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上冊14.2《故都的秋》教案設計_第1頁
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上冊14.2《故都的秋》教案設計_第2頁
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上冊14.2《故都的秋》教案設計_第3頁
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上冊14.2《故都的秋》教案設計_第4頁
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上冊14.2《故都的秋》教案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語文-《故都的秋》高中教學教案[設計思想]1、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素質、能力培養(yǎng)為主線。2、語文課就要有語文味。教學注重整體感知,要學生能夠知人賞文,利用自身普通話過二甲及擅長朗誦的優(yōu)勢,營造良好的氛圍,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情境。3、根據(jù)新課標的精神和本單元的要求,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制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及難點。備課不僅備教材,也備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關注學習過程,適宜地啟發(fā)與評價,力求能夠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4、本課只安排一課時,時間可能較緊,因此要求學生必須充分地預習課文,其一,朗讀課文三遍,找出五幅畫面;其二,查找有關作家的生平及作品等材料。5、鑒賞作品注重以點帶面,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學以致用。[教學設想]《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也是郁達夫的代表作。作者通過對北平清秋景色的描繪,表達了對故都的秋的熱愛和贊美之情,字里行間洋溢著深沉的落寞和悲涼的情感。作者眼中,“悲涼”是美好的,哪怕是秋天帶來的死亡都是美好的,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敗、秋的死亡,其實就是一種人生的感悟,一種對生命的認識,因此在作者看來,這是一種人生享受。反映出作者的高雅的人生境界。本課設計緊扣“清、靜、悲涼”,結合自己的感受品味寫景文字的特點。學習這篇散文,要讓學生體會作者深沉的感情,以及這種情感的由來;體會以情馭景、情景交融的特點,賞析文章的表現(xiàn)手法;充分尊重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欲望。[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學習以情顯景、以情馭景、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培養(yǎng)學生語言鑒賞能力、文字運用能力,過程與方法:培養(yǎng)學生美讀、涵詠散文的能力。引導學生以“話題”為中心搜集材料。把握“感時生情,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作特點。有意識地選擇景物,寫一首詩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社會變革中,知識分子的苦悶、抑郁,珍惜現(xiàn)在的美好的時光,熱愛生活。[核心素養(yǎng)]語言建構與運用:品味文章的語言,體會故都的秋的特點。學習以情顯景、以情馭景的表現(xiàn)手法。思維發(fā)展與提升:誦讀課文,領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觀情感。了解作者在描寫故都風物時為何要突出“清”、“靜”、“悲涼”的特點,從而體會作者是如何把自然風物的客觀色彩和作者內心世界的主觀色彩巧妙融合的藝術手法。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理解本文“主觀情”與“客觀景”的自然融合。體會作者對故都的秋的贊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涼、傷感之音。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作品的感情色彩同當時的時代背景的內在聯(lián)系,理解一個正直文人不滿于現(xiàn)實又無法找到出路的苦悶心境。[學習者特征分析]高中的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初步的散文鑒賞知識,比如朗誦上的吟詠,常規(guī)的表現(xiàn)手法“形散神聚”“情景交融”等,所以能夠把握這篇文章的文意,抓住中心。但是缺乏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難以從“知人論世”的角度上把握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領會“以情顯景、以情馭景”的表現(xiàn)手法。[文本教材與信息技術整合點分析]1.文本分析:《故都之秋》是寫景狀物散文名篇,藝術構思精巧獨特,語言優(yōu)美雋永,表達了作者對自然、人生的豐富感受和深刻思考。2.教材與信息技術整合:①學生通過網(wǎng)絡搜查作者資料和創(chuàng)作背景資料。②播放配樂,營造朗誦氛圍。③以幻燈片展示故都之秋美麗的畫面,引領學生走進美的境界,以幻燈片展示秋的詩句及練習題目,可擴大課堂學習容量。[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分析]1.采用多媒體教學法、誦讀法、討論法、情境法、自主練習法、合作探究問題法。2.課前讓學生通過網(wǎng)絡或多種渠道搜集課文資料,讓學生學會從作者、時間和空間的角度去把握散文主旨。導入學習用詩意的語言營造美妙的氛圍,將學生帶入散文的意境美。通過配樂誦讀感受散文畫面美,文人情。引導學生探究問題,采用小組討論交流的方法探討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有目的引導和點撥的作用,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對課文積極深入探究的意識和能力。遷移練習,利用已學方法進行自主賞析,達到知識遷移目的。誦讀法通過教師范讀、學生自由朗讀、小組齊讀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感受文章的語言之美。討論法提出問題,通過小組討論,師生交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情境法通過音樂渲染或言語描述的情境,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法:根據(jù)新課改的要求,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體現(xiàn)在利用工具書和注釋疏通文意的過程中合作學習體現(xiàn)在小組討論、師生交流的過程中探究學習體現(xiàn)在質疑問難,與文本深層次對話的過程中[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資源準備]本節(jié)課的設計,是運用幻燈片的形式(PPT)制作課件,在多媒體教室上課。運用的教學資源如優(yōu)秀朗讀素材,圖片資料,音樂素材等,大多是在備課時通過英特網(wǎng)查尋而得到,把這些素材進行整理,運用資源整合的原理,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重難點]1.重點:關注本文的情景關系和情景意味。2.難點:體會作者的情態(tài)與志趣以及所以這樣行文構思的匠心,較深層次地賞析文本的深厚意蘊。[課時安排]二課時[課前準備]1.學生閱讀《故都的秋》,找出文眼,比較北國之秋和南國之秋的不同特點。2.找出作者描繪的五副畫面,思考:五副畫面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點?嘗試用四字概括五副畫面。3.搜集古詩中有關“詠秋”的詩句。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掌握文章《故都的秋》中的重點詞匯、成語及修辭手法,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和情感表達。過程與方法:通過精讀、討論、賞析等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引導學生分析作者如何通過景物描寫來表達情感,體會文章的意境美。教學重難點:重點:理解文章中的景物描寫及其所蘊含的情感,掌握文章的主要情感基調。難點:深入分析作者如何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故都的秋色,以及這些描寫背后所承載的深厚情感和文化內涵。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包括《故都的秋》原文、圖片資料等。學生預習課文,初步了解文章內容和作者背景。準備相關文學評論文章或片段,以便課堂討論時使用。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讀下列詩詞名句,找出共同點與不同點。(出示名句)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疯F生大概我所愛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時暄氣初消,月正圓,蟹正肥,桂花皎潔,也未陷入凜冽蕭瑟氣態(tài),這是最值得賞樂的。——林語堂“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么樣子,我不曉得,但是從我的生活經(jīng)驗去判斷,北平之秋便是天堂。……在北平的秋天,是沒有一項不使人滿意的。——老舍2、情境創(chuàng)設:播放一段關于秋天的古詩文的視頻或圖片,引導學生進入秋天的氛圍,然后提出問題:“你心中的秋天是什么樣子的?有沒有哪一刻讓你特別難忘?”引導學生分享個人體驗,激發(fā)學生興趣。今天我們就穿越時空一起去感受、品味郁達夫筆下的故都的秋。引入課題:介紹作者郁達夫及其作品《故都的秋》,簡述作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為后續(xù)學習做好鋪墊。總結: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成功地將學生帶入秋天的氛圍中,激發(fā)了他們的興趣和好奇心。通過提問和分享個人體驗,為后續(xù)的課文學習做好了情感鋪墊,讓學生對接下來的內容產(chǎn)生了期待。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初讀感知自主閱讀:學生默讀課文,標注出不認識的字詞和不理解的句子。字詞講解: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重點字詞和成語,教師講解其含義和用法,確保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概括大意: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教師總結并板書,幫助學生理清文章脈絡??偨Y: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初步了解了文章內容,并通過字詞講解環(huán)節(jié)鞏固了基礎知識。通過概括大意的練習,學生不僅提升了概括能力,還進一步理清了文章的脈絡,為后續(xù)深入分析打下了基礎。二、介紹作者三、解題本文的題目是《故都的秋》,通過閱讀大家知道故都指的就是北平,那么將題目改為《北平的秋》或《北國的秋》好不好,為什么?“故”,使人能想到故人、故園、故交、故鄉(xiāng)等,覺得親切,有一種濃濃的眷戀情,深深的向往感寄寓其中?!岸肌?,有一種歷史滄桑感,有厚重的文化底蘊?!扒铩碧嵝蚜吮疚牡拿鑼懡嵌?。全題點出地點和季節(jié),洗練含情,很值得品味。“故都”說明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暗含著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一種境界。四、研讀課文1、朗讀課文細細品味文章開頭局部講作者從青島到北平來的理由就是要飽嘗這故都的秋味?!扒镂丁笔鞘裁??“故都的秋味”可用哪幾個詞說明?要求學生分小組討論,然后從課文中找出答案。明確:“清”──清閑恬靜安謐“靜”──細膩幽遠幽靜深邃“悲涼”──落寞衰弱蕭條2、學生自讀課文,理清文章構造層次。抓住文眼:圈出文中提綱挈領的句子,概括故都的秋的特點。明確:“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全文分三個局部:第一局部:總寫〔第1、2自然段〕總寫作者對北國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達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第二局部:分寫〔第3~12自然段〕從記敘和議論兩個方面贊美故都的秋。第三局部:總括〔第13、14自然段〕總括全文,再次強調南國之秋的秋味不及北國之秋。五、捕捉信息,尋找文眼——“神”1.朗讀課文,仔細想想文章的標題已指明了描寫的地點“故都”和描寫的內容“秋”,而在文章當中,作者是否只寫了北國之秋?這樣寫有什么作用?明確:不是。作者除了寫北國之秋,還寫了南國之秋,這樣就形成了比照,更突出了作者對北國之秋的眷戀之情。2、提問:那么,作者又是如何來描寫北國之秋和南國之秋的呢?請同學們閱讀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哪一位同學用最簡潔的語言來概括一下北國之秋和南國之秋的特點?明確:北國之秋的特點是“清”“靜”“悲涼”;南國之秋的特點是“慢”“潤”“淡”?!舶鍟罕眹铮呵?、靜、悲涼。南國之秋:慢、潤、淡〕3、小結:概括得好。顯然,在作者的心目中北國之秋要遠勝南國之秋;北國之秋已成為作者的魂之所牽,夢之所縈,真是韻味無窮。六、挑選語言,概括秋景——“形”1、文中集中描寫故都秋景這一特點的是在哪些段落?這些段落中寫了哪些主要的景?〔學生閱讀圈點〕明確:從三到十一自然段。主要有蘆花、柳影、蟲唱、月夜、鐘聲;還有碧天、牽?;ā⒒睒?、秋蟬、秋雨、秋果。詳細是:第3段主寫牽牛花,第4段主寫槐樹,第5段主寫秋蟬,第6—10段主寫秋雨,第11段主寫果樹。2、提問:那么這些景物組成了幾幅“秋景圖”?〔學生討論、發(fā)言〕明確:有秋花圖、秋槐圖、秋蟬圖、秋雨圖、秋果圖。3、提問:這五幅故都秋景圖是分別從哪個角度來描寫的?如寫秋花,作者側重寫了牽?;ǖ哪膫€方面?明確:寫秋花側重顏色這一角度,寫秋槐側重于落蕊的形狀的角度,寫秋蟬是側重寫聲,寫秋雨是側重寫其味,寫秋果重點寫它的果實。4、作者在對這些景詳細的描繪中,是如何表達故都秋“清、靜、悲涼”的特點的呢?下面先請兩名同學來誦讀課文3—11段落,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圈出文中表達秋天色彩的詞語,二是標出傳遞聲響的物名。我們將從秋色和秋聲兩個角度來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先學生討論,然后老師總結:秋色:青天〔藍綠〕藍朵〔藍色〕秋草〔黃色〕落蕊〔灰白〕樹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藍綠〕棗樹〔淡綠微黃〕5、那么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還是暖色?假設你是一個孤獨的旅行者,你心里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感受?明確:冷色。感受:冷清。即課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點。我們知道,藍色和白色屬于冷色,藍色,憂郁;白色,素雅、純靜。它們與高闊的藍天形成了和諧的秋的基調,給人的感覺是清涼、疏朗、落寞?!裁鞔_:冷清、落寞〕師:每次我讀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常常想起王安石的這兩句詩,“細數(shù)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蓖醢彩T相后無事可做,整日尋芳攬勝打發(fā)流年,獨坐無聊,就細數(shù)落花,透出的是落寞悲涼的心情。〕可以說,郁達夫這時的心境和王安石頗有一樣之處,清靜閑暇中透出了落寞。6、我們來聽聽故都的秋聲,主要有哪些聲音呢?這么多聲響交雜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鬧呢,還是寧靜?明確:有鴿聲〔飛聲〕、蟬聲、雨聲、人聲。是寧靜。連鴿子的飛聲、蟬衰弱的叫聲,這些細微的聲音都聽得到,這就反襯了故都的靜。舉一個例子,比方鐘,在白天,你根本聽不到它的走動聲,但在晚上,夜深人靜時,你便能聽到清楚的滴答聲,因此,假設要你寫夜的靜,你便可以以鐘的走動聲明晰可辨來襯托夜的靜,這也就是以動襯靜。7、讓我們集中聽聽作者筆下秋蟬的鳴叫,看看會引起怎樣的感受?師:在我國的古典文學作品中,蟬多是哀怨、憂傷、憂愁的象征,如《雨霖鈴》中的起句便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蟬已令人柔腸寸斷,蟬聲更令人備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戶戶都有蟬鳴,還是蟬衰弱的殘聲。文章所渲染的那種冷清,寂寞的氣氛也就不言而喻了。8、假設你是一個孤獨的飄零者,身處在如此寂靜的秋天里,心里會有什么感受?你心里會產(chǎn)生一種什么樣的情感?明確:孤獨、痛苦。悲涼。這便是故都的秋味。七、把握感情1.通過前面的內容和景象,想想作者是懷著怎么樣的情感來描繪故都的秋景的?〔原文答復〕〔明確: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忱蠋燑c評:情有獨鐘,情有所系,情感總是依附于形象,即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境界,讓我們一起欣賞了作者精心描繪秋景。同學們都感受到了,雖然時時寫景,其實處處透露出悲涼。雖然畫面沒有悲涼二字,其實字里行間缺處處透露出悲涼之氣。八、總結:本節(jié)課我們理清了文章思路,從散文的“形”和“神”兩方面分析整體內容,作者分別從色、形、聲、味、實五個角度,為我們繪就了五幅“故都秋景圖”,有聲有色,有動有靜。下節(jié)課我們再詳細鑒賞文章的寫作手法。第二課時一、由朗讀課文,體會優(yōu)美語句導入。二、品味語言1、作者在文章中寫了秋天的這么多聲音,然而在文章的開頭他卻說孤獨的秋“特別的清、靜、悲涼”,聲音如此豐富,怎么稱得上靜呢?明確:這些聲音都不是噪雜的聲音,假如是噪雜喧鬧,就不會聽到青天里的馴鴿聲、下雨的聲音,更聽不到落蕊的聲響。這些聲響都不很大。作者是以聲襯靜,以聲音反襯了故都的寂靜。這正到達了王藉詩“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藝術效果。〔這一問題讓學生理解以聲襯靜的表現(xiàn)手法,加深對課文“清、靜、悲涼”基調的理解〕2、為什么要用“悲涼”這個詞來形容秋天?明確:“悲涼”本是形容消極、低落情緒的,這里用來形容故都之秋的特征,是作者將自然界的客觀色彩——故都之秋色,與自己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之心情,自然地交融在一起。簡單地說,作者心情不好,所以才寫出如此之景。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情與景的親密關系。3、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體會:寫了視覺形象、觸覺形象。落蕊滿地,寫視覺形象;腳踏落蕊,寫觸覺感受。寫觸覺,給讀者以逼真的感受。這里寂靜無人,斯人獨彷徨,無人可與交流,便只有與自然相交融的孤獨、落寞和感傷。4、作者為何要寫“都市閑人”?不寫上流社會或文化人士,而寫平民,即“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赡苁且驗樗麄兊男蜗蟾械胤教攸c,而且作者覺得與他們更親近,表現(xiàn)出作者的平民意識,似乎也能讀出作者很希望能像“都市閑人”那樣過無憂無慮的生活的愿望。三、分析文章構造:1、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點來襯托故都的秋的?在構造安排上,為何要一前一后?明確:分別抓住其“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濃,回味不永”的特點,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這樣在構造上就形成了前后照應。2、從這篇文章構造來看,2和13自然段相照應,假設1、14自然段也相照應,那這篇文章的構造就更加嚴謹了,試問這兩段是否有照應?明確:第1段寫作者對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寫作者對故都秋的眷戀之情,都是抒發(fā)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戀”是在分開故都之時,其本質是一樣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構成了照應。3、最后來看第12段,這一段主要采用什么表達方式?從全文來看,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確:這一段采用議論,通過古今中外的引證,說明感秋處處有,中國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國北方莫屬,這其實還是為了突出故都之秋。4、提問:這五幅圖畫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呢?——時間順序,還是空間順序?〔學生討論、發(fā)言并詳細談意見?!趁鞔_:這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這五幅畫面從外表上看是無序的,既不是時間、空間順序,也不是邏輯順序,這恰恰表達表達了散文“形散”的特點。5、提問:那么,把這五幅畫面連接起來的“神”又是什么呢?又是怎樣表達出“清、靜、悲涼”的特點的呢?〔學生討論、發(fā)言〕明確:是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牽牛花本來是五顏六色的,而作者筆下的牽?;▍s只有藍色和白色。從美術的角度來說,這兩種顏色屬于冷色彩,給人一種清、靜、悲涼的感覺。〔2〕作者寫槐樹,不是寫它的高大挺拔,而是寫秋槐的落蕊??吹竭@落蕊,怎能不叫人有一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悲涼呢?〔3〕秋雨和春雨、夏雨是不同的:春雨是濛濛的,富有詩情畫意;夏雨是粗暴豪放的,還常常不期而至,給人一種暢快淋漓的感覺;而秋雨,總讓人感到一種寒意?!?〕秋果本來可以給人帶來收獲的喜悅,可作者筆下的秋果卻并不是成熟的,還有些青澀,這也給人以悲涼之感。這部分出示五幅圖板書{該圖中有何景象?這些景象又有何作用?〔5〕這五圖景中“清”“靜”“悲涼”表現(xiàn)在哪里?明確:①“清”在色調:碧綠的天色、牽牛藍朵、稀疏的秋草、青布單衣、淡綠微黃的棗子,選取冷色調景物。②“靜”在聲音:馴鴿的飛聲,掃帚聲,衰弱的蟬聲,息列索落的雨聲,緩慢悠閑的聲調。以動襯靜,以聲襯靜。③“悲涼”在意象的組合:既寫了視覺形象、聽覺形象。意象的組合,無一不顯示出環(huán)境清幽、蕭瑟,透露出作者悠閑中的孤寂、落寞。也寫了觀賞景物的心態(tài)、動作,表現(xiàn)了作者熱愛故都之秋的情懷。小結:同學們的發(fā)言很精彩。運用聯(lián)想,把文章中的景物和自己的生活體驗聯(lián)絡起來,表述形象、貼切,還運用了美學知識來品評。正如同學們所說,作者用“清、靜、悲涼”的共同點把五幅畫面連結起來,充分表達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舶鍟盒紊⑸窬邸乘?、深情結語活動一:快速瀏覽全文,找出文中抒情的語句,體會作者對故都之秋的情感第1段:“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為賞秋不辭辛勞——愛秋之切!結尾段:“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為這秋色寧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愛秋之深!活動二、合作探究:“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边@句話,本體、喻體分別是什么?突出北國之秋的什么特點?有什么作用?活動三、思考:為什么在郁達夫的眼中,“故都的秋”是如此的“清”、“靜”、“悲涼”?作用:為了形象地說明南國之秋“色彩不濃,回味不永”的特點?!包S酒之與白干”比喻南國之秋秋味平淡,北國之秋秋味濃烈?!跋★堉c饃饃”比喻南國之秋秋味稀薄,北國之秋秋味厚實;“鱸魚之與大蟹”比喻南國之秋秋味柔軟,北國之秋秋味剛強;“黃犬之與駱駝”比喻南國之秋范圍狹小,北國之秋范圍廣大。這些具體家常事物來作比,饒有趣味,生動形象地表達了作者對故都的秋的喜愛之情?;顒游澹撼鍪疽曨l播放總評:《故都的秋》是一篇頗具特色的散文。“清、靜、悲涼”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內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蟬的每一聲殘鳴中;在秋雨的每一個雨點中;在秋棗的每一絲微黃里;也在那故都閑人充滿了京腔的互答聲中。作者心中的“悲涼”已不是故都賞景的心態(tài),而是對整個人生的感悟。心中有秋,筆下才有秋。我們仿佛和郁達夫先生共同品嘗了一回老北平的大碗茶,齒頰留芳,清爽宜人;又仿佛是聽完了一曲字正腔圓的京劇清唱:余音繞梁,不絕如縷。五、閱讀材料,思考探究:材料一:他偏愛凄寂的情調,衰颯的氣氛。郁達夫柔弱的心性,氣質,都使他更纏綿于既往。用了流暢的白話,他寫的最熟也最美的,是古老的主題:離人的別緒,羈旅的哀感,客居的鄉(xiāng)愁,——漂泊人間此身如寄的孤獨感。——趙園《論小說十家》材料二:1923年的秋天,一般人對我的態(tài)度改變了,我的對于藝術的志趣,也使大家明白了……就說我是一個頹廢者,一個專唱靡靡之音的秋蟲?!暨_夫《〈雞肋集〉題辭》材料三:龍兒的病報,本是在廣州得著,匆促北航……到家之夜,一見了門上的白紙條兒,心里已經(jīng)是跳得慌亂,從蒼茫的暮色里趕到哥哥家中,見了衰病的她,因為在大眾之前,勉強將感情壓住。草草吃了夜飯,兩人只有緊抱的痛哭,痛哭,痛哭,只是痛哭?!暨_夫《一個人在途上》

個人:為什么在郁達夫的眼中,“故都的秋”是如此的“清”、“靜”、“悲涼”?明確:“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庇暨_夫出生于浙江省富陽城一個破落的書香之家。父親在他不滿三歲時就去世了。父親去世后,祖孫六人全靠母親縫補洗衣,節(jié)儉度日。才九歲的姐姐,也被迫當童養(yǎng)媳。郁達夫在他的自傳中說:“我所經(jīng)驗到的最初的感覺,便是饑餓;對于饑餓的恐怖,到現(xiàn)在還在緊迫著我。"時代:社會的腐敗和時代的黑暗所造成的痛苦和辛酸,給郁達夫幼小的心靈帶來了憂郁、苦悶的傷痕,形成了他內向憂郁的性格和同情弱者的傾向。而辛亥革命的失敗,給所有愛國知識分子增添了新的憂郁和苦悶。這時期的郁達夫正求學于嘉興、杭州。少年離鄉(xiāng),一方面得不到母愛的溫暖,另一方面還受到“錦衣肉食的鄉(xiāng)宦人家子弟”的歧視,使他處在極度的憂郁苦悶之中,成為一個“孤獨者”。郁達夫憂郁感傷的個人氣質在這時候已經(jīng)形成。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脅,郁達夫避居杭州,花了許多時間到處游山玩水,寫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悶的散文。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jīng)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了優(yōu)美散文《故都的秋》。審美:在杭州期間,郁達夫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學”留日十年,受日本物哀美學影響。日本重要學說“物哀說”,體現(xiàn)了日本人在人世無常中玩味的悲哀,從殘缺與不完美中發(fā)現(xiàn)趣味的美學偏好。物哀說的幾個重要美學特征:寂靜為美,恬淡為美,殘缺為美,死亡為美。物哀:事物引發(fā)的內心感動,大多與“雅美”、“有趣”等理性化的、有華采的情趣不同,是一種低沉悲愁的情感、情緒。悲與美是相通的?!度毡緡Z大辭典》出示多媒體六、文章脈絡(回顧)出示板書郁達夫顯然有意把秋的悲涼作為美來系統(tǒng)地欣賞;以“悲涼”為美,其實是中國傳統(tǒng)文人審美的一個現(xiàn)代表達。七、板書。八、布置作業(yè)【聯(lián)讀悟寫】學習課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法,寫200字左右描述性片段。九、教學反思點評:高中新課程標準要求“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yǎng)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xiàn)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本設計較好地體現(xiàn)了高中新課程這一理念,同時恰當?shù)靥幚斫虒W內容和課堂教學時間的關系,教學中突出重點,課堂容量大,節(jié)奏緊湊,可操作性強。教后反思:1、本文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名篇,感情真摯,意味雋永,文辭優(yōu)美。但由于本文的寫作年代離今天已七十多年了,學生要充分感受文中的意味、情味的確有些困難?!扒濉㈧o”好理解,“悲涼”就不好理解了。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消除時代隔閡,從而感受人文情懷。培養(yǎng)人文精神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通過教學此文,我感覺人文精神離我們并不遙遠,它就在課文里,就在師生們的共同品讀活動中。2、利用對比閱讀的方法,把《故都的秋》與《荷塘月色》進行對比,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3、對散文的特點“形散神聚”的分析還可以更到位些,如:沒有點出本文選材的零碎性,五幅畫面之間沒有明顯的時空聯(lián)系,卻都能相提并論,這是為何?這是本課教學的一點敗筆。不過,我又常常以“課堂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來寬慰自己,不知能否得到同仁們的諒解?關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一)綜合與分析。本設計在布置預習時,指向具體,要求學生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內容(包括形象和情意)的前提下,概括文本的五幅畫面,這樣,學生對文本有個初步的映象。課堂實施過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