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新疆和田地區(qū)民豐縣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2-2023學年新疆和田地區(qū)民豐縣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2-2023學年新疆和田地區(qū)民豐縣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2-2023學年新疆和田地區(qū)民豐縣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2-2023學年新疆和田地區(qū)民豐縣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新疆和田地區(qū)民豐縣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一、選擇題1.考古學有幾個常用定義:“資料”是研究歷史的客觀基礎;“技術”是取得資料的手段;“方法”是研究資料的手段;“理論”是研究人類歷史規(guī)律性認識的總結。下列屬于考古學“方法”的是A.北京周口店龍骨山洞發(fā)掘原始人類頭蓋骨B.運用專用金屬探測儀尋找古墓內部遺存狀況C.對人類遺存特征的研究揭示當時社會特征D.運用DNA解碼技術探究中國人祖先由來2.相傳炎帝“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這里的“耒耜”是指A.農業(yè)工具 B.作戰(zhàn)武器 C.生活用具 D.灌溉工具3.翻檢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領稱“王”,周王發(fā)表誥命時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稱“天子”,被視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臨人間。這反映出(

)A.“以天為祖”的宗法制思想 B.嫡庶子孫為天下大宗C.西周王權至高無上的權威性 D.神權與王權的結合4.《史記》中記載,“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朦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察,蕾、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辈牧戏从沉耍ǎ〢.“國人”有力制約君主權力 B.分封制對君主執(zhí)政行為有影響C.君主權力受到原始民主制約 D.官僚政治下分工合理日趨完善5.先秦有一大學派,體恤百姓,信徒眾多,影響廣泛。但秦漢以來,在政府的打壓下卻逐漸淡出政治舞臺,該學派是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薄敖^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薄胺凑?,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边@些主張出自A.《論語》 B.《老子》 C.《詩經》 D.《韓非子》7.唐朝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定公十年》中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薄叭A夏”連稱,本義指衣冠華美又重禮儀。華夏作為族群、文化、國家政權,在春秋戰(zhàn)國時被周邊民族所認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觀念滋生發(fā)展。材料旨在說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爭霸兼并戰(zhàn)爭一定程度上有利于()A.經濟文化交流 B.民族融合 C.服飾交流改進 D.生活習慣的趨同8.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云:“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擊浮云,諸侯盡西來?!标P于詩中的“秦王”統(tǒng)治時出現的情況,下列哪種表述可能是真實的①是被周天子封在秦地為王②稱皇帝,設三公九卿③公元前218年某月,他將張某任命為某郡郡守④他任用商鞅變法,秦朝走向強大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9.圖示法是學習歷史的一種好方法,它能將紛繁復雜的歷史比較直觀形象地展示出來,圖2展示的措施所起到的作用是(

)①促進文化交流交融②增加財政收入③鞏固國家統(tǒng)一④增強民族凝聚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秦始皇下令討論“師古”與“師今”的大問題,李斯認為“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今陛下創(chuàng)大業(yè),建萬世之功”,三代之事,不足效法!這表明李斯A.主張實施郡縣制B.主張建立皇帝制度C.反對皇位世襲D.主張廢除夏、商、周所有制度11.秦統(tǒng)一后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下列有關郡縣制的認識錯誤的是(

)A.春秋戰(zhàn)國時期郡縣制已經出現 B.郡守定期向丞相匯報工作C.縣長都是由郡守直接任命 D.郡縣制的實行代表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12.“黃老”之稱,始見于漢代史籍,但按照《史記》記載,“黃老之學”在戰(zhàn)國時期的存在應該是確定無疑的,目前國內外大多數相關學者都對“黃老之學”在先秦的存在給予了肯定。由此可見,漢初奉行“黃老之學”A.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B.取決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傳C.受司馬遷的影響比較大D.根植于先秦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13.漢哀帝即位后,久病不愈,天災不斷。有人說漢朝天運已終,要重新授命于天;有人提出這是“漢歷中衰”,應當改元,以再受命。于是,漢哀帝便將建平二年(公元前6年)改為“太初元將元年”,改號為“陳圣劉太平皇帝”。這一現象反映A.漢朝社會矛盾尖銳B.道家學說再度興起C.漢朝統(tǒng)治出現危機D.儒家思想依舊主流14.宋朝時期推行的任官回避制度,是在前代的基礎上逐漸完善起來的?!端问贰份d:“性不許官本貫州縣及鄰境”。該制度旨在A.瓦解血緣宗法體系 B.健全地方行政機構 C.防止地方勢力膨脹 D.完善地方監(jiān)察制度15.《唐六典》被史學家錢穆先生稱為“中國歷史上行政法規(guī)之巨典”,所載官制源流自唐初至開元止。下列內容,可能出現在其中的是A.“凡百司奏抄,侍中審定,則先讀而署之,以駁正違失”B.“今中書主民,樞密主兵,三司主財,各不相知”C.“國家置中書省以治內,分行省以治外”D.“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16.比起秦代焚書坑儒,漢代獨尊儒術的成功之處在于(

)A.以思想統(tǒng)一維護了政治的大一統(tǒng) B.以溫和的手段解決意識形態(tài)問題C.大力開展以儒學經典為內容的教育 D.為君主專制的創(chuàng)立奠定了理論基礎17.西漢建立之初,秦始皇以來的不死成仙熱度逐漸消退,與治病、養(yǎng)生、健體相關的醫(yī)學著作大量問世。漢武帝時求仙熱潮再次興起,除《淮南子》綜合此前各家醫(yī)學理論外,醫(yī)學成就寥寥,即使有養(yǎng)生醫(yī)學理論,也歸結到修仙上。這一現象說明A.漢初醫(yī)學成就最為集中 B.神仙信仰影響漢代醫(yī)學的發(fā)展C.黃老之學為儒學所取代 D.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注重理論的總結18.“關市”指設在邊境關塞要地的集市。依據下表記載可知,西漢紀年“關市”記事出處高后四年(公元前180年)有請禁南越關市鐵器?!妒酚洝つ显搅袀鳌肪暗矍霸辏ㄇ?56年)復與匈奴和親,通關市,給遺匈奴,遣公主,如故約?!妒酚洝ば倥袀鳌分性哪辏ㄇ?46年)御史大夫奏禁馬五尺九寸以上,齒未平,不得出關。《漢書·景帝紀》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明和親約束,厚遇,通關市,饒給之。匈奴單于以下皆親漢,往來長城下?!妒酚洝ば倥袀鳌稟.開與南越邊境貿易先例 B.經濟軍事實力強于匈奴C.國家安全影響邊境商貿 D.借助朝貢貿易鞏固邊疆19.蕭公權曾說:“儒家之政治思想,態(tài)度本為樂觀,至桓譚、王符、崔蹇、荀悅諸人始漸露悲觀之意,不復堅持圣君賢相、歸仁化義之崇高理想,而欲以任刑參霸之術為補綻治標之方?!笔捁珯嗾J為桓譚諸人A.仁義觀念淡化B.崇尚法家思想C.主張儒法并用D.反對儒學獨尊20.商鞅把禮樂、詩書、修善、孝悌、誠信、仁義、貞廉、非兵和羞戰(zhàn)統(tǒng)稱為六虱,認為應該統(tǒng)統(tǒng)毀滅。其實質是A.統(tǒng)一思想 B.加強中央集權 C.思想文化專制 D.打擊舊貴族的勢力21.商鞅曰:“始秦戎翟之教,父子無別,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為其男女之別?!睋丝芍眺弊兎ˋ.增加了秦國的賦稅收入 B.改變了秦國傳統(tǒng)的社會風俗C.推動秦國人口大量增長 D.刺激了秦國小農經濟的發(fā)展22.“和田馬錢”(下圖)是漢代的于闐(今新疆和田一帶)地區(qū)自行制造和發(fā)行的一種錢幣。它采用古希臘的打壓法制成,圓形無孔,正面錢文是漢文篆體字,背面是馬或駱駝的圖案并環(huán)以佉盧文,以“銖”為計重、記值單位。該錢幣的發(fā)現,可以證明當時A.“和田馬錢”在全國流行 B.中國與西方存在文明交流C.篆體漢字盛行于西域地區(qū) D.漢代與歐洲建立直接聯系23.開元二年(714年)七月,唐玄宗下令:“朕欲捐金抵玉,正本澄源,所有服御金銀器物,今付有司,另鑄為鋌,仍別貯掌,以供軍用。珠玉之貨,無益于時,并即焚于殿前,用絕競爭。”這些規(guī)定A.是應對經濟衰退的主動之舉 B.意在打擊權貴奢靡浮華之風C.強化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D.體現了三教合一的新潮流24.“征辟是中國漢代擢用人才的一種制度,“征”是由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由政府高官征辟屬吏,然后向朝廷推薦。這反映出漢代(

)A.皇帝親自考查選拔人才 B.無需通過考查即可任用C.選官方式有一定主觀性 D.孝廉是人仕的主要依據25.《漢書》記載:“武帝施主父之冊,下推恩之令,使諸侯王得分戶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睋伺袛酀h武帝實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恩澤貴族 B.實現民族交融 C.增加稅收 D.削弱王國勢力26.某學者認為,那是一個創(chuàng)造的時代,思想巨人一個又一個出現,爭相著述,互相辯駁,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井噴。這個“創(chuàng)造的時代”是A.夏朝時期 B.商朝時期 C.春秋戰(zhàn)國 D.秦漢時期二、材料分析題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孔子的學說從根本上說是保守的。他不打算損害現存的社會秩序和社會關系,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過,他堅持統(tǒng)治者擁有統(tǒng)治權力的同時,還堅持統(tǒng)治者應在合理的道德原則基礎上進行統(tǒng)治……孔子的學說在他生前并沒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說貫徹了。但是,它們最終還是流行開來,并成為國家的正統(tǒng)信條。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董仲舒以《春秋》經的權威,高度肯定了“大一統(tǒng)”,這符合孔子所說的“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但是孔子的“吾從周”仍是肯定了周朝的封建制,而董仲舒的“大一統(tǒng)”則已是對“漢承秦制”的郡縣制的肯定。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使儒學成為“獨尊”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由此完成了“漢承秦制”與儒家文化的整合。如余敦康先生所說中國文化作為一種實體性的存在,一種與整個民族的生活方式緊密相連的文化模型,不是在先秦而是在漢代才最終形成的?!薄幾岳畲嫔健抖偈鎸ο惹厝鍖W的繼承和損益》(1)根據材料一,歸納孔子的政治思想,并分析“孔子的學說在他生前并沒有被普遍接受”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指出董仲舒對孔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學的態(tài)度,并結合所學,說明董仲舒對儒學發(fā)展的表現及其影響。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在開疆拓土的過程中,滅義渠后在西北地區(qū)設隴西等三郡;開嶺南,在南越之地設置南海等郡。漢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陸續(xù)設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秦從匈奴手中奪得河套地區(qū)后,就以“益田一頃,益宅九畝”的“拜爵”方法,將數以萬計的中原漢族軍民,“戍以充之和遷去開墾土地”。漢代,更是大規(guī)模實行屯田戍守、徙民實邊的政策。自漢代起,“漢人”作為華夏民族的稱謂已為境內外普遍接受。華夏民族與周邊民族的融合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內地居民遷入邊地,對這些地區(qū)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也有重要的影響?!幾孕旖芩础肚貪h民族政策特點初論》材料二

盛唐時期,政治清明,社會經濟呈現一派高度繁榮景象,與少數民族和外國交流頻繁,開放的社會風氣,多彩的文學和藝術,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會生活和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呈現出多元開放的時代特征,充滿著蓬勃向上的活力。——摘編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秦漢處理民族關系的舉措,并說明其歷史意義。(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舉出唐朝中外交流一個典型歷史史實,并說明盛唐時期中華文明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fā)展。

〖答案〗〖解析〗1.D〖解析〗根據“方法”是研究資料的手段定義可知,運用DNA解碼技術探究中國人祖先由來屬于考古學的方法,D選項符合題意。北京周口店龍骨山洞發(fā)掘原始人類頭蓋骨屬于資料,A選項排除。運用專用金屬探測儀尋找古墓內部遺存狀況屬于技術,B選項排除。對人類遺存特征的研究揭示當時社會特征屬于理論,C選項排除。2.A〖解析〗耒耜在商周時期用來松土,屬于農業(yè)生產工具。故〖答案〗為A項。耒耜不是作戰(zhàn)武器、生活用具,也不是灌溉工具,排除B、C、D項。3.D〖解析〗根據材料中“最高首領稱‘王’”、周王又稱‘天子’,被視為天之元子”等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西周時期最高統(tǒng)治者尚未實現對權力的高度集中,因此借助神權維護王權,體現了神權與王權的結合,D項正確;宗法制以血緣關系為紐帶,材料未體現,A項排除;西周嫡長子孫為天下大宗,B項排除;西周王權并非至高無上,且C項不符合材料主旨,C項排除。故選D項。4.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原文譯文大體是,所以君王處理政事,讓公卿以至各級官吏進獻諷喻詩,樂師進獻民間樂曲,史官進獻有借鑒意義的史籍,少師誦讀箴言,盲人吟詠詩篇,有眸子而看不見的盲人誦讀諷諫之言,掌管營建事務的百工紛紛進諫,平民則將自己的意見轉達給君王,近侍之臣盡規(guī)勸之貴,君王的同宗都能補其過失,察其是非,樂師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諄諄教導,元老們再進一步修飾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實施,這樣,國家的政事得以實行而不違背道理。體現了君主行事上受到了眾人等一定程度制約,反映了君主權力的受限,即西周時期君主權力受到了原始民主的制約,C項正確;材料體現了君主權力受到原始民主制約,“‘國人’有力制約君主權力”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分封制的相關內容,排除B項;西周實行的貴族政治,排除D項。故選C項。5.D〖解析〗“體恤百姓,信徒眾多,影響廣泛。但秦漢以來,在政府的打壓下卻逐漸淡出政治舞臺”表明該學派是墨家,故選D;儒家是仁、仁政、禮法并施,故A錯誤;道家是無為而治,故B錯誤;法家是法術勢相結合,建立中央集權國家,故C錯誤。6.B〖解析〗材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道是萬物的本源,材料“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強調的是無為而治,結合所學可知這是道家代表老子的思想主張,老子的代表作為《老子》,故B項正確;AC兩項是儒家經典,排除;D項是法家韓非子的著作,排除。故選B項。7.B〖解析〗根據材料中對“華夏”的含義的解讀和“在春秋戰(zhàn)國時被周邊民族所認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觀念滋生發(fā)展”的信息可知,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爭霸兼并戰(zhàn)爭中,各民族交往頻繁,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融合,B項正確;材料沒有反映出兼并戰(zhàn)爭對經濟文化交流、服飾和生活習慣的影響,排除A、C、D三項。故選B項。8.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李白詩中“掃六合”使“諸侯盡西來”的“秦王”,指的是完成國家統(tǒng)一和制度創(chuàng)建的秦始皇,在其統(tǒng)治時期,創(chuàng)立皇帝制度,設三公九卿,推行郡縣制,任命郡守等說法符合史實,②③正確,B項符合題意;秦始皇繼承王位而不是被周天子分封在秦地為王,任用商鞅變法的是秦孝公不是秦始皇,①④不符合題意,與之組合的ACD三項錯誤。9.C〖解析〗根據材料圖2所展示的措施,可知秦朝把六國的文字統(tǒng)一成秦國的篆體,實行了書同文的措施。這些措施促進了全國各地文化交流,鞏固了國家的統(tǒng)一,也增強了民族凝聚力,C項正確;書同文不能增加國家財政,排除A項;書同文不能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排除B項;書同文不能增加財政收入,排除D項。故選C項。10.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師古”與“師今”的大問題就是秦朝初期關于實行分封制還是郡縣制的問題。由“三代之事,不足效法!”可知李斯反對實行分封制,主張推行郡縣制,故選A;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初期關于實行分封制還是郡縣制的問題,并非建立皇帝制度的問題,排除B;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皇位世襲,C錯誤;D表述太絕對,不符合史實,如王位世襲制仍被沿用下來,故D錯誤。11.C〖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縣長和郡守都是由中央任命的,而非縣長由郡守任命,C項符合題意,故選C;ABD項說法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排除。12.D〖解析〗經過秦末戰(zhàn)亂,漢初社會經濟十分凋敝,為了恢復和發(fā)展經濟,漢初奉行“黃老之學”,但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故排除A;由材料“目前國內外大多數相關學者都對“黃老之學”在先秦的存在給予了肯定”,這說明漢初奉行“黃老之學”根植于先秦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故選D;漢初奉行“黃老之學”是基于鞏固統(tǒng)治的需要,故排除BC。13.D〖解析〗由漢哀帝聽取“重新授命于天”、“改元,以再受命”等說法,改元更號,結合所學可知D項正確;皇帝更改年號不能說明社會矛盾和統(tǒng)治危機,也不是道家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而是儒家的天人感應說,所以ACB三項錯誤。14.C〖解析〗根據題干可知,任官回避制度有利于防止家庭勢力形成造成地方割據,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故C項正確;題干措施并不能瓦解血緣宗法體系,排除A項;題干未涉及地方行政機構的完善,排除B項;題干與監(jiān)察制度無關,排除D項。15.A〖解析〗唐代實行三省六部制,A選項是對這一制度運行機制的描述,正確;B描述的是二府三司,出現在宋代,排除;行省制始于元朝,排除C;明朝廢丞相,排除D。16.B〖解析〗秦代焚書坑儒體現出法制和暴力的傾向,漢代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用思想統(tǒng)一維護政治大一統(tǒng),和秦朝相比手段比較溫和,故B項正確。A屬于漢代獨尊儒術思想特點,沒有體現出比較的特點。C是提高儒家思想措施,不符合題意,排除。君主專制秦朝已經實施,故D項錯誤。17.B〖解析〗據材料可知,漢初不死成仙熱度消退而出現大量醫(yī)學著作,武帝時求仙熱再次興起而醫(yī)學成就寥寥,表明不死成仙信仰與醫(yī)學成就密切相關,故選B;A項“最為”說法過于絕對,排除;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排除C;《淮南子》是總結性質著作,不能反映整個傳統(tǒng)醫(yī)學,D項以偏概全,排除。18.C〖解析〗通過閱讀材料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前期政府禁止、限制、開通邊境關塞要地集市的做法,反映出當時國家安全影響邊境商貿,C項正確;開與南越邊境貿易先例與“(漢初)請禁南越關市鐵器”不符,A項錯誤;僅從西漢政府調整關市的具體做法,不能說明西漢的經濟、軍事實力強于匈奴,B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西漢借助朝貢貿易鞏固邊疆,D項錯誤;19.C〖解析〗據材料“不復堅持圣君賢相、歸仁化義之崇高理想,而欲以任刑參霸之術為補綻治標之方”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了儒法并用的思想主張,故C正確;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仁義觀念淡化,而是強調儒法并用,故A排除;材料并不能體現崇尚法家思想,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反對儒學獨尊的信息,故D排除?!尽狐c石成金』】本題解題的關鍵是正確理解材料信息“不復堅持圣君賢相、歸仁化義之崇高理想,而欲以任刑參霸之術為補綻治標之方”,學生應該結合所學知識從儒法并用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無關選項。20.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認為詩書禮樂代表的是儒家學說,而他提倡的是法家學說,在思想文化領域加強控制,實質都是實行文化專制,故C項正確;A項包含在C項之中;BD項材料中無法體現。21.B〖解析〗改變“父子無別,同室而居”的狀況,推行教化,強調男女之別等,反映出商鞅變法改變了秦國傳統(tǒng)的社會風俗,B項正確;材料與增加“賦稅收入”無關,A項錯誤;“制其教”不能推動“秦國人口大量增長”,C項錯誤;改變社會生活習俗不是商鞅“刺激秦國小農經濟”發(fā)展的措施,D項錯誤。22.B〖解析〗依據材料“它采用古希臘的打壓法制成,圓形無孔,正面錢文是漢文篆體字,背面是馬或駱駝的圖案并環(huán)以法盧文”可見新疆一帶制造的錢幣,具有中西方融合的特色,B項正確;“全國流行”表述夸張,排除A項;“盛行”表述錯誤,排除C項;“直接聯系”表述錯誤,應為間接聯系,排除D項。故選B項。23.B〖解析〗根據材料,唐玄宗以身作則,下令銷毀珠玉、另鑄金銀,體現了君主打擊當時權貴中奢靡浮華的風氣,B項正確;7世紀正是唐朝經濟飛速發(fā)展時期,不會經濟衰退,排除A項;此舉不能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排除C項;三教合流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24.C〖解析〗依據題干材料“辟”是由政府高官征辟屬吏,然后向朝廷推薦,可知不是皇帝親自考察選拔人才,而是由地方官員推薦,故A項錯誤;依據題干材料“征”是由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由政府高官征辟屬吏,然后向朝廷推薦,可知在漢朝官員產生的過程要受到皇帝或者是地方官員的考核,故B項錯誤;依據題干材料“征”是由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由政府高官征辟屬吏,然后向朝廷推薦,可知在漢朝官員產生的過程要受到皇帝或者是地方官員的考核,因此在選官的過程中收到皇帝和地方官員個人主觀色彩的影響,故C項正確;孝廉是人仕的主要依據在材料中并沒有體現出來,題干材料并沒有標明征辟的標準時什么,故D項錯誤。25.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時期,增加諸侯王的數量,削弱藩國實力,“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折”,反映出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王國勢力,D項正確;恩澤貴族與“藩國自折”等不符,排除A項;推恩令的目的在于解決王國問題,與實現民族交融無關,排除B項;增加稅收并非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削弱諸侯力量的目的,排除C項。故選D項。26.C〖解析〗根據材料“思想巨人一個又一個出現,爭相著述,互相辯駁,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井噴”結合所學可知,此時代指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此時中國思想文化繁榮,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故選C;夏朝、商朝時期沒有“思想井噴”現象,故排除AB;秦漢時期是文化專制、思想統(tǒng)一的時期,而不是“思想井噴”時期,故排除D。27.(1)政治思想:為政以德;主張上下有序,維護等級制度。原因:春秋晚期社會動蕩,諸侯爭霸,缺乏實施的社會環(huán)境;各國重視優(yōu)先發(fā)展經濟,增強軍事實力。(2)態(tài)度:批判地繼承與發(fā)展。表現:春秋大一統(tǒng);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天人感應,天人合一;君權神授;三綱五常。影響: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解析〗(1)政治思想:根據材料“還堅持統(tǒng)治者應在合理的道德原則基礎上進行統(tǒng)治”可歸納出為政以德;根據材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歸納出主張上下有序,維護等級制度。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從當時社會環(huán)境動蕩、儒家學說不能適應富國強兵的需要等角度進行分析。(2)態(tài)度:根據材料“董仲舒以《春秋》經的權威,高度肯定了‘大一統(tǒng)’”可歸納出批判地繼承與發(fā)展。表現:結合新儒學的主張進行作答即可,如春秋大一統(tǒng);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天人感應,天人合一;君權神授;三綱五常。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獨尊儒術后,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28.(1)舉措:開拓疆土,并設立郡縣進行管理、移民實邊,實行軍民屯田制度、開通絲綢之路,并設立專門機構進行保護;意義:推動了中國民族融合的進程、鞏固了秦漢國家政權,維護大一統(tǒng)的國家局面、推動了邊疆地區(qū)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使中華文明得以延續(xù)發(fā)展、為后世處理民族關系提供了借鑒等。(2)舉例:從“胡風盛行”、玄奘西行、鑒真東渡中任舉出一個即可;說明:唐朝時,中原地區(qū)服飾吸收了大量少數民族的元素,形成的服飾影響至今,如唐裝成為今天人們喜愛的服裝之一。〖解析〗(1)舉措:根據材料“秦在開疆拓土的過程中,滅義渠后在西北地區(qū)設隴西等三郡”、“在南越之地設置南海等郡”、“在匈奴故地陸續(xù)設立敦煌郡”等信息可得出開疆拓土,并設立郡縣進行管理;根據材料“將數以萬計的中原漢族軍民,‘戌以充之和遷去開墾土地’”可得出移民實邊,實行軍民屯田制度;根據材料“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可得出開通絲綢之路,并設立專門機構進行保護;意義:結合所學知識,從推動民族融合、加強中原地區(qū)與西域地區(qū)間的交流、鞏固政權,維護大一統(tǒng)的國家局面、推動邊疆地區(qū)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中華文明的延續(xù)發(fā)展以及對后世的影響、借鑒作用等方面歸納總價即可;(2)事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從胡風盛行、玄奘西行、鑒真東渡中任舉一例即可;說明: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結合所學知識具體闡述,言之有理即可。新疆和田地區(qū)民豐縣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一、選擇題1.考古學有幾個常用定義:“資料”是研究歷史的客觀基礎;“技術”是取得資料的手段;“方法”是研究資料的手段;“理論”是研究人類歷史規(guī)律性認識的總結。下列屬于考古學“方法”的是A.北京周口店龍骨山洞發(fā)掘原始人類頭蓋骨B.運用專用金屬探測儀尋找古墓內部遺存狀況C.對人類遺存特征的研究揭示當時社會特征D.運用DNA解碼技術探究中國人祖先由來2.相傳炎帝“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這里的“耒耜”是指A.農業(yè)工具 B.作戰(zhàn)武器 C.生活用具 D.灌溉工具3.翻檢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領稱“王”,周王發(fā)表誥命時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稱“天子”,被視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臨人間。這反映出(

)A.“以天為祖”的宗法制思想 B.嫡庶子孫為天下大宗C.西周王權至高無上的權威性 D.神權與王權的結合4.《史記》中記載,“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朦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察,蕾、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辈牧戏从沉耍ǎ〢.“國人”有力制約君主權力 B.分封制對君主執(zhí)政行為有影響C.君主權力受到原始民主制約 D.官僚政治下分工合理日趨完善5.先秦有一大學派,體恤百姓,信徒眾多,影響廣泛。但秦漢以來,在政府的打壓下卻逐漸淡出政治舞臺,該學派是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薄胺凑撸乐畡?;弱者,道之用?!边@些主張出自A.《論語》 B.《老子》 C.《詩經》 D.《韓非子》7.唐朝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定公十年》中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薄叭A夏”連稱,本義指衣冠華美又重禮儀。華夏作為族群、文化、國家政權,在春秋戰(zhàn)國時被周邊民族所認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觀念滋生發(fā)展。材料旨在說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爭霸兼并戰(zhàn)爭一定程度上有利于()A.經濟文化交流 B.民族融合 C.服飾交流改進 D.生活習慣的趨同8.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云:“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擊浮云,諸侯盡西來?!标P于詩中的“秦王”統(tǒng)治時出現的情況,下列哪種表述可能是真實的①是被周天子封在秦地為王②稱皇帝,設三公九卿③公元前218年某月,他將張某任命為某郡郡守④他任用商鞅變法,秦朝走向強大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9.圖示法是學習歷史的一種好方法,它能將紛繁復雜的歷史比較直觀形象地展示出來,圖2展示的措施所起到的作用是(

)①促進文化交流交融②增加財政收入③鞏固國家統(tǒng)一④增強民族凝聚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秦始皇下令討論“師古”與“師今”的大問題,李斯認為“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今陛下創(chuàng)大業(yè),建萬世之功”,三代之事,不足效法!這表明李斯A.主張實施郡縣制B.主張建立皇帝制度C.反對皇位世襲D.主張廢除夏、商、周所有制度11.秦統(tǒng)一后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下列有關郡縣制的認識錯誤的是(

)A.春秋戰(zhàn)國時期郡縣制已經出現 B.郡守定期向丞相匯報工作C.縣長都是由郡守直接任命 D.郡縣制的實行代表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12.“黃老”之稱,始見于漢代史籍,但按照《史記》記載,“黃老之學”在戰(zhàn)國時期的存在應該是確定無疑的,目前國內外大多數相關學者都對“黃老之學”在先秦的存在給予了肯定。由此可見,漢初奉行“黃老之學”A.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B.取決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傳C.受司馬遷的影響比較大D.根植于先秦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13.漢哀帝即位后,久病不愈,天災不斷。有人說漢朝天運已終,要重新授命于天;有人提出這是“漢歷中衰”,應當改元,以再受命。于是,漢哀帝便將建平二年(公元前6年)改為“太初元將元年”,改號為“陳圣劉太平皇帝”。這一現象反映A.漢朝社會矛盾尖銳B.道家學說再度興起C.漢朝統(tǒng)治出現危機D.儒家思想依舊主流14.宋朝時期推行的任官回避制度,是在前代的基礎上逐漸完善起來的?!端问贰份d:“性不許官本貫州縣及鄰境”。該制度旨在A.瓦解血緣宗法體系 B.健全地方行政機構 C.防止地方勢力膨脹 D.完善地方監(jiān)察制度15.《唐六典》被史學家錢穆先生稱為“中國歷史上行政法規(guī)之巨典”,所載官制源流自唐初至開元止。下列內容,可能出現在其中的是A.“凡百司奏抄,侍中審定,則先讀而署之,以駁正違失”B.“今中書主民,樞密主兵,三司主財,各不相知”C.“國家置中書省以治內,分行省以治外”D.“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16.比起秦代焚書坑儒,漢代獨尊儒術的成功之處在于(

)A.以思想統(tǒng)一維護了政治的大一統(tǒng) B.以溫和的手段解決意識形態(tài)問題C.大力開展以儒學經典為內容的教育 D.為君主專制的創(chuàng)立奠定了理論基礎17.西漢建立之初,秦始皇以來的不死成仙熱度逐漸消退,與治病、養(yǎng)生、健體相關的醫(yī)學著作大量問世。漢武帝時求仙熱潮再次興起,除《淮南子》綜合此前各家醫(yī)學理論外,醫(yī)學成就寥寥,即使有養(yǎng)生醫(yī)學理論,也歸結到修仙上。這一現象說明A.漢初醫(yī)學成就最為集中 B.神仙信仰影響漢代醫(yī)學的發(fā)展C.黃老之學為儒學所取代 D.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注重理論的總結18.“關市”指設在邊境關塞要地的集市。依據下表記載可知,西漢紀年“關市”記事出處高后四年(公元前180年)有請禁南越關市鐵器?!妒酚洝つ显搅袀鳌肪暗矍霸辏ㄇ?56年)復與匈奴和親,通關市,給遺匈奴,遣公主,如故約?!妒酚洝ば倥袀鳌分性哪辏ㄇ?46年)御史大夫奏禁馬五尺九寸以上,齒未平,不得出關?!稘h書·景帝紀》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明和親約束,厚遇,通關市,饒給之。匈奴單于以下皆親漢,往來長城下。《史記·匈奴列傳》A.開與南越邊境貿易先例 B.經濟軍事實力強于匈奴C.國家安全影響邊境商貿 D.借助朝貢貿易鞏固邊疆19.蕭公權曾說:“儒家之政治思想,態(tài)度本為樂觀,至桓譚、王符、崔蹇、荀悅諸人始漸露悲觀之意,不復堅持圣君賢相、歸仁化義之崇高理想,而欲以任刑參霸之術為補綻治標之方?!笔捁珯嗾J為桓譚諸人A.仁義觀念淡化B.崇尚法家思想C.主張儒法并用D.反對儒學獨尊20.商鞅把禮樂、詩書、修善、孝悌、誠信、仁義、貞廉、非兵和羞戰(zhàn)統(tǒng)稱為六虱,認為應該統(tǒng)統(tǒng)毀滅。其實質是A.統(tǒng)一思想 B.加強中央集權 C.思想文化專制 D.打擊舊貴族的勢力21.商鞅曰:“始秦戎翟之教,父子無別,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為其男女之別。”據此可知,商鞅變法A.增加了秦國的賦稅收入 B.改變了秦國傳統(tǒng)的社會風俗C.推動秦國人口大量增長 D.刺激了秦國小農經濟的發(fā)展22.“和田馬錢”(下圖)是漢代的于闐(今新疆和田一帶)地區(qū)自行制造和發(fā)行的一種錢幣。它采用古希臘的打壓法制成,圓形無孔,正面錢文是漢文篆體字,背面是馬或駱駝的圖案并環(huán)以佉盧文,以“銖”為計重、記值單位。該錢幣的發(fā)現,可以證明當時A.“和田馬錢”在全國流行 B.中國與西方存在文明交流C.篆體漢字盛行于西域地區(qū) D.漢代與歐洲建立直接聯系23.開元二年(714年)七月,唐玄宗下令:“朕欲捐金抵玉,正本澄源,所有服御金銀器物,今付有司,另鑄為鋌,仍別貯掌,以供軍用。珠玉之貨,無益于時,并即焚于殿前,用絕競爭?!边@些規(guī)定A.是應對經濟衰退的主動之舉 B.意在打擊權貴奢靡浮華之風C.強化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D.體現了三教合一的新潮流24.“征辟是中國漢代擢用人才的一種制度,“征”是由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由政府高官征辟屬吏,然后向朝廷推薦。這反映出漢代(

)A.皇帝親自考查選拔人才 B.無需通過考查即可任用C.選官方式有一定主觀性 D.孝廉是人仕的主要依據25.《漢書》記載:“武帝施主父之冊,下推恩之令,使諸侯王得分戶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睋伺袛酀h武帝實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恩澤貴族 B.實現民族交融 C.增加稅收 D.削弱王國勢力26.某學者認為,那是一個創(chuàng)造的時代,思想巨人一個又一個出現,爭相著述,互相辯駁,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井噴。這個“創(chuàng)造的時代”是A.夏朝時期 B.商朝時期 C.春秋戰(zhàn)國 D.秦漢時期二、材料分析題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孔子的學說從根本上說是保守的。他不打算損害現存的社會秩序和社會關系,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過,他堅持統(tǒng)治者擁有統(tǒng)治權力的同時,還堅持統(tǒng)治者應在合理的道德原則基礎上進行統(tǒng)治……孔子的學說在他生前并沒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說貫徹了。但是,它們最終還是流行開來,并成為國家的正統(tǒng)信條。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董仲舒以《春秋》經的權威,高度肯定了“大一統(tǒng)”,這符合孔子所說的“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但是孔子的“吾從周”仍是肯定了周朝的封建制,而董仲舒的“大一統(tǒng)”則已是對“漢承秦制”的郡縣制的肯定。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使儒學成為“獨尊”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由此完成了“漢承秦制”與儒家文化的整合。如余敦康先生所說中國文化作為一種實體性的存在,一種與整個民族的生活方式緊密相連的文化模型,不是在先秦而是在漢代才最終形成的。”——摘編自李存山《董仲舒對先秦儒學的繼承和損益》(1)根據材料一,歸納孔子的政治思想,并分析“孔子的學說在他生前并沒有被普遍接受”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指出董仲舒對孔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學的態(tài)度,并結合所學,說明董仲舒對儒學發(fā)展的表現及其影響。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在開疆拓土的過程中,滅義渠后在西北地區(qū)設隴西等三郡;開嶺南,在南越之地設置南海等郡。漢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陸續(xù)設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秦從匈奴手中奪得河套地區(qū)后,就以“益田一頃,益宅九畝”的“拜爵”方法,將數以萬計的中原漢族軍民,“戍以充之和遷去開墾土地”。漢代,更是大規(guī)模實行屯田戍守、徙民實邊的政策。自漢代起,“漢人”作為華夏民族的稱謂已為境內外普遍接受。華夏民族與周邊民族的融合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內地居民遷入邊地,對這些地區(qū)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也有重要的影響?!幾孕旖芩础肚貪h民族政策特點初論》材料二

盛唐時期,政治清明,社會經濟呈現一派高度繁榮景象,與少數民族和外國交流頻繁,開放的社會風氣,多彩的文學和藝術,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會生活和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呈現出多元開放的時代特征,充滿著蓬勃向上的活力。——摘編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秦漢處理民族關系的舉措,并說明其歷史意義。(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舉出唐朝中外交流一個典型歷史史實,并說明盛唐時期中華文明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fā)展。

〖答案〗〖解析〗1.D〖解析〗根據“方法”是研究資料的手段定義可知,運用DNA解碼技術探究中國人祖先由來屬于考古學的方法,D選項符合題意。北京周口店龍骨山洞發(fā)掘原始人類頭蓋骨屬于資料,A選項排除。運用專用金屬探測儀尋找古墓內部遺存狀況屬于技術,B選項排除。對人類遺存特征的研究揭示當時社會特征屬于理論,C選項排除。2.A〖解析〗耒耜在商周時期用來松土,屬于農業(yè)生產工具。故〖答案〗為A項。耒耜不是作戰(zhàn)武器、生活用具,也不是灌溉工具,排除B、C、D項。3.D〖解析〗根據材料中“最高首領稱‘王’”、周王又稱‘天子’,被視為天之元子”等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西周時期最高統(tǒng)治者尚未實現對權力的高度集中,因此借助神權維護王權,體現了神權與王權的結合,D項正確;宗法制以血緣關系為紐帶,材料未體現,A項排除;西周嫡長子孫為天下大宗,B項排除;西周王權并非至高無上,且C項不符合材料主旨,C項排除。故選D項。4.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原文譯文大體是,所以君王處理政事,讓公卿以至各級官吏進獻諷喻詩,樂師進獻民間樂曲,史官進獻有借鑒意義的史籍,少師誦讀箴言,盲人吟詠詩篇,有眸子而看不見的盲人誦讀諷諫之言,掌管營建事務的百工紛紛進諫,平民則將自己的意見轉達給君王,近侍之臣盡規(guī)勸之貴,君王的同宗都能補其過失,察其是非,樂師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諄諄教導,元老們再進一步修飾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實施,這樣,國家的政事得以實行而不違背道理。體現了君主行事上受到了眾人等一定程度制約,反映了君主權力的受限,即西周時期君主權力受到了原始民主的制約,C項正確;材料體現了君主權力受到原始民主制約,“‘國人’有力制約君主權力”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分封制的相關內容,排除B項;西周實行的貴族政治,排除D項。故選C項。5.D〖解析〗“體恤百姓,信徒眾多,影響廣泛。但秦漢以來,在政府的打壓下卻逐漸淡出政治舞臺”表明該學派是墨家,故選D;儒家是仁、仁政、禮法并施,故A錯誤;道家是無為而治,故B錯誤;法家是法術勢相結合,建立中央集權國家,故C錯誤。6.B〖解析〗材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道是萬物的本源,材料“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強調的是無為而治,結合所學可知這是道家代表老子的思想主張,老子的代表作為《老子》,故B項正確;AC兩項是儒家經典,排除;D項是法家韓非子的著作,排除。故選B項。7.B〖解析〗根據材料中對“華夏”的含義的解讀和“在春秋戰(zhàn)國時被周邊民族所認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觀念滋生發(fā)展”的信息可知,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爭霸兼并戰(zhàn)爭中,各民族交往頻繁,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融合,B項正確;材料沒有反映出兼并戰(zhàn)爭對經濟文化交流、服飾和生活習慣的影響,排除A、C、D三項。故選B項。8.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李白詩中“掃六合”使“諸侯盡西來”的“秦王”,指的是完成國家統(tǒng)一和制度創(chuàng)建的秦始皇,在其統(tǒng)治時期,創(chuàng)立皇帝制度,設三公九卿,推行郡縣制,任命郡守等說法符合史實,②③正確,B項符合題意;秦始皇繼承王位而不是被周天子分封在秦地為王,任用商鞅變法的是秦孝公不是秦始皇,①④不符合題意,與之組合的ACD三項錯誤。9.C〖解析〗根據材料圖2所展示的措施,可知秦朝把六國的文字統(tǒng)一成秦國的篆體,實行了書同文的措施。這些措施促進了全國各地文化交流,鞏固了國家的統(tǒng)一,也增強了民族凝聚力,C項正確;書同文不能增加國家財政,排除A項;書同文不能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排除B項;書同文不能增加財政收入,排除D項。故選C項。10.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師古”與“師今”的大問題就是秦朝初期關于實行分封制還是郡縣制的問題。由“三代之事,不足效法!”可知李斯反對實行分封制,主張推行郡縣制,故選A;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初期關于實行分封制還是郡縣制的問題,并非建立皇帝制度的問題,排除B;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皇位世襲,C錯誤;D表述太絕對,不符合史實,如王位世襲制仍被沿用下來,故D錯誤。11.C〖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縣長和郡守都是由中央任命的,而非縣長由郡守任命,C項符合題意,故選C;ABD項說法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排除。12.D〖解析〗經過秦末戰(zhàn)亂,漢初社會經濟十分凋敝,為了恢復和發(fā)展經濟,漢初奉行“黃老之學”,但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故排除A;由材料“目前國內外大多數相關學者都對“黃老之學”在先秦的存在給予了肯定”,這說明漢初奉行“黃老之學”根植于先秦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故選D;漢初奉行“黃老之學”是基于鞏固統(tǒng)治的需要,故排除BC。13.D〖解析〗由漢哀帝聽取“重新授命于天”、“改元,以再受命”等說法,改元更號,結合所學可知D項正確;皇帝更改年號不能說明社會矛盾和統(tǒng)治危機,也不是道家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而是儒家的天人感應說,所以ACB三項錯誤。14.C〖解析〗根據題干可知,任官回避制度有利于防止家庭勢力形成造成地方割據,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故C項正確;題干措施并不能瓦解血緣宗法體系,排除A項;題干未涉及地方行政機構的完善,排除B項;題干與監(jiān)察制度無關,排除D項。15.A〖解析〗唐代實行三省六部制,A選項是對這一制度運行機制的描述,正確;B描述的是二府三司,出現在宋代,排除;行省制始于元朝,排除C;明朝廢丞相,排除D。16.B〖解析〗秦代焚書坑儒體現出法制和暴力的傾向,漢代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用思想統(tǒng)一維護政治大一統(tǒng),和秦朝相比手段比較溫和,故B項正確。A屬于漢代獨尊儒術思想特點,沒有體現出比較的特點。C是提高儒家思想措施,不符合題意,排除。君主專制秦朝已經實施,故D項錯誤。17.B〖解析〗據材料可知,漢初不死成仙熱度消退而出現大量醫(yī)學著作,武帝時求仙熱再次興起而醫(yī)學成就寥寥,表明不死成仙信仰與醫(yī)學成就密切相關,故選B;A項“最為”說法過于絕對,排除;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排除C;《淮南子》是總結性質著作,不能反映整個傳統(tǒng)醫(yī)學,D項以偏概全,排除。18.C〖解析〗通過閱讀材料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前期政府禁止、限制、開通邊境關塞要地集市的做法,反映出當時國家安全影響邊境商貿,C項正確;開與南越邊境貿易先例與“(漢初)請禁南越關市鐵器”不符,A項錯誤;僅從西漢政府調整關市的具體做法,不能說明西漢的經濟、軍事實力強于匈奴,B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西漢借助朝貢貿易鞏固邊疆,D項錯誤;19.C〖解析〗據材料“不復堅持圣君賢相、歸仁化義之崇高理想,而欲以任刑參霸之術為補綻治標之方”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了儒法并用的思想主張,故C正確;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仁義觀念淡化,而是強調儒法并用,故A排除;材料并不能體現崇尚法家思想,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反對儒學獨尊的信息,故D排除?!尽狐c石成金』】本題解題的關鍵是正確理解材料信息“不復堅持圣君賢相、歸仁化義之崇高理想,而欲以任刑參霸之術為補綻治標之方”,學生應該結合所學知識從儒法并用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無關選項。20.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認為詩書禮樂代表的是儒家學說,而他提倡的是法家學說,在思想文化領域加強控制,實質都是實行文化專制,故C項正確;A項包含在C項之中;BD項材料中無法體現。21.B〖解析〗改變“父子無別,同室而居”的狀況,推行教化,強調男女之別等,反映出商鞅變法改變了秦國傳統(tǒng)的社會風俗,B項正確;材料與增加“賦稅收入”無關,A項錯誤;“制其教”不能推動“秦國人口大量增長”,C項錯誤;改變社會生活習俗不是商鞅“刺激秦國小農經濟”發(fā)展的措施,D項錯誤。22.B〖解析〗依據材料“它采用古希臘的打壓法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