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西安地區(qū)八校2025屆高三第四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陜西省西安地區(qū)八校2025屆高三第四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陜西省西安地區(qū)八校2025屆高三第四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陜西省西安地區(qū)八校2025屆高三第四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陜西省西安地區(qū)八校2025屆高三第四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陜西省西安地區(qū)八校2025屆高三第四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請考生注意:1.請用2B鉛筆將選擇題答案涂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請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主觀題的答案寫在答題紙相應的答題區(qū)內。寫在試題卷、草稿紙上均無效。2.答題前,認真閱讀答題紙上的《注意事項》,按規(guī)定答題。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1830年輝格黨領袖格雷繼任英國首相后立刻提出改革法案。而托利黨利用上院的多數兩次否決了法案。1832年,格雷請求國王冊封足夠數量的改革派貴族,以強使法案在上院通過。國王拒絕這個請求,輝格黨政府總辭職,英國局勢混亂不堪。不久,國王答應隨時準備冊封新貴族,而托利黨則主動退出了這場斗爭。這表明了當時的英國A.法案通過意味著貴族失勢B.和平變革的機制依舊存在C.下院剝奪了國王的行政權D.政治轉型源自兩黨的妥協(xié)2.著名歷史學家柏揚曾說:在中國許多封建王朝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開國君主往往比較英明,但到了第二、第三代帝王時很容易出現(xiàn)危機,這就是所謂的“瓶頸危機”。下列王朝中沒有出現(xiàn)“瓶頸危機”的是A.秦朝 B.明朝 C.隋朝 D.清朝3.1929-1945年蘇聯(lián)和外國公司之間約有200個技術援助協(xié)議在執(zhí)行,其中1930年執(zhí)行的104個技術援助協(xié)議,約有84個是和美國、德國公司簽訂的。這說明當時蘇聯(lián)A.經濟政策不受意識形態(tài)限制 B.加強與西方政府間的合作C.經濟建設受國際形勢的影響 D.工業(yè)化取決于西方的援助4.王斯德主編的《世界通史》認為,“正是那場在大西洋島國最先迸發(fā)、然后蔓延到整個歐美世界的技術、經濟變革,開啟了人類新文明的大門?!边@一“新文明”與中華文明首次發(fā)生激烈碰撞是在A.十八世紀上半期B.十八世紀下半期C.十九世紀上半期D.十九世紀下半期5.1909年出版的《一個女工的青春》記錄了當時一位英國女王的陳述:“當我星期天去教堂時,我不愿人們看出我是女工,因為我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恥。我還當學徒時,就總聽說女工們輕浮、墮落。人們總是以蔑視的口吻談論她們。我暫時不再貧窮了。我們星期天的美餐仿佛是皇家的宴會……當我漲了工資以后,每頓飯我還喝上一小杯甜葡萄酒?!边@段材料表明A.婦女已成為社會的主要勞動力 B.婦女的社會地位得到較大提高C.陳述者積極改變自身社會形象 D.陳述者仍未擺脫社會偏見束縛6.有學者統(tǒng)計,《史記》中有關漢人議論秦朝教訓的記載“有作八十一處,其中指責秦始皇施行暴政有六十七次”,《漢書》也多次痛批秦始皇。這樣的評論A.根源于當朝統(tǒng)治者的需要 B.導致秦始皇成暴政代名詞C.影響后世對秦始皇的評價 D.成為研究秦制的主要依據7.有學者研究法國大革命的起源時,提供了這樣一條史料:自1725年到1789年間,共有約4.5萬人進人貴族行列,平均每天兩人.1789年時,至少有四分之一的貴族家庭是自18世紀初獲得貴族身份的.該學者意在說明A.資產階級革命的視角值得反思 B.階級分析法是有效的理論工具C.貴族與資產階級沒有本質區(qū)別 D.法國大革命實為一場宮廷革命8.1836年,在廣州商館中落腳的外國商人約有50余家,其中英商31家,美商9家,葡萄牙、瑞典、荷蘭、法國商人各一家,還有“港腳”商(主要是英印的所謂“自由商人”)11家。這反映出A.西方列強已經打開中國市場 B.中國成為西方列強爭奪對象C.清朝并未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D.中國對外貿易潛伏重大危機9.在二戰(zhàn)前的1100多年中,法國和德國一共打了200多場戰(zhàn)爭,平均5年就開戰(zhàn)一次。歷史給這兩個持續(xù)對抗了幾個世紀的國家兩敗俱傷的慘痛教訓,也啟迪了它們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這種“政治智慧”始于A.《羅馬條約》 B.《歐洲煤鋼聯(lián)營條約》C.《歐洲聯(lián)盟條約》 D.歐元的啟用10.在某次會議上,列寧提出“代表大會正用這種辦法來調整無產階級和農民之間的關系,并且相信,用這種辦法一定能夠在無產階級和農民之間建立起牢固的關系?!薄斑@種辦法”指的是A.實行固定糧食稅 B.實行國家資本主義C.實行自由貿易 D.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11.宋人葉適記載“江湖連接,無地不通,一舟出門,萬里為意,靡有礙隔。民計每歲種食之外,余米盡以貿易,大商則聚小家之所有,小舟亦附大艦而同營?!边@反映了當時宋朝①農產品日趨商品化②交通日益發(fā)達③實行重農抑商政策④市鎮(zhèn)開始興起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2.春秋時期成書的《國語》主要記載各國公卿之“語”,而戰(zhàn)國時期的《戰(zhàn)國策》則主要記載游士之“策”。這種變化說明A.史書體例有所創(chuàng)新 B.新式選官制度建立C.社會階層發(fā)生變動 D.統(tǒng)一歷史趨勢顯現(xiàn)13.1862年京師同文館成立時“應考者寥寥”。1867年,僅有98人報名,錄取30人,最終到館只有10人。而1885年的招考異常順利,報考者達394人,經初試、復試,最后錄取到館達108名。這一變化說明A.教育救國成為社會共識 B.民主科學思想已得到廣泛傳播C.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制度 D.“西用”思想的社會基礎擴大14.漢武帝初,中央政府特別發(fā)行了一種區(qū)別于地方的銀錫合鑄的大額貨幣,稱為“白金幣”,形狀為圓形龍幣,方形馬幣,橢形龜幣,分別等值于在市面上流通的三千、五百、三百銅錢,面值遠遠高于當時普遍流通的銀、銅的自然比價。朝廷這種做法A.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 B.實現(xiàn)了對地方的控制C.使中央壟斷了鑄幣權 D.保障了商品市場穩(wěn)定15.以下經濟現(xiàn)象,出現(xiàn)最早的是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盉.“乃作翻車,令童兒轉之,而灌水自覆。”C.“依四川法造交子,與現(xiàn)緡并行?!盌.“時商賈至京師……以輕裝趨四方,合券乃取之,號‘飛錢’?!?6.下表為唐宋時期不同文獻對人們穿著“紙衣”的記載。據此能夠認定的歷史事實是記述文獻出處“回紇縱掠坊市及汝、鄭等州,比屋蕩盡,人悉以紙為衣?!薄杜f唐書·回紇傳》“云鎖木龕聊息影,雪香紙襖不生塵?!薄度圃姟贰爸T邵多透紙襖為衣?!彼未稘扑嗾勪洝忿D智和尚“不御煙火……不衣絲綿,常服紙衣,號紙衣和尚?!彼稳~紹翁《四朝聞見錄》A.貧困百姓只能穿紙制的衣服B.唐宋絲麻紡織出現(xiàn)嚴重衰退C.唐宋時造紙技術有重大發(fā)展D.紙衣一度成為唐宋流行服飾17.夏、商兩朝,“天命”“天罰”思想盛行于世;西周提出了“敬天保民”“以德配天”的口號和“明德慎罰”的思想;春秋戰(zhàn)國“非楊即墨”;從秦朝法家學說大行其道,到漢朝中期“引經入獄”。這一變化歷程從本質上反映了A.古代社會形態(tài)緩慢演進 B.古代法制思想的流變C.神權政治轉向官僚政治 D.德治具有久遠的傳統(tǒng)18.“該組織于1945年4月由50個國家在美國費城召開制憲會議,10月24日憲章生效。該組織已成為當今世界最大的國際組織,為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起了積極作用?!币陨衔淖謱ο聢D代表的組織表述有誤的是A.時間B.地點C.性質D.影響19.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頒布詔令:“貨物兼通,將以利用?!越褚院?,所有莊宅以(及)馬交易,并先用絹布綾羅絲綿等,其余市價至一千以上,亦令錢物兼用。違者科罪?!痹撛t令在當時A.打破了原有交易規(guī)范 B.抑制了土地兼并活動C.妨礙了商品經濟發(fā)展 D.順應了經濟發(fā)展趨勢20.譚嗣同:“生民之初,本無所謂君臣,則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舉一民為君”。這一說法與下列哪位思想家的理論有相似之處A.霍布斯 B.伏爾泰 C.孟德斯鳩 D.盧梭21.1824年歐文在美國印第安納州買下1214公頃土地,開始新和諧移民區(qū)實驗。實驗以失敗告終,歐文也因此破產,但卻反映了19世紀初期的空想社會主義已發(fā)展到頂峰?!鞍l(fā)展到頂峰”表現(xiàn)在A.空想思想家對構建理想社會進行嘗試B.以手工工場為原型設計未來理想社會C.主張保留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D.堅持主張以異端的形式改造當前社會22.下圖照片中的情景,作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開始流行于20世紀A.50年代初 B.50年代末 C.60年代中 D.70年代末23.“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天地間蕩起滾滾春潮……”這首《春天的故事》歌詞中“詩篇”的主題當是:A.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B.試辦經濟特區(qū)C.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D.開放開發(fā)浦東24.歷史組老師們在研究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時發(fā)現(xiàn):秦漢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內閣和清朝軍機處的設置,反映了古代中央機構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的一個一以貫之的理念,那就是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斷改革B.強化皇權是政治變革的主要內容C.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緩和君權與相權的矛盾是國家穩(wěn)定的基礎25.1877年,時任法國總統(tǒng)麥克馬洪在逼迫共和派內閣下臺之后,任命布羅伊再度組成君主派內閣。面對君主派的反撲,控制眾議院的共和派議員以驚人的一致對布羅伊內閣投了不信任票。根據當時的憲法,麥克馬洪接下來可以A.直接任命內閣 B.直接修改法律C.經參議院同意解散眾議院 D.經最高法院同意解散議會26.魏晉以前盛行鐘、鼓、罄一類的敲打樂器,此類樂器使用往往用來顯示主人身份等級。魏晉時期,鐘、鼓、罄等樂器已經失去了昔時的輝煌,活躍于社會上的大多是可攜帶的樂器,如古琴、長笛、箏、琵琶等。這一變化表明魏晉時期A.市民階層壯大沖擊等級秩序B.傳統(tǒng)倫理觀遭到了嚴峻挑戰(zhàn)C.情感表達的個性化趨向增強D.儒學喪失社會正統(tǒng)思想地位27.王安石推行變法的首要任務:A.緩和階級矛盾 B.解決財政危機 C.改革官僚弊政 D.解決立法之爭28.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的仲裁下,劃定了一條如圖所示的分界線(白色區(qū)域屬葡萄牙,灰色區(qū)域屬西班牙)。這意味著A.大西洋區(qū)域是兩國爭奪的焦點B.開辟新航路主要目的是為了傳播基督教C.兩國當時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認D.其他國家被永久排斥在殖民地爭奪之外29.1940年10月,中共中央宣傳部作出《關于各抗日根據地內黨支部教育的指示》,要求“普通黨員的政治教育,一般的應當包含:怎樣做共產黨員、支部本身的工作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鄉(xiāng)村工作。爭取偽軍工作。臨時的策略教育等?!边@表明,中共在抗日根據地的黨性教育A.強化貫徹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B.側重提高普通黨員的軍事水平C.強調各黨支部的戰(zhàn)斗保壘作用D.注意結合敵后抗戰(zhàn)的實際需要30.馬克思曾說過:“只要英國人把機器應用于一個有煤有鐵的國家的交通上……就無法阻止這個國家去制造這些機器了?!睂︸R克思這段話理解最準確的是A.殖民活動在歷史上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作用主要是建設性的B.工業(yè)革命加速了西方殖民體系的崩潰C.煤和鐵是一個國家獲得獨立的根本條件D.殖民活動在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方式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孔子出身于貴族家庭,起初任魯國的官職,孔子在這小國,基于與希臘人的沖動的類似的理由,為了發(fā)現(xiàn)并傳授知識,也設立了一種學校。是中國的無法制和無秩序,使他深感悲哀,所以才如此……但因宮廷中的陰謀,損傷了他的聲望,使他所提出的改革方案落空?!ㄓⅲ┖詹?喬治.威爾斯《人類文明簡史》材料二西漢教育制度之重要性,乃以有才與選賢雙軌并進。換言之,乃是教育制度與選舉制度之配合行使。申送十八歲以上青年入太學,學習《易經》《詩經》《尚書》《禮記》《公羊傳》《谷梁傳》《左傳》《周官》《爾雅》等課程,五經博士為教官,有時皇帝親自到太學講課……受業(yè)一年,經考試,以甲乙等分發(fā)。甲等得在宮廷充皇帝侍衛(wèi),乙等回歸本鄉(xiāng)作吏,為吏有成績,重得選舉入充皇宮侍衛(wèi),再由侍衛(wèi)分派到中央及地方政府擔任各職?!X穆《國史新論》材料三孔子為教主,為神明圣王,配天地、育萬物,無人、無事、無義不范圍子孔子大道中,乃所以為生民未有之大成至圣也!議禮、制度、考文,皆孔子改制之事也?!涤袨椤犊鬃痈闹瓶肌房捉膛c共和乃絕對勢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廢其一……故其提倡孔教必掊共和,亦猶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惇毿恪稄捅倥c尊孔》(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分析孔子創(chuàng)立學校的影響,并簡述孔子在魯國實行改革方案的內容。(2)據材料二,概括西漢太學教育的特點,并結合所學分析太學的設立對儒學發(fā)展的影響。(3)閱讀材料三,結合所學,中國近代關于孔子的形象,有兩點認識可以提供選擇討論:①康有為把孔子塑造為維新運動的祖師,分析康有為對孔子所持態(tài)度的原因:②新文化運動的人士提出“打到孔家店"的主張,分析孔子這形象所折射出的時代背景。3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山西一地在明代276年間曾37次出現(xiàn)災疫,且多在成化十八年(1482年)之后,尤以萬歷、崇禎兩朝為甚。疫災常常與水、旱、地震等自然災害同時發(fā)生,尤與饑荒并發(fā)的頻率最高。戰(zhàn)禍一起,瘡痰滿目,疫癘叢生。面對頻發(fā)的災疫,朝廷常常發(fā)布詔令減免稅糧田租,也常發(fā)帑賑濟直接救濟災民,減緩災情。在疫病流行時期,軍營將士會食用特定草藥預防疫病,并將染病患者與健康士兵隔離開來,以免擴大傳染。地方官府常常采取施醫(yī)送藥的救療手段,擴大救療面。明朝時對疫病發(fā)生雖已有較為科學的認識,但仍然存在以天命解釋災難和疫病發(fā)生的情況,認為天意不可違,因而一些地方官也常采用齋戒祈禱的方法驅避疫氣。一些深懷濟世思想的醫(yī)生不避疫氣,不辭勞苦,施醫(yī)送藥。深受儒家愛民思想影響的知識分子和有識之士也主動出資出力,救助于民。——摘編自張麗芬《明代山西疫災特點及救療措施述略》材料二14至17世紀中期,倫敦先后爆發(fā)過20多次大小瘟疫。西對最初的黑死病疫情,教皇親自設計彌撇驅逐瘟疫,教會則通過教堂擔負起醫(yī)療救治的責任。政府規(guī)定嚴禁暴尸街頭,死者必須深埋。許多地方當局還規(guī)定有傳染嫌疑的房屋及家具要通風烹蒸、曝曬消毒,并向民眾普及醫(yī)學和公共衛(wèi)生知識。英王對疫病重災區(qū)免除征稅,同時發(fā)布公告嚴控倫敦城內的屬牢活動,禁止污血流入街道或泰晤士河。隨著疫病的擴散,政府進一步制定衛(wèi)生法規(guī),管制醫(yī)藥行業(yè),推進醫(yī)療的正規(guī)化進程,并新建或重建多家醫(yī)院。城市也開始設置清道夫清掃街道。到了16世紀,關注公共健康成了歐洲各大城市普遍的現(xiàn)象。這些醫(yī)學上的變化被稱為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衛(wèi)生革命”?!幾晕撼抗狻稄暮谒啦》从^14一17世紀英國的社會生活和醫(yī)療狀況》等(1)根據材料一二,比較1417世紀中英兩國面對疫情采取的措施有何異同。(2)根據材料一、二,結合相關時代背景,說明中英疫情防控的影響。33.材料1945~1955年,英國加大對防務戰(zhàn)略系統(tǒng)的調整力度。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英國采取的協(xié)調戰(zhàn)略對后世有很大影響。英蘇分屬歐洲兩端,戰(zhàn)后初期,兩國分別將東歐和西歐視為自己的勢力范圍,英美戰(zhàn)略目標存在明顯差異,英、美、蘇在戰(zhàn)后安排和計劃上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英國不得不改變其戰(zhàn)略防務系統(tǒng)。1947年,英國成立國防部,確立了新的國防機制,制定《總體戰(zhàn)略計劃》,確立了英國政府在總體戰(zhàn)略防務方面的第一個綱領性文件。在此基礎上,1951年5月,受到朝鮮戰(zhàn)爭的影響,重新修訂《全球戰(zhàn)略報告》,調整并確立了“大西洋戰(zhàn)聯(lián)盟”戰(zhàn)略,完善了英國戰(zhàn)略防務系統(tǒng)。1954年,在《英國防務政策報告》中,提出通過氫彈和“核威懾”戰(zhàn)略的構建來避免戰(zhàn)爭,增強英國防務戰(zhàn)略的防御性?!幾躁愊蜿枴?947年英國<總體戰(zhàn)略計劃>述評》(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45~1955年英國防務戰(zhàn)略調整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45~1955年英國防務戰(zhàn)略調整的措施。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由題干中的時間可知,其材料背景是1832年議會改革,通觀材料信息,之所以會出現(xiàn)材料中的現(xiàn)象,可以說明英國政治運作中和平變革機制的存在,各方為了避免激起更大的社會矛盾,最終選擇了妥協(xié),在和平漸進中推動了英國政治民主化的進程,故B項正確;題干反映了各派之間的妥協(xié),“貴族失勢”表述不對,故A項錯誤;國王行政權早在18世紀中期責任內閣制的確立后即已被剝奪,故C項錯誤;英國政治妥協(xié)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的發(fā)展,而非政治現(xiàn)象,故D項錯誤。2、D【解析】

清朝自太祖、太宗、順治、康熙沒有發(fā)生任何政變危機,故D正確;秦朝自二世而亡,排除A;明朝發(fā)生燕王朱棣奪位的政變,排除B;隋朝,二世隋煬帝時期滅亡,排除C。故選D。3、C【解析】

根據材料“1930年執(zhí)行的104個技術援助協(xié)議,約有84個是和美國、德國公司簽訂的”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30年代,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受經濟危機的影響,國內生產過剩,促進了蘇聯(lián)和外國公司之間的技術援助協(xié)議的簽訂,說明經濟建設受國際形勢的影響,C項正確;經濟政策受到意識形態(tài)限制,A項錯誤;材料內容體現(xiàn)的是蘇聯(lián)和外國公司之間的技術援助協(xié)議的簽訂,不代表蘇聯(lián)與西方政府間的合作,B項錯誤;蘇聯(lián)工業(yè)化過程中西方援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不是決定性因素,D項錯誤。4、C【解析】

據材料“在大西洋島國最先迸發(fā)、然后蔓延到整個歐美世界的技術、經濟變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了英國工業(yè)革命的發(fā)生,1840年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體現(xiàn)了這一“新文明”與中華文明首次發(fā)生激烈碰撞,故C正確;十八世紀上半期、十八世紀下半期、十九世紀下半期都不是1840年的范圍,故ABD排除。【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緊扣材料信息“在大西洋島國最先迸發(fā)、然后蔓延到整個歐美世界的技術、經濟變革”,學生應該結合所學知識從英國工業(yè)革命的影響和鴉片戰(zhàn)爭的背景入手,即可排除無關選項。5、D【解析】本題可用排除法。選項A從題干引文中看不出來,排除。從引文中的“蔑視”等可以看出當時女工在社會上仍舊受到歧視,排除B項。從“我不愿人們看出我是女工”、“我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恥”可以看出作者并未為改變自己的社會形象而斗爭,排除C項。只有D項符合題意。6、C【解析】

“有作八十一處,其中指責秦始皇施行暴政有六十七次”“《漢書》也多次痛批秦始皇”表明這樣的評論影響后世對秦始皇的評價,C正確;《漢書》《史記》是私家著史,排除A;秦始皇暴政在前,評論在后,兩者不構成直接因果關系,排除B;D中“主要”表述絕對,研究主要依據史料,排除。7、A【解析】

根據材料“1725年到1789年間”,“至少有四分之一的貴族家庭是自18世紀初獲得貴族身份的”,可推理出史料意在強調資產階級等有產者與貴族的融合性而非對抗性,這位學者是在反思相關法國大革命傳統(tǒng)史學觀點,A項正確;材料得出的觀點與的傳統(tǒng)的階級分析法得出的觀點不同,貴族與資產階級分別是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統(tǒng)治階級,BC兩項錯誤。材料沒有分析大革命與宮廷權力變更的關系,D項錯誤。8、D【解析】

根據題干信息可知,在中國落腳的外商以英商居多,反映了英國的商業(yè)利益與中國聯(lián)系越加緊密,體現(xiàn)了英國工業(yè)革命即將完成對原料及市場的需求,中國閉關鎖國政策面臨嚴峻挑戰(zhàn),對外貿易潛藏危機,D項正確;鴉片戰(zhàn)爭后通商口岸開放使中國市場被打開,排除A項;此時中國尚為獨立主權國家,排除B項;清朝此時仍繼續(xù)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排除C項。故選D。9、B【解析】法德是歷史的宿敵,西歐國家要想走向一體化,關鍵是法德的和解,1958年,法國和德國等六個國家建立《歐洲煤鋼聯(lián)營條約》,實現(xiàn)了“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夙愿,故B項正確;A是1958年簽訂原子能和經濟共同體總稱;C是1991年簽署;D是1999年啟用。10、A【解析】

根據材料“調整無產階級和農民之間的關系……在無產階級和農民之間建立起牢固的關系”結合所學可知,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余糧收集制的作法傷害了農民利益,故列寧在推行新經濟政策中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以緩和農民的對立情緒,故A項正確;實行國家資本主義體現(xiàn)在工業(yè)領域,排除B項;自由貿易涉及商品交換領域,與農民利益無關,排除C項;分配體制的變化與農民利益無直接關系,排除D項。故選A。11、A【解析】

材料“民計每歲種食之外,余米盡以貿易,大商則聚小家之所有,小舟亦附大艦而同營”體現(xiàn)了交通發(fā)達和糧食日趨商品化,①②正確,故選A;材料反映民間的商業(yè)活動,沒有反映市鎮(zhèn)興起和重農抑商政策,排除③④,故排除BCD。【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民計每歲種食之外,余米盡以貿易,大商則聚小家之所有,小舟亦附大艦而同營”,緊扣關鍵信息分析解答。12、C【解析】

材料中各國公卿之“語”到游士之“策”,反映了知識分子階層“士”的崛起,說明社會階層發(fā)生變動。C正確;材料未體現(xiàn)史書體例發(fā)生了變化,A排除;材料未涉及選官制度,B排除;材料未反映統(tǒng)一歷史的趨勢,D排除。故選C。13、D【解析】

京師同文館的招考由“應考者寥寥”到異常順利,說明“西用”思想的社會基礎有所擴大,促進了京師同文館的招考,故選D項;A項與題意不符,且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民主、科學是1915年興起的新文化運動的指導思想,B項排除;清政府廢除科舉制是在1905年新政,排除C項。故選D。14、A【解析】

材料中銀錫合鑄“白金幣”的面值遠遠高于當時普遍流通的銀、銅的自然比價,這是通過變相的通貨膨脹掠奪財富,但有利于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故A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通過貨幣手段實現(xiàn)對地方的控制,故B不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是否只有中央才能鑄造貨幣,故C不符合題意;材料的做法不利于商品市場穩(wěn)定,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A。15、A【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庶人食力,工商食官”出自《國語》,講的是先秦時期已經存在的官營手工業(yè)的社會情況,比較其他選項可知,A選項經濟現(xiàn)象出現(xiàn)最早,故A選項正確;“乃作翻車,令童兒轉之,而灌水自覆?!敝傅氖欠?,翻車最早出現(xiàn)在東漢末年,故B選項錯誤;“依四川法造交子,與現(xiàn)緡并行?!敝傅氖墙蛔樱拇ǔ霈F(xiàn)交子最早在北宋時期,故C選項錯誤;“時商賈至京師……以輕裝趨四方,合券乃取之,號‘飛錢’?!敝傅氖秋w錢,飛錢最早出現(xiàn)在隋唐時期,故D選項錯誤。16、C【解析】

雖然貧窮百姓因經濟原因可能穿著紙衣,但不能說“只能”穿紙衣,排除A;據所學知識可知,唐宋是我國絲織業(yè)發(fā)展顯著的時期,而材料反映的是唐宋時期關于“紙衣”的情況,未反映絲麻紡織的發(fā)展情況,排除B;紙張本是易損壞的物品,但能夠把紙做成衣服,說明當時紙的制作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故選C;材料現(xiàn)象無法說明紙衣是流行的衣服,排除D。17、B【解析】

從商夏商的“天命”“天罰”到秦朝的法家思想,再到漢代的“引經入獄”,體現(xiàn)了古代中國法治思想的演變過程,B正確;商周思想不同,但是屬于同一社會形態(tài),秦漢也一樣,都屬于封建社會,排除A;題干未體現(xiàn)出官僚政治,排除C;法家思想、“天命”“天罰”均不屬于德治,排除D。18、B【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該組織是聯(lián)合國,其成立于1945年4月,由50多個國家在美國舊金山制定憲章,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國際組織,其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材料中對聯(lián)合國制憲會議的地點表述有誤,選項B符合題意,選項A、C、D表述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军c睛】解題關鍵是對聯(lián)合國基本信息的準確掌握。19、C【解析】

據材料“貨物兼通,將以利用?!越褚院?,所有莊宅以(及)馬交易,并先用絹布綾羅絲綿等,其余市價至一千以上,亦令錢物兼用。違者科罪。”說明唐玄宗時期絹布綾羅絲綿可以當貨幣進行物物交換;“其余市價至一千以上,亦令錢物兼用。違者科罪。”可知,交換的在市價一千以上的,也可以錢物兼用,否則違者科罪。這說明政府沒有認識到物物交換與貨幣交換之間的區(qū)別,沒有認識到貨幣交換對商品經濟的促進作用,故C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打破原有交易規(guī)范,只是以立法的形式維護物物交換,A錯誤;B與材料無關;據材料分析可知,政府沒有認識到物物交換與貨幣交換之間的區(qū)別,沒有認識到貨幣交換對商品經濟的促進作用,沒有順應經濟發(fā)展趨勢,D錯誤。20、A【解析】

從材料中的“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舉一民為君”來看,譚嗣同的思想與霍布斯有相似之處,霍布斯認為人類在自然狀態(tài)下為保護自己免于暴力死亡需要權力的存在,故答案為A項;伏爾泰提倡“天賦人權”,孟德斯鳩提出三權分立學說,盧梭提出“人民主權”思想,排除B、C、D項。21、A【解析】

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的實驗,表達了對資本主義私有制度的不滿,他們的批判矛頭直接對準資本主義制度,也看到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本質,在設計未來社會藍圖時以大工廠為原型,主張建立一個沒有階級壓迫和剝削以及沒有資本主義弊端的理想社會,使社會主義成為一種具有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會。主張廢除私有制,消滅階級差別,共同勞動,平均分配產品,建立社會平等,有些代表人物還主張暴力革命。但最終因為“空想”而失敗。根據以上分析可知,選項A項正確,B、C項錯誤;D項錯在“改造”上,排除。22、B【解析】

根據圖片宣傳語“吃飯不花錢”以及集體就餐可知,這是人民公社化初期,實行一大二公,時間是20世紀50年代末,B正確;20世紀50年代初正值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當時不存在吃飯不花錢的現(xiàn)象,排除A;60年代中期,經過國民經濟調整,國家經濟略有恢復,農村中不再實行大食堂、大鍋飯,排除C;70年代末農村已經改革,一家一戶生產,自負盈虧,大鍋飯早已取消,排除D。23、C【解析】

據材料“一九九二年又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天地間蕩起滾滾春潮”可知1992年南巡講話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的召開,大會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故選C;A是1978年,B是1980年,D是1990年,均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24、B【解析】

材料“秦漢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內閣和清朝軍機處的設置”都體現(xiàn)出中央中樞機構的變化,體現(xiàn)出分散相權以加強皇權的需要,B正確;材料論述的古代官制改革的理念并不是說明“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斷改革”,A錯誤;材料中信息顯示是理念的根本目的是加強皇權,不是提高政府的效率,C錯誤;“緩和君權與相權的矛盾是國家穩(wěn)定的基礎”并不是材料中樞機構演變的主要特點,D錯誤。25、C【解析】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規(guī)定,總統(tǒng)是國家元首和軍隊最高統(tǒng)帥,有權任命文武官員、締結條約,實行大赦等;經過眾議院同意有權任命內閣,經過參議院同意有權解散眾議院,因此當眾議院議員和總統(tǒng)發(fā)生沖突時,麥克馬洪可以經參議院同意解散眾議院,C正確,D錯誤;法國總統(tǒng)任命內閣需要經過眾議院同意,A排除;直接修改法律明顯不符合民主政治的特征,B排除;26、C【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音樂成了以士大夫為主的文人感懷的主要方式,古琴等便于攜帶的樂器在這時受到了格外的推崇,這表明魏晉時期情感表達的個性化趨向增強,因此C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市民階層大致產生于唐朝后期,主要是商人和手工業(yè)者,古琴、長笛、箏、琵琶等樂器的使用者主要是士人階層,與市民階層無關;B選項錯誤,材料體現(xiàn)的是魏晉時期便于表達文人情感的樂器的活躍,并未挑戰(zhàn)傳統(tǒng)倫理觀;D選項錯誤,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學獲得正統(tǒng)地位,魏晉時期其正統(tǒng)地位并未喪失。故正確答案為C選項。27、B【解析】

王安石變法前的北宋是冗官、冗兵和冗費,還有送給少數民族的歲幣,國家不堪重負,所以變法的首要任務是解決財政危機,故選B;財政危機解決了階級矛盾就解決了,故A不是首要任務,排除;官僚弊政是北宋加強中央集權導致的,王安石無法改變,C錯誤;立法之爭是變法前提,不是首要任務,D錯誤。28、C【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圖中所示的分界線是“教皇子午線”,這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線,也是對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活動的承認,故C正確;“教皇子午線”是對兩國爭奪仲裁,故A錯誤;材料信息主旨不是傳播基督教,故B錯誤;其他國家后來參與了殖民地爭奪,故D說法錯誤。29、D【解析】

本題考查中國軍民的抗日斗爭。根據材料信息“怎樣做共產黨員,支部本身的工作,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鄉(xiāng)村工作,爭取敵偽軍工作,臨時的策略教育等”可知,材料強調要根據抗日根據地的實際需要開展黨員教育,故D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強調的是在抗日根據地內加強對黨員的政治教育,沒有涉及軍隊的領導問題,故A項錯誤;材料信息的主旨是加強對黨員的政治教育而非提高黨員的軍事水平,故B項錯誤;材料信息強調黨員在根據地要結合實際開展工作,沒有凸顯出支部的戰(zhàn)斗作用,故C項錯誤。30、D【解析】本題考查了殖民擴張的客觀影響——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方式。注意充分獲取題干材料中的信息,“把機器應用于一個有煤有鐵的國家的交通上”說明英國對外殖民活動;“就無法阻止這個國家去制造這些機器了。”說明客觀上促進了當地新的生產方式的產生;A、C與題意無關;B表述錯誤,殖民擴張對殖民地的主要影響是破壞性的。D正確。故本題選D。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影響: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代私人講學之風;改變以往貴族壟斷文化的局面,為教育推廣創(chuàng)造條件。改革方案:加強君權、削弱大夫權、抑制陪臣。(2)特點:教育與選拔政治管理人才相結合;教學內容以儒家經典為主;注重分層考核。影響:推動了儒學的傳播與發(fā)展;是儒學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標志。(3)觀點①: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是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利用孔子名義,可減少改革阻力。觀點②:袁世凱獨裁專制、復辟帝制;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fā)展;民主共和觀念逐步深入人心;接受資產階級思想的知識分子隊伍日益壯大;袁世凱尊孔復古逆流?!窘馕觥?/p>

(1)影響:依據材料“為了發(fā)現(xiàn)并傳授知識,也設立了一種學?!辈⒔Y合孔子的主張來看,他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代私人講學之風;改變以往貴族壟斷文化的局面,為教育推廣創(chuàng)造條件;改革方案:依據孔子的主張并結合所學可知,孔子主張加強君主的權利,削弱士大夫的權力,抑制權臣。(2)特點:依據材料“教育制度與選舉制度之配合行使”來看,教育與選拔政治管理人才相結合;依據材料“學習《易經》《詩經》《尚書》《禮記》《公羊傳》《谷梁傳》《左傳》《周官》《爾雅》等課程”來看,教學內容以儒家經典為主;依據材料“經考試,以甲乙等分發(fā)”來看,注重分層考核。影響:將教育與選官相結合,而且教授內容以儒家經典為主,推動了儒學的傳播與發(fā)展,這是儒學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標志。(3)觀點①:依據材料“議禮、制度、考文,皆孔子改制之事也”并結合維新變法可知,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是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利用孔子名義,可減少改革阻力。觀點②:依據材料“孔教與共和乃絕對勢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廢其一”并結合新文化運動可知,袁世凱獨裁專制、復辟帝制,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獲得了發(fā)展,民主共和觀念逐步深入人心,接受資產階級思想的知識分子隊伍日益壯大,因此袁世凱尊孔復古逆流會受到反對。32、(1)相同點:都對疫病重災區(qū)減免稅收;都采取了防止疫病擴散的舉措;政府都發(fā)揮主導作用;都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不同點:參與者—中國是有識之士與民眾積極參與;西方是教會勢力參與其中。救助手段—中國通過發(fā)放錢糧,施醫(yī)送藥等手段,直接救濟災民;西方是向民眾普及醫(yī)學衛(wèi)生知識,關注公共健康。防擴散的手段—中國采取隔離手段防止傳染;西方制定法規(guī),新建醫(yī)院,強化城市清潔力度,防止擴散。(2)中國:明末社會矛盾尖銳、戰(zhàn)亂頻繁、自然災害頻發(fā),政府防控措施一定程度上緩和社會矛盾,鞏固統(tǒng)治;體現(xiàn)儒學濟世愛民的思想,擴大儒學的影響。西方: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促進思想解放、近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