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六年級數(shù)學第三單元比例教案
第三單元比例
1、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P32?34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目的:1、使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能正確判斷兩個比是否能
組成比例。
2、通過引導探究、概括歸納、討論、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學生初步感知事物間是相互聯(lián)系、變化發(fā)展的。
教學重點;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判段兩個數(shù)能否成比例,并正確的組成比例。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復習鋪墊
1、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上學期我們學過的比的知識,誰能說說什么叫做比?并
舉例說明什么是比的前項、后項和比值。
教師把學生舉的例子板書出來,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稱。
2、我們知道了比的前后項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們會求比值嗎?教師板
書出下面幾組比,讓學生求出它們的比值。
12:16:4.5:2.710:
學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問:哪兩個比的比值相等?
(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師說明:因為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所以這兩個比也是相等的,我們把它
們用等號連起來。(板書:4.5:2.7=10:6)像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
么呢?這就是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比例的意義)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1、教學比例的意義。
(1)出示P32例1?
每面國旗的長和寬的比分別是多少?指名分別算出一面國旗長和寬的比。
5:2.4:1.660:4015:
每面國旗長和寬的比值有什么關系?(都相等)
5:=2.4:1.660:40=15:102.4:1.6=60;
象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也可以寫成:==
(2)我們也學過不同的兩個量也可以組成一個比,如:
一輛汽車第一次2小時行駛80千米,第二次5小時行駛200千米。列表如下:
時間(時)
路程(千米)802
指名學生讀題。
教師:這道題涉及到時間和路程兩個量的關系,我們用表格把它們表示出來。
表格的第一欄表示時間,單位“時”,第二欄表示路程,單位“千米”。
這輛汽車第一次2小時行駛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時行駛多少千米?(邊問邊
填寫表格。)
“你能根據(jù)這個表,分別寫出第一、二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嗎?”教
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
第一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80:
第二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200:
讓學生算出這兩個比的比值。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板書:80:2=40,200:5=
40o讓學生觀察這兩個比的比值。再提問: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這兩個比的比值
都是40,這兩個比相等。)
教師說明:因為這兩個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們用等號連起來組成比例。(板
書:80:2=200:5)像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著比例式4.5:2.7=10:6提問:“誰能說說什么叫做比例?”引導學生觀
察是表示兩個比相等。然后板書: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讓學生齊
讀一遍。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教師小結: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比例是由兩個相
等的比組成的。在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時,關鍵是看這兩個比是不是相等。
如果不能一眼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別把兩個比化簡以后再看。例如
判斷10:12和35:42這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先要算出10:12=,35:42=,
所以10:12=35:42。(以上舉例邊說邊板書。)
(3)比較“比”和“比例”兩個概念。
教師:上學期我們學習了“比”,現(xiàn)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義,那么“比”
和“比例”有什么區(qū)別呢?
引導學生從意義上、項數(shù)上進行對比,最后教師歸納:比是表示兩個數(shù)相除,
有兩項;比例是一個等式,表示兩個比相等,有四項。
(4)鞏固練習。
①用手勢判斷下面卡片上的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能,就用張開拇指和食
指表示;不能就用兩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35:7和45:920:5和16:80.8:0.4和0.3:0.
學生判斷后,指名說出判斷的根據(jù)。
②做P33“做一做”。
讓學生看書,不抄題,直接把能組成比例的兩個比寫在練習本上,教師邊巡
視邊批改,對做得不對的,讓他們說說是怎樣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對不對。
③給出2、3、4、6四個數(shù),讓學生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舉全)。
④P36練習六的第1?2題。
對于能組成比例的四個數(shù),把能組成的比例寫出來。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
就可以。
第4小題,給出的四個數(shù)都是分數(shù),在寫比例式時,也要讓學生寫成分數(shù)形
式。
2、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1)教學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教師:同學們能正確地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
稱是什么?請同學們翻開教科書P34,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項、外項、內項。
指名讓學生指出板書中的比例的外項、內項。
(2)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師:我們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稱,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質呢?現(xiàn)在我們就
來研究。(在比例的意義后面板書:比例的基本性質)請同學們分別計算出這個比
例中兩個內項的積和兩個外項的積。教師板書:
兩個外項的積是80X5=4
兩個內項的積是2X200=4
“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板書:80X5=2
X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這樣的呢?”讓學生分組計算前面判斷過的比例式。
通過計算,大家發(fā)現(xiàn)所有的比例式都有這個共同的規(guī)律,誰能用一句話把這
個規(guī)律說出來?
最后教師歸納并板書出: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并說
明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shù)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又是怎樣的呢?"(指著80:2
=200:5)教師邊問邊改寫成:=
“這個比例的外項是哪兩個數(shù)呢?內項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強調: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shù)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就是等
號兩端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積相等。
3.鞏固練習。
前面要判斷兩個比是不是成比例,我們是通過計算它們的比值來判斷的。
學過比例的基本性質以后,也可以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判斷兩個比能不能
成比例。
(1)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3:4和6:8能不能組成比例。
(2)P34“做一做”。
三、鞏固深化,拓展思維
1、說說比和比例有什么區(qū)別?
2、填空
5:2=80:()2:7=():51.2:2.5=():
3、先應用比例的意義,再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那組中的兩個比可
以組成比例。
(1)6:9和9:12(2)1.4:2和7:10(3)0.5:0.2和:
4、下面的四個數(shù)可以組成比例嗎?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2、3、4和
四、全課小結,提高認識
通過這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什么知識?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
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做什么?
五、課堂練習,輔助消化
P36~37第3?6題。
六、課外補充,拓展延伸
1、判斷。
(1)如果3Xa=5Xb,那么5:a=3:b。
(2):和:中,能與:組成比例的是:。
(3)在一個比例中,兩個外項分別是7和8,那么兩個內項的和一定是15。
2、用、8、、12四個數(shù)分別作為比例的項,你能組成幾個比例?
3、請你用20以內的四個合數(shù)組成一個兩個比的比值都是的比例。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P35?37解比例
教學目的:1、使學生學會解比例的方法,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2、通過合作交流、嘗試練習,提高學生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遷移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使學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學會解比例。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改寫成兩個內項的積等于
兩個外項積的形式,即已學過的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復習鋪墊
1、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一些比例的知識,誰能說一說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
本性質是什么?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做什么?
2、判斷下面每組中的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為什么?
6:3和8:4:和:
3、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有關比例的知識,學習解比例。(板書課題)
二、引導探索,學習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我們知道比例共有四項,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
的另外一個未知項。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據(jù)比例的基本
性質來解。
2、教學例2o
(1)把未知項設為X。解:設這座模型的高是X米。
(2)根據(jù)比例的意義列出比例:X:320=1:
(3)讓學生指出這個比例的外項、內項,并說明知道哪三項,求哪一項。
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把它變成什么形式?3x=8X15o
這變成了什么?(方程。)
教師說明:這樣解比例就變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學過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
以求出未知數(shù)X的值。因為解方程要寫“解:”,所以解比例也應寫“解:”。
(4)學生說,教師板書解比例的過程。
教師:從剛才解比例的過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把
比例變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來求未知數(shù)X。
3、教學例3?
出示例3:解比例=
提問:“這個比例與例2有什么不同?"(這個比例是分數(shù)形式。)
這種分數(shù)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變成方程來求解嗎?
學生回答后,教師說明在寫方程時,含有未知數(shù)的積通常寫在等號的左邊,
然后板書:1.5X=2.5X6
讓學生在課本上填出求解過程。解答后,讓他們說一說是怎樣解的。
4、總結解比例的過程。
剛才我們學習了解比例,大家回憶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據(jù)比例的
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
從上面的過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過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識?(根據(jù)比例的基
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
三、鞏固深化,拓展思維
P37第7題。
四、全課小結,提高認識
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的根據(jù)是什么?解比例的書寫格式應注意什么?
五、課堂練習,輔助消化
P37-38第8~11題。
六、課外補充,拓展延伸
1、P38第12、13題。
2、4:8=12:24,如果將第二項減少1,要使比例成立,則第四項減少多少?
3、把兩個比值都是的比組成比例,已知比例的兩個內項都是15,請分別求
出這個比例的兩個外項,并寫出比例。
4、一個比例的四個項都是大于0的整數(shù),它的兩個比的比值都是,且第一
項比第二項少3,第三項是第一項的3倍。請寫出這個比例。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P39-41成正比例的量
教學要求:1、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能根據(jù)正比例的意義判斷是不是成
正比例。
2、培養(yǎng)學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用發(fā)展變化的觀點來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斷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兩個變量之間的比例關系,發(fā)現(xiàn)思考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的變化
規(guī)律.
教學過程:
一、四顧舊知,復習鋪墊
1、已知路程和時間,求速度
2、已知總價和數(shù)量,求單價
3、已知工作總量和工作時間,求工作效率
二、引導探索,學習新知
1、教學例1:
出示:一列火車1小時行駛90千米,2小時行駛180千米,
3小時行駛270千米,4小時行駛360千米,
5小時行駛450千米,6小時行駛540千米,
7小時行駛630千米,8小時行駛720千米...
(1)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
時間
路程
填表,思考:在填表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時間變化,路程也隨著變化,我們就說時間和路程是兩個相關聯(lián)的量。(板書:
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
根據(jù)計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的比的比值一樣或固定不變,在數(shù)學上叫做一定。
用式子表示他們的關系是:路程/時間=速度(一定)(板書)
(2)教師小結:
同學們通過填表,交流,知道時間和路程是.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路程隨著時間的
變化而變化.時間擴大,路程隨著擴大;時間縮小,路程也隨著縮小。即:路程/時
間=速度(一定)
2、教學例2:
(1)花布的米數(shù)和總價表
數(shù)量1234567……
總價8.216.424.632.841.049.257.4...
(2)觀察圖表,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
用式子表示它們的關系:總價/米數(shù)=單價(一定)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義。
(1)比較例1、例2,思考并討論:這兩個例題有什么共同點?
(2)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
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這兩個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
關系叫做正比例關系。
(3)看書P39,進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4)如果用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一定),正
比例關系怎樣用字母表示出來?
x/y=k(一定)
(5)根據(jù)正比例的意義以及表示正比例的式子想一想:構成正比例關系的兩種
量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4、看書P40例20
(1)題中有幾種量?哪兩種量是相關聯(lián)的量?
(2)體積和高度的比的比值是多少?這個比值是什么?是不是一定?
(3)它們的數(shù)量關系式是什么?
(4)從圖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5)不計算,根據(jù)圖像判斷,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厘米,那么水的體積是
多少?225立方厘米的水有多高?
三、課堂小結:
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它必須具備什么條件?怎樣判斷成正比例的量?
四、課堂練習:
1、P41做一做
2、P43?44練習七第1?5題。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P42成反比例的量
教學目的:1、理解反比例的意義,能根據(jù)反比例的意義,正確的判斷兩種量
是否成反比例。
2、通過引導學生討論探究,分析合作,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和
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
3、初步滲透函數(shù)思想。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總結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關的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
積一定,進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關系式.
教學難點:利用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下面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為什么?
購買練習本的價錢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導入新課: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中的另一種特征一一成反
比例的量。
2、教學P42例3?
(1)引導學生觀察上表內數(shù)據(jù),然后回答下面問題:
A、表中有哪兩種量?這兩種量相關聯(lián)嗎?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隨著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怎樣變化的?
C、表中兩個相對應的數(shù)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嗎?兩個相對應的數(shù)的積各是
多少?你能從中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嗎?
D、這個積表示什么?寫出表示它們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式
(2)從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這與復習題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學生討論交流。
B、引導學生回答:
(3)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因為水的體積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隨著底面積的變
化面變化。底面積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積減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
和底面積的乘積一定,我們就說高度和底面積成反比例關系,高度和底面積叫做
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積一定,反比例
可以用一個什么樣的式子表示?板書:xXy=k(一定)
三、鞏固練習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應具備什么條件?
2、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個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說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2)小明從家到學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時間。
(3)平行四邊形面積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數(shù)學題,已做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5)小明拿一些錢買鉛筆,單價和購買的數(shù)量。
(6)你能舉一個反比例的例子嗎?
四、全課小節(jié)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樣的兩個量是成反比例的兩個
量,也學會了怎樣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課堂練習
P45?46練習七第6~11題。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較
教學目標:1、進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弄清它們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掌握它們的變化規(guī)律。
2、使學生能正確判斷正、反比例。
3、發(fā)展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難點:正反比例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教學重點:能判斷正、反比例。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判斷:下面每組中的兩個量成什么關系?
1、單價一定,數(shù)量和總價。
2、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3、正方形的邊長和它的面積。
4、時間一定,工效和工作總量。
二、新知:
1、出示課題:
2、教學補充例題
出示表
路程(千米)51025501
時間(時)12510
表
速度(千米/時)10050201
時間(時)12510
分組討論、交流:說一說怎樣想的,同時填空。引導學生討論回答。
總結路程、速度、時間三個量中每兩個量之間的比例關系。
速度義時間=路程=速度=時間
判斷:
(1)速度一定,路程和時間成什么比例?
(2)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成什么比例?
(3)時間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3、比較正比例、反比例的關系
正反比例的相同點:都有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一種量隨著另一種量變化。
不同點:正比例使變化相同,一種量擴大或縮小,另一種量也擴大或縮小。
相對應的每兩個數(shù)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變化相反,一種量擴大(或縮?。?/p>
另一種量反而縮?。〝U大)相對應的每兩個量的積一定。
三、鞏固練習
1、做一做
判斷單價、數(shù)量和總價中的一種量一定,另外兩種量成什么關系。為什么?
單價一定,數(shù)量和總價一
總價一定,數(shù)量和單價一
數(shù)量一定,總價和單價一
2.判斷下面一些相關聯(lián)的量成什么比例?為什么?
(1)除數(shù)一定,和成比例。
被除數(shù)一定,和成比例。
(2)前項一定,和成比例。
(3)后項一定,和成比例。
(4)長方形的長、寬和面積三總量,如果長是一定的,寬和面積成正例關系。
這三種量再什么條件下還能組成比例關系,是哪種比例關系。
3.比例的應用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6?8頁的例4?例6,練習二的第1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理解比例尺的含義,會應用比例的知識求平面圖的比例尺,
以及根據(jù)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教學重點:理解比例尺的意義;能根據(jù)比例尺正確求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
教學難點:設未知數(shù)時長度單位的使用。
教具準備:教師準備一些比例尺不同的地圖或本校、本地的平面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復習提問:長度單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進率及化聚方
法。
1米=()分米=()厘米=()毫米
1千米=()米=()厘米
2.什么叫做比?
3.化簡下面各比。
12:810厘米:100厘米
2米:140厘米3米:15千米16厘米:90千米
、新課
教師:前面我們學習了比例的知識,比例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
請同學們看一看我們教室有多大,它的長和寬大約是多少米。(長大約8米,寬大
約6米。)如果我們要繪制教室的平面圖,若是按實際尺寸來繪制,需要多大的圖
紙?可能嗎?如果要畫中國地圖呢?于是,人們就想出了一個聰明的辦法:在繪
制地圖和其他平面圖的時候,把實際距離按一定的比例縮小,再畫在圖紙上,有
時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體(如機器零件等)的實際距離擴大一定的倍數(shù),再畫
在圖紙上。不管是哪種情況,都需要確定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這就是比例
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一種應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1.教學比例尺的意義。
(1)教學例4?
設計一座廠房,在平面圖上用10厘米的距離表示地上10米的距離。求圖上距
離和實際距離的比。
讓學生讀題。指名回答:
“這道題告訴我們什么?”(在平面圖上用10厘米的距離表示地面上10米的
距離。)
“要我們做什么?”(求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板書:圖上距離:實際
距離
“圖上距離知道嗎?實際距離也知道嗎?各是多少?”繼續(xù)板書如下: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10厘米:10米
“10厘米和10米的單位相同嗎?能直接化簡嗎?”
教師說明:這兩個數(shù)量的單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們化成相同單位,再化簡。
“是把厘米化作米,還是把米化作厘米?為什么?”(因為把米化作厘米后實
際距離仍是整數(shù),計算起來比較方便,所以要把米化作厘米。)
“10米等于多少厘米?”學生回答后,教師把10米改寫成1000厘米。
“現(xiàn)在單位統(tǒng)一了,是多少比多少,怎樣化簡?”教師邊說邊擦掉10和1000
后面的單位“厘米”,并加上“:”,板書成如下形式: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10:1000
請一名同學到黑板前化簡這個比,別的同學在練習本上做。集體訂正后,教
師寫出這道題的“答:…”。
然后說明:因為在繪制地圖和其他平面圖時,經(jīng)常要用到“圖上距離和實際
距離的比”,我們就給它起一個名字叫做“比例尺”。(板書:圖上距離:實際距
離=比例尺)有時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也可似寫成分數(shù)形式。(板書:或
圖上距離=比例尺
實際距離
圖上距離是比的前項,實際距離是比的后項。為了計算簡便,通常把比例尺
寫成前項是1的最簡單整數(shù)比。
教師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圖和本地、本校的平面圖給學生看,讓學生說出它
們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最后教師指出:
①比例尺與一般的尺不同,這是一個比,不應帶計量單位。
②求比例尺時,前、后項的長度單位一定要化成同級單位。如10厘米:10米,
要把后項的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③為了計算簡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項化簡成“1”,如果寫成分數(shù)形式,分
子也應化簡成“1”。比如,例4中的比例尺通常寫成:1:100=
(2)鞏固練習。
讓學生完成第6頁的“做一做”。教師可提醒學生注意把圖上距離和實際距
離的單位化成同級單位。集體訂正時,要注意檢查學生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項是不
是“1”。
2.教學根據(jù)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教師:知道了一幅圖的比例尺,我們可以根據(jù)圖上距離求出實際距離,或者
根據(jù)實際距離求出圖上距離。
(1)教學例5?
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圖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離是15厘米。南京到
北京的實際距離大約是多少千米
指名讀題,并說出題目告訴了什么,要求什么。(告訴了比例尺,又告訴了南
京到北京的圖上距離,求南京到北京的實際距離。)
教師啟發(fā):因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要求實際距離可以用解比例
的方法來求。
“這道題的圖上距離是多少?”板書:15
“因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要相同,所設的x應用什么單位?”(應用
厘米。)板書:解:設南京到北京的實際距離為x厘米。
“比例尺是多少?寫成什么形式?”(寫成分數(shù)形式。)最后板書成下面的形
式:
15=1
x60000
指定一名學生到前面求X的值,其他學生在練習本上做。訂正后,回答:
之后,再回憶一下解答過程。
(2)鞏固練習。
做第7頁上的“做一做”。先讓學生說出圖中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
思,再用直尺量出圖中河西村與汽車站間的距離,然后計算出實際距離。集體訂
正時,要注意檢查學生是否把實際距離化成了千米。
(3)教學例6o
出示例6:一個長方形操場,長no米,寬90米,把它畫在比例尺是的圖紙
上,長和寬各應畫多少厘米?
指名讀題并說出題目告訴了什么,求什么。(告訴了操場的長和寬的實際距離
和比例尺,求長和寬的圖上距離。)
然后讓學生求X的值,并說出求解過程,教師板書出來。
“這道題做完了嗎?還要求寬的圖上距離。寬的圖上距離不知道,應用什么
未知數(shù)來表示呢?因為前面求長的圖上距離時,已經(jīng)用了X,這里就不能再用它
來表示寬的圖上距離了,要用其它的字母來表示。我們就用y來表示、”板書:
設寬應畫y厘米。讓學生把這道題做完。最后教師寫出這道題的答。
三、練習
1、比例尺=()實際距離=()圖上距離=()
2.2.5米=()厘米0.00006千米=()厘米0.032米=()厘米350000厘米
=()千米3.5千米=()厘米
1、獨立完成練習二第1題,并訂正。
2,完成練習二的第2題、3題。
第3題,讓學生先想想比例尺子表示的意思。1厘米的圖上距離相當于100
厘米的實際距離。)然后再量出圖中所示的寬和高,并計算出實際的寬和高各是多
少。集體訂正時,要讓學生說說計算出的實際的寬和高的單位是什么。
4、比例的應用
教學要求:1、使學生能正確判應用題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
2、使學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義正確解答應用題。
培養(yǎng)學生的判斷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使學生能正確判斷應用題中的數(shù)量之間存在什么樣的比例關系。
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關系列出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正確運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
教學難點:學生通過分析應用題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卻定那些量成什么
比例關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義列出等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說說正、反比例的意義。
2.下面各題有哪三種量?其中哪一種量是固定不變的?哪兩種是變化的?變化
的規(guī)律是怎樣的?這兩種量成什么比例?
(1)一輛汽車行駛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時間。
(2)從A地到B地,行駛的速度和時間。
(3)每塊磚的面積一定,磚的塊數(shù)和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未來物聯(lián)網(wǎng)創(chuàng)業(yè)計劃書
- 2025-2030年中國紫草種植行業(yè)前景研究與投資戰(zhàn)略報告
- 2021-2026年中國小型蒸汽輪機市場全面調研及行業(yè)投資潛力預測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醬腌小米辣項目投資可行性研究分析報告
- 中國胎兒監(jiān)護儀行業(yè)發(fā)展概況及行業(yè)投資潛力預測報告
-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5單元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第16課大眾傳媒的變遷學案新人教版必修2
- 2024-2025學年高中語文模塊復習回眸基礎練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數(shù)學第五章統(tǒng)計與概率5.4統(tǒng)計與概率的應用課后篇鞏固提升新人教B版必修第二冊
- 2025年中國水上休閑行業(yè)發(fā)展監(jiān)測及投資戰(zhàn)略規(guī)劃研究報告
- 中國水果刀鑰匙扣項目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
-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解讀
- DB43T 578-2016 銻冶煉砷堿渣無害化處理技術規(guī)范
- 建筑與市政工程地下水控制技術規(guī)范 JGJ111-2016 培訓
- 2024年汽車裝調工技能競賽理論考試題庫(含答案)
- (新版)區(qū)塊鏈應用操作員職業(yè)技能競賽理論考試題庫-上(單選題)
- 生豬屠宰獸醫(yī)衛(wèi)生檢驗人員理論考試題庫及答案
- 高中英語課程設計目的
- 2024-2025學年北京一零一中學初三期初測試數(shù)學試題含解析
- 2024年12月大學英語四級CET-4真題試卷
- 高中生物學選擇性必修一測試卷及答案解析
- 佳能EOS700D使用說明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