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兒科總結_第1頁
中醫(yī)兒科總結_第2頁
中醫(yī)兒科總結_第3頁
中醫(yī)兒科總結_第4頁
中醫(yī)兒科總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yī)兒科

總論

第一節(jié):兒科發(fā)展史(每一分期的醫(yī)著醫(yī)論)4期、第一次書觀點、錢乙、萬全學術觀點

中醫(yī)兒科學:是以中醫(yī)理論體系為指導,用中國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為手段,研究從胎兒至青少年這一

時期的生長發(fā)育、生理病理、喂養(yǎng)保健,以及各類疾病預防治療的一門臨床醫(yī)學學科。

兒科稱為??剖窃谒未eX乙被譽為“兒科之圣”著有《小兒藥證直訣》。共有方134首。

1、小兒生理病理特點: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

2、兒科四診中尤重望診

3、急驚(陽熱實)合涼瀉,慢驚(陰寒虛)合溫補。

4、兒科五臟辯證:心主驚,肝主風,脾主困,肺主喘,腎主虛。

5、強調小兒體稟純陽,患病后易從陽化熱,善用甘寒柔潤養(yǎng)陰/瀉肺瀉白散、瀉心導赤散、涼肝瀉青丸

6、小兒傷風大青膏,熱病神昏驚搐涼驚丸、抱龍丸。至寶丹、紫雪丹熱病神昏抽搐的常用方。

兒科四大證:麻、痘、驚、疳。

中醫(yī)兒科學的萌芽期(遠古-南北朝)

起源:春秋戰(zhàn)國至兩漢時期已有小兒醫(yī)?!段迨》健纷钤绲尼t(yī)學專著

中醫(yī)兒科學的形成期(隋?宋朝)

第一部兒科著作:唐代《顱囪經》。提出“純陽”理論。被稱為“幼科之宗”。

純陽:指小兒在生長的過程中,表現為生機旺盛,蓬勃發(fā)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

欣欣向榮,并非說小兒有陽無陰或陽亢陰虧之體。

兒科稱為??剖窃谒未?。

1、錢乙一一兒科之圣,《小兒藥證直訣》。概括小兒生理病理特點“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

熱”;望診中尤重望診;首創(chuàng)兒科五臟辨證體系;創(chuàng)立新方,化裁古方。北宋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

是中醫(yī)兒科學形成的主要標志。

2、論述小兒麻、痘、斑、疹的第一部專著一一北宋董汲《小兒斑疹備急方論》。寒涼法

3、南宋劉昉等編著《幼幼新書》(40卷)是當時最完備的兒科學專著。集宋以前兒科學術成就之大成。

4、《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提出燒灼斷臍法。

5、南宋陳文中《小兒痘疹方論》《小兒病原方論》。溫補法

中醫(yī)兒科學的發(fā)展期(金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

1、元代曾世榮著《活幼心書》《活幼口議》。七言歌訣,對“驚風”的論述。學術特點:1.對新生

兒疾病論述較全面。2.對多種兒科常見病的因證脈治作出精煉而具有指導意義的概括。3.活幼心書便

于誦習,促進兒科知識普及。

2、陳復正(元代/南宋,字飛霞),著《幼幼集成》,提出指紋診法辨證綱要指紋診法”浮沉分表里、紅

紫辨寒熱、淡滯定虛實”“風輕、氣重、命?!?/p>

3、明清痘疹的防治有稀痘方、痘衣法。人痘接種法流傳到俄羅斯、朝鮮、日本、土耳其及歐非各國。

4、清代隨著溫病學說的興起,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王孟英等溫病學大家完整地創(chuàng)立了溫病學

體系,促進了中醫(yī)兒科學向成熟完善的方向發(fā)展。

5、明代萬全:“五臟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腎常虛”“心常有余而肺不足”,首重保護胃氣。

兒科專著《萬氏家藏育嬰秘訣》《幼科發(fā)揮》《痘疹心法》《片語心書》

育嬰四法:就兒科養(yǎng)育的不同階段,提出“預養(yǎng)以培其元,胎養(yǎng)以保其真,薜養(yǎng)以防其變,鞠養(yǎng)以慎

其疾”

6、清?謝玉瓊《麻科活人全書》是一部麻疹專著,詳細闡述了麻疹各期及其合并癥的辨證和治療。

中醫(yī)兒科學發(fā)展的新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第二節(jié):小兒年齡分期(分期)

一、小兒年齡分期

(1)胎兒期一一受孕、分娩斷臍,共40周,280天。(胎齡滿28周到出生后7足天,為圍生期。)

(2)新生兒期一一自出生后臍帶結扎起到生后滿28天,稱為新生兒期。(一生中死亡率最高的時候)

(3)嬰兒期一一從生后28天到滿1周歲為嬰兒期。這是小兒出生后生長發(fā)育最迅速的時期(第一次

高峰)。

(4)幼兒期一一1周歲后到3周歲稱為幼兒期。

(5)學齡前期一一3周歲后到7周歲入小學前為學齡前期,又稱幼童期。

(6)學齡期一一從入小學始(7歲)到青春期前(一般為女12歲,男13歲),稱為學齡期。

(7)青春期一一女孩:11~12歲到17~18歲;男孩:13、14歲到18~20歲。形體增長出現第二次高

第三節(jié):小兒生長發(fā)育(生理常數)

定義:人體的生長發(fā)育是指從受精卵到成人的成熟過程。生長發(fā)育是小兒時期特有的生理現象,是

兒童不同于成人的基本特點。生長是指形體的增長,可用相應的測量值來表示的形體量的變化。發(fā)

育是指細胞、組織、器官的分化與功能成熟。

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1.生長發(fā)育具有連續(xù)性和階段性:2.各系統(tǒng)器官發(fā)育不平衡性;3.具有順序性(由

上到下、由近到遠、由粗到細、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4.個體差異性。

1、體重:清晨空腹排尿僅穿單衣(體重下降超過正常均值的15%者為營養(yǎng)不良)

初生:3公斤(kg)

C6個月:體重=3+0.7*月齡

7~12個月:體重=7+0.5*(月齡-6)

體重=(年齡-2)*2+12=8+2*年齡

2、身長:初生50厘米,第一年增長25厘米,生后第一年75cm;生后第二年85cm。

2~12歲:身高(cm)=70+7*年齡

上部量:從頭頂至恥骨聯合上緣-脊柱增長(12歲前上大于下)。

下部量:從恥骨聯合上緣至足底-下肢長骨。(12歲前下大于上)

坐高一一頭頂到坐骨結節(jié)的高度-頭顱與脊柱的增長

3、鹵門:前囪應在小兒出生后的12~18個月閉合,后鹵在部分小兒出生時就已閉合,未閉合者應在

生后2~4月內閉合。(囪門早閉且頭圍明顯小于正常者為頭小畸形;鹵門遲閉及頭圍大于正常者,常

見于解顱(腦積水)、佝僂病;鹵門凹陷多見陰傷液竭失水;因門凸出多熱熾氣營之腦炎、腦膜炎等)

4、頭圍:雙眉弓上緣經枕骨結節(jié)繞頭一周。

初生:33-34cm,一周歲時46cm,2周歲48cm,五周歲50cm,15歲定型(54?58cm)。

頭圍過?。耗X發(fā)育不良;頭圍過大:解顱(腦積水)。頭圍的測量在2歲以內最有價值。

5、胸圍:初生32厘米。1歲時,胸圍接近頭圍,約44厘米;2歲以后,胸圍超過頭圍。佝僂病及

營養(yǎng)不良者胸圍較小。

6、牙齒:出生后4~10個月開始出牙。2~2.5歲出齊。2歲以內:牙齒數=月齡-4(或6)。

7、呼吸:年齡愈小,呼吸愈快。脈搏:年齡愈小,脈搏越快。

8、血壓:年齡愈小,血壓愈低。(0S根本就不需要那么高的壓力就可以把血液泵向全身)

收縮壓mmHg=80+2*年齡;舒張壓=收縮壓*2/3

二月抬頭三四笑,五六認人咿呀叫,七坐八爬九扶欄,十站歲走學講話。

二、智能發(fā)育

1、感知發(fā)育

2、動作發(fā)育:由上而下,由粗到細,由不協調到協調。10個月可扶走,12月能獨走

三抬四翻六會坐,七滾八爬周會走

動作發(fā)育:由上而下,由粗到細,由不協調到協調。新生兒僅有反射性活動和不自主活動,一個月醒

后伸欠動作,兩個月扶坐或側臥時勉強抬頭,四個月可用手撐起上半身,六個月獨坐片刻,8個月會

爬,10個月可扶走,12月能獨走,18個月可跑步和倒走,24個月可并足跳,36個月可騎三輪。

語言發(fā)育:7、8月可發(fā)復音。

◎變蒸學說:我國古代醫(yī)家解釋小兒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闡述嬰幼兒生長發(fā)育期間生理現象的一種學說,

變其情智,發(fā)其聰明;蒸其血脈,長其百骸。小兒生長發(fā)育旺盛,其形體、神志都在不斷地變異,蒸

蒸H上,故稱變蒸。

喂養(yǎng)方式:母乳喂養(yǎng)、混合喂養(yǎng)、人工喂養(yǎng)、添加輔食。

◎混合喂養(yǎng):母乳不足或其他原因加用牛乳、羊乳或配方乳補充,叫混合喂養(yǎng)。

◎添加輔食原則: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細到粗、由一種到多種。天氣炎熱和小兒患病時;應暫緩

添加新品種。

第四節(jié):生理及病因病理特點(含義)

一、小兒生理特點:

(I)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稚陰稚陽學說;(PS.陰陽、形態(tài)、功能未完善)清。吳鞠通

(2)生機蓬勃,發(fā)育迅速一一“純陽”學說。(PS.發(fā)育)

(1)臟腑嬌嫩,形氣未充一一稚陰稚陽學說。

稚陰稚陽:陰:指機體的精、血、津液及臟腑、筋骨、腦髓等有形之質;陽:指臟腑的各種生理

功能;稚:指幼稚不成熟。指小兒無論物質基礎與功能活動上,均處于幼稚階段,也就是臟腑嬌嫩,

形氣未充的概括。

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臟腑嬌嫩是指機體各系統(tǒng)和器官的發(fā)育不全和脆弱。形氣未充是指小兒形態(tài)和功

能均未臻完善。主要表現為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腎常不足;其次:心神怯弱、肝氣未實。

(1)肺常不足:肺主一身之氣,開竅于鼻,職司呼吸,外合皮毛,小兒肺臟嬌嫩,衛(wèi)外不固,表現

為呼吸較促、息數不勻,易為外邪侵襲而患感冒、咳喘,故稱“肺常不足”。

(2)脾常不足: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小兒生長發(fā)育迅速,對精微需

求較多,但小兒又脾胃薄弱,飲食稍增,則易引致運化功能失常,故謂“脾常不足”。

(3)腎常虛:腎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腎中之元陰元陽為生命之根,其余四臟之陰陽均有賴于

腎陰之滋潤及腎陽之溫養(yǎng)。但小兒腎精未充,腎氣未盛,如嬰幼兒二便不能自控或自控能力較

弱,年幼兒童易患胎怯、胎弱等先天稟賦不足之證,這就是“腎常虛”之意。

(2)生機蓬勃,發(fā)育迅速一一“純陽”學說。

指小兒時期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無論是機體的形態(tài)結構,還是各種生理功能活動,都是處在迅速地、不

斷地向著成熟、完善方面發(fā)展。而且是年齡越小,發(fā)育的速度越快,而且是遵循著一定的規(guī)律。

純陽之體:《顱鹵經?脈法》:“凡孩子三歲以下,呼為純陽,元氣未散”。純:小兒稟賦的元陰元陽未

曾耗散。陽:小兒生命力,如旭日東升,草木方萌,蒸蒸H上,欣欣向榮。純陽是指小兒生機蓬勃,發(fā)

育迅速。

純陽與稚陰稚陽學說是古代醫(yī)家用來說明小兒生理特點的理論。

純陽是指小兒生機蓬勃,發(fā)育迅速。

稚陰稚陽是指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骨骼肌肉、筋骨皮毛以及精神意識等與成人相比均屬不足。

兩者所說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二、病因特點:小兒多外感于六淫及疫歷之邪,內多傷于乳食,先天因素與病因關系密切,情志失調

病相對較少,意外傷害等因素也較多見。(外感、乳食、先天、情志、意外、其他)

三、小兒病理特點:

1、發(fā)病容易,傳變迅速。(迅速傳變:"易虛易實"、"易寒易熱”)2、臟氣清靈,易趨康復。

1、發(fā)病容易,傳變迅速。

發(fā)病容易:小兒容易感染病邪而發(fā)病。小兒臟腑嬌嫩,對疾病的抵抗力較差,加之幼兒寒暖不能自調,

乳食不會自節(jié),故在外易為六淫所侵,在內易為飲食所傷。

(1)肺傷:“肺常不足”,“肺為嬌臟,難調而易傷”,肺主氣而司呼吸,外邪侵襲,首先犯肺,

故臨床多見肺系疾病,如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

(2)脾傷:“脾常不足”,易為食滯而生厭食、泄瀉,甚至引發(fā)疳證,且因母病傳子,故脾病多傳

肺,或肺脾同病。另外,由于運化生化不足,又可產生氣血兩虛病證。

(3)腎傷:“腎常虛”,指腎氣需隨日漸盛。若先天稟賦不足,或者是后天補充不夠,尤其是脾胃受納

運化生化不足,則易致病。故臨床可見先天之精不足之解顱、五遲五軟等病,也可見后天失養(yǎng)所致之疳

證、小兒水腫等。

(4)肝傷:“肝常有余”,肝受邪侵,則其升發(fā)疏泄受阻,邪郁肝經,則易化熱化火,擾動肝風,引

發(fā)驚搐等證。

(5)心傷:“心有余”指小兒心經受邪,易化熱化火,擾亂神明,出現煩躁、驚亂、神昏、驚厥等癥。

如何理解五臟功能的不足與有余?(PS.萬全講的是生理的部分)

肝?!坝杏唷保河袃蓚€含義:其一,小兒時期肝主疏泄,具有疏泄升發(fā)全身氣機的功能,且其升發(fā)疏泄

之功是與日俱增,并非肝陽亢盛。其二,由于小兒臟腑經絡柔弱,氣血未充,故感邪后易化熱化火引動

肝風而致驚搐等。

心?!坝杏唷保憾€含義:1.指小兒發(fā)育迅速,心氣旺盛有余,呈生機蓬勃之象,并非指心火亢盛。2.指小

兒臟腑柔弱,感邪后易化火擾亂心神,出現心火上炎之證。

傳變迅速:小兒在疾病過程中容易發(fā)生轉化,變化多端,其主要表現為“易虛易實”,“易寒易

熱”。

易虛易實:小兒患病后邪氣易實,正氣易虛;實證可迅速轉為虛證,虛證亦可轉為實證,或虛實并見。

易寒易熱:稚陽未充容易陽虛哀脫,現陰寒;稚陰未長易陰傷陽亢,現熱證。

2、臟氣清靈,易趨康復。

小兒生機旺盛,活力充沛,再生修補過程較快。病因單純,情緒影響少,故易康復。

肺常不足生理:肺臟嬌嫩,衛(wèi)外不固病理:肺易受邪,易患肺系疾病

脾常不足生理:脾胃薄弱,運化不足病理:為飲食所傷,易患脾胃疾病

腎臟常虛生理:腎氣未盛,氣血未充病理:易患先天不足之疾病

心肝不足心神怯弱,肝氣未盛

肝常有余易動肝風

心常有余心火有余,引發(fā)心經疾病

第五節(jié)、兒科診法概要(兒科特征性診法、鹵門、指紋)

兒科古稱“啞科”錢乙謂之“脈難以消息求,證不可言語取”故兒科診法尤其重視望診。

一、望診:分總體望診(望神色、望形態(tài))分部望診(審苗竅、辨斑疹、察二便、看指紋)。

(-)望神色

指望精神狀態(tài)和面部氣色。正常面色:微黃之間而有光澤。夏禹鑄《幼科鐵鏡.望神色審苗竅從外知內》

1、五色主?。ㄇ嘀骱鐾大@風,赤熱虛實妝戴紅,白主虛寒氣血脫,黑主腎虛飲痛瘀)

>面色白,多為寒證、虛證。面白浮腫為陽虛水泛,常見于陰水;面色慘白、四肢厥冷多為滑泄吐利,

陽氣暴脫,可見于脫證;面白少華,唇色淡白多為血虛;面色晃白多為陽氣不足。

>面色紅,多為熱證。面紅耳赤、咽痛、脈浮為風熱外感;午后額紅潮熱、口唇紅赤為陰虛內熱,虛

火上炎:兩側顫紅如妝、面白肢厥、冷汗淋漓為虛陽上越,是陽氣欲脫的危重癥候。新生兒面色白

里透紅為正常膚色。

>面色黃多為脾虛或有濕濁。面色萎黃、形體消瘦為脾胃功能失常,常見于疳證;面黃無華、臍中陣

痛、夜間磨牙多為腸寄生蟲;面色黃而鮮明,為濕熱內蘊之陽黃;面目黃而灰暗,為寒濕阻滯之陰

黃;出生后不久出現的黃疸為苔黃,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面色青多為寒證、痛證、瘀證、驚癇。面色白中帶青、表情愁苦皺眉,多為里寒腹痛;面青而晦暗、

神昏抽搐常見于驚風和癲癇發(fā)作;面青唇紫,呼吸急促為肺氣閉塞,氣血瘀阻。

>面色黑,多為寒證、痛證、瘀證、水飲證。若面色青黑、手足逆冷多為陰寒里證;面色黑而晦暗,

兼有腹痛嘔吐可為藥物或食物中毒;面色青黑晦暗為腎氣衰竭,不論新病久病,皆屬危重。若小兒

色黑紅潤澤,體壯無病,是先天腎氣充沛的表現。

2、五臟配五色

《小兒藥證直訣?面上證》“左腮為肝,右腮為肺,額上為心,鼻為脾,頜為腎?!?/p>

(-)望形態(tài)

1、望形體(順序:頭鹵-軀體-四肢-肌膚-毛發(fā)-指趾)

頭方發(fā)稀,囪門寬大,當閉不閉,可見于五遲證;前囪及眼窩凹陷,皮膚干燥,可見與嬰幼兒泄瀉陰傷

液脫;胸廓高聳如雞胸,可見于佝僂病、哮喘??;肌肉松弛,皮色萎黃,多見于厭食、偏食、反復感冒;

腹部膨大,肢體瘦弱,發(fā)稀,額上有青筋顯現,多屬疳積;毛發(fā)枯黃,或發(fā)豎稀疏,或容易脫落,均為

氣血需虧的表現。

2、望動態(tài)

小兒喜俯臥者,為乳食內積:喜倦臥者,多為寒證腹痛;頸項強直,手指開合,四肢拘急抽搐,角弓反

張,為驚風;若翻滾不安,呼叫哭吵,兩手捧腹,多為盤腸氣痛所致;端坐喘促,痰鳴哮吼,多為哮喘;

咳逆鼻煽,脅肋凹陷如坑,呼吸急促,多為肺炎喘嗽,新生兒肺炎表現:不哭,不吃,不睡,口角流口

沫。

(三)審苗竅口舌鼻目耳及前后陰。舌為心之苗,肝開竅于目肺開竅于鼻,脾開竅于口腎開竅于耳和二陰。

1、察舌正常小兒舌體柔軟、淡紅潤澤、伸縮自如,舌面有干濕適中的薄苔。

(1)舌體舌體胖嫩,舌邊齒痕顯著,多為脾腎陽虛,或有水飲痰濕內停;舌體腫大,色澤青紫,可

見于氣血瘀滯;舌體僵硬,多為熱盛傷津;急性熱病中出現舌體短縮,舌干絳者,則為熱盛津傷,經脈

失養(yǎng)而攣縮;吐舌不收,心氣將絕:時時用舌舔口唇,以致口唇四周色紅,或有脫屑、作癢,稱舔舌,

多因脾經伏熱所致。幾種特殊舌體:

木舌:舌體腫大,板硬麻木,轉動不靈,甚則腫塞滿口,由心脾積熱,火熱循經上行所致;

重舌:舌下紅腫突起,形如小舌,屬心脾火熾,上沖舌本所致;

連舌:舌體不能伸出唇外,轉動伸縮不靈,語音不清,因舌系帶過短所致;

弄舌:舌伸出唇外,來回拌動,掉轉不靈,多為大病之后,心氣不足,或屬驚風先兆;

吐舌:舌吐唇外,緩緩收回,常為心經有熱所致;

(2)舌質正常舌質淡紅。舌起粗大紅刺,狀如草莓者,常見于猩紅熱。

(3)舌苔苔黃膩為濕熱內蘊,或乳食內積;舌苔花剝,狀如地圖,時隱時現,經久不愈,多為胃之氣

陰不足所致;若舌苔厚膩垢濁不化,伴便秘腹脹者,為宿食內積,中焦氣機阻滯。

剝苔少苔無苔:脾胃虛弱;陰傷液竭;胃氣將竭。

2.察目黑睛等圓,目珠靈活,目光有神,開闔自如,是肝腎氣血充沛之象。

寐時眼瞼張開而不閉,流口水,是為脾虛氣弱之露睛;上眼瞼下垂不能提起,是為氣血兩虛之瞼廢;兩

目呆滯,轉動遲鈍是腎精不足,或為驚風先兆;鞏膜藍斑,多為寄生蟲。

3、察鼻長期鼻流濁涕,氣味腥臭,為肺經郁熱犯鼻證;鼻翼扇動,伴氣急喘促,為肺氣閉郁。

4、察口唇色櫻紅,為暴瀉傷陰;唇白而腫,是為唇風;面頰潮紅,唯口唇周圍蒼白,是丹痣--猩紅熱之

征象??谇黄茲⒚訝€,為心脾積熱之口瘡;口內白屑成片,為鵝口瘡;兩頰粘膜有針尖樣大小的白色小

點,周圍紅暈,為麻疹黏膜斑;上下臼齒間腮腺管口紅腫如粟粒,按摩腫脹腮部無膿水流出者為瘁腮(流

行性腮腺炎),有膿水流出者為發(fā)頤(化膿性腮腺炎)。新生兒牙齦上有白色斑塊斑點,稱為馬牙,(不

屬病態(tài))咽紅、乳娥腫痛為外感風熱或肺胃之火上炎;乳娥口益膿,為熱壅肉腐;乳娥大而不紅,是為肥

大,多為瘀熱未盡,或氣虛不斂。咽痛微紅,有灰白色假膜,不易拭去,為白喉之癥。

5、察耳小兒耳殼卡厚,顏色紅潤,是為先天腎氣充沛的表現,耳殼薄軟,耳舟不清為先天腎氣未充;

以耳垂為中心的腮部漫腫疼痛,是瘁腮之表現。

6、察二陰男孩陰囊不松不緊是神奇充沛的表現;若陰囊松弛,多為體虛或發(fā)熱;陰囊中睪丸腫大透亮

不紅,為水疝;陰囊中有物下墜,時大時小,上下可移,為小腸下墜之狐疝;女孩前陰潮紅灼熱,常見

于濕熱下注,或燒蟲病。小兒肛門潮濕紅痛,多屬尿布皮炎。

(四)辨斑疹

皮膚發(fā)斑,形態(tài)大小不一,不高出皮面,壓之不退色;皮膚之出疹,高出皮面,撫之礙手,壓之退色。

斑色紫暗,面色蒼白,肢冷脈細,為氣不攝血,血溢脈外。

疹細小狀如麥粒,潮熱3~4天出疹,口腔頰粘膜出現麻疹粘膜斑者為麻疹;皮疹細小,呈淺紅色,身熱

不甚,常見于風疹:膚紅如錦,綢布疹點,身熱,舌絳如草莓,常見于猩紅熱;丘疹,皰疹、結痂并見,

皰疹內有水液色清,見于水痘。斑丘疹大小不一,如云出沒,瘙癢難忍,常見于尊麻疹。

(五)察二便

新生兒出生后3~4天內,大便呈粘稠糊狀,褐色,無臭氣,為胎糞;單純母乳喂養(yǎng)之嬰兒大便呈.卵黃色,

稠而不成形,稍有酸臭氣。大便赤白黏凍,為濕熱積滯,常見于痢疾;嬰幼兒大便呈果醬色,伴陣發(fā)性

哭鬧,常為腸套疊;大便色澤灰白不黃,多為膽道阻滯。尿色紅如洗肉水或鏡檢紅細胞增多者為尿血,

大體鮮紅為血熱妄行,常見于尿道結石、急性腎小球腎炎。米淚水樣便為積滯疳積。

(六)察指紋(3歲以下小兒察指紋,3歲以上小兒脈診。)

指紋分三關,自虎口向指端,依次為風關、氣關、命關。正常小兒指紋多為淡紫隱隱不顯于風關以上。

“浮沉分表里,紅紫辨寒熱,淡滯定虛實,三關測輕重?!奔y達指尖,稱透關射甲。

二、聞診

(-)聽聲音

1、啼哭聲因饑餓引起的啼哭多綿長無力,口作吮乳狀;腹痛引起的多哭聲尖銳,忽緩忽急,時作時

止;腸套疊引起的哭聲多尖銳陣作,伴嘔吐及果醬樣或血樣大便;夜臥啼哭,睡眠不安,白天如常者多

為夜啼。

2、呼吸聲正常小兒呼吸均勻調和。若乳兒呼吸稍促,用口呼吸者,常因鼻塞所致;呼吸急迫,甚則

鼻煽,咳嗽頻作者為肺氣閉郁;呼吸窘迫,面青不咳或嗆咳,常為異物堵塞氣道;呼吸微弱及吸氣如哭

泣樣,為肺氣欲絕之狀。

3、咳嗽聲

咳聲嘶啞如犬吠者,常見于白喉,急喉風;犬吠樣咳嗽,見于喉炎,白喉。

連聲咳嗽,夜咳為主,咳而嘔吐,伴雞鳴樣回聲者為頓咳(百日咳)。(PS.日雞)

4、語言聲高聲尖叫,多為劇痛所致;澹語妄言,聲高有力,兼神志不清,為熱閉心包。

(二)嗅氣味

1、口中氣味口氣穢臭,多為肺胃積熱,傷食積滯,濁氣上蒸;口氣腐臭,兼濃痰帶血,多屬肺癰。

2、大小便氣味大便酸腐,多因傷食;臭氣不著,完谷不化,多為脾腎虛寒。小便氣味臊臭,多因濕熱

下注;小便清長如水,多屬脾腎陽虛。

3、嘔吐物氣味吐物酸腐,多因食滯化熱;吐物臭穢如糞,多因腸結氣阻,穢糞上逆。

三、問病情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胸腹,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

再兼服藥參機變,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

1、問寒熱發(fā)熱持續(xù),熱勢梟張,面黃苔厚,為濕熱蘊滯;夏季高熱,持續(xù)不退,伴有無汗,口渴,多

尿,秋涼后自平,常為夏季熱;夜間發(fā)熱,腹壁手足心熱,胸滿不食者,多為內傷乳食。

2、問出汗前半夜出汗者多營不內守:后半夜出汗者多陰虛陽浮

3、問頭身肢體癱瘓不用、強直屈伸不利為硬癱,多為風痰入絡,血瘀氣滯;痿軟屈伸不能為軟癱,多

因肝腎專職虛,筋骨失養(yǎng)。

4、問二便便時哭鬧不安,多為腹痛;

5、問飲食腹部脹滿,納呆惡食,或兼嘔惡,為乳食內積;能食而消瘦,或嗜食異物,多為疳證,蟲證。

6、問睡眠睡眠不寧,輾轉反側、喜俯臥者,多為氣血失和,胃弱疳積;胃弱疳積;睡中玲齒,或因

蟲積,或因胃氣失和;夜寐不寧,肛門瘙癢,多為蟆蟲;入夜心懷恐懼而難寐,多為心經失養(yǎng),心神不

寧;睡中驚惕,夢中吃語者,多為肝旺擾神,或胃不和而寐不安;睡中露睛,多為久病脾虛;睡中磨牙,

多為胃氣不和,肝火內盛;寐不安寧、多汗驚惕者,常見于佝僂病脾虛肝旺證。

(三)問個人史

1、胎產史:2、喂養(yǎng)史;3、生長發(fā)育史;4、預防接種史。

四、切診

(-)脈診

小兒脈象分浮、沉、遲、數、有力、無力六種。次數以成人一息6~7至為度,5至以下為遲,7至以

上為數。

切診脈診一指定三關:小兒寸口部位短,不能容納成人三指,故以拇指或食指代替按壓寸關尺。脈證

不符舍脈從證。平脈次數因年齡不同而不同,注意有無情緒變化。

(二)按診

1、按頭鹵鹵門隆凸,按之緊張,為因填,多為風火痰熱上攻,肝火上亢,熱盛生風;囪門凹陷,為

鹵陷,常因陰津大傷,若兼頭顱骨軟者為氣陰虛弱,精虧骨弱;顱骨按之不堅而有彈性感多為維生素D

缺乏性佝僂病。顱骨開解、頭縫增寬、頭大哈縮,鹵門寬大者多為解顱,多屬先天腎氣不足或后天髓熱

壅竭所致。

2、按頸腋正常小兒在頸項、腋下部位可觸及少數綠豆大小之碧核,活動自如,不痛不為病態(tài)。

3、按胸腹左側前胸心尖搏動處古稱虛里,是宗氣匯聚之所。搏動太強,節(jié)律不勻,為宗氣內虛外泄;

若搏動過速,伴喘促,為宗氣不繼。胸廓高聳如雞胸,后凸如龜背是為骨疳。

4、按四肢高熱時四肢厥冷為熱深獗甚。

5、按皮膚膚熱無汗為熱閉于內;皮膚干燥失去彈性,為吐瀉陰傷之證。

第四章臨證概要(掌握望診)

◎兒科診法概要(兒科特征性診法、囪門、指紋)

兒科古稱“啞科”。錢乙謂之“脈難以消息求,證不可言語取”.故兒科診法尤其重視望診。

一、望診

望診包括:望神色、望形態(tài)、審苗竅、辨斑疹、察二便、看指紋。

(1)望神色

望神:觀察小兒的精神狀態(tài)。

望色:皮膚的顏色和光澤,主要觀察小兒的面部氣色。

五色主病

白色一多為虛證、寒證。

紅色一多為熱證。

黃色一多為脾虛證或有濕濁。

青色一多為寒證、痛證、瘀證、驚癇。

黑色一寒證、痛證、瘀證、水飲證。

五部配五臟:《小兒藥證直訣?面上證》“左腮為肝,右腮為肺,額上為心,鼻為脾,頒為腎?!?/p>

望形體:

頭方發(fā)少,囪門寬大、遲閉、雞胸、漏斗胸一佝僂病

頭大,前鹵寬大,頭縫開解一解顱

皮膚干燥,前鹵目眶凹陷一脫水、陰液耗脫

肌膚松弛,皮色萎黃一脾氣虛弱

腹部膨大,肢體瘦弱,發(fā)稀一疳積

發(fā)枯易落一氣血虛虧

指甲菲薄,蒼白質脆一營血虛虧

指甲色紫或呈杵狀一心陽不足,氣血瘀滯

望動態(tài):

小兒臥姿

仰面伸足,揭衣踏被一熱證

蹬臥縮足,喜復衣被一寒證

喜伏臥一乳食內積

蹬臥不安,捧腹哭叫一腹痛

頸項強直,角弓反張一驚風

端坐喘促,痰鳴哮吼一哮喘

咳逆鼻煽,胸脅凹陷如坑,呼吸急促一肺炎喘促

舌體:舌體胖嫩一脾虛;腫大青紫一氣血瘀滯;胖有裂紋一氣血兩虛;強硬一熱盛傷津;

重舌一心脾火熾,上沖舌本

連舌一舌系帶過短

弄舌一心氣不足,或為驚風先兆

吐舌一,C?經有熱

舔舌一脾經伏熱

審苗竅----鼻

主要觀察鼻內分物和鼻形的變化

鼻塞流清涕一風寒;流黃涕一風熱

流濁涕一肺經有伏熱;

鼻煽一肺氣郁閉;鼻孔干燥一燥熱

鼻11一血熱妄行/氣不攝血

鼻準出疹一麻疹向外透發(fā),順證

口:

口唇:唇色、潤燥、外形

淡白一脾虛氣血不足;青紫一血瘀/寒證

櫻紅一暴瀉傷陰;干燥一傷津

環(huán)口蒼白圈猩紅熱征象

齒:逾期不出一腎氣不足齒齦紅腫一胃火上沖;新生兒馬牙

咽喉:咽紅、乳蛾、白喉

口舌粘膜:口瘡、鵝口瘡、麻疹粘膜斑

耳內疼痛:肝膽火盛

耳背絡脈隱現,高熱眼淚汪汪:麻疹先兆

以耳垂為中心漫腫疼痛:瘁腮

陰囊時腫時復一疝氣

陰囊陰莖水腫一水腫

斑:形態(tài)大小不一,壓之不退色

疹:形小如粟米,高出皮面,撫之礙手,壓之退色

小嬰兒:糊狀便

正常小兒:成形軟便

燥結一內有實熱/陰虛內熱

稀薄有凝塊一乳食內傷;稀薄穢臭一濕熱

下利清谷,洞泄不止一脾腎兩虛

赤白粘凍一痢疾;果醬便一腸套疊

察指紋:

指紋:從虎U沿食指內側所顯現的梯側淺靜脈,可分為風、氣、命三關。適用于3歲以內小兒。

診察方法:從小兒食指的命關推向風關。

正常指紋:淡紫隱隱而不顯于風關之上。

患病后指紋:色澤、浮沉、部位變化。

浮沉分表里,紅紫辨寒熱,淡滯定虛實,三關測輕重。紋達指尖,稱透關射甲。

聞診:咳嗽陣作,雞鳴樣回聲一百日咳犬吠樣咳嗽一喉炎、喉白喉

問診:問年齡的意義:實足年齡

1、診斷:許多兒科疾病與年齡密切相關

2、治療用藥:藥物選擇、藥量的多少。

切診——切脈

年齡:3歲以后的小兒方法:一指定三關

醫(yī)者用食指或拇指同時按壓寸、關、尺三部,取輕、中重三種不同指力體會脈象變化,時間不少于1分

鯉。

正常脈象:平和,軟而稍數。

病理脈象:浮、沉、遲、數、有力、無力。

第六節(jié)兒科診法概要(內治法、捏脊、霧化)

一、內治法

用藥原則:

1、治療要及時,正確和審慎;

2、處方輕巧靈活

3、隨證先證而治

4、注意固護脾胃

5、不可亂投補益

6、掌握用藥劑量以成人量對照,新生兒可用1/6,嬰兒可用1/3,幼兒及幼童用1/2—2/3量,

學齡前兒童接近成人量。中病即止,衰其大半而止。

給藥方法:口服給藥;鼻飼給藥;蒸氣及氣霧吸入(適用于治療肺炎喘嗽、哮喘、感冒、咳嗽等,注意

只能用注射類藥劑,如穿珀寧注射液);吹鼻法;直腸給藥;注射給藥。

常用內治法:疏風解表;止咳平喘;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安蛔驅蟲;消食導滯;鎮(zhèn)驚開竅;利水消腫;

健脾益氣;培元補腎;活血化瘀;回陽救逆。

外治法:

推拿療法:以專以手法對小兒疾病治療的一種方法,有促進氣血循行、經絡通暢、神氣安定、臟腑調

和的作用,能達到驅邪治病的目的。

捏脊療法:兒科常用的一種推拿療法。是、怎么、作用(調和陰陽、梳理經絡、行氣活血、恢復臟

腑功能以防治疾病。該法用于厭食疳氣等病癥)患兒俯臥,醫(yī)者兩手半握拳,兩食指抵于背脊之上,

再以兩手拇指伸向食指前方,合力夾住肌肉提起,而后食指向前,拇指向后退,作翻卷動作,兩手同時,

和前移動,自長強穴起,一直捏到大椎穴即可,如此反復5次,當捏第3次時,每捏3把,將皮膚提起

一次。每日1次,連續(xù)6天為1療程,休息1天,再作第2療程。(脊背皮膚感染、紫瘢等疾病患兒禁用

此法。)

刺四縫(清熱除煩、通暢百脈、調和臟腑、常用語治療小兒疳癥、厭食、積滯、咳嗽、頓嗽等疾?。?/p>

四縫在食、中、無名指及小指四指中節(jié)橫紋中點,皮膚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針或粗毫針針刺,刺后擠

出黃白色粘液。(治法、功效、疾?。?/p>

第二章、兒童保健

第一節(jié)、胎兒期保?。ㄊ茉?分娩斷臍,共40周,280天)

胎兒期保健包括飲食營養(yǎng);寒溫調攝;防感外邪;避免損傷;勞逸結合;調節(jié)情志;謹慎用藥。

《素問.奇病論》……名曰胎病

第二節(jié)、新生兒期保?。〝嗄殈28天)

一、辨清生理狀態(tài):小兒幾種特殊生理狀態(tài):新生兒上腭中線和齒齦部位有散在黃色碎米大小隆起顆粒,

稱為馬牙,會于數周或數月自行消失,不需挑刮。女嬰出生后3~5天乳房隆起如蠶豆到鴿蛋大小,可在

2~3周后消退,不應處理或擠壓。女嬰生后5~7天陰道有少量流血,持續(xù)1~3天自止者,為假月經,一

般不必處理。新生兒兩側頰部各有一個脂肪墊隆起,稱為螳螂子,有助吮乳,不能挑割。

二、新生兒期保健1、拭口潔眼;2、斷臍護臍;3、祛除胎毒;4、洗浴衣著;5、生后開乳。6、母嬰

同室7、日常養(yǎng)護

第三節(jié)、嬰兒期保?。?8天~1歲)

喂養(yǎng)方法:母乳喂養(yǎng);人工喂養(yǎng);混合喂養(yǎng)。

添加輔食的原則: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細到粗,由一種到多種,在嬰兒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時逐步

添加。

各論

第十二章新生兒疾病

◎第三節(jié)胎黃(分類,辨證論治)

定義:以嬰兒出生后皮膚面目出現黃疸為特征的病證,因與胎稟因素有關,故稱“胎黃”或“胎疸”。

病因:濕熱郁蒸;寒濕阻滯;瘀積發(fā)黃。

生理性黃疸:a-般情況良好;②足月兒出生后第2~3天出現黃疸,4~5天達到高峰,5~7天后消退,

最遲不超過2周;早產兒黃疸多于生后3~5天出現,5~7天達高峰,7~9天消退,最遲可延遲到

3~4

周;③血清總膽紅素低于221umol/L(12.9mg/dl)?

病理性黃疸:①黃疸出現早,出生后24小時內出現黃疸;②發(fā)展快,血清總膽紅素每天上升超過85

Pmol/L(5mg/dl);③程度重(足月兒總膽紅素超過221umol/L,早產兒總膽紅素超過25711moi/L)

④消退遲(超過2-3周)或黃疸退而復現。足月兒總膽紅素超過34211mol/L可引起膽紅素腦病,損害中

樞神經、遺留后遺癥。1、溶血性黃疸:黃疸伴貧血,網織紅細胞增高。2、敗血癥:黃疸伴中毒癥狀,

如精神萎靡、不哭、體位不升或有波動,多為敗血癥。3、新生兒肝炎:黃疸伴有消化道癥狀,血清膽

紅素有波動,多考慮新生兒肝炎。4、母乳性黃疸多在生后3-8天出現,1-3周達到高峰,6-12周消退,

停喂母乳3-5天,黃疸明顯減輕或消退有助于診斷。5、黃疸伴肝臟進行性腫大,大便灰白,黃疸逐漸

加深,多為膽道閉鎖。

病位:肝膽、脾胃。

病機:病機關犍:胎稟濕蘊脾胃濕熱或寒濕內蘊,肝失疏泄,膽汁外溢而致發(fā)黃,日久則氣滯血瘀。

治療原則:利濕退黃

常證

1)濕熱郁蒸:清熱利濕退黃一一茵陳蒿湯加味(茵陳、桅子、大黃、澤瀉、車前、黃苓、金錢草)

2)寒濕阻滯:溫中化濕退黃——茵陳理中湯加減(茵陳茯苓黨參干姜白術甘草)

3)瘀積發(fā)黃:化瘀消積退黃一一血府逐瘀湯加減(當歸生地牛膝桃仁紅花柴胡枳殼赤芍川號桔梗甘

草)

變證:胎黃動風:平肝息風退黃一一茵陳蒿湯合羚角鉤藤湯

胎黃虛脫:溫陽益氣固脫一一參附湯合生脈散

第四節(jié):臍部疾病

臍濕:

臍瘡:

臍血:

臍突:

肺系病證

第一節(jié)感冒(兼證)

定義:感受外邪引起的一種常見的外感疾病,以發(fā)熱,鼻塞流涕,噴嚏,咳嗽為特征。

特點:四季皆有,氣候驟變及冬春兩季為多。

發(fā)病年齡:以嬰幼兒最高。

病因:感受外邪(主要是感受風邪)。風寒、風熱、暑邪、時邪

病機:關鍵為肌表失疏,肺衛(wèi)失宣。

病位:肺衛(wèi),可累及肝心脾。

治療原則:疏風解表。

(1)主證

1)風寒感冒:辛溫解表一一荊防敗毒散加減(荊防羌紫桔前胡蔥白淡豆豉甘草)

2)風熱感冒辛涼解表一一銀翹散加減(銀花連翹荊芥竹葉大青葉薄荷牛替子桔梗)

3)暑邪感冒祛暑解表一一新加香雷飲加減(香雷印花厚樸連翹扁豆花著香佩蘭)

4)時邪感冒清熱解毒,透邪出表一一銀翹散合普濟消毒飲加減(銀花連翹荊芥竹葉大青葉薄荷牛

勞子桔梗柴胡黃苓板藍根重樓蟬蛻)

(2)兼證

1)夾痰一一風寒感冒一一辛溫解表,宣肺化痰一一疏風解表上加三拗湯、二陳湯

一—風熱感冒——辛涼解表,清肺化痰——加用桑自嵐;前期、天竺黃。

2)夾滯一一解表兼以消食導滯一一疏風解表上加山楂、六神曲、麥芽、雞內金、萊瓶子。保和丸

——食滯化熱,壅塞腸腑一一加大黃、枳實、檳榔。

3)夾驚一一清熱解表兼以鎮(zhèn)驚安神——疏風解表上加鎮(zhèn)靜丸,或小兒回春丸。

簡答:由于小兒肺臟嬌嫩,感邪之后,失于宣肅,氣機不暢,津液疏布不利而生痰液,痰阻氣道,則咳

嗽加劇,喉間痰鳴,產生感冒夾痰。小兒脾常不足,乳食不知節(jié)制,感邪之后,肺病及脾,脾運失司,

乳食停滯,積于中焦,氣機不利,則脫腹脹滿,不思乳食,甚或嘔吐大便稀薄,產生感冒夾滯。小兒神

氣怯弱,肝氣未充,筋脈未盛,感邪之后,熱擾心肝,易致心神不寧,睡臥不安,驚惕齒介齒,甚至抽

搐,產生感冒夾驚。

第3節(jié)、肺炎喘嗽(治法)熱咳痰喘煽病名首見于清代謝玉瓊《麻科活人全書》小兒肺炎

定義:小兒時期常見肺系疾病之一,以發(fā)熱、鼻扇、痰鳴、咳嗽、氣促(熱煽痰咳喘)為主要癥狀。重

者可見張口抬肩,呼吸困難,口唇青紫等癥。

發(fā)病季節(jié):全年皆有,冬春季多見。

發(fā)病年齡:嬰幼兒多見。

病因病機:病因:感受風邪,肺臟嬌嫩。

基本病機病機關鍵:肺氣郁閉(熱、痰、閉、瘀、脫)。

病位:肺,常累及脾,亦可內竄心肝。病理產物:痰熱

診斷:熱,咳,痰,喘,煽為典型癥狀。

治療原則:以開肺化痰止咳平喘為主法。

肺炎喘嗽的診斷要點:病史+癥狀(輕、重、小兒肺炎)+體征+輔助檢查(X\血象'病原)

(1)病史起病前有感冒、咳嗽、或麻疹、水痘病史

(2)起病較急,有發(fā)熱、咳嗽、氣急、鼻煽、痰鳴等癥,或有輕度發(fā)縉。

(3)病情嚴重時,常見喘促不安,煩躁不寧,面色蒼白,口唇青紫發(fā)綃,或高熱不退。

(4)新生兒患肺炎時,常以不乳、精神萎靡、口吐白沫等癥狀為主,而無上述典型表現。

(5)肺部聽診可聞及固定的中細濕啰音。

(6)X線檢查可見小片狀、斑片狀陰影,也可出現不均勻的大片狀陰影。

(7)實驗室檢查

a.血象檢查:細菌引起的肺炎,白細胞總數較高,中性粒細胞增多;若由病毒引起,白細胞總數正?;?/p>

降低。

b.病原學檢查:細菌培養(yǎng)、病毒分離和鑒別,可獲得相應的病原學診斷,病原特異性抗原或抗體檢測有

診斷價值。

1.常證

1)風寒閉肺:辛溫宜肺,化痰降逆一一華蓋散加減

2)風熱閉肺:辛涼宣肺,降逆化痰一一銀翹散合麻杏石甘湯加減(印花連翹荊芥竹葉大青葉薄荷牛

落子桔梗麻杏石甘)

3)痰熱閉肺:清熱滌痰,宣肺降逆一一五虎湯合孽防大棗瀉肺湯加減(麻杏石甘兒茶桑白皮草防紫

蘇子前胡黃苓虎杖)

4)毒熱閉肺:清熱解毒,瀉肺開閉一一黃連解毒湯合麻杏石甘湯加減

石膏知母)

5)陰虛肺熱:養(yǎng)陰清熱,潤肺化痰一一沙參麥冬湯(沙參麥冬玉竹花粉桑白皮款冬白扁豆草)

6)肺脾氣虛:健脾益氣,化痰止咳一一人參五味子湯加減(黨參術茯五麥陳半紫苑草)

2.變證

1)心陽虛哀:益氣溫陽,救逆固脫一一參附龍牡救逆湯加減(芍草)

2)邪陷厥陰:平肝息風,清心開竅一一羚角鉤藤湯合牛黃清心丸加減(茯神圣地桅子苓菊花浙貝芍

草)

1、*肺炎喘嗽的風熱閉肺型與咳嗽的風熱犯肺證臨床如何鑒別?

答:肺炎喘嗽中風熱閉肺除見發(fā)熱、咳嗽,苔薄黃,脈浮數等風熱表證外,還見氣喘,鼻煽,喉中痰鳴

等肺閉癥狀;風熱咳嗽除見肺氣失于清宣、衛(wèi)表失和之癥,還有如鼻流濁涕,咳嗽不爽,頭痛惡風等

癥,一般不會出現氣喘、鼻煽等肺閉癥狀??人钥陕劯蓡艋虿还潭ǖ拇譂窳_音,肺炎喘嗽可聞及固定

的中細濕羅音。

簡答:

2、肺炎合并心衰的診斷要點:一大二快三突然,再加心低奔馬律,還有尿少與浮腫。

一大:肝臟腫大;

二快:心率快,呼吸快。

三突然:突然極度煩躁,突然面色蒼白或青紫,突然尿量減少顏面浮腫。

治療原則:鎮(zhèn)靜,吸氧,霧化,強心,利尿,擴血管。

3|*小兒肺炎喘嗽易出現哪些變證?為什么?

答:肺炎喘嗽易出現心陽虛衰和邪陷厥陰變證。邪氣壅盛或正氣虛弱,病情進一步發(fā)展,可由肺涉及其

他臟腑,發(fā)生變證。肺氣閉塞影響心血運行,心血瘀滯,可見紫紂等。肝主藏血,血瘀于肝,肝臟腫

大。心血瘀阻加重,心失所養(yǎng),造成心氣不足,可發(fā)展為心陽虛衰不能運行敷布全身,見面白.肢冷等

形成心陽虛衰的變證。若熱甚猖獗,內陷厥陰,神明失守,引動肝風,可見神昏,抽搐,形成邪陷厥陰

變證。

4.*請你從病因病機的角度來說明肺炎喘嗽的治療原則。

答:肺炎喘嗽的形成,主要由于外邪侵犯于肺,使肺氣郁阻,日久生熱,肺熱熏蒸,將津液變?yōu)樘禎?,痰?/p>

肺絡,壅塞氣道,不得宣通,因而上逆所致。其病位主要在肺,常累及脾,亦可內竄心肝,其病理機制

主要是:肺氣郁閉之演變,痰熱是主要的病理產物。因熱邪閉肺,則生痰生喘,痰為百病之源,諸喘皆為惡

證。由于肺炎喘嗽的主要病機是肺閉痰阻,而且大多有化熱化火之演變,故本病的基本治療原則是宣肺

開閉,化痰平喘為主。

5.為什么肺炎喘嗽病位在肺,會出現心的癥狀?

答:肺氣郁閉,影響及心,致血行不暢,脈道澀滯,則出現唇甲發(fā)維、舌有瘀斑等氣滯血瘀癥候,甚至

心失所養(yǎng),心氣不足,心陽虛衰,而出現面白肢冷,呼吸急促,心煩不安,右脅下痞塊增大,脈微欲絕

等重危之象。

第四節(jié)、哮喘

定義:一種以反復發(fā)作,喘促氣急,喉間痰吼哮鳴,呼氣延長,嚴重者不能平臥,呼吸困難,張口抬肩,

搖身擷肚,口唇青紫為主要特征的肺系疾病,相當于西醫(yī)學的支氣管哮喘。

發(fā)病季節(jié):四季皆有,冬春及氣候驟變時可見。

發(fā)病年齡:1-6歲,大多在3歲以內初次發(fā)現。(嬰幼兒及學齡前期)。

病因病機:病因:

內因:正虛痰伏;先天稟賦不足。脾、肺、腎不足,痰飲內伏,以及先天稟賦遺傳因素,成為哮喘之夙根

外因:外感六淫;接觸異物;飲食不慎;勞倦所傷;情志失調。哮喘發(fā)作外因作用于內因

病機:痰飲內伏。外邪引動宿痰,痰氣交阻,阻塞氣道,則為哮喘。

診斷要點:(呼、哮、發(fā)、家)

(1)病史:多有嬰兒期濕疹等過敏史,家族哮喘史。發(fā)作可與某些誘發(fā)因素有關。

(2)癥狀:氣喘哮鳴反復發(fā)作。常突然發(fā)作,發(fā)作前多有噴嚏、鼻塞、咳嗽等先兆。發(fā)作時喘促、氣

急、哮鳴、咳嗽,甚者不能平臥,煩躁不安,口唇青紫。

(3)體征:發(fā)作時兩肺可聞及哮鳴音,呼氣時明顯,呼氣相延長。繼發(fā)感染者,可聞及中細濕羅音。

(4)外周血白細胞總數正常,嗜酸性粒細胞增加;合并細菌感染時,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均可增

高。

《證治匯補。胸膈門》:“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內有壅塞之氣,三者相合,閉拒氣道,搏擊有

聲,發(fā)為哮病”

治療原則:堅持長期、規(guī)范、個體化治療。

發(fā)作期:邪實為主,攻邪以治其標,并分辨寒熱,隨證論治。(治肺為主)

遷延期:邪實正虛。祛邪治在肺,滌痰降逆平喘,扶正則分辨肺脾腎虛分別施以補益。(治肺兼顧脾腎)

緩解期:正虛為主,扶正以治其本,補肺固表,補脾益腎,調整臟腑功能。

分證論治:

發(fā)作期

I):風寒束肺:溫肺散寒,化痰定喘一一小青龍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

2)痰熱阻肺:清肺化痰,降氣平喘一一麻杏石甘湯合蘇草丸

3)外寒內熱:散寒清熱,降氣平喘——大青龍湯加減

遷延期

1)風痰戀肺,肺脾氣虛一一射干麻黃湯合人參五味子湯

2)風痰戀肺,腎氣虧虛一一偏于上盛者蘇子降氣湯偏于下盛者用都氣丸合射干麻黃湯

緩解期

1)肺脾氣虛-補肺固表,健脾益氣一一人參五味子湯合玉屏風散加減

2)脾腎陽虛-溫補脾腎,納氣培元一一金匱腎氣丸加減

3)肺腎陰虛-補腎斂肺,養(yǎng)陰納氣一一麥味地黃丸

咳嗽肺炎咳嗽哮喘

主要癥狀咳嗽、無喘息熱咳痰喘煽喘促、咳嗽、喉間痰鳴

肺部體征呼吸音增粗細濕啰音哮鳴音,呼氣困難為主,伴呼氣相延長

有/無散在干濕啰音或粗啰音有家族哮喘史或過敏史

反復發(fā)作--有

突發(fā)突止--有

家族史--家族哮喘史/特應性疾病

個人史--過敏史、特應性疾病

脾胃系病證

第一節(jié)、口瘡

定義:齒齦、舌體、兩頰、上顆等處出現黃白色潰瘍,疼痛,或伴發(fā)熱、流涎為特征的口腔疾病。相當

于西醫(yī)學的口炎,包括皰疹性口腔炎,潰瘍性口炎等。

潰瘍面積較大,甚至滿口糜爛者,稱為“口糜

潰瘍只發(fā)生在口唇兩側,稱為“燕口瘡”。

好發(fā)年齡:嬰幼兒。

病位在心脾胃(實)腎(虛)

病因病機:風熱乘脾、心脾積熱、虛火上浮。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一)辯證思路:八綱辯證、臟腑辯證

起病急、病程短、口腔潰瘍周圍黏膜紅赤、或伴發(fā)熱一一實證----11、脾

起病緩、病程長、反復發(fā)作,周圍黏膜淡紅------虛證-------肝腎

口瘡常發(fā)生于舌邊、尖部,并伴煩躁叫擾啼哭,夜眠不安,尿赤等------口

口瘡每以唇頰、上顆、齒齦處居多,并伴口臭流涎,脫腹脹滿,大便秘結——脾胃

治療原則:實證:清熱解毒,瀉心脾積熱虛證:滋陰降火,引火歸原

分證論治:

1)風熱乘脾:疏風瀉火,清熱解毒一銀翹散加減

2)心火上炎:清心涼血,瀉火解毒一瀉心導赤散

3)脾胃積熱:清胃解毒,通腑瀉熱一涼膈散(瀉黃散)

4)虛火上?。鹤剃幗祷?,引火歸元一六味地黃湯加肉桂

第二節(jié)、鵝口瘡(臨床特征、診斷要點,辨證論治)

定義:以口腔、舌上散在或滿布白色屑狀物為特征的一種口腔疾病,狀如鵝口為特征,因其色白如雪片,

又名“雪口”。西醫(yī)也稱鵝口瘡,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

發(fā)病年齡:新生兒,尤以早產兒及久病、久瀉,體質久弱的嬰幼兒,以及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或免疫抑

制劑的小兒。

病位:心脾

病因:胎熱內蘊;體質虛弱;口腔不潔,感受穢毒之邪。

病機:心脾積熱、虛火上炎。

辨證要點(八綱辯證、臟腑辯證):1.辨虛實;2.辨輕重

治療原則:實證-清瀉心脾積熱

虛證-滋腎養(yǎng)陰降火

診斷要點:

1.多見于新生兒、早產兒、久病體虛的嬰幼兒?;蛴虚L期使用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劑史。

2.舌上,頰內,牙齦或上唇、上腭散布白屑,可融合成片,重者可向咽喉等處蔓延,影響吮乳或呼吸。

3.取白屑涂片鏡檢,可見白色念珠菌芽抱及菌絲。

鑒別:白喉由白喉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假膜,堅韌,不易擦去,若強力擦除則易出血。全身中毒癥狀

嚴重,伴有發(fā)熱、咽痛、進行性喉梗阻、呼吸困難、疲乏等癥狀,病情嚴重。

分證論治:

1)心脾積熱:清瀉心脾一一清熱瀉脾散加減

2)虛火上?。鹤剃幗祷鹨灰恢氐攸S湯加減

◎泄瀉(辨證論治)〈可能出病例》

定義: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如水樣為主癥的一種常見的脾胃系疾病。一般以大便灌薄而勢緩者為

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為瀉。(無濕不成瀉、濕盛則濡瀉)

病因:感受外邪,傷于飲食,脾胃虛弱,脾腎陽虛多見。

病機:脾虛濕盛

病位:脾胃

治療原則:運脾化濕

兩大特點:1.最易耗傷氣陰一氣陰兩傷甚至陰竭陽脫,是為危候(隨時注意氣液存在?。?/p>

2.遷延日久不愈一疳證。

診斷要點:

(1)有乳食不節(jié)、飲食不潔或感受外邪病史

(2)輕:大便質、量改變

(3)重:脫水癥:煩躁、精神萎靡,皮膚彈性差,囪門凹陷,眼窩凹陷,欲哭無淚,小便少活無等。酸

堿平衡失調電解質紊亂的表現。

(4)大便常規(guī):脂肪球或少量白細胞紅細胞

(5)大便病原學檢查:可有輪狀病毒等病毒檢測陽性,或致病性大腸桿菌等細菌培養(yǎng)性。

1.常證

1)風寒瀉:大便清稀,色淡夾泡沫,臭味不甚,便前腹痛腸鳴,常伴有惡寒發(fā)熱,鼻塞流涕,舌淡紅

苔白,脈浮,指紋淡紅。疏風散寒,運脾化濕一一蕾香正氣散加減

2)濕熱瀉:大便水樣或如蛋花樣,瀉勢急迫,量多次頻,氣味穢臭,腹痛陣作,或大便夾有粘液、肛

門紅赤、發(fā)熱,煩躁口渴,惡心嘔吐,小便短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指紋紫。清熱利濕——

葛根黃苓黃連湯加味(葛根黃苓黃連馬齒茶地錦草甘草)

3)傷食瀉:有傷食史,大便次數增多,夾有乳塊或不消化的食物殘渣,腹痛欲瀉,瀉后痛減,大便酸

臭或如敗卵,曖氣酸饃,食少或不食,矢氣頻頻臭穢,夜寐欠安,舌苔厚膩或黃垢,脈滑數,指紋滯。

消食化滯,運脾止瀉一一保和丸加減

4)脾虛瀉:大便稀澹,多于食后作瀉,色淡不臭,反復發(fā)作,時輕時重:,面色萎黃,食欲不振,神疲

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指紋淡。健脾益氣,運脾止瀉一參苓白術散加味

5)脾腎陽虛瀉:久瀉不愈,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伴脫肛,形寒肢冷,面白無華,精神

萎靡,睡是露睛,舌淡苔白,脈沉細,指紋色淡。健脾溫腎,固澀止瀉一一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加減

2.變證

1)氣陰兩傷:一益氣養(yǎng)陰一人參烏梅湯加減(太子參茯苓烏梅蓮子山藥甘草)脫水癥

2)陰竭陽脫:一回陽固脫一生脈散參附龍牡救逆湯加減(紅參附子龍骨牡蠣干姜白術甘草)

1.常證

1)風寒瀉:疏風散寒,運脾化濕一蕾香正氣散加減

2)濕熱瀉:清熱利濕一葛根黃苓黃連湯加減

3)傷食瀉:運脾止瀉,消食化滯一保和丸加減

4)脾虛瀉:健脾益氣,運脾止瀉一參苓白術散加減

5)脾腎陽虛瀉:健脾溫腎,固澀止瀉一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加減

2.變證

1)氣陰兩傷:益氣養(yǎng)陰一人參烏梅湯加減

2)陰竭陽脫:回陽固脫一生脈散合參附龍牡救逆湯加減

第七節(jié)、厭食

定義:以較長時期(2個月)厭惡進食,食量減少,但精神尚好為特征。好發(fā)于1-6歲兒童,無明顯季

節(jié)性,但夏令暑濕可加重癥狀。

病因:喂養(yǎng)不當、病后失調、先天不足、情志失調

病機:脾失健運

病位:脾胃

治則:運脾開胃:芳香之劑解脾胃之困

分證論治:

I)脾失健運:運脾開胃,運脾開胃一不換金不散加減。(三個和尚)

2)脾胃氣虛:健脾益氣,佐以助運--異功散加減。

3)脾胃陰虛:養(yǎng)陰和胃,佐以助運--養(yǎng)胃增液湯加減。

4)肝脾不和:疏肝健脾,理氣助運一一逍遙丸加減

調護:遵循“胃以喜為補”原則,先從患兒喜愛的食物誘導開胃,暫不需要考慮其營養(yǎng)價值,待食欲增

進,再按需要補給。

第八節(jié)、積滯

定義:積滯是由于小兒內傷乳食,停聚中脫,積而不化,氣滯不行所致的一種胃腸病證。臨床以不思乳

食、食而不化,脫腹脹滿疼痛、曖氣酸腐,大便不調為甚而吐瀉酸臭乳食或便秘,舌苔厚賦為特征。

病因:乳食內積;脾虛夾積。

病機:乳食停聚中脫,積而不化,氣滯不行。本病病位主要在脾胃

治則:消食化積,理氣行滯

分證論治:

乳食內積:消食化積,導滯和中--保和丸加減。

食積化熱:清熱導瀉,消積和中-一枳實導滯丸

脾虛夾積:健脾助運,消食化積--健脾丸加減。

第九節(jié)、疳證(病因病機、疳證的理解、辨證論治)

定義油喂養(yǎng)不當,或多種疾病影響,導致脾胃受損,氣液耗傷,而形成的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臨床以

形體消瘦,面色無華,毛發(fā)干枯,精神萎靡或者煩躁不安,飲食異常,大便不調為特征。

疳的含義:

(1)病因:“疳者甘也”一一指小兒恣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成疳。

(2)病機和主證:“疳者干也”一一指由于脾胃受損,氣血津液干涸,導致形體消瘦。

病因:喂養(yǎng)不當、疾病影響、稟賦不足。

病機:脾胃受損,氣液耗傷。

治療原則:健運脾胃。疳氣以和為主,疳積以消為主,或消補兼施,干疳以補為主。

辨證要點:辨輕重、辨兼證。

診斷要點:

1.有先天稟賦不足,長期喂養(yǎng)不當或病后失調等病史;

2.形體消瘦,面色不華,毛發(fā)稀疏枯黃,體重低于正常同齡兒平均值15%以上。

3.飲食異常,大便不調,或脫腹脹滿等胃腸道功能失調癥狀。

4.煩躁易怒,或精神不振,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

5.實驗室檢查:血紅蛋白及紅細胞減少,疳腫脹者血清總蛋白大多在45g/L以下,血清白蛋白常在20g/L

以下。

病情分級:以體重為分級標準。低于正常值15%-25%,25%-40%,40%以上,分別為輕中重度。

輕度(I度營養(yǎng)不良)--體重低于正常值15%-25%;

中度(II度營養(yǎng)不良)-一體重低于正常值25%—40%。

重度(HI度營養(yǎng)不良)一體重低于正常值40%以上。

辨證思路:辨輕重、辨兼證。

分證論治:

1)疳氣一一疳證之初期,癥狀較輕。(以實為主,不是沒有虛)

病機:脾胃納化失健

辨證要點:形體略瘦,毛發(fā)稀疏,急躁易怒

治法:啟脾助運,化濕和中。

主方:資生健脾丸加減。

2)疳積一一本虛標實,癥狀較重。(虛實夾雜)

病機:脾虛夾積。脾胃虛弱(虛),夾有食滯或蟲積(實),屬于虛實夾雜癥候。

辯證要點:形體明顯消瘦,四肢枯細,肚腹膨脹,煩躁不寧。

治法:消積理脾

主方:肥兒丸加減。

3)干疳一一疳證后期,癥狀較重。(以虛為主)

病機:脾胃衰敗,津液消亡,氣血俱虛所致。

辯證要點:形體極度消瘦,精神萎靡,杳不思食。

治療:補益氣血。

主方:八珍湯加減。

兼證:“有積不治,傳之余臟

(1)眼疳(肝):兩目干澀,畏光羞明,眼角赤爛,視物不清,夜盲目翳。

養(yǎng)血柔肝,滋陰明目一一石斛夜光丸(石斛人參茯苓麥冬熟地生地枸杞菟絲子菊花決明子)

(2)口疳(心):口舌生瘡

清心瀉火,滋陰生津一一瀉心導赤散(黃連淡竹葉生地滑石玉竹石斛甘草)

(3)疳腫脹(腎):水濕泛濫,水腫

溫陽健脾,利水消腫一一防己黃苗湯合五苓散加減真武湯(附子白術茯苓白芍生姜)

1.如何鑒別積滯、厭食、疳證?

積滯是由乳食喂養(yǎng)不當,停積脾胃,運化失健引起的一種病證。以不思乳食,腹脹曖腐,大便不調為特

征,有傷食病史。積久不消,遷延失治,可轉化成疳。

厭食是由喂養(yǎng)不當,飲食失節(jié)而致脾胃運化受納不健所引起,以長期食欲不振,厭惡進食為特點。無明顯消

瘦,精神狀態(tài)尚好,病在脾胃,不涉及他臟,予后良好。

疳證是由喂養(yǎng)不當或冬種疾病影響,導致脾胃功能受損,氣液耗傷而形成的慢性病證,以形化消瘦,面

黃發(fā)枯,精神萎靡或煩躁,飲食異常為特征。本病起病緩慢,病程纏綿,遷延難愈,影響小兒生長發(fā)

育。

第九節(jié):營養(yǎng)性缺鐵性貧血(臨床特征)

臨床表現:發(fā)病緩慢,皮膚黏膜逐漸蒼白或蒼黃,以口唇、口腔黏膜及甲床最為明顯,神疲乏力,食欲

減退。年長兒有頭暈等癥狀,部分患兒有肝脾腫大。

第四章、心肝系病證

第一節(jié)、夜啼白天能安靜入睡,入夜則啼哭不止。時哭時止,或每夜定時啼哭,甚則通宵達旦,稱為夜

啼。病位:心脾病機主要在脾寒、心熱、驚恐。寒則痛而啼,熱則煩而啼,驚恐則神不安而啼。

第二節(jié)、汗證(辨證論治)

定義:汗證是指小兒在安靜狀態(tài)下,正常環(huán)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過多,甚則大汗淋漓的一種病癥。

辨證論治:

1、辨證要點:汗證多屬虛證。肺衛(wèi)不固證以頭頸胸背為主;營衛(wèi)失調多汗而撫之不溫。

2、治療原則:補虛是其基本治療法則。

3、證治分類:病因病機

1)肺衛(wèi)不固證——益氣固表一一玉屏風散+牡蠣散

2)營衛(wèi)失調——調和營衛(wèi)一一黃黃桂枝五物湯

3)氣陰兩虛一一益氣養(yǎng)陰一一生脈散

4)濕熱迫蒸一一清熱瀉脾一瀉黃散

第三節(jié)、病毒性心肌炎(臨床診斷、特征)全部

定義: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局限性或彌漫性心肌炎性疾病為主的疾病。以神疲乏力、面

色蒼白、心悸胸悶,氣短、肢冷、多汗為臨床特征。

病因病機:可能考論述

內因:小兒素體正氣虧虛外因:濕熱毒邪侵襲病變部位:心常涉及肺、脾、腎

小兒肺臟嬌嫩,衛(wèi)外不固,脾常不足,易遭受風熱、濕熱時邪所侵。外感風熱邪毒一鼻咽一一肺衛(wèi);外

感濕熱邪毒一口鼻一一腸胃。繼而由表入里,內舍于心,導致心脈痹阻,心血運行不暢或熱毒之邪耗氣

傷陰,可致心之氣陰虧虛,心氣不足,行血無力,血流不暢,可致氣滯血瘀;心陰耗傷,心脈失養(yǎng),陰

不制陽,可致心悸不寧:心陽受損可致怔中不安。

病情遷延傷及脾肺,脾虛水濕停聚,肺虛失于清肅,痰濁內生,痰瘀互結,阻滯脈絡。若原有素體陽氣

虛弱,病初即可出現心腎陽虛甚至心陽欲脫之危證。久不愈,出現心悸為主的虛證或瘀阻脈絡虛實夾雜

證。

臨床診斷:1、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腦綜合征;2、心臟擴大;3、心電圖改變,嚴重心律失常;

4、CK-MB升高,心肌肌鈣蛋白(cTnl或cTnT)陽性。

證治分類:

風熱犯心-清熱解毒寧心復脈-銀翹散

濕熱侵心-清熱化濕寧心復脈-葛根黃連黃茶湯

痰瘀阻絡-豁痰化淤寧心通絡-瓜簍甦白半夏湯合失效散

氣陰虧虛-益氣養(yǎng)陰寧心復脈-炙甘草湯加減

心陽虛弱-溫振心陽寧心復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心力衰竭:西地蘭常規(guī)劑量1/3-2/3

第一節(jié)、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臨床特征、與多發(fā)性抽搐癥的鑒別)

定義:,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又稱“輕微腦功能障礙綜合征”。以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能力差,活動

過多,情緒不穩(wěn),沖動任性,伴有不同程度的學習困難,但智力正?;蚧菊橹饕卣?。西醫(yī)稱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