起替他吮吸膿液。由句意可確定兩個“之”的意義和用法分別為“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和“代詞,代指膿液”;兩個“為”的意義和用法分別為“動詞,做”和“介詞,替”。[題9]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A)A.扣舷而歌之。(《赤壁賦》) 而:連詞,表順承,然后。B.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乎:介詞,相當于“于”,比。C.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且:連詞,況且。D.路漫漫其修遠兮。(《離騷》) 其:助詞,起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解析]而:連詞,表示方式或狀態(tài),可不譯。故選A。答題示例例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興平二年,公孫瓚既殺劉虞,盡有幽州之地,志氣益盛,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衣冠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有材秀者,必抑困使在窮苦之地?;騿柶涔?,瓚曰:“衣冠皆自以職分當貴,不謝人惠?!惫仕鶎檺?,類多商販、庸兒,與為兄弟,或結(jié)婚姻,所在侵暴,百姓怨之。(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袁紹討公孫瓚》)(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B)A.“盡有幽州之地”中的“之”,與《師說》“句讀之不知”中的“之”用法不同。B.“名在其右者”中的“其”,與《五代史伶官傳序》“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中的“其”意思相同。C.“必以法害之”中的“以”,與《登泰山記》“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中的“以”意思不同。D.“故所寵愛”中的“所”,與《項脊軒志》“某所,而母立于茲”中的“所”用法不同。[實力指向]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實力指向依據(jù)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理解文言詞語的語境義。[思路點撥]熟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并和教材中的相關(guān)內(nèi)容進行比對。A.“盡有幽州之地”的“之”為結(jié)構(gòu)助詞,可譯為“的”;“句讀之不知”的“之”為賓語前置的標記。二者用法不同,解說正確。B.“名在其右者”的“其”為代詞,此處指“他(公孫瓚)”;“爾其無忘乃父之志”的“其”為副詞,表示祈使語氣,可譯為“確定”。二者意思不同,解說錯誤。C.“必以法害之”的“以”為介詞,可譯為“用,拿”;“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的“以”為介詞,可譯為“在”。二者意思不同,解說正確。D.“故所寵愛”的“所”為代詞,用在動詞之前,構(gòu)成名詞性的詞組;“某所,而母立于茲”的“所”為名詞,可譯為“地方”。二者用法不同,解說正確。故選B。(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衣冠皆自以職分當貴,不謝人惠。譯文:那些士大夫都自認為身居要職就應(yīng)當享受富貴,卻不知道感謝別人對他的恩惠。[實力指向]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實力指向整理語言材料和言語活動閱歷,將語言運用規(guī)律用于語文學習實踐。[思路點撥]解答本題,須反復閱讀須要翻譯的句子,找到其中的虛詞“以”,運用“詞性界定法”,可知此句中的“以”為動詞,可譯為“認為”,另外還需精確把握“衣冠”“謝”的意思。[參考譯文]東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孫瓚殺了劉虞之后,完全占有了幽州,勢力更加強盛,他依仗自己的才能和實力,不體恤百姓,只記別人的過失,不記別人的善行,連一丁點怨恨也要報復。對有聲望的士大夫,名望在他之上的,確定會用律法陷害他們,對有才能的人,也確定設(shè)法壓制使其處于窘?jīng)r的境地。有人問他為什么這樣做,公孫瓚說:“那些士大夫都自認為身居要職就應(yīng)當享受富貴,卻不知道感謝別人對他的恩惠?!币虼怂鶎檺鄣?,大多是商販和才能低下的人,還和他們結(jié)拜為兄弟,有的還結(jié)為姻親,這些人仗勢侵奪百姓,百姓都很怨恨他們。即學即練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B)A.①兒寒B.①又有若老人咳C.①D.①道之[解析]A.乎:①助詞,表疑問,相當于“嗎”;②介詞,相當于“在”。B.且:均為連詞,表并列。C.若:①連詞,表假設(shè),假如;②形容詞詞尾,……的樣子。D.所:①代詞,用在動詞之前,構(gòu)成名詞性詞組,可譯為“……的地方”;②代詞,與“以”構(gòu)成復音虛詞“所以”,可譯為“借以”“用來”。故選B。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C)A.①又雜植蘭桂竹木B.①此C.①老D.①項伯乃夜馳[解析]A.于:①介詞,在;②介詞,比。B.則:①副詞,相當于“乃”“即”,可譯為“就是”;②連詞,表承接,就,便。C.者:代詞,均指代人,可譯為“……的人”。D.之:①動詞,到,去,往;②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故選C。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嗚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nóng)亦命也若夫撓節(jié)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子孫戒之,尚無墜厥初。(節(jié)選自陸游《放翁家訓·序》)A.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nóng)/亦命也/若夫撓節(jié)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B.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nóng)/亦命也/若夫撓節(jié)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C.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nóng)/亦命也/若夫撓節(jié)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D.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nóng)/亦命也若夫/撓節(jié)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解析]首先要結(jié)合實詞與虛詞讀懂大意,再結(jié)合虛詞的作用把握句式結(jié)構(gòu),先易后難,直至全部斷開。句中出現(xiàn)了虛詞“而”“也”“亦”“若夫”“以”“所”,“也”常作句末語氣詞,本句中兩個“也”都放在“命”之后,“命也”都是對前句的推斷,“若夫”放在句首,故分別在“命也”與“亦命也”前后斷開,解除C、D兩項?!岸薄耙唷薄耙浴薄八币话阍诰渲校荒軘嚅_,所以句中“所”后不能斷開,解除B項。最終再依據(jù)斷開之處聯(lián)系句意驗證是否正確。故選A。原文加上標點為: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nóng),亦命也。若夫撓節(jié)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參考譯文]唉,做官做到公卿大臣,是命運使然;退居山野而成為農(nóng)夫,也是命運使然。假如屈節(jié)來求得顯貴,出賣自己奉行的道德準則來謀取利益,這是我們家的人所深深感到恥辱的。子孫們要引以為戒,希望不要敗壞最初的良好家風。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袁紹遣其將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于白馬。沮授曰:“良性促狹,雖驍勇,不行獨任?!苯B不聽。夏四月,曹操北救劉延。荀攸曰:“今兵少不敵,必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后者,紹必西應(yīng)之,然后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禽也?!辈購闹?。紹聞兵渡,即分兵西邀之。操乃引軍兼行趣白馬,未至十余里,良大驚,來逆戰(zhàn)。操使張遼、關(guān)羽先登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于萬眾之中,斬其首而還,紹軍莫能當者。遂解白馬之圍,徙其民,循河而西。紹渡河追之,沮授諫曰:“輸贏變更不行不詳,今宜留屯延津,分兵官渡,若其克獲,還迎不晚,設(shè)其有難,眾弗可還。”紹弗從。授臨濟嘆曰:“上盈其志,下務(wù)其功;悠悠黃河,吾其濟乎?”遂以疾辭。紹不許而意恨之,復省其所部,并屬郭圖。九月,曹操出兵與袁紹戰(zhàn),不勝,復還,堅壁。紹為高櫓,起土山,射營中,營中皆蒙楯而行。操乃為霹靂車,發(fā)石以擊紹樓,皆破。紹復為地道攻操,操輒于內(nèi)為長塹以拒之。操眾少糧盡,士卒疲乏,百姓困于征賦,多叛歸紹者。操患之,與荀彧書,議欲還許,以致紹師。彧報曰:“紹悉眾聚官渡,欲與公決勝敗。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是天下之大機也。且紹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輔以大順,何向而不濟?今谷食雖少,未若楚、漢在滎陽、成皋間也。是時劉、項莫肯先退者,以為先退則勢屈也。公以特殊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行失也。”操從之,乃堅壁持之。(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曹操篡漢》)★4.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須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公以至A弱當B至強C若不能D制E必為F所乘G是天下之大H機也。[答案]CEG[解析]“以……當……”意為“用……來抗拒……”,中間不能斷開;“若……”與“必……”構(gòu)成表假設(shè)關(guān)系的句式,“必”前應(yīng)斷開;“是……也”為推斷句式,其前應(yīng)斷開。綜上,應(yīng)在C、E、G處斷開。原文加上標點為: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是天下之大機也?!?.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D)A.“必分其勢乃可”中的“乃”,與《師說》“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乃”意思不同。B.“百姓困于征賦”中的“于”,與《廉頗藺相如列傳》“使不辱于諸侯”中的“于”意思相同。C.“能聚人而不能用”中的“而”,與《齊桓晉文之事》“盡心力而為之”中的“而”用法不同。D.“以公之神武明哲”中的“以”,與《項脊軒志》“能以足音辨人”中的“以”意思不同。[解析]A.“必分其勢乃可”中的“乃”為副詞,表示兩事順承,意為“才”;“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乃”為副詞,表示兩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意為“竟”。二者意思不同,解說正確。B.“百姓困于征賦”與“使不辱于諸侯”中的“于”均為介詞,引出被動行為的施事者,相當于“被”。解說正確。C.“能聚人而不能用”中的“而”表轉(zhuǎn)折,相當于“卻”;“盡心力而為之”中的“而”表示方式或狀態(tài)。二者用法不同,解說正確。D.“以公之神武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