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認定考試初級中學語文模擬題13_第1頁
教師資格認定考試初級中學語文模擬題13_第2頁
教師資格認定考試初級中學語文模擬題13_第3頁
教師資格認定考試初級中學語文模擬題13_第4頁
教師資格認定考試初級中學語文模擬題1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師資格認定考試初級中學語文模擬題13一、單項選擇題1.

教授《我的叔叔于勒》時,教師將其分兩個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介紹作者及《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情節(jié),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第二課時重點分析情節(jié)和人物,重(江南博哥)點分析個性化的人物和語言,聯(lián)系課文,總結歸納。第一課時結束時,教師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如果在船上‘我’與于勒相認了,結局會是什么樣的?如果沒有于勒的信,‘我’和家人的生活會和現(xiàn)在有什么不同?”下列選項中,對這一課堂的結束環(huán)節(jié)評價不恰當?shù)氖莀_____。A.引發(fā)了學生思考,可以深化學生對文章主題的理解B.第一節(jié)課為第二節(jié)課的教學奠定了基礎,使前后兩節(jié)課銜接緊密,過渡自然C.屬于評議式結尾,問題與課文主題沒有關系,偏離了教學目標D.有利于更準確地理解劇情的發(fā)展,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正確答案:C[考點]語文教學(中)

[解析]C項,問題升華了主題,有助于深化對課文內容的思考,沒有偏離教學目標。

2.

名著導讀課上,教師引導學生歸納中外不同作家的“三部曲”,學生做了以下筆記。以下正確的一項是______。A.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漂流”三部曲:《歧路》《煉獄》《十字架》B.茅盾“農(nóng)村”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蝕”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C.巴爾扎克“喜劇”三部曲:《兩個詩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發(fā)明家的苦難》D.阿·托爾斯泰“苦難的歷程”三部曲:《美麗的夫人》《一九一八》《陰暗的早晨》正確答案:A[考點]文學文化(下)

[解析]A項正確。B項,茅盾“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農(nóng)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C項,巴爾扎克“幻滅”三部曲:《兩個詩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發(fā)明家的苦難》。D項,阿·托爾斯泰“苦難的歷程”三部曲:《兩姊妹》《一九一八》《陰暗的早晨》。

3.

閱讀《木蘭詩》的教學實錄(片段),按要求答題。

師:伙伴在遇到花木蘭女裝出現(xiàn)時言行神態(tài)如何?

生:“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p>

師:找得非常好,下面我請幾位同學來表演一下。

(陸續(xù)叫的幾個同學都沒把伙伴那吃驚的神態(tài)表演出來)

生:老師給我們表演一下吧!

教師課前并無相關準備,一時顯得比較尷尬,學生們開始竊竊私語起來。但這位教師并沒有拒絕,而是迅速調整狀態(tài),接著便進入角色,用吃驚的神態(tài)表演:“啊,你是女人……”表演完后,學生給予了教師熱烈的掌聲。

對上述教學實錄評價不正確的是______。A.教師精心備好的一節(jié)課,結果卻因出現(xiàn)一些始料不及的問題而影響教學效果,甚至出現(xiàn)一團糟的現(xiàn)象,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B.教師富有應變能力和教學機智,能夠應對偶然事件,保證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C.課堂教育教學是一個錯綜復雜、瞬息萬變的過程,這節(jié)課出現(xiàn)的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對學生所提問題的預見不充分D.對于課堂突發(fā)事件的處理,能夠很好地檢驗一個教師的基本素質和各方面能力正確答案:A[考點]語文教學(上)

[解析]教師及時調整策略,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故A項說法錯誤。

4.

教師指導學生歸納實詞“作”的用法。下列關于“作”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______。A.“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中的“作”為動詞,意思是“寫”B.“盜竊亂賊而不作”中的“作”為動詞,意思是“充當”C.“微聞有鼠作作索索”中的“作”為擬聲詞,意思是“老鼠發(fā)出的聲音”D.“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中的“作”為動詞,意思是“奮起,指有所作為”正確答案:B[考點]漢語基礎知識

[解析]B項中“作”的意思是“興起”。

5.

閱讀《荷塘月色》教學實錄(片段),按要求答題。(畫線語句的序號與選項的序號是對應的)

師:(A)首先我們來聽一段音頻,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靜靜地去體味一下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播放音頻)

師:(B)聽完了音頻,我們能感受到一幅優(yōu)美的畫面?,F(xiàn)在,哪位同學愿意為大家有感情地朗讀一下文章的第四小節(jié)?在這位同學讀的時候,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文中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的寫作次序能不能顛倒?(指定學生的朗讀)

生:荷葉、荷花、荷香、微風、流水(教師板書),而且文中所描寫景物的順序不能顛倒。

師:(C)說得很好。葉子出水很高,而且是田田的,目之所及肯定是葉子;白花點綴其間而且白而發(fā)亮,有葉必有花,所以順勢寫花也是應該的;因為花的存在,微風過處必然帶來花的清香,有了微風就會蕩起葉下的流水,水的漣漪會弄起荷葉的浮動,所以目光又回到了葉子和花上。作者是由上而下,由靜而動來寫的;層層的荷葉襯著零星的白花,微風送來縷縷清香,脈脈的流水奏起名曲,舞躍著上面的音符。

師:(D)那么,好的文章、優(yōu)美的畫面的形成源于詞句的推敲和運用。下面我們就以小組為單位,找出你們認為優(yōu)美的句子,并說說它好在哪里,一會我們來共同分享一下。

對畫線部分分析不正確的是______。A.充分應用教學用具,以聽覺調動學生的聯(lián)想,是開放性教學的體現(xiàn)B.通過朗讀感知語言魅力,感受本文語言的優(yōu)美C.教師語言優(yōu)美,不僅回答了問題,而且巧妙再現(xiàn)了美妙的畫面D.倡導學生自主感知優(yōu)美的語句,是注重審美教育的一種體現(xiàn)正確答案:B[考點]語文教學(中)

[解析]B項中的教學安排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理清段落所描寫的事物,而不是感知語言。

6.

學習魯迅的《社戲》后,教師向學生推薦其他表現(xiàn)“民俗與文化藝術”的作品。下列不適合推薦的是______。A.沈從文《云南的歌會》B.冰心《觀舞記》C.楊朔《畫山繡水》D.汪曾祺《端午的鴨蛋》正確答案:C[考點]文學文化(下)

[解析]A項,沈從文的《云南的歌會》通過對“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或金滿斗會”三種不同場面的民歌演唱場面的描寫,生動地表現(xiàn)了云南各族人民的多才多藝以及他們樂觀向上的精神。B項,冰心的《觀舞記》寫的是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來北京的表演實況,生動描繪了舞臺上姐妹的服飾、身段、神態(tài)和舞姿。D項,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通過對端午風俗的描寫和對家鄉(xiāng)高郵鴨蛋的介紹,表達出對兒時生活的懷念以及對故鄉(xiāng)的熱愛之情。C項,楊朔的《畫山繡水》細膩地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美,表達了作者珍惜現(xiàn)在、創(chuàng)造未來的人生理想,不符合題干“民俗與文化藝術”要求。

7.

初中文言文復習課上,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學過的文言文中虛詞“乃”的用法。以下歸納錯誤的一項是______。A.《小石潭記》: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代詞,我)B.《桃花源記》: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副詞,竟然,卻)C.《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副詞,于是,就)D.《送東陽馬生序》: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副詞,才,這才)正確答案:A[考點]漢語基礎知識

[解析]古代漢語中蘊含著大量的文言虛詞。A項中的“乃”是副詞,“于是,就”的意思。B、C、D三項均正確。

8.

在學習到《醉翁亭記》中的“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這段話時,有一名學生站起來說道:“老師,我覺得歐陽修這句話不正確,歐陽修怎么知道禽鳥是樂的還是悲的呢?”如果你是一名教師,遇到這種情況,你會怎么向學生講明?______A.你們要結合當時作者的心情,去揣摩作者的情感,再仔細好好感悟感悟B.好,既然存在問題就要弄明白,同學們可以先去搜集一些有關歐陽修的資料,了解一下社會背景,然后你們再來告訴我這個問題的答案C.怎么不可能呢,同學們可以試著把自己想象成那只小鳥——在樹林里自由自在地飛翔,難道會不快樂嗎D.同學們,我們一直在強調“一切景語皆隋語”。歐陽修和眾人娛情山水得以排遣抑郁,心情是快樂的,那么他看到的一切景物都會是快樂的正確答案:D[考點]語文教學(下)

[解析]教學過程中,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通常是因為思考受到了阻滯,如果教師不及時進行解答,而再讓學生去思考,是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學習的,故A、B兩項錯誤。C項沒有從根本上回答學生的問題。D項說法正確。

9.

《阿長與(山海經(jīng))》“研討與練習”中有一道練習:“課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寫他如何‘憎恨’‘討厭’阿長,但在這些充滿貶義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對阿長的同情與懷念嗎?不妨與同學們交流一下?!毕铝羞x項中,對該練習的設計意圖分析不正確的是______。A.體會先抑后揚手法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B.貫徹新課標倡導的學生探討交流理念C.點明回憶性散文所特有的描寫手法、順序D.引導學生深入領會作者的“雙重眼光”正確答案:C[考點]語文教學(上)

[解析]《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一課,采用先抑后揚的手法,描寫了阿長既粗俗又善良的形象,作者兒時對阿長“憎惡”“討厭”,卻在成年后的回憶中流露著對她的同情與懷念,這種“雙重眼光”體現(xiàn)在字里行間,需要學生深入領會,故A、D兩項正確。題目要求“與同學們交流一下”,體現(xiàn)了學生探討交流的理念,故B項正確。先抑后揚的描寫手法并非回憶性散文所特有,故C項錯誤。

10.

閱讀《紫藤蘿瀑布》教學實錄(片段),按要求答題。

師:我們都已預習過《紫藤蘿瀑布》這篇課文,大家覺得還需要老師講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什么是紫藤蘿?

生:紫藤蘿是怎樣生長起來的?

生:紫藤蘿花能賣錢嗎?

師:大家都想了解這些問題嗎?

生:對!

師:對于第一個問題,老師可以幫助你們解決,你們可以翻到前面的插圖。

(于是,學生翻看紫藤蘿圖片)

師:對于第二、第三個問題,老師也沒有把握做出正確的回答。但是,老師可以同大家一起商量解決問題的辦法。

經(jīng)過師生討論、商量,最后確定了解決問題的方案:到閱覽室查閱資料或請教生物老師。學生按照方案分頭行動,解決了問題。

師:我們已經(jīng)搞清了大家感興趣的三個問題,那么,它們同《紫藤蘿瀑布》這篇文章有什么關系呢?

(學生們議論紛紛,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對這段教學實錄(片段)評析不正確的一項是______。A.教師通過三個問題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圍繞著這三個問題展開,通過學生討論、商量,最后得到解決的方法,體現(xiàn)了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課程理念B.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教師貿然拋出這樣的問題,缺乏對課堂的系統(tǒng)化的設計、規(guī)劃和設想,沒有正確認識本課的教學任務C.在教學中,“動態(tài)生成”的時機要掌握好,要以教學目標為準則,這位教師的教學與教學總體目標和教學任務相脫離,整個課堂處于游離狀態(tài),無法實現(xiàn)教學目標D.生成的前提是預設,生成的超越和發(fā)展是預設,顯然這位教師的提問已經(jīng)脫離了教學目標,是在沒有預設的前提下的“盲目生成”正確答案:A[考點]語文教學(下)

[解析]A項,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三個問題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圍繞著這三個問題展開。但是,這三個問題脫離教學任務,與本課的主要教學任務不相符,故不能體現(xiàn)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課程理念。

11.

教師在審閱學生的作文時,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經(jīng)常將破折號使用錯誤。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如何使用破折號,教師特為學生列舉了以下句子。下列破折號使用錯誤的一項是______。A.在濱海航母主題公園風箏節(jié)上,各式紙鳶迎風起舞。其中全國最大、直徑30米的巨型軟體風箏——滾地龍的放飛成為節(jié)日的一大亮點。B.有關專家指出,白開水是最符合人體需要的“天然飲料”。它既潔凈,又能使硬度過大的水變得適中——(因為過多的礦物質煮沸后會沉淀),還含有多種微量元素。C.他最要好的朋友——一個房地產(chǎn)商告訴他,市場正在調查,眼下買房要慎重。D.今天,《人民日報》在顯著位置發(fā)表長篇通訊《春天里,這激情的足音——湖北省萬名干部進萬村人萬戶紀實》,并對此發(fā)表了《心近才能生情》的評論。正確答案:B[考點]漢語基礎知識

[解析]破折號與括號都有表示解釋說明的功能,二者用其一即可,因此,B項應刪去破折號或者括號。

12.

教師在講解俗語的使用這一知識點時,為學生舉了以下例子,讓同學們找出下列各句中加點歇后語使用錯誤的一項。學生應給出的答案是______。A.再過十來天就開始中學生生活了,這一堆看過的動漫書刊扔也不是,不扔也不是,真是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啊!B.騙子的騙術并不高明,竟然還有人上當受騙。老王嘆息道:“唉!那是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別人著急也沒用!”C.這次試卷的難度很大,十道題小張錯了六道,他長嘆一聲:“這真叫作牽牛過河——六腳全濕啊!”D.老先生的想法有些過時了,和這位年輕人說的明顯是老水牛拉馬車——不合套了!正確答案:C[考點]漢語基礎知識

[解析]牽牛過河一一六腳全濕,比喻大家共同被牽連到某事中去。用在此處不合適。

13.

在教學《雷雨》一課,引導學生分析周萍這一人物形象時,教師用“多余人”對其進行了歸納,并指出“多余人”這一形象在世界文學史上具有典型性意義。為了佐證這一理論,教師又為學生列舉了以下例子。以下不符合要求的一項是______。A.岡察洛夫——《奧勃洛莫夫》——奧勃洛莫夫B.屠格涅夫——《羅亭》——羅亭C.普希金——《驛站長》——維林驛站長D.萊蒙托夫——《當代英雄》——畢巧林正確答案:C[考點]文學文化(下)

[解析]“多余人”這一形象最早是在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里的主人公“奧涅金”身上體現(xiàn)的,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多余人”的鼻祖,而這一形象在屠格涅夫1850年發(fā)表的中篇小說《多余人日記》后更加深入人心。此后,“多余人”形象的人物又逐漸有了赫爾岑《誰之罪》中的“別爾托夫”、萊蒙托夫《當代英雄》中的“畢巧林”、屠格涅夫《羅亭》中的“羅亭”、岡察洛夫《奧勃洛莫夫》中的“奧勃洛莫夫”等。C項,普希金的《驛站長》在俄國文學史上第一次提出“小人物”主題,以滿腔同情描寫了一個處于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遭遇。

14.

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教學目標:

(1)能在畫出文中所寫幾件事的基礎上,提取并說出《背影》一文的敘事線索。

(2)通過自主研讀解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在問題的解答過程中,說出文中所敘之事蘊藏的作者對父親的歉疚情感。

(3)能用恰當?shù)姆绞教幚砼c父母之間的關系。

(4)能以特定情境中的感人細節(jié)為線索,選擇事件,組織材料,并在敘事中表達出一種自己的特定情感。

研讀課文(合作學習):

(1)在寫父子離別之前,作者還交代了隨父奔喪、家境衰敗、父親到南京謀事等內容,從中可見父親當時怎樣的處境和心情?這對寫“背影”有什么作用?

(2)作者寫父親買橘子時的背影,運用了哪些富于表現(xiàn)力的詞語?從中你看到了什么?默讀第6段,注意表現(xiàn)作者情感的語句的讀法。

(3)找出父親送兒子上車過程中說的四句話,并體會它們的含義。

(4)配樂朗讀最后一段,體會作者對父親的懷念之情。

(5)課件展示:父愛深深。

以上材料是某位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背影》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和在此基礎上設計的“研讀課文(合作學習)”環(huán)節(jié)。以下對其分析錯誤的一項是______。A.教學內容繁雜,欠缺邏輯性和條理性,不利于課程目標的達成B.問題設計太過集中,五個問題均針對課文內容及文中的細節(jié)C.問題(2)設計合理,契合教學內容,在此教學環(huán)節(jié)可集中解決D.問題(3)(4)(5)與所設計的四個教學目標沒有密切關系,可刪除正確答案:C[考點]教學設計

[解析]分析教學目標和教師設計的教學內容不難發(fā)現(xiàn),這位教師設計的教學內容繁雜,五個問題均針對課文內容及文中細節(jié),但欲達成的教學目標不是很清晰,且欠缺內在的、有邏輯的層級聯(lián)系,看不出上一個問題的解決對下一個問題的幫助。A、B兩項正確。要想達成教師設計的教學目標,問題(2)應著重對文中重要詞語、句子進行品味鑒賞;問題(3)(4)(5)與所設計的四個教學目標均沒有密切的關系,可刪除,C項說法錯誤,D項說法正確。

15.

閱讀《愛蓮說》教學實錄(片段),按要求答題。

師:其實作者寫三種花的目的是要寫三種人,是要再現(xiàn)他們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和追求,最終表明作者周敦頤對自己人生的一種態(tài)度和志向,這種寫作手法是我們以前沒有接觸過的,叫作“托物言志”。你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作者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又是什么嗎?

生1:所托之物是蓮花,所言之志是作者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的志向。

生2:老師,我想問一下本文有沒有借物喻人的手法?

師:你問得很好,大家齊讀一下第二自然段的前半部分,思考其中有沒有借物喻人。

師:大家說有沒有?

生3:我認為有,因為第二段前半部分作者用了三個比喻句,分別把三種花比作了三種人,由此可見本文肯定有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

師:很好,大家還有異議嗎?如果沒有,老師想問問大家文本第二段后半部分有個“噫”字,它的含義是“表示嘆息”,結合后面的語句,你認為其中包含了哪幾種不同的情感?來讓我們齊讀第二段,體會不同的情感。

對上述教學實錄(片段)評價不恰當?shù)囊豁検莀_____。A.教師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疑惑,引導學生分析文本,巧妙引出本文的另一種寫作手法B.教師關注教學中的“預設”和“生成”,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解決疑惑C.遇到學生“唱反調”,教師回避方能保證教學過程順暢D.學生發(fā)揮了主體作用,對文中出現(xiàn)的寫作手法提出了質疑正確答案:C[考點]語文教學(上)

[解析]實錄中學生在探究寫作手法時,教師預設的是托物言志,但是學生在思考后提出是否有借物喻人,教師靈活應變,引導學生分析文本第二段的比喻手法的運用,巧妙地引出了本文的另一種寫作手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提出問題,生成新知識,并不是“唱反調”。C項說法錯誤。

二、案例分析題(本大題共40分)閱讀以下學生習作,回答問題。

【作文題目】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fā)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胡錦濤、溫家寶等原黨政軍領導入迅速趕赴災區(qū)指導抗震救災。十多萬解放軍、武警和公安民警,各省市的救援隊、醫(yī)療隊、工程搶修隊迅速進入災區(qū)。國際救援隊飛赴災區(qū)。志愿者從四面八方匯聚災區(qū)。救援物資從水陸空源源不斷運進災區(qū)。一位中學教師趴在講臺上用生命保護了身下的四個學生。一位失去15個親人的縣民政局局長連續(xù)指揮救災五天只睡了七個小時。幸存者的生還奇跡在不斷突破,100小時、150小時、196小時……中央電視臺24小時播報。19日14時28分舉國哀悼。一樣的愛心,不一樣的表達。捐款、獻血、義演、關注……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學生習作】

青山一道同風雨

①“輕輕地握著你的手,為你把眼淚擦干。這顆心永遠屬于你,告訴我不再孤單?!?/p>

②2008年5月19日14時28分起,整個奔忙飛跑的中國,在尖利的防空警報聲后停頓三分鐘。七天前的同一時刻,一場特大地震撼動了大半個中國,神州上下,共此國殤。國殤是一場悲劇,然而,國殤更是一次空前的團聚。很久之前,詩人王昌齡這么寫道:“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鼻嗌綗o法阻隔我們風雨同舟的攜手,地域也不會隱沒團結一心的中華民族頭上那輪共有的明月。

③一個人,一絲希望,一顆堅定的心。當救援部隊在汶川大地震的廢虛下救出被困60余小時的姑娘樂劉會時,在場的人們激動地哭了,而她卻沒有哭?!拔蚁嘈庞腥藭砭任业?,一定會,我相信你們!”從未掉過一滴眼淚,這個看上去灰頭土臉的緲齡女子始終微笑著,緊緊拉著救援人員的手。一雙手和十幾雙手緊緊地交握,這是一個災民與她的救命恩人們最質樸也最真誠的團聚。五千米的高空有多高?問起參加救援的解放軍戰(zhàn)士,他們會告訴你:五千米是我們能拉住受災人民的手的距離,是生與死的距離。五千米,這個國際專業(yè)領域深感不可能執(zhí)行的跳傘高度,被解放軍空降戰(zhàn)士拋在腦后。撥不開汶川上空連天蔽日的迷霧,但他們必須撥開災區(qū)人民心上的烏云。就這樣,“人民的軍隊”從五千米的高空降下,給災區(qū)斷絕天日、與世隔絕的鄉(xiāng)鎮(zhèn)帶去了救命的福音。村民們激動地說:“解放軍來了!”這壯烈的一幕便不只出現(xiàn)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這是一地鄉(xiāng)民與國家之間最動人的團聚。

④海洋曾把世界割裂成對立的區(qū)域,而今天海洋再不能阻斷世界的愛心匯聚到一起。這愛心來自東鄰日本每一個便利店前的捐款箱,來自大洋彼岸的美國遍及各州的慈善機構……中國和某些國家因意識形態(tài)而產(chǎn)生的分歧,在災難面前湮沒成沙,隨著飛機和航船源源不斷地向著中國的東方而來,這是全世界各個國家的人心最盛大的團聚。

⑤愴然災難,古來有之。然而歷史由古至今,誰可曾見過這般撼天動地、凝聚人心的團結?《史記》中有云:“民與民同心,則家安之;君與民同心,則國興之?!痹诮裉?,則是人民與人民、人民與國家、國家與世界的攜手,又何愁家不安、國不興?

⑥青山一道,我們同歷風雨共團聚;而將五洲四海的人心聯(lián)結在一起的紐帶,是這樣一種期望:為天下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享太平!

問題:1.

請從第③段中找出兩個錯別字,從第④段中找出一處病句,并分別改正。正確答案:錯別字:第③段中“廢虛”的“虛”應改為“墟”,“緲齡”的“緲”應改為“妙”。

病句:……隨著飛機和航船源源不斷地向著中國的東方而來,……

以上病句成分缺失,應改為:……各種愛心捐贈隨著飛機和航船源源不斷地向著中國的東方而來,……[考點]學生習作(下)

2.

請簡要評析這篇作文的優(yōu)點,并用講授法幫助學生構思此作文。正確答案:全文見解新穎,內容集中,思路清晰,材料豐富。文章語言流暢,巧妙融現(xiàn)代歌詞、古代詩文、現(xiàn)實場景于一爐,“青山無法阻隔我們風雨同舟的攜手,地域也不會隱沒團結一心的中華民族頭上那輪共有的明月”“五千米是我們能拉住受災人民的手的距離,是生與死的距離”“撥不開汶川上空連天蔽日的迷霧,但他們必須撥開災區(qū)人民心上的烏云”等語句既飽含深情又文采飛揚,體現(xiàn)出小作者深厚的寫作功底。

構思作文時,應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①逐句、逐段審讀試題材料,明確立意角度?!?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fā)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這是對事件背景的交代,也是在告訴考生:汶川地震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那么,人類該如何面對災難?防災的意識、自救的常識等均在可寫之列?!叭嗣竦纳哂谝磺小?,這是黨和國家領導人應對災難時的重要指導思想,體現(xiàn)著“以人為本”的理念,人性關懷由此得到充分體現(xiàn)?!昂\濤、溫家寶等原黨政軍領導人迅速趕赴災區(qū)指導抗震救災”,心系災民、身先士卒、反應迅速、奮不顧身。

“十多萬解放軍、武警和公安民警……”救援工作體現(xiàn)出無所畏懼的勇氣、八方支援的美德、震撼人心的責任意識以及可貴的國際主義精神?!耙晃恢袑W教師趴在講臺上用生命保護了身下的四個學生。一位失去15個親人的縣民政局局長……”這段文字涉及面更廣,包括崇高的職業(yè)道德、舍生忘死和先人后己的奉獻精神、堅韌的意志力和頑強的求生欲望等。

“中央電視臺24小時播報。19日14時28分舉國哀悼”,顯示出關鍵時刻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血肉相連、齊心協(xié)力、共克時艱?!耙粯拥膼坌?,不一樣的表達。捐款、獻血、義演、關注……”啟示我們愛的表達有多種方式,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之分,但盡力而為是每個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經(jīng)過一番“條分縷析”,我們就能選準適合自己的寫作角度。

②避免空談泛論,力求個性鮮明。前面已經(jīng)提到,試題材料具體,學生可從不同的側面闡釋大地震帶來的震撼、對內心造成的沖擊等。

在符合題意的前提下,要找到一個恰當?shù)耐黄瓶?,盡可能想人之所未想,見人之所未見,發(fā)人之所未發(fā)。比如從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角度入題,可聯(lián)系“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以及“多難興邦”的題詞拓展文思;又如把立意放在“愛心”上,用人間之愛、人性之愛、人情之愛詮釋抗震救災中的奉獻、付出乃至犧牲(可擬題“廢墟中彰顯人性的光輝”);再如專論“舉國哀悼”的價值與意義——教給我們的是關乎生命的真理和世界的智慧,讓我們認識到人性的內涵,以及我們每個具體的人與人性的關系。從文體與寫法上看,一是可寫成時事短評,可擬題“災難見證公民社會的成長”“吹響災區(qū)重建的集結號”“一個民族要有超越災難的情懷”“大地震帶來的精神財富”等;二是可記敘、抒寫自己對災難的關注;三是可發(fā)揮想象、轉換角色,以受災群眾(或救援官兵、志愿者)為第一人稱自述故事,描寫撼人心魄的場景。[考點]學生習作(下)

案例:

閱讀以下學生習作,回答下列問題。

守住文化最后的凈土

①眾所周知,一個民族用以區(qū)分其他民族的最顯著的特點不是武器,不是權勢,而是語言,是我們從開口說話到死亡一直都不能割舍的母語。

②以前很不理解,明明都是說英語,為什么還偏偏要分出一個英式英語,一個美式英語呢?大都是同一種語言,干嗎還要創(chuàng)造一些彼此不能互相理解的詞來增加溝通的難度呢?

③直到我漸漸長大,便開始懂了,甚至還有些同情那些美國語句??赡苣銜?,不論在哪一個方面都是居世界先列的超級大國的美國有什么值得同情的呢?但我認為,美國雖然有錢,卻也貧瘠得很。說得夸張一點,就是除了錢,窮得什么都沒有了。他們沒有文化,沒有語言,雖然強大,卻沒有自己的歷史。說到這里,我想你應該理解美國人非要創(chuàng)造出一個美式英語的道理了吧!

④對,那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母語。對于當年那一批來到美國的英國人來說,他們早已不是英國人了。在遠離了那個地方后,再也不能以英國人自居,自然也不能再說那里的語言了。所以他們選擇了美式英語。獨立,不僅僅是一場戰(zhàn)爭,一個宣言。獨立,更是一種符號,一種語言。所以,在我看來,美國真正的獨立是從美式英語開始的。

⑤在我的認識中,文化一直就是一種混亂不清的理念,我們口口聲聲說要守住中國的根,守住中華怏怏大國幾千年的文化,可是該怎么守?

⑥我還記得早幾年,爸爸的一個好朋友偕妻女回大陸,他很早就去了香港,并在那里成家立業(yè)。他的女兒與我年紀相仿,卻始終不曾開口說話。某一次,我聽見她和她爸爸的對話,純正的英語讓我很是羨慕。事后,我跟爸爸說了自己的看法,爸爸卻說了句我當時聽不懂的話,他說“她已經(jīng)不是中國人了”。

⑦直到過了很久的今天,我才明白爸爸那句話的含義,一個連國語都不會說的人,注定是一個回不了家的游子。俳徊走四方,卻找不到根的感覺,很是可憐的。

⑧母語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民族自下而上發(fā)展之根,是文化最后的凈土。我們可以抑制肯德基,可以忘掉怎么拿筷子,但要記住,不要忘記母語,不要忘記——我是中國人。

⑨守住母語,守住文化最后的凈土,守住華夏之根。

問題:3.

請從第⑤⑦段中找出兩個錯別字,從第⑧段中找出一處病句,并分別改正。正確答案:錯別字:第⑤段中“怏怏大國”的“怏怏”改為“泱泱”;第⑦段中“俳徊”的“俳”改為“徘”。

病句:我們可以抑制肯德基,可以忘掉怎么拿筷子,但要記住,不要忘記母語,不要忘記——我是中國人。

以上病句語義矛盾,應改為:我們可以不抑制肯德基,可以忘掉怎么拿筷子,但要記住,不要忘記母語,不要忘記——我是中國人。[考點]字形的識記及常見病句的辨析、修改

4.

假如你是這位學生的語文老師,請認真閱讀以上學生習作并為其寫一段有理有據(jù)的評語。正確答案:這是一篇有獨到認識和體驗的議論性散文。采用“巧為靈魂定位法”,文章開頭、中間、結尾多次點明觀點,從“母語是世界各民族相互區(qū)別的標志”落筆,通過美國人沒有母語而創(chuàng)造美式英語的歷史事實,感悟到美國的獨立“不僅僅是一場戰(zhàn)爭,一個宣言,更是一種符號,一種語言”這種認識,新穎獨到,令人耳目一新。

在論述過程中,結合身邊的“中國人不會說中國話”的事實,感悟到“一個連國語都不會說的人,注定是一個回不了家的游子,徘徊走四方,卻找不到根的感覺,很是可憐的”。這種感悟真實可信。但該生的認識不僅停留于此,還上升到了更高的理性層面:“母語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民族自下而上發(fā)展之根,是文化最后的凈土?!庇纱丝梢?,本文對母語的感悟和理解,沒有重復公眾話語,沒有附會他人的說教,而是融合了該生獨到的認識和體驗,并將這種認識和體驗的過程完整清晰地傳達給讀者。

從內容看,切合題意,中心突出;從表達看,語言質樸自然,表意清晰流暢;從文章立意看,能透過語言現(xiàn)象深入本質,見解獨到,觀點具有啟發(fā)性,個性色彩鮮明。[考點]作文評析能力

三、教學設計題(本大題共65分)閱讀文本材料,回答問題。

吳均《與朱元思書》原文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單元導語

本單元所選的古詩文,題材多樣,內容豐富?;驅懢?,或狀物,或詠史,或書寫人生志趣,或表現(xiàn)親朋情誼,無不浸透著作者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學習本單元,要注意在大致讀懂課文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體驗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了解古人寫景、敘事、議論的藝術,體會語言運用的妙處;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增強語感。

課文導語

這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簡練雋永的筆墨,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的大自然畫卷。閱讀時要注意作者是怎樣抓住山光水色的特點模山范水的。

課后練習

1.背誦課文。

2.作者說:“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边@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異”在哪里?

3.把課文改寫成現(xiàn)代文,介紹富春江“自富陽至桐廬”的景色。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相關要求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

欣賞文學作品,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

學生情況

八年級,班級人數(shù)48人。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條件

教室配有多媒體設備,能夠演示幻燈片,播放視頻、音頻文件等。

問題:1.

回答課后練習題3。正確答案:風塵煙靄全部散盡,天空與山峰顯露出同樣清澄的顏色。讓船隨著江流飄浮蕩漾,任憑它或向東或向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來里水路,奇峭的山峰和奇異的流水,天下獨一無二。江水全都呈現(xiàn)出一片青蒼之色,千丈深也能見到水底。游動的魚和細細的卵石,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湍急的流水快于飛箭,洶涌的江浪勢如奔馬。兩岸夾峙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又密又綠,使人看了產(chǎn)生寒意的樹木。山巒憑借高俊的地勢爭著向上,互相比高比遠。爭著向高處筆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峰巒。泉水沖擊著石塊,發(fā)出泠泠的聲響;好鳥彼此和鳴,織成嚶嚶的諧美旋律。蟬兒無休止地鳴叫不停,猿猴則千百遍地啼叫不絕。在極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