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系視角下對人本質的思考及德育工作的基本倚重_第1頁
關系視角下對人本質的思考及德育工作的基本倚重_第2頁
關系視角下對人本質的思考及德育工作的基本倚重_第3頁
關系視角下對人本質的思考及德育工作的基本倚重_第4頁
關系視角下對人本質的思考及德育工作的基本倚重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摘要對人本質的思考影響著德育工作開展的基本思路。已有研究多從整體論和還原論的角度界定人的本質,這容易導致忽略不同人之間的差異和不同因素對人產生的交互作用,影響德育工作長期效果的發(fā)揮。關系論視角下,人是由內部關系和外部關系的交互作用形成的,內部關系包括生理要素、心理要素、社會要素和思想要素,其相互作用影響了人的行為,人通過個體行為與外部要素實現互動。而學生的外部要素包括以學校系統(tǒng)、家庭系統(tǒng)和朋輩系統(tǒng)為主的中觀系統(tǒng)和以社會政策和社會文化為主的宏觀系統(tǒng)。因此,可以從提高要素質量和促進關系平衡兩個角度出發(fā),做好學生的成長教育工作。關鍵詞人的本質;馬克思;關系;德育一、整體論和還原論的基本觀點人的本質是什么?如何看待人?這決定了學校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從已有教育研究和實踐來看,學界更傾向于從整體論和還原論兩個維度進行討論。整體論認為,人是以一個完整的整體出現在社會生活之中的,因此不討論人內部的結構與關系,而是從人與其他環(huán)境互動的角度來進行分析。落實在實踐上,就容易產生忽略不同人的差異性,采用同樣的方法和手段開展德育工作??偟膩碚f,這一視角忽略了人體內部各要素之間的互動,每個人在與他人和環(huán)境進行互動的過程也是對自身進行建構的過程,因此,出現在每個社會情境中的個體都是獨特的,都帶有過往生命的印記。據此,如果從整體論的視角出發(fā)討論人的本質并開展實踐,就容易忽略人的歷史性和獨特性,進而使得人成了孤立于過往的、千人一面的人。這顯然與生活中豐富多彩的學生形象不相匹配。還原論則將人拆解為生理、心理等不同部分,認為人是由不同的部分組成的,因此要分別從這些部分出發(fā)來對人進行分析。落實在實踐上,就是問題取向或任務取向的德育模式,工作抓住某一生理或心理問題展開,例如肥胖問題、情緒控制問題、紀律規(guī)范問題等。這樣的實踐因成果更加明顯且容易測量而在實踐中被廣泛使用。但是,從哲學層面來分析,人雖然是由不同要素組成的,但人卻不能被還原為不同要素,因為不同要素在組合時并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產生了“化學反應”,因此,當人按不同要素被還原時,就喪失了這種反應過程和反應物,自然無法表征一個完整的人。而落實在實踐上,看似問題被解決了,但當其重新回到生活環(huán)境之中時,這些問題就可能復現,或出現新的問題,這也是一些學生問題成為“老大難”問題的原因之一。二、關系論:看待學生本質的新視角①對于人的本質,馬克思曾經指出,“社會不是由個人構成,而是表示這些個人彼此發(fā)生的那些關系和關系的總和”[1],而“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上述觀點呈現了馬克思對人的三重理解。首先,“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這意味著人并不是固定不變的,人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實體化的存在,人體內部的運作過程不能被簡單視作不可拆解的黑箱。其次,“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表明人不能被還原為組成他的各種要素,因為人是這些要素的“總和”,必須考慮“加總”過程中所發(fā)生的變化。同時,這里還強調了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亦即,人是在與社會發(fā)生關系的過程中來建構自身的,因此,人內部關系的考量要結合其與社會所發(fā)生的關系。再次,“社會是關系和關系的總和”,亦即與人發(fā)生互動的社會也是關系的總和,因此,在分析人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其與社會關系的互動。綜上,馬克思對于人的本質的論述,突破了已有研究中整體論和還原論的局限,將關系重新拉回到人類社會之中,這提示我們,人的本質應當從“關系”的角度進行考察。進一步來說,在理解人的本質的問題上,就要從內外關系兩個維度進行考量。所謂內部關系,就是人內部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而外部關系就是人與外部環(huán)境和外部世界互動所形成的關系。人的內部關系可以借助張昱所提出的人觀模型進行理解。張昱的人觀模型認為,人是由心理要素、生理要素、思想要素和社會要素構成的,這四種要素構成了人的行為,而人通過行為與外部世界進行互動。[3]而人與外部世界的互動則可以用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來解釋。以個體為中心,人的外部環(huán)境構成了由中觀系統(tǒng)和宏觀系統(tǒng)組成的同心圓。對于中小學生來說,中觀系統(tǒng)中對其影響較大的是家庭、朋輩和學校系統(tǒng),而宏觀系統(tǒng)中對其影響較大的則是升學考學相關政策及社會文化。具體內外關系圖如下:從要素維度來說,如上圖所示,個體內部是由思想要素、心理要素、生理要素和社會要素所構成的,而個體外部的要素則包括處于中觀層面的家庭、學校和朋輩系統(tǒng),亦即處于宏觀層面的社會政策和社會文化。從關系維度來說,上述所有要素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從個體內部來看,個體的思想、心理、生理、社會四個要素是相互關聯(lián)的;從外部來看,個體的上述四個要素決定了個體的行動,而個體借由行動與家庭、學校、朋輩系統(tǒng),以及宏觀社會政策和社會文化系統(tǒng)相連。此外,宏觀社會也可能通過中觀系統(tǒng)對個體產生影響,如社會政策通過學校系統(tǒng)傳遞給學生,社會文化通過朋輩和家庭系統(tǒng)傳遞給學生等。三、關系論視角下學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倚重在前述框架的基礎上,德育工作的任務就應有兩個落腳點,即提升要素質量和促進關系平衡。(一)提升要素質量1.提升個體內部要素質量既然個體是由生理、心理、思想和社會四個要素組成的,那么,提升這四個要素的質量自然能夠提升個體整體的生命狀態(tài),并影響其行為傾向。生理要素質量提升的途徑有兩條,一是通過體育提升個體素質,二是通過生活習慣的調整養(yǎng)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早起早睡、走路不看手機、健康飲食等。生活教育應當是德育的一部分,而健康飲食、健康生活習慣則更應當成為生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要素質量的提升可以通過日常教育和危機干預兩個路徑解決。學?,F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相關培訓講座是提升心理要素質量的重要途徑,與此同時,危機情境的解決也是提升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需要說明的是,此處所提出的危機情境不僅僅指代自傷自殘、家庭沖突等重大危機情境,更是指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和生活規(guī)律產生影響的,學生自認為對其產生了重要影響的情境,包括考試失利、同學關系失常等等。在這些對學生已有生活規(guī)律產生影響的事件發(fā)生后,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發(fā)生了變化,此時,協(xié)助學生做好積極調整成為提升其心理要素質量的重要途徑。思想要素的提升需要通過思辨和討論展開。思想要素主要包括基本價值觀念、對于社會的基本認知等。這些要素是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不斷形成的,在經歷不同的事件后,學生會通過對于事件的理解和判斷形成認知,最終凝練成為思想要素。借助科爾伯格的道德發(fā)展階段理論,學生的道德發(fā)展是通過對“兩難問題”的思辨和討論而形成的。因此,學校德育工作在提升學生思想要素的質量時,可以考慮結合生活時事,通過組織學生對于社會事件的討論,來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進而提升其思想要素的質量。社會要素則通常是指人與不同的外部要素溝通互動的意識和能力。這種意識和能力雖然是人作為群體性動物的本能,但更重要的還是要通過日常的溝通、討論、練習來形成。而在此過程中,學校是最為重要的練習場所。因此,在德育過程中,一方面可以結合道德與法治等相關課程,教給學生與他人溝通交流的方法與技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活動設計等,為學生設計溝通交流的試驗田,讓學生在溝通交流中體驗和學習。2.提升個體外部要素質量學生的外部要素主要包括家庭系統(tǒng)要素、朋輩系統(tǒng)要素和學校系統(tǒng)要素等中觀要素。此外,社會政策和社會文化要素也會通過上述中觀要素對個體產生影響。但由于宏觀要素對學生產生的影響并不深遠,且多由中觀要素作為中介變量,因此,這里只討論如何提升中觀要素質量。家庭系統(tǒng)要素質量的提升有兩條路徑,即提升家庭系統(tǒng)要素自身質量和提升家庭系統(tǒng)支持能力。在已有的德育工作中,比較完善的是后者,如提升家庭系統(tǒng)支持的能力,如家校共育的相關行動、家庭教養(yǎng)能力提升計劃、家庭教育指導等都指向了這個問題的解決。而另一條路徑則是提升這一要素本身的質量??梢韵胍?,如果家長自身生活狀態(tài)都是“一地雞毛”,自然難以將學習到的家庭教養(yǎng)方法運用在子女教育上。因此,協(xié)助家長調整自身生活狀態(tài),提升其開展子女教育工作的信心十分重要。而這遠遠超出了學校教育的工作范疇和學校教師的專業(yè)技能。因此,需要引入包括社會工作者等在內的專業(yè)力量,共同推進家庭系統(tǒng)要素質量的提升。朋輩系統(tǒng)要素質量的提升也有兩條路徑,即協(xié)助學生篩選適當的朋輩群體及提升朋輩群體本身的質量。已有的學校德育課程對于交友問題已經有了很好的解答,在此不再贅述,因此將重點落在朋輩群體本身的質量提升上。這是考慮到,雖然我們知道有一些學生的朋輩群體中存在不良行為,但由于這些朋輩群體可能是其重要的社會支持來源,兩者難以“拆分”。此時,可以從影響朋輩群體開始,通過對朋輩群體行為習慣的干預,改善學生所處朋輩群體的行為習慣,以提升朋輩群體的質量。與家庭系統(tǒng)質量提升類似,這一工作是學校德育系統(tǒng)難以直接干預的,需要鏈接相關社會資源,協(xié)力共育。(二)促進關系平衡積極心理學研究發(fā)現,并不是所有人都生活在教科書式的、標準的、完美的生活境遇之中,但絕大多數人仍平穩(wěn)、積極、幸福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這意味著,上述各要素的“完美”并不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唯一因素,不同要素之間的平衡更是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的關鍵所在。而現實情況也是如此,改善家庭要素質量毋庸置疑是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的關鍵路徑,但是家長的生命成長問題積蓄已久,難以在短期內得到有效解決,此時,促進關系平衡就成了重要的工作路徑。1.促進內部關系平衡促進內部關系平衡的核心是“適合”。比如小明有閱讀障礙,但家長一直不愿承認,認為這是小明為自己不認真學習所找的借口。小明也接納了家長的觀點,認為自己學習不好是因為不夠努力,為此十分努力學習,但一直沒有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為此,小明感到很挫敗、很自責,對自己喪失了信心,也逐漸失去對生活的興趣。在此案例中,小明的閱讀障礙是生理要素的現實存在,與之相匹配的心理要素情況,應當是接納這一現實存在,之后確定適當的目標和行為方法。但是,案例中家長的拒絕承認和小明對這一觀念的內化使得其產生了不適當的期待,進而導致后續(xù)自信心喪失。究其根本,是小明的生理要素和心理要素不匹配所致。而其他要素之間也有著類似的平衡問題。在德育工作中,要素平衡集中體現在“適合”這一關鍵理念上。以某學校為例,“辦適合我們學生的教育”是該校一直以來的辦學理念,在這一辦學理念的指導下,學校不以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而采取多元化的評價和教育方式,為學生提供包括體育、舞蹈、美術、手工、科技等不同培養(yǎng)體系,以促進學生與教育方式的“適合”。這一“適合”教育的內在邏輯,就是本文所說的內部要素平衡。雖然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學生突破了自身的限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和突破,但這對于學生個人素質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對大多數學生而言,更加舒適的發(fā)展狀態(tài)是,找到最近發(fā)展區(qū),達成跳一跳就能實現的目標。而這一目標的選擇,就是要在要素均衡的前提下進行,亦即綜合評估學生的生理、心理、思想和社會要素情況,在要素平衡的基礎上,協(xié)助學生設定發(fā)展目標,并協(xié)助其完成目標。2.促進外部關系平衡外部關系平衡,對于學生而言就是修復其與周圍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關系。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落實在學生身上,就是要協(xié)助學生建構其與學校、朋輩、家庭之間的關系,并注重這些關系之間的平衡。首先,就是促進關系的搭建。關系從本質上說,是人們經常的相互交往所形成的關聯(lián),而關聯(lián)有強關系和弱關系的區(qū)別。學生與學校和家庭之間的關系是由教育制度和血緣關系所保障的,因此,這兩重關系的弱關系基礎是固定的。但是,這一關系能否發(fā)展成為強關系卻需要努力和經營。學生與學校之間的強關系體現為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這在具體行為上表現為學生按時上學,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學生與家庭之間的強關系則體現在學生與家長之間的緊密情感聯(lián)系,經常參與家庭生活和家庭活動。而從實際情況看,學生可能與朋輩群體之間建立了更強的聯(lián)系,而與家庭和學校之間的關系相對較弱。這就可能導致關系不平衡,加強了朋輩群體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影響。而由于學生的朋輩群體中大多數還是未成年人,對部分行為風險的判斷能力還較弱,因此過度依賴朋輩群體也可能增加學生的成長風險。因而,實現學生與學校、家庭、朋輩群體間關系的平衡也十分重要。關系的建立不是憑空出現的,也不是僅靠語言說服就可完成的,既然關系是人與人之間頻繁交流所留下的印記,那么構建關系就要更多依靠“交流”。家庭過程模式理論在這一問題的解釋上給出了很好的支持。家庭過程模式理論認為,家庭功能的發(fā)揮依靠的是家庭任務的完成,家庭任務分為日常任務和緊急任務。正是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家庭成員之間建立了情感聯(lián)結,形成了行為規(guī)范,而家庭功能也由此得以發(fā)揮。[4]借鑒這一模式,不論是建構學生與學校之間的情感聯(lián)結,還是建構學生與家庭之間的情感聯(lián)結,都可以通過設置“日常任務”來完成。日常衛(wèi)生打掃、日常溝通管理、節(jié)日活動等都可以成為日常任務的組成部分,通過有意識地構建日常任務,并在日常任務開展過程中構建聯(lián)結和規(guī)范,就能夠有效增強學生與家庭和學校之間的聯(lián)結,促進強關系的建立,促進個體外部的關系平衡。四、結論與討論從“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一基本觀點出發(fā),我們發(fā)現,學生是由內外關系及各種關系互動所組成的。學生的內部關系是指學生個體生理、心理、社會、思想四個要素之間的關系,這四個要素影響了學生的行為,而學生通過個體行為與中觀系統(tǒng)中的家庭系統(tǒng)、學校系統(tǒng)和朋輩系統(tǒng)互動,并通過這些中觀系統(tǒng)與社會文化、社會政策等宏觀系統(tǒng)互動,最終構成了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學生本身。因此,從關系論角度出發(fā),學校德育工作開展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