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2課教戰(zhàn)守策eq\a\vs4\al((對應學生用書P65))走近作者蘇軾(見《留侯論》)相關背景北宋嘉祐六年(1061),26歲的蘇軾參加了“材識兼茂明于體用科”考試,司馬光等人任考官,在秘閣考了六篇論文;隨后宋仁宗又親臨崇政殿,御試制科策問,蘇軾以如椽之筆,大膽針砭時弊,撰寫了包括本文在內的一系列適合世用的政論文,由衷希望宋仁宗能夠虛心采納,“勵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斷而力行”(蘇軾《辯試館職策問札子》)。北宋中葉以后,遼和西夏成為宋朝邊疆的嚴重威脅,戰(zhàn)爭隨時可能爆發(fā),然而宋朝的國力薄弱,執(zhí)政者的怯于外敵和唯圖茍安,則又為歷代所少見。對于日益深化的民族矛盾和邊防危機,許多正視現(xiàn)實的文人都表現(xiàn)出極大的關注和擔憂。蘇軾之父蘇洵寫出名作《六國論》,借論史諷喻現(xiàn)實,抨擊朝廷的賂敵政策;又在《審敵》一文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屈己求和表面上是求得了“息民”,其實質卻只能是“殘民”。蘇軾的《教戰(zhàn)守策》,正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論證賂敵息民的危害,并倡言教民習武、能戰(zhàn)能守和加強戰(zhàn)備。eq\f(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現(xiàn)在人民的禍患,究竟在哪里呢?在于只知道安樂卻不知)eq\f(危,能逸而不能勞。此其患不見于今,,道危難,能享受安逸卻不能勞累吃苦。這種禍患現(xiàn)在看不出來,)eq\f(而將見于他日。今不為之計,其后將有,但是將來會看出的?,F(xiàn)在不給這種情形想辦法,那以后就有)eq\f(所不可救者。,無法挽救的危險了。)eq\b\lc\[\rc\](\a\vs4\al\co1(\o(\s\up7(生民:人民?;迹旱溁?。果安在哉:究竟),\s\do5(在哪里呢?計:考慮,謀劃,想辦法。))))eq\f(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從前先王知道軍備是不可以放棄的,所以天下雖然太平,)eq\f(不敢忘戰(zhàn)。秋冬之隙,致民田獵以講,(也)不敢忘記戰(zhàn)備。秋冬農閑的時候,召集人民打獵借此教)eq\f(武,教之以進退坐作之方,使其,練武事,教他們學習前進、后退、跪下、起立的方法,使他們的)eq\f(耳目習于鐘鼓旌旗之間而不,聽覺和視覺習慣于鐘鼓、旗幟(這些軍隊的號令)之間而不迷)eq\f(亂,使其心志安于斬刈殺伐之際而不懾。,亂,使他們的心意適于攻打殺戮的情形而不致恐懼。)eq\b\lc\[\rc\(\a\vs4\al\co1(\o(\s\up7(兵:軍備。),\s\do5(去:廢棄,))))eq\b\lc\\rc\](\a\vs4\al\co1(\o(\s\up7(取消。講武:考論軍事。進退坐作之方:進),\s\do5(軍退兵駐守營作等軍事方略。懾:恐懼。))))eq\f(是以雖有盜賊之,因此即使有盜賊的)eq\f(變,而民不至于驚潰。,事件發(fā)生,而人民也不會驚恐潰亂。)eq\f(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等到后代,采用迂腐的儒生建議,把解除軍備當做君王的)eq\f(盛節(jié)。,英明措施。)eq\b\lc\[\rc\](\a\vs4\al\co1(\o(\s\up7(盛節(jié):好的法度,),\s\do5(指仁政德治。))))eq\f(天下既定,則卷甲而,天下既然安定了,就把裝備武器)eq\f(藏之。數(shù)十年之后,甲兵頓弊,而人民日以,收藏起來。幾十年以后,裝備武器都敗壞了,人民一天一天地)eq\f(安于佚樂;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習慣于安樂生活;一旦忽然傳來盜賊的警報,就彼此惶恐,傳)eq\f(言,不戰(zhàn)而走。,布謠言,不戰(zhàn)就逃跑了。)eq\b\lc\[\rc\](\a\vs4\al\co1(\o(\s\up7(頓:同“鈍”。不鋒利。弊:),\s\do5(破敗。佚(yì)樂:安樂。))))eq\f(開元、,(唐)開元、)eq\f(天寶之際,天下豈不大治?,天寶年間,天下難道不是很安定嗎?)eq\b\lc\[\rc\(\a\vs4\al\co1(\o(\s\up7(開元、天寶之際:指唐玄宗時),\s\do5(期。大治:指政治穩(wěn)定,社會))))eq\b\lc\\rc\](\a\vs4\al\co1(\o(\s\up7(安定,經(jīng)),\s\do5(濟繁榮。))))eq\f(惟其民安于太平之樂,,就是因為那時人民習慣于太平生活的快樂,經(jīng))eq\f(豢于游戲酒食之間,其剛心勇氣,消耗,常生活在酒食游戲里面,那堅強的意志和勇氣逐漸減少以至)eq\f(鈍眊,痿蹶而不復振。,于衰頹而不可用,(筋肉)萎縮僵化而振作不起來。)eq\b\lc\[\rc\(\a\vs4\al\co1(\o(\s\up7(豢(huàn)),\s\do5(:安養(yǎng)。鈍))))eq\b\lc\\rc\](\a\vs4\al\co1(\o(\s\up7(眊(mào):遲鈍,昏聵。痿蹶:),\s\do5(腿腳麻痹。指麻木廢弛。))))eq\f(是以區(qū)區(qū)之祿山一出而乘之,,因此小小的安祿山一旦乘機作亂,)eq\f(四方之民,獸奔鳥竄,乞為囚虜之不睱,,四方的人民,就像鳥獸奔竄一樣,求作囚犯和俘虜還來不及,)eq\f(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國家分裂,而唐王朝當然因此而衰弱了。)eq\b\lc\[\rc\(\a\vs4\al\co1(\o(\s\up7(區(qū)區(qū):小小的。獸奔鳥),\s\do5(竄:像鳥獸奔竄一樣。))))eq\b\lc\\rc\](\a\vs4\al\co1(\o(\s\up7(獸、鳥,名詞作狀語,像獸),\s\do5(一樣,像鳥一樣。微:衰弱。))))eq\f(蓋嘗試論之:天下之勢,譬如一身。,我曾試著論述這個問題:天下的形勢,譬如人的整個身體。)eq\f(王公貴人所以養(yǎng)其身者,豈不至哉?而其平,王公貴人用來保養(yǎng)身體的措施,難道不是很周全嗎?而他們平)eq\f(居??嘤诙嗉病?日常常由于病多而苦惱。)eq\b\lc\[\rc\](\a\vs4\al\co1(\o(\s\up7(平居:平),\s\do5(日,平素。))))eq\f(至于農夫小民,終歲勤,至于農夫平民,終年勤)eq\f(苦,而未嘗告病,此其故何也?夫風雨霜露寒暑之變,,勞辛苦,卻未曾生病,這是什么原因呢?天氣和季節(jié)的變化啊,)eq\f(此疾之所由生也。農夫小民,盛夏力作,,這是產生疾病的原因。農夫平民,夏天最熱的時候奮力耕作,)eq\f(而窮冬暴露,其筋骸之所沖犯,,冬天極冷的時候還在野外勞動,他們的盤筋經(jīng)常冒著烈日嚴寒,)eq\f(肌膚之所浸漬,輕霜露而狎風雨,是故寒,肌膚被雨雪霜所浸漬,使得他們輕視霜露,不畏風雨,所以寒)eq\f(暑不能為之毒。,冬炎暑不能夠給他們造成病害。)eq\b\lc\[\rc\](\a\vs4\al\co1(\o(\s\up7(漬(zì):浸泡。狎(xiá):),\s\do5(親近。毒:危害。))))eq\f(今王公貴人,處于重屋之下,出則乘輿,風則,現(xiàn)在王公貴人,住在高大深邃的房屋里,出門就坐車子,刮風就)eq\f(襲裘,雨則御蓋,凡所以慮患之具,莫不,加穿皮衣,下雨就打著傘,凡是用來預防疾患的工具,無不應有)eq\f(備至。,盡有。)eq\b\lc\[\rc\](\a\vs4\al\co1(\o(\s\up7(重(chónɡ)屋:重檐的高屋。襲裘:),\s\do5(加穿皮衣。御蓋:用傘。蓋,傘。))))eq\f(畏之太,畏懼風雨寒暑有些太)eq\f(甚,而養(yǎng)之太過,小不如意,則寒暑,嚴重了,保養(yǎng)自己的身體也有些太過分了,稍不注意,寒暑就)eq\f(入之矣。是以善養(yǎng)身者,使之能逸,侵入身體了。因此,會保養(yǎng)身體的人,使自己身體能夠安逸又)eq\f(而能勞,步趨動作,使其四體狃于寒暑,能勞動,慢步快走活動操作,使自己的四肢習慣于寒冬炎暑)eq\f(之變;然后可以剛健強力,涉險而不傷。,的變化;然后可以使身體強健有力,經(jīng)歷艱險而不受傷害。)eq\b\lc\[\rc\](\a\vs4\al\co1(\o(\s\up7(狃(niǔ):),\s\do5(習慣。))))eq\f(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人民也是如此。現(xiàn)在太平的時間長了,天下的人)eq\f(驕惰脆弱,如婦人孺子,不出于閨門。論,驕氣懶惰脆弱,就像婦女小孩,不出內室的門一樣。談論起打)eq\f(戰(zhàn)斗之事,則縮頸而股栗;聞盜賊之名,則掩,仗的事情,就嚇得縮著脖子大腿發(fā)抖;聽說盜賊的名字,就掩)eq\f(耳而不愿聽。而士大夫亦未嘗言兵,以為,住耳朵不愿意聽。而且士大夫也不曾說起戰(zhàn)爭,以為這是)eq\f(生事擾民,漸不可長。,生事干擾人民的生活,露了苗頭不可以讓它再發(fā)展。)eq\b\lc\[\rc\(\a\vs4\al\co1(\o(\s\up7(漸:開),\s\do5(端,起))))eq\b\lc\\rc\](\a\vs4\al\co1(\o(\s\up7(始,事物),\s\do5(的苗頭。))))eq\f(此不亦畏之太甚,而養(yǎng)之太過歟?,這不也是畏懼太嚴重,而保養(yǎng)得太過分了嗎?)eq\f(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見四,再說天下本來就有意想不到的禍患。愚昧的人看到四面)eq\f(方之無事,則以為變故無自而有,此亦不然矣。,八方太平無事,就認為變故無從發(fā)生,這也是不對的。)eq\b\lc\[\rc\(\a\vs4\al\co1(\o(\s\up7(以為),\s\do5(變故))))eq\b\lc\\rc\](\a\vs4\al\co1(\o(\s\up7(無自而有:認為事故或),\s\do5(變化不會意外地發(fā)生。))))eq\f(今國家所以奉西北二虜者,,現(xiàn)在國家用來奉送給西夏、契丹的財物,)eq\f(歲以百萬計。,每年以百萬來計算。)eq\b\lc\[\rc\](\a\vs4\al\co1(\o(\s\up7(西北二虜:指北宋西邊),\s\do5(的西夏和北邊的遼國。))))eq\f(奉之者有,奉送的財物是有)eq\f(限,而求之者無厭,此其勢必至于戰(zhàn)。,限的,而索求財物的人是不滿足的,這種形勢必然導致戰(zhàn)爭。)eq\f(戰(zhàn)者必然之勢也。不先于我,則先于彼;不出,戰(zhàn)爭,是必然的趨勢。不從我方開始,便從敵方開始;不發(fā)生)eq\f(于西,則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在西方,便發(fā)生在北方。所不知道的,只是戰(zhàn)爭的發(fā)生有早有)eq\f(遲速遠近,而要以不能免也。,遲有遠有近,總之是,戰(zhàn)爭不可能避免。)eq\f(天下茍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漸,使民,國家如果免不了用兵,而用兵不憑著逐步訓練,卻使人民)eq\f(于安樂無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從安樂太平的環(huán)境中,一下子投身軍隊走向生死決斗的戰(zhàn)場,)eq\f(則其為患必有不測。,那他們的禍患必定有不可估計的危險。)eq\b\lc\[\rc\](\a\vs4\al\co1(\o(\s\up7(漸:逐漸,緩進。出),\s\do5(身:投入,獻身。))))eq\f(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所以說:天下的人民,只知道安樂而不知道危險,能夠安逸而)eq\f(不能勞,此臣所謂大患也。臣欲使士大夫,不能勞累吃苦,這是臣所認為的最大的禍患。臣想使士大夫)eq\f(尊尚武勇,講習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崇尚軍事的勇敢,講述演習兵法;對于官府服役的平民,教他)eq\f(以行陣之節(jié);役民之司盜者,授,們學會列隊布陣的法度;對那些負責緝捕盜賊的差役,教授給)eq\f(以擊刺之術。,他們撲擊刺殺的方法。)eq\b\lc\[\rc\(\a\vs4\al\co1(\o(\s\up7(行陣之節(jié):指軍事指揮技術。行陣,軍隊。),\s\do5(節(jié),節(jié)度。庶人之在官者:在官府服役的))))eq\b\lc\\rc\](\a\vs4\al\co1(\o(\s\up7(庶人(指鄉(xiāng)兵)。庶人,平民。在官,為官府服役。),\s\do5(役民之司盜者:從民間抽調來緝捕盜賊的差役。))))eq\f(每歲終則聚,每年年底就集)eq\f(于郡府,如古都試之法,有勝負,有賞罰,,合在府城里,像古代考試武藝的辦法,評定勝負,有賞有罰,)eq\f(而行之既久,則又以軍法從事。,等實行的時間長了,就又按照軍法部署辦事。)eq\b\lc\[\rc\(\a\vs4\al\co1(\o(\s\up7(古都試之法:漢),\s\do5(代的一種制法,))))eq\b\lc\\rc\](\a\vs4\al\co1(\o(\s\up7(每年立秋會試騎士。都試,大會比試,講武。以),\s\do5(軍法從事:照軍法部署約束。從事,治事。))))eq\f(然議者,然而議論的人)eq\f(必以為無故而動民,又撓以軍法,則民,(持不同意見人)一定認為無故調動人民,又用軍法困擾,那百)eq\f(將不安,而臣以為此所以安民也。,姓將會不安定,可是臣認為這才是安定人民的好辦法。)eq\b\lc\[\rc\(\a\vs4\al\co1(\o(\s\up7(撓:),\s\do5(擾))))eq\b\lc\\rc\](\a\vs4\al\co1(\o(\s\up7(亂,阻),\s\do5(撓。))))eq\f(天下果未能去兵,則其一旦將以不,國家果真不能去掉戰(zhàn)爭,總有那么一天將驅使沒有受)eq\f(教之民而驅之戰(zhàn)。夫無故而動民,雖有小,過訓練的百姓去作戰(zhàn)。平時召集百姓進行訓練,雖然有些小)eq\f(怨,然孰與夫一旦之危,的恐慌,可是跟突然讓那些沒有受過訓練的百姓上戰(zhàn)場的危)eq\f(哉?,險相比,又怎么樣呢?)eq\b\lc\[\rc\](\a\vs4\al\co1(\o(\s\up7(然:可是。孰與:何如。一旦之危:),\s\do5(指上文的“以不救之民而驅之戰(zhàn)”。))))eq\f(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陵壓百姓,現(xiàn)在國家駐扎在地方上的軍隊,驕橫又有怨言,欺壓百姓,)eq\f(而邀其上者,何故?,卻向朝廷或上司邀功請賞,什么原因呢?)eq\b\lc\[\rc\(\a\vs4\al\co1(\o(\s\up7(陵壓:欺壓。邀其上者:),\s\do5(向朝廷或上司邀功請))))eq\b\lc\\rc\](\a\vs4\al\co1(\o(\s\up7(賞。邀,),\s\do5(邀功。))))eq\f(此其心以為天下之知戰(zhàn)者,惟我而已。,這是因為他們認為天下懂得作戰(zhàn)的,只有他自己罷了。)eq\f(如使平民皆習于兵,彼知有所敵,則,假如使一般百姓都對軍事熟習,他們知道還有對手存在,那么)eq\f(固以破其奸謀,而折其驕氣。利害之,一定能夠打破他們的壞主意,又壓下他們的驕氣。利和害的)eq\f(際,豈不亦甚明歟?,界限,難道不是很明白嗎?)eq\b\lc\[\rc\](\a\vs4\al\co1(\o(\s\up7(此其心:這是(因為)他們),\s\do5(心里邊……。明:明白。))))文意感知文章針對當時國內習于安逸的狀況,申述教民講武的好處;并預測戰(zhàn)爭不可避免的危險形勢,建議早做準備,以免發(fā)生不測。思維導圖eq\a\vs4\al((對應學生用書P67))一、通假字1.此其患不見于今,而將見于他日 同“現(xiàn)”,譯為“表現(xiàn),呈現(xiàn)”2.數(shù)十年之后,甲兵頓弊 同“鈍”,譯為“不鋒利”3.人民日以安于佚樂 同“逸”,譯為“安逸”4.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不戰(zhàn)而走 同“猝”,譯為“忽然”5.陵壓百姓而邀其上者 同“凌”,譯為“侵犯,欺侮”二、古今異義1.使民于安樂無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古義:是投入、獻身今義:是指個人早期的經(jīng)歷或家庭經(jīng)濟情況屬于某階層,也指這一情況所決定的身份2.今國家所以奉西北之虜者,歲以百萬計古義:“用來……”,是助詞“所”與介詞“以”的組合今義:是一個連詞,表結果3.而行之既久,則又以軍法從事古義:是指按照軍法部署辦事今義:指軍隊的法律處置三、一詞多義1.至eq\b\lc\{\rc\(\a\vs4\al\co1(①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議動詞,可譯為“到”,表時間,②王公貴人所以養(yǎng)其身者,豈不至哉?,形容詞,可譯為“周到”))2.至于eq\b\lc\{\rc\(\a\vs4\al\co1(①是以雖有盜賊之變,而民不至于驚潰,“至”,動詞;“于”,介詞;合用可譯為“到”,表結果,②至于農夫小民,終歲勤苦,而未嘗告病,此其故,何也?介詞,表示另提一事))3.漸eq\b\lc\{\rc\(\a\vs4\al\co1(①而士大夫亦未嘗言兵,以為生事擾民,漸不可長,名詞,開端,起始,事物的苗頭,②天下茍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漸,本是副詞,這里用作動詞,可譯為“逐漸,緩進”))4.之eq\b\lc\{\rc\(\a\vs4\al\co1(①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結構助詞,可譯為“的”,②今不為之計,其后將有所不可救者,指示代詞,可譯為“此”,③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④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陣之節(jié);役民之司盜者,,授以擊刺之術,前一個結構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后一個結構,助詞,相當于“的”))5.以eq\b\lc\{\rc\(\a\vs4\al\co1(①秋冬之隙,致民田獵以講武,連詞,表目的關系,可譯為“來”,②教之心進退坐作之方介詞,可譯為“拿、把”,③是以雖有盜賊之變,而民不至于驚潰,與指示代詞“是”組成固定結構,可譯為“因此”,④今王公貴人,處于重屋之下,介詞,表處所,可譯為“在”,⑤今國家所以奉西北之虜者,歲以百萬計,介詞,可譯為“用、拿、按照”,⑥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陣之節(jié);役民之司盜者,,授以擊刺之術介詞,可譯為“拿、用”,⑦彼知有所故,則固以破其奸謀,而折其驕氣,介詞,可譯為“用、用來”))6.于eq\b\lc\{\rc\(\a\vs4\al\co1(①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介詞,表處所,可譯為“在”,②此其患不見于今,而將見于他日,介詞,表處所,可譯為“在”,③是以雖有盜賊之變,而民不至于驚潰,介詞,表結果,可譯為“到、到……地步”,④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介詞,表對象,可譯為“對、對于”,⑤不先于我,則先于彼,介詞,表經(jīng)由,可譯為“由”,⑥不出于西,則出于北,介詞,表處所,可譯為“從、出自”))7.其eq\b\lc\{\rc\(\a\vs4\al\co1(①今不為之計,其后將有所不可救者,指示代詞,指代時間,可譯為“這”,②使其耳目習于鐘鼓旌旗之間而不亂,使其心,志安于斬刈殺伐之際而不懾,代詞,指代“民”,可譯為“他們”,③而其平居??嘤诙嗉?代詞,指代“王公貴人”,可譯為“他們”))8.而eq\b\lc\{\rc\(\a\vs4\al\co1(①使其耳目習于鐘鼓旌旗之間而不亂,使其心,志安于斬刈殺伐之際而不懾,連詞,表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②是以雖有盜賊之變,而民不至于驚潰,連詞,表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③天下既定,則卷甲而藏之,連詞,表承接關系,不譯,④是以善養(yǎng)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勞,連詞,表并列關系,相當于“也、并且”,也可不譯))四、詞類活用1.名詞活用(1)名詞作狀語①甲兵頓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樂 一天天地②四方之民,獸奔鳥竄 像獸一樣像鳥一樣③今國家所以奉西北之虜者,歲以百萬計 每年,年年(2)名詞作動詞出則乘輿,風則襲裘,雨則御蓋 刮風下雨2.形容詞活用(1)形容詞作動詞輕霜露而狎風雨 輕視(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而臣以為此所以安民也 使……安定五、文言句式1.判斷句(1)夫風雨霜露寒暑之變,此疾之所由生也。(“……也”表判斷)(2)愚者見四方之無事,則以為變故無自而有,此亦不然矣。(“此……矣”表判斷)(3)戰(zhàn)者必然之勢也。(用助詞“者”用在主語后表停頓,語氣詞“也”用在謂語后表判斷)(4)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臣所謂大患也。(用“也”加強判斷語氣)2.狀語后置句(1)教之以進退坐作之方。(介賓短語“以進退坐作之方”作“教”的狀語,后置)(2)使其耳目習于鐘鼓旌旗之間而不亂,使其心志安于斬刈殺伐之際而不懾。(介賓短語“于鐘鼓旌旗之間”“于斬刈殺伐之際”分別作“習”“安”的狀語,后置)(3)今王公貴人,處于重屋之下。(介賓短語“于重屋之下”作“處”的狀語,后置)(4)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陣之節(jié);役民之司盜者,授以擊刺之術。(“在官者”、“司盜者”分別作“庶人”、“役民”的定語,后置;“以行陣之節(jié)”、“以擊刺之術”分別作“教”、“授”的狀語,后置)3.賓語前置句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疑問代詞“安”作“在”的賓語,前置)eq\a\vs4\al((對應學生用書P68))1.這篇奏議的主要主張是什么?作者是針對什么情況提出這一主張的?明確:這篇奏議的主要主張是“教民戰(zhàn)守”。作者是針對北宋存在嚴重的外患而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這一情況提出的。2.第四段作者論述了什么問題?有什么作用?明確:作者以農夫小民頂風冒雨反而獲得免疫力,與王侯貴人生活于安逸溫飽之境而?;技膊∽鰧Ρ日撟C,說明只有四肢習慣于冷熱的變化,才能保持身體強壯的道理。進而說明國家要保持戰(zhàn)斗力,必須“教戰(zhàn)守”。比喻來自生活,使人覺得親切自然,容易接受。3.既然本文的主張是“教民戰(zhàn)守”,那么在蘇軾看來應當如何來“教”呢?明確:“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講習兵法“教”庶人之在官者以行陣之節(jié)“授”役民之司盜者以擊刺之術4.本文的論證方法主要有哪些?在文中分別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明確:本文運用的主要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比喻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等。第二、三段主要是援引史實、舉例論證;第四段主要是淺近設喻,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在這幾個段落中,無論是舉例論證還是比喻論證,其中都有正反對比論證。這既豐富了說理的角度和層次,又加強了說理的力度,使主張更容易為人接受。寫法鑒賞1.本文邏輯順序相當清晰,自始至終沿著“安逸是害,戰(zhàn)守則強”這樣一條主線推理論證,層層呼應,用語精辟。例如論證宋廷“賂敵”政策的必不可行,只用了三句話:“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無厭,此其勢必至于戰(zhàn)?!奔葴\顯,又正確,充分顯示出蘇軾敏銳的思辨能力和高超的駕馭文字的技藝。2.綜合運用了援引史實、淺近設喻、正反對比等多種論證方法。作者在首段提出了中心論點,第二段援引“先王知兵之不可去”,“天下雖平,不敢忘戰(zhàn)”,“是以雖有盜賊之變,而民不至于驚潰”的史實。第三段分析“后世”“去兵”的危害,并且舉出盛唐“開元、天寶之際”安祿山之亂的例證,通過正反對比論證,申說“知安而不知?!钡奈:π浴5谒亩我浴疤煜轮畡?,譬如一身”來設喻,拿王公貴人與農夫小民來作比較,重在申說“能逸而不能勞”的危害,說理深刻而設喻淺近。第六段進一步用教民講武與“一旦將以不教之民而驅之戰(zhàn)”作對比,說明“教民講武”的正確舉措。素材挖掘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其患不見于今,而將見于他日。今不為之計,其后將有所不可救者。[應用角度]蘇軾的《教戰(zhàn)守策》可以說是一篇“志足文遠”的對策。時至今日,仍為人們所傳誦。究其原因,主要是這篇論文闡明了一個歷百代而不衰的真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居安思危,得榮思辱”。大到一個國家的安危,小到個人的得失,概莫能外。“知安而不知?!薄ⅰ澳芤荻荒軇凇?,一心追求和迷戀舒適安逸,終有一天會大難臨頭。無數(shù)歷史事實證明,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這句話可以用在“居安思危,得榮思辱”“知安知?!薄澳芤菽軇凇钡茸魑闹小q\a\vs4\al((對應學生用書P127))(時間:40分鐘分值:55分)一、基礎達標(25分,選擇題每小題3分)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A.秋冬之隙,致民田獵以講武B.則其一旦將以不教之民而驅之戰(zhàn)C.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D.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無厭解析:選BA項,“田”同“畋”,打獵;C項,“卒”同“猝”,突然;D項,“厭”同“饜”,滿足。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 果:究竟B.是以區(qū)區(qū)之祿山一出而乘之 乘:趁著,趁(機)C.天下茍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漸 漸:事物的苗頭D.陵壓百姓而邀其上者 邀:邀功解析:選CC項,漸:逐漸,緩進。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B.今不為之計,其后將有所不可救者誰為大王為此計者?C.而人民日以安于佚樂木欣欣以向榮D.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陣之節(jié)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解析:選CC項,“以”都相當于“而”,表修飾關系。A項,連詞,表轉折/定語后置的標志;B項,構成名詞性詞組/語氣助詞“呢”;D項,定語后置的標志/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4.與“庶人之在官者”句式特點不同的一項是()A.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B.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C.所以遣將守關者D.石之鏗然有聲者解析:選C其他三項與例句都是定語后置句。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中作者舉出先王和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的事例,從正反兩方面論證了太平時期也不可廢棄武裝的觀點。B.作者認為朝廷和西、北方面的強敵遲早會有一戰(zhàn),所以主張要保持武裝力量。C.作者認為當有戰(zhàn)爭時會出現(xiàn)讓未受過訓練的百姓作戰(zhàn)的情況,所以應該從現(xiàn)在開始向各行業(yè)的人傳授軍事知識,甚至是盜賊,也要將他們收服,傳給他們擊戰(zhàn)技術。D.按照作者的觀點,當時的士兵欺壓百姓,驕傲蠻橫,是因為他們自恃只有他們懂得作戰(zhàn)。所以如果全國習兵,也可以滅掉這些人的囂張氣焰。解析:選CC項,并不是教盜賊擊戰(zhàn)技術,“司盜者”意思是緝捕盜賊的差役。6.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無厭,此其勢必至于戰(zhàn)。(3分)譯文:(2)天下茍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漸,使民于安樂無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則其為患必有不測。(4分)譯文:(3)夫無故而動民,雖有小恐,然孰與夫一旦之危哉?(3分)譯文:答案:(1)奉送的財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財物的人是無滿足的,這種形勢必然導致戰(zhàn)爭。(2)國家如果免不了用兵,而用兵不憑著逐步訓練,卻使人民從安樂太平的環(huán)境中,一下子投身軍隊走向生死決斗的戰(zhàn)場,那他們的禍患必定有不可估計的危險。(3)沒有戰(zhàn)爭時召集百姓進行訓練,雖然有些小的恐慌,可是跟突然讓那些沒有受過訓練的百姓上戰(zhàn)場的危險相比,又怎么樣呢?二、能力拓展(20分,選擇題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題。治安策賈誼若此諸王,雖名為臣,實皆有布衣昆弟之心,慮亡不帝制而天子自為者。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黃屋[注],漢法令非行也。雖行不軌如厲王者,令之不肯聽,召之安可致乎!幸而來至,法安可得加!動一親戚,天下圜視而起。陛下之臣雖有悍如馮敬者,適啟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陛下雖賢,誰與領此?故疏者必危,親者必亂,已然之效也。其異姓負強而動者,漢已幸勝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襲是跡而動,既有徵矣,其勢盡又復然。殃禍之變,未知所移,明帝處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將如之何!臣竊跡前事,大抵強者先反:淮陰王楚最強,則最先反;韓信依胡,則又反;貫高因趙資,則又反;陳豨兵精,則又反;彭越用梁,則又反;黥布用淮南,則又反;盧綰最弱,最后反。長沙乃在二萬五千戶耳,功少而最完,勢疏而最忠。非獨性異人也,亦形勢然也。曩令樊、酈、絳、灌據(jù)數(shù)十城而王,今雖已殘亡,可也;令信、越之倫列為徹侯而居,雖至今存,可也。然則天下之大計可知已。欲諸王之皆忠附,則莫若令如長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則莫若令如樊、酈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令海內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輻湊并進而歸命天子。雖在細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制,令齊、趙、楚各為若干國,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孫,畢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盡而止,及燕、梁它國皆然。其分地眾而子孫少者,建以為國,空而置之,須其子孫生者,舉使君之。諸侯之地其削頗入漢者,為徙其侯國。及封其子孫也,所以數(shù)償之,一寸之地,一人之眾,天子亡所利焉,誠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地制一定,宗室子孫莫慮不王;下無倍畔之心,上無誅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貫高、利幾之謀不生,柴奇、開章之計不萌,細民鄉(xiāng)善,大臣致順,故天下咸知陛下之義。臥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遺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亂。當時大治,后世誦圣。[注]黃屋,華麗的車子,古代帝王的車子用黃繒做車蓋,故名黃屋。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陛下雖賢,誰與領此 領:治理B.同姓襲是跡而動 襲:沿襲C.臣竊跡前事 跡:遺跡D.植遺腹,朝委裘 植:扶植解析:選CC項,跡:推究,考察。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若此諸王,雖名為臣,實皆有布衣昆弟之心/吾為若德B.其異姓負強而動者/而其平居??嘤诙嗉睠.空而置之/天下既定,則卷甲而藏之D.長沙乃在二萬五千戶耳/乃中《經(jīng)首》之會解析:選CC項,均為承接。A項,像/你;B項,代詞,那些/代詞,代王公貴人;D項,才/副詞,又。9.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是賈誼提出用“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來保證中央政府的統(tǒng)治的依據(jù)的一項是()①同姓襲是跡而動②強者先反③天下咸知陛下之義④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⑤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⑥盧綰最弱,最后反A.①③⑤ B.②④⑥C.②⑤⑥ D.①③④解析:選B①說的是諸侯有作亂;③⑤說的是“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好處。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親屬諸侯王必定危險,關系疏遠的諸侯王也一定作亂,這是事實所證明了的。那些自負強大而發(fā)動叛亂的諸侯王,漢朝已經(jīng)幸運地戰(zhàn)勝他們了,可是卻沒有改變釀成叛亂的制度。B.賈誼在上呈給漢文帝的《治安策》中,指出諸侯王封國的強盛必然導致謀叛作亂,削弱諸侯王的勢力,一定會引起天下大亂。C.作者在論述施行“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好處時,說這樣做了之后,皇帝統(tǒng)治天下就如同身體使喚手臂,手臂使喚手指似的,沒有不聽從指揮的。諸侯王不敢有反叛的想法,如同輻條聚向車輪一樣,都歸順天子。D.文章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這個論點為中心,先論不這樣做不行,再論這樣做好處何在,層層深入,氣勢磅礴,以理服人。解析:選AA項,應該為“關系疏遠的諸侯王必定危險,親屬諸侯王也一定作亂,這是事實所證明了的。那些自負強大而發(fā)動叛亂的異姓諸侯王,漢朝已經(jīng)幸運地戰(zhàn)勝他們了,可是卻沒有改變釀成叛亂的制度”。1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陛下之臣雖有悍如馮敬者,適啟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4分)譯文:(2)地制一定,宗室子孫莫慮不王;下無倍畔之心,上無誅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4分)譯文:答案:(1)陛下的臣子當中即使有馮敬那樣勇敢的人,但是他剛開口揭發(fā)諸侯王的不法行為,刺客的匕首已經(jīng)刺進他的胸膛了。(2)分封土地的制度一旦確定,宗室子孫沒有不考慮保住自己的統(tǒng)治的;臣子沒有背叛的念頭,皇帝沒有討伐的想法,所以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仁德。參考譯文:教師用書獨具像這些諸侯王,雖然名義上是臣子,實際上他們都懷有老百姓那種兄弟關系的想法,大概沒有不想采用天子的制度,而把自己當做天子的。他們擅自把爵位賞給別人,赦免死罪,甚至有人乘坐天子的黃屋車,他們不執(zhí)行漢朝的法令。像厲王那樣的不守法的人,命令他都不肯聽從,又怎么能招他來呢!幸而召來了,法律怎么能施加到他身上呢!動了一個近親,天下諸王都環(huán)視著驚動起來。陛下的臣子當中即使有馮敬那樣勇敢的人,但是他剛開口揭發(fā)諸侯王的不法行為,刺客的匕首已經(jīng)刺進他的胸膛了。陛下雖然賢明,誰能和您一起來治理這些人呢?所以說,關系疏遠的諸侯王必定危險,親屬諸侯王也一定作亂,這是事實所證明了的。那些自負強大而發(fā)動叛亂的異姓諸侯王,漢朝已經(jīng)幸運地戰(zhàn)勝他們了,可是卻沒有改變釀成叛亂的制度。同姓諸侯王也襲用了這種做法,發(fā)動叛亂,如今已有征兆了,形勢又完全回復到以前那種狀態(tài)。災禍的變化,還不知道要轉移到何處。英明的皇帝處在這種情況下,尚且不能使國家安寧,后代又將怎么辦呢?我私下里考察從前的事件,大體上是勢力強大的先反:淮陰侯韓信統(tǒng)治著楚,勢力最強,就最先反叛;韓王信依靠了匈奴的力量,就又反叛了;貫高借助了趙國的條件,就又反叛了;陳豨部隊精銳,也反叛了;彭越憑借梁國,也反叛了;黥布憑借淮南,也反叛了;盧綰勢力最弱,最后反叛。長沙王吳芮才有二萬五千封戶,功勞很少,卻保全了下來,權勢最小而對漢朝最忠順。這不只是由于性情和別人不同,也是由于形勢使他這樣。倘若從前讓樊噲、酈商、周勃、灌嬰占據(jù)幾十個城為王,那現(xiàn)在他們由于作惡而亡國,也是可能的。假使讓韓信、彭越之流,只居于徹侯的地位,即便今天也還能保全,也是可能的。既然如此,那么天下大計就可以知道了。要想使天下諸侯王都忠心歸附漢朝,那最好讓他們都像長沙王一樣;要想讓臣下不至于像韓信那樣被殺掉,那最好讓他們像樊噲、酈商那樣;要想使天下安定,最好多多建立諸侯國而使他們的勢力減小。力量弱小就容易用道義來指使他們,國土小就不會有反叛的邪念。這樣就使全國的形勢,如同身體使喚手臂,手臂使喚手指似的,沒有不聽從指揮的。諸侯王不敢有反叛的想法,如同輻條聚向車輪一樣,都歸順天子。即使是老百姓,也會知道他們都很安穩(wěn),這樣,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英明。分割土地,定出制度,把齊、趙、楚三個王國分成若干侯國,讓齊王、趙王、楚王的子孫,全都依次受封先人的那份封地,一直到分盡為止,對燕、梁等其他王國也是這樣。有些封地大而子孫少的,也都分成若干侯國,暫時空著擱置起來,等著他們的子孫出生以后,再封他當侯。諸侯王的封地,有不少已被削除收歸漢朝所有的,那就替他們調整侯國所在的地區(qū),等到要封他的子孫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資產抵押合同協(xié)議書含影視制作與發(fā)行資產抵押融資協(xié)議
- 2025年度老人財產分配與子女養(yǎng)老責任明確合同
- 2025年度酒店住宿客房預訂退改簽協(xié)議
- 2025年度城市停車設施車位租賃服務合同版
- 2025年度企業(yè)間技術交流資料保密協(xié)議模板
- 2025年度電影劇本創(chuàng)作與發(fā)行聘用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地震預警技術研究采購合同標的
- 二零二五年度管道保溫施工安全培訓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飯店轉讓與旅游觀光服務協(xié)議
- 2025版親子園合伙人合作協(xié)議范本3篇
- VI設計輔助圖形設計
- 淺談小學勞動教育的開展與探究 論文
- 2023年全國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管理學原理00054試題及答案新編
- 稀土配合物和量子點共摻雜構筑發(fā)光軟材料及其熒光性能研究
- 河北省大學生調研河北社會調查活動項目申請書
- JJG 921-2021環(huán)境振動分析儀
- 中藥炮制學-第五、六章
- 小兒高熱驚厥精品課件
- 兩段焙燒除砷技術簡介 - 文字版(1)(2)課件
- 實習證明模板免費下載【8篇】
- 2022年電拖實驗報告伍宏淳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