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一 中華文化的發(fā)展、傳承載體和保護 知識清單 高三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一輪復習_第1頁
專題一 中華文化的發(fā)展、傳承載體和保護 知識清單 高三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一輪復習_第2頁
專題一 中華文化的發(fā)展、傳承載體和保護 知識清單 高三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一輪復習_第3頁
專題一 中華文化的發(fā)展、傳承載體和保護 知識清單 高三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一輪復習_第4頁
專題一 中華文化的發(fā)展、傳承載體和保護 知識清單 高三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一中華文化的發(fā)展、傳承載體和保護1.中華文化的發(fā)展歷程階段時期概況起源遠古時期多元一體;以華夏族為核心奠基春秋戰(zhàn)國形成華夏認同觀念;儒學思想核心形成;百家爭鳴源頭、奠基發(fā)展秦漢秦朝: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建立,推崇法家學說;漢武帝:儒家確立了正統(tǒng)地位,文化主流魏晉-隋唐魏晉玄學盛行;唐朝佛學繁榮,儒學受到挑戰(zhàn),同時促進儒學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文化燦爛宋元宋:儒學吸收佛道思想,理學形成,豐富了理論思維,宣揚禮教束縛精神世界;宋元:科技文化繁榮傳承與轉折明中后期陸王心學廣泛傳播,人的主體意識覺醒明清之際提倡個性自由;(黃.顧.王)抨擊封建專制,倡導經世致用清康雍乾君主專制、文字獄、鉗制思想,禁錮文化沖擊與探索1840年后向西方學習以救亡圖存漸成潮流1915-1917年新文化運動前期,抨擊封建思想,追求科學、民主復興與新生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并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推動進步2.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①倫理觀—重視以人為本。意義:建立起儒家規(guī)范社會關系的倫理秩序②倫理觀—民本思想。意義:發(fā)展為系統(tǒng)的理論學說;成為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對推動中國歷史發(fā)展起積極作用③自然觀—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意義: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關系。④家國觀—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意義:有利于提高責任感、使命感意識,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⑤價值觀—崇德尚賢天下為公。意義:在各國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變革;對用人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⑥人生觀—崇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意義: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境界⑦處世觀—主張和而不同。意義:對中華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作用3.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特點?本土性、多樣性、包容性、凝聚性、連續(xù)性4.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價值?①中華民族發(fā)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道德倫理、價值標準、思維方式、行為方式)。②維護著中國團結統(tǒng)一的政治局面,為治國理政與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借鑒。5.歸納概括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和當代價值?①中華文化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文化沃土和精神底蘊;②中華文化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提供價值導向;③中華文化是彰顯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撐;④中華文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提供了思想源泉;⑤中華文化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文化資源6.佛教在中國傳播歷程:①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②魏晉南北朝,佛教日趨興盛.逐漸同儒道相融合③隋唐時期,出現不同宗派(主流:禪宗),佛教完成本土化④宋明時期,理學形成,佛學融合為中華文化一部分⑤明末清初,天文地理數學等西方新知識傳入中國⑥19世紀中葉國門被迫洞開,西方軍事技術、工程技術、科學理論以及社會改革展現在國人面前⑦19世紀末20世紀初,向西方學習的重點轉向政治制度。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馬克思主義傳播。7.梳理中華文化對東亞傳播與輻射的表現?類別時間表現漢字前4C-3C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qū),各國在漢字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本國文字。推動了當地文化交流和發(fā)展。儒學3C-5C儒學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qū)流行。隋唐以后,朝鮮日本等國各級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佛教4C以后佛教經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各國社會制度7C(唐)大多來自唐朝:①古代朝鮮的政治制度。②7世紀,日本大化改新,中央集權制、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都以唐制為藍本)③越南的教育體制和科舉制度。社會生活7C東亞和東南亞地區(qū)在律令、歷法、建筑、繪畫、飲食、服飾、節(jié)日、習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響。移民文化14C中國人進入琉球,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思想文化逐漸在琉球傳播。15C伴隨經貿往來,大批華僑移居東南亞,傳播中華文化。鄭和下西洋,擴大和加深了中華文化的影響。8.四大發(fā)明對歐洲影響?①造紙術的傳入促進教育、政治及商業(yè)發(fā)展②火藥粉碎騎士階層,推動了封建社會的瓦解③指南針的使用,促進遠洋航行,推動大航海時代到來④印刷術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古代教育官學中央漢代——太學;西晉——國子監(jiān)(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和教育管理機構)地方自漢朝開始設立私學春秋私學產生,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響最大唐以后私學進一步發(fā)展,私人設立的學塾、村學、蒙學構成基層社會教育的重要形式書院制度建立宋宋代是書院產生和發(fā)展的重要時期近代教育北京大學【1898】戊戌維新運動建京師大學堂:【1912】改名“北京大學”【1916】蔡元培任校長后,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學術研究的重鎮(zhèn)第一所中央政府建立的綜合大學,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教育近代化標志清華大學【1911】創(chuàng)辦清華學堂【1912】更名“清華學?!薄?925】設立大學部【1928】組建國立清華大學留學教育【1872-1875】容閎倡議,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學生赴美留學【1915-1923】新文化運動時期興起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現代教育形成體系(新中國成立至60年代中期)舉措①1949年底,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決定教育為國家建設服務。②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提出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方針成就①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②培養(yǎng)大批素質較高的勞動后備軍和德才兼?zhèn)涞慕ㄔO人才受到破壞“文革”時期“文化斷層”“人才斷層”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改革開放后)舉措①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教育事業(yè)重新走上正軌②1983年,鄧小平提出“三個面向”指導方針。③1995,國家開始實行“科教興國”成就①教育事業(yè)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②各類教育不斷發(fā)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進,每個人的受教育權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9.文化傳承載體之“印刷書”:①簡策、帛書中國早期的書籍,盛行于春秋戰(zhàn)國乃至秦漢②造紙業(yè)的發(fā)展:公元前2世紀,中國已出現植物纖維紙;公元105年,東漢蔡倫制出“蔡侯紙”③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④11世紀中葉,北宋畢昇發(fā)明膠泥活字印刷術文化傳承載體之“圖書館與博物館”圖書館古代①朝廷設專門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閣”“堂”“室”等藏書之所。②私家藏書在明清兩代尤其突出(明中期的“天一閣”)。近代1909年,清政府籌建京師圖書館。1916年起,國家圖書館的職能開始體現?,F代新中國建立后,京師圖書館改名為“北京圖書館”,1998年改稱“國家圖書館”。全國范圍內逐漸建立起各級各類的圖書館。博物館近代①19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人在上海建立自然歷史博物院,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近代意義上的博物館②英國在上海設立自然歷史與考古類博物館③1905年,張謇在江蘇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國人自建的第一個公共博物館④1912年,民國政府教育部設立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1926年國立歷史博物館正式開館⑤1933年,蔡元培等倡議建立國立中央博物院⑥1925年成立的故宮博物院,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藝術博物館現代①1959年7月建成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個綜合類軍事博物館②2003年,合并建立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世界上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③中國各地都建有綜合性博物館和專業(yè)博物館中國文化保護和利用古代①古代對文物的收藏,是從藝術珍品開始的,成為人們擁有財富與權力的體現。②中國歷代帝王、達官貴人和民間收藏家重視收藏各種器物、字畫、書籍;還發(fā)展出金石學,專門對古代器物進行分類與著錄。近代1906年,清政府頒布《保存古物推廣辦法》。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設立了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公布了中國第一部文物保護法律《古物保存法》?,F代①新中國成立后,建立起專業(yè)化的文物保護體系,并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文物普查。②1961年3月,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③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還建立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④1985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遺產公約》,成為締約國。⑤2004年,中國又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⑥2006年,審議通過《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強調“世界文化遺產工作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確保世界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⑦2011年,中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高考命題點一——對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理解?(1)所謂“多元”,首先指它的源頭不是一元的,中華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到目前為止,發(fā)現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有7000多處,在中華大地上星羅棋布。多元還與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有關。中國是個大國,因此,文化不可能是單一的,而是絢麗多姿、豐富多彩的。(2)所謂“一體”,就是各地文化有共同之處,中華文化是連續(xù)的和有頑強生命力的,是五千多年一以貫之,沒有中斷過,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從遺址分布上看,中原地區(qū)是中華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區(qū)高考命題點二——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1)經濟: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的形成和初步發(fā)展;(根本原因)(2)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崩潰,諸侯爭霸,爭相招攬人才;(3)階級關系:新興地主階級崛起,“士”階層的活躍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文化下移,私學興起,文化知識向民間普及。2.主題:針對社會現實問題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3.百家爭鳴的影響:①(實質)思想解放: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經濟發(fā)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②現實意義: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③深遠影響: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十分深遠。4.孔子(春秋):①核心觀念:“仁”“禮”②政治(民本):“為政以德”③教育:提出“有教無類”的思想,推動私學發(fā)展,打破貴族對教育的壟斷。④整理文化典籍5、老子(春秋):①哲學思想:思想核心:“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樸素唯物論:“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樸素辯證法思想②政治: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小國寡民6、孟子(戰(zhàn)國):核心:仁政;民本思想:民貴君輕;倫理觀:性善論7.荀子(戰(zhàn)國):核心:仁義,王道;民本思想:君舟民水;倫理觀:性惡論;唯物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8.莊子(戰(zhàn)國沒落的奴隸主貴族)--崇尚逍遙自由;道為本源,自然無為;天與人不相勝;萬物齊一9.鄒衍(戰(zhàn)國陰陽五行家)--五行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提出“相生相勝”,代表了古代對自然界的樸素科學認識10.法家——集大成者韓非(新興地主階級)。主要觀點:法治管理國家,控制臣民;變法革新;體現中央集權的政治思想11.戰(zhàn)國墨子(平民階層/小生產者)--提倡節(jié)儉,主張“兼愛”“非攻”“尚賢”高考命題點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1.董仲舒新儒學:以儒家思想為核心,雜糅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思想,形成符合統(tǒng)治者需要的思想體系2.內容:①“大一統(tǒng)”“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中央集權②“君權神授”“天人感應”→加強君主專制③“施行仁政”“德刑并用”→緩和社會矛盾④“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維護統(tǒng)治秩序3.作用:儒學獨尊地位確立;此后,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4.“引經決獄”(春秋決獄):董仲舒提出,指以《春秋》大義作為司法裁判的指導思想,在量刑時要著重考慮犯罪的動機。自此開始,中國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法律儒家化,將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倫理法的性質,形成了禮法合一的特色。高考命題點四——宋明理學項目程朱理學(二程、朱熹)陸王心學(南宋:陸九淵

明朝:王守仁)不同點宇宙觀理是自然界和社會的根本原則(客觀唯心)心是萬物本原(主觀唯心)倫理觀存天理,滅人欲“致良知”方法論“格物致知”張應以“內心”自修、自省達到良知實質以儒家的綱常倫理來約束社會,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維護專制統(tǒng)治。1.理學特點:①進一步思辨化,理論化②以倫理道德為核心③吸收了佛道因素④理學逐漸世俗化、生活化2.理學影響:積極:重視主觀意志力量,強調力行,注重人的氣節(jié)、品德,講求自我節(jié)制,發(fā)奮立志,強調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感,有突顯人性尊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了積極作用。消極: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tǒng)治,強調尊卑等級觀念,重男輕女,因循守舊,片面地重義輕利,壓抑和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高考命題點五——明清進步思想1.明清進步思想主張和產生背景?①經濟和階層:商品經濟發(fā)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市民階層擴大。②政治:君主專制強化,社會急劇動蕩。③思想:程朱理學僵化,文化專制加強。2.思想內容:反對君主專制;提倡工商皆本,提倡經世致用高考命題點六——中華文化在近代的新發(fā)展(1)原因:①政治:西方列強入侵,民族危機空前嚴重。②主觀:先進中國人為救國救民進行不懈探索。③經濟、階級:近代工業(yè)興起和發(fā)展,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④外因:“西學東漸”,西方民主啟蒙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2)特點:學習和吸收西方的先進文化;學習內容以政治和思想文化為主;與救亡圖存相結合。(3)意義:有利于中華民族的覺醒;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增強了中國與世界先進文化的聯(lián)系;推動中華民族救亡圖存斗爭的發(fā)展和走向勝利。代表人物林則徐李鴻章康有為孫中山陳獨秀毛澤東史實開眼看世界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思想師夷長技以夷制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君主立憲制;國會三民主義民主共和民主與科學馬克思主義層面技術制度思想自主性走他人的路走自己的路高考命題點七——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fā)展1.井岡山→瑞金:“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2.延安:1938《論持久戰(zhàn)》,1940《新民主主義論》;1945中共七大《論聯(lián)合政府》毛澤東思想確立為指導思想3.西柏坡:七屆二中全會:黨的工作重心轉移;4.北京:《論人民民主專政》豐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論十大關系》;中共八大;改革開放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發(fā)展: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fā)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高考命題點八——正確認識中國古代的以人為本1.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具有鮮明的特點,它關注人的生命和尊嚴,關注現實現世,積極入世,強調社會中的個人道德自律。2.中國古代人文精神多以維護統(tǒng)治階級利益為出發(fā)點,缺少對人格平等的追求。3.古代民本思想的發(fā)展階段(1)先秦時期為民本思想的形成階段萌芽于商周之際。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建立起了民本論的基本理論框架。(孔子“仁”的思想;孟子“仁政”思想,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比較全面地繼承和發(fā)展了歷史上的民本思想,系統(tǒng)地提出了以發(fā)展經濟為基礎、以王霸并用為措施,以禮法結合為保證、以利民為核心的民本思想,標志著中國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形成。)(2)漢唐時期為民本思想的發(fā)展階段:漢初提出以“民為政本”的思想;董仲舒在宣揚君權神授的同時,又繼承和發(fā)揚了先秦儒學“仁政”、民本的思想,主張以德為主,以刑為輔。唐初李世民提出了以“國依于民”為核心內容的民本思想,并以自己的特殊地位推行這種思想的實現。(3)明清時期是民本思想的完善階段明清之際是政治經濟發(fā)展發(fā)生巨大變化的時期,在這一時期,明清進步思想家將中國傳統(tǒng)民本思想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們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眾治”“不以天下私一人”等思想。這些民本思想固然有維護封建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一面,但卻明顯地具有與反專制相結合、反映資本主義萌芽的民主因素,他們的思想深度是超乎前人的,從而標志著中國傳統(tǒng)民本思想在這一時期已經完善起來。4.古代民本思想的基本含義(1)肯定民眾在政治上的根本地位和決定作用。(2)要求統(tǒng)治者在政治實踐中以服務民眾為目的。(3)反對君主專制制度,追求民眾的政治權利。5.民本思想指導下的治國方針:(1)統(tǒng)治者主觀上要愛民、重民。(2)政治上安民、救民。(3)經濟上富民、利民。(4)道德、文化上教民。高考命題點十——近代中國學習西方文化的特點:(1)從原因上看:伴隨列強的入侵而引發(fā),具有被動性。從主題上看:以救亡圖存為宗旨。(2)西學的傳播渠道廣泛:(3)學習的內容逐漸深入。(4)學習階級、階層廣泛。(5)西學傳播影響深刻:西學的引進既沖擊了傳統(tǒng)學術,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