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導學案 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導學案 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導學案 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導學案 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導學案 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學案【學習目標】1.結合史料探究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fā)展。2.按時間順序列舉三國至隋唐五代時期的文學藝術和科技成就。3.通過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中外文化成就,感悟中華優(yōu)秀文明的世界影響?!緦W習重難點】重點: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fā)展難點:三國兩管南北朝至隋青時期文學藝術、科技領域的新成就【預習新知】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fā)展1.儒、道、佛的融合時間儒學道教佛教兩漢時期漢武帝時期,儒學成為正統(tǒng)地位東漢時,道教興起,東漢末年出現(xiàn)大量道教組織,如太平道、五斗米道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fā)展在民間廣為傳播,受到儒學的影響,主張“貴儒”和“尊道”在中國盛行,并吸收儒、道的思想,漸趨本土化隋唐時期儒學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歸儒”,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唐朝,統(tǒng)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武則天時,佛教在社會上也有很大發(fā)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禪宗的修行比較簡便,易于傳播,對后世影響最大。2.反佛斗爭(1)原因①佛教盛行,廣修寺廟,耗費了大量的錢財。②很多勞動力不事生產,嚴重影響到政府財政收入。(2)表現(xiàn)①南朝范縝提出人的精神和肉體是統(tǒng)一的,對佛教進行抨擊。②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統(tǒng)治者幾度滅佛。(3)影響:佛教文化遭受損失,但佛教的發(fā)展并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3.儒學復興運動(1)原因:佛教和道教的發(fā)展使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受到挑戰(zhàn)。(2)代表人物:韓愈。(3)目的:維護封建統(tǒng)治。(4)主張: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教。(5)影響:鞏固了儒學主流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4.魏晉玄學(1)背景:魏晉之際,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政治殘殺頻繁。(2)主張:用老莊的思想解釋《周易》等儒家經典,主張?zhí)摕o的“道”,宣揚“無”是產生萬物的根本。政治上應當“無為”,生活作風上要任期“自然”,社會風氣上崇尚“清淡”?!締栴}與思考】儒道佛融合過程中,有何特點?文學藝術類別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概況代表概況代表文學文學有了很大發(fā)展從東漢末年開始,先后出現(xiàn)了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的建安文學、東晉陶淵明的田園詩、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等風格各異的文學形式唐朝是中國文學發(fā)展的又一個高峰,詩歌創(chuàng)作進入黃金時代李白、杜甫的詩作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成就,他們分別被譽為“詩仙”和“詩圣”書法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等各種書體均已完備東晉王羲之博采眾長,諸體兼精,世稱“書圣”融匯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創(chuàng)出新風格顏真卿的顏體(氣勢雄渾);柳公權的柳體(骨力迥勁)繪畫成就斐然東晉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代表作《女史箴圖》、《洛神賦圖》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宗教化生活氣息濃厚,人物畫注重表現(xiàn)人的形態(tài),山水、花鳥也成為繪畫主題唐朝吳道子,被尊稱為“畫圣”雕塑魏晉至隋唐時期,因佛教廣泛傳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一)科技時期類別成就魏晉南北朝時期數(shù)學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農學北朝賈思勰著述的《齊民要術》,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地理學西晉地圖學家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并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隋唐時期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設計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拱橋印刷術唐朝已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書籍火藥唐中期的書籍記載了火藥的配方;唐末,火藥開始用于戰(zhàn)爭,火箭是最早的火藥武器天文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測算出了地球子午線的長度醫(yī)學孫思邈完成醫(yī)學《千金方》,它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yī)藥學成果,且有許多創(chuàng)新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問題與思考】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文藝成就達到高更的原因是什么?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1)從東漢中期到北朝,陸續(xù)有中亞、天竺的高僧來華,將大批佛經翻譯成漢文。(2)東晉法顯從長安出發(fā),經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3)唐朝高僧玄奘在貞觀初年西行天竺取經。伴隨佛教東傳而來的西域、印度文化,在很多方面對中國產生深遠的影響。(4)唐朝高僧鑒真曾六次東渡日本傳授佛法,日本空海來長安求法,回國時帶走了許多佛經和詩文集。2.其他(1)唐都長安聚集了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使節(jié)、商人、僑民,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2)新羅、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許多使節(jié)和留學生,有的留學生還在唐朝考中進士。(3)唐朝后期,不少經海路來華的西亞商人在廣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鞏固訓練】1.韓愈著《原道》一文,一方面竭力排佛,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學說中糅進了不少佛學的成果,其“道統(tǒng)說”即是受到佛教定祖立統(tǒng)的啟發(fā)而提出的。除韓愈以外,李翱、柳宗元等人也在致力尋求調和儒、釋二家的途徑。韓愈等人意在()A.推動佛教的本土化 B.迎合專制統(tǒng)治需要C.重構儒家信仰體系 D.確立儒學正統(tǒng)地位2.杜牧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體現(xiàn)了佛教在南北朝的繁盛。下列關于佛教說法錯誤的是()A.為民眾提供精神寄托 B.影響政府財政收入C.始終得到統(tǒng)治者支持 D.挑戰(zhàn)儒家正統(tǒng)地位3.魏晉南北朝時期,許多政治家儒玄雙修,以儒學治國,以玄學自修;道教稱“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學造詣。這反映了當時()A.儒學正統(tǒng)地位動搖 B.思想文化領域碰撞交融C.佛道思想社會影響擴大 D.玄學逐漸成為正統(tǒng)思想4.晚唐畫家張彥遠認為,繪畫應達到“見善足以戒惡,見惡足以思賢,或昭盛德之事……以傳既往之蹤”的功用。同時他指出:“凝神遐思,妙悟自然,物我兩忘,離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于妙法哉!所謂畫之道也”。這反映出()A.繪畫藝術彰顯大唐盛景 B.藝術審美與道德評價功能相結合C.文化交融影響藝術創(chuàng)作 D.文化政策推動了繪畫門類多元化5.始建于北魏時期的恒山懸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釋迦牟尼,左邊是孔子,右邊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氣氛中進行對話。這說明當時()A.儒學獨尊 B.三教并行 C.儒學式微 D.理學形成6.唐代有一位詩人一生創(chuàng)作大量詩歌,憂國憂民,表達對勞動人民的深刻同情與贊頌,抒發(fā)了高度的愛國情感。他的詩被稱為“詩史”。這位詩人是()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維7.唐代的韓愈、柳宗元發(fā)起古文運動,反對六朝以來流行的駢文,提倡在先秦兩漢古文基礎上,寫“詞必已出”“文以載道”的新散文。這場運動持續(xù)到宋代,歷時二百多年。這場古文運動()A.恢復儒學正統(tǒng)地位 B.有利知識階層壯大C.強調表達真情實感 D.滿足封建統(tǒng)治要求8.如圖是儒學發(fā)展示意圖,以下符合b~c段說法的是()A.儒學獨尊地位確立 B.思想文化領域的多元融合C.理學成為官方哲學 D.部分士大夫批判繼承儒學9.在唐代,中原政權向一些周邊政權賜書,唐太宗曾賜《吉兇禮要》等給新羅,唐玄宗曾賜《毛詩》《札記》《左傳》等給吐蕃。新羅、吐蕃與唐朝往來頻繁,多次派遣貴族子弟到長安求學。這()A.實現(xiàn)了中央對邊疆的有效管轄 B.維護了宗藩關系長期穩(wěn)定 C.體現(xiàn)了羈縻政策取得明顯成效 D.反映了儒家文化的吸引力10.唐太宗曾提出“今李家據(jù)國,李老在前;若釋家治化,則釋門居上”,但也言明“朕今所好者,唯堯舜之道,周孔之教,失之必死,不可暫無耳”。據(jù)此可知,唐朝()A.盛行三教合一的思潮 B.重視宗教的實用功能C.完成復興儒學的任務 D.缺乏統(tǒng)一的治國理念

參考答案1.答案:C解析:根據(jù)材料“糅進了不少佛學的成果”、“李翱、柳宗元等人也在致力尋求調和儒、釋二家的途徑”并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時期,儒學受到來自佛教和道教的沖擊,為了重構儒家信仰體系,韓愈、李翱等人尋求儒家和佛教調和的途徑,C項正確;:,不是推動佛教的本土化,韓愈等人意在復興儒學、排除A項;材料信息與專制統(tǒng)治無關,排除B項;D是在漢武帝時期,排除。故選:C。2.答案:C解析:A.佛教能為民眾提供精神寄托,這是佛教能夠廣泛傳播的原因之一;B.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大量民眾出家,國家掌握的稅收人口逐漸減少,影響到了國家財政收入的增加;C.中國古代存在著統(tǒng)治者限制佛教的現(xiàn)象,比如三武一宗滅佛現(xiàn)象;D.佛教發(fā)展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和隋唐時期挑戰(zhàn)了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故選:C.3.答案:B解析:根據(jù)題干材料“政治家儒玄雙修,以儒學治國,以玄學自修;道教稱‘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學造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儒、道、佛之間相互影響,體現(xiàn)了思想文化領域碰撞交融,B項正確;題干材料體現(xiàn)的是儒、佛、道的碰撞交融而不是儒學正統(tǒng)地位的動搖,A項錯誤;題干材料反映的是儒、佛、道的碰撞交融,佛道思想社會影響擴大不符合題干材料主旨,C項錯誤;儒家思想自漢武帝后一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D項錯誤。5.答案:B解析:A.是在西漢,排除A;B.根據(jù)“正中供奉的是釋迦牟尼,左邊是孔子,右邊是老子”可以看出當時已經出現(xiàn)了三教并行的局面,B項正確;C.儒學式微從材料中無法得出,排除C;D.是在宋代,排除D。故選:B。6.答案:B解析:根據(jù)材料可知,杜甫的詩風沉郁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B項正確;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AC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ACD項。故選B項。7.答案: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宋時期(中國)。根據(jù)材料“唐代的韓愈、柳宗元發(fā)起古文運動,反對六朝以來流行的駢文,提倡在先秦兩漢古文基礎上,寫‘詞必已出’‘文以載道’的新散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代的韓愈、柳宗元發(fā)起古文運動,主張拋棄駢文的文章形式,主張使用新散文。新散文更加強調表達真情實感,促進了唐宋文化的發(fā)展,C項正確;儒學自漢武帝以后一直處于統(tǒng)治地位,盡管魏晉以來受到佛道二教的沖擊,但主流地位仍在,排除A項;韓愈等人所發(fā)起的古文運動與知識階層的壯大無直接關系,排除B項;古文運動的影響只是局限于文化上,沒有完成封建統(tǒng)治要求,排除D項。故選C項。8.答案:B解析:根據(jù)材料“儒學發(fā)展示意圖”及所學可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儒學的發(fā)展面臨佛道思想的沖擊,體現(xiàn)了這一時期儒釋道思想并存的特征,B項正確;漢武帝時期確立了儒學的獨尊地位,排除A項;南宋時期,理學成為官方哲學,排除C項;明末清初,部分士大夫批判繼承儒學,排除D項。故選B項。9.答案:D解析:根據(jù)材料“在唐代,中原政權向一些周邊政權賜書,唐太宗曾賜《吉兇禮要》等給新羅,唐玄宗曾賜《毛詩》《札記》《左傳》等給吐蕃。新羅、吐蕃與唐朝往來頻繁,多次派遣貴族子弟到長安求學”可知,唐朝時期,統(tǒng)治者向周邊鄰國和少數(shù)民族賜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典籍,新羅、吐蕃與唐朝往來頻繁,也多次派遣貴族子弟到長安求學,這反映了儒家文化對少數(shù)民族和鄰國強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D項正確;唐朝時期的吐蕃(西藏)是獨立的政權,不是唐朝中央的地方行政區(qū),排除A項;材料是體現(xiàn)儒家文化影響力,無法得出維護宗藩關系長期穩(wěn)定的結論,排除B項;羈縻政策是指中國古代朝廷在邊遠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所置之州,以夷制夷,因其俗以為治,同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項。故選:D。10.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