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高考語文復(fù)習(xí):十八個(gè)常見文言虛詞 課件_第1頁(yè)
2025屆高考語文復(fù)習(xí):十八個(gè)常見文言虛詞 課件_第2頁(yè)
2025屆高考語文復(fù)習(xí):十八個(gè)常見文言虛詞 課件_第3頁(yè)
2025屆高考語文復(fù)習(xí):十八個(gè)常見文言虛詞 課件_第4頁(yè)
2025屆高考語文復(fù)習(xí):十八個(gè)常見文言虛詞 課件_第5頁(yè)
已閱讀5頁(yè),還剩89頁(yè)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qǐng)進(jìn)行舉報(bào)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jiǎn)介

2025高考復(fù)習(xí)文言文閱讀十八個(gè)常見虛詞專題復(fù)習(xí)而(一)連詞1.表示并列關(guān)系,可譯為“又”“和”。①蟹六跪<zzd>而</zzd>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勸學(xué)》)②劍閣崢嶸<zzd>而</zzd>崔嵬,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蜀道難》)2.表示遞進(jìn)關(guān)系,可譯為“并且”“而且”。君子博學(xué)<zzd>而</zzd>日參省乎己。(《勸學(xué)》)3.表示順承關(guān)系,可譯為“就”“接著”“然后”。①人非生<zzd>而</zzd>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②置之地,拔劍撞<zzd>而</zzd>破之。(《鴻門宴》)4.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譯為“但是”“卻”。①青,取之于藍(lán),<zzd>而</zzd>青于藍(lán)。(《勸學(xué)》)②有如此之勢(shì),<zzd>而</zzd>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guó)論》)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長(zhǎng)也,<zzd>而</zzd>見者遠(yuǎn)。(《勸學(xué)》)5.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可譯為“假如”“如果”。①今以秦之強(qiáng)<zzd>而</zzd>先割十五都予趙。(《廉頗藺相如列傳》)②死<zzd>而</zzd>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7.表示因果關(guān)系,可譯為“因而”“因此”“所以”。①而余亦悔其隨之<zzd>而</zzd>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②臣誠(chéng)恐見欺于王<zzd>而</zzd>負(fù)趙。(《廉頗藺相如列傳》)6.表示修飾關(guān)系,即連接狀語和動(dòng)詞,可不譯。①吾嘗跂<zzd>而</zzd>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xué)》)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zzd>而</zzd>走。(《寡人之于國(guó)也》)③項(xiàng)王按劍<zzd>而</zzd>跽曰……(《鴻門宴》)8.表示目的關(guān)系,可譯為“來”“為了”。①縵立遠(yuǎn)視,<zzd>而</zzd>望幸焉。(《阿房宮賦》)②籍吏民,封府庫(kù),<zzd>而</zzd>待將軍。(《鴻門宴》)(二)代詞第二人稱代詞,通“爾”,可譯為“你”“你的”。嫗每謂余曰:“某所,<zzd>而</zzd>母立于茲?!保ā俄?xiàng)脊軒志》)而(三)固定用法1.既而,可譯為“不久”。<zzd>既</zzd><zzd>而與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zzd>(《晉靈公不君》)2.而已,通常放在句末,可譯為“罷了”。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zzd>而已</zzd>。(《師說》)何(一)什么,哪里

①大王來<zzd>何</zzd>操?(《鴻門宴》)

②其間旦暮聞<zzd>何</zzd>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并序》)

③然則<zzd>何</zzd>時(shí)而樂耶?(《岳陽(yáng)樓記》)

④乃入見。問:“<zzd>何以</zzd>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何以:憑什么。

⑤子卿不欲降,<zzd>何以</zzd>過陵?(《蘇武傳》)——何以:有什么。

⑥不然,籍<zzd>何以</zzd>至此?(《鴻門宴》)——何以:為什么。

⑦項(xiàng)王按劍而跽曰:“客<zzd>何為</zzd>者?”(《鴻門宴》)——何為:做什么。(二)怎么、為什么

①<zzd>何</zzd>者?嚴(yán)大國(guó)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zzd>何</zzd>哉?(《岳陽(yáng)樓記》)

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guó)遷滅,<zzd>何</zzd>哉?(《六國(guó)論》)

④<zzd>何</zzd>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

⑤徐公<zzd>何</zzd>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⑥<zzd>何則</zzd>?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歸去來兮辭并序》)——何則:為什么?是因?yàn)椤?/p>

⑦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guó)之患,而報(bào)將軍之仇者,<zzd>何如</zzd>?(《荊軻刺秦王》)——何如:怎么樣。⑧沛公大驚,曰:“為之<zzd>奈何</zzd>?”(《鴻門宴》)——奈何:怎么。⑨<zzd>奈何</zzd>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奈何:為什么。(三)多么

吏呼一<zzd>何</zzd>怒!婦啼一何苦?。ā妒纠簟罚ㄋ模┕潭ㄓ梅?/p>

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zzd>何</zzd>。(《過秦論》)——何:通“呵”,呵斥、斥責(zé)。

②阿母謂府吏:“<zzd>何乃</zzd>太區(qū)區(qū)!”(《孔雀東南飛并序》)——何乃:怎能。乎(一)語氣詞

1.表疑問,可譯為“嗎”“呢”。

①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zzd>乎</zzd>?欲食乎?”(《項(xiàng)脊軒志》)

②壯士!能復(fù)飲<zzd>乎</zzd>?(《鴻門宴》)

2.表反問,可譯為“嗎”“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guó)<zzd>乎</zzd>?(《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zzd>乎</zzd>?(《師說》)③王侯將相寧有種<zzd>乎</zzd>?。ā蛾惿媸兰摇罚?/p>

3.表推測(cè),可譯為“吧”。

①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zzd>乎</zzd>?(《師說》)

②將軍豈有意<zzd>乎</zzd>?(《荊軻刺秦王》)

4.表感嘆或呼告,可譯為“啊”“呀”。

①已矣<zzd>乎</zzd>!寓形宇內(nèi)復(fù)幾時(shí)?(《歸去來兮辭并序》)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zzd>乎</zzd>吾將反。(《離騷》)

5.表停頓,可不譯。

知不可<zzd>乎</zzd>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赤壁賦》)(二)介詞,相當(dāng)于“于”

①相與枕藉<zzd>乎</zzd>舟中。(《赤壁賦》)

②浴<zzd>乎</zzd>沂,風(fēng)乎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③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zzd>乎</zzd>吾。(《師說》)④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zzd>乎</zzd>己。(《勸學(xué)》)(三)形容詞詞尾,可譯為“……的樣子”

浩浩<zzd>乎</zzd>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zzd>乎</zzd>如遺世獨(dú)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乃(一)副詞

1.可譯為“于是”“就”“這才”“才”。

①設(shè)九賓于廷,臣<zzd>乃</zzd>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度我至軍中,公<zzd>乃</zzd>入。(《鴻門宴》)

③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lt;zzd>乃</zzd>入見。(《曹劌論戰(zhàn)》)

2.可譯為“卻”“竟然”。

①問今是何世,<zzd>乃</zzd>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②今其智<zzd>乃</zzd>反不能及。(《師說》)③而陋者<zzd>乃</zzd>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shí)。(《石鐘山記》)

3.可譯為“只”“僅僅”。

①項(xiàng)王乃復(fù)引兵而東,至東城,<zzd>乃</zzd>有二十八騎。(《項(xiàng)羽本紀(jì)》)

②嬴<zzd>乃</zzd>夷門抱關(guān)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天下勝者眾矣,而霸者<zzd>乃</zzd>五。(《呂氏春秋》)

4.可譯為“就是”“原來是”。

①后有人告操曰:“此<zzd>乃</zzd>楊修之所教也?!保ā稐钚拗馈罚?/p>

②前面一軍相迎,為首大將<zzd>乃</zzd>魏延也。(《楊修之死》)(二)代詞

1.第二人稱代詞,可譯為“你”“你的”。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zzd>乃</zzd>翁。(《示兒》)

2.指示代詞,可譯為“這樣”“如此”。

夫我<zzd>乃</zzd>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三)固定用法

1.無乃,表揣測(cè),可譯為“恐怕”。

①今君王既棲于會(huì)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zzd>無乃</zzd>后乎?(《勾踐滅吳》)

②<zzd>無乃</zzd>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jìn)士,<zzd>無乃</zzd>與仆之私心剌謬乎?(《報(bào)任安書》)

2.乃爾,可譯為“如此”。

府吏再拜還,長(zhǎng)嘆空房中,作計(jì)<zzd>乃爾</zzd>立。(《孔雀東南飛并序》)其(一)人稱代詞

1.第一人稱代詞,可譯為“我(的)”“自己(的)”。

①亦各言<zzd>其</zzd>志也已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②而余亦悔<zzd>其</zzd>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③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zzd>其</zzd>猶未悔。(《離騷》)

2.第三人稱代詞,可譯為“他(的)”“她(的)”“它(的)”。

①臣從<zzd>其</zzd>計(jì),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秦王恐<zzd>其</zzd>破璧。(《廉頗藺相如列傳》)(二)指示代詞

1.表遠(yuǎn)指,可譯為“那”。

①既其出,則或咎<zzd>其</zzd>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②今操得荊州,奄有<zzd>其</zzd>地。(《赤壁之戰(zhàn)》)

③不嫁義郎體,<zzd>其</zzd>往欲何云?(《孔雀東南飛并序》)

2.指示代詞,可譯為“其中的”。

①于亂石間擇<zzd>其</zzd>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②擇<zzd>其</zzd>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三)語氣詞

1.表祈使語氣,可譯為“可”“還是”“一定”。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zzd>其</zzd>許寡人?。ā短砌虏蝗枋姑罚谂c爾三矢,爾<zzd>其</zzd>無忘乃父之志?。ā读婀賯餍颉罚?/p>

③吾<zzd>其</zzd>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2.表揣測(cè)語氣,可譯為“恐怕”“大概”。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zzd>其</zzd>皆出于此乎?(《師說》)

3.表反問語氣,可譯為“難道”“怎么”。

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zzd>其</zzd>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zzd>其</zzd>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四)連詞

1.表選擇,可譯為“或者”“還是”。

<zzd>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zzd>(《馬說》)

2.表假設(shè),可譯為“如果”“假使(如)”。

<zzd>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zzd>(《送東陽(yáng)馬生序》)(五)助詞

附在形容詞前或后,起加強(qiáng)形容的作用。

①路曼曼<zzd>其</zzd>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②佩繽紛<zzd>其</zzd>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離騷》)

③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zzd>其</zzd>衰也?。ā读婀賯餍颉罚┣遥ㄒ唬┻B詞

1.表遞進(jìn),可譯為“況且”“再說”。

①<zzd>且</zzd>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

②<zzd>且</zzd>君嘗為晉君賜矣。(《燭之武退秦師》)

③<zzd>且</zzd>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guó)論》)

2.表讓步,可譯為“尚且”“還”。

①臣死<zzd>且</zzd>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yuǎn)矣,猶<zzd>且</zzd>從師而問焉。(《師說》)

3.表并列,可譯為“又”“而且”。

①示趙弱<zzd>且</zzd>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命如南山石,四體康<zzd>且</zzd>直?。ā犊兹笘|南飛并序》)(二)副詞

1.可譯為“將要”。

①不出,火<zzd>且</zzd>盡。(《游褒禪山記》)②<zzd>且</zzd>為之奈何?(《鴻門宴》)

③若屬皆<zzd>且</zzd>為所虜?。ā而欓T宴》)

2.可譯為“暫且”“姑且”。

①存者<zzd>且</zzd>偷生,死者長(zhǎng)已矣?。ā妒纠簟罚?/p>

②誓不相隔卿,<zzd>且</zzd>暫還家去。(《孔雀東南飛并序》)(三)固定用法

1.且夫,用于句首,表示更進(jìn)一層,可譯為“況且”“再說”“而且”。

①<zzd>且夫</zzd>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

②<zzd>且夫</zzd>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赤壁賦》)

2.且如,可譯為“就像”。

<zzd>且</zzd><zzd>如今年冬,未休關(guān)西卒。</zzd>(《兵車行》)若(一)動(dòng)詞

1.可譯為“像”“如”。

①每覽昔人興感之由,<zzd>若</zzd>合一契。(《蘭亭集序》)

②怒而飛,其翼<zzd>若</zzd>垂天之云。(《逍遙游》)

2.可譯為“及”“比得上”。

①徐公<zzd>不若</zzd>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不若:不如、比不上。

②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zzd>若</zzd>人也。(《送東陽(yáng)馬生序》)(二)代詞

1.第二人稱代詞,可譯為“你(的)”“你們(的)”。

①<zzd>若</zzd>入前為壽,壽畢,請(qǐng)以劍舞。(《鴻門宴》)

②不者,<zzd>若</zzd>屬皆且為所虜?。ā而欓T宴》)

2.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如此”“這樣的”。

以<zzd>若</zzd>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三)連詞

1.表假設(shè),可譯為“假如”“如果”。

①<zzd>若</zzd>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燭之武退秦師》)

②<zzd>若</zzd>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燭之武退秦師》)

2.可譯為“至”“至于”。

<zzd>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zzd>(《齊桓晉文之事》)

3.形容詞詞尾,同“然”,可譯為“……的樣子”。

桑之未落,其葉沃<zzd>若</zzd>。(《氓》)(四)固定用法

若夫、至若,句首語氣詞,用于引起下文。

①<zzd>若夫</zzd>淫雨霏霏,連月不開。(《岳陽(yáng)樓記》)——若夫:像那。

②<zzd>至若</zzd>春和景明,波瀾不驚。(《岳陽(yáng)樓記》)——至若:至于。所(一)名詞

可譯為“處所”“地方”。

①又間令吳廣之次<zzd>所</zzd>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②某所,而母立于茲。(《項(xiàng)脊軒志》)(二)代詞

與動(dòng)詞組成名詞性詞組,可譯為“……的人(事物、地方)”。

①道之<zzd>所存</zzd>,師之所存也。(《師說》)

②小子無<zzd>所畏</zzd>,何敢助婦語!(《孔雀東南飛并序》)(三)介詞

1.為……所

①?gòu)]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zzd>為</zzd>仲卿母<zzd>所</zzd>遣。(《孔雀東南飛并序》)

②為國(guó)者無使<zzd>為</zzd>積威之<zzd>所</zzd>劫哉?。ā读鶉?guó)論》)

2.為所

若屬皆且<zzd>為所</zzd>虜?。ā而欓T宴》)(四)固定用法

1.所以

(1)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jù),可譯為“用來……的”。

師者,<zzd>所以</zzd>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2)表原因,可譯為“……的原因”。

①臣<zzd>所以</zzd>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吾<zzd>所以</zzd>為此者,以先國(guó)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所謂,可譯為“所說的”。

①此<zzd>所謂</zzd>戰(zhàn)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非吾<zzd>所謂</zzd>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3.所在,可譯為“到處”“所在之處”。

①石之鏗然有聲者,<zzd>所在</zzd>皆是也。(《石鐘山記》)——所在:到處。

②尋其方面,乃知震之<zzd>所在</zzd>。(《張衡傳》)——所在:所在之處。為(一)動(dòng)詞

1.可譯為“做”“作為”“當(dāng)作”“變成”“成為”等。

①斬木<zzd>為</zzd>兵,揭竿為旗。(《過秦論》)

②然后以六合<zzd>為</zzd>家,崤函為宮。(《過秦論》)

③卒相與歡,<zzd>為</zzd>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冰,水<zzd>為</zzd>之,而寒于水。(《勸學(xué)》)

2.可譯為“以為”“認(rèn)為”。

①此亡秦之續(xù)耳。竊<zzd>為</zzd>大王不取也?。ā而欓T宴》)

②兩小兒笑曰:“孰<zzd>為</zzd>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3.可譯為“是”,作為判斷句的標(biāo)志。

①如今人方<zzd>為</zzd>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

②非<zzd>為</zzd>織作遲,君家婦難為?。ā犊兹笘|南飛并序》)(二)介詞(讀wéi)

表被動(dòng),有時(shí)跟“所”結(jié)合,構(gòu)成“為所”或“為……所”結(jié)構(gòu),可譯為“被”。

①吾屬今<zzd>為</zzd>之虜矣?。ā而欓T宴》)

②而身死國(guó)滅,<zzd>為</zzd>天下笑。(《伶官傳序》)(三)介詞(讀wèi)

1.介紹原因或目的,可譯為“因?yàn)椤薄盀榱恕薄?/p>

①慎勿<zzd>為</zzd>婦死,貴賤情何?。。ā犊兹笘|南飛并序》)

②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zzd>為</zzd>其然也?”(《赤壁賦》)

2.介紹涉及的對(duì)象,可譯為“給”“替”。

①于是秦王不懌,<zzd>為</zzd>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請(qǐng)以趙十五城<zzd>為</zzd>秦王壽。(《廉頗藺相如列傳》)

3.可譯為“對(duì)”“向”。

①<zzd>為</zzd>之奈何?(《鴻門宴》)

②不足<zzd>為</zzd>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4.表示動(dòng)作、行為的時(shí)間,可譯為“當(dāng)”“等到”。

<zzd>為其來也,臣請(qǐng)縛一人過王而行。</zzd>(《晏子使楚》)(四)句末語氣詞

用于句末表示疑問或反問。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zzd>為</zzd>?(《鴻門宴》)

②奚以之九萬里而南<zzd>為</zzd>?(《逍遙游》)焉(一)兼詞

相當(dāng)于“于之”“于此”。

①三人行,必有我?guī)?lt;zzd>焉</zzd>。(《論語·述而》)

②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zzd>焉</zzd>。(《勸學(xué)》)(二)代詞

1.人稱代詞或指示代詞,相當(dāng)于“之”。

猶且從師而問<zzd>焉</zzd>。(《師說》)

2.疑問代詞,可譯為“哪里”“怎么”“什么”“為什么”。

且<zzd>焉</zzd>置土石?(《愚公移山》)(三)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可譯為“了”“啊”“呢”。

①至丹以荊卿為計(jì),始速禍<zzd>焉</zzd>。(《六國(guó)論》)

②于是余有嘆<zzd>焉</zzd>。(《游褒禪山記》)

2.句中語氣詞,表停頓,可不譯。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zzd>焉</zzd>,或不焉。(《師說》)(四)形容詞詞尾

相當(dāng)于“然”,可譯為“……的樣子”“……地”。

①盤盤<zzd>焉</zzd>,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②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zzd>焉</zzd>。(《石鐘山記》)也(一)句末語氣詞

1.表示判斷,可譯為“是”。

①城北徐公,齊國(guó)之美麗者<zzd>也</zzd>。(《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zzd>也</zzd>?!保ā而欓T宴》)

2.表示陳述或解釋的語氣。

①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guó)家之急而后私仇<zzd>也</zzd>。(《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雷霆乍驚,宮車過<zzd>也</zzd>。(《阿房宮賦》)

3.表示肯定或感嘆語氣。

①嗚呼!滅六國(guó)者六國(guó)<zzd>也</zzd>,非秦<zzd>也</zzd>;族秦者秦<zzd>也</zzd>,非天下<zzd>也</zzd>。(《阿房宮賦》)②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zzd>也</zzd>?。ā读婀賯餍颉罚?/p>

③古之人不余欺<zzd>也</zzd>?。ā妒娚接洝罚?/p>

4.語氣助詞,表示疑問,可譯為“呢”。

①鄰國(guó)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zzd>也</zzd>?(《寡人之于國(guó)也》)

②使秦復(fù)愛六國(guó)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zzd>也</zzd>?(《阿房宮賦》)

5.表示祈使語氣。

①吾其還<zzd>也</zzd>。(《燭之武退秦師》)

②不足為外人道<zzd>也</zzd>。(《桃花源記》)

6.表示疑問或反問,前面常有“安”“何”等字與它相配合。

安求其能千里<zzd>也</zzd>?(《馬說》)(二)句中語氣詞

句中表停頓,可不譯。

①是說<zzd>也</zzd>,人常疑之。(《石鐘山記》)

②其聞道<zzd>也</zzd>固先乎吾。(《師說》)

③師道之不傳<zzd>也</zzd>久矣?。ā稁熣f》)以(一)介詞

1.表示動(dòng)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或方法,可譯為“用”“憑借(……身份)”。

①愿<zzd>以</zzd>十五城請(qǐng)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士大夫終不肯<zzd>以</zzd>小舟夜泊絕壁之下。(《石鐘山記》)

③<zzd>以</zzd>勇氣聞?dòng)谥T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久之,能<zzd>以</zzd>足音辨人。(《項(xiàng)脊軒志》)

⑤皆好辭而<zzd>以</zzd>賦見稱。(《屈原列傳》)

2.表示所處置的對(duì)象,可譯為“把”。

①若舍鄭<zzd>以</zzd>為東道主。(《燭之武退秦師》)

②私見張良,具告<zzd>以</zzd>事。(《鴻門宴》)

3.表示時(shí)間、處所,可譯為“于”“在”“從”。

武<zzd>以</zzd>始元六年春至京師。(《蘇武傳》)

4.表示原因,可譯為“因?yàn)椤薄坝捎凇薄?/p>

①趙王豈<zzd>以</zzd>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且<zzd>以</zzd>一璧之故逆強(qiáng)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5.表示依據(jù),可譯為“按照”“依照”“根據(jù)”。

斧斤<zzd>以</zzd>時(shí)入山林。(《寡人之于國(guó)也》)(二)連詞

1.表示并列或遞進(jìn),可譯為“而”“又”“而且”。

①夫夷<zzd>以</zzd>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②忽魂悸<zzd>以</zzd>魄動(dòng)。(《夢(mèng)游天姥吟留別》)

2.表示承接。

①余與四人擁火<zzd>以</zzd>入。(《游褒禪山記》)

②樊噲側(cè)其盾<zzd>以</zzd>撞。(《鴻門宴》)

3.表示目的,可譯為“來”“用來”。

①則請(qǐng)立太子為王,<zzd>以</zzd>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作《師說》<zzd>以</zzd>貽之。(《師說》)

4.表示因果,可譯為“因?yàn)椤薄坝捎凇薄?/p>

①不賂者<zzd>以</zzd>賂者喪。(《六國(guó)論》)

②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zzd>以</zzd>其乃華山之陽(yáng)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5.表示修飾,可不譯。

木欣欣<zzd>以</zzd>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并序》)(三)助詞

1.表示時(shí)間、方位、范圍。

①受命<zzd>以</zzd>來,夙夜憂嘆。(《出師表》)——表時(shí)間。

②指從此<zzd>以</zzd>往十五都予趙。(《廉頗藺相如列傳》)——表方位。

③自王侯<zzd>以</zzd>下莫不逾侈。(《張衡傳》)——表范圍。

2.句中語氣助詞。

恐不任我意,逆<zzd>以</zzd>煎我懷。(《孔雀東南飛并序》)(四)動(dòng)詞

1.可譯為“以為”“認(rèn)為”。

①于是曹操<zzd>以</zzd>植為能。(《楊修之死》)

②皆<zzd>以</zzd>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2.可譯為“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zzd>以</zzd>。(《涉江》)

3.可譯為“率領(lǐng)”。

令騎將灌嬰<zzd>以</zzd>五千騎追之。(《項(xiàng)羽本紀(jì)》)(五)名詞

可譯為“原因”“緣由”。

古人秉燭夜游,良有<zzd>以</zzd>也。(《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六)通假字

通“已”,可譯為“已經(jīng)”“停止”。

固<zzd>以</zzd>怪之矣。(《陳涉世家》)(七)固定用法1.是以、以是,可譯為“因此”。

余<zzd>是以</zzd>記之,蓋嘆酈元之簡(jiǎn),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2.以為,可譯為“認(rèn)為”“把……當(dāng)作(作為、制成)”。

①虎見之,龐然大物也,<zzd>以為</zzd>神。(《黔之驢》)

②南取百越之地,<zzd>以為</zzd>桂林、象郡。(《過秦論》)因(一)介詞

1.可譯為“依照”“根據(jù)”。

罔不<zzd>因</zzd>勢(shì)象形。(《核舟記》)

2.可譯為“依靠”“憑借”。

①<zzd>因</zzd>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

②<zzd>因</zzd>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3.可譯為“趁著”“趁機(jī)”。

①不如<zzd>因</zzd>而厚遇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zzd>因</zzd>擊沛公于坐,殺之。(《鴻門宴》)

4.可譯為“由”“經(jīng)由”“通過”。

<zzd>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zzd>(《廉頗藺相如列傳》)

5.可譯為“由于”“因?yàn)椤薄?/p>

律曰:“君<zzd>因</zzd>我降,與君為兄弟。”(《蘇武傳》)(二)連詞

可譯為“因此”“于是”。

宅邊有五柳樹,<zzd>因</zzd>以為號(hào)焉。(《五柳先生傳》)(三)副詞

可譯為“于是”“就”。

①<zzd>因</zzd>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zhàn)》)

②相如<zzd>因</zzd>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四)名詞

可譯為“原因”“緣由”“機(jī)緣”。

于今無會(huì)<zzd>因</zzd>。(《孔雀東南飛并序》)(五)動(dòng)詞

可譯為“沿襲”“繼承”“接著”。

①蒙故業(yè),<zzd>因</zzd>遺策。(《過秦論》)

②加之以師旅,<zzd>因</zzd>之以饑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于(一)介詞

1.引入動(dòng)詞的時(shí)間、地點(diǎn)、范圍等。

①乃設(shè)九賓禮<zzd>于</zzd>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zzd>于</zzd>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游褒禪山記》)③故燕王欲結(jié)<zzd>于</zzd>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zzd>于</zzd>河?xùn)|。(《寡人之于國(guó)也》)

⑤青,取之<zzd>于</zzd>藍(lán),而青于藍(lán)。(《勸學(xué)》)

⑥受任<zzd>于</zzd>敗軍之際。(《出師表》)

3.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可譯為“比”“勝過”。

①冰,水為之,而寒<zzd>于</zzd>水。(《勸學(xué)》)

②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zzd>于</zzd>藍(lán)。(《勸學(xué)》)

4.引出對(duì)象,可譯為“對(duì)”“向”。

<zzd>于其身也,則恥師焉。</zzd>(《師說》)(二)固定用法

1.于是,表承接,表因果,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于是”。

<zzd>于</zzd><zzd>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zzd>(《廉頗藺相如列傳》)

2.于是,放在謂語之前或之后,屬于介詞短語。

①<zzd>于是</zzd>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口技》)

②<zzd>于是</zzd>六國(guó)之士,有寧越……之屬為之謀。(《過秦論》)與(一)介詞

可譯為“和”“跟”“同”。

①沛公軍霸上,未得<zzd>與</zzd>項(xiàng)羽相見。(《鴻門宴》)

②較秦之所得,<zzd>與</zzd>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shí)百倍。(《六國(guó)論》)

③陳涉少時(shí),嘗<zzd>與</zzd>人傭耕。(《陳涉世家》)(二)連詞

表示并列,可譯為“和”“跟”“同”。

①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ā墩撜Z·述而》)

②天<zzd>與</zzd>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三)動(dòng)詞

1.可譯為“給予”“授予”。

①父異焉,借旁近<zzd>與</zzd>之。(《傷仲永》)

②則<zzd>與</zzd>一生彘肩。(《鴻門宴》)

③呼爾而<zzd>與</zzd>之,行道之人弗受。(《魚我所欲也》)

2.可譯為“親附”“結(jié)交”。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zzd>與</zzd>,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②合從締交,相<zzd>與</zzd>為一。(《過秦論》)

③<zzd>與</zzd>嬴而不助五國(guó)也。(《六國(guó)論》)

4.可譯為“參加”。

蹇叔之子<zzd>與</zzd>師。(《蹇叔哭師》)

3.可譯為“贊許”“贊成”。

夫子喟然嘆曰:“吾<zzd>與</zzd>點(diǎn)也?!保ā蹲勇贰⒃鴷?、冉有、公西華侍坐》)(四)句末語氣詞

通假字,通“歟”。

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zzd>與</zzd>?(《唐雎不辱使命》)(五)固定用法

1.孰與,表示比較與選擇,可譯為“與……相比,誰更……”。

①我<zzd>孰與</zzd>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zzd>孰與</zzd>君少長(zhǎng)?(《鴻門宴》)

2.與其……孰若,表示選擇,可譯為“與其……不如”。

①<zzd>與其</zzd>坐而待亡,<zzd>孰若</zzd>起而拯之?(《清稗類鈔·馮婉貞》)

②<zzd>與其</zzd>殺是僮,<zzd>孰若</zzd>賣之?(《童區(qū)寄傳》)則(一)連詞

1.表假設(shè),可譯為“假如”“如果”或“那么”“就”。

①入<zzd>則</zzd>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guó)外患者,國(guó)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②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zzd>則</zzd>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賦》)

2.表轉(zhuǎn)折,可譯為“雖然”或“卻”“但是”。

①人死,<zzd>則</zzd>曰:“非我也,歲也?!保ā豆讶酥趪?guó)也》)

②于其身也,<zzd>則</zzd>恥師焉,惑矣。(《師說》)

3.表并列,則……則……,可譯為“就……就……”,或不譯。

①位卑<zzd>則</zzd>足羞,官盛<zzd>則</zzd>近諛。(《師說》)

②入<zzd>則</zzd>孝,出<zzd>則</zzd>悌。(《論語·學(xué)而》)

③學(xué)而不思<zzd>則</zzd>罔,思而不學(xué)<zzd>則</zzd>殆。(《論語·為政》)

4.表選擇,常與否定詞連用,可譯為“不是……就是……”。

其培之也,若不過焉<zzd>則</zzd>不及。(《種樹郭橐駝傳》)(二)副詞

1.表判斷,可譯為“是”“就是”。

此<zzd>則</zzd>岳陽(yáng)樓之大觀也。(《岳陽(yáng)樓記》)

2.表兩事前后相接,有因果關(guān)系,可譯為“即”“便”。

①項(xiàng)王曰:“壯士!——賜之卮酒?!?lt;zzd>則</zzd>與斗卮酒。(《鴻門宴》)

②故木受繩<zzd>則</zzd>直,金就礪則利。(《勸學(xué)》)者(一)助詞

1.指人、物、事、時(shí)間、地點(diǎn)等,可譯為“……的人(東西、事情)”。

①作亭<zzd>者</zzd>誰?山之僧曰智仙也。(《醉翁亭記》)

②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jiān)明約束<zzd>者</zzd>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在數(shù)詞之后,可譯為“……種”“……樣”等。

①二<zzd>者</zzd>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魚我所欲也》)

②或異二<zzd>者</zzd>之為,何哉?(《岳陽(yáng)樓記》)

3.用在“今”“昔”等表時(shí)間的詞或否定詞之后,可譯為“……的時(shí)候”“……的話”,或不譯。

①今<zzd>者</zzd>項(xiàng)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②不<zzd>者</zzd>,若屬皆且為所虜?。ā而欓T宴》)

4.用作“若、似、如”等的賓語,可譯為“……的樣子”。

言之,貌若甚戚<zzd>者</zzd>。(《捕蛇者說》)

5.判斷句的標(biāo)志。

(1)放在主語之后,點(diǎn)明判斷結(jié)果。

①廉頗<zzd>者</zzd>,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亞父<zzd>者</zzd>,范增也。(《鴻門宴》)③師<zzd>者</zzd>,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2)放在主語之后,引出事件的原因。

①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zzd>者</zzd>,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②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zzd>者</zzd>,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6.定語后置句的標(biāo)志。

①求人可使報(bào)秦<zzd>者</zzd>,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客有吹洞簫<zzd>者</zzd>,倚歌而和之。(《赤壁賦》)

③馬之千里<zzd>者</zzd>,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二)語氣詞

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問等語氣。

①何<zzd>者</zzd>?嚴(yán)大國(guó)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誰為大王為此計(jì)<zzd>者</zzd>?(《鴻門宴》)之(一)代詞1.第一人稱代詞,可譯為“我”。不知將軍寬<zzd>之</zzd>至此也?。ā读H藺相如列傳》)2.第三人稱代詞,可譯為“他(她、它)”。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shí)人莫<zzd>之</zzd>許也。(《隆中對(duì)》)3.指示代詞,可譯為“這”“此”。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zzd>之</zzd>丘。(《愚公移山》)

②<zzd>之</zzd>二蟲又何知?。ā跺羞b游》)(二)助詞1.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可譯為“的”。①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zzd>之</zzd>耳者。(《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本在冀州<zzd>之</zzd>南,河陽(yáng)之北。(《愚公移山》)2.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dú)立性,可不譯。①臣<zzd>之</zzd>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②客<zzd>之</zzd>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3.賓語前置句的標(biāo)志。①句讀<zzd>之</zzd>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②孔子云:何陋<zzd>之</zzd>有?(《陋室銘》)4.定語后置句的標(biāo)志。①蚓無爪牙<zzd>之</zzd>利,筋骨之強(qiáng)。(《勸學(xué)》)②石<zzd>之</zzd>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5.放在動(dòng)詞或形容詞之后,相當(dāng)于“焉”。①填然鼓<zzd>之</zzd>,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guó)也》)②余扃牖而居,久<zzd>之</zzd>,能以足音辨人。(《項(xiàng)脊軒志》)(三)動(dòng)詞可譯為“到……去”。①胡為乎遑遑欲何<zzd>之</zzd>?(《歸去來兮辭并序》)②奚以<zzd>之</zzd>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對(duì)點(diǎn)精練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鄭人游于鄉(xiāng)校①,以論執(zhí)政。然明謂子產(chǎn)②曰:“毀鄉(xiāng)校,何如?”子產(chǎn)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zhí)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節(jié)選自《子產(chǎn)不毀鄉(xiāng)?!罚?/p>

【注】①鄉(xiāng)校:地方學(xué)校,又是鄉(xiāng)人聚會(huì)議事的場(chǎng)所。②子產(chǎn):公孫氏,名僑,鄭國(guó)大夫。然明也是鄭國(guó)大夫。1.以下四句話分編為四組,標(biāo)藍(lán)色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

①<zzd>是</zzd>社稷之臣也

②不知木蘭<zzd>是</zzd>女郎③世無孔子,誰能定<zzd>是</zzd>非之真

④<zzd>是</zzd>吾師也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B[解析]

①④譯為“這”;②表示判斷,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是”意思一樣;③譯為“對(duì),正確”。2.下列句子中的“于”,與“鄭人游于鄉(xiāng)校”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A.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B.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賢于長(zhǎng)安君C.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guó)之師也D.然不自意能先入關(guān)破秦,得復(fù)見將軍于此[解析]

D與“鄭人游于鄉(xiāng)?!敝械摹坝凇倍冀忉尀椤霸凇?。A譯為“對(duì)”;B譯為“比”;C介詞,表示引進(jìn)比較的對(duì)象,譯為“和、與”。D【參考譯文】

鄭國(guó)人到鄉(xiāng)校休閑聚會(huì),議論執(zhí)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壞。鄭國(guó)大夫然明對(duì)子產(chǎn)說:“把鄉(xiāng)校毀了,怎么樣?”子產(chǎn)說:“為什么毀掉?人們?cè)缤砀赏昊顑夯貋淼竭@里聚一下,議論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壞。那些他們喜歡的,我就實(shí)行它們;那些他們厭惡的,我就改正它們,這是我們的老師,為什么要?dú)У羲?我聽說過盡力做善事來減少怨恨,沒聽說過依權(quán)仗勢(shì)來防止怨恨。(毀掉鄉(xiāng)校)難道就能很快地讓這些議論停止嗎?毀掉鄉(xiāng)校就像堵塞河流一樣:河水大規(guī)模的決口造成的損害,傷害的人必然很多,(到那時(shí))我是救不了的;不如開個(gè)小口導(dǎo)流,不如我們聽取這些議論后把它當(dāng)作治病的良藥。”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晉平公與群臣飲,飲酣,(

)喟然嘆曰:“莫樂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違?!睅煏缡套谇埃僮仓?,公披衽(

避,琴壞于壁。公曰:“太師誰撞?”師曠曰:“今者有小人言于側(cè)者,(

)撞之。”公曰:“寡人也?!睅煏缭唬骸皢?!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弊笥艺?qǐng)除之。公曰:“釋之,以為寡人戒?!保ü?jié)選自《韓非子·難一》)1.依次填入文中括號(hào)中的虛詞,全都恰當(dāng)?shù)囊豁?xiàng)是(

)。A.遂

B.乃

C.乃

D.遂

故[解析]

乃:竟然。而:表連接、相承關(guān)系。故:所以。B2.以下四句話分編為四組,加點(diǎn)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

①惟其言而莫<zzd>之</zzd>違

②援琴撞<zzd>之</zzd>③是非君人者<zzd>之</zzd>言也

④左右請(qǐng)除<zzd>之</zzd>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D[解析]

①②④中的“之”都是代詞,其中“莫之違”是賓語前置句。③中的“之”是助詞,譯為“的”。3.下列對(duì)文中字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莫樂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違”中,兩個(gè)“莫”字意義不相同。B.“師曠侍坐于前”“琴壞于壁”“有小人言于側(cè)者”中,三個(gè)“于”字意思相同。C.“寡人也”“是非君人者之言也”中,兩個(gè)“也”字作用相同。D.“以為寡人戒”中的“以為”與《出師表》中“愚以為宮中之事”中的“以為”意思相同。[解析]

“以為寡人戒”中的“以為”譯為“把它作為”;“愚以為”譯為“我認(rèn)為”。A“莫樂為人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qǐng)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qǐng)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yè)內(nèi)容里面會(huì)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kù)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chǔ)空間,僅對(duì)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duì)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duì)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qǐng)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shí)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duì)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píng)論

0/150

提交評(píng)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